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听课背景最近,我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数学课,授课内容是关于整数乘法运算。

这堂课由经验丰富的李老师讲授,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过程记录1、课程导入李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课程:“同学们,假设我们班要举办一次庆祝活动,需要给每位同学准备 3 个气球,我们班一共有 40 位同学,那么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气球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通过逐一相加的方法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则已经有了乘法运算的初步想法。

2、新授知识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3×40,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用乘法来计算。

她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乘法的意义,即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然后,她通过在黑板上展示点子图,将 40 个点分成 4 组,每组 10 个,让同学们直观地看到 3×40 实际上就是 3 个 40 相加,也就是3×4×10 =12×10 =120。

接着,李老师又给出了几道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讲解乘法运算的法则时,李老师特别强调了数位对齐和进位的问题。

她通过具体的例子,如 25×14,详细地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进行竖式计算,先将 14 中的 4 与 25 相乘,得数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将 14 中的 1 与 25 相乘,得数的末位与十位对齐,最后将两次相乘的结果相加。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进位的概念,李老师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并在旁边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

3、课堂练习在同学们对乘法运算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李老师给出了一组课堂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些练习题涵盖了不同的题型,包括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等。

同学们认真地进行计算,李老师则在教室里巡视,查看同学们的答题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互动在练习过程中,李老师挑选了几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则在下面认真观看。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两位数乘法运算今天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乘法的定义和性质。

乘法是一种重复加法的运算,用于表示多个相同数的总和。

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成立的,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的结果不受它们的位置和结合方式的影响。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如果两个数都是两位数,我们可以使用竖式乘法来进行计算。

先将百位数乘以个位数,然后将十位数乘以个位数,最后将这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的答案。

我们进行了一些例题的练习,慢慢掌握了两位数乘法的技巧。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让我对数学有了更大的兴趣。

第二篇:算式的解法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教给我们了解算式的解法。

首先,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算式的例子:“7+□=12”。

然后,她问我们应该填入什么数字才能使等式成立。

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解法。

7加上多少等于12,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数字,使得这个数字加上7等于12、通过反推法,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数字就是5接着,老师教给我们了另一种解法,那就是使用逆运算。

她说,如果有一个等式“□-4=9”,我们可以通过逆运算找到答案。

由于现在是减法,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数字,减去4等于9、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数字就是13通过这些例子,我对解算式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觉得数学真的很有趣,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篇:三角形的运算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三角形的一些运算。

老师首先教给我们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而且任何一个角的度数都小于180°。

接下来,老师告诉我们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们可以使用“底乘高除以2”的公式来计算其面积。

我们需要将底边的长度和高的长度相乘,然后除以2,即可得到三角形的面积。

我们进行了一些实例练习,通过计算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听课记录(25篇)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听课记录(25篇)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3、学生讨论。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2、结合第一段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3、放录音创设情境。
4、质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评价内容
序号
评价标准
分数
评分
1
教学目标过程
18
17
2
教学过程方法
40
36
3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听课评议
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9时8分师:打开书本完成第一题,填写下表。生动手。(师补充板书:d=2r r=d/2)
生:半径是。。。直径是。。。
生2:直径是。。。半径是。。。
生3: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正方形,你能在正方形里画一不圆吗?在书里画。
生:动手9时12分
师:拿两本书,我们看一下,他们两个画的圆一样大吗?(太小了,可能看不清,可放在投影上。)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5篇1. 圆的认识(12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老师通过举例子、引入生活实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圆的定义、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练习,巩固了圆的认识。

这节课让我对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分数的基本概念(150字)在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分数的基本概念。

她通过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各种分数,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将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和小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更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180字)这堂数学课上,我们讨论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老师通过举例子,教给我们如何将小数转化为分数,以及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

她还强调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等价性,并给我们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小数和分数的理解,而且能够熟练地在两者之间进行转化。

4. 变量与代数式(160字)这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变量和代数式的概念。

她解释了什么是变量,以及变量在数学中的作用。

她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代数式,并用代数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变量和代数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独立地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5. 运算法则的应用(17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应用。

老师通过举例子讲解了如何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并给出了一些练习题,巩固了我们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提高了我的运算能力,能够更熟练地运用运算法则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6. 二次根式(14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老师介绍了二次根式的定义,并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我们应用二次根式解决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二次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应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7. 坐标系和图形的认识(160字)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坐标系和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篇一: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科目:数学年级:五年级授课者:张尊敬课题:方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二、介绍天平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某=80某+20=702某=100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某=8070+20=9050-20=30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某>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某=80、某+20=70、2某=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某=50某+20=702某=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篇三: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听课记录表。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时间]授课年级:[X]年级。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记录。

# (一)导入部分。

1. 老师一进教室就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同学们都大声回答:“喜欢!”老师接着说:“那咱们今天就来玩一个猜数字的小游戏。

我心里想了一个1到100之间的数,你们可以问我这个数比你们猜的数大还是小,看看谁能最快猜出这个数字哦。

”2. 一个小男生先举手说:“老师,这个数字是50吗?”老师回答:“这个数字比50小。

”然后又有一个女生说:“那这个数字是25吗?”老师说:“这个数字比25小。

”就这样,同学们积极地参与着这个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 (二)新授部分。

1. 在游戏玩了一会儿后,老师说:“同学们,像这样通过不断缩小范围来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里也经常用到呢。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知识——[课题相关概念]。

”2. 老师拿出了一些小棒,说:“同学们,我这里有12根小棒,要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呢?”然后老师请了一个同学上台来分一分。

这个同学很认真地把12根小棒分成了3份,每份4根。

老师说:“非常棒!那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个分的过程,就是12÷3 = 4。

那这个除法算式里,12叫什么呢?3叫什么呢?4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开始积极思考,有的小声讨论着。

3. 老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了一些苹果,说:“假如这里有15个苹果,每5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3袋!”老师说:“那这个算式怎么列呀?”同学们齐声说:“15÷5 = 3。

”老师又详细地讲解了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概念,还举了好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像分糖果、分本子之类的,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 (三)练习部分。

1. 老师在黑板上出了几道除法算式的练习题,像20÷4、24÷6之类的,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做,并且请了几个同学上台来板演。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时间:2023年5月12日课程主题:小学数学授课教师:张老师班级:三年级(1)班听课记录:1.课程开始张老师早早地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

她先让学生们复习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减法运算,然后提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测量。

2.导入新课张老师拿出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物品,问学生们这些物品的尺寸。

学生们纷纷给出了答案,张老师又问,大家是如何知道这些尺寸的。

学生们回答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张老师赞扬了学生们,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测量。

3.讲解知识点张老师详细讲解了测量的定义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她还拿出了一把尺子,演示了如何用它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4.学生互动张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们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们积极参与,张老师不断地在各个小组之间指导,鼓励学生们大胆实践并互相帮助。

5.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讲述他们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张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6.巩固练习张老师让学生们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学生们很配合,积极投入到了练习中。

7.课程小结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强调了测量的重要性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对以后学习数学的作用。

她还鼓励学生们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8.学生反馈课后,我与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对测量的概念和单位有了深入的认识。

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9.教师反思张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到: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测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doc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doc

小学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篇一科目:数学年级:五年级授课者:张尊敬课题:方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学生:秤、电子秤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二、介绍天平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一)等式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学生:20+30=50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四、练习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篇二地点:五年级教室授课人:夏常松听课人:唐义红孔奎华夏维贵钟华林汪宜松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5、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5题,思考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篇经过一天的团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

在这7节观摩课中,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铮教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

薛教师代表的是吴正宪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样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突出了教学的实效性。

浙江的学俞教师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给我印象最深,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课件,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包里装粉笔,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岁数、会场的。

人数,甚至用自我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学生们在俞教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时时会有在场教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经典的反复问话“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一共有a人,小朋友有30人,那么大人有多少人啊”,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教师有课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欠缺的还很多,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有必须的距离。

我们的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本事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同样的一节"商不变规律"课,使我有了不一样的反思、不一样的体验……第一次行动(教学)……1、创设情景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

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臻选11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臻选11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1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例题:将-4,+3,+4,-3分成两组。

1·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

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

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

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一般地,一个数由两部分构成,即符号和刚才提到的“符号后面的数”,考虑这两个方面,大家也就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种分法,把“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已经学过的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把“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4与+4、+3与-3这样成对的数,那么它们又应该叫什么数呢?这就是见天我们这节课需要你学习的内容:相反数。

为什么叫相反数而不叫别的数呢?一个正数,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所以叫相反数。

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一个数前面添上不同的符号后得到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师:请你举例说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数。

课本上说“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说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号不同” ,与课本上的说法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数学学习中,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注意。

需要说明的是,课本用“只有符号不同”包含“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意思,好处是使相反数的概念更精炼,同时也避免了使用“符号后面的数”这一说法容易引起的误会,关于这一点,以后我们还将看到。

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请大家一起把“+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说具体一点。

202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doc

202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doc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交流的问题并非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是他们在感悟后急于表达而自然产生的想法。

小学五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

小学五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

小学五年级听课记录范文100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4. 授课学科:数学。

5. 授课年级:五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超市购物小票的图片,上面有各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如铅笔每支0.5元,买了3支;笔记本每个2.5元,买了2个等。

2. 提问学生:“如果要算出买这些东西总共花了多少钱,我们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20分钟)1.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简单的小数乘法算式:0.5×3。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把0.5元看作5角,那么5角×3 = 15角,15角就是1.5元。

”- 接着又说:“那从数学计算的角度,我们可以把0.5看作是5个0.1,5个0.1乘以3就是15个0.1,也就是1.5。

”2. 教师再写一个算式:2.5×2。

-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有的学生用把2.5元看作25角,25角×2 = 50角即5元的方法;有的学生则尝试用2.5 + 2.5 = 5的加法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后,开始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

- 在黑板上列出竖式:2.5.× 2.--5.0.- 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告诉学生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然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 教师给出几个小数乘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如0.3×4、1.2×5等,巡视学生的计算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12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基础练习:- 0.4×6 =.- 1.5×3 =.- 2.1×4 =.- 提高练习:- 0.25×4 =.- 1.25×8 =.- 应用练习:- 一种布料每米售价12.5元,买3.6米这种布料需要多少钱?2.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数学听课记录本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数学听课记录本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范文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 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精选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1篇)范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第一篇: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 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 能被3整除的数会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可能被3整除, 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 如11、13、14(沉默片刻后, 学生纷纷表示反对, 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 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 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 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 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 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 我发现303、120、450、3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 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 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 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价值!再观察一下, 你们必须会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 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 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一味地套用教材, 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 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关。

小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听课记录(15篇)

小学听课记录(15篇)小学听课记录第1篇: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

纵观整个展示课,感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

反思整个展示课,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

下头以宁晓英教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的一点看法。

认为这节课具有以下优点:1、注重实践,构成概念。

宁教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

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

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鼓励学生用自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光。

学生学的主动,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教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

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

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比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在教学封闭概念时,教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

而没有设置比较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经过比较,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听课记录第2篇:八年级下册《织女星和牵牛星》1、教师导入新课2、学生作报告,报告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星空博览:展示有关天文学的图片二、作者介绍:叶至善的生平三、说明文简介: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点: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介绍织女星、牵牛星、光年、银河四、课程小练:学生自行出题,抢答题目,自行考核,主要考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角。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折角的实践活动,探索角的本质特征和大小比较方法。

课堂上还进行了课本练和角的应用拓展,让学生巩固和延伸所学知识。

通过充分利用学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让研究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通过总结全课和布置作业,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并在家中进一步探索。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他们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研究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3.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图画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通过小组活动和汇报,引导学生分类图形,并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在小数乘法的课堂中,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其意义,进行小组讨论算法,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听课时间:1课时听课人:小学数学教师一、引入问题教师通过一道实际问题引入课题:“XXX买了1/2千克的苹果,每千克3元,他需要支付多少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引言本次听课记录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观察和记录,旨在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情况。

通过听课记录,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教学背景听课的教学班级是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

教室整洁干净,墙上贴着学生的作品和数学公式。

教室内有一台黑板,教师讲台前摆放着一个投影仪,方便教师演示教学。

课程内容本次听课的数学课程内容是关于“加法与减法运算”的教学。

课堂观察与记录第一节课:复习加法运算第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向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加法运算。

教师首先让学生大声读出数学公式“1 + 2 = 3”。

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些加法运算的例子,并鼓励学生发言,找出其中的规律。

教师提问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如果有一个水果篮里已经有3个苹果,再放入5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法运算的规律。

第二节课:复习减法运算第二节课的重点是复习减法运算。

教师给学生出了几道简单的减法题目,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答案。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依次批改学生的答案,对于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答案则进行指导和纠正。

这种及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节课:练习与巩固第三节课的内容是练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师让学生进入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些练习题。

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每个小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互相讨论。

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与反思通过这次听课记录,我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小学四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数的⼤⼩⽐较》 《⼩数的⼤⼩⽐较》听课感受 4⽉24⽇下午,县教育局组织5名优秀教师来我校进⾏“送教下乡”活动。

在听了市级教学能⼿⾼艳梅⽼师的《⼩数的⼤⼩⽐较》⼀课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浅谈如下: ⼀、导课新颖、激发兴趣 古⼈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培养学习兴趣是提⾼学习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师本节课就抓住了这⼀关键。

新颖的导课⽅式使学⽣从新课开始就产⽣强烈的求知*。

如在上课前在⿊板正中两排⽅格(),然后依次提问学⽣:(1)你看到了什么?(2)如果都在第⼆个格⼦上点上⼩数点的话,哪个数⼤?那个数⼩?(3)如果都在第⼆个格⼦上点上⼩数点的话,那个数⼤?学⽣在回答的过程中,我始终猜想⽼师到底要讲什么?不但激发了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引起了我极⼤的兴趣。

⾼⽼师创设的这⼀新颖的求知情景,⼤⼤激发了学⽣乐学、爱学的内驱⼒,诱发了学⽣的学习兴趣。

⼆、练习设计独特 练习是⼩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个重要环节,通过⼀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牢固掌握⼤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思维、品格、⾝⼼等智⼒因素和⾮智⼒因素的发展。

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学习数学的能⼒,评价教与学的⽔平。

⾼⽼师在新课中通过⼤量有效的练习,师德本节课取得了较⼤的成功。

课堂中采⽤游戏的形式进⾏教学,⽼师指名上台转转盘,其余学⽣在练习本上的⽅格⾥填写数字,与⽼师、同学⽐输赢(也就是谁最后填写出来的⼩数⼤谁就赢,反之则输),利⽤学⽣好胜的特点,使每层练习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教学效果显著。

三、业务素质⾼ ⾼⽼师在教学中语⾔精炼、幽默、亲切,教学⽅法灵活,课堂驾驭能⼒较强,令我⼗分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倍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角》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认识角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3.角的大小比较(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三、固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一、复习准备。

1、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笔算。

56-13并让学生说说笔算的时候要主义什么?(教师板书)二、创设迎亚运用鲜花装扮校园的情境。

板书其中的数学信息:红花56朵,黄花18朵。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整理并提炼问题: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三、挑战问题并探究问题。

1、能很快算出结果吗?(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那么56-18怎么算?2、学生合作探究,借助小棒动手操作。

四、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1、拆开一捆,与个位的6合起来,再减,得到差的个位。

2、拆开一捆,减去减数个位8,再将剩下的2根与个位原来的6合并,得到差的个位。

五、做和算结合。

联系竖式,讲解深化。

六、比较异同,建构网络,深化认识。

师:昨天学的减法和今天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适时板书课题:两位数将两位数<退位减法>)师:都要注意什么?------还要注意什么?师:如果从十位减起,方便吗?(可增加一道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算理、算法。

)七、练习与应用。

1、方格中填上什么数最合适。

(我怕麻烦,就用横式表达吧,方格也用括号代替了。

)67-37=(3)0 45-8=(4)7 91-16=(8)5 90-70=(2)0 (括号内是板演学生的结果。

中间两道题都是错误的,其原因是被减数十位退一依然用原数来减。

“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得到了强化,但是十位退一后,被减数十位的变化呢?学生的大脑皮层还没有这种记忆。

问题就在动手操作中对被减数十位变化的忽略或者对被减数十位变化强调得不够。

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关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如果能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在评讲中让学生辩论、辨析,增强学生的印象,反而会对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

但是,老师把握得不够到位。

)2、笔算。

(也只能用横式表示)67—39= 26(×)32-8= 20(×)81-15= 76(×)93-27=66(√)(等号后面是板演学生的结果。

这个环节教师太“赶”了,应了解学生整体的情况。

)3、解决问题。

书上有32个桃子,摘走了17个,还剩多少个?课堂上教师具有以下的意识:一、重视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重视让学生合作、交流,进行小组学习。

三、重视行知统一,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

体现在舍得花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让学生参与和交流。

四、重视细节的关注。

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方面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总体来说,作为一节常态课,我觉得已经很不错。

仍要注意的问题: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

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

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呢?仅仅是能够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吗?在56-18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基于相同的知识基础,都需要通过摆小棒这一动手操作的形象的动作思维来辅助思考吗?没有学生会通过直觉而猜测?不论这猜想正确与否,倒是可以通过小棒来验证!二、关注学生的反应。

1、关注练习中的错误资源。

作为计算课,练习的设计一般为基本的练习,即形如例题的练习。

还有就是针对学生易错点或者教师根据以往教学或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过的错题资源,让学生辨析,在观察与比较中知错、识错、改错。

2、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一是学困生的掌握情况;二是算法多样化的体现。

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四、《小数的意义和产生》一、铺垫复习1.教师边提问边把下面提到的数写在黑板上:“过去我们学过一些数,像0、1、2、3、4、10、100、1000等数,这些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还学过一些数,像0.1、0.2、0.13、2.56等,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小数。

)像0.6、0.3这样的小数我们过去学过一些,但都比较简单,今后我们要继续学习小数方面的知识。

二、自学新知:1、自学小数的产生。

2、操作:师拿出米尺,让两个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先让学生演示1米的长度,然后再量黑板的长度,每量完1米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条短线。

如果量完3米后,剩下的不足1米,提问:“余下的不足1米了,怎么办?”(小组讨论)“6分米可以表示成小数吗?”“那么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在量黑板的长度和量课桌的长度时,都出现了不能正好得到整米数,需要用小数表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测量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常常用小数来表示。

2.学习小数的意义。

〈一〉操作:教师拿出米尺,同时也让学生把带来的米尺拿出来(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一把尺也可以)。

先让学生观察1米的长度。

〈二〉出示问题:(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在米尺上是多少?(2)多少分米是1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一?1分米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呢?(3)3分米是几个1分米?3分米是几个十分之一米?那么3分米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回答,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三〉接着讨论下面的问题:(1)把1米子均分成100份,每-份在米尺上是多少?(2)多少厘米是1米?1厘米是1米的多少分之一米?1厘米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呢?(3)把1米分成1000等分,每一份在米尺上是多少?以自己的尺为标准,回答问题。

3.师生共同概括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学教科书第50页中间两段。

三、课堂练习1.做教科书第5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l、2、3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再进行讲解。

四、作业练习十二的第4、5题。

板书设计:例1:1角是十分之一元,用小数表示是0.1元。

2分是百分之二元,用小数表示是0.02元;点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议、比、读”等方法,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抓住三点:(1)抓住位数的扩展规律这根主线,界定能仿照整数写法的特定分数的范围;(2)通过小数的特征,建立抽象的概念——小数的意义;(3)联想、分析、概括小数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