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感悟

合集下载

浅谈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浅谈朗读和朗读技巧

浅谈朗读和朗读技巧

浅谈朗读和朗读技巧朗读是朗诵别人的作品,所以在读的时候,朗读者必须尊重作者的原味。

依据内容的段落、词句所包含的主旨与情感,原原本本的使用语言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的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共识的感受。

朗读是一种美读,能够刺激听者的兴趣,并在情绪上引起共鸣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课堂教学电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声童的优美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更加理解文章内容及意。

那么,什么是朗读呢?简单地说朗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准确标准的普通话,把语文教材(多半是别人的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

透过朗读,能够把文字透彻地表达,使书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态感,是教学的最正确示范。

学生透过朗读能够增加语文的趣味性,并且学习准确的语音、语法、语调、语气..充分欣赏文学的美。

朗读除了给学生示范以外,主要的目的还在辅助讲解课文,用声音把文字作最正确诠释。

所以,当教师朗读时,学生必须专注看课文,以理解课文中的形、音、义,并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读给学生听,然后由学生仿读。

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实行范读。

范读能够读全文,也能够读一段或一句。

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准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

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学生,同时齐声朗读。

因为只求齐一声调,所以往往容易变成唱读。

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学生读音的错误,所以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学生读,学生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三)轮读法:每个学生轮流读,这种读法有比赛的性质。

低年级的课文短,能够一个小朋友读完全文后,再请另一个读。

(四)接读法:是一篇课文分由几个学生接着读的方式。

教师可指名一个学生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落,再指另一个学生接着读下去。

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五)领导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着朗读的方式。

朗读活动感想作文300字

朗读活动感想作文300字

朗读活动感想作文300字
朗读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和表达情感的机会。

在演出之前,我精心挑选了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并认真地练习了多次。

我不断地调整语调和情感表达,希望能够将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都表达到位。

在排练期间,我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更加有信心和决心去展示自己。

当我站在舞台上,随着音乐的响起,我开始了我的朗读。

起初,我的声音有些颤抖,但随着情感的投入,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音色。

我尽力将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尽量让每一个词语都能够触动观众的心。

虽然台下的人并不多,但当我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微微的点头时,我感到了一种满足和自豪。

演出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人的赞扬和鼓励。

他们说我的朗读很有感情,让他们感受到了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赞扬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在朗读领域的梦想。

通过这次朗读活动,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还学会了如何克服自己的紧张和不安。

我明白了朗读并不是简单地读出一段文字,而是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观众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深刻。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希望可以在更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情感。

朗读活动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一个让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我会珍惜每一次朗读的机会,用心去感受和表达。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堡镇小学宋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

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

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

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通过抓题眼“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

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此时学生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读通了,再反复练习读,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又可减缓字形,又可减缓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坡度。

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悔,像天山明月赏析

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悔,像天山明月赏析

朗读是肺腑的声音1. 朗读,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声音,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诠释,更是情感的表达,思想的传递。

2. 朗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朗读者对文字深刻理解,将文字的意境和情感准确传达给听众。

3. 朗读不仅仅是嘴巴的表演,更是心灵的共鸣。

朗读者需要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将文字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怨无悔1. 朗读者应该做到“无怨”,即将自己融入文字之中,与作者情感相通,将文字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尽收眼底,完美地传递给听众。

2. 朗读者还应该做到“无悔”,即将自己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角色之中,尽全力将角色的性格特征、情感体验、内心戏等方面勾勒得栩栩如生,让听众感受到角色的真实存在。

3. “无怨无悔”的朗读尤为考验朗读者的表演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只有深入理解文字,准确把握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无怨无悔。

像天山明月赏析1. 朗读就像是欣赏天山明月一样,需要有一颗清澈的心灵,纯净的情感去感悟其中的美丽和深刻。

2. 天山明月,无论是雄伟的山脉还是皎洁的月光,都需要用心去体味,朗读也同样如此,只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和美好。

3. 朗读之美,恰似天山明月的风骨和风采,需要静静地品味,细细地感受,方能领略其中的独特韵味和精妙之处。

4. 朗读如同赏析天山明月,需要恪守自然规律,沉淀自己的情感,悟透其中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结语1. 朗读,足以成就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心灵的升华。

2. 朗读,是一种对文字、对情感、对心灵的尊重,更是一种对生命、对人生、对情感的感悟。

3. 让我们用无怨无悔的态度去朗读,用敬畏之心去传扬文字的美好,用微笑和泪水将朗读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听众,让朗读之美在我们的心中永恒绽放。

很高兴看到您对于朗读的热爱,接下来我会继续帮您扩写新的内容。

朗读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艺术,它需要朗读者将文字的内涵和情感融入自己的声音之中,传递给他人。

无怨无悔的态度是朗读的灵魂所在,它要求朗读者将自己融入文字之中,真正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并且尽力表达出来,而这需要朗读者具备超凡的表演技巧和对文字情感的敏锐捕捉。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之我见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之我见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之我见摘要: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课堂内精读典范文章,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

通过自读、悟读、品读,真切体会经典文章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妙处,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课堂外,广泛涉猎群书,体悟大语文的广阔博大。

这样,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自我发展。

关键词:朗读教学;精读;博览群书一、前言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语文教师薪火相传,孜孜以求,但付出和回报总是不成正比。

于是“只会做题,胸无点墨”等看法成了语文教师对学生无奈的评语。

其实,学生没有养成读书习惯,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有直接关系。

而这个环节就是“读”。

语文教师是敬业的,为了备好一节课,殚精竭虑;掌握丰富的材料,力求深刻的剖析;唯恐学生不懂,授课时苦口婆心,深入浅出。

教师享受不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知。

教师的深刻解决不了学生的疑惑,教师的感知代替不了学生的感知。

这时,我们不如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先人在传承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如何上语文课?还是一个字:”读”。

读三字经,读经史子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今众多大家、学者是得益于这种教学方法的。

笔者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也依然应该以“读”为主,还课堂以“书声琅琅”。

二、加强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

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口诵心惟”。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生: 当我 到 亲 戚 家去 做 客 时 , 妈 会 嘱 咐 我 吃 饭 时 妈 不 好挑 食 . 人要 有礼 貌 。 对
师 : 师还 知 道 , 仅 小朋 友 出 门 时妈 妈 会 嘱 咐 , 老 不 就 是 爸 爸 出门 时 , 妈 也 会 嘱 咐 几 句 呢 ! 对不 对 ? 妈

懂 , 些 内容 非 常 贴 近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 易 引发 学 生 有 容 的 共 鸣 , 以把 学 生 已有 的 某些 生 活 经 验 转 移 到 课 文 的 可 朗 读 指 导上 来 。 苏 教 版 第 二 册 《 菇 该 奖 给 谁 》 一 段 朗读 指 导 片 蘑 第
师 引 言 的引 导 下 , 更 为 深刻 地 走 进 文 本 内 核 。 能 2 加导 语 引 读 。 上 《 亲 的 恩情 》 . 在 母 一课 时 , 了让 学 为 生 体会 母 子依 依 惜 别 的深 情 ,我 设 计 了这样 的 导语 : 不 知 不 觉 , 亮 了!熬 了一 夜 的 母 亲把 孟 郊送 到 村 外 。瞧 , 天 母 子俩 正依 依 惜 别 呢 !母 亲 紧 紧拉 住 儿 子 的手 , 真 是 这 儿行 千 里 , 担 忧啊 ! 子 的行 牵动 着 母 亲 的心 啊 ! 时 母 儿 此 此 刻 千 言 万语 都 化 成 了一 句话 , 就是 “ 儿 , 可 要 早 那 郊 你 点 回来 啊 … … ” 室 里 回 荡着 深 情 的 童音 。 教 教 师 通 过 自己 饱 含 深情 的 引 读 , 设 了 一个 对话 情 创 境 , 学 生 仿佛 置身 于真 实 的对 话 情 境 之 中 。在教 学 中 , 让 老 师情 绪 的渲 染 、 彩 的 过 渡 引读 是 细 腻 的 、 满 的 。这 精 丰 十 分 重 要 的 , 为 这 引 读 起 到示 范 引 路 的 作 用 , 师 用 因 老 自 己的 情 感 与语 言 渲 染 带 路 , 生 边 听 边 感 悟 , 绪 与 学 思 情 感 随教 师 的语 调 、 气 、 态 的变 化 而变 化 , 入 当 时 语 语 融 的 情 境 , 自 己 的体 悟 与 文 本 产 生 共 鸣 , 读 时 就 会 以 使 朗 声解 义 , 出文 章 的 精 妙之 处 。 读 二 、 设 情 景 。 朗读 变 一次 脸 巧 给 因为 表 达 的需 要 , 时把 意境 或情 境 浓 缩 在 关 键 的 有 词 语 或 句 子 中 , 达 的 比较 简 要 , 文 字 背 后 却 蕴 涵 着 表 但 极 丰 富 的 情 感 , 宽 广 的想 象 空 间 , 果 不 加 以恰 当 的 极 如 引 导 , 年 级 的 学 生 就 无 法 感 悟 到 ; 时 课 文 的 背 景 离 低 有 学 生 的距 离 甚 远 , 生 一 时 无 法 理 解 和感 受 , 朗读 时 学 在 就 会 言 不 由 衷 , 不达 意 。所 以 在 朗读 指 导 时 , 们 要 创 情 我 设 具 体 的 情 境 , 助 低 年 级 学 生 构 建 形 象 , 据 词 语 或 帮 依 句 子 进 行 拓 展 生 发 , 进 课 文 的 情 境 , 学 生 可 以触 摸 走 让 体 会 , 读 也 就会 情 动 于 衷 , 感 而 发 。 朗 有 1联 系实 际 。 同 身 受 。 低 年 级 的课 文 比较 浅 显 易 . 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导言语文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基石,而朗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朗读是一种通过音符和节奏来表达语言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对文字逐字逐句地进行解析和理解。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句的结构和语言的含义,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

此外,朗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感和韵律感。

音标、音调、重音等都是朗读中需要注意的要素,通过反复的朗读练习,学生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语言中的韵律,培养出良好的语言感觉。

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是学生进行交流的基础,而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朗读能够让学生从书本中的文字走向口头表达,让他们通过声音和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朗读是一种即时的、实时的表达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朗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自己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气,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更加准确、自然。

三、推动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形式,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朗读古代文学作品、古诗词等经典文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朗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朗读优美的句子和文章,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提升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选择适当的朗读文本。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简单的课文或儿歌进行朗读练习;对于进阶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朗读。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

朗读中品味 想象中感悟——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朗读中品味  想象中感悟——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Y U W EN TAo I
2 5
关键词 : 诗歌
技巧
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 巧 ,大体 包括诗歌 中 使用的修辞手法 、 表现手 法、 表达方式和 结构特点。考试 大纲要求考 生能够辨 识 这些技巧 , 并分 析其表达 效果 , 评价 其对 表现诗人 的思想感情所 起的作 用。

诗 歌表 达 技巧 的鉴 赏
的表达效果 ,体会 它对表现诗 歌主 旨所 起的作 用。这里简举几例 。 比喻的表达效果是它可以把抽象的东
西具体化 , 把深奥的东西浅显化 , 描绘 使被 的事物 生 动形 象 。例 如南 唐后 主 李 煜 在其
叙、 议论、 抒情、 写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 描
有 用典 、 烘托 、 虚实 结合 、 动静结合 、 扬 欲 先抑等 。抒情一般分 为直接 抒情和 间接
读 古诗《 》 , 鹅 时 显现 在 眼前 的是 明丽 的 自鹅戏水图。他们通过语言文字 , 仿佛看 到 了白鹅 在水 中游玩 、 戏歌 , 掌划起清 红 清的水波 , 感受到 白鹅的 自由与快乐。这 种感受是 意会的 ,如 果不是让学 生去 朗 读 、 感 受、 去 去意会 , 而是 教师 泛泛地 讲 解分 析 , 得支离 破碎 , 搞 那就不 仅 无益 ,
摘要 :语感对学 生学 习语 文是非 常 重要的 ,好的语感对 学生学 习语 文 以及 为以后阅读鉴赏文学作 品都打 好 了厚 实 的 基 础 。 良好 的 语 感 是 需 要 长 期 逐 渐 培 养起来的。本文笔者 结合 自己的经验谈 谈对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 新课标 语感 语文教学 语感 是人们对语言 文字 的敏锐 感知 和迅 速领 悟的能 力,是 对语言 隐含 意义 的一 种深刻的直觉。语感 不会 随着年龄 的增 长 而 自然 成 熟 ,必 须 靠 扎 扎 实 实 的 训练而逐步形成。在小学语文教 学中 , 要 十分 注意引发学生的语感 ,努 力提 高他 们感 受语言 的灵 敏度 , 进学 生 听、 、 促 说 读、 写能力的形成和语 文兴趣 的培 养 , 以 及 良好习惯 的形成 。 突 出“ 字 。 读” 培养语感 读是培养语感 的基本方 法。新课标 明确 规 定 : 学 生应 具 有独 立 阅 读 的 能 “ 力, 重情感体 验 , 较丰 富 的积 累 , 注 有 形 成 良好的语感 。” 以各个年级的阅读教 所 学都要重视 朗读 , 要让学 生充分地读 , 在 读 中整体感知 , 在读 中有所 感悟 , 在读 中 培养语感 , 在读中受到情感 的熏 陶。在阅 读教学 中,指导学 生在读 中感 受作 品的

浅谈自由朗读的几点看法

浅谈自由朗读的几点看法

浅谈自由朗读中的几点体会
自由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最常见的朗读形式。

老师一声令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或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全班学生便会开始各自放声或小声的去自由朗读了。

但这朗读是如何停下来的,我却有点小小的体会。

在不少集体课或是公开课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全班学生自由读者,到了某一时刻同学们会很默契的突然停下来。

是不是孩子们的阅读速度是一样的呢?可想而知,不是的。

但大家也不知道哪个孩子读完哪个孩子没有读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孩子们不只是为自己读书,更多的是为了要配合老师上课而读书吧!
还有一种是在全班同学自由朗读中“大部分”的声音渐渐小去,只留下一两个学困生还在继续结结巴巴的读者课文。

这时,全班同学会抬头看着老师微笑的脸色等待着这一两位学困生的读完。

这样的集体可在评课时老师们会说关注了差生或是针对朗读慢的学生说是尊重了学生。

但是在这环节中还有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全班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安静地听着这一两个孩子的读课文,是不是浪费了大多数孩子的时间呢?
我带着这个朗读的问题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也观看了不少名师的课堂实录,我发现了另外自由朗读的方法,那就是在大部分学生停下来后仍有个别学生在读时,会采用全班同学陪着个别学生一起读完剩余的部分或者是让读完的学生去认识生字、词等一些别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尊重了个别学生,又避免了其他学生浪费时间
的等待的场面。

有了这样的收获之后,我把这种朗读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感觉受益匪浅,学生的感觉也是耳目一新,读完后不是无聊的等待。

我想这样既可以把个别和全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也可以让每位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吧.。

诗歌朗诵读后感

诗歌朗诵读后感

诗歌朗诵读后感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诗歌是一种美丽的存在,它能够给人带来思索、感悟和温暖。

而朗诵诗歌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诗歌朗诵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也让我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当我走进那个小小的朗诵厅,一股淡淡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在那里认真地准备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诗歌的热爱和敬畏。

而当他们开始朗诵诗歌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些优美的词句如同音符一样,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其中一首《登鹳雀楼》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当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着周围的景色,他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诗人却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负韶华,不负岁月。

除了《登鹳雀楼》,还有一首《静夜思》也让我印象深刻。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一个人在夜晚独自思考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人李白在夜晚独自思考时,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

他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时,内心充满了对命运的挣扎和对生活的追问。

这首诗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通过这次诗歌朗诵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诗歌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也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活和世界。

而朗诵诗歌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去朗诵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也会继续去思考生活和世界,去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负韶华,不负岁月。

语文(心得)之浅谈朗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语文(心得)之浅谈朗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语文论文之浅谈朗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吴召莲“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教法与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读”作过肯定与推崇。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以上前辈所言,不仅道出了“读”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指出了如何读、怎样读。

教给了我们读的方法。

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一、读要入境。

这里的“境”是指课文主要内容的意境。

通过朗读,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

具体做法如下:1、先试读,要求读准字音。

2、读流利,争取读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不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

3、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练,且有一定的速度。

4、读出意境。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作者以沉痛悲哀的心情描述了首都亿万人民和总理灵车依依惜别的情景。

教师应启发学生想象,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读要入情。

这里的“情”是指课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望灵车”一段,具体描写人们望灵车的表情、神态、动作、心情。

这一段无必多讲,只要引导学生用沉痛的语调反复朗读,就可以把人们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表达淋漓尽致,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读要入胜。

这里的“入胜”就是品评体味文中的好词语,好的句段,欣赏课文的精妙之处。

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里朗读的高层品尝学习阶段。

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细致描写了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形状的变幻,记叙了桂林山水美妙奇异。

文章用词准确朴实,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是一篇写境抒情的绝好例文。

象这样的课文就要指导学生读得入境、入情、入胜。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作者:王晓敏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

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

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感悟情感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

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

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

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1.动感官体验,读出情趣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

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

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

比如:在教材《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这一词串的朗读教学时,我先出示塞北风光视频(骏马奔腾,并配有马蹄声),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其中教师设计赛读,读出马儿跑得快)。

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情趣盎然,读着有味,读着生趣。

2.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是细腻的,描写手法是精确的,抒发情感更是深沉的。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教会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才能体会到语句的凝练和用词的精确,逐步提高艺术修养。

朗读学读后感

朗读学读后感

朗读学读后感《朗读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朗读的重要性,并且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朗读的魅力和价值,让我深受启发。

朗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传递文字的意义,更能够传达出朗读者的情感和态度。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朗读并不是简单地读出文字,而是要用心去体会文字的内涵,用情感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文字传递给别人,让别人通过我们的朗读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力量。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朗读的重要性。

在以前,我总是觉得朗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是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到朗读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字,更能够让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力量。

而且,朗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到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修养和素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下定决心要更加重视朗读,让它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和修养。

我会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好书,多朗读一些好文章,让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我相信,通过朗读,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朗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到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修养和素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浅谈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浅谈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浅谈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点滴感悟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是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朗读是指学生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通过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朗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分角色朗读、合唱朗读、情感朗读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能力。

朗读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语音语调对于朗读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语音语调,帮助学生克服发音问题,提高发音准确度。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情感,使朗读充满感情,有感染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在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通过游戏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部编版低年级朗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音语调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使朗读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

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

浅谈朗读、感悟和积累云南省普洱市思茅第六小学罗惠春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付考试、会考试等观念的指导下,重讲解分析,轻朗读感悟、积累的现象相当严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从中可以看出,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而语言积累、语感的形成是和朗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朗读、感悟和积累谈一谈体会。

一、做好朗读,以读促悟朗读是感悟和积累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重要视朗读和默读。

”因此,做好朗读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

读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可是是教师范读,可以是齐读、引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

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

一般来讲,了解大意,分段分层,理解词句可采用默读;读正确、有感情等可采用指名读;指导示范可采用范读;分清段落层次采用教师引读,引总起句和过渡句;活跃课堂气氛的采用齐读;对话多的采用分角色读;但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得下一翻功夫。

首先,要读正确、流利。

读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关键是要扫清生字词的障碍。

如果会读生字,理解词意,然后在多读、读熟。

基本上就能读正确、流利。

再次,要读出感情。

做到感情朗读不得件容易的事,本人参考了一些关于朗读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了以下几方面,觉得还是非常有效的。

1、注意老师的范读。

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好的范读能起到很强的示范作用。

但并不是篇篇文章都范读,有些文章的段落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范读,再让学生模仿老师读。

2、用提示语来引导学生读。

课文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给我们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

如《将相和》一课的一句: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我看你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魅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魅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魅力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能略知一二。

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

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

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

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朗读,是读的典型形式,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儿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运用语言文字,都有很大的好处。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第一二节的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节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草活泼调皮的样子;第四节里春风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结尾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朗读悟“情”,读出“能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悟“情”,读出“能力”--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字 作 品具 化 为过有效 的朗读 ,能使学生产生
对于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 提高学生 的审美观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燃“ 情”——以境传情,调动朗读情感 《 语文新课 程标准 》 指出 “ 语 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
1 量 苎 - - .
代 当 前 , 由 于 现 教 吾 H I 蓑 桌 、 ¨ l I 茇 ^ ,

垦 藜 ■ ■ 蓦 震 L x - 疋 { 譬 队 干 丁 Ⅱ : 艾 .
- 一 - 鋈藿 县 t 嵩 嚣罂 又 _ m 。 J ’ 十


学生创 设 良好 的 自主学习情 境”。
良好的内部动机是学 习兴趣产生 的动力。小学生大都 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他们有旺盛 的精力、 充沛 的情感,这些都为培养朗读 能力提供了条件。作为教师 ,在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握小 省 学生 的认知特点,依靠 颐面、声 峨 音等直观的形象, 将文本具象化 , 眉 为学生创设诗情 画意的情境 , 从 山 市 而以境传情,调动起学生积极地 绥 朗读情感。 山 例如 : 《 草原》的朗读教学 镇 师 :同学们 ,你们喜欢草原 第
誊 辜
塞 重 耄 瑟 塾 学 智 垂 雯 雾 凳 曼
墼 毫 _
了孩子们学 习生字的积极性 。教学 中 的重难点 由此成了学生学 习的兴趣点, 课堂中的快乐点 。 二 、充分利用多媒 体,拓宽视 听 渠道,提 高学生 的记忆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 中, 师生之间的信息 交 流 也 离不 开视 与 听 两个 重要 渠 道 。现 代信息技术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 “ 线 性限制”,以随机 陛、灵活性 、全方位 、 整体化 的方式把 小学语文信息知识 形 象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 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 使教学 内容非 常形象直观地展现 给学 生 ,让我们听课 的人都觉得 ,视觉 的触 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 的表达 , 视频让学 生直 观感受并记住 了神话 故 事的神奇力量。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 科的有机整合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 部刺激 ,充实了学生学习的想象思维 , 抓住 了学生的兴奋点 ,让学 生以高涨 的热情投人到学习和研读 中。 三、充分 利用多媒体 ,可有效突 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信 息技术与 小学语文学科 的有机 整合,有效突破了课堂教学重难点 ,使 我们多年的研究有了质的突破。在拼音 教学 中,我们 可以借助多媒 体的动 画 效 果,突出教学 的重点。例如 ,在教 学 比较平翘舌的声母 “ z — z h ”的发音时, 我们可 以设计让 “ z b ”的 … h’闪动或 者变色,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翘舌,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 “ 比 比, 认一认”中的 “ 太、犬 、天、夫、 天 、术 、本、未、末、禾”我设 计 了 动画 “ 、” 和 一 个 “ 一”。 “ 这 两 个 小 淘气耍蹦 到哪里去 呢?”学生们 的 兴趣顿时提了起来 , 纷纷交流放到 “ 大” 和“ 木” 不同的位置所变成的不同的字。 启 发孩子们发 现细微差别 中的不同, 引导他们仔细 观察。动的画面给 了孩 4 0 0 四川 子们视觉上的刺激 1 ,加深了印象。 总之 ,信息 技术课程 为语文教 学 提供 了强有力 的学习工具 和方法 ,给 语 文教学带来 了新的生机 和活力。但 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 文教学是有机 的 “ 整合”,绝非简单拼装的 “ 凑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 文学科课程这两 方 面都需 要先 “ 整”而 后 “ 合 ”,使 它 们在新 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水乳交融、 有机结合 的整 体。在 进行整合 的过程 中,要 根据课 文的教学需要 ,选 择相 应的信息资料 , 让学生学得活, 学得好 , 得益多 , 使学生感兴趣 , 为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 [ 1 ] 苏立康 主编 . 《 小学学科教学

浅谈如何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意境

浅谈如何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意境

浅谈如何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意境史娟娟(南京市溧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㊀㊀江苏南京㊀㊀211200)摘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其语言精简㊁用词优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学之美.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薄弱,对于古诗词理解较为困难.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将朗读应用于古诗词学习中,对于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㊁韵味㊁情感有重要意义.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意境,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加深其对于古诗词的认识与喜爱.关键词:小学语文㊀㊀情境学习㊀㊀古诗词㊀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体现,诗人通过简练而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风景,抒发情感,可反映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㊁社会环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㊁审美能力有积极意义.但古诗词的文体与现代用语有较大差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有效方法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使其更好地体验古诗词之美.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良好的朗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韵味,体验㊁感悟诗词中表达的景象㊁情感㊁意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喜爱.一㊁朗读在小学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性古诗词用词优美㊁语言精练且具有丰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㊁语言表达能力㊁语感㊁发音等均有重要影响.小学生语文基础差,对于复杂的句子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古诗词尤其如此,其中部分用词脱离学生的认知,诗句结构也较为特殊.若仅依靠教师讲解诗词意思,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往往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难以体会其中情感和意境,知识积累更多后甚至可能发生记忆混淆,降低学生的信心和对古诗词的喜爱,不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升.只有通过反复对诗词进行朗读,才能提升学生语感,深化其对于古诗词知识的理解,使其在朗读中思考用词㊁体会韵律㊁感悟情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和意境.二㊁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策略(一)采用问题进行引导,激起朗读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想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诗词意境,首先应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㊁认知特点㊁兴趣爱好,围绕古诗词设计问题.采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㊁朗读,可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也能增进师生㊁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课堂活力和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绝句»时,教师可依据诗词内容,提出问题,如 这一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积极思考诗句意思,体会其中意境,从中找出答案.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因为 窗含西岭千秋雪 这一句里的 秋 ㊁ 雪 ,认为是秋天或冬天,也可能因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一句认为是春天.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积极表达看法,说出原因,描绘诗词中的景象,直到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为止,并给予最先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一定奖励,激发学生继续探索㊁朗读的兴趣. (二)采用体语引导朗读,提高朗读的质量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质量十分重要,有感情地朗读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而在学生感受㊁体悟诗词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教师可采用有声语言予以指导,也可利用身体语言㊁面部表情㊁目光变化辅助学生进行朗读,引导其投入感情,也可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的语言轻重㊁高低㊁节352018年12月上㊀第15期㊀(总第15期)奏快慢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快速激发情绪和情感共鸣,顺利进入诗词意境中.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采用身体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中的情感包括孤寂㊁凄凉和对亲人的思念,其情绪是较为低落的.教师应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语调偏低㊁速度偏慢,从而良好地抒发和体验诗人凄凉㊁冷落㊁寂寞的心情.教师可通过面部表情㊁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用手势指导学生在朗读 忆 ㊁ 异 ㊁ 倍 等字时使用重读;在 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一句中, 异乡 后面稍作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情感,提高朗读质量.(三)通过朗读结合图片,创设古诗词情境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偏向形象思维,更容易体会到能够直观看到㊁听到㊁触摸到的美感,如图片㊁音乐等.而古诗词的美感主要在于其用词㊁韵律㊁意境等,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朗读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朗读结合图片的形式,利用课文插图或借助多媒体展示其他相关图片,创建良好的古诗词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意境与韵味.例如,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但许多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并不能将诗句中优美的用词与他们的生活认知联系起来,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 蒌蒿 ㊁ 芦芽 ㊁ 河豚 是什么,长什么样子.此时,教师则可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春江晚景的情境中.由于这一首古诗是题画诗,教师可直接从网络中查找相关的画作,也可选择符合诗词意境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美景,使其在朗读时将诗句代入图片的场景,带领学生快速理解诗词,感受古诗词之美. (四)通过朗读结合表演,加深学生的理解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年龄,盯着文字朗读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时间一长容易使其丧失兴趣.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可适当结合表演,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以此增强课堂活跃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朗读结合表演可以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诗词描写的氛围中,从而加深其对于诗词韵味㊁意境的理解.例如,学习«山行»㊁«赠刘景文»㊁«夜书所见»三篇古诗时,教师可开展古诗朗诵的表演,让学生自行选取一首诗,有感情地上台朗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其准备图片㊁视频㊁音乐作为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在结束后进行点评,并对优秀者予以表扬和奖励,从而激励学生维持良好的朗读热情.为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学生必须认真揣摩古诗词的情感㊁意境,将情感融入朗读中,并反复练习,以提高朗读技巧.而在表演过程中,有图片㊁音乐的辅助,更容易将学生带入古诗意境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五)通过朗读体验情感,提升学生的感悟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加深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情感感悟十分重要.而古诗词是一种情感丰富而含蓄的文体,诗人很少直接将自身情感直白地描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才能掌握其中的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诗词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提升其对于古诗词的感悟.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学生语文基础弱,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更需要借助反复朗读锻炼学生的语感,帮助其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教学时可借助图片㊁问题㊁肢体语言㊁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和内涵,并借助大声朗读更好地体悟诗人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参考文献:[1]付文山.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6).[2]叶平.小学语文古诗词朗读教学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4).[3]尹秋兰.细品古韵味今觉犹更香 试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4).[4]徐海燕.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2018(3).4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提问引导质疑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质疑探究意识
房县实验小学袁文芬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显然,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现今教学中着重培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该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中培养。

因此,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努力教学生自己去生疑、质疑。

总之,质疑是启迪思维的好办法,释疑则能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形成了这种习惯,使学生将受用终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显然,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现今教学中着重培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该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中培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充分地对教材进行质疑并自我释疑,达到主动探究新知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妙提问,在读书思考中尝试质疑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

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

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

”由此,我认为:谁要想领导好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谁就要精通提问的科学、技巧和艺术,例如,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在读课文后没有疑问,我就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先有选择地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将思维定格在某句上,发现问题。

如,我让学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
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有时还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

这种明确的要求避免了学生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创设情境,在宽松氛围中学会质疑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

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

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我让学生反复默读文中语句“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后,并提出质疑。

学生竟然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我就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我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我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我更是不能横加指责,还持宽容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

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激发兴趣,在品词析句中主动质疑
在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去不难理
解,但联系课文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如:我在教学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我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通过质疑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自主探究,在发散思维中自行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学生提出了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如何释疑,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老师。

可以让学生在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探求依据、讨论辨析、自行求解。

让学生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我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
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无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质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再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楚王达到目的了吗?”的疑问,而这一题目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准确明确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

我引导学生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领会情绪;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教有疑”到“教无疑”的过程,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教师要努力教学生自己去生疑、质疑。

总之,质疑是启迪思维的好办法,释疑则能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形成了这种习惯,使学生将受用终身。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育过程中比记忆更重要的是质疑,现代教育应提倡的是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找寻为什么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从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释疑做起,就等于送给学生一双探究的长袖,让他们在神奇而又瑰丽的阅读天地中自由飞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