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疾病的产生,不论外因或内因引起,均使体内脏气偏盛偏衰,因药物的气味也各有偏胜,故可借药物的偏胜之气来纠正病体的偏盛偏衰。比如热病用寒性药来治,寒病用热性药来治,体虚用补药,病实用泻药,都是利用药物的偏胜来调整病体的偏盛偏衰,也就是以偏救偏,使归于平,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致病因素

↙脏腑经络机能失常

阴阳平衡→→→→→→→→→→→→→阴阳偏盛偏衰

(正常机体)←←←←←←←←←←←←(疾病状态)

药物偏性↗

祛邪扶正

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药性歌辛发散行气血,甘补和中缓急,

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

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

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四气(也叫四性)

►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倾向)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四气之外,还有平气;平气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仍偏温偏凉,不过性质比较平和不太显著而已。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确定: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故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依据:用药反应♦基准:病证寒热

►.表示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例如石膏、知母等能治疗热病,便知其有寒凉性质;附子、肉桂等能治疗寒病,便知其有温热性质。

功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

凉肝息风。

♦阳证、热证: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

●温热: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阴证、寒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一般原则,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基本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药对病证,正确使用。反用则加重病情。

♦程度恰当。

♦病证:寒热错杂→用药:寒热并用

♦区别寒热真假。

♦注意季节。

使用药物必须先明四气。所说的寒凉和温热,如果用阴阳来归纳,寒凉药便是阴药,温热药便是阳药。我们知道阴阳是辨证的纲领,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生内热,阳虚则生外寒,这一系列的症候,治疗的大法就是阴病以阳药治之,阳病以阴药治之,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阴虚滋其阴,阳虚扶其阳。倘然只顾功效,忽视四气,治热以热,不啻火上添油;治寒以寒,无异雪上加霜。前人会说:“桂枝下咽,阳胜则毙;承气人胃,阴盛必亡。”这不是桂枝汤、承气汤的过失,而是不明两方的药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五味

►含义: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习称五味。

►确定:“味”的主要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口尝味→功效味

►表示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滋润

表证、气滞、血瘀、燥证。

如紫苏、麻黄等均能发教表邪,香附、豆蔻等均能行气宽胸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中焦脾胃)、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虚证、痛证、中毒

如黄芪、熟地等均能补益气阴,甘草、红枣能均能补虚缓中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水湿内停

如茯苓、通草等有渗湿利尿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生津

如石榴皮、五倍子等均能收敛固肠,山萸肉、五味子等均能止脱涩精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滑脱不禁证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泻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寒湿则用温性的苦味药,称为苦温燥湿;湿热则用寒

性的苦味药,称为苦寒燥湿。)

腑实、上逆、实热、寒湿、湿热、阴虚火旺

如黄连、黄柏等均能泻火燥湿,大黄、芦荟等均能泻热通便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大便燥结、痰核瘰疬、癥瘕痞块

如海藻、昆布等均能消痰软坚,玄明粉等均能润肠泻下。

◆歌诀:五味辛甘酸苦咸,辛能散行|酸收涩,

甘补和缓|淡渗利,苦泄燥坚|咸软下。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五昧与五行的配合是: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因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人肺,成人肾。

然而,四气、五味,其性皆偏,它能调整脏气的不平,也能伤害脏气而造成疾病。

例如

辛走气,气病不能多用辛味,

咸走血,血病不能多用咸味,

苦走骨,骨病不能多用苦味;

甘走肉,肉病不能多用甘味;

酸走筋,筋病不能多用酸味。

又如:

多用咸味,血脉凝涩变色;

多用苦味,皮毛枯槁;

多用辛味,筋急爪枯;

多用酸味,肌肉胝腾;

多用甘味,骨痛发落。

这是五味对于五脏生理的影响,不但药治如此,即饮食调养,亦依此为准则。

五味与四气一样,亦可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即辛、甘、淡属于阳,酸、苦、成属于阴。更重要的是药物的性能系气和味的综合,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和味,有的气同而味异,有的气异而味同。如同一温性,有生姜的辛温,厚朴的苦温,黄芪的甘温,木瓜的酸温,蛤蚧的咸温。又如同一辛味,有石膏的辛寒,薄荷的辛凉,附子的辛热,半夏的辛温。也有一气而兼数味,如麻黄的辛苦温,桂枝的辛甘温,升麻的甘辛微苦微寒等。这种错综复杂的气味,正所以说明药性是多种多样的。

►性味合参

◆角度不同、性味合参、认识药性

◆气味相同,功效相近

◆气味相异,功效相异:味同气异、气同味异

◆结合具体功效,全面认识药物。

升降浮沉◆同病位、逆病势

药物中有很多气味相同,而效用截然不同,原因是气味有厚薄,气厚者浮,味厚者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