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第九章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2
酸涩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山茱萸、五味子,固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 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酸能生津,酸味药与甘味药伍用又可化阴。
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山
五
五
茱
味
倍
萸
子
子
精选PPT课件
13
苦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泄的含义包括:
通泄大便,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三、升降浮沉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浮的药一般都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 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沉降的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 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凤、消导积滞、 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
精选PPT课件
20
临床指导
•1、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 之恢复正常(逆病势)。
苦能坚阴,如知母、厚朴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有“泻火存阴”之效。
苍
厚
术
朴
精选PPT课件
15
咸味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咳、癥瘕等证。如 海藻、昆布消散瘰疬; 鳖甲软坚消㿂; 芒硝泻下通便。 鳖甲
芒 硝
精选PPT课件
16
淡味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中医理论将疾病分为寒、热两大纲,相应的药物也分为寒、 热两性。即所谓“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之意。
精选PPT课件
6
一、四 气
• 平性药:对寒证、热证不是“中性”药,有偏温偏凉的不同, 偏凉不足以清热,偏温不足以散寒,由于作用平 和,不足以以偏纠偏,此时作用取决于五味。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药物。
甘: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
甘味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收敛、固涩作用。
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有指降泄的,有指清泄的。
燥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热湿、温湿的苦味药适用于寒湿,寒性的苦味药用于湿热。
咸:软坚散结,泻下作用,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淡: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升降沉浮: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通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药物炮制,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能散,酸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有清热作用,有偏于清肺热,偏于清汗热,各有所长,归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应用药物的时候,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4、有毒与无毒:《神农本草经》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的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中药的性能
甘草能入十二经,其治疗作用更加广 泛。
第二十六页,共78页。
2
药物的归经,具体地指出了药效的所在。
归 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部位选
经
择用药
的 临
肺热咳喘黄芩、桑白皮
肝热或肝火 龙胆草、夏枯草
胃热
黄连、石膏
床
心火亢盛黄连、连翘
指 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
导
肺气虚:选择肺经药和脾经药配合治疗,补脾益 肺(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
沉降 下行血海
第二十二页,共78页。
2
药物的升降浮沉确定后,可根据药物的作用趋向恰 当地选用药物。与病位相对应;与病势相对立。
升 降
病位在上、在表,宜升浮不宜沉降。如风寒表证 当用升浮发散之麻黄,不能用沉降泻下之大黄
浮
。
沉
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秘
临
,宜用润燥滑肠之火麻仁、杏仁,不能用升浮发散 之紫苏。
1. 定义
一 、 概 述
2.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
3. 中药为什么能发挥上 述治病作用?
4. 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
第一页,共78页。
1
定
药物的性能(药性)即:药物 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效能。
义
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
础(有效成分)和治疗过程中所
体现的作用(疗效)。
第二页,共78页。
2
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正固本;
总 称
一切药物的总称。
第三十二页,共78页。
()
2
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利
“ 毒 ”
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
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如《类 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是重要理论的【】,主要包括【】,【】,【】,【】,【】等。
2、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和【】。
3、【】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淡附于【】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4、《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作用:辛【】,酸【】,甘【】,苦【】,咸【】。
5、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其味多属【】。
6、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可以纠正机体【】,使之恢复正常;或【】,有助于驱邪外出。
7、药物升降沉浮转化的条是【】、【】。
8、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9、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10、西汉以前是以【】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神农本草经》提出了“【】”的区分。
11、有毒的药物可通过必要的【】、【】、【】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2、四气中,【】属阳,【】属阴;五味中【】为阳,【】为阴;升降沉浮中【】属阳,【】属阴。
二、判断分析题1、五味是指药有辛、甘、苦、咸、酸、淡六种滋味。
2、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必须合参。
同时,性味还必须与药物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3、确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4、一般只要归同一经的药物,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
5、有毒的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三、单项选择题1、首先记载药物四气、五味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2.首先提出药物“有毒、无毒”区分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D.《本草纲目》3、最早归纳了五味基本作用的医籍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黄帝内经》4、下列哪项功效与甘味无关?()。
中药的性能
• 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 如:紫苏: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
荆芥:辛气异作用也不 相同:
• 如: 生姜:辛温 发散风寒——表寒证
•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 但实际上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 性的范围。
•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属性
作用功效
用途
寒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 温经通络, 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
治寒性病
第二节 五味
• 一、概念:
•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 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 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 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 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 ,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仍然 概括为“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 的。
•••••• 一是向外如如、指于,::概药上趋疾 泄人 呕念 物 ; 向病 利体 吐: 在 降 于状 、正 、体 是 表态 脱常 咳内 下 ;肛—喘—的降沉—↓—↑—作平是—人人—用逆泄—体体乌趋,利生升升梅向趋向姜降降、,向内、出出黄升于,麻入入是下趋芪黄异有↑上;向↓常序升 浮 于。;举 是 里陷 发 。, 散趋 向 西药一 脏寒是如火凉沉②如肺毒药上2停消何就五中酸辛四是药2此如治 凉④后根芦肉近 寒四因毒. .汉物是腑凉指:,血降剧:、性物恢药积谓是、药(生指物外:疗血调人据根桂代凉生此的一一《 以、 药 同 这 解 药 毒 麻 膀 分 治 复 后 、 归 指 常 的 涩 狼 药 对 , 在解 配 把 药 : : 各狼 , 优气气厚阴阴周脏 归物属反毒药黄胱无病到一止经药见毒)遂物这有下 毒剧药物甘甘种 遂现势阳一一朴礼腑 相在药映物能经毒的正般呕?物3性闹在种些在 毒物的寒热中 闹在就味0味:下趋阴·经 应体性了必发。、基常可、“治,金体异药里 药与各药 金大比种天,,辛清湿行向肺络 的内寒药须汗有本状自收归病与花内常物以 的疗种工 花多较毒官清清气气甘热肾向理 经的凉物是、毒作态行敛”的化的的作工效性具 数突性肝》热热同同温(和壮(内寒治治论 络作,在国平、用,消、讲适学作升用具有质书 中出中载发泻泻味味生津阳生凉热热为 。用具机营喘小主达失固的应药用降较必关以或 药了燥药:散火火泻异 异——半半收性性基趋有体医、毒要到。涩是范相趋出和须的及教品。湿:“、下、、——夏夏敛酸作病病础 向清产疗利、是治药围比向入缓洗性所科 种行医行、味味热肾、、、苦用: ,热生单水大消愈物、,,产,净质表书 应气师气清同同甚阳生生固咸脏 升作效位,毒除疾作药有升生称,和现或 该—掌、热气气伤虚南南涩腑 是用应或可。病病用物毒是的为避性出中 是—医和、质异异津星星通 上的的国以因,的作中上治平免能来药 安湿之血利地作作、、过 升药部家治,恢归用药升疗性污统的学 全阻政水较用用生生与经 举物位批疗扶复属的还举作,染称治专 的之令、重也也附附配络 陷,是准外正健,部是陷用但。为疗著 ,证,潜的不不子子伍联 ,在各的感祛康“位比,是实药作的 这,治治聚阳相相、、的系 趋临有集风邪的经。较趋对际性用中 是气疗疗毒、同同生生关到 向床侧体寒,目”少向疾上,,药 中滞各表药::白白系体 于应重医、恢的是的于病有它总毒 药沉之种证以附附表 上用的疗喘复。脏。上治偏是结性 一降证滑、供、、, ;时。机咳脏腑;疗温药出分 大药等脱气醋医狼狼体 发构、腑经的、物来级 优多不滞事毒毒表 现方水的络趋偏性的多 势随禁、。、、的 有能肿正的势凉质用沿 ,之血甘甘病 的配等常概而之与药袭 尤沉瘀遂遂证 偏方病生称论别功规临 其降、、也 于。证理,的,能律床 与闹闹可 清,功指。仍的。用 西洋洋通 肺根能药未高药 药花花过 热据,物超度经 化、、经 ,中纠对出概验 学洋洋络 有医正机四括及 合金金影 的学阴体性。文 成花花响 偏对阳某的献 药))相 于肺气些范记 造应 清、血脏围载 成的 胃膀偏腑。, 众脏 热胱盛经分 多腑, 生 偏 络 级药, 有理衰的尚 源能 的、的病缺 性治 偏病病变乏 疾疗 于理理起明 病某 清的现着确 的种 心认象选的 危体 热识,择实 害表 ,,使性验 相的 有便机的数 比病 的可体治据 ,即 则确在疗。 中入 长定最作药相 于该大用安应 泻药程,全的 肝归度也低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它的性能和疗效及其广泛地被使用。
中药通过多种物质对人体进行调理,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起到预防和缓解疾病的作用。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散结、平肝理气、化痰止咳、消肿止痛等。
首先,清热解毒是中药的主要作用,它可以凉血止血,消除人体内部的热毒,预防和治疗多种病症,如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头痛、湿疹、瘙痒等疾病。
以石膏、黄芩、桑叶、艾叶、黄连等药材为代表的清热解毒中药,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发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其次,活血化瘀是中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改善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气血滞瘀症状,如头痛、腰酸痛、肩膀酸痛、肩周炎、内脏气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类药材包括桃仁、当归、白芍、附子、红花、茯苓、丹参等,它们可以有效促进微循环,恢复血液血浆的流通,改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此外,中药中还有止血散结、平肝理气、化痰止咳、消肿止痛等性能,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功效。
止血散结类药材如芒硝、地榆、赤芍、雄黄等,可以有效抑制血液凝固,起到止血的作用,治疗外伤和外科手术的后遗症。
平肝理气类药材如柴胡、半夏、炙甘草等,可以帮助调理肝脏,改善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症状,以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其他问题;化痰止咳类药材如薄荷、麦冬、龙胆草、木香等,可以有效祛除痰液,缓解气管痉挛,咳嗽咳痰;消肿止痛类药材如桂枝、半夏、乌梅、山药等,可以有效地缓解炎症,抑制疼痛发生,缓解消炎性疾病症状。
总之,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散结、平肝理气、化痰止咳、消肿止痛等,它们都具有预防疾病、缓解疼痛的功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中药的性能(药性) 全文免费
l 苦味1.有泄的作用: 通泄——大黄 , 适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 , 适用肺气上逆的咳、喘; 清泄— —栀子 , 适用于热盛心烦。2.有燥的作用: 多用于湿证 , 可根据寒湿或湿热的 不同 , 选用苦味药 , 如寒湿用厚仆; 湿热用黄连。3.有坚阴作用(泻火存阴): 如黄柏、知母(苦) 清相火治痿证。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 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 , 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 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l 淡味——有渗湿 , 利尿作用 , 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 , 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味属酸 黄柏、 都有升 质重的 炮制方 , 醋炒 显 , 有 又平喘 海 ”。
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主 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 , 凡能治疗某脏腑, 某经的药就归某经。单纯归经 , 如肺之主病证是: 咳嗽、喘 。凡能止 咳、平喘之药如杏仁 , 苏子归肺经 。心之主病证 是: 心悸 , 失眠 , 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朱砂、茯 神归心经-------- 以此类推。复杂归经 , 如能清肺热 , 又能清胃火 , 石膏治咳 嗽或口大渴 , 归肺、 胃二经 。总之 , 涉及功效多 的药入经入脏腑的药亦多。
药 。如的药物。 干上应体合, 热者 枝下便是间 , 药 一些 寒与 微寒、
五味——“ 辛、甘(淡) 、酸(涩) 、苦、咸 ”本 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进 一步的补充发挥。2.1五味的阴阳配属: 辛、甘、淡属阳; 酸、苦、 属阴。2.2五味的五行五脏配属: 辛--肺(金); 甘--脾 (土); 酸--肝(木); 苦--心(火); 咸-- 肾 (水) 。2.3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 验):“ 味不同 , 作用不同 。 ”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固护根本,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乃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古人也称之为偏性或毒性。
因为这些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功能,所以称之为药性或性能。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的基本理论的核心。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等。
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中有异的反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一般而论,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芪、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何种药物就具有寒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
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就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
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于四气的范围。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说来,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寒凉药主要用于温病、热证、阳证;温热药主要用于寒证、阴证、阳虚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性理论►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疾病的产生,不论外因或内因引起,均使体内脏气偏盛偏衰,因药物的气味也各有偏胜,故可借药物的偏胜之气来纠正病体的偏盛偏衰。
比如热病用寒性药来治,寒病用热性药来治,体虚用补药,病实用泻药,都是利用药物的偏胜来调整病体的偏盛偏衰,也就是以偏救偏,使归于平,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致病因素↙脏腑经络机能失常阴阳平衡→→→→→→→→→→→→→阴阳偏盛偏衰(正常机体)←←←←←←←←←←←←(疾病状态)↗药物偏性↗祛邪扶正协调脏腑经络机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药性歌辛发散行气血,甘补和中缓急,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四气(也叫四性)►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倾向)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四气之外,还有平气;平气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仍偏温偏凉,不过性质比较平和不太显著而已。
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确定: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故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依据:用药反应♦基准:病证寒热►.表示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例如石膏、知母等能治疗热病,便知其有寒凉性质;附子、肉桂等能治疗寒病,便知其有温热性质。
功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阳证、热证: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
●温热: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阴证、寒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萎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一般原则,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
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基本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药对病证,正确使用。
反用则加重病情。
♦程度恰当。
♦病证:寒热错杂→用药:寒热并用♦区别寒热真假。
♦注意季节。
使用药物必须先明四气。
所说的寒凉和温热,如果用阴阳来归纳,寒凉药便是阴药,温热药便是阳药。
我们知道阴阳是辨证的纲领,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生内热,阳虚则生外寒,这一系列的症候,治疗的大法就是阴病以阳药治之,阳病以阴药治之,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阴虚滋其阴,阳虚扶其阳。
倘然只顾功效,忽视四气,治热以热,不啻火上添油;治寒以寒,无异雪上加霜。
前人会说:“桂枝下咽,阳胜则毙;承气人胃,阴盛必亡。
”这不是桂枝汤、承气汤的过失,而是不明两方的药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五味►含义: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故习称五味。
►确定:“味”的主要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口尝味→功效味►表示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滋润表证、气滞、血瘀、燥证。
如紫苏、麻黄等均能发教表邪,香附、豆蔻等均能行气宽胸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和中(中焦脾胃)、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虚证、痛证、中毒如黄芪、熟地等均能补益气阴,甘草、红枣能均能补虚缓中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水湿内停如茯苓、通草等有渗湿利尿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生津如石榴皮、五倍子等均能收敛固肠,山萸肉、五味子等均能止脱涩精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滑脱不禁证苦,能泄、能燥、能坚,即有清泻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寒湿则用温性的苦味药,称为苦温燥湿;湿热则用寒性的苦味药,称为苦寒燥湿。
)腑实、上逆、实热、寒湿、湿热、阴虚火旺如黄连、黄柏等均能泻火燥湿,大黄、芦荟等均能泻热通便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大便燥结、痰核瘰疬、癥瘕痞块如海藻、昆布等均能消痰软坚,玄明粉等均能润肠泻下。
◆歌诀:五味辛甘酸苦咸,辛能散行|酸收涩,甘补和缓|淡渗利,苦泄燥坚|咸软下。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五昧与五行的配合是: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因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酸人肝,苦人心,甘人脾,辛人肺,成人肾。
然而,四气、五味,其性皆偏,它能调整脏气的不平,也能伤害脏气而造成疾病。
例如辛走气,气病不能多用辛味,咸走血,血病不能多用咸味,苦走骨,骨病不能多用苦味;甘走肉,肉病不能多用甘味;酸走筋,筋病不能多用酸味。
又如:多用咸味,血脉凝涩变色;多用苦味,皮毛枯槁;多用辛味,筋急爪枯;多用酸味,肌肉胝腾;多用甘味,骨痛发落。
这是五味对于五脏生理的影响,不但药治如此,即饮食调养,亦依此为准则。
五味与四气一样,亦可归纳为阴阳两大类,即辛、甘、淡属于阳,酸、苦、成属于阴。
更重要的是药物的性能系气和味的综合,每一种药物都有气和味,有的气同而味异,有的气异而味同。
如同一温性,有生姜的辛温,厚朴的苦温,黄芪的甘温,木瓜的酸温,蛤蚧的咸温。
又如同一辛味,有石膏的辛寒,薄荷的辛凉,附子的辛热,半夏的辛温。
也有一气而兼数味,如麻黄的辛苦温,桂枝的辛甘温,升麻的甘辛微苦微寒等。
这种错综复杂的气味,正所以说明药性是多种多样的。
►性味合参◆角度不同、性味合参、认识药性◆气味相同,功效相近◆气味相异,功效相异:味同气异、气同味异◆结合具体功效,全面认识药物。
升降浮沉◆同病位、逆病势药物中有很多气味相同,而效用截然不同,原因是气味有厚薄,气厚者浮,味厚者沉,味薄者升,气薄者降,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趋向不一致,效能便生差别。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的意思,升浮药多上升而走表,有升阳、发汗、上清头目等作用,沉降药多下行而走里,有潜阳、降逆、通利二便作用。
疾病的发生有在表、在里、在上、在下之分别,病势也有上逆和下陷之不同,故欲求药物使用得恰切,除了讲求气味之外,还要明白升降浮沉,并要懂得升降浮沉可以通过炮制来转化。
1.含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关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藏沉”(张元素《医学启源》)。
3.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者大多具辛甘之味、温热之性;药性沉降者大多具酸苦咸涩之味、寒凉之性。
故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4.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者大多升浮,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沉降。
►特殊:◆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独升5.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升降浮沉可以通过炮制来转化,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盐水炒则降。
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研究中药,倘然只注意功效而忽视性能(气、味、升降浮沉),还是不能真正的掌握药物的功效。
例如半夏、川贝、海藻同样能祛痰,但半夏辛温能化湿痰,川贝甘苦微寒能化热痰,海藻苦成寒能消痰核;又如黄芪、山药、沙参同样是补药,黄芪甘温用补气虚,山药甘平用补脾虚,沙参甘微苦微寒用补肺阴不足。
这些药物功效相似,但效果不同,主要因为性能有异的缘故。
如不从这方面考虑,很可能遇到痰证便杂投祛痰药;遇到虚证便杂投补虚药,这是显然不合乎治病求本的用药法则的。
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个问题,方剂的组成同样重视气味,《温病条辩》一书对所用的方剂大多指明气味。
例如银翘散是辛凉平剂,桑菊饮是辛凉轻剂,白虎汤是辛凉重剂;还指出清络饮是辛凉芳香法,清营汤是咸寒苦甘法,新加香薷饮是辛温辛凉复法,清暑益气汤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复法,等等。
学习方剂必须注意及此,不仅可以明确治疗的方针,还能理解药物组成方剂后的效用变化。
归经每一种药物对于某一脏腑经络都有它的特殊作用,前人就将某一药物归人某一脏腑经络。
例如麻黄人肺与膀胱二经,说明麻黄的作用主要在于肺与膀胱二经,凡是肺和膀胱感受寒邪,用麻黄的辛温来祛散最为合适。
故麻黄善于治太阳病表寒,亦能止咳平喘,这种方法,叫做“归经”。
归经,在实际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所说,寒药能治热病,热药能治寒病,清热药多是寒凉性的,祛寒药多是温热性的,这是一个原则。
但同一热证或寒证,产生的部位不同,有在表,有在里,有在脏,有在腑。
比如某种寒凉药,能清表热,不一定能清里热,能清肺脏的热,不一定能清胃腑的热;同样,一种温热药能祛表寒不一定能祛里寒,能祛肺脏的寒不一定能祛胃腑的寒。
于此可见,药物在人体上发挥作用,各有其适应范围,归经便是指出药物的适应范嗣。
归经的经是指言经络而言。
经络分布辛身,看到那一经的症候就用那一经的药。
如同一头痛,痛在前额属阳明经,用葛根;痛在后项属太阳经,用麻黄;痛在两侧属少刚经,用柴胡。
这是因为葛根是阳明经药,麻黄是太阳经药,柴胡是少阳经药。
但是,经络和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某种药物都可以对某一经、脏发生它的特殊作用。
这种特殊作用,并与气味性质有关。
例如膀胱届寒水,其经为太阳,麻黄茎细丛生,中空直上,气味轻清,故能通下焦的阳气,出于皮毛而发汗,为伤寒太阳表证要药。
或用羌活来代麻黄,也因根深茎直,能引膀胱之阳以达经脉,但味较辛烈,兼能去湿,不似麻黄的轻清。
因而麻黄兼能宣肺利小便,羌活兼能治风湿身痛,便是同中有异了。
总之,归经是用药的一个规律,了解药物性能和功效后,再明晓其归经,用药才能丝丝人扣。
1.含义: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2.理论基础:脏腑经络学说3.确定依据:所治具体病证4.表述方法: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a.辨证用药b.区别功效相似药物,精准用药.毒性1.含义: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古代以毒药作为药物的总称,把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与此同时,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广义:◇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偏性。
“药证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证,参茸亦毒。
”◆狭义:不良反应◇毒性: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副作用:治疗目的以外的反应。
2.“毒”的特性:3.确定依据:4.影响因素(主要)5.引起中药不良反应(中毒)的原因:a.剂量过大(用量大,服用时间长),b.误服伪品,c.炮制不当,d.制剂服法不当,e.配伍不当;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等。
6.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减毒方法):a.炮制要规范,b.适当配伍,c.控制剂量及使用时间,d.掌握剂型、煎法及给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