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_生态恢复技术2016年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国内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为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恢复生态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分析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2)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4)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2.重、难点提示(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河流生态系统评价;(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4)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5)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2.重、难点提示(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湿地的概念与类型;(2)湿地的结构与功能;(3)湿地生态修复原理及目标;(4)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5)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检测与评价;(6)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分析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 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 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 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 生态整合性恢复D 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 A 废油 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恢复实践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一、群落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本原理
(三) 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理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营养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源条件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物种间的关系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三) 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源:现存乡土物种栖息地--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 缓冲区:环绕源周边的地区--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 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战略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
演替中的物种更替,如森林中的 优势树种和杂草
关键的共生种依赖的植物资源传 粉者、传播者
兔子、地鼠、白蚁、河狸 固氮菌、菌根真菌分解者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功能群: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 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 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森林群落的自恢复然实演践 替过程
✓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 高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
✓ 恢复度(RD):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 ,其自然恢复终极是与原群落相同的植被型。将 群落恢复度(RD)定义为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 组成、结构、功能上与顶极群落阶段的最佳群落 的相似程度。
(一)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为核心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元素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规划途径 物种保护始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
生态修复技术PPT课件
2011年
2、资源严重短缺
全国600多个城市一半缺水,在108个重要城 市,每年缺少损失工业产值600亿,过度采用地 下水造成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地面沉降, 海水倒灌等。同时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地 方地区河流断流日趋严重,目前中国已处于高度 缺水国家之列。
• 2.生态修复实施区域划分及指针体系研究。 • 3.生态修复工程验收标准及规范研究。 • 4.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技术规范研究。 • 5.生态修复过程及其效果的监控与评估研究。
2011年
第二节 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 和讨论,继而有许多的专业术语相继现,生态 修复和生态修复就是其中两个,在许多的文献 中,这两个术语是混淆使用的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进行深入的讨论。
但任何一个原始的生态系统若被过度干扰甚至是破坏完全失去了内外原有的平衡之后是无法恢复到原貌的即使通过人工努力或长时间的再次自然选择使原系统的生态功能实现甚至超过原有水平但系统的结构与形成是不可能完全重复的
生态修复技术PPT
选修课程 学时:42 学分:3
授课教师: 教授
2011年
目录
0、前言 1、绪论 2、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土壤污染后的生态修复 4、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 5、大气污染的生态修复 6、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7、核污染问题
2011年
生态修复的目的:
主要使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 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 建工作。重建一个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完 整、生态功能健康能够抵抗外部干扰自我 持续的生态系统。
2011年
生态系统: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生物_生态修复技术
。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微生物为处理功能核心的 生物膜、 活性污泥处理技术; 具有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操纵技 术; 以植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处理功能体的生态浮床、 湿地处理 技术; 土壤处理技术和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的处理等。 ,- ,- " 生物膜、 活性污泥技术 该技术包括好氧处理、 厌氧处理、 厌氧—好氧组合处理。 其主要原理是人工驯化、培养适合于降解某种污染物的微生 物,通过控制室和微生物生长的环境稳定和加速污染物的降 解。 比如生物廊道、 生物滤池、 生物接触氧化池、 氧化沟等。李正魁 在贵阳红枫湖物理生态 研究的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 ( ./01) 工程 ( 实验区得到有效应用, 日本、 韩国等也都有对江河 233/) 水体修复的成功实例 * $ + 。 ,- ,- , 生物操纵技术 生物操纵技术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 作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形成人工生态系统。然后, 通过调 控水体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 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 转 化, 将进 入塘 内污 水中 的有 机污 染物 进行 降解 和 转化 的方 法。 如 4567589:、 ;<=>?9@、 2=A=B 湖中成功采用通过放养食鱼性鱼 类, 使滤食性鱼类显著减少, 叶绿素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显著降 低, 从而使浮游植物丰度降低, 藻类的生长减少 * $ + 。 ,- ,- & 生态浮床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 , 主要是氮、 %1 # 磷 - 的排入, 引起各种水生物、 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的现象。导 致水体富营养化的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 废弃物、 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这些过量的营养物质 大量进入湖泊、 河流、 水库、 河口、 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 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水体溶解、 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造 成藻类、 浮游生物、 植物、 水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 。水体出现
边坡生态修复课程设计
边坡生态修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边坡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生态学、地理学原理;2. 学习不同类型的边坡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掌握边坡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了解其适用范围及效果评估。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边坡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2. 学会运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实际案例分析;3. 培养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观察、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增强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与生态环境学科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边坡生态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基础,对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尚需加强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边坡生态修复概述- 介绍边坡生态修复的定义、意义及发展历程;- 阐述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边坡类型与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不同类型边坡的特点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介绍边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植被恢复技术:植被种植、喷播、植生毯等;- 土壤改良技术:土壤侵蚀控制、有机质改良等;- 生物工程措施:挡土墙、生态护坡等。
4. 边坡生态修复案例及效果评估- 分析国内外典型边坡生态修复案例;- 介绍边坡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
5. 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边坡生态环境现状;- 组织学生开展边坡生态修复设计及实施操作;- 进行修复后效果监测与评估。
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地下水 (ln)
术
原位生物技术有较多的应用
污染
进行地下水生物修复处理时,应注意调查 该地的水力地质学参数是否允许向地上抽 取地下水并将处理后的地下水返注;
地下水层的深度和范围;
地下水流的渗透能力和方向,同时也要确 定地下水的水质参数如pH、溶解氧、营养 物、碱度、以及水温是否适合于运用生物 修复技术。
具体选择哪种修复技术,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污染源的条件 工程完成后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成本 工程量 工程投资、工程运转与维护、监测…
(一)好氧生物氧化 7.5O2+C6H6→6CO2+3H2O
质量比:
O2: C6H6 =3.1:1 每消耗1mg/L的DO就可以降解0.32 mg/L
的苯。
如果背景DO是4.0 mg/L ,好氧降解的容 量是0.32×4/1=1.28 mg/L。
(二)反硝化反应 6NO3-+H++C6H6→6CO2+6H2O+3N2
第四章 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地下水
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 1.包气带水 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 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 2.饱水带水 潜水 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
主要内容:地下水污染修复
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第二节 地下水常见污染及修复技术 第三节 污染地下水的空气吹脱修复技术
其毒性,控制使用的场合很多。 地下水中的硝酸性氮的去除时,从安全性和
成本方面考虑使用乙醇和醋酸较多。
三、地下水的硝酸类氮污染及修复
自养型脱氮法: 脱氮菌中也有能用氢气、还原态硫化合物
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作为氢供体的自养型 细菌,这些都可应用于地下水硝酸氮去除。 一般情况下自养型细菌增长率低,增长速度 慢,菌的增长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量低。
生态恢复复习材料
生态恢复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概念生态恢复: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ER)将其定义为:生态恢复是协助一个遭到退化、损伤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
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恢复的生态学原理与过程的学科(另一种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生态重建:重建或回复到原先的状况,或为在一次干扰后重建一个替代的生态系统,虽不同于原来的,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不是保育价值;改良、复垦:即改善环境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
改进:即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重新的修复,以使系统某些结构与功能得以提高。
修补、修复:即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
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即向新的水平或层次的演替。
再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
2.生态恢复概念的发展(1) 强调应用生态学过程。
1987年,Bradshaw定义生态恢复是生态学有关理论的一种“酸性检验”或严格检验,研究生态系统自身的性质、受损机理及修复过程。
Diamond将生态恢复定义为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具持续性的群落生态恢复。
Harper认为生态恢复是关于组装并实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
(2) 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回复到理想的状态。
①1995年,Cairns认为生态恢复是恢复被损害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它受损前的自然状况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及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Jordan认为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先前或历史上(自然或非自然的)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
②1996 年,Egan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并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过程。
以上定义都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回复到理想的状态才为生态恢复。
但理想状态很难实现,原因:缺乏对生态系统历史的了解,恢复时间长,成本高,关键种的缺失等。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业指导书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业指导书第1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概述 (3)1.1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3)1.2 生态修复的目标与任务 (4)第2章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2.1 生态环境问题识别 (4)2.1.1 地质环境问题 (4)2.1.2 水环境问题 (5)2.1.3 大气环境问题 (5)2.1.4 土壤环境问题 (5)2.1.5 生物多样性问题 (5)2.1.6 生态景观问题 (5)2.1.7 环境风险问题 (5)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2.2.1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5)2.2.2 水环境影响评价 (5)2.2.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2.2.4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6)2.2.5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6)2.2.6 生态景观影响评价 (6)2.2.7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6)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6)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6)3.1.1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6)3.1.2 地方层面法律法规 (6)3.1.3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6)3.2 生态保护政策与管理措施 (6)3.2.1 生态保护红线政策 (6)3.2.2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7)3.2.3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 (7)3.2.4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7)3.2.5 生态环境执法监管 (7)3.2.6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7)3.2.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7)3.2.8 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7)第4章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 (7)4.1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7)4.1.1 植被恢复技术 (8)4.1.2 土壤修复技术 (8)4.1.3 水环境修复技术 (8)4.1.4 生态工程辅助技术 (8)4.2 生态修复方法选择 (8)4.2.2 修复目标 (8)4.2.3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8)4.2.4 技术可行性 (9)4.2.5 长期效益与成本效益分析 (9)第5章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9)5.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 (9)5.1.1 生态系统结构 (9)5.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9)5.2 森林生态修复技术 (9)5.2.1 森林植被恢复技术 (9)5.2.2 森林土壤修复技术 (10)5.2.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0)5.2.4 森林灾害防控技术 (10)第6章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0)6.1 草原生态系统特点与功能 (10)6.1.1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 (10)6.1.2 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 (10)6.2 草原退化与生态修复 (11)6.2.1 草原退化原因 (11)6.2.2 草原生态修复措施 (11)第7章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1)7.1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价值 (12)7.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2)7.1.2 水资源调节 (12)7.1.3 降解污染 (12)7.1.4 生态旅游与休闲 (12)7.1.5 科研与教育 (12)7.2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12)7.2.1 湿地植被恢复技术 (12)7.2.2 水质净化技术 (12)7.2.3 水位调控技术 (13)7.2.4 土壤改良技术 (13)7.2.5 生态隔离与缓冲带建设 (13)第8章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3)8.1 农田生态系统特点与问题 (13)8.1.1 特点 (13)8.1.2 问题 (13)8.2 农田生态修复技术 (14)8.2.1 土壤修复技术 (14)8.2.2 水资源保护技术 (14)8.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4)8.2.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14)第9章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5)9.1.1 特征 (15)9.1.2 问题 (15)9.2 城市生态修复策略 (15)9.2.1 绿地系统修复 (15)9.2.2 水体修复 (15)9.2.3 生态基础设施完善 (16)9.2.4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16)9.2.5 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 (16)9.2.6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 (16)第10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实施与评估 (16)10.1 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实施 (16)10.1.1 项目立项与规划 (16)10.1.2 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17)10.1.3 项目实施与管理 (17)10.2 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估 (17)10.2.1 评估方法与指标 (17)10.2.2 评估周期与程序 (17)10.2.3 评估结果应用 (17)10.3 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建设 (18)10.3.1 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 (18)10.3.2 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建设 (18)10.3.3 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建设 (18)10.3.4 社会参与与监督 (18)第1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概述1.1 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手册
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手册第1章农业环境保护概述 (3)1.1 农业环境问题 (3)1.2 农业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任务 (3)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原理 (4)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2.2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4)2.3 农业生态平衡与调控 (5)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 (5)3.1 农田土壤退化与防治 (5)3.1.1 土壤退化类型 (5)3.1.2 土壤退化原因 (5)3.1.3 土壤退化防治措施 (5)3.2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 (6)3.2.1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6)3.2.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6)3.2.3 土壤监测技术 (6)3.3 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 (6)3.3.1 物理改良技术 (6)3.3.2 化学改良技术 (6)3.3.3 生物改良技术 (6)3.3.4 综合改良技术 (6)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7)4.1 农业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7)4.2 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 (7)4.3 农业节水技术与措施 (7)第5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8)5.1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8)5.2 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8)5.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9)第6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9)6.1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9)6.2 农药污染控制技术 (9)6.2.1 优化农药使用 (9)6.2.2 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10)6.3 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 (10)6.3.1 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0)6.3.2 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10)6.4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0)6.4.1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 (10)6.4.2 农膜回收与处理技术 (10)第7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 (11)7.2 生态农业模式 (11)7.2.1 立体农业模式 (11)7.2.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1)7.2.3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11)7.2.4 智慧农业模式 (11)7.3 生态农业技术 (11)7.3.1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1)7.3.2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1)7.3.3 节水灌溉技术 (12)7.3.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7.3.5 精准农业技术 (12)7.3.6 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2)第8章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12)8.1 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2)8.1.1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12)8.1.2 地方层面法律法规 (12)8.1.3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2)8.2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13)8.2.1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13)8.2.2 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13)8.3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 (13)8.3.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 (13)8.3.2 农业环境保护监管 (13)8.3.3 农业环境保护协同治理 (13)第9章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 (13)9.1 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3)9.1.1 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13)9.1.2 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14)9.1.3 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4)9.2 农业环境保护培训 (14)9.2.1 培训的目的与意义 (14)9.2.2 培训的主要内容 (14)9.2.3 培训方式与方法 (14)9.3 农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15)9.3.1 公众参与的意义 (15)9.3.2 公众参与的途径 (15)9.3.3 公众参与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15)第10章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 (15)10.1 国内外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 (15)10.1.1 国内案例 (15)10.1.2 国外案例 (15)10.2 案例分析 (16)10.2.1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16)10.2.3 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 (16)10.3 经验与启示 (16)第1章农业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退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自然中的生态恢复力量
自然中的生态恢复力量
标题:自然的生态恢复力量
一、引言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生态系统经历了无数的变迁和动荡。
然而,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大自然都以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恢复力,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其惊人的再生能力。
这种生态恢复的力量,是自然界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也是地球生命得以持续繁衍的重要保障。
二、生态恢复的定义
生态恢复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通过自然或人工手段使其恢复到接近原始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水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三、自然生态恢复的力量
1. 自然恢复: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如果环境条件允许,生态系统内部的物种会自动进行调整,逐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森林火灾后,一些耐火的植物种群会首先恢复生长,为其他物种提供生存空间。
2. 人工干预: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破坏程度严重,生态系统可能无法自行恢复。
这时,就需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干预,如种植树木、清理污染等,帮助生态系统恢复。
四、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生态恢复不仅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食物,同时也是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五、结论
生态恢复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任务。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地球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8048)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 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学是研究生态工程技术原理及组装设计和维护生态工艺系统的应用生态学分支。
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与技术,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实用价值高,生态工程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国土规划、资源开发和和环境保护,对于指导农业综合规划、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 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农业生态工程学在农业推广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只有掌握该门课程的基础上,积累系统知识、设计理论和实用技术技能,才能很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推广管理。
其任务是研究揭示生态系统中生物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促进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保证能量的有效转化和流动,促进物质合理循环,综合开发农林牧副渔各业使农业生产能获得最大的系统生产力。
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工程学原理);掌握生态工程技术及生态工程模式,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和技术组装设计和管理生态工程,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
(四)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生态工程学与农业生态学基础是同一课程的两门选考课,农业生态学基础同生态工程学一样都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但农业生态学基础偏重于理论,着重在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理论;生态工程偏重于实际应用,着重于应用生态学原理协调生物与环境的生产关系,同时引进生态经济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在本专业中,农学概论、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概论、农业环保与资源管理等都可做本课程的基础,同时他又是该专业有关专业课的基础,如: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等。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3节生态工程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解析】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奶牛。该生 态系统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利用,主要利用了循环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 理。图中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 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底泥属于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甘薯藤青贮就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 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 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微思考 你认为我国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我国生态危机不是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与人口激增、 环境与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
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需要走中国特色的道
路,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结合 ②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
3.例析某生态工程示意图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该系统中将植物秸秆、动物粪 便等废弃物进行了合理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2)该生态工程能生产出无公害大米的原因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 用量,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3节 生态工程
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课标要点
学法指导
1.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说出这 1.通过具体实例,尝试设计简
些实例所运用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 单的生态工程(科学思维)
2.评述生态工程发展前景,说出生态 2.关注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工程的局限性,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 关注生态系统应用的实例 (社
()
A.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B.选择合适的养殖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
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永定河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是京津冀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
上世纪中期,永定河水量较为丰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流域上游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增加等因素影响,永定河逐渐断流,平原段基本干涸,河床沙化,生态退化严重。
2016年12月,《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发布,计划用5至10年时间,进行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生态河流廊道。
复苏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是基础。
京津冀晋四省市协同联动,实施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持续对永定河进行跨流域生态补水。
2019年春季,黄河万家寨、册田、友谊等水库向官厅水库调水2.7亿立方米,永定河补水水源条件形成。
官厅水库向下游河道集中补水2.3亿立方米,永定河山峡段108公里全线流动。
2020年春季,官厅水库生态补水出库总量1.66亿立方米,水头最终到达天津市武清区,断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全线贯通。
2021年,加快完成小红门再生水、南水北调中线向永定河补水工程,使得永定河水源更趋多元化。
9月27日,屈家店枢纽开闸,永定河贯通入海,26年来首次实现连山通海的全线通水。
2022年,永定河实现春秋两季全线通水,全年累计通水时长达123天,累计补水2.57亿立方米,并首次实现年度内两次贯通入海。
目前,2023年度永定河生态补水工作已启动,预计向永定河补水7.35亿立方米,维持全线流动时间100至120天,力争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除了补水,永定河流域还启动了其他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维持河道生态基流。
如永定河山峡段生态修复工程,主要修复永定河及其一级支流清水河,对清水河主河槽进行平整和绿化,对河道岸坡进行修复,对两岸绿地进行补植,新建东湖林、青白口两处湿地,扩建现有王平湿地,形成三处近自然型河流湿地。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
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工作标准指南第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概述 (2)1.1 行业背景与意义 (2)1.2 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发展 (2)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3)2.1 监测方法与设备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3 环境评估标准与指标 (4)第三章污染防治技术 (4)3.1 水污染治理技术 (4)3.1.1 物理法 (5)3.1.2 化学法 (5)3.1.3 生物法 (5)3.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5)3.2.1 除尘技术 (5)3.2.2 脱硫技术 (5)3.2.3 脱硝技术 (5)3.2.4 催化转化技术 (5)3.3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5)3.3.1 填埋技术 (5)3.3.2 堆肥技术 (6)3.3.3 焚烧技术 (6)3.3.4 资源化利用技术 (6)第四章环境修复工程 (6)4.1 生态修复工程 (6)4.2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 (6)4.3 水体修复工程 (7)第五章环境治理项目管理 (7)5.1 项目策划与设计 (7)5.2 项目实施与监管 (8)5.3 项目验收与评价 (8)第六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政策法规 (9)6.1 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 (9)6.2 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9)第七章环境治理与修复市场分析 (10)7.1 市场规模与趋势 (10)7.2 竞争格局与市场机会 (10)第八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创新 (11)8.1 技术发展趋势 (11)8.2 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 (12)第九章环境治理与修复人才培养 (12)9.1 人才培养模式 (12)9.2 人才评价与激励 (13)第十章环境治理与修复国际合作 (13)10.1 国际合作政策与法规 (13)10.2 国际合作项目案例 (14)第十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监管 (14)11.1 监管体系与机制 (14)11.2 监管手段与措施 (15)第十二章环境治理与修复行业展望 (15)12.1 行业发展趋势 (15)12.2 发展战略与规划 (16)第一章环境治理与修复概述1.1 行业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修复汇总
第一章:绪论1. 修复:借助外界作用力使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恢复:使受损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期望的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区别关系图2.环境修复: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
类型(按对象):土壤环境修复、水体环境修复、大气环境修复、固体废物环境修复土壤环境修复:对污染的土壤实施修复,以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随生物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水体环境修复: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生态的方法减少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水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水体污染(eg 电池,一粒纽扣电池能使60万升水污染)大气环境修复: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来减少大气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合物。
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废弃矿山、采矿场复垦、生活垃圾固废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后续处理原位修复:对污染物就地处理,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
需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建和运输,操作维护简单,可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但缓慢,且有一定风险。
异位修复:挖掘后通过其它手段或技术进行处理。
时间短,代价较高,但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可预测性较高。
4.环境修复技术(按方法):工程技术(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四类基本技术基本作用在于改变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状态环境物理修复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技术特点:工艺简单、费用低。
通常没有高度的选择性,多用作初步的分选。
一般说来,物理分离技术没有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环境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手册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手册第1章农业生态修复概述 (3)1.1 农业生态修复的定义与意义 (3)1.2 农业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4)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分析 (4)2.1 农业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因素 (4)2.1.1 自然因素 (4)2.1.2 人为因素 (4)2.2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5)2.2.1 现状 (5)2.2.2 问题 (5)第3章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5)3.1 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5)3.1.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生理、生态特性,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技术。
(5)3.1.2 物理修复技术:运用物理方法,如覆盖、隔离、固化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技术。
(5)3.1.3 化学修复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如土壤改良、污染物降解等,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技术。
(6)3.1.4 综合修复技术:将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修复的技术。
(6)3.2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原理 (6)3.2.1 生态平衡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遵循生态平衡原理,即通过调整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实现能量流、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3.2.2 生物多样性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增加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6)3.2.3 生态位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根据生态位原理,合理配置植物和动物种类,使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
(6)3.2.4 生态适应性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考虑生态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植物和微生物种类,提高修复效果。
(6)3.2.5 恢复力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通过消除干扰因素,促使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6)3.2.6 持续发展原理: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保证修复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引言:生态环境修复是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其维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一章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概述1.1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定义1.2 常见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1.2.1 植被恢复技术1.2.2 水体修复技术1.2.3 土壤修复技术1.2.4 空气净化技术第二章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2.1 植被恢复技术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2.2 保护濒危植物物种的意义2.3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技术第三章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3.1 动物栖息地恢复与保护3.2 生态廊道的建设与动物迁徙3.3 保护濒危动物物种的作用第四章生态环境修复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4.1 土壤修复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2 微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3 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护的技术手段结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在维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恢复技术能够改善植物群落结构,保护濒危植物物种;动物栖息地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有助于保护动物多样性;土壤修复技术能够维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然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技术的可行性、成本的控制、监测和评估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提高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效果,并寻求更可持续、可行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等.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A. Smith, B. Johnson, and C. Brown.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n Bio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J]. Restoration Ecology, 2019, 27(1): 27-35.3. X. Li, Y. Wang, and Z. Zhang.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s in Soil Reme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8, 102(6): 2455-2469.4. R. Jackson, J. Thompson, and K. Mealey. Assessing the Effectsof Watershed Restoration on Biodiversity: Meeting Challenges, Exploring Solutions [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20, 250: 1087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恢复的目标
① 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 ② 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
土壤肥力; ③ 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④ 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
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⑤ 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 ⑥ 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生退态化恢生复态与系重统建的的恢原复则与一重般建包要括求自在然遵法循则自、然社 规律会的经基济础原上则,和通美过学人原类则的等作3个用方,面根。据技术上适
生态演替原则
生物多样性原则
食物链与食物网原则
缀块-廊道-基底的景观格局原则
空间异质性原则
时空尺度与等级理论原则
自然法则
系统学原则
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
整体原则 协同恢复重建原则 耗散结构与开放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
经济可行性与可承受性原则 技术可操作性原则 社会可接受性原则 无害化原则 最小风险原则 生物、生态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原则 效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持续退化 Nhomakorabea时间
也有学者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并不总是沿着一 定的方向恢复→也可能在几个方向之间→进行 转 化 → 达 到 复 合 稳 定 状 态 ( meta-stable states)。
Hobbs & Norton(1996)提出了临界阈值理论 →假设生态系统有4种可选择的状态:
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
景观美学原则 健康原则 精神文化娱悦原则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二、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
生态恢复——通过排除干扰、加速生物组分变 化和启动演替进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某 种理想的状态。
首先需要建立生产者亚系统(植被)→由生产 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能量→驱动水分循环→ 带动营养物质循(环余。作岳等,1996)
第四章 生态恢复技术
内容
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2. 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 3. 生态恢复的过程 4. 生态恢复的技术问题 5. 生态恢复成功的标准 6. 生态恢复的时间 7. 生态恢复的价值
一、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不同方案
生态系统功能
(生物量、养分含量、循环等)
Restoration(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向
Hobbs和Mooney(1993)指出——退化生态系统 可能的发展方向包括:
持续退化; 保持原状; 恢复到一定状态后退化; 恢复到介于退化与人们可接受状态之间
的替代状态; 恢复到理想状态。
复
杂
性
与
功
能
退化
水
状态
平
极度退 化状态
理想状态 可接受状态 替代状态 中途退化
率、高振幅的变动,并且该变动会在海洋的一些营养水平变动中得以传播,因而对生物量产生 的影响尤为显著”;Cury等提出“稳态转换是指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突然性改 变,这些改变影响了一些生物的生存进而导致了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成”[22]。后二者的 研究系统介绍了海洋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现象与内涵,为揭示其驱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 考。此外,还有研究人员大胆地提出将湖泊作为海洋的微观形式来进行研究,因此适用海 洋的研究方法可被用于湖泊的研究中,从而为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的研究另辟一条蹊径[23]
区域性原则
当、经济上可行地、理社学原会则能够差异接性受原则的原则,使受害 或退化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地主带导康性生并原态则因有子原益则 于人类生存
与生活的生态系统重构或再限能制量生性流过与动耐与程性物定质。律 循环原则
种群密度制约与物种相互作用原则
生态位与生物互补原则
自然法则
生态学原则 边缘效应与干扰原则
复垦(替代)
原生生态系统
Rehabilitati恢o复n(修复)
Remedia修t复ion(整治)
Reclamation(自然复过程垦()原生演替)
退化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结构 (物种、复杂性等)
Hobbs和Nor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 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
Parker(1997)认为,恢复的长期目标应
。阈值理论初步奠定了对于稳态转换的一致认知:持续的外来胁迫会降低生态 系统
的恢复力,从而使其超过阈值的范围并发生稳态转换[11]。在稳态转换的研究中,目前 得到最广泛关注的是“多稳态”理论,分别为平滑型、突变型和不连续变化型;并由此推 测生态系统可能具有多个稳定状态,而稳态转换就是生态系统从一个特征趋势或状态转变 为另外一个不同的趋势或状态的转变过程。该理论得到广泛接受,此后的大量研究都是基 于此而开展的。尽管目前对稳态转换有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如何界定其概念和内涵上却有 不同的表述。Carpenter等定义湖泊发生稳态转换是指系统组织和结构发生迅速变化以及 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20];Collie等在海洋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研究中,将其定义 为“海洋空间发生的低频
是建生立态合系理统的自内身容可组持成续性(种的类恢丰复富。度及多度)
结构但由于(植这被个和目土标壤的的时垂间直尺结度构太)大,加上生态 系格统局是开放(生的态,系可统能成会分导的致水恢平复安后排的)系统状态与 原异状质态性不同(各。组分由多个变量组成) 功能 (诸如水、能量、物质流动等基本生态
过程的表现)
生态恢复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阈值→越过 的阶段越多(包含的阈值越多)→恢复的投 入就要越大。
临界阈值理论是生态恢复的机理性问题。有 关临界阈值的精确计算问题还不完善,仍需 进一步研究。
“稳态转换”最初是在陆地群落中被确定,并随后由JohnD.Isaacs引入海洋生 态系统,用以描述影响海洋渔业产量发生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然而,这一概 念却并未在生态学界得到广泛接受。对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关注首先来自研究 人员对恢复力和阈值的界定。1973年,美国学者CrawfordS.Holling发表了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一文,阐述了生态系统对胁迫的 响应能力并引入恢复力一词帮助人们理解生态系统对外界胁迫的非线性特征。 随后,美国学者RobertM.May在1977年的Nature上发表了 Thresholds and breakpoints in ecosystems with a multiplicity of stable states, 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多稳态变化和阈值概念,并指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可以衡 量系统在受到外界胁迫时的承载容量,而阈值则反映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状态变 化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