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大一本科生设计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1.1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 第二章: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社会的变革2.1 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与动荡2.2 清朝政治体制的衰落2.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3.1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与列强侵略3.2 中国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国际现实的塑造3.3 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汇4. 第四章:中国近代化运动和革命4.1 维新变法与百日维新4.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4.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 第五章:国共合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5.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2 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学生将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20%):出勤率、参与度和质量;2. 课程作业(30%):包括小组讨论、书面论文等形式;3. 个人展示(20%):根据学生个人的研究课题进行展示;4. 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王亚南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赵九章,著,《中国近现代史教程》;3. 王树声,著,《近代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三部分内容。
4.教学重点、难点:列强入侵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中国革命新道路;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5.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主要教学参考书:[1]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年版.[2]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3] 王绘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5]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学时:36学分:2一、课程教学对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本科所有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XXX,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XXX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XXX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课程的义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联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反动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加强民族自尊心、自自信心和高傲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辈分子和通俗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费力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历教导,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挑选了XXX、挑选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拥护党的带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表里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XXX为带领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味到中国挑选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睁开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它通过系统阐述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以及人类的普适价值,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
具有以人类普适价值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普适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六、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从而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本文将按照2023年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简要概述。
一、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十年动乱后,中国共产党崛起,中共成立,中华民国逐渐走向分裂。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抗战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坚决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最终为中国争取了抗战胜利的机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与国民党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革命战争。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中国由封建农业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四、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了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1978年,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从而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五、中国的外交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突发事件,与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也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学时:36 其中讲授学时:32 实践和作业学时:4
计划学分:2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是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参考书:《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著中华书局2001年
《中国现代史》(上、下)王荟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编(8学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2学时)
知识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知识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知识点: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洋务运动的兴衰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知识点: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3、辛亥革命的失败
中编(12学时)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2学时)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
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
知识点: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土地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知识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
知识点: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下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10学时)综述(2学时)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2学时)
知识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
知识点:1、良好的开局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学时)
知识点: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结束语(2学时)
五、考核方式与要求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核知识点与要求:见本课程考试大纲
3、
六、编制与审核
编制人:
编制时间:
教研室审议:
系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