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 超、冯乃超、杨汉生等。
刊物: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 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沙》、《星星文艺》等 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
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 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 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 1926年后,一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 文艺思想的建设。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前期创造社文学创作作品丰富,成就较高。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 达夫《沉沦》
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 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 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 学”。为人生而艺术。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叶是作家型、教师型的主编。凭借作家和教师的双重经验, 以一双雪亮的慧眼发现并推出了许多文学新人,比如巴金、 丁玲、戴望舒等等。
并在短短两年间在创作方面成绩斐然,在选稿上采取“门 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小说月报》纯粹成为一 个新文艺的。而非文研会一个小圈子的刊物。
叶圣陶的编辑品味——小品文
其一,新文学要拿新思潮做泉源,新思潮要借新文学做宣传, 中国介绍新派小说,应从写实自然派介绍起,也要介绍表象 主义,不过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倡新浪漫主义
其二,先大力地介绍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但又坚决地反对提 倡他们。
其三,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旧”文学中也有美好的。 不可一概抹杀。
其四,文学不便弃却人生的一方面,也不能无理想作其骨子。
园、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世, 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 国文学。 7、浅草-沉钟社 :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 陈祥鹤、冯至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 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陈祥鹤、冯至等汇集到北 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 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的 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 1934年解 散。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盼春》;《浅草》、《沉钟》 两个社团有重要联系是有同样人物创办的不同社团,被鲁迅先生 誉之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社团。”
“最使人弄不清楚的是创造社的人的问题。究竟哪 几个算是创造社的同人,哪几个是创造社的友人, 这往往连创作社的几个主持者都弄不清楚,原因是 在乎创造社自始自终不曾有过组织。”
创造社——创造社丛书
可以与创造社三大期刊相媲美的是,创造社同人编撰的各 种丛书
郭沫若的《女神》、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郁达夫的 《沉沦》组成丛书的第一波。《女神》是真正现代意义上 的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沉沦》是第一部个人现代小说 集,《冲积期化石》则是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
影响:《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 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 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录” 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 排击”。 (鲁迅语)形成了“语丝文体”——排旧 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从个性解放的角度所,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 正视自我的欲望,包括肉与灵两个方面,将其都视为人性 合理的,圣洁的需求加以关照。
对自我的张扬与关注,必然使身体进入文学的视野,肉体 的欲望随之也就成为难以回避的话题。
影响:从人事角度重新发掘创造社历史,还原 满是矛盾与歧异的原生态发展进程,实际上也 是在寻求一种失落了的,不为既定文学秩序所 拘囿,勇于反叛,敢于发言,在不停的论争与 吵架中获取前进的人文精神。创造社与其他社 团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的争论客观 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为 后期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局限:在革命文学的倡导过程中,由于受外国 左倾思潮的影响,曾错误的批判过鲁迅、茅盾 作家。在理论上、组织上表现出较多的教条主 义、宗派主义倾向。
3.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 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 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年消亡。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
剧》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
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郑振铎
Biblioteka Baidu
蒋百里
王统照
周作人
许地山
叶圣陶
文学研究会——同仁的共同特征
文学研究会有一种中产阶级的稳健风度,其中大多 数成员具有稳定职业,或在报馆当编辑或在学校任 教员,等等。这种稳健的工作提供稳定的收入,保 障基本生活,从而使其有稳定心态。
沈在1921值1922年间担任 《小》的主编,通过大规模 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坛消息和 外国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给 中国读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 的世界性眼光。并在“为人 生”的旗帜下贯穿了一种革 命文学清晰的风格。
五四运动 爆发,在其影响下,沈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介 绍契科夫,托尔斯泰等大量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并形成早期 的文学观。
现代社会,个人成为价值的中心。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就是对个人的发现。从前的
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 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郭沫若认为“一个作家,意识到自身的精神主题性 是极为重要的,意识到精神主体性,就是意识到自 己身上的内宇宙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能力的自我调 节系统,它的主体力量可以发挥到辉煌的程度,可 以实现到非常辉煌的程度。”
小品文的提倡是叶在编辑《小说月报》 的努 力之一。
他在正式接手后的《小说月报》中主张用一 种尝试的、大胆的、轻松的心态,来提出一 种全新的编辑可能:“近来收到好些可观的 创作,因此下期就决定是创作号,没有论文、 没有译品”并预告了篇目如下:《黄金》鲁 彦,《牧场上》胡也频,《闲居》丰子恺, 《荷塘月色》朱自清。
郑的学者风格使他在编辑《小说月报》时开始对中 国文学进行研究。对《诗经》、唐诗、宋词、元曲 以及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评价。
一双伯乐的慧眼——叶圣陶与 《小说月报》
1915年秋,叶圣陶开始与商务发生关系,由郭绍虞介绍 到上海商务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编小学国文 课本。
1923年出任商务国文部编辑,1927年由于郑远游欧洲, 沈雁冰到广州参加国民革命,文研会的会务和《小说月报》 的编务就落到叶肩上。
郑振铎与《小说月报》——一种学 者的研究型风格
由于沈的辞职,商务安排郑于1923年接任《小说月 报》的主编。在郑主编期间,《小》呈现出一种学 者的研究型风格。郑同样出身贫寒,对穷人抱着天 然的同情。他显得平和稳健,倾向于各方面都关系 不错的立场,并时刻想着团结文坛所有力量来组织 一个统一的文人组织。
叶圣陶的编辑品味——小品文
这种提倡使《小说月报》从以前的为革命服 务的功利性,以及注重学术的抽象化中轻盈 起来,走向一种类似音乐化、书法化的审美 文学风格。这给刊物带来一种轻松有趣的别 样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在文研会无形解体后 继续发扬,自成一格。
2.创造社
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 的社团之一。
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
陶晶孙
潘汉年
叶灵凤
流浪者的归宿——创造社
创造社以自由性和随意性相标榜:“我们这个小社, 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我们没有章程,没有机关,也 没有划一的主义。我们是由几个朋友随意合拢来 的······我们也不要甚么介绍,也不经甚么评论,朋 友们的优秀作品,便是朋友超飞过时空之限的黄金 翅儿”
“杂感”与“美文”,是精神自主的个人所呈现出的 心灵世界的不同方面。“杂感”更多地关注社会,而 “美文”则带着更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但思想的 自由和判断的独立则是共同的。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
认为文学是革命的工具。文学应该是为了革命,文学 家应该是革命家。文研会的倡导者们认为俄国等革命 成功和国家复兴,离不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那种文 学作家。并认为在中国,要实现革命的成功,惟一的 途径就只有文学。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 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 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 《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扩大了 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 的写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 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 人物,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 出了很大努力。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 文学的社会价值。
沈雁冰与《小说月报》——一个隐 性的革命文学传统。
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主要观念
认为文学是国语运动的工具。认为新文学的作用,首 先是在于为国语运动提供学习的样本,或就应该是国 语运动的教学课本。
认为文学是现实反映的工具。新文学创作是有一个规 定领域的,是有局限的。新文学的设计者们要求文学 为反映社会政治活动而创作,离开了这种工具性作用 的文学是受排斥的
岗位意识的确立,有助于知识分子重新寻找自己的 价值取向,在一种平常而自由的心态里,凭借一技 之长而谋生,首先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才有了履行 知识分子使命与责任的基础。
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谋得普通生活之外还 必须追求人文理想,通过教师、作家、编辑等岗位 发出自己的声音,起到平衡社会的作用。
4.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 办的《语丝》(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 美的生活)杂志而得名。1930年3月10日停刊。
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台静农、 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孙伏园、冯文 炳、俞平伯等。
代表作:鲁迅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三闲集》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发表 在《语丝》上。鲁迅的《野草》最初也发表在《语 丝》上。周作人的散文。
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 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 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 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刊物及代表作品有:《新月》月刊、闻一多《死 水》、徐志摩《诗镌》
影响: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 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在新月诗社更注重诗歌 的群体化,希望诗歌能接近每一位热爱生活 的朋友,扩展了诗歌的接受面。
创造社丛书的成功,固然与质量有关,也离不开编辑印刷, 出版发行方面的努力。
改竖版为横排,使从上到下的阅读习惯改为从左到右,这 在刊物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泰东书局与创造社的合作,取得了双赢,向来不为人所注 意的泰东书局,突然间闻名遐迩,门庭若市了。
创造社——创作主题
与文研会的启蒙精神不同,创造社植根自我,从普 世化的启蒙文学转向专注个性的“文学的启蒙”、
创造社——创作主题
郭沫若最热衷表达的是自我的精神,张资平溺于其中的是 自我的肉体欲望,郁达夫则注重灵与肉的冲突。
郁达夫的“自我”总是从外面的世界向内退走,被社会抛 弃的多余人,零余者,是最受作家青睐的文学形象,自卑 自贱,无所作为是其共同特征。他不断地叙述一个个受压 迫和排挤的弱者经历,消弭了现实与幻象之间的差别,在 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轨迹上倾泻着自我的情绪。
他们通过教授、写作、编辑、出版等文化事业,来 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普及文化知识,启发民智, 从思想意识形态的角度影响作用于整个社会,使自 己对社会发生作用,实现文化理想
文学研究会——社团精神
精神:岗位与理想相结合的精神
陈思和 岗位型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寻找到一 个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做些切 实的文化事业,发挥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学术责任和 社会责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文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