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史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
1.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经经过哪几个阶段?如何分析仓颉造字的传说?
答: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四个阶段。
我们既不能将仓颉造字当做史实,也不能将它当做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予一身,这些传说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6. 为什么说编辑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文献编辑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因为在殷周时期已有成熟的甲骨文。
1材料加工:通过加工龟甲和兽骨,以专门的工艺使之成为专门进贡给商王做占卜用的材料。
2辩词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就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穿上编绳后连成册。
3集中典藏:甲骨有固定的收藏处所,不仅十分集中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专为王室服务。
4分类管理:a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b甲骨的埋藏有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及废弃。c刻辞甲骨与备用甲骨区分,龟甲与兽骨区分,备用甲骨以原料和成品区分。d龟甲兽骨以时代为序,同一时刻的甲骨存放比较集中。e成套甲骨集中储存。f记事刻辞所用文字非常简练。
5行文格式:甲骨文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有原始的一套“编辑规范”。
6反复使用:a反复使用历书。b频繁省视验证。C查阅参考引用。
名词解释: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
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学术在宫:教育,文化均掌握在官僚贵族手中。
史官制度:上古史官为世袭。都是图书档案编纂和保管者。
侯马盟书: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春秋盟誓活动的“盟书”,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想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的斗争。
温县盟书:河南省温县出土的盟辞碎片。
复习题:
2.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他的编辑活动有何特点?在编辑方法上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
答:《周易》:孔子曾给弟子讲过此书,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过一些编辑加工。
《尚书》:史记中之处孔子对《尚书》通篇做过编辑工作。在《论语》中也能常见到孔子教授并引用《尚书》的记载,可见此话是可信的。
《诗经》:《论语》中有关于孔子整理《诗经》的可靠记载。并且从别的流派并未因为儒家毫无根据就说孔子编《诗》这点看出此事可信。
《三礼》:《仪礼》据文献记载为孔子所编订,较可信。《礼记》的成书时间经考证在战国,与孔子关系较远。
《春秋》:本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后经过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取其义以行褒贬的著作。
编辑活动的特点:
1有明确的编辑意图: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编选教材加工文字,传播自己的政见和理想,同时也考虑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书籍的社会效益。
2科学的编辑方法: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
3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表示孔子对于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尽量不去提及。孔子充满理想光芒的编辑思想一方面将“神话历史化”,是一种先进的编辑思想,另一方面也不自觉的造成我国古代神话的大量流失。
可借鉴之处:
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的编辑作风和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2.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图书编辑出版事业有哪些促进作用?试举例说明。
答:诸子百家的创造性著作使得作品出现后不像以往被束之高阁,而是马上通过编辑传播出去,编辑周期大大缩短。到战国中后期,诸子大多在省钱即将其作品以篇为单位进行编辑传播,待去世之后再有弟子将单行的篇目编辑成书,其性质类似于后世编撰的大全集。
4.试析《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就饿编辑特点。
答:目的:为秦大一统作思想理论的准备。
特点:a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b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超出学派的门户之见。c有所取舍,形成新的思想体系。d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特别是它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为以后大部头书籍的编辑提供了技术上的重要参考和保证。
名词解释:
学术下移:(春秋后期,私人著作兴起,是古代流于王室的学术文化向外传播,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象。)中国的学术进一步打破贵族的垄断而得到解放,知识开始向平民普及。
稷下学宫:齐宣王在都城设置的,实为私学联合体,各派私学大师汇聚于此,议论讲学,发表不同的意见,相当于现在的“学术交流中心”。
百家争鸣:战国后期出现各种哲学理论和科学思想,从七国争雄----诸侯争霸----著书立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首先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对六经进行了编辑,而非著述。
祭酒:是古代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吕氏春秋》:编成于秦王嬴政六年,由吕不韦集门下食客而编成。该书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成功地使用两级公目法(览,注,纪与篇)。
竹木简牍:就是把文字写在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上。一根竹片称为“简”,讲许多简编连在一起称为“策”(册),合称简策。加工后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了字的称为“牍”,细些的木条称为木简。木质的合称“版牍”,竹木合称“简牍”。
简牍制度:(简:竹片牍:木片)用绳将竹简编卷起来的制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书籍形式。
鲁壁藏书:孔子府中内壁出现的一批古文字藏书,从而引起了六经古文之争。
杀青:新竹刮去皮放在火上烘干水分,使其出汗。后讲写它的书稿也称“杀青”。
版图:古代的地图常画在版牍上,后来人们称标明国家领土区域的地图为“版图”。
三尺法:汉简最长两尺四寸(约55CM多),合战国三尺,用于写六经,国史,礼书,法令,故有“三尺法”之说。
尺牍:一尺牍多用于写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遗策:殉葬器物的目录,详细记录丧仪所用的车马兵甲,反映当时楚晋两国关系。
帛书:写在娟,缯,缣,帛上的文字称为帛书,亦称“素书”。
楚缯书:现有最早的帛书实物,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