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合集下载

《春日》朱熹

《春日》朱熹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简析】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他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

明代科举制度以他的著作为教科书,“朱学”逐渐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有力精神支柱。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bīn):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景物。

等闲:随意。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赏析】这是一首借泗水寻芳宣扬圣人之道的的理趣诗。

因孔子曾在洙、泗之间教授弟子,所以诗的首句便提泗水。

从题目“春日”看,似为游春之作,然而,在南宋时期泗水已被金人侵占,朱熹不可能去泗水游春,所以这首诗是虚构想象之作,而泗水就是暗指孔门。

诗的字面意思,在于说明大自然具有无限蓬勃的生机,因此万紫千红,触处皆春。

而实际上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他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当今常用来形容祖国形势一派大好,或者文艺园地百花争妍的情景。

朱熹描写春天的诗赏析

朱熹描写春天的诗赏析

朱熹描写春天的诗赏析朱熹描写春天的诗赏析春日宋代朱熹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寻芳:春游赏花。

4、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景物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创作背景: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春日》课文

《春日》课文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 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 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 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 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 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 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 解答了为什幺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 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 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 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 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 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 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 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 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着名。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课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每一句都

春日六年级上册古诗古诗

春日六年级上册古诗古诗

《春日》 作者:朱熹【宋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春日》意思: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春日》写作背景: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春日》鉴赏: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古诗春日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春日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春日的意思是什么古诗春日的意思:《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原诗:春日 1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春日》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春日》胜日2寻芳3泗水4滨5 ,无边光景6一时新。

等闲7识得东风8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品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作品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文学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

朱熹《春日》诗意及赏析导读:《春日》原文胜日2寻芳3泗水4滨5 ,无边光景6一时新。

等闲7识得东风8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春日》诗意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春日》赏析这是描写春天风光的一首诗。

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到郊外去踏青,沐浴春风之中,看到满眼春色,不禁发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赞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写郊外踏青时所看到的情景。

诗人选择了丽日晴空这样的好日子,沿着泗水河畔去郊游,看到无边无际的春天景色焕然一新,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是对美好春光的不尽赞美。

诗人在这里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青春热烈。

春天万物复苏,春天百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这美好的.景致都是春风带来的,如果没有春风,就没有这美好的春天。

赞美之中又发出理趣,别具一格。

朱熹是理学大师,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

他在这美丽的春天来到泗水之滨——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寻芳”,是别有一番感受的,因此他的踏青赏春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他是把孔子的学说比作春风,她博大精深,化育万物,泽被后世。

这首诗寓情于景,语言清新活泼,尤其是后两句以其内涵丰富,形象鲜明,一直广为流传。

《春日》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汉族,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亦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一句传统的中国谚语,表达了春天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美丽花卉盛开的季节。

这个谚语用四个字简洁而形象地概括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下面我将用1000字详细阐述这句谚语。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是指各种各样的花朵。

春天,正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紫千红的花朵绽放,春意盎然。

杜鹃花开得灿烂如火,桃花似锦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牡丹绽放着瑰丽的花朵,还有樱花,郁金香,月季等等都是春天中常见的花卉。

它们各自散发出芬芳的香气,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嗅觉上的享受。

这句谚语传达了春天带给人们无尽的希望与喜悦。

寒冷的冬天过后,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春季的阳光下,大地回暖,万紫千红的花朵迎接人们,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喜悦。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仿佛重获新生一般。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弥漫着春天的花香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们纷纷外出踏青赏花,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这句谚语还传递了一个哲理,指出了阳光和希望总是在黑暗中出现。

冬天的寒冷和荒凉,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消失,春天的到来将带来新的生机和美好。

正如万紫千红总是春,无论经历过多少寒冷和艰难,美好和希望总会重新到来。

这种哲理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在迈过这一道坎之后,也会找到新的希望和勇气。

春天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重生的机会,让我们抛开过去的苦痛,面向未来的美好。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谚语通过描绘春天美丽的花卉景象,表达了春天带给人们无尽的希望和喜悦。

它提醒我们即使经历过冬天的寒冷和荒凉,也不要失去对美好和希望的追求。

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让我们抛开过去的阴霾,面向未来的美好,迎接生活中的新挑战和机遇。

愿我们都能像万紫千红一样,在春天的季节里焕发出光彩,拥抱生活的美好!。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成语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成语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成语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成语的文学价值
3.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成语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园不值》。

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花朵争艳斗丽,色彩缤纷。

这里,万紫千红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句成语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体现了古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

同时,成语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之中。

此外,这句成语还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运用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为作品增色添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用到这句成语。

比如,当我们形容春天的景色时,可以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来表达春天的美丽。

此外,这句成语还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繁荣兴盛,如“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

这样,成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总之,成语“万紫千红总是春”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1页共1页。

朱熹《春日》相关知识点

朱熹《春日》相关知识点

朱熹《春日》相关知识点以下是朱熹《春日》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如下:一、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翻译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三、注释1. 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济宁市。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风景。

7.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四、相关考点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在泗水之滨游春的画面,展示了无限美好的春光。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东风人格化,写出了东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位老朋友,让人感到亲切。

同时,这句诗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等闲识得”对“万紫千红”,“东风面”对“总是春”,对仗工整,使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作者介绍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六、创作背景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孟圣地来说理的。

春日朱熹古诗原文

春日朱熹古诗原文

朱熹《春日》古诗原文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拓展资料: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sì)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bīn):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景物。

7.等闲:随意。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译文】
阳光明媚沿着泗水河畔去踏青,无边无际的春天美景尽收眼中。

人们所到之处都感到春风扑面,只有春天才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赏析】
这是描写春天风光的一首诗。

诗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到郊外去踏青,沐浴春风之中,看到满眼春色,不禁发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赞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写郊外踏青时所看到的情景。

诗人选择了丽日晴空这样的好日子,沿着泗水河畔去郊游,看到无边无际的春天景色焕然一新,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是对美好春光的不尽赞美。

诗人在这里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青春热烈。

春天万物复苏,春天百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这美好的景致都是春风带来的,如果没有春风,就没有这美好的春天。

赞美之中又发出理趣,别具一格。

朱熹是理学大师,是儒家道统的继承人。

他在这美丽的春天来到泗水之——当年孔子讲学的地方“寻芳”,是别有一番感受的,因此他的踏青赏春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古诗词《春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三年级学习)

古诗词《春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三年级学习)

古诗词《春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三年级学习)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创作背景人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创作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的意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的意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挡不住春意浓。

1. 诗句出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

此诗表现了诗人在赏花过程中对春天气息的感受,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

2. 语言表达这句诗语言简练优美,用“等闲”和“识得”表明诗人对东风的敏感与了解,用“万紫千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花朵的繁花似锦,赋予了春天绚丽多彩的意境。

3. 情感表达刘禹锡通过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

4. 寓意“等闲识得东风面”就是对春天气息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敏感与了解。

而“万紫千红总是春”则表现了春天花朵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

5. 哲学思考这句诗语言简练优美,用“等闲”和“识得”表明诗人对东风的敏感与了解。

从这句诗中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春天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它也启示人们要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对待生活,用一双敏感的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6. 总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通过对春天气息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敏感与了解,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

诗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热爱,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

这句诗也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哲学思考和情感的寄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通过对春天气息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敏感与了解,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

诗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热爱,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

这句诗也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哲学思考和情感的寄托。

7. 对生活的态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朱熹《春日》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春日》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春日》的意思及赏析春日朱熹胜日①寻芳泗水②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③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②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③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指容易识别。

一个春一光明媚的日子,我来到泗水边观花赏草,天地似乎在春天都换了新颜。

放眼一望,便可以看出东风吹过的痕迹,到处都是万紫千红的花朵,到处是美好的春天。

【东风之美】这是一首游春之作。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有东风吹过的地方,就能看出春天的气象来。

为什么东风就是春天呢?我们常说春风是春天的使者,暖风一吹,枝条发芽,花儿盛开,所以春风走过之处,便是春意盎然的美景。

很多人写春天都写花开万紫千红,但是朱熹却提到“东风面”,这是别出心裁的一笔。

【赏析】朱熹的这首诗最妙之处,在于他将春之美归功于“东风”,如果东风不来,柳絮不飞,便没有万紫千红。

写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想要写得深入,就要懂得思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导致某一种结果,必然是有原因的。

如果能将笔力放在分析原因上,像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层层分析一个明君应有的作为,那文章读起来才能气壮山河。

【启示】这首诗有特殊的背景。

泗水之滨,是被金人侵占的大宋土地,朱熹生在一江一南,当然不可能在沦陷区游春吟赏。

这里的“泗水”,暗指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的孔子,“寻芳”也就是寻求的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比喻儒学的兴盛。

就算在艰苦的环境中,诗人也没有忘记宣扬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且坚信不疑,这样的气节让人敬佩。

【写景的诗句】轻易识得春风面,姹紫嫣红老是春_全诗赏析

【写景的诗句】轻易识得春风面,姹紫嫣红老是春_全诗赏析

【写景的诗句】轻易识得春风面,姹紫嫣红老是春_全诗赏析出自宋代诗人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择善辨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人们个别都以为这就是一首游春。

从诗中写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来日气。

“泗水滨”代普雷地点。

“寻芳”,等同于找寻奇妙的春景,代普雷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就是写下“寻芳”所见到税金。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崭新”,写下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体景色景物。

“一时崭新”,既写下春回大地,天然风物面目一新,也写下了作者郊游时线人一代莱惊艳深感。

第三句“择善辨得春风面”,句中的“辨”字顺首句中的“寻”字。

“择善辨得”就是说道春天的面容与特点就是很轻而易举辨识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旧就是春”,就是说道这姹紫嫣红的气象全系列就是由春景写意而变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意识了春天。

这就详尽答疑了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辨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花团锦簇”又照料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崭新”。

第三、四句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详尽写下光景之崭新,寻芳税金。

首句点明出游的气节、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恰是这新颖的感触,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好像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斗丽的景象,不正是活力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入,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处所早已失守于金国,怎能去游春呢?本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提倡的“仁”。

这些意思假如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未免单调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熔化在活泼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超之处。

形容春天很美好的诗句

形容春天很美好的诗句

形容春天很美好的诗句
以下是三条形容春天很美好的诗句:
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 意思就是说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面目,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哎呀,你想想看,春天一到,那各种色彩斑斓的花儿都竞相开放,可不就是万紫千红的景象嘛!就好像是大自然举办了一场超级华丽的盛宴呢!例子:走在公园里,哇塞,那真的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呀,各种花儿争奇斗艳,让人心情都格外好。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这说的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嘿,你说神奇不神奇,鸭子们怎么就那么聪明能先知道江水变暖了呢!这就像是你总能第一个发现好吃的东西一样。

例子:我们来到河边,看到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可不就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嘛,哈哈。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 满园的美好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红色杏花已经伸出墙头来啦。

哇,这春天的美简直太有力量了,连墙都挡不住呀!就好比你的快乐,那也是藏都藏不住的呢!例子:路过那户人家,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真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呀,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诗句把春天的美好描绘得太生动啦,让人读了就特别向往春天,真希望每天都能享受这样美好的春天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万紫千红总是春赏析一说到“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子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缓缓在眼前展开。

咱们都知道,这出自宋代大文豪朱熹的《春日》一诗,简简单单七个字,却把春天的景致描绘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句诗,看看它为啥能让人一读就心生欢喜,仿佛自己正漫步在那繁花似锦的春日里。

“万紫千红”,这四个字一出来,就像是给咱们的大脑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你想啊,春天的花儿们,哪个不是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还有那黄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简直就是大自然最得意的调色盘。

走在这样的花海中,你说是不是“万紫千红”?这词儿用得,真是既贴切又生动,让人一读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那片绚烂的景象。

再说说“总是春”。

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

咱们都知道,春天是一年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的光芒。

而这“总是春”,就像是在说,无论你看向哪里,无论是什么时候,春天的美好和温暖总是伴随着你。

这种感觉,就像是咱们常说的“春风拂面”,虽然摸不着,但那份温柔和舒适,却是实实在在的。

把“万紫千红”和“总是春”放在一起,那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春日画卷。

你想象一下,自己正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脚下是软绵绵的青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抬头一看,远处的山坡上,一片片花海在阳光下闪耀,红的、黄的、紫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这时候,你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吸进满满一口春天的味道。

这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带给咱们的感受,既真实又梦幻,既亲切又高远。

其实啊,这句诗不仅仅是在写春天的景色,它更像是在告诉咱们一个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就像这春天的花儿们,它们不会因为无人问津就放弃开放,反而会更加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美丽。

咱们人也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像春天的花儿一样,勇敢地面对,积极地生活。

春日古诗的全部解释的意思

春日古诗的全部解释的意思

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紫千红总是春------2012年诗歌鉴赏复习备考思路宁夏六盘山高中钱冰洁【作者简介】1997年毕业于宁夏大学。

多篇教学论文在校内外获奖、发表。

【内容摘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考点总分11分,能力等级E级,是难点。

论文试图从把握意象突破进而抓住感情,从而解决对形象、主旨、内容和技巧的问题解答。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思想感情先来了解近三年试题构成比较。

1、从体裁上看,2009年涉及绝句4首,律诗8首,词5首,曲2首,没有古体诗;2010年,考查绝句6首,律诗3首,词5首,曲1首,古体诗4首;2011年考查绝句5首,律诗8首,词3首,曲无,古体诗2首。

2、作品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是杜甫4首,欧阳修、黄庭坚、陈与义3首,苏轼、司空曙2首。

3、每一年都有一道对比阅读题:2009湖南、2010天津、2011湖北。

4、明确指出分析手法的有虚实(2010广东、2011安徽)、对比、衬托(2010湖北)。

5、考查的意象有折柳(2002全国)、子规(2010江西)、沙鸥(2011重庆)。

6、2011年,试题提问有关情感6题,炼句4题,技巧4题,内容4题,形象4题,语言中风格1题结构5题。

其中关于结构、风格是较新考点。

湖南卷不设提问,让学生从形象、主旨、感情、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角度自主赏析,最具开放性,可以说是从问什么答什么到想什么答什么的转变。

一、我们看看2011年试题所呈现的样貌。

(一)关于形象的考题有4道。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必然伴随着诗歌内容、作者主观情感的把握。

(二)关于语言的考题有天津卷、山东卷、北京卷、湖北卷4卷。

清人吴淇说:“诗有内有外。

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

”(《六朝诗选定论缘起》)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是读者窥视诗词立意的窗户,是中介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

因而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文心雕龙·知音》)振叶寻根,剖文析情,是阅读欣赏的第一步。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注意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人的真实情感。

(三)关于表达技巧有6卷涉及。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它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

今年加重了对篇章结构的考查。

(四)关于内容主旨试题有4道。

诗歌的主旨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寄托的情感等。

(五)关于情感及评价有6卷。

诗歌的情感及评价,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的自己的人生志趣或感悟。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考纲中虽然考察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但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仍是考察的重点。

而形象、语言、技巧都是围绕感情这个主题的,形式服务于内容。

我们课标卷保持了2007年以来的稳定性,无论是直接明确提问思想感情,还是考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别的提问都涉及到感情的锤炼,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复习的主要任务。

异彩纷呈的试题样式,丰富多彩的考点覆盖一起呈现出思想感情的春天。

学生的答题现实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眼界太窄。

学生往往只说一句话就无话可说,或者说了很多还是原意重复。

这种浅尝辄止的根本原因一是没有角度,二是思路没有打开,三是不了解诗歌背后深厚的人文背景。

所以,我认为复习不是单纯放手,任由学生随意发挥,主要是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入门时,先教学生画出诗歌中的名词(意象),然后找出明显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再结合诗题及注释,诗词的内容也就把握五六成。

实践证明,画名词找意象,可以很快把握诗歌内容,有助于解答形象、情感的试题。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唐诗主情,宋诗主理。

唐诗形成明朗、积极、健康向上的感情基调;宋诗主理,用哲理的思索来孕育诗歌形象,诗风开始转变。

从诗歌的本质上说,诗主性情,缘情而发。

诗歌缘情而发。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

诗人情动于衷,感发兴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就有了诗。

“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1、从学生鉴赏能力出发,给学生做简单的归纳,有利于学生梳理。

把握作品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即了解诗歌背后的身世感和现实感。

朱光潜说: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比如“咏怀诗”寄托了诗人自身的身世体验,如饥寒、困顿、哀怨、苦恼、不平,诗人将它们化为心声。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我”。

鲁迅认为单凭一时情感写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同嚼蜡。

要有永久性,需要较多身世感,这是一种持久的、比较深沉的情绪。

”(《两地书》)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助身世感我们明白李商隐借柳抒发先荣后悴的感慨。

李商隐曾两中进士,两入秘书省,春风得意;后来妻子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回首人生,更似有天壤之别。

现实感就是要关注生存的现实环境。

封建专制时代,文人的命运往往与帝王将相的喜怒哀乐、亲疏好恶密切相关。

所以说“千古文章凭际遇”。

个人的际遇自然引发他们对造成他们命运的社会的强烈关注,成就“大我”的形象。

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诗表现的是“大我”的形象,在感叹自身潦倒的同时,更多关切社会、国家的命运,现实感更深厚一些。

诗的世界,是一个现实与身世水乳交融的世界。

如果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诗人自我的身世也就是社会现实的缩影。

李商隐政治上穷途抑塞,生活上漂泊天涯,他的一生,大体与唐后期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同时,可谓生不逢时,他的悲剧遭遇,从根本上说当然是唐后期整个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

杜甫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就像汪洋里的一条破船,颠沛流离。

所以,诗人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从这两个层面去把握。

学生大体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表述。

2、文学即人学,人的感情、人的性格、人的命运都够我们探讨。

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我们看到人世的沧桑,从悲欢离合中我们看到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波涛中起伏跌宕。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挖掘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是诗歌教学核心主题。

诗歌鉴赏的题目越出越丰富,都是围绕情感扩张,开阔视野,还要给学生交一个探究的底。

根据题大题小作出深浅安排。

比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悲秋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的五个背景中寻找情感渊源。

(1)文本背景。

诗歌文本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主战场,之所以称为“背景”,是因为我们必须透过文字才能将其中的形象、主题这些浮雕从文本的敲打中凸显出来。

诗人的感情就浸透在文本中。

(2)作家背景。

作家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渊源,特别是诗歌,更是作家性灵的直接抒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

《锦瑟》身世遭逢如梦如幻,一腔衷情如杜鹃啼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理想幻灭如玉石生烟。

最朦胧的诗放到诗人生平这个背景上就映衬得更加清晰了。

(3)时代背景。

诗歌与诗人的感情相关,诗人的感情与他的命运相关,而诗人的命运又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只有切时、切地、切人,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脉络。

《荷塘月色》,时代的阴影笼罩在荷塘之上,一个特定的时代,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命运。

(4)文化背景。

文学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传统。

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全诗写昭君“怨恨”这个主题,我们分明感受诗人内心无尽的怨恨。

诗人以昭君自比绝不是首创。

前有《离骚》,屈原以美人、芳草向楚怀王表忠心,王安石“人生失意无南北。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昭君因距离与汉元帝擦肩而过,从此远隔天涯,自己与宋神宗正如陈阿娇与汉武帝,咫尺变天涯。

这种以夫妻关系喻君臣关系的文化传统投射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卑微与无奈。

(5)哲学背景。

哲学是集大成的学问。

《红楼梦》之所以高于《金瓶梅》,就是以禅宗为背景。

而后者主要表现人性在欲望的泥潭中挣扎。

那么,依葫芦画瓢,“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悲秋的原因有哪些?生命之悲:风急天高,哀猿长啸,江波浩荡,孤鸟盘旋,万木凋零,此情此景能不让人伤悲?!境遇之悲:由自然的苍凉寥廓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凉的情绪。

时运之悲:时世艰难是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故而有“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感慨。

文化悲情:“秋士见阴则悲”,中国传统士大夫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厚,也是他们命运共同的缩影。

哲学背景:女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的生发之阳气相感。

男子悲秋,男子属阳,容易跟秋冬的阴气相感,此时容易慷慨激昂,看到万物都结果了,自己事业还一无所成,容易悲伤。

诗歌画面背后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的背后是人生的态度,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评价。

站在诗中,你只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跳出诗外,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你才能把握诗人的人生方向。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说简单也简单,从共性中把握个性。

只要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价值趋向,我们就可以基本把握每个诗人的人生方向。

只有把一个诗人放到中国传统文人思想这个大棋盘上,才能准确找到他的坐标。

3、诗歌鉴赏教学高一、高二以放为主,高三教学以收为主。

只有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理解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尊重文本,依据文本,充分感知。

防范先入为主,主观臆测。

训练时让学生充分说,发现错误及时纠错,不能把错误带到考场。

消灭错误就是提高分数。

其次,学习古诗还要学习古人字斟句酌的品诗的精神。

研究诗歌试题归纳情感种类,有忧国伤时反映离乱的痛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有思乡怀人的羁旅愁思、思亲念友的感情及边关思乡;有寄情山水、昔盛今衰的感慨及借古讽今的情怀、仕途失意的苦闷;还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井水里面好捉鱼,为学生提供相对有效全面的选择空间。

最后,根据阅卷反馈诗歌鉴赏备考还要注意:(1)强化审题,搞清问题的具体方向和答题的切入点。

批阅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是从诗人的观察角度上去答的,像“从近到远”、“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就是没有搞清问题的关键点——情和景的关系。

(2)进一步明确概念术语,不仅要知道概念的内涵,还要明确概念的外延。

比如不仅要知道什么叫借景抒情、什么叫融情于景,什么叫情景交融,还得知道它们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有学生分三点作答,三点依次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分析了很多,但最终只能得2分。

(3)答案的表述要准确、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