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 心 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29cb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3.png)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悸,如心脏瓣膜病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预防心悸的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等诱发心悸的因素 。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 疾病。
养,引发心悸。
心悸的症状
心悸不安
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心前区不适,或有心慌 、惊恐等症状。
脉搏跳动不规律
心悸时脉搏跳动不规律,或出现间歇脉、早 搏等症状。
心跳加快
心悸时常伴有心跳加快,患者可感到心脏跳 动过快或心脏漏跳等症状。
其他症状
心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失 眠等症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理调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
03
心悸的现代医学解释
心悸的生理机制
心跳的生成
心悸的产生与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有关,心 脏电信号由窦房结产生,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引起心脏 肌肉收缩,产生心跳。
心跳的调节
心悸的发生还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如交感神经、副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 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调节心跳。
心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常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这 些疾病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悸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有些心脏疾病可能仅以心悸为表现,如某些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因此心悸也可 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04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af764b5031126edb6f1a10e5.png)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dac35357e518964bcf847c3e.png)
心 悸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临证体会
概 述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 重者为怔忡。
概 述
心悸的源流: 《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 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 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 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 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 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诊查要点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 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辨证论治
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 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 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 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 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 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病因病机
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 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等。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 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诊查要点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62a970b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3.png)
一、定义: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以心悸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三、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四、诊断: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发病常与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服用特殊药物等有关。
心悸病人应做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便的手段,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等检查。
临床配合测量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超声检查等更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
3.阴虚火旺临床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临床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临床表现: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心悸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59aab8cc17552706220866.png)
ppt课件
21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一)、心虚胆怯证 (二)、心血不足证 (三)、阴虚火旺证 (四)、心阳不振证 (五)、水饮凌心证 (六)、瘀阻心脉证 (七)、痰火扰心证
相同点——奔豚发作时,也有心胸躁动不 安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不同点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ppt课件
17
【诊查要点 】
三、 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有效、可靠、方 便的手 段,它可以区分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 缓慢性心律失常;识别过早搏动的性质,如房 性早搏、结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判断房室传导阻滞, 房扑与房颤,心扑与心颤动及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等。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也是心律失常 诊断的重要方法。
3.食道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对评价窦房 结功能,诊断病窦也有重要意义。
4.其它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心脏 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ppt课件
18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二、文献摘要
1、病名:
《内经》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 寒论》,称之“心动悸”、“心下悸”、“心中 悸”及“惊悸”。
ppt课件
5
2.病因:
《内经》虽无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下,其动应 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 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d70a007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a.png)
中医内科学--心悸心悸是指心脏跳动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或不规则的感觉,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心脏的跳动,甚至可以带来不适或恐慌感。
心悸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中医内科学将心悸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心悸和实心悸。
虚心悸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阳气不旺而引起的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
患者往往伴有乏力、气短、容易出汗等症状。
实心悸则是指由于痰火、湿气等引起的心悸,多见于年轻人。
患者在心悸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烦躁易怒、口干口渴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来改善心悸症状。
对于虚心悸,中医医生会通过调理心气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补血等药物,例如黄耆、当归、白术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实心悸,中医内科会通过清热化湿来调理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绿豆、黄连、茵陈等。
此外,中医医生还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以排除体内的湿气。
此外,中医内科学还将心悸与情志因素联系在一起。
中医认为心悸与情绪的波动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心悸会更加明显。
因此,患者在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的波动,有利于缓解心悸的症状。
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也被看作一种调理心身健康的机会。
中医强调身心统一,认为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与情绪、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调理心悸可以调整身体的平衡,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内科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心悸。
中医内科学认为,心悸是人体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频率和强度。
此外,中医内科医生还会重视调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善心态缓解心悸。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心悸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内科医生通过辨证施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心悸患者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181020a0116c175e0e486a.png)
第六节 心悸 病因病机
心血不足
❖ 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
所
心悸;
❖ 或思虑过度,劳倦伤脾 虚弱 心失所养
耗伤阴血 心失
化源不足,气血 心悸不宁。
第六节 心悸 病因病机
阴虚火旺
❖ 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 肾阴亏损 水不 济火,心火妄动 心神失宁 心悸不安。
第六节 心悸 病因病机
第六节 心悸 辨证论治
一、心神被扰
❖ [证候] 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多梦易 醒,舌苔如常,脉细数。
❖ [治法] 镇惊安神,补心养血。 ❖ [方药] 磁朱丸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神门、大陵、灵道、百会
穴,平补平泻法。
第六节 心悸 辨证论治
二、心血不足
❖ [证候] 心悸,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唇与指 甲苍白,舌质淡,脉细而弱。
辨治要点
❖ 心悸有虚有实,但一般是虚多实少;气血虚 或心阳虚为其本,痰火瘀阻是其标。
❖ 惊悸之证,常见于体虚患者,多因惊恐恼怒 而发,治疗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为主。
❖ 怔忡常因内因而发,其证常由轻而重发展, 有虚实之别。虚证治以养血安神为主,实证 治以活血化瘀或清化痰热为主。
❖ 均可加入镇心安神的药物。
太溪穴,用补法或加灸。
第六节 心悸 辨证论治
四、心阳不振
❖ [证候] 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自汗,畏寒 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闷,舌质淡,舌体 胖嫩,脉细弱或结代。
❖ [治法] 养心通阳,补气养血。 ❖ [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
里、关元(灸)穴,用补法或加灸。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心悸-上海中医药大学
![心悸-上海中医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c02a5d16fc700aba68fc5f.png)
2020/10/26
4
概述 Introduction
2020/10/26
5
概述 Introduction
概念 conception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 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 种疾病。 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使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血 溢脑脉之外引起。 亦称“卒中”。
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 厥等描述
对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痱风等 名称
8
历史沿革 Evolution History
《素问· 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 死。”
《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 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 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2020/10/26
6
概述 Introduction
历史沿革 Evolution History
《内经》对中风的记载 《伤寒论》对中风的论述 唐宋——对病因重新认识的分水岭 其他医家的论述
2020/10/26
7
历史沿革 Evolution History
2020/10/26
《内经》 始见对中风的记载
2020/10/26
27
中经络发分病后期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急性期 Acute stroke
中经络 Apoplexy involvi发ng病me后ri2dia周ns或&1collaterals 中脏腑 Apoplexy involv个ing月z至an半gfu年。
恢复期 Recovery period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8057e92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0.png)
辨证论治
④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风湿热邪杂至,合而为 痹,痹阻心脉所致。
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 致。
⑥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多 是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
辨证论治
4.辨明惊悸怔忡
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 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但也存 在内虚因素。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滞,气血运行不畅。
病因病机
虚实转化是关键:
本病中虚实可相互转化
如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脾肾阳虚,则水饮内停,气虚则血瘀,阴 虚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 滞,瘀血可兼见痰浊;而实证日久,可致正气亏耗。
老年人心悸多病程日久,往往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成阴阳俱 虚证候。
心悸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 病性、病机关键其转化规律,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 药。
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 病位、辨证要点,以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心悸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各证候兼次症 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3.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 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 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来虽渐,病情 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 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心悸与怔忡鉴别表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 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 脏腑功能的恢复。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 第五章 第一节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7f5aa91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9.png)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 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 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与人参。 再加龙齿和丸服,心虚胆怯悸得宁。
分证论治
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 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 舌淡红,脉细弱。
治疗原则
1、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 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促 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2、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 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
3、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根据虚实轻重之多 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 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 实者---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2、明辨惊悸与怔忡 3、详辨脉象变化 4、结合辨病辨证
审脉辨证 过速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数脉1息6至 疾脉1息7至 极脉1息8至 脱脉1息9至 浮合脉1息10至 以上
阳盛实热 阴盛火旺 气阴两虚 气竭阳脱
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房扑呈2:1房室传导
过缓型脉象与心律失常
迟脉1息3至 损脉1息2至 败脉1息1至 夺精脉2息1至
气虚阳衰 痰瘀阻脉 邪阻气机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 交界区心律 房室传导阻滞
常见不规律性脉象特点
涩
促
结
代
基础 脉律 (率)
无
有基础脉律, 脉率过速
概述----定义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心悸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心悸_中医世家](https://img.taocdn.com/s3/m/d71864f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0.png)
《中医内科学》_第一节心悸_中医世家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https://img.taocdn.com/s3/m/330d396387c24028915fc3e7.png)
心失所养 心 悸
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宁
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心血瘀阻
湿毒,疫毒
耗伤心气心阳
心
悸
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精品课件
5.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 毒性较剧
损及于心
心悸
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心 悸
精品课件
心悸的概念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 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
精品课件
▪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的心中急剧跳动, 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 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 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 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
精品课件
▪ (二)主神志
▪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
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
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
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
心系病证
精品课件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 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生理特 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心居上焦,属阳脏而主阳气。《血证论》 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即指心的阳气相 当旺盛,既能温煦人体,又能推动血液运行,营 养全身,维持生命,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 温煦蒸腾,以及全身水液代谢等,均依赖于心阳 的温化作用。故古人把心脏比喻为天体的太阳。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心 悸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心 悸](https://img.taocdn.com/s3/m/21ce565ab4daa58da1114a67.png)
心悸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要点一概述《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最早记载脉律不齐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
”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
心悸之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的发病“责之虚与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医林改错》补充了瘀血内阻亦可导致心悸,并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低血糖、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心悸的病因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采 用益气、养血、滋阴之法 分治痰火饮瘀 痰者,化痰;火者:实者降火,虚 者清火;饮者,涤阴;瘀者活血化 瘀 佐以宁心安神 养心安神或不宁,善惊易恐,
(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则决断无权)
少寐多梦,(心不藏神,神去则舍空)舌 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细弦
肺脾肾气虚
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 所养
心 悸
肝肾阴虚---相火亢盛,扰动心神-----心肾不交 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病位在心 涉及肝脾肺肾 病理因素:痰火、水饮、瘀血 病理性质:虚实 虚:脏腑虚损,气血阴阳衰少 实: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 瘀阻 虚实之间或转化或兼夹并可互相影 响
心悸
概述
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不 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脉律 失常等症。或阵发性或持续性。 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如 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终日悸动,稍劳尤甚,病情较重者为怔 忡。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心憺憺大动” 《灵素.本神篇》: “心怵惕” 《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心”“心痹者,脉不通,烦者心下鼓” 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 主要病因:惊扰、水饮、虚痨及汗后受邪等 炙甘草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 ”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 或恐惧忧迫,令人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迫于心,则 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代孙思邈提出:因虚致悸 金元时代,刘河间:水衰火旺 朱丹溪:血虚、痰火 清代,王清任:瘀血内阻,血府逐瘀汤
四 心阳虚弱 主症:心悸不安,动辄优甚,胸闷气短(久病体虚, 损伤阳气,水气凌心,心失温养),形寒肢冷,面色 苍白(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熏), 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象虚弱。(心阳不足, 鼓动无力)。 治则:温补心阳,安神定志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加减:心阳不足明显,宜加人参、附子。兼有阴伤, 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 1.病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重用人参、 附子,加黑锡丹。 2. 肾阳不足者,或出现迟脉、结脉、代脉者,选麻黄 附子细辛汤。
三 阴虚火旺 主症特点: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烦,手足 心热,少寐多梦(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不能
上济于心,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阴亏于下,阳扰于上) 腰酸(腰为肾之府,肾阴亏虚,肾府失养) 舌红、苔少(阴虚火旺之候)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 前方: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清心定惊 后方:泻心火,养心阴,补心血,宁心神
二.心脾两虚 主症特点: 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
(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不能养心)
头晕目眩,面色无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能上荣于面,不能上承于脑)
神倦气短,或自汗(血虚及气,气血亏虚, 卫表不固)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不足)
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组方: 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黄芪人参、 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生血;茯神、 远志、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 使补而不滞。 加减:若乏力、气短、神疲明显,重用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 取少火生气之意。兼心阴不足,见心烦 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 味子等。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 龙齿。
(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相)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琥珀、磁石、 朱砂
一.心虚胆怯 组方: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加减 心虚胆怯,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 草、黄芪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 子、天冬或天王补心丹 若心悸心烦,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 柴胡、合欢皮、郁金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七 心血瘀阻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心主血脉, 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心阳被遏)心痛 时作,痛如针刺(心络孪急)唇紫,舌 紫舌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淤 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加减:阳虚致瘀:加附子,桂枝,干姜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三七
病案分析
李××,女,37岁 职员 1989年12月13日就诊 20年前曾有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病史, 近二年来经常在疲劳后出现心慌,外院诊断 为风湿性心脏病休息后能好转,故未予重视。 平日畏寒怕冷,胃纳欠佳‘多食易腹胀,神 疲乏力,耳鸣腰酸。近一周来,发现小便量 少、下肢浮肿。今晨起床后突觉心慌、胸闷、 气喘,艰于平卧,休息后不能缓解。刻诊: 面色苍白,肌肤潮湿,口唇紫,舌紫暗,苔 薄白,脉细弱,脉律不齐。 查EKIT:HR94/分,房颤律。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 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 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 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 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 母、黄连、板兰根
五 痰火扰心 主症特点: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胸闷烦躁,失眠噩梦(痰火内蕴,损伤心气,阻 遏气机,痰火上扰心神) 口苦,便秘(津液被灼)苔黄腻,脉弦滑(痰热 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燥湿 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加减: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天麦冬、天花粉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第一步:明确诊断 第二步:寻找病因病机 第三步:辨清虚实缓急 第四步:辨别涉及脏腑 第五步:应作哪些进一步检 查 第六步:治疗
其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 鸡子黄滋养阴血。 加减:一般加酸枣仁、珍珠母、牡蛎等加强 安神定惊 阴虚而火不旺者,改用天王补心丹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 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止 汗; 若阴虚夹有瘀热,可加丹参、赤勺、丹皮、 知母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兼有痰热,合用黄连温胆汤
病因病机 体虚年高:素体虚弱、久病失养; 或劳欲过度,或年高体弱 他病影响:热病伤阴、失血过多、 久咳喘哮 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 七情所伤:心虚胆怯、长期忧思不 解‘或大怒大恐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风寒湿热 之邪、或温病疫证日久
肝气淤滞 肺气壅滞 脾肾阳虚
气滞血瘀
痰饮上犯,逆凌于心
温煦推动无力 气虚血瘀 心 脉 瘀 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