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读书笔记:再读论语

合集下载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people are confused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every time they are confused, theygrow up.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论语》读书笔记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1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

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2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

《论语》读书笔记五篇关于《《论语》读书笔记五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学小经典儿童经典读本—《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而成,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

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的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发。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论语》读书笔记五篇,给大家作为参考:《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500字(精选7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500字(精选7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500字(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的读书笔记1放假了,我在写暑假作业之余,想把论语这本书重新再阅读一遍,因为《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

“仁”,也是孔子提出的基本道德观,读懂了它,也就等于懂得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明白了做人的道德。

我喜欢——为政篇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也是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

一味的埋头苦思,只重于思考而不注重学习,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不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其实我有时也会偷懒,老师、家长布置的作业,我总会把“做完”当做“完成”,从来不去多想,多练,以为这些就足够了!学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当一道题做完的同时,应该去想想为什么布置这道题,这种题型还可以怎么解读?还可以怎样变换等。

这样我就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自己,学会钻研。

不仅是学习,我在生活中也应该如此,父母的适当管理,是对我的爱护和基本的保护,要理解支持。

要以“仁义”之心去面对。

亲爱的同学们,推荐你们也去读这本伟著,它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做人做事的准则,会使自己更加优秀的。

《论语》的读书笔记2《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一本书。

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诲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塾老师(先生)逐句逐段的讲授,谓之“孔孟之道”。

在中国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历代君主帝王积极推许,在中国的文化勾当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头脑起了严峻的约束浸染,并且《论语》中首要建议的是“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尚礼”,与当代社会的头脑见识(划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难溶入当代社会的文化中。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大全(优秀10篇)论语读书笔记大全篇1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

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

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

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

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

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

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

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

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论语读书笔记大全篇2“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论语读书笔记5篇

论语读书笔记5篇

论语读书笔记5篇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论语读书笔记,便利大家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忆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告知我们,学习学问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稳固学问。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溢自己的过程,怀着开心的心情去对待它。

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在强调温习旧学问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觉。

从外表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觉。

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经历。

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莫非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

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会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

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

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

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知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学问、经历,最终就拥有了相当浩大的实力,胜利自然会跟随而来了吗?《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学问,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莫非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论语读书笔记2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

论语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

论语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论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读《论语》,犹如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启发。

孔子强调“仁”的思想,这是《论语》的核心观念之一。

“仁”并非一个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了对方的想法。

如果能换位思考,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施加给别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更加和谐、融洽。

再如“仁者爱人”,真正有仁德的人,会关爱他人,心怀慈悲。

这种关爱不仅仅是对亲朋好友,还包括对陌生人,甚至是对敌人。

当我们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世界时,世界也会以温暖和善意回报我们。

在学习方面,孔子的见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时常温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在运用时得心应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温习旧知识,能够有新的领悟和发现,这是学习的一种更高境界。

同时,孔子还强调学习的态度要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不懂装懂,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

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忧愁、烦恼。

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决定了他的内心状态。

君子以道义为准则,行为正直,问心无愧,所以能够活得坦然自在。

而小人往往为了私利不择手段,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小人表面上迎合他人,实际上内心并不和谐。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精选2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笔记篇1《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

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

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

“事父母能竭其力。

”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

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

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笔记《论语》4
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爱好。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心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由于于丹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从今我每天中午准时收看“百家讲坛”,渐渐地喜爱上了《论语》。
于丹老师告知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须要的那种欢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或许我们无力变更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变更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看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知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看法。假如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缺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子贡又问,假如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特别仔细地告知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气足以把一个国家凝合起来。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殊好,观比视而言须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须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有关论语读书笔记摘抄(优秀9篇)

有关论语读书笔记摘抄(优秀9篇)

有关论语读书笔记摘抄(优秀9篇)有关论语读书笔记摘抄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魅力。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孔子的教育原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这些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具体分析中,我选择了《论语》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分析。

例如,《子罕》篇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雍也》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通过这些篇章的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论语》的内涵和价值。

从个人观点来看,《论语》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孔子的智慧和魅力,还让我对人性、道德、教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传统文化和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因此,我认为《论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

总之,《论语》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我相信,《论语》将会成为我们人生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有关论语读书笔记摘抄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关论语读书笔记摘抄篇3《论语》十二章读书笔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内容的读书笔记

论语内容的读书笔记

论语内容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起到一种“外部记忆”的作用,帮助人们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中。

这里给大家分享论语内容的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写论语内容的读书笔记时参考。

论语内容的读书笔记篇1《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5篇)《论语》读书笔记1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均出自此书。

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这句话。

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

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不仅能发人深省,还能使人改变人生观点。

让顽皮不爱学习的人变得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险狡诈的人变得诚实憨厚……从这个角度出发,这难道还算不上是一本好书吗?《论语》书中记录的有勤学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读书不求甚解的人,陈正之就是那个勤学之人的代表。

他每天以勤补拙,勤学苦练从不间断,人家读一遍书,他就翻倍,甚至更多,并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由“陈傻子”变成陈才子,成为汉代一位很有造诣的博学之士。

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学而不厌”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勤练书画,特别是在练“捺”方面,废寝忘食。

他的妻子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再也忍不住就给他送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没想到就这个细节竟写出了世间少有的一个“捺”,这是一个巧合吗?正因为米芾那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宋四家”之一。

而曾子则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顾妻子反对,言出必行,说给儿子杀猪就杀,绝不向孩子撒谎,成为后人诚信的楷模。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

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

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

《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

”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论语读书笔记详细(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详细(优秀10篇)

论语读书笔记详细(优秀10篇)论语读书笔记详细篇1《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纵观整部《论语》,孔子强调的是礼、义、仁、信、恕等概念,而贯穿着其中的是“仁”的思想。

“仁”即“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这种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不谋而合,符合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从我的角度看,我觉得孔子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桃李满天下、诲人不倦的人。

从《论语》中,我领悟到许多道理和智慧,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让我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要不断温故知新。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它教会我们要以礼待人,以人为本,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摘抄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论语读书笔记详细篇2《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精品7篇)

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精品7篇)

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精品7篇)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篇1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治国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感悟。

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

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

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阅读论语读书笔记篇2“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伟人M,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

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最近读了《论语》,真是让我感触颇多。

要说这《论语》,那可是大名鼎鼎。

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跟你娓娓道来人生的道理。

不过,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那些之乎者也的词句,读起来拗口得很。

但耐着性子多读几遍,嘿,还真咂摸出点滋味来。

就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说吧。

以前觉得这有啥呀,不就是说学习要复习,朋友来了高兴,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别生气嘛。

可细细琢磨,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想想我们自己,平时学习新知识,要是学完就扔一边,那能掌握扎实吗?肯定不能啊!只有时常温习,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

就好比我之前学骑自行车,一开始总是掌握不好平衡,摔得那叫一个惨。

后来我每天都抽出时间练习,慢慢就熟练了。

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呀。

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前阵子,我一个好久没联系的发小突然来我家找我。

那家伙,一见面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们俩别提多高兴了。

我们坐在一起,聊小时候的趣事,分享彼此的近况。

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种从心底涌出来的快乐。

朋友从远方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相聚的喜悦,还有那份珍贵的情谊和共同的回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更是让我反思了自己好多回。

有时候,我做了一件自认为很棒的事情,可别人不理解,甚至还误解我,我心里那个气呀。

现在想想,真没必要。

别人不了解我,那是他们的事,我干嘛要为了这个生气呢?就像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旁边有个人却说我是为了出风头。

我当时特别委屈,差点就跟他吵起来。

后来读了《论语》,我就想通了,我做好事又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也是让我深受启发。

每天都要问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这个历史文化中又蕴含了渊博的文字,蕴含了中国美妙的语言,更蕴含了从最早的奴隶社会到如今绚丽多彩的现代社会的伟大发展历程。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赢利的欢呼同时也经历了失败的转衰,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壮烈的历史篇章,它为中华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小学时,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相比,我最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因为它和我一样童心未泯。

但上了初中后,我接触更多的是中国名著,了解更多的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听说更多的也是有关中国文化,哪怕在聊天里,聊最多的也是中国文化。

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论语》,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没怎么弄懂里面的意思。

正好在一次上课时,学到了《论语》。

于是我对《论语》就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而在《论语》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内容。

《论语》中,使我受益颇深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

这句对于此时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真是一个让人积极向上的句子。

就举两个事例来说吧。

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

这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学习多是勤思考,踏实学的。

而有两个同学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考与学习都是成反比例的。

王明平时成绩很好,但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出错。

他在我们班可以说得上是安静而成绩又好的学生吧。

在每次上课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毫不理会,只顾着玩他的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名著读书笔记:再读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下面请欣赏《论语》优秀读后感。

《论语》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

常读常新。

揽《论语》全貌,我们不难发现夫子是那样的可亲可敬,童真的烂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体,坚毅的性格与随和的态度共伴一生,嬉笑怒骂无不真挚自然。

《论语﹒八佾(音义)篇》所载: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木舌铜质的吊钟)。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仪地的一个官员想(通过夫子学生的介绍)见夫子,他说,凡大德之人来到此地,我还从来没有未见到的。

学生就把这个官员引见给夫子(注:可以肯定他们谈的很投机),官员出来后说,你们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丧着脸,天下遗失道统已经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来向世人敲响警钟的!”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

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

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

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

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

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
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

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夫子是可爱的;;讽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粪土之墙,不可圬(音乌,涂饰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还是音乐发烧友(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书呆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是现实的;;他教子说话办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鲁国的司法部长(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更有穷途落魄时,路人的哂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更是中华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格升华的典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和追问,化作中华民族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气质,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壮言壮志壮行,终成“万世师表”,为后世景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已打下《论语》等儒学经典深深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多出于此,如见贤思齐、循循善诱、克己复礼、见义勇为、任重道远、温故知新、祸起萧墙、当仁
不让……
许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发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成语、箴言辞简而意深,作为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非常适宜。

夫子就是这样一位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深邃而又质朴的人。

往事越千年,重拾国学经典,重树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有足够的智慧与底蕴实现自己的百年复兴梦!再读《论语》,木铎铿铿,声犹在耳;;
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谆谆教诲,页页叮咛。

这是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叹……
作者:刘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