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那你知道儒家文化是如何发展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吧!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
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
《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
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
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
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
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儒学概观儒学起源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
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
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
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
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
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思想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
题目: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学院:建筑城规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建筑122学号:xxxxxxxx学生姓名:xxxx因为不是文科专业,关于新文化运动以及儒家学说,我肯定有许多学术上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就谈一谈我对它的看法和理解。
要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家学说的批评,就要清楚批评的原因,我先从儒家学说的起源说起。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每一个建筑都是有其时代性和社会性的。
同样,我觉得学说流派也是一样的。
我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儒学的起源与发展。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人民没办法好好地生活。
孔子看到了这个现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广大人民内心对于安定的生活也有深刻的期盼,于是,儒学就孕育而生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儒学发展阶段
[ 1 ]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 中国儒学史[M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一、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儒学作为一种价值文化,其中渗透浓烈的政治文化元素。
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它的命运也和中国政治有极大相关性。
按照与政治的关系,可把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孔孟的儒学,秦汉至明清的经学,民国以来的新儒学。
这四个阶段的儒学有极为不同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文化差别。
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分别视为原儒、真儒、后儒(假儒) [1 ] (P234) 、今儒等四种儒文化。
下面对此做一简单说明。
(一)原儒———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儒文化起源研究方面,从孔子本人到现代学者都有许多努力。
但无论是孔子的自述,还是现代人的证据考古、文献考察、文化推论,都不可能在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和孔孟的儒学之间找到一种明确而直接的谱系关系。
就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言,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仍有争议,儒文化起源的探究,可能比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困难。
最乐观的前景也是像数学中的“渐进线”,一直逼近目标直线,但那个目标却在无穷远处。
无穷远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想象,它说明学术的局限性。
这对儒文化起点的研究也适用。
实际上,追寻孔孟之前儒文化的起源,总会陷入辽远的文化幽谷和历史沼泽,就像追寻长江源会进入高原沼泽一样。
儒文化在孔孟时代如涌出的精神喷泉,超越了历史,达到了新的规模。
孔孟对三代及远古的儒文化主要不是继承,而是超越和创新。
当然,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孔孟的理想之道,而非古代文化完整而真实的写照。
比如,古代圣王尧舜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则肯定不全如儒家描述。
针对这个问题,钱穆就认为,周公之前的尧舜禹汤不能用史学方法考证证实。
“纵以孔子之博学好古,在尧舜亦仅能祖述之,在文武而始能宪章之。
”[ 2 ] ( P85) 但孔子所谓宪章文武和称颂周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价值理想的追寻和寄托。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试述儒家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它不同的特点,这里笔者将借着自己学到的浅陋的知识来浅述它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儒学教育的发展是在儒学思想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发展的,儒学教育的发展是儒学思想发展的一部分,而儒学思想的发展又时刻影响着儒学教育的发展。
儒学思想发展及其阶段的特征无不烙印在儒学教育中,故笔者将儒学教育的发展与儒学思想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来概括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儒家教育主要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创立原始儒学,子思、孟子等先后发展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渐成的一个学派。
先秦原始儒学以仁、礼为基本内容、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中心、体现了儒家先贤的人本主义精神,是当时的一门“显学”。
原始儒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孔子到荀子,历时二百五十年。
该时期的儒学的特点从礼乐文化向法制文化的转移,以伦理为本位,以人道为心中的理论定位,人本主义高扬。
春秋时期,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概况:
1,春秋时期,主张“仁”“克己复礼”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改造吸
收,使之成为蔚然大宗。
2,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并付诸实行,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代:“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格物致
知”的认识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存
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致
良知”“知行合一”。
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
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
深远影响。
4,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黄宗羲(抨击
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等进步
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
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反对理学的
唯心主义。
继承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和谐发展。
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的纵横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的纵横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学术的纵横发展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理学、宋明理学再到现代新儒家学派,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历程博大精深,极富价值和意义。
一、先秦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涵盖了战国时期的所有思想家和学派。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学术最为活跃、繁荣、多元、发散的阶段。
当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纵横家等多个学派都涌现出来,并且各有千秋,互相驳斥,相互借鉴。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乐”;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修身养性”;墨家强调普遍的人爱和怀有公义之心;名家强调“名实之辩”和说服术;法家则注重法治和行政手段;纵横家则强调权谋和计谋。
这个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理念开创了传统国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学术和哲学发展开创了新的思想基础。
二、唐宋理学唐宋理学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唐代陆羽、韩愈、李翱等诸子,宋朝程颢、程颐、周敦颐等人相继创立了新的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修身为立身之本,倡导“性理并修、知行合一”等观念。
唐宋时期儒学追求圣人和万民的大和谐,同时在国家政治层面也大力推进封建礼教文化的建立。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对后来明清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唐宋理学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派。
宋明时期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代表,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立体”是祖宗规定的义务,“提高人的道德规范”是大学问。
自然科学、现代医学、人文学科等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科举制度推动了人才的选拔,同时也推进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现代新儒家学派现代新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学术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学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国际化、趋向普及化的新发展。
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文档标题:揭秘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让你一秒变学霸!正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哦!保证让你一秒变学霸!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诞生这个时期,咱们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子爷爷。
他创办了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
那时候,国家乱糟糟的,孔子爷爷希望人们能讲礼貌、懂规矩,这样国家就能和谐发展。
这就是儒学的最初模样。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崛起到了汉代,儒学开始崛起。
那时候,有个叫董仲舒的大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意思是说,别的学派都不靠谱,咱们得听儒家的。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儒学就成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从此,儒学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儒学的成熟到了宋朝,儒学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流派——理学。
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等大佬。
他们把儒学跟佛教、道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让儒学变得更丰富、更有深度。
这个时期,儒学已经非常成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第四阶段:近现代——儒学的变革到了近现代,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我国,儒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儒学,提出要“批判地继承”。
他们认为,儒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过时的地方。
于是,儒学开始变革,努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如今,儒学已经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但它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传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让它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好啦,今天关于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儒学的小学霸!加油!。
论儒家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
论儒家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初期的形成到现代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是儒家文化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发生在战国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儒家文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研究,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发生在汉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并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在汉朝被称为“经学”,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成为官方教材,儒家学者成为政府官员的培养对象。
汉朝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君主的贤德和仁政,提出了“以德治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重要理念,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阶段是儒家文化的传承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发生在明清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提出了“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等重要理念,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阶段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从近代以来,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逐渐与其他文化和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内容。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慧。
现代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重要理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简述
中国儒家学说的发展简述儒学原理儒家,中国先秦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是由孔子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儒家体系。
从那时起,它统治了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来,它塑造了中国文明,并对中国,中国东南部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经典,被称为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和《春秋》。
六个世纪以来,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中汉语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基础,通过该考试选拔学者担任政府各级官员。
儒家的道德原则是发现人类关系的终极道德,其中孔子为他所在时代的祸患提供了解决方案。
孔子的中心学说是仁的学说。
仁可以理解为善,仁,人性和人性善意。
简而言之,仁是指爱与关怀。
儒家精神孔子被誉为“万世之师”,是世代相传的老师。
从文明的曙光到1911年的革命,他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他被视为中国思想和品格的塑造者。
他的思想和教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是什么?正如孙中山所指出的,它可以用八个词来概括:忠诚与虔诚,亲情与爱心,忠诚与公义,和平与和谐。
儒学的四个历史时期自成立以来,儒学在过去的2500年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第一阶段:原始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但是,儒家关于理想政治制度和法律原则的主张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以致于各诸侯国的君主无法接受。
因此,这只是一种政治愿望,并提供了道德修养的原则。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儒学遭受了最大的灾难。
第二阶段: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政治宗教儒学汉初统治者采用道教作为政治指导方针。
但是自汉武帝皇帝任命董仲舒以来,儒学受到了高度重视。
董仲舒发扬了儒学,并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和一项个人宗教。
值此儒家思想成为确保封建社会绝对统治人民的最终武器。
第三阶段:宋明清时期理性的,无感情的儒家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对学者和官员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摘要: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它以儒学“道统”为己任,信奉宋明理学,力图做到客观理解传统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儒学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有了发展的机遇。
与此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为儒学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虽然现代新儒学由于其自身的建构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濒临消亡的危险。
现代新儒家以救亡使命感为责任,吸纳融合西方哲学,为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1 现代新儒学的形成在20世纪20~40年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儒学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时代问题。
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19年,在中国出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主题是“科学”与“民主”,其以“打倒孔家店”,彻底颠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主题的前提。
在这两种哲学思潮的共同冲击下,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以复兴传统儒学为目的,吸纳融合西方哲学,在儒学的概念和义理方面进行理论创制。
这些学者即现代新儒家,他们的思想即“现代新儒学”。
新儒家面对时代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理论的展开,于是现代新儒学即是“现代”这个时间概念上的儒学。
2 现代新儒学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学与外来思潮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与发展的。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新儒学在没有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其发展历程注定是漫长而崎岖的,但它在经过了濒死的低谷后能够复苏,并由复苏而能生长繁荣。
这与历代新儒家对儒学概念和义理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应的理论阐释和创制必不可分的。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时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
其主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
梁漱溟率先提倡要走“孔家路”,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张君劢紧随梁漱溟之后,以他独特的学术贡献为现代新儒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梁漱溟和张君劢虽然都强调了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但只是在学理的判断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1932年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发表,才真正构筑起了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新儒学思想体系的创构以“人本”、“动态”、“感性”为基本精神。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五种文化作用
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五种文化作用一、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儒学作为一种价值文化,其中渗透浓烈的政治文化元素。
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它的命运也和中国政治有极大相关性。
按照与政治的关系,可把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孔孟的儒学,秦汉至明清的经学,民国以来的新儒学。
这四个阶段的儒学有极为不同的特点,有十分明显的历史文化差别。
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分别视为原儒、真儒、后儒(假儒)[1](P234)、今儒等四种儒文化。
下面对此做一简单说明。
(一)原儒——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儒文化起源研究方面,从孔子本人到现代学者都有许多努力。
但无论是孔子的自述,还是现代人的证据考古、文献考察、文化推论,都不可能在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和孔孟的儒学之间找到一种明确而直接的谱系关系。
就目前中国历史研究的水平言,武王伐纣的确切时间仍有争议,儒文化起源的探究,可能比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困难。
最乐观的前景也是像数学中的“渐进线”,一直逼近目标直线,但那个目标却在无穷远处。
无穷远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想像,它说明学术的局限性。
这对儒文化起点的研究也适用。
实际上,追寻孔孟之前儒文化的起源,总会陷入辽远的文化幽谷和历史沼泽,就像追寻长江源会进入高原沼泽一样。
儒文化在孔孟时代如涌出的精神喷泉,超越了历史,达到了新的规模。
孔孟对三代及远古的儒文化主要不是继承,而是超越和创新。
当然,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孔孟的理想之道,而非古代文化完整而真实的写照。
比如,古代圣王尧舜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则肯定不全如儒家描述。
针对这个问题,钱穆就认为,周公之前的尧舜禹汤不能用史学方法考证证实。
“纵以孔子之博学好古,在尧舜亦仅能祖述之,在文武而始能宪章之。
”[2](P85)但孔子所谓宪章文武和称颂周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价值理想的追寻和寄托。
透过孔孟对三代历史的关注、论述和解读,可以看出,孔孟之前的儒文化还不是一个学术文化体系,而是和古代政治及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
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到王阳明时达到顶峰
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到王阳明时达到顶峰展开全文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正统思想,既是官方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
我们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经历数千年的演化,走过几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我们来简要看看:第一阶段,从西周到战国: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时代,也就是春秋晚期,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
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以及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周公等人认为,人君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眷顾。
为了回报上天,人君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
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好理解。
大约过了五百年,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
我们今天见到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这些书并不像今天的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围绕这三个字,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
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看似很好理解,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中国文化概论 论述题 答案齐全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网上答案,是一些书中摘要)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儒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国际和当代视野,关注和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自觉置身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关切现实。
5.以儒家理论来说明,疏解当代社会问题。
一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的社会走出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这或许就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第四章:新儒学发展演变
(二)礼俗和道德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生问题、文化问 题的解决,格外强调礼俗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在过 去,乡村地区常常会选出一个有威望的人来主持公道, 这个人便是道德的载体,他的言行、判断、裁决往往 代表了正义和真理,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这是旧时的 乡约。梁漱溟设想建立具有“伦理情谊”的新团体组 织,以“人生向上”为目标,建立“新礼俗”,以促 进乡村建设更好发展。
心学
■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 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 先生、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1488),王阳明十七岁时,到南昌与江西布政参议诸养 和之女诸氏成婚,诸王两家是表亲,诸氏算是王阳明的表妹。可在 结婚当天,新郎王阳明却不见了,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王 阳明在街上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当时还痴迷于求仙拜佛的他便 上前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 竟忘了结婚这码事,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家。
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 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 展儒学。
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 建设》、贺麟的《儒家思 想的新开展》等。
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
(一)乡约思想
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中谈到,生命 的本性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 奋进,不断翻新,争取其活动能力的扩 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再自由。 他在阐述乡约问题的时候,也说到了这 一点,认为乡约“充满了中国人精神— —人生向上之意”,乡约着眼的是“人 生向上”,把生活中一切的事情包含在 里面,是一个“伦理情谊化的组织”, 是以“人生向上”为目标的组织。
三宋代新儒学代表及派别
“新儒学”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 而这两个学派开创人就是后世 所称的“二程”。弟弟程颐开 创的学派,由朱熹集其大成称 为“理学”,又叫“程朱学 派”。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个 学派,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 最终完成,称为“心学”又叫 “陆王学派”。
08-02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08-02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要讲现代新儒学,就离不开现代新儒家。
前者是思想学说,后者是思想学说的主体、人物。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现代新儒家薪火相传90年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思想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阶段,代表思想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个阶段是1980年至2004年,代表思想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这前三代现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想。
三代人的筚路蓝缕艰苦努力,已使儒学展现出一线生机,中华文化由“花果飘零”而“灵根再植”,出现了“走向世界”和“重返故土”的双向并进的趋势。
自2004年至今现代新儒学进入了第四期的发展,以大陆新儒家为主,展现出对儒家传统更加多元的解释路向。
现代新儒学就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也就是作为中国现代史开端的五四时代。
现代新儒家是在儒学遭到空前“厄运”,“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情况下力图“重建”和“复兴”儒学,使之在现代生活和世界文化对话中仍保持一定的地位。
主要主张是“返本开新”,即通过保持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真精神来接引现代科学民主。
在二十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有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贺麟、钱穆等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一代,特别是梁漱溟、熊十力,则被看作是狭义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宗师。
问:什么是复兴儒学1922年,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为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下返本开新,重建儒家传统的开端引绪。
在西学东渐、西风劲吹的形势下,他肯定了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价值,特别是肯定了孔子儒家学说的生命和智慧,这就确立了现代新儒家学派尊孔崇儒的精神方向。
儒学在中国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
特别在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为在此之前,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回顾,同时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儒家如何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进一步分析。
从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
这个"仁"就是"仁义"。
发展到孟子的"仁政"。
孔子提倡的"仁爱",以及"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等观点。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孟子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
荀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使儒学达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
荀子还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
但是,直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说是九流中的一派。
战国中期后,它的地位逐渐提高,和墨家思想并称为"显学"。
所谓"显",就是显要,从九流十家中突显出来,与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时候,墨家的势力更大一些。
孔子和孟子提出自己的学说,极力地游说诸侯各国,让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由于当时春秋战国混乱的社会状况,与其它学派的思想百家争鸣,所以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影响范围很有限。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并起,大争天下,儒家思想强调行仁政,以德治天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没有可行性的,事实上也没有一家统治者采用儒家的主张,最后由主张法家思想的秦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所以,在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现代新儒学的历史演变
现代新儒学的历史演变
文启华
【期刊名称】《湖北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2)006
【摘要】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创立期、奠基期、内外开展期和海外发展期4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从新儒学的奠基者到当代海外新儒家,对西方哲学采取了一种从表面比附到内在融合,再到融入现代西方哲学思考的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维护儒学传统到将儒学知识性化、逻辑化,最后到将新儒学投入到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越来越现代化的过程.
【总页数】6页(P538-543)
【作者】文启华
【作者单位】湖北农学院宣传部,湖北,荆州,43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现代新儒学评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等读后 [J], 刘绪贻
2.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化——李锦全先生儒学史观片论 [J], 李维武
3.现代新儒学研究的里程碑──方克立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述评 [J], 耿亮之
4.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回省与展望──写在《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出版之际 [J], 李翔海
5.方克立与现代新儒学研究——兼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J], 柴文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5: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自二十世纪末,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中心已逐渐由港台转向大陆。
1978年至八十年代末,这个阶段大陆的儒学研究,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以外,学者们还运用多种观点和方法对儒学进行再探讨和再评价,对儒学的价值判断由基本否定逐渐趋于肯定。
经过1980年代文化热之后,经港台新儒学“反哺”和十多年酝酿准备,大陆新儒学已渐成气候,一些中青年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现代新儒学的价值,进入现代新儒学的阵营。
九十年代初至今,充分肯定儒学的态度已成为主流,自觉标举新儒学旗帜的代表人物有蒋庆、康晓光、盛洪、陈明等。
另外,一些不公然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但其思想信仰已大部分认同现代新儒家学说的也很多,如武汉大学的郭齐勇,北京的陈来等。
他们的思想学术活动在海内外已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者们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儒学的现代价值以及对儒学的现代阐释。
最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儒学的时代课题已经提上日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儒学创新的设想和方案。
2004年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文化事件有:4月陈明在天津南开大学作题为《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思想版图上的位置与意义》的演讲,鼓吹“文化保守主义”,对该校历史系刘泽华教授的某些观点表示了异议,因而与刘泽华的学生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引发了刘门弟子与“原道”派的一场争论;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孔子学会组编、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一套12册,并由此引发了持续数月的读经之争;7月蒋庆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等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以“儒学的当代命运”为题会讲于贵阳阳明精舍,又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9月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等70余位文化名人签署并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的思想论争,有人讥其为1935年“本位文化宣言”的翻版;11月24日康晓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题为《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的保守主义思考》的演讲,除继续宣传“立儒教为国教”的观点外,还明确提出了“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的主张;12月号称“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旗舰”的《原道》辑刊,以《共同的传统——“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视域中的儒学》为题举办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并将其舆论阵地扩展到“原道”文丛、“原道”译丛和“儒学联合论坛”网站。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三代新儒家多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以熊十力、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为主,力倡儒家心性之学的复兴。
现代新儒家第四阶段的发展,即大陆新儒学的出现虽然与港台、海外新儒学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但却是在更广泛的意义复兴儒学传统,他们普遍反对熊、牟一系新儒家仅将儒学局限于心性之学,由“内圣”开出“外王”来接纳西方的民
主与科学的做法。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儒化中国”的理论、方针、原则和策略,认为儒学应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全面复兴。
比起港台新儒学大陆新儒家显得更有创造性,也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和现实针对性,实已成为当今中国保守主义的中心话语,成为一面政治和文化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