醛和酮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醛和酮教学反思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课后反思
北师大化学教育研究所高端备课项目组
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张红英
在接受这节课的备课任务后,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研究课程标准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对比人教版和鲁科版两本教材对烃的含氧衍生物部分的教学内容,研究两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我感觉到两个版本的教材在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各有各的优点,如何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是我在这节课中需要特别考虑的。在北师大高端备课项目组的专家和区教研员的指导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修改了两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反思一下这节课的备课历程。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1中接触过乙醛和葡萄糖中醛基的性质,知道醛基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但不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在选修5第一章认识了羰基的结构,在醇的化学性质一节的学习中知道有机化学中“加氢去氧为还原反应,加氧去氢为氧化反应”。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定位于醛和酮的化学性质,醛的氧化反应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是重点,但羰基的加成反应人教版只要求与氢气的加成,而鲁科版还要求羰基与极性试剂的加成。所以我将醛的氧化反应定为第一重点,其次是羰基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难点是醛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反应产物有了感性认识,在学生书写过程中又加以引导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羰基与极性试剂加成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推测引导学生分析与氢氰酸加成的反应,帮助学生找出反应规律。这里只要求学生根据规律会分析羰基与极性试剂加成的产物即可,所以难度降低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
鲁科版这节课的呈现顺序是从分析结构入手,先学习羰基和极性试剂的加成反应,然后是醛的氧化反应,最后是羰基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即还原反应。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稿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设计的,想突出醛酮在有机合成中重要地位,即“有机合成的中转站”。但在高端备课时,大家认为这样设计对于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这种呈现顺序也不利于重点知识的突出,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所以我将教学顺序加以调整,通过居室甲醛污染的防治引入醛的氧化反应,用半节课的时间落实这一重点知识,然后通过甲
1
醛使人中毒的机理引入羰基的加成,学生很容易想到与氢气的加成,再引出羰基还可以与一些极性试剂加成,引导学生分析加成的一般规律,写出加成产物,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本节课在教学中突出从结构分析研究有机物性质的方法,通过对比醛和酮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化学性质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对学生认识有机物的性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正是鲁科版教材突出的特点。
由于前面没有学习氧化数的概念,学生对于能否发生氧化反应无法从结构上推测,所以我用光触媒空气净化器除甲醛的原理引出醛有还原性,我在第一稿和第二稿的设计中都是直接用银氨溶液去验证,缺少方法的培养。在试讲后教研员给出了让学生选择氧化剂的建议,我感到眼前一亮,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好机会。所以我在第三稿中对于如何检验醛的强还原性设计了一个交流讨论,通过对氧
化剂的选择依据、选择强弱氧化剂的顺序进行讨论,学生明确了若选择强氧化剂可以反应,证明物质有还原性;但选择弱氧化剂若可以反应,不但可以证明该物质有还原性,而且可以证明其有强还原性,能被弱氧化剂氧化,自然可推断出能被强氧化剂氧化。
经过这样几次修改,这节课上下来感觉如行云流水,非常顺畅。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很多,课容量很大,还有学生的讨论、实验等,但学生和老师都没有累的感觉,我想这正是因为在课前的设计中我们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教学内容、顺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度适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认识了醛和酮化学性质的不同点和相似之处,为今后有机合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还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又一次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