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方程求解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一元二次方程发展历史

一元二次方程发展历史

一元二次方程发展历史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历程。

一元二次方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当时的一元二次方程还没有现在的形式,而是以几何图形的形式来表示。

毕达哥拉斯认为,对于一个边长为x的正方形,如果从边长上减去一个单位,再将结果乘以剩余的边长,最后加上一个常数c,得到的结果应该等于一个确定的面积。

这就是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一元二次方程。

在毕达哥拉斯的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进一步发展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

欧几里得认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代数的方式来表示。

他将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图形转化为代数方程,将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从而使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求解。

在欧几里得之后,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

直到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费拉里开始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并提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费拉里的解法通过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个完全平方的差,从而求得方程的解。

这一解法为后来的代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进一步发展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

他引入了坐标系的概念,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与几何图形的交点联系起来。

笛卡尔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也为代数几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欧洲数学家拉格朗日进一步完善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

他提出了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通过插值的方法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这一方法在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

通过编程语言和计算软件,人们可以轻松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总结起来,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从毕达哥拉斯到费拉里、笛卡尔和拉格朗日,数学家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逐渐完善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和解法。

方程求解的发展历程

方程求解的发展历程

方程求解的发展历程方程求解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在这些古文明中,人们开始研究如何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问题,如求解一个未知数的平方根或使用等式求解未知数。

然而,真正的方程求解的发展始于古希腊。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了用几何方法求解方程的方法。

他研究了线性方程和二次方程,并发现了关于未知数的平方的性质。

他的《几何原本》成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习几何的主要教科书。

在欧洲中世纪,方程的求解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代印度数学家巴拉马提乌斯使用代数符号来表示未知数,并发展了二次方程的解法。

然而,这些方法在当时还不够普及。

文艺复兴时期,数学家开始致力于更系统地研究方程的求解方法。

法国数学家维埃特提出了一种系统地求解多项式方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维埃特法则。

维埃特法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方程的求解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而不限于特定类型的方程。

随着维埃特法则的发展,人们对更高次方程的求解也产生了兴趣。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维纳利提出了一个有关三次方程求解的问题,即如何找到三次方程的根。

然而,这个问题直到几个世纪后才被法国数学家费拉里解决。

在18世纪,方程的求解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和高斯提出了求解最高5次方程的方法,并研究了一些特殊类型的方程。

拉格朗日还提出了方程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群论和置换群。

到了19世纪,方程的求解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的工作使得人们对方程的代数解法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伽罗华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方程的解可以用根式表达,而在其他情况下,根式表达是不可能的。

这一发现促使了对方程论的深入研究,为现代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方程求解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数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求解各种类型的方程,使得数学在科学、工程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和有力。

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史话

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史话

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史话数科院 08(1)肖云霞 06080124一、引言庞加莱(法国)曾经说:“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研究和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

通过对一元三次方程求解的公式的历史追溯,了解其曲折的发展过程,进一步洞悉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及其在求四次方程中的巧妙应用。

二、方程的历史2.1方程的起源中国古代<九章算术>(8)方程:线性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是具有世界先驱意义的首创.是世界古代著名数学著作之一.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于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少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很长时间里被广泛采纳。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

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方程的由来和方程的历史故事一直都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方程的发展源自何时,谁创造了方程?其实方程的出现是在远古时代。

只是我们把它忘记了而已,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有关这些历史记载,我也找过一些资料,所以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方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但最早的方程是古埃及人发明的。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在埃及的第三王朝,古埃及人为了进行计算,用小棍子在地上画一个问号,当画到10的时候,就不断往上加1、 2、 3……,一直加到10万,然后将这10万作为一个数目的限制,再写在纸条上。

从此人们就开始采用正十进位法来表示数目了。

在明朝初期,中国也创立了负数运算。

在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他的《四元玉鉴》一书中,提出了负数方程,即一个数x+9另一个数=x-9或x-1/2=9/2,把它们相减就可以得到x= -9/2。

当x=1时,方程无意义,当x=9时,两数相等,当x=-1时,方程有意义。

这种方程叫作正负方程。

当朱世杰的负数方程创立之后,后人把他视为“代数之祖”。

朱世杰还认识到负数在某些场合下是有用的。

在指定负数以后,由于意外情况引起变化,那么原来的数目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在使用负数的时候,必须要指定好,才能够应用。

后来又经过很多次的改进,比如公元七世纪时,印度人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程,其中有一种叫“不定方程”,即一边解,一边还可以讨论它的结果是否成立,因为他们在研究新方法时,总希望有新的解法出现。

公元十世纪以后,在我国也创立了一套正负数系统,例如:负二次方程就是根据“正负数”原理求解的。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

总之,中国在西方之前就已经有方程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

但是,我国却是方程的发祥地。

因为他们对数字非常敏感,所以就创造了这些数学符号。

有些方程虽然简单,但是在解答过程中却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以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太费劲了。

还有些方程则需要用直接演算的方法来解决,像今天学的四则混合运算,一步就可以完成了。

方程发展史

方程发展史

方程发展史
方程的发展史是古典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也可以追
溯到古埃及时期用于建筑工程的算术。

科普特时期的古埃及人已经创造出了能够解决微分方程的神奇的
算术技巧。

这一技巧被称为“埃及数学”,是一种复杂的算术技术,
其有力地揭示了数学中极具深度的思想和结构以及表示方程的基础。

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和厄布里等数学家发明了求解方程的
总体方法,其中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常数和未知数相乘」这一理念。

此外,解决方程的技术还继承了其他古文明中形成的一系列内容,如
数论,因式分解和代数学等。

在中世纪的早期,迪赫蒙特和阿波罗认识到更复杂的问题可以通
过方程解决,也按照古代的传统积极推广这种思想。

到17世纪,巴什
科夫等数学家创造了光滑几何学,使得方程研究一跃向前,紧随其后
的是阿基米德和费马,他们不仅运用古代数学成果,同时也创立了抽
象代数学的理论体系,开始了现代代数学的兴起。

19世纪发展起来的微积分和几何方面的技术又是一大跳跃,希尔
伯特和康托尔著手将群论和抽象几何的技术运用于方程的研究,一个
新的研究思路产生了。

随着人类学家的不断发现,方程也渐渐成为研
究复杂系统的一种重要工具。

尽管在历史上,人们对方程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突破,但它还是
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为了发挥它的作用,现代科学家正努力开发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把方程理论运用到更
多的领域中。

方程的起源与发展

方程的起源与发展

方程的起源与发展人们对方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大约3600多年前,古埃及人写在纸草书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本书对后来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时间内,方程没有专门的表达形式,而是使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叙述。

17世纪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提出了用xy、z这样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把这些字母和普通数字同样看待,用运算符号和等号把字母与数字连接起来,就形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后来经过不断的简化和改进,方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表达形式,例如6x+8=20,4x-2y=9,x-4=0等。

中国对方程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00~50年,其中有专门以“方程”命名的一章。

这一章中所说的方程实际上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由几个方程共同组合而成,它的解是这几个方程的公共解。

“方程”一章中以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为例,并给出了用方程组的解题方法。

中国古代数学家表示方程时,只用算筹表示各个未知数的系数,而没有使用专门的记法来表示未知数。

按照这样的表示法,方程组被排列成长方形的数字方阵,这与现代数学中的矩阵非常接近。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方程”的含义时,曾指出“方”字与上述数字方阵有密切的关系,而“程”字则指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所以汉语中“方程”.一词最早来源于列一组含未知数的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创立了“天元术”,用“天元表示未知数而建立方程,这种方法的代表作是数学家李治写的《测圆海镜》,书中所说的“立天元一”相当于现在的“设未知数x”。

方程的历史和由来

方程的历史和由来

方程的历史和由来方程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种等式关系,其中包含了未知量和已知量。

方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而它的由来则与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方程。

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是方程研究的先驱之一。

他在其著作《几何原本》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几何和代数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了一些简单的方程。

然而,真正系统地研究方程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印度。

公元6世纪,印度数学家阿耶拔提出了一种称为“Bhavana”的方法,用于解决二次方程。

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阿拉伯数学家的研究。

随着阿拉伯数学的发展,方程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9世纪时,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荷拉扬(Al-Khwarizmi)在他的著作《关于恢复和平衡》中首次系统地介绍了方程的解法。

他描述了一种称为“Al-Jabr”的方法,用于解决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法后来成为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代数学这个名字命名。

在欧洲,方程的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Cardano和Tartaglia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Cardano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数学家,他在他的著作《算术的大书》中介绍了一种通用的解法。

Tartaglia则是第一个发现解决三次方程的方法,并将其公之于众。

随着代数学的发展,方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和笛卡尔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

费马提出了著名的费马大定理,该定理涉及到了整数方程的研究。

笛卡尔则在他的著作《解析几何》中引入了坐标系,从而将方程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后来的代数几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和19世纪,方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

拉格朗日和高斯等数学家对方程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定理和方法。

其中,拉格朗日提出了求解五次方程的方法,而高斯则证明了五次及以下的方程都可以用代数方法解决。

20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

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
虽然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超越方程和五次以上的高次代数方程不能用代数运算求解,但其数值解法却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本章介绍的二分法,就是一种常见的利用计算技术的数值解法。除了二分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弦截法也等也都是典型的数值解法。关于这些方法,有兴趣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类用智慧架设的无数座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金桥中,方程的求解是其中璀璨的一座。虽然今天我们可以从教科书中了解各式各样方程的解法,但这一切却经解决了某些类型方程求解的问题。约公元50~100年编成的《九章算术》,已经记载有开平方、开立方的开方方法,这些开方问题与求解两项方程,如求解“x的平方等于a”、“x的三次方等于b”正根的方法是一致的;7世纪,随唐数学家王孝通找出了求三次方程的数值解法;11世纪,北宋数学家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中提出的“开方作法本源图”,以“立成释锁法”来解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高次方程。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更简便的“增乘开方法”;13世纪,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了“正负开方术”,提供了一种用算筹布列解任意数字方程的有效算法,此法可以求出任意次代数方程的正根。
国外数学家对方程求解也有很多研究。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给出了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1541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塔利亚给出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的名著《大术》一书中,把塔尔塔利亚的解法加以发展,并记载了费拉里的四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数学史上,人们曾希望得到一般的五次以上代数方程的根式解,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仍无结果。1778年法国数学大师拉格朗日提出了5次方程不存在根式解的猜想。1824年,挪威年轻数学家阿贝尔成功地证明了五次以上一般方程没有根式解。1828年,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瓦,巧妙而简洁地证明了存在不能用开方运算求解的具体方程,同时还给出了一个代数方程能用根式解的充要条件,他完全解决了高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并创立了对代数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伽罗瓦理论”。

常微分方程发展简史

常微分方程发展简史

常微分方程发展简史在17世纪初,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现为常微分方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他们建立了微分和积分的概念,并发展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

这些成果为后来的常微分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在17世纪晚期,丹麦数学家欧拉(Euler)对常微分方程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提出了一阶常微分方程的解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并且解决了许多具体的微分方程问题。

欧拉还提出了欧拉方程,为后来的常微分方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18世纪,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和拉格朗日(Lagrange)继续推进了微分方程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许多常微分方程的解法,如分离变量法、变换法和齐次化方法等。

这些方法为常微分方程的求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9世纪初,高斯(Gauss)提出了可微分曲线的理论,为微分方程的几何解释提供了基础。

同时,柯西(Cauchy)建立了常微分方程的数学理论,给出了数学上严格的解决方法。

他提出了柯西问题,即通过给定初始条件求解微分方程的问题。

这一问题成为后来微分方程理论的核心。

19世纪中期,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和韦伊斯特拉斯(Weierstrass)进一步发展了微分方程的理论,提出了广义解和李普希茨条件等概念。

他们的工作为微分方程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严密的数学基础。

20世纪初,数学家波安卡列(Poincaré)对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周期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位相空间和奇点的概念,并研究了常微分方程在位相空间中的变化规律。

这一工作为后来的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数学家和工程师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迭代求解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求解含有复杂边界条件的常微分方程。

这一进展使得常微分方程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包括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

总结起来,常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17世纪初的微积分基础,到18世纪的解法发展,再到19世纪的理论建立,最后到20世纪的计算机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发展

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发展

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发展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但他们并没有给出一般的解法。

直到公元7世纪,印度数学家布拉马叶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被认为是该方程的第一个系统解法。

布拉马叶的解法是通过将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来求解。

他观察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如果将b项的一半平方后加到方程两边,可以得到一个完全平方的方程。

这个完全平方的方程可以被写为(a/2x + b/2a)^2 = (b^2-4ac)/4a^2。

通过对这个完全平方的方程开方,可以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布拉马叶的解法在其所写的《布拉马叶方程》一书中详细阐述,并被广泛传播。

这个解法在印度和中东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启示。

在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进一步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给出了更一般的解法。

他发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如果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4a,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方程4a^2x^2 + 4abx + 4ac = 0。

通过将这个方程配方,可以得到一个完全平方的方程。

阿尔・花拉子米的解法通过引入一个新的未知数y,将方程转化为一个二次方程,进而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阿尔・花拉子米的解法在其所著的《代数学》一书中被详细介绍,并对欧洲的数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解法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标准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家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费拉里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这个公式被称为费拉里公式,它可以直接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费拉里公式的推导非常复杂,但它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非常便利。

这个公式是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代入一个复杂的公式得到的。

费拉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引入了复数,这使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不再局限于实数解,而是可以包括复数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和发展

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和发展

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和发展
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数
学家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然而,一
元二次方程的真正发展始于印度数学家布拉马古普塔在公元7世纪
的著作《布拉马古普塔数学》中。

布拉马古普塔对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用平方完成的方法来解决这类方程,并且给出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公式。

在此基础上,波斯数学家阿尔-哈拉茲米在9世纪进一步发展了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他提出了一种称为“完全方程”的方法,通
过这种方法,他能够解决各种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并且给出了一
种用图形表示方程解的方法。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西奥利在16世纪提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
解法,并且开发了一种新的符号表示法,这种表示法后来被广泛应
用于代数学的发展中。

到了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
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系统化,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一元二
次方程,并且将这一方法推广到更高阶的多项式方程中。

随着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从物理学到工程学,一元二次方程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总的来说,一元二次方程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数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逐渐完善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且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程发展史

方程发展史

方程发展史人类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的古巴比伦人已经能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而在中国,《九章算术》“勾股”章中就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之后的丢番图(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古代希腊数学家),赵爽,张遂,杨辉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贡献更大贝祖,法国数学家。

少年时酷爱数学,主要从事方程论研究。

他是最先认识到行列式价值的数学家之一。

最早证明了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是系数行列式等于零。

他在其第一篇论文《几种类型的方程》中用消元法将只含一个未知数的n次方程问题与解联立方程组问题联系起来,提供了某些n次方程的解法。

他还用消元法解次数高于1的两个二元方程,并证明了关于方程次数的贝祖定理。

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

1545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费尔诺在《大法》中发表了求三次方程一般代数解的公式。

1550~1572年,意大利的邦别利出版《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

1591年左右,德国的韦达在《美妙的代数》中首次使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

1669年,英国的牛顿、雷夫逊发明解非线性方程的牛顿—雷夫逊方法。

1696年,法国的洛比达发明求不定式极限的“洛比达法则”。

1742年,英国的麦克劳林引进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法。

1747年,法国的达朗贝尔等由弦振动的研究而开创偏微分方程论。

1755~1774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微分学》和《积分学》三卷。

书中包括微分方程论和一些特殊的函数。

1767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现分离代数方程实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

1770~1771年,法国的拉格朗日把置换群用于代数方程式求解,这是群论的开始。

一元二次方程历史发展时间轴

一元二次方程历史发展时间轴

一元二次方程历史发展时间轴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古代数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形式,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发展。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时期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问题求解。

当时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进行求解,比如土地面积等问题。

古巴比伦人使用图形方法和几何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并没有具体的代数表达式。

公元前400年:欧几里得时期欧几里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他的著作《几何原本》中首次提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他使用了一种几何方法,通过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这种方法被后来的数学家广泛应用,并成为了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之一。

公元9世纪:阿拉伯时期在阿拉伯时期,穆斯林数学家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研究。

他们发展了更加复杂的代数方法,能够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

他们提出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公式,这个公式被后来的数学家广泛使用。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和特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数学家们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的性质,并对这个性质进行了证明。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和曲线,提出了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的关系。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代数几何学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在欧洲启蒙时期,数学家们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

他们发展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配方法、因式分解和求根公式等。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并成为了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工具。

19世纪:近代数学时期在近代数学时期,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数学家们开始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判别式和韦达定理等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为后来的代数学和数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方程的演变 -回复

方程的演变 -回复

方程的演变 -回复方程的演变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从古代数学开始,人们就开始研究方程,并尝试解决各种类型的方程。

方程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突破和发展。

古希腊时期,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了代数方法,其中包括了一次和二次方程的解法。

他的方法主要依赖几何构造,通过直线和圆的相交来解决方程。

随着数学的发展,印度和波斯的数学家们在早期中世纪开始探索更高次方程的解法。

他们引入了含有无理数的方程,并研究了三次和四次方程的解法。

这些解法主要依赖代数方法,使用了已知的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

在十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提出了解决三次和四次方程的新方法。

他发展了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方程,引入了虚数和复数的概念。

这些方法为解决高次方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到了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进一步发展了代数的方法,并将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推动了解析几何的研究。

他将方程的表示与几何图形相联系,为解方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十八世纪,数学家拉格朗日和欧拉等人在方程论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发展了对方程根的数学性质的研究,解决了一些关于方程根的基本问题。

他们的工作为后续的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想。

到了十九世纪,高斯和雅可比等数学家提出了线性代数的概念,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化为矩阵运算。

这种方法简化了计算过程,并为解决大规模方程组提供了新的途径。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方程的求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值方法和计算机算法。

从简单的迭代法到高级的数值优化算法,这些方法为解决各种类型的复杂方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总的来说,方程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数学家们通过代数、几何、分析等多个方向的研究,不断改进求解方程的方法和技术,为数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程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突破。

高中数学拓展知识一解方程的历史

高中数学拓展知识一解方程的历史

最有价值的科学书籍是作者在书中明白地指出了他所不明白的东西的那些书,遗憾地,这还很少被人们所认识;作者由于掩盖难点,大多害了他的读者。

Evariste Galois解方程的历史在人类用智慧架设的无数座从未知通向已知的金桥中,方程的求解是其中璀璨的一座,虽然今天我们可以从教科书中了解各种各样方程的解法,但这一切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

巴比伦时代人们已经知道用配方法解二次方程。

公元9世纪,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给出了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1500年左右,波洛尼亚(Bologna )的费罗(Ferro )解出了x 3+mx =n 类型的三次方程。

公元1541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Tartaglia )给出了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公元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丹(Jerome Cardan )的名著《重要的艺术》一书中,把塔尔塔利(Tartaglia )的解法加以发展,并记载了费拉里(Lodovico Ferrari )的四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公元1778年,法国数学大师拉格朗日提出了五次方程解不存在的猜想。

公无1824年,挪威年轻数学家阿贝尔成功地证明了五次以上一般方程没有根式解。

公元1828年,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巧妙而简洁地证明了存在不能用开方运算求解的具体方程,同时还提出了一个代数方程能用根式求解的判定定理。

虽然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超越方程和五次以上高次代数方程不能用代数运算求解,但其数值解法却随着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二分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弦截法等。

在卡丹(Jerome Cardan )发表的方法中,他以2063=+x x 为例。

为了解法的一般性,我们考察n mx x =+3,其中m ,n 为正数。

卡丹引入另外两个量,令3,27t u n,m tu -=⎧⎪⎨=⎪⎩① 所以原方程变形为3x t u +=-而33-t u -===2[+=3+,因此,x解①关于t ,u 的二次方程,得到,2,2n t n u ⎧⎪⎪⎨⎪⎪⎩② 这里我们也和卡丹一样取正根,求出t ,u 后,就可以求出方程的一个根。

方程的发展史

方程的发展史

方程的发展史
在古埃及时期,方程开始被使用来解决特定的物理问题。

第一个已知的数学表达式是公元前1750年埃及人用来解决物理问题的单一方程。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几何方程开始被使用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例如索尔纳的小行星椭圆方程。

随着数学的发展,16世纪末及17世纪早期,更多的函数方程被开发出来,包括欧几里德多项式方程,而牛顿则提出了连续方程。

19世纪早期,微积分方程加入了方程大家庭,并发展出不可解的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

20世纪以来,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许多新的方程类型被开发出来,这些方程类型通常有助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数学史:方程求解的趣味故事

数学史:方程求解的趣味故事

数学史:方程求解的趣味故事金庸先生的武侠相信大家都看过,书中关于武林中故事情节一定记忆犹新,读来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其实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也成出现过这种类似的故事,甚至比武侠故事更让人回味,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时代我们都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那你知道人类是何时会求解这些方程的吗?一元一次方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期。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的数学家就能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了。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的欧几里得(Euclid)(约前330年~前275年)提出了用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就促使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一元三次方程是否能找到求根公式呢?然而,对更高次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却让很多数学家都陷入了困境。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始终没有定论。

数不清的数学家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去探索三次方程,却以失败告终。

但这并没有让数学家停止对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寻找。

时间来到了16世纪的意大利,一个叫费罗的数学家终于找到了x+mx=n一类的缺项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

然而,费罗却没有将自己的成果公布出来,而是秘而不宣,犹如武侠小说里面,某某懂得某种高深的武功,自然是不会教给别人的。

费罗凭借这一独门功夫,称霸意大利的数学江湖多年。

直到1526年费罗临终之际,才将自己的成果记录在了笔记本上,传给了自己的弟子菲奥尔。

自然费奥尔也没有将其公布于众。

(塔尔塔利亚)但不久之后,有一个叫尼科洛·塔尔塔利亚的数学家对外声称自己也会求解一元三次方程(塔尔塔利亚找到了缺少一次项的正系数三次方程“x^3+px^2=q”的一般解法)。

菲奥尔听说塔尔塔利亚会解三次方程后很是愤怒,发表公开声明,强调自己才是武林正宗,只有自己掌握三次方程的解法。

塔尔塔利亚听说后当然不干了,一场口水撕逼大战爆发。

最终塔尔塔利亚给菲奥尔下了挑战书,两人约定1535年2月22日在米兰的圣玛利亚大教堂进行公开比赛,两个人各自带30道题过去,在公证人面前交换题目,以50天为期,谁解出的题目越多谁就获胜,华山论剑就此开始。

方程的历史发展及其科学价值

方程的历史发展及其科学价值

方程的历史发展及其科学价值方程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描述数值关系的等式或不等式。

它在数学的发展与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方程的历史发展及其科学价值。

然而,直到16世纪,方程的研究才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数学家拉方丹引入了“等式”的概念,并开始研究代数方程。

拉方丹的工作为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代数学的新篇章。

17世纪,数学家笛卡尔进一步发展了方程的理论。

他引入了坐标系的概念,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从而开创了解析几何学。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几何学的内容,还大大推动了方程理论的研究。

18世纪中叶,欧拉与拉格朗日等数学家对方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拉格朗日提出了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的定理,为方程的解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欧拉则发展了微分方程的理论,并提出了许多解法。

这些突破为后来微积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高斯和阿贝尔等数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方程的理论。

高斯提出了复数域上方程的解法,开拓了方程解法的新领域。

阿贝尔则研究了更高阶的代数方程,提出了研究方程的群论方法。

这些研究对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方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计算机的发明与普及使得方程的解法更加高效和精确。

数值方法以及符号计算系统的不断发展,为求解各种复杂方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方程的科学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方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工具。

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经济学还是生物学,都离不开方程的运用。

方程帮助我们建立了数值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系统和可靠。

其次,方程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理论的发展。

方程的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数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数学对象和方法。

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各种方程类型的研究,都推动了数学领域的发展。

此外,方程的研究还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决方程的方法和思想,常常被运用到其他学科中。

比如,优化问题、控制论、信号处理等都离不开方程的运用。

总之,方程的历史发展及其科学价值不可忽视。

二次方程的求解历史与应用

二次方程的求解历史与应用

二次方程的求解历史与应用二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二次方程的求解历史以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一、二次方程的历史二次方程的求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据考古学研究,古希腊的数学家丢番图斯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二次方程的人。

他发现了二次方程解的几何意义,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种解方程的方法,即丢番图斯法。

在丢番图斯之后,数学家们陆续提出了不同的求解方法。

其中,阿拉伯数学家穆罕默德·本·穆萨(Muhammad ibn Musa)在9世纪发表的《代数学的主要基础》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求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该书在欧洲传播后,对二次方程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数学家们在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最著名的是卡尔丹(Cardano)、费拉利(Ferrari)等人提出的反求法。

这种方法通过引入虚数,成功地解决了不能被实数表示的二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二、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物理学在物理学中,二次方程被广泛用于描述运动和力学问题。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可以通过二次方程来计算。

二次方程的解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等重要参数。

2. 工程学工程学领域中,二次方程的应用很多。

例如,建筑物和桥梁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通过解二次方程,工程师可以计算出合适的尺寸、角度和材料,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另外,电路分析中的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常常涉及到二次方程。

通过求解二次方程,工程师可以预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设计出稳定和高效的电路。

3. 经济学经济学中,二次方程常用于描述成本、收益和供需等方面。

例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通过二次方程来建模。

通过求解二次方程,经济学家可以确定最佳的价格和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

此外,对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市场预测,二次方程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中方程求解的发展读《数学史通论》有感在读《数学史通论》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数学的奥秘,它的创造行的发展史,它的严谨,对每一个问题的全面的证明,解答,它的抽象,令人思考到脑袋疼头发晕,他对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它与科学技术的休戚相关,这都令人在它的魅力下敬服。

曾经数学教授说代数与万事万物的关系,我很难理解,数学真的这么伟大?在某一方面可以说是数学改变了世界,数学的变得完善而推动力世界工业等的发展,将来世界也会因数学而变得更加日新月异,。

可以说因数学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现代化,因数学人类进入了太空,才能够探索宇宙的无穷奥妙。

人,社会,国家,世界因数学而在变化。

数学史伟大的。

在读完《数学史通论》后,对数学的感受可以说千千万万,对数学的震撼我难以表示,唯在心中。

在这里,我就仅仅对数学中方程的问题的发展进行简单地阐述并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对数学的断断续续的个人感受,仅在方程方面而已。

在数学的历史上,数学方程主要是从一元到多元与一次到多次这两个方面发展的,其中多次方程的发展成为了数学史上的难题。

当然方程还有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在这两个大的方面,数学方程求解随着历史而不段发展。

在研究数学方程时,可以研究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方法,昔那人的几何解法,中国人的数值解法,伊斯兰人用圆锥截线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意大利人所发现的求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一套解法,拉格朗日为解高次多项式的一套判据,高斯在求解割圆方程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伽罗瓦用臵换来讨论求解方程的工作。

可见,在研究数学方程的艰难,世界各国人们怀着对方程的一腔热血,使得对于数学方程的研究不但进步,这各种各样的别具一格的方法,这样的奇思妙想,这样多样而宏伟的数学方程求解,实在是令人叹服。

这样的创造性,这样的专心一致,对数学的无私无畏,这样的稀奇古怪的思维方式,才能撑起数学方程的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古代数学资料上,因为有对问题的求解而有了方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线性方程的发展。

在线性方程的发展史上,人们选用纯粹的用文字技巧来求解问题的,而非一开始就有了设未知量的方法的。

这里有几种处理线性方程的方法。

第一,如3*X+4=10,采用逆运算的文字技巧的方法而得出结果。

第二,假立法,即先假设一个数,带入后与结果进行比较而调整从而得到结果的,如X+X*2=15,先设一个数如10,再与15比较调整的到X的值。

另外,方程组发展上有类似的假立法,称之为盈不足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在多方面的应用。

通过数学方程求解史的开端,我感受到往事开头难,但当我们的思维不断的发散,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想出各种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考是伟大的,它使得文字技巧解决问题的求解发展到了巅峰。

正是这种思维的创新使得文字技巧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突破的阶段,从而进入了设未知量求解方程的阶段,使得数学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是极具意义的一个时刻,最令人难忘的阶段。

做任何事,无论如何都是要开头的,都需要人们的智慧,人们的无畏。

虽然开头只是时间早晚,但越是推,你的心也会越来越畏惧,而最真还是失败。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勇于去思考,去创造,开好了头,你才知道要做些什么,有了目标。

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去寻找,去思考,去创造,知道有了方向。

其中一次多元线性方程的求解要相对简单些,不多做概述了。

对于二次方程,他的解决方法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对于X^2+AX=D 求X得问题,古代数学家用过假设的方法,这无疑是一种最笨的方法,因此有人想出了利用X-Y=C,X^2+Y^2=D,可以求出的进行转换来求二次方程,这种方法特别难以想象得到,另人钦佩。

从而的到了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

从这种思维中,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灵感中,我想到了为什么我就想不到。

毕竟这是从已知得出未知的,而这种已知又是众所周知的,。

这是因为我不从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如何得到的?这种种疑问我不岑有过,或许有而没有认真对待过而忘了。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种我们失去了这种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对未知的疑问,这是悲哀的。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他,而且正视这个问题,不要在活的没有对未知的好奇,对数学中的不理解的想方设法的去了解,不要再畏惧可能看不明白的地方,学数学也没那么简单,如果不曾困惑不解过,又怎能进步。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要去不畏惧的面对生活中的未知,当对人生困惑不解时,是一种成长的过程,这没什么,这需要我们去经历,去解决,成长。

当解决了二次方程的问题后,数学家们又开始了对三次方程的探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极其艰难的,数学家们又开始了对它的解读,在得出结果过程中的故事是具备戏剧性的,又是令人愤慨的。

三次方程发展史简介: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是对一元三次方程的研究,则是进展缓慢。

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等地的数学家,都曾努力研究过一元三次方程,但是他们所发明的几种解法,都仅仅能够解决特殊形式的三次方程,对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就不适用了。

在十六世纪的欧洲,随着数学的发展,一元三次方程也有了固定的求解方法。

在很多数学文献上,把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称为“卡尔丹诺公式”,这显然是为了纪念世界上第一位发表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诺。

那么,一元三次方程的通式解,是不是卡尔丹诺首先发现的呢?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

数学史上最早发现一元三次方程通式解的人,是十六世纪意大利的另一位数学家尼柯洛?冯塔纳(Niccolo Fontana)。

冯塔纳出身贫寒,少年丧父,家中也没有条件供他念书,但是他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十六世纪意大利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由于冯塔纳患有“口吃”症,所以当时的人们昵称他为“塔尔塔里亚”(Tartaglia),也就是意大利语中“结巴”的意思。

后来的很多数学书中,都直接用“塔尔塔里亚”来称呼冯塔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冯塔纳利用十分巧妙的方法,找到了一元三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求根方法。

这个成就,使他在几次公开的数学较量中大获全胜,从此名扬欧洲。

但是冯塔纳不愿意将他的这个重要发现公之于世。

当时的另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兼医生卡尔丹诺,对冯塔纳的发现非常感兴趣。

他几次诚恳地登门请教,希望获得冯塔纳的求根公式。

可是冯塔纳始终守口如瓶,滴水不漏。

虽然卡尔丹诺屡次受挫,但他极为执着,软磨硬泡地向冯塔纳“挖秘诀”。

后来,冯塔纳终于用一种隐晦得如同咒语般的语言,把三次方程的解法“透露”给了卡尔丹诺。

冯塔纳认为卡尔丹诺很难破解他的“咒语”,可是卡尔丹诺的悟性太棒了,他通过解三次方程的对比实践,很快就彻底破译了冯塔纳的秘密。

卡尔丹诺把冯塔纳的三次方程求根公式,写进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大法》中,但并未提到冯塔纳的名字。

随着《大法》在欧洲的出版发行,人们才了解到三次方程的一般求解方法。

由于第一个发表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人确实是卡尔丹诺,因此后人就把这种求解方法称为“卡尔丹诺公式”。

卡尔丹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并且据为已有,这一行为在人类数学史上留下了不甚光彩的一页。

这个结果,对于付出艰辛劳动的冯塔纳当然是不公平的。

但是,冯塔纳坚持不公开他的研究成果,也不能算是正确的做法,起码对于人类科学发展而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得出三次方程求解公式的这个人,无疑是一个真真的天才,数学的幸运儿,但是令我正真佩服的恰恰是他对别人的不隐瞒,这种无私的精神,对数学的纯粹,对数学的无私奉献,,只是自己乐在其中,他的成果只是因他对数学的毫无保留,虽然他的成果被盗,令人悲哀,令人愤慨,但也许真是像他这样对与别人,世人的问题毫无保留的决不藏私的去回答,才有的数学的如今的繁盛,才使得后人能知道世界各地的的数学,各种思维,,今人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使得如今数学如此繁华。

在中国古代,向来有家传绝技,这绝技可能是一种武功,历来中国武功绝顶,可为什么如今大家只知道那几种呢,这就是因为传授绝技者心胸狭隘才导致的,附则有岂会如此局面,;可能是一种做豆腐的技巧可能一种木工技术,可悲可叹,竟有如此局面。

传承几千年的绝技绝技是一种对一种事物的巨人的肩膀,而这个肩膀只有家人能踩,肯定发展不起来的。

也只有百家争鸣,各家将各自所精传与天下,才会快速进步的。

四次方程和五次方程的发展:16 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塔塔利亚和卡当等人,发现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费拉里找到了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当时数学家们非常乐观,以为马上就可以写出五次方程、六次方程,甚至更高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了。

然而,时光流逝了几百年,谁也找不出这样的求根公式。

大约三百年之后,在1825年,挪威学者阿贝尔(Abel)终于证明了:一般的一个代数方程,如果方程的次数n≥5 ,那么此方程不可能用根式求解。

即不存在根式表达的一般五次方程求根公式。

这就是著名的阿贝尔定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范盛金发明了“三次方程新解法——盛金公式解题法”,在这个基础上,进而深入探索与研究了根式解一元五次方程的问题。

范盛金给出了可化为(X+b/(5a))^5=0 与(X+b/(5a))^5=R的求根公式,并提出了具有数学美的一般式一元五次方程的猜想求根公式的表达式。

在数学的发展中,数学家们对学数学的态度是严谨的,是一丝不苟的,是专心一致的。

这也是我们应当有的态度,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要以一丝不苟的心态去对代数学,去学好数学。

对于数学,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应学会去继承,去创造,去发展,这对于数学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继承,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由已知向未知去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未知的探索,这样,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快。

继承过去,去发展,去创造。

继承,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继承。

创造,从数学的开始到结束,数学家们一直在进行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数学在不断进步,世界也在不断的发展,才有了如今数学的繁枝茂叶,各种奇思妙想,才有了世界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

世界在创造中改变,进步,发展。

数学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去了解,数学是一种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