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对话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对话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老师是话语权的把握者,是传授知识的权威。学生接受信息听从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从而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有效的对话作用?
一、学会主动思考
“学贵有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把目光与生活相接,感受与经验相连,培养发散思维,从而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精彩的个性化表述。苏霍姆林斯基呼吁:学校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鼓励”便是良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心倾听,真诚的欣赏孩子们。使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充满交流的欲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对话蓄积饱满的感情。让学生主动发言,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与文本会面的第一感受,为他们搭建对话的平台:文中理解字
词的汇报,听后的第一感受,对文章的质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可以用拉大信息落差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先睹为快的
期待。其次,趣味引导的方法也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生生、生本观点碰撞时引导读书,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二、学会有效读书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永远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环节。只有把文本读通读透才有对话的底气。因此,教师引领尤为重要。对于刚接触的课文,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是有距离的,作品所反映的时间、空间,人物的处境、身份年龄都可能构成差异,产生距离感。这是学生融入文本的最大障碍。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智慧的的处理,让学生与主人公进行角色置换,从而达到“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识得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这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开拓对话空间
新课程要教者精心开辟“对话的天空”。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卓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此刻,教师扮演的是战斗号角的吹奏者,只有预设的问题能留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心灵的对望、交流、碰撞。
1.提升课堂对话质量。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使对话卓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预设的问题能留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
进行心灵的对望、交流、碰撞。《我最好的老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有关“科学精神”主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结构清晰简洁:先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而后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写了“我”从中明白的道理和得到的启发。文中怀特森老师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②怀特森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划出文中最能
说明这位老师特点的句子。③作者为了说明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专门举了个事例,是什么事?④“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可作者又为什么称他为最好的老师呢?⑤文章的题目叫《我最好的老师》,作者仅仅只是想写一个这样的老师吗?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人物形象也随着课堂的深入变得丰满、立体起来。通过设计矛盾冲突的问题,“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让学生“情在朗读中感,理在体验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和转换角色中,体会到了怀特森先生的“好”。最终领悟课文要说明的道理。
2.拓展课外对话空间。有时候学生的讨论会进入一个死角,如果不及时引导出来,讨论将无法有进展。这时候,老师就必须站出来,巧妙的让学生结束话题。如:“也许,今天的讨论咱们只能以省略号告终,但是它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小门,在我们人生中添了一个
问号,我们将带着它,怀着更多的思考去寻找答案,我相信,伴随着成长,你们会对这个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护,同时向课外延伸深入探究文本的乐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情感得到升华。
总之,教师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但同时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