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5eb64ec2a1c7aa00b52acbd3.png)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作者:王海萍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摘要] 众所周知,明清小说在中国古文学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的真实性进过了以下三个阶段:实录的基本观念使准确的记录视为真实;“贵幻”的说法对试论观念作出了否定,更深一步的加深了对小说文学性的相对理解。
之后具有写实思想的写作观念呈偏“实录”式,其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的否定之中完善了艺术的真实性。
明清小说的这种探索历程与当代小说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艺术;真实性;相关探索对一项审美作品进行判定其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真实性,从古至今的每一位作家都在为创造艺术的真实性而默默奋斗着。
但是艺术的真实性和生活真实性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考究。
明清小说中的理论内容相对较丰富,但是大多数关于艺术真实的认识历程还没有人对其作出系统的总结。
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对明清小说理论研究和全面认识艺术真实性的方面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艺术真实论在实录观念中的意义实录观念是史学批评的一种写作手法,主要也是以写实为主,实录的写作形式多被用在小说批评当中。
到明清小说的这一阶段,实录观念的写作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大部分的小说论者都深知自己批评的对象不是正史而是对前代的拟史进行一定的批评写作,其同时还没有相应的理论手段。
这种写作方式是因为中国史学中的权威和古代小说没有其生存空间而造成的,这便使其依附于史部和子部。
但是这种写作方式还是和正史有一定区别的,其中一些小说还是被禁锢在“史余”和“史补”的框架中无法挣脱。
随着当时演义小说的盛行,《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并引起了小说评论者的广泛关注。
此类演义小说多数都是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基准的情况下进行小说创作的。
大多说小说评论家都对这类演义类小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小说的真实性是和符合历史的准确度相关的。
《列国志传》和《全汉志传》等小说都是再现了历史甚至比历史记载的还详细。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9b5796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7.png)
收稿日期:2020-12-02作者简介:张玉,女,甘肃庆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13XZW008)。
①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西游记》《隋唐演义》《东游记》《四游记》《金瓶梅词话》《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封神演义》《续西游记》《西游补》《后水浒传》《平山冷燕》《玉娇梨》《水浒后传》《好逑传》《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醒世姻缘传》《林兰香》《东周列国志》《说唐》《说唐三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绿野仙踪》《歧路灯》《施公案》《品花宝鉴》《儿女英雄传》《刘公案》《狄公案》《吴三桂演义》《绣云阁》《三侠五义》《彭公案》《海上花列传》《济公全传》《七剑十三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论小说回目中空间的叙事功用———以清代神魔小说《绣云阁》为例张 玉(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小说回目中空间信息的多寡,能有效反映叙事中空间因素的参与程度。
考察明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神魔小说回目中的空间书写最为丰富。
以《绣云阁》为例,该书回目以虚实相生的地点显示出小说连点成线、结面成体的空间建构机制,对峙或孪生的空间关系又折射其主题-并置的叙事模式,多次出现的空间则通过标志进程和把控力度来控制叙事节奏。
以《绣云阁》一书透视明清章回体小说,可以发现回目中空间信息的独特叙事功用。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绣云阁;回目;空间;叙事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1)02-0099-09 0 引 言就中国古代小说而言,“空间”这一元素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情节结构和叙事方式等艺术形式上,也渗透到了作品的思想主题中,优秀的小说家往往能在作品中建构一个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展开,直指人的生命、欲望与精神处境的艺术空间。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赏析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f7368e6137ee06eef91845.png)
史湘云这一身“小子打扮”给这原本就欢乐的气氛更增添了一份乐趣。让自己快乐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她的强项。尽管父母早逝、婶娘欺凌,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依然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大方、心直口快,爱玩爱笑。她在本回中说了一句“是真名士自风流”,加上给丫鬟取名时引用的“惟大英雄能本色”,正好凑成一副对子,构成了她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3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
史湘云,这位小说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少女,一直以来广受世人喜爱。有许多人不喜林妹妹那样的病美人,却更欣赏史姑娘那样活泼淘气的假小子。史湘云在四十九回中表现十分活跃,从着装上就可看出她爱玩爱闹、喜欢男性打扮、不爱拘束的性格。当众人身着各种斗篷站在雪地里时,史湘云是后到的,只见: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广告文案广告文案很多企业中都有了的专职的文案人员只有当需要搞一些大型推广活动做商业策划案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等需求量大的项目时才需要对外寻求合作
B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69f0225314791711cd791722.png)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b4424069eae009581becc5.png)
明清小说人物论题目:关于唐僧和宋江的人物形象的比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级学院专业名称班级2012年06月关于宋江与唐僧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摘要:宋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及时雨”。
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成为梁山的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不久被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
《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率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高僧。
唐僧和宋江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是两个集团的道德领袖,他们都经历重重劫难才取得成果,本身无什么法力,靠仁义道德来管教手下,是作为两位领袖人物而存在的。
关键词:宋江;唐僧;领袖1 引言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
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
两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
宋江,一个郓城押司,在飘泊途中遇到了各方绿林好汉,成为梁山泊首领,后来伏身招安,最后被毒死。
而唐僧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他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取经途中所有苦难的最大承担者。
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统帅群雄的几位领袖,宋江和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
但若仔细分析,两人都具备“无能”之能,即个人的文武之资质未必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的出众才能,克服自身的文才武略之不足,脱颖而出。
2 宋江与唐僧形象分析2.1 宋江:徘徊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领导者对于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多重意蕴,他身上既有着仗义疏财、孝忠1两全的一面,又存在着愚昧固执、薄情寡义的一面。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变化的,他的性格也随着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在情感的催发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纵观《水浒传》,似乎整个悲剧都是他一手导演出来的,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的确,作为主要角色,宋江的选择决定了一大帮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命运,他招安的决定给失败终使整个梁山基业崩溃倒塌。
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4556983fad6195f302ba647.png)
36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胡如意 南宁师范大学摘要: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的成果丰硕。
本文从研究对象的时间,传播的地域,小说类型,拉斯韦尔“5w ”模式以及其他方面等五个点来梳理和归纳这些成果,发现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具有研究范围十分广泛,跨学科研究以及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等特点和对某些作品关注不够,受众反馈环节研究有待拓展,对“5w ”模式以外的传播因素关注不够以及对小说传播与戏曲传播的差异关注不够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明清小说;传播;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来,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笔者粗略统计,专著约168部,硕博论文约382篇,期刊论文约389篇。
笔者试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并总结成果的特点以及不足的地方。
详论如下:一、近二十年明清小说传播研究的分类关于近二十年来小说传播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类:(一)按研究对象的时间划分1.明清整个阶段小说传播进行观照。
如著作《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期刊论文《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等。
2.明清某个阶段小说传播研究。
像著作《清代前期通俗小说传播机制研究》、《清末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学位论文《传播学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
(二)按传播的地域划分1.明清某个地域的小说传播研究。
著作《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学位论文有《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书局与小说的传播研究》。
2.明清小说的域外传播研究。
著作如《英语世界的红楼梦译介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的传播》;学位论文《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三)按照小说类型划分1.单篇作品。
涉及到“四大名著”、《金瓶梅》、《娇红记》、《封神演义》、《儒林外史》、《夷坚志》、《歧路灯》、《剪灯新话》、《聊斋志异》、《说唐全传》、《海上花列传》等小说作品的传播研究。
2.选本。
学位论文有《中国小说选本研究》;期刊论文《论明代坊刊小说选本的类型及兴盛原因》、《论明代小说选本对传奇小说的改编及其文体学意义》。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
![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9b8af15ff705cc17552709fe.png)
204薛 冰: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述评薛 冰(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摘 要】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论文数量众多,并且质量上佳,在文本研究方面呈现出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研究方面更是百花齐放,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则愈加趋于细致。
【关键词】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204-02近五年明清小说研究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相关论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逊色于往年,甚至是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近五年明清小说的研究情况。
一、多角度的文本研究在文本研究遍地开花的当前形势下,单纯的文本研究难以出新,不少研究者便将目光投向了“副文本”。
近五年,明清小说的“副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书名研究、插图研究及序跋研究这三方面。
首先,在书名研究方面,程国赋著有论文《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
论文力求通过对明清通俗小说书名命名规律的探究,探寻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特征。
[1] 除此之外,还有《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论明清小说书名的广告意义》等论文。
其次,插图作为小说重要的“副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小说文本的再创作,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在这方面讨论得比较深入的论文有《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初探——以插图本<三国演义>为例》《作为“记忆术”的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图像制作》等。
除上述两点外,序跋研究也是明清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说序跋一般是用来说明小说的创作宗旨、编排体例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的,也包括一些对作家作品的评述及相关问题的阐发,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一文就从序跋中的批评性文字入手,认为这些批评性文字构建了当时的小说理论,总结了当时小说的审美创造经验,对当代小说的创作有借鉴作用。
(强烈推荐)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_毕业论文设计
![(强烈推荐)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_毕业论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38968cdd88d0d233d46ae9.png)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09级6班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学部:文学部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6班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本论文拟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三言二拍”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些人物在被作者塑造后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以求了解“三言二拍”的文学特征和明代市民的精神风貌.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具体介绍“三言二拍”中出现的主要英雄武侠人物,然后给“三言二拍”中的英雄人武侠物分类,对其进行总体以及个体的全面关照;最后对“三言二拍”中英雄武侠人物进行思考及挖掘。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现有论文许霁、杨蕾《“三言二拍”中的侠》将作品中的武侠人物分为三类概述,总结其反应的“时代精神”;纪德君《“三言二拍”中的侠盗形象》在对作品中的侠盗作一简单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人物身上的市井细民思想意识,但均没有对小说中出现的所有武侠人物进行全面介绍和系统分析。
本论文试运用文本分析法、统计法、归纳法在对五部小说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然后按照一定特点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其中的特点及成因,以求达到论文目的。
4、主要参考文献[1]繆咏禾.冯梦龙于三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张斌. 凌濛初于二拍.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郑春元.侠客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计划进度阶段起止日期1、选题、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2、初稿写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4月3、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指导教师: 时俊静年月日教研室主任: 年月日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文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 届学生姓名庞意璇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侠客形象指导教师时俊静专业职称副教授所属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课题论证:在我国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武侠小说历史悠久,作品繁多并且拥有极其庞大的读者群体。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1)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1)](https://img.taocdn.com/s3/m/c3c02a9e2e3f5727a4e962cd.png)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论《三国演义》中的马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情”之主题探析——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二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情”之主题探析——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27d4277901f69e31433294d9.png)
6 ・ 0
说的出现标志着 中国古典小说真正摆脱 了历史和英雄对其的浓重观照 ,向着 自己独具 的领域——现实人 生, 开疆拓土。在分析 《 金瓶梅》写情特征时 ,鲁迅先生的分析又进了一步 ,指出 “ 作者之于世情 ,盖诚极洞 达 ,凡所形容 ,或条畅 ,或曲折 ,或刻露尽相 ,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 , 使之相形 ,变幻之情 ,随
主题的探讨尤为热 衷 :纷繁复杂 的世俗人情 、情欲 与死亡 的哲思 命题 以及男 女 问的至情 至爱 , “ ” 情 被丰富而多层次地 予 以解读 ,成为家庭小说描写 中的独特 风景。
[ 关键 词】家庭 小说 ;主题 ;丑恶世情 ;男女至情 ;情 欲 [ 中图分类号]I 74 2 .1 O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 ]1o —18 2 l)5 00 4 08 7x(O 10 —06 —0
颂古往先贤的军国政事 、历史演义小说有所 区别 ,亦与抒写豪杰壮举 、描摹天神地仙奇才异术 的英雄传奇 、
神魔志怪小说完全不同,它主要写 “ 家常 日用 , 应酬世务” ,也即现实社会 中耳 闻 目见的真实人生。世情小
[ 收稿 日期]2 1 一o —2 01 4 7
[ 基金项 目】甘肃省社科规 划项 目 “ 家庭 、家族文化视 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 ”阶段性研 究成 果。 [ 作者 简介]李 小虎(9 7 , , 肃定西人 , 17 一) 男 甘 天水师 范学院音 乐学院讲 师 , 士 , 硕 从事 中国古典 文献 学研 究。
第 3 第 5期 o卷
V0 .O N . 13 o 5
长春 师范 学院 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u a o C aghnN ra U i rt{ m a tsadSca Si cs or l f hncu o l n e i H nr i n oi c ne) n m v sy de l e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d14516e45c3b3566ec8b1e.png)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古代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是人情小说发展到相当阶段结出的一朵朵典雅骀荡的浪漫小花。
在文学史上,它是纤弱的一环,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实际上起着由《金瓶梅》到《红楼梦》嬗递演进的津梁作用。
因此,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在人情小说中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但长期以来,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相当薄弱。
因此,笔者以《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为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源流演变、爱情婚姻特质、佳人模式以及情节结构艺术等方面加以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它与唐代爱情传奇、元代话本小说《娇红传》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文学传承关系,力求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把握。
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前言部分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类别名称的说明、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情况、自1934年以来关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以及笔者对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综合论述。
第一部分是才子佳人小说源流论。
文章沿着古代才子佳人小说在六朝爱情小说、唐代爱情传奇、元代话本小说和明清人情小说中的发展轨迹,就才子佳人小说的产生发展规律加以系统描述,从中勾勒出才子佳人的文学出场及其形象发展、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套式,直至结构框架转化的简单脉络。
第二部分是才子佳人小说浪漫爱情论。
文章将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爱情特质放在明末清初哲学思潮变动的时代背景上加以观照,分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爱情模式、“礼中反礼”的自主爱情追求以及自我制约的纯情表现。
由此得出,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爱情模式,虽仍不脱古典的理性色彩和传统,但比前代小说“郎才女貌”的爱情观念有所发展。
第三部分是才子佳人小说理想婚姻论。
文章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与前代小说的爱情悲剧相比,在观念上实现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这是才子佳人小说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所包含的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
但是,才子佳人小说以爱情为基础的理想婚姻是从理中讨得、“邀天”实现的,是出于作者理想化的心灵创造。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0cb04d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6.png)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摘要f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可以说,古代典籍之出现即有关于四时(古人所说的四时即今天的四季)的记载。
对于古人来说,四季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现象。
季节的自然变化与人类生命的自然节律的变化相契合,它潜藏于文学、艺术等广泛文化现象的深处,进而影响和普遍作用于人的艺术情感、道德理性。
|所谓季节叙事,是指叙述者在小说文本中以四季的流转变迁为叙事内容,通过四季中春夏秋冬的交替变换与循环往复表现世事沧桑与生命体悟的叙事手法,就其形态而言,包括四季叙事、节气叙事和物候叙事。
作为有意味的叙述内容,明清小说中的季节叙事将季节时间的叙写和小说的艺术技巧‘叙事要素结合起来l赋予了季节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蕴。
I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的阐述。
I正文第一章“季节叙事的渊源追溯"通过分析梳理古人的四时观念,总结把握四季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思想内蕴,进而概括明前小说季节叙事的整体特征,从而确立本文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第二章“季节叙事的主要形态和类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四季叙事"、“节气叙事”、“物候叙事力分析季节叙事柱小说中的文本形态和叙事功能。
第三章“季节叙事的叙事学特征与审美意蕴”主匿从叙事学与美学理论出发,探讨季节叙事对于小说结构、情节发展以及审美意蕴诸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季节叙事的文化内涵”着眼于季节冷暖、季节兴陵、季节循环往复等特点,进而探讨蕴含在叙事作品中的文化观念,并将其上升勖文化哲学的高度加以阐发。
结语部分探讨明清季节叙事对近现代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影响与启发。
关键词:明清小说;季节叙事;文学特征;文化内涵ONT皿SEASONNARRATIⅦOFINM【NGANDQINGDYNASTIES··--TAKINGSIXGREATCLASSICALNOVELS0FCmNAASTHECENTERABSTRACT摘捶…………………ABSTRACT…………一目录…………………绪论…………………一l季节叙事的渊源目录…IIII.V~1。
明清小说选本研究
![明清小说选本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2fa37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f.png)
明清小说选本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将以明清小说选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以期对明清小说选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和分析。
一、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明清小说起源于明朝,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明朝小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为主,后期则以《金瓶梅》、《西游记》等世情小说和平民文学为主。
清朝小说在继承明朝小说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小说题材更加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官场、商场、情场等等。
同时,清朝小说也更加注重心理描写和人性揭示,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
二、明清小说选的发展历程明清小说选作为文学选集的一种,其发展历程与小说创作的发展密切相关。
明清小说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由私人或者民间团体编选的小说选本,如《古今说海》等。
进入清朝以后,随着小说创作的繁荣,小说选本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这些选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官方或者官府编选的御定《四库全书总目》等,另一类则是由私人或者民间团体编选的,如《古文观止》等。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文化开放程度的提高,小说选本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小说为主要选材的文学选集,如《明清小说精华》、《中国短篇小说集》等,这些选集的编选标准和角度也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
三、明清小说选的现状研究目前,对于明清小说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
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对明清小说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对其起源、产生、发展和高潮等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多采用文献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明清小说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也被应用于明清小说选的研究中。
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创作
![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103e7a213169a4517723a36e.png)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创作姓名:雷振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吴建国20050401摘要中篇传奇小说在中国山吖匕小说史巾是相当独特的作品群,除首开风气的《娇红记》问世于元代外,其余皆出于明代,[_L集中在明嘉靖朝前后,于万历中期后少有新作问世。
它们的取材特征、价值倾向卡要体现出泾渭分明的3类,即前期的钟情类、后期的艳情类及色情类。
奉文着重分析明代巾篇文言小说在两性关系上体现的情爱观,立足时代文化背景建立研究的坐标系,以文化转型为依托,从价值评价、叙事操作的转变切入,梳理分析各类文本的文化特征和叙事特点,理清两性情爱观在这一阶段的流变及对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并对其在巾国古代小说长河中的价值进行定位。
全文分三章。
第一章:以《钟情丽集》为典型文本,分析“钟情”系列文本言私情却不伤风化,风流与礼防共构,情重欲轻的总体特征,以及个体文本在价值取向和叙事操作上的差异。
该系列文本在两性关系上认同男女问在感情上的始终如一,精神上的相契相合,肉体上的互为愉悦,情感对象的始终不渝的“钟情”情爱观。
第二章:以《天缘奇遇》为典型文本,从士人梦幻意识和道教滋生的生存及享受欲望的文化心理来分析“艳情”系列以“天缘”、“奇遇”构思离奇故事,标举“雅妙”,展现了艳福齐天富乐人间纵欲淫逸的射线型情爱观,实际上走的是《游仙窟》的艳遇路子。
第三章:以《痴婆子传》为典型文本,从性爱心理层面分析“色情”系列文本偏重性爱描写的总体特征,重点分析其的价值定位以及独特的叙事特征。
并在与通俗帝王艳史小说的比较中分析《如意君传》的特点,在与通俗龙阳类小说的对比中分析《金兰四友传》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情爱观叙事操作故事母题钟情小说艳情小说色情小说ABSTRACTThelegendaryofmiddinglengthisquiteuniqueworksinthehistoryoftheancientnovelofChina,exceptJiao—hong-ficomeoutonYuanDynasty,theothersallstartedfromtheMingDynasty,andtoconcentrateonJiajingperiod,andlittlenewworkscomeoutaftertheWang—limiddleperiod.Theyareinclinedto3kinds:Deep—loveNovels,Love-sexNovels,PornographicNovels.Thistextanalysesemphaticallythatthelove—sexviewfromthesexualrelationsintheMingDynasty.Itisanalyseculturecharacteristicandnarratecharacteristicofallkinds,baseoneraculturebackgroundsetupthesystemofcoordinatesstudied,regardmakingthetransitionincultureasthebacking,appraisefromthetransitionofvalueandnarrationoperation.Trytoanalysethetheologyofthelove-sexviewandtheinfluencetocreateionoftheclassicalChinesenovel,attempttoorientitsvalueintheancientnovelinChina.Thetext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ThefirstchapterregardZhong-qing-li-jiasthetypicaltext,analysethepopulationcharacteristic:todescribeelopementanddon’truinthemorality,withromanticandrulealtogether,andthedifferenceinthevalueorientationandnarrativeoperation.Serialtextthisadmitremainingthesamefrombeginningtoendatemotionundermenandwomenatsexualrelations,spirituallookscontractshut,bothasjoyfullingatthehumanbody,consistent‘‘favouring'’loveview,emotionoftarget.ThesecondchapterregardTian-yuan-qi-yuasthetypicaltext,toanalysethelove—sexnovelsused“relationshipbyfate’’and‘‘fortuity’’fromscholardreamlikeconsciousnessandTaoismculturepsychology,todescribethestoryofadventureandluckychance.Theypublicizethecompositionof“refinedlyandwonderfully”,hasrepresentedthe‘'ray-type-love-view”ofthegaudygoodfortuneandindulgedinsexsualrelation,infactitwasallaffairwayofYou-Man琅脚t11attook.ThethirdchapterwithChi-po-zi-zhuanasthetypicaltext,tOanalysethepopulationcharacteristicofthepornographicserialtextsfromthepsychologicalaspectofsexuallove:sffessonthesexuallovedescribesAndanalysesits’value—reservation,anduniquenarrationcharacteristicespecially.AndanalysethecharacteristicofRu-yi-jun-zhuanwiththecomparisonofthepopularemperor’Slovestorynovel,analysetheuniquevalueofJin-lan—si哼ou.zhuaninthecomparisonwithpopularhomo—sex—actnovels.KeyWord:Love-sexview:Narrativeoperation:story’Sorigin:Deep—loveNovels;Love-sexNovels;PornographicNovels引言中篇传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相当独特的作品群,除首,j:风气的《娇红记》问世于元代外,其余皆出于明代,且集中在明嘉靖朝前后。
明清小说外围论(二)
![明清小说外围论(二)](https://img.taocdn.com/s3/m/1d522374be23482fb4da4cbc.png)
明清小说外围论(二)明清小说外围论(二)(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3)”利他精神”的失败”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包括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尊卑、贵贱、上下等级制度和道德准则,把政治关系和家庭关系合为一体。
又具体化为”三从四德”牢牢禁锢着妇女的思想,捆绑着妇女的手脚。
松宝珠从小受到的是正统的封建道德教育。
这一整套道德准则要求把君主、家长、丈夫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条件地牺牲自己。
松宝珠正是这样做的。
这种”利他精神”和”无我意识”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妇女人格变态的典型特征(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但是在一片哀乐中,她的自我牺牲早被遮掩得黯然失色。
勇赴家难,甘为孝。
松宝珠十三岁起就为继承祖业挺身而出。
她传奇般的经历首先是她的父亲松仲康一手制造出来的。
宝珠降生的那天恰是父亲四十大寿,因家中无子,为凑热闹,将错就错,通知亲友生了儿子。
十三岁乡试中魁,从此一发不可收,以长子身份支撑门庭。
十四岁父亲去世后,她又听命于新的家长--母亲和姐姐,拉扯弟弟。
她的牺牲和努力为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尊贵和荣耀。
姐姐、妈妈、弟媳都因她屡受册封;大弟弟官至极品;小弟弟也做到侍郎督抚。
连夫家也因她得了世爵世袭,丈夫、公公都连连升官。
然而,在美满的大局中,却没有她个人的丝毫美满,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家规的管制。
第四回中,她因与文卿同游,勾起了伤春的愁肠,回到家便写了两首春兴诗,被姐姐发现后,立刻受到质问拷打:”终日在外边,与男子相处,若不驾驭一番,闹出笑话来就迟了。
”在封建家长的眼中,她只有尽孝、守节的义务,而不能有任何的思想自由的权利。
弱女拜大将,忠于君。
松宝珠为官后堪称忠君模范。
一方面是百姓的清官,认真勘验”小妾谋夫案”;明断”弟媳紊乱宗支案”;判明”亲兄谋杀亲弟案”,另一方面,她又是皇帝得力的佐臣。
当听说海疆闹寇、国家危难时,她不顾年幼,上表请战,被皇帝封为兵部侍郎,经略大臣,总办海疆事务。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
![明清小说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65bec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9.png)
明清小说名篇赏析结课论文——红楼梦的艺术技巧很高兴这个学期选上了吴光正老师的《明清小说名篇赏析》课,怀着对明清小说的向往我完成了这门课的学习,到了结课的时候,说对哪一篇小说印象最深,我想还是《红楼梦》吧。
研究《红楼梦》的人数以千计,我只不过是对其感兴趣的众多人中的一个。
说起我和《红楼梦》的相逢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叫肖芳,一个叫刘心武。
前着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她第一次用“元迎探惜”四个字将我引入了那个充满浪漫气息和文学魅力的世界,我也被曹雪芹深厚的文学功底折服,当然那时候只觉得曹雪芹很厉害,可以写出这么多的诗词,并没有感受到这部小说真正为世人惊叹的一面。
后面一个人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老师也在课堂上提过这个人,就是作家刘心武,同时也是一位红学家。
虽然老师上课时对他的评价不怎么高,但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有很多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上高中的时候喜欢听《百家讲坛》,不经意间听到了刘心武在讲《红楼梦》,觉得很有意思,他对《红楼梦》中判词以及人物的还原进行了分析,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从那一刻我就深深地爱上了《红楼梦》,对这一部站在中国古代小说巅峰的名著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用我最喜欢的漫画《火影忍者》的话说,就是羁绊。
如今来看,对《红楼梦》又有别样的看法,因为老师在课上引导我们学会分析这部小说的写作手法,一草一木都不简单,人数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老师说这是一部书写青年男女感情的小说,与政治无关,这和我以往听到的观点大相径庭,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
下面我结合相关书籍就《红楼梦》的艺术技巧简单的谈一下我的看法。
命名艺术就如初中语文老师讲的“元迎探惜”四春其实意味着整个故事应该是“原应叹息”的基调,曹雪芹在这部小说里大量运用的类似的技巧,这个不是文字游戏,这个是文人的游戏,是一种艺术技巧。
类似的命名艺术还有很多,我一一说来。
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宝玉有情人做了和尚;《金玉缘》记金锁与宝玉相配的姻缘;《金陵十二钗》则明指书中十二女主角的故事。
明清小说研究2
![明清小说研究2](https://img.taocdn.com/s3/m/5f8507156bd97f192279e99e.png)
《明清小说研究》第1-6辑目录宋颉颃《聊斋》——论《阅微草堂笔记》沈伯俊评《阅微草堂笔记》李泉论曾衍东和《小豆棚》杜贵晨《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初探曹光甫晚清小说研究谈谈刘鄂与李伯元的一段文字案——兼与魏绍昌、汪家熔两先生商榷张纯从东海觉我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说起(日)武田雅哉著钱玮译安徽官场现形记——《带印奇冤郭公传》蔡国梁明清小说创作的理论探索“情”与小说创作——明清小说理论研究之一方胜冯梦龙的《情史》及其人情说夏咸淳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叙事体制之比较袁健明清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儒林外史》系列电视剧座谈会纪要散记不拘一格——香港访学散记之一萧兵第5辑目录(1987年6月)编者的话小说研究的理论思考试论小说创作思维之多维交错刘冬建立鉴赏论中的主题概念杨凌芬《三国演义》与罗贯中研究有关《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张颖陈速《三国志传》地理今释释“今”误差商榷——释“解州”周?清朝开国与《三国演义》蒋维明第三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综述王长友《水浒传》与施耐庵研究《水浒传》中的市民文学色彩竺青论《水浒》“征方腊”的地理描述——兼论其作者及其成书年代马成生关于“耐庵之友”墓砖的调查报告王同书卞元亨为张士诚部下将领考辨姚依林恩荣《西游记》研究试揭《西游记》大旨“求放心”说之谜钟扬《西游记》的若干艺术特点(苏)A.?.罗加乔夫李勤摘译明代小说研究评《西洋记》周华斌谈《于少保萃忠全传》孙一珍《金瓶梅》研究关于《金瓶梅》的时代背景的再思考周钧韬兰陵笑笑生的世界和人生——对《金瓶梅词话》的诗浅见胡发贵《金瓶梅资料汇编》已出版(中)明末清初言情小说研究炼狱天使的魅力——谈《金云翘传》中王翠翘悲剧形象的塑造董文成“情”与“理”——明末清初言情小说探讨之三赵兴勤文言笔记小说研究高潮后的余波——清《庸闲斋笔记》、《夜雨秋灯录》评述蔡国梁明清小说理论研究论“文必通俗”——明清小说理论研究之一方胜论《儒林外史》“卧本”回评中的讽刺艺术周腊生古代小说版本与资料研究《美人书》与小说版本张守谦《聊斋志异》版本的演变(美)阿兰·巴尔王薇生译建国以来古典小说资料工作回顾陈桂声电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登试论宋元话本中市民意识的两重性于平中国通俗小说提要选刊(1)雨窗集散地(2)欹枕集(3)一片情(4)赛花玲(5)株林野史(6)驻春园小史(7)蝴蝶媒(8)瑶华传(9)白圭志(10)争春园(11)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12)续英烈传(13)云中雁三闹太平庄(14)宋太祖三下南唐(15)续小五义(16)中东大战演义(17)优孟衣冠传(18)天女散花(19)小额(20)带印奇冤郭公传(附)小说娱目钞(日)泽田瑞穗成可译外国百科全书关于明清小说的词条选择第6辑目录(1987年12月)编者的话综论明清人情小说概探方正耀《水浒》和施耐庵研究论《水浒》主题研究的多元融合——兼评李庆西《〈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欧阳健“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论白驹施氏(耐庵)宗祠门联的史料价值喻蘅施耐庵在张家港的行迹及传说包文灿(执笔)潘公航一份意义特别重大的“报告”——读徐放《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何睫《西游记》和吴承恩研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论《西游记》的讽刺性方胜吴承恩生平二事考刘怀玉李渔研究浅谈李渔和他的短篇小说张涤云李渔小说的版本及其流传——以《无声戏》为中心(日)伊藤漱平著胡天民摘译《红楼梦》研究文采风流今尚存——从美的角度审视大观园文化冯子礼《儒林外史》研究严监生吝啬鬼形象质疑谢波文言笔记小说研究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传奇性梁勇周穷吴敏顾元庆研究钟来因朱亚平《影梅庵忆语》试探——兼谈它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顾启姜光斗清人笔记四种蔡国梁《镜花缘》和李汝珍研究《镜花缘》理想境界浅议凌石《镜花缘公案辨疑》补说孙佳讯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李时人郑振铎与《镜花缘》研究余克超张传藻首届《镜花缘》学术讨论会综述王同书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玉梨魂》与《玉娇梨》比较之一顾越晚清小说研究论晚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捷)米伦娜·维林奇罗瓦著赵鑫虎摘译郭世绪校郭友松与《玄空经》张源潜小说理论和小说理论家研究明清小说理论家论小说鉴赏田耒论李贽对农民起义的态度白坚金圣叹与“哭庙案”考辨陈潜之论毛宗岗的军事美学思想霍雨佳文学理论问题探讨试论文学本质刘冬短论和随笔吃?·偷酒·学徒伊永文明清小说短话二则王希杰谈《续孽海花》中的龚樵孙翁宗庆从梅本《水浒》引出的风波谈起陈小华电脑和明清小说研究——从《红楼梦》数据库系统研制成功谈起陈辽书刊评介拓荒者的花束——读蔡国梁《明清小说探幽》史平评《三国演义学刊》第一、二辑昆华贵晨打开《水浒》研究之门的钥匙——《水浒书录》漫评邓韶玉吴敬梓的父亲究竟是谁陈美林《明清小说资料选编》编辑说明朱一玄中国通俗小说提要提要选刊:1.《水浒传》2.《三国志演义》3.《西游记》4.《金瓶梅词话》5.《警悟钟》6.《说唐后传》7.《天豹图》8.《玉蟾记》9.《青史演义》10.《胡雪岩外传》11.《黄绣球》12.《花神梦》13.《中国新女豪》14.《剖心记》15.《五日缘》16.《商界现形记》通俗小说提要知见录张守谦明清章回小说书目急须重编——开拓明清章回小说研究新局面断想之一张颖陈速。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https://img.taocdn.com/s3/m/925394a5240c844769eaeea8.png)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以下是导师拟定好的92个关于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一:1、论明清小说在北方少数民族说唱文学中的传播——评《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2、明清小说意境的繁荣及其表现3、论禁毁政策对明清小说选本的影响4、从社会角色理论解读中国明清小说中的诉讼文化5、明清违戒型艳情小说的故事语法与文化内涵6、明清小说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以《醒世姻缘传》为例7、徜徉在文学与美术之间——《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评介8、从“寄生”到“共生”——明清小说与民歌关系浅说9、明清小说景物描写与小说空间拓展的嬗变历程10、明清小说与民初新剧——以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为例11、论成兆才评剧对明清小说的改编12、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13、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14、传教、易俗与文学利用:来华传教士对明清通俗小说的批评与接受15、明清之际章回小说时空艺术漫谈16、明清小说叙事与江南园林空间经营互文性研究17、试比较韩国电影《武士》与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塑造18、明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语义分析19、精怪母题的空间分布: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心20、马琴早期读本小说《高尾船字文》对中国明清小说的接受21、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22、马琴读本小说对中国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分析——以“蒙汗药”情节为例23、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24、开启明清小说评介新方向——评《换一个角度看明清小说》25、试论《绿野仙踪》对明清小说类型化的突破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二:26、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27、明清江南教育大众化与通俗小说读者市场28、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29、开拓鲁迅研究的新疆土——评《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30、明清俗字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明清小说俗字研究》31、谈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32、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论略33、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34、明清小说中草莽英雄形象形成原因及文学成就探析35、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明清刊本小说文图关系研究方法反思36、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37、明清白话章回小说对刘云若小说语言的影响38、明清公案小说兴盛原因分析39、马琴读本小说对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40、论明清小说中的月经隐语及其女性叙事41、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中寄生韵文的地理言说42、论明清世说体笔记小说中士人道德观对魏晋的继承43、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凡例研究44、论时调小曲在明清小说中的作用4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大团圆”问题的探究46、明清通俗小说中嫦娥故事的重述与文化反思47、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枉死城”探析48、论明清小说中的焚稿现象49、从“欲”的叙事到“情”的书写——论情欲主题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50、陈文新着《明清小说名着导读》序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三:51、明清小说中的包公身边公人及其叙事意味谫论52、义利之间:明清小说恩报叙事的复杂性53、明清通俗小说中玄女形象的重构与伦理反思54、明清戏曲小说疑难字考释三则55、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56、明清戏曲小说版画中传统园林设计的探析57、明清小说之儒商群像与社会风习58、香港导演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化改编探析59、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分布60、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以《镜花缘》为例61、中朝日三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62、明清小说中超验性恶报情节的基本模式63、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之发展64、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65、明清小说之恶偷恶骗行径与社会风习66、人性与道义:明清小说之风月故事探微67、明清小说序跋研究评述68、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学”范畴69、批评论争与明清小说观念的生成70、明清小说中端午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价值71、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72、两汉至明清小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73、1900—1930年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74、略谈《玄怪录》在明清小说中的嬗变75、明清小说中“敕建”的英译问题——以《西游记》《红楼梦》为例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四:76、明清小说中的“图书”77、近20年明清小说词汇研究综述78、明清小说人性宽容意识解读79、明清小说中同性婚恋的书写及法律文化探析80、明清小说插图的版式流变与文化成因——基于《水浒传》三种版本的形式考察81、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82、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83、论明清小说在孙悟空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功能84、蓬莱慕湘藏书楼所藏明清小说戏曲概述85、试论明清小说中戏曲元素的文学功能86、明清小说之奸商群像与社会风习87、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叙事功能探究88、鲁迅小说史学研究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89、明清小说中的“尖嘴”是什么嘴90、《醒世姻缘传》及其他明清小说中的白银与制钱问题91、论读者与明清小说命名的关系92、青海湟中方言与明清小说词汇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这一类开头类似于话本小说的入话、头回。
小说开篇先有一首或几首诗词,有的小说在诗词议论之后,再叙述一段或几段与小说正文相类或相反的故事,从而引出小说正文。
这一类开头模式,明人有一特定的称呼,叫引首,我们可将此类开头称为引首类,一则以示与话本小说头回的区别,二来符合明人的习惯。
如东吴龙子犹(冯梦龙)增补的《天许斋批点北宋三遂平妖传》第一回之前的引首,先有一首《行香子》词,“大概说人穷通有命,只宜安份,不可强求”,又以张角、黄巢为例,说明时乖命蹇,只合为盗为寇,不但不能称孤道寡,最终还落得身首异处,从而引出正文三遂平妖的故事。
又如百回本《水浒传》正文前亦有引首,有词,有诗,后略叙宋朝历代帝王,直至仁宗,说仁宗嘉yòu@①三年(1058)天下瘟疫,天子要祈禳谢瘟疫,“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世,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这也是一个引子。
更多的小说并未注明引首,而是直接用诗词议论开头,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
以诗词议论开篇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惯用的手法,这是受话本小说入话的影响。
诗词议论可以点明主题,概括全文的大意;可以烘托某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感慨;也可以论说作品主旨,进行劝诫。
如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的篇首是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抒发的是一种看破事业功名的人生虚无感和历史虚无感,使整部小说笼罩在一种悲壮苍凉的氛围之中。
这种文人式的深沉感叹在历史演义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历史演义在开头论述兴废治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至于一些书坊、书商为了商业利益而仓促创作付梓的作品开头更简单粗糙,更缺少文人情感的投入。
世情小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1](P79),因此往往在小说开头劝人弃恶从善,轻财色、重果报,如《金瓶梅词话》的开头,用诗词、典故反复论证情色之祸。
在笔者统计的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中,有半数以上的采用了引首类开头模式。
由此可见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对章回小说创作体制的巨大影响。
引首类开头中的叙事部分,往往是与正文内容不相干的小故事,仅因其题旨与正文相似,其功能都是为了引起正文,称其为引子,再恰当不过。
尽管绝大多数引首的性质同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性质相同,但明人用引首而不用话本现成的体制名词入话、头回称呼它,体现了明人试图建立章回小说体制思想的初步尝试。
(二)楔子类。
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叙述方式来阐释作品的主旨或寓意的一类开头。
虽然仍有头回的痕迹,但其故事的内容已不再是与正文无关,而是与正文的思想、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章回小说的开头称为楔子,始于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金圣叹把百回本《水浒传》的引首(上文已论及)及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合在一起称为楔子,这一改动,就使开头与正文的关系大变。
引首是小说的引子,去掉它,并不妨碍小说正文内容的完整。
金圣叹合并后的楔子则不仅是为了引出正文,重要的是,这种在小说开头用“误走妖魔”对梁山英雄(或草寇)聚义水浒进行解释的作法,加强了章回小说开头与正文之间的关系,使开头与正文成为血肉相连的整体,充分发挥了小说开头的结构功能和寓意功能。
用因果报应解释历史故事,始于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
它的开头用司马仲相阴司断狱的故事,说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杀害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分别投生为曹操、刘备、孙权,刘邦投生为汉献帝,吕后投生为伏后,献帝的江山被三家平分,前世冤孽,后世果报。
“这个故事虽不与三国故事时间衔接,但它们是前因和后果的关系,情节有内在的联系,这个序幕式的故事寓含着整部小说的历史意旨。
它的性质与七十回《水浒》的楔子相同。
”[2](P26)这种利用开头宣扬因果报应的作品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如《封神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
还有一种楔子是作者把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用寓意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回目为“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所谓“大义”,当指“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所谓“名流”,指的是看破富贵功名颇有魏晋风度的名士王冕。
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孝敬父母、忧国忧民。
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读书人形象。
针对明太祖朱元璋八股取士之法,作者借王冕之口说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就把读书人种种可恶、可恨、可笑、可怜的行为都归结为科举制的罪恶,直接对其进行批判,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在楔子中正面提出作品的思想主旨、在正文中运用讽刺手法塑造众多被批判的形象,这种反讽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作品的思想厚度,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
此外,还有一种用梦作楔子来暗示作品情节及内容寓意的开头,以《老残游记》为代表。
《老残游记》是一部充满寓意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它的开头更是集中了各种寓言意象。
[3]晚清小说中很流行这种隐喻式的写法。
《文明小史》的楔子、《孽海花》的第一回,《黄绣球》的第一回,都是如此。
作家们用破帆船、破房屋、孽海来象征当时的中国,这是因为晚清的小说家们“从社会意义上,认识了小说的重要性”,再加上“清室屡挫于外敌,政治又极窳败,大家知道不足与有为,遂写作小说,以事抨击,并提倡维新与革命”。
[4] 无论是迷信的、神话性质的因果解释,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梦境与隐喻,这类楔子摆脱了引首类直接说教的作法,体现了作者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缘起类。
顾名思义,这一类开头主要是介绍作品的创作缘起,注重从结构的全局去把握作品的总体,已摆脱了话本体制的影响,其代表作是《红楼梦》。
在第一回里,作者既交待了创作缘起:“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又交待了《石头记》一书的来历:“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
”还略述了创作原则:“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不仅如此,他还借甄士隐的梦,捏造了一个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前世情缘、后世还泪的神话故事,以之来解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有情无分的爱情悲剧。
如此详尽地交待关于创作缘起的一切有关事宜,这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前所未有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开头亦属此类,它由两部分组成:小说背景的描写和死里逃生获得九死一生手稿的故事。
这个楔子从介绍上海的险恶环境入手,以死里逃生的切身经历和他读九死一生手稿的切身感受,营造了一种特别真实的阅读氛围,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