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条件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朱静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高中《生命科学》基础型课程以揭示生命活动本质为主旨,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第5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主要从信息方面探讨生命活动的本质,本章共有5个小节。第1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介绍生物体捕获外界信息的各种感受器。第2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是第5章的重点部分,课程标准上的学习要求是“B级”——即理解级。主要介绍神经系统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沿神经纤维,以神经冲动方式传导的电传递过程,传导速度非常快;二是通过突触结构,以神经递质方式传导的化学传递过程。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调节主要由脊髓和脑完成,并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其中脊髓主要完成对人体的一些基本反射活动的调节,而且,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大脑皮质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本堂课是第2节中的第3课时。本堂课的核心内容是脑的高级调节功能,主线是围绕对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反射弧的分析逐一展开。主要知识点一共有5个。1.“脑的组成”;

2.“大脑皮质上的功能区”;

3.“反射的两种类型”;

4.“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和生物学意义”;

5.“条件反射形成机理的应用”。

2.学情分析:

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部分,学生已在初中学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可能有些遗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学习情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并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尝试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由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作出推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主要的教学策略及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本堂课虽为新课,但在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依托互动式电子白板,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教材分析中列出的5个主要知识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

对于“脑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但可能已经遗忘,为此,先给学生提供3幅图,以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已学知识,然后再提问学生“脑的组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板书归纳。这样的设计符合奥苏伯尔提出的关于“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的观点。

对于“大脑皮质上的功能区”这部分内容,由于图上信息量大,新名词多,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在学生阅读“大脑皮质的功能区”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类、分步法指导学生读图,即先看“4叶”,后看“2沟”,再看“4叶”上的对应功能区,最后分析语言中枢四个区域的功能,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记忆的逻辑性,而且,帮助学生在分类、分步读图过程中,学会读图的有效方法。

对于“反射的两种类型”这部分内容,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由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反射活动,教师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初步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和生物学意义”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此,设计

了5个教学环节,即一看二说三分析四活动五总结,来落实该重点、突破该难点。一看:即引导学生带着3个问题观看“条件反射建立”的视频,帮助学生对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说,即要求学生依据视频和4幅图,复述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过程,并在学生复述的同时教师通过副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出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刺激及对应的活动,以理解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的多次重复,即强化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三分析,即从神经联系的角度,借助“对声音刺激建立唾液分泌性食物条件反射机制的示意图”,剖析“狗吃食物分泌唾液”的反射弧以及“狗听到铃声,没有分泌唾液”的神经通路,说明条件反射形成的机理是在唾液分泌中枢和听觉中枢之间建立起了暂时性的神经联系,从而,使这两个本不相关的神经通路联系起来,并点出这一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既可建立,也会消退。四活动,即通过2位学生的相互配合,完成学生蒙眼后,被针刺,手缩回;学生睁眼后,看到针要刺向手,手缩回;学生蒙眼后,听口令要刺手,手缩回,3项小测试,帮助学生体验人类的条件反射与其他动物条件反射的区别;五总结,即在比较3+3组反射活动及神经中枢的基础上,归纳出人类条件反射所涉及的两个层面:一是对具体信号刺激作出反应,二是对语言文字刺激作出反应,并强调人类大脑皮质上具有语言中枢,可以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作出反应,从而点出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一看二说三分析四活动五总结”这5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让学生明白条件反射形成机理的同时,也深深体验到巴甫洛夫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艰辛和伟大,并更进一步理解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很多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不断地实验研究而获得的,并点出在脑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后继有人,更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和敢于探索的勇气,从而润无声地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对于“条件反射形成机理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时,请学生列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并从条件反射形成机理的角度,说明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强调指出良好的习惯需要每天刺激,以巩固暂时性神经联系,而不良的习惯,则要想办法克服,以中断暂时性神经联系,从而润无声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最终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脑的组成。

了解大脑皮质上的功能区。

了解反射的两种类型,并能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学生回答,回顾初中已学知识,并巩固“脑的组成”的相关知识。

在阅读课本上“大脑皮质的功能区“图的基础上,指导读图,提高读图能力。

通过概念学习,学会初步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通过“一看二说三分析四活动五总结”分析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并能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头脑风暴,学会运用条件反射形成机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性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巴甫洛夫的研究活动”为抓手,渗透科学精神的教育,形成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以条件反射形成机理为前提,学以致用,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