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_杨艳琳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对社会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社会政策。
05
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理论发展
全球化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促使各பைடு நூலகம்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 的社会保障问题。
跨国社会保障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需要加强跨国社会保障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推动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福利经济学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 水平。
社会福利政策
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问题,提出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如社会保 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等。
社会政策理论
社会政策目标
强调社会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和谐,提高人民的生 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政策手段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这些手段来调节社会 经济关系,实现社会政策目标。
创新社会保障模式
面对人口老龄化、经济不确定性等挑战,需要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模式 ,如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个人储蓄账户等。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
在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需要关注制度的经 济效率和财政可持续性,以避免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出。
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
社会保障理论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 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成果。
02
古典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险理论
起源与发展
社会保险理论起源于工业革命后 的欧洲,旨在解决工业化带来的
劳动风险问题。
核心思想
社会保险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国 家立法,强制性地为劳动者建立社 会保险制度,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保障内容
最新《社会保障学-07484》复习资料--12月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课程代码:07484)一、识记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2.标志着社会保障开始走上国家化、社会化的轨道是19世纪末在德国建立的现代社会保险方式的雏形。
3.西欧、北欧福利国家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依据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许多观点和主张。
4.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等体现了基金的共担性。
5.社会统筹模式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的优点是具有共济性,还能调动个人积极性。
6.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是《疾病保险法》。
7.全民福利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报告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种社会保险制度贯彻普遍性原则。
8.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
9.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由企业和国家负担改由个人全部负担。
10.《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11.《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失业者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5~10年,失业后可领取最长期限为18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12.1978年在前苏联阿拉木图召开的有关初级医疗服务的国际会议呼吁改进医疗社会保险,以促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并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
13.实行个人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以新加坡国家最为典型。
14.工伤保障制度的保障方式与工伤事故责任归属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对工伤事故实行绝对责任或实行无过失补偿原则。
15.工伤的认定,主要是看负伤、残疾或死亡是否与工作相关,是否是因为工作或他人、社会的利益造成的。
具体标准是由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
16.在我国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正式登记结婚,并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女职工生育。
17.实行商品化的住房保障形式,住房商品化程度较高,私人拥有住房比例较大的国家是美国。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1)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患病、残疾、失业和年老时能 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2)向高收入者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 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 (3)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
• 英国1601年颁布的旧《济贫法》是世界首次出现国 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与中世纪宗教机构提供 的福利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虽然在教区范围内实 施,宗教机构在其中仍然保持着其传统的影响,国 家没有提供财政上的支持,也没有直接设立管理机 构,但是,立法统一了各教区的济贫制度,并由国 家督促各教区实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史的演变??节节节第一节建立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30年代以前??节节节第二节发展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3070年代??节节节第三节改革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节第一节建立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旧旧旧三旧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及政策主张四瑞典学派的分配理论及政策主张一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一亚一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二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改革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
一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二 信息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 三 “第三条道路”及其政策主张
一、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 (一)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负所得 税方案。
• (二)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非再分配 性、非强制性和非政府性。
大学劳动教育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诞生与演变

国家财政费用分成六份,其中一份 专门用于社会救济,帮助那些“ 孤儿、 无家可归的儿童及弃婴”以及“各种失 去工作能力的人及其他没有工作的人”。
18世纪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丰富
• 救济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决定的事 • 社会保障只能是最低限度的救济 • 社会保障应当依法进行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19世纪后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演变
马尔萨斯
救济使人懒惰并带来人口增长 人类应该服从自然法则
斯宾塞
依靠社会保障生活的人越多,自食其力的人就越少 社会救济会增加人们未来将要忍受的苦难
费边主义
贫穷不是个人的错误 社会应该尽力给它的全体成员以平等的机会
集体主义
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生活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观 为了自由的缘故国家必须进行干预
20世纪
社会科学发展对西方社会 保障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福利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大 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国民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 降低都会提高一国的总福利。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
第五章 劳动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保障
第二节 社会保障思想
17世纪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诞生
18世纪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丰富
19世纪后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演变
17世纪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诞生
第一、它明确把帮助贫困人口当成了公 共事务,并为它提供了税收;
第二、它明确提出贫困人口需要区别对 待,分为健康的贫困人口和非健康的贫困人 口;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演变

01
社会契约论
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社会契约论,认为 人们通过契约组成社会,政府应该保障 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02
03
福利国家思想
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福利国家的概念, 主张政府应该承担起提供社会保障的 责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工业革命时期
工人阶级的贫困
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恶劣,贫困和社会不 公现象加剧,这促使一些思想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保障政策和措施。
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 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制度的 负担逐渐加重。因此,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注重可 持续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求,
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
法制化建设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规范社会保障行为,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封建制度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下,领主对佃农负有保护和照 顾的责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 保障的思想。
城市自治
中世纪的城市通过建立各种行会和互助组织,为 本市居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如医疗、养老、失 业救济等。
03
近代西方社会保障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
倡导人性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 的价值和尊严,反对中世纪的禁 欲主义和神权统治,提倡追求现 世的幸福和自由。
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强调公平和正义,认为 社会应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
宗教因素
古希腊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保障思想产生了影响。例如,古 希腊神话中的众神经常扮演保护者的角色,为人类提供庇护 。
古罗马时期
法律保障
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为其社会保障思想提供了基础。罗马法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包 括土地权、财产权、继承权等。
西方近现代社会保障理论资料

西方近现代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1)功利主义学说与思想早期的资产阶级福利思想产生于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哲学之中。
他认为,追求幸福或福利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根本动机,而所谓的福利就是功利。
“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给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有者是一般的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在边沁看来,无论是个人、共同体还是国家,只要他们的活动“倾向于增大个人快乐的总和”,或者“增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少这一幸福的倾向”,就是符合功利原则的,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测量对错的尺度。
’判断政策的好坏只能依据他们是增加共同体的快乐还是减少这种快乐的倾向来定。
”可见,功利原则不仅是道德上的善恶标准,也是立法上的优劣标准。
社会成员只能在整体的利益中获得自己的福利。
约翰·穆勒(1806-1873,英国)坚持并发挥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
首先,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幸福。
不过,作为幸福的标准,不是单个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的幸福,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就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关心他人幸福,改善人类,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本身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真实快乐的源泉。
其次,约翰·穆勒认为,正义的行为,就是能够促进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
国家应采取某些干预政策,通过法律手段,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以及把不容忽视的资产阶级利益和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在保存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限制遗产继承,发展合作社,增加对全民的救济。
(2)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社会保障教程》

六、新剑桥学派理论 他们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症结。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措施,调节国 民收入分配,使之趋于合理,使个人收入趋向“均等化 ”,就能够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Hale Waihona Puke 收入分配理论的要点是: (1)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肯定分配论和价值论的联系。
2
第二,社会保障的 权利应当完全得到 保障。
3
第三,与性别、年 龄、国籍、人种、 宗教等无关,所有 社会成员都能够无 差别地、平等地享 受社会保障待遇。
2.列宁社会保障的特征 第四,社会保障的实施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虽然没有失业
保险制度,但是,在任何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都可以享受社 会保障待遇。 第五,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或社会来负担,劳动者等国民不负担 任何社会保障费用。
第二,保险的实施范围必须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所有家属。 第三,所有的受保人根据补偿原则得到工资的全额补贴,而且保险
费用全部由企业或国家来负担。 第四,必须按照受保人完全自治原则在各地建立统一的保险组织,
由它来管理保险事务。
2.列宁社会保障的特征
1
第一,社会保障的 实施对象具有普遍 性,所有劳动者都 属于社会保障实施 范围,医疗以及其 他一些社会保障制 度的实施对象是全 体社会成员。
的影响; 政府需要强调终身教育,以便能提出一些配套的教育项目,使人们在童
年时就可以开始受教育,而且这种受教育的过程可以一直持续到老年。
(三)福利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
1
第一,保证个人 和家庭的最低收 入;
2
第二,使个人和 家庭能够应付社 会意外事件(疾 病、老年和失 业),以降低不 安全程度;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简介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轮廓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简介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轮廓前言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的作用,不仅在于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直接的刺激,而且还在于能够缓和社会矛盾,为增长和稳定创造一个比较优良的社会基础和环境。
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努力建设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都很重视,尤其是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世界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后,以1933年应该宣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50、60年代达到了顶峰,西方国家的市场型态保障制度日臻完善。
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后,西方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扩张性福利开支成为政府赤字形成的基本因素,高福利分配给国民经济带来如意仙子的负面效应。
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先后从各国不同角度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调整福利开支结构的基础上抑止福利费用的过快增长。
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到了90年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膨胀的矛盾突显,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从个人观点看,老百姓对社会保障和福利的奢望愈来愈高,要求无限保险;从国家观点看,政府要求减少福利开支,削减因此而形成的巨额财政赤字。
目前,西方福利制度和政策改革正是在这种“两难”中寻找救治方案。
社会主义国家的保障体系的形成、发展是以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引导,以前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保障的特征是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职工及其家庭一切保障范围,保障体系内排除市场调节,完全单位化,形成所谓的“企业办社会”模式。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领域是权力决定一切,所以在此基础上必然地形成了事实上的、公开的和不公开的特权等级保障体制,而且在我国,斩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
这一体制模式的发展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其矛盾表现越来越突出,一方面企业办社会,使企业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国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特权保障又引发了种种腐败恶行,进而又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论,同时使社会不同阶层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引发了社会心理的严重失衡。
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以西方国家为例

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以西方国家为例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
本文将以西方国家为例,探讨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一、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改革运动。
随着产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不公平问题。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德国的Bismarck 模式和英国的Beveridge模式。
Bismarck模式强调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种模式通过由政府和员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的方式,确保了职工在生活困难时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支持。
Beveridge模式则更着重于国家对社会的整体保障,提出了全民社会保障的理念。
此模式强调各个社会阶层都享有社会福利的权益,通过国家提供医疗保健、失业救济和公共住房等措施,全面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
这是为了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1. 人口结构变化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这使得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和挑战。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西方国家普遍推出了养老金改革等措施。
其中,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社保费率和改善养老金支付方式成为主要措施。
2. 经济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更高的期望。
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失业保险和住房保障的标准,并推出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就业。
3. 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竞争和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社会福利政策的负担。
为了平衡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社会保护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推动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演变

新济贫法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理论基础 一、自由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威廉· 配第:劳动价值论 1、 提出以最低工资理论为内容的分配理论,认为最 低工资应等于满足最低生活水平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租税理论,劳动和土地是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的 来源,租税应由劳动和土地分担。 3、生产方面,主张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认 为可以集中无业游民兴建公共设施,从而增进社会财 富。
新济贫法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 教会的济贫思想和方式遭到激烈的攻击。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 的社会福利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英国修正原《济贫法》并于1834年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又 称“新济贫法”。
院内救济
新济贫法缺乏人道的做法招致贫民的抵触。就社会保障发展而言, 新济贫法相对于旧济贫法是一种倒退。但是,自由主义和功利主 义的社会保障理念在社会保障的长期发展中仍然起到重要的思想 基础作用。
美国社会保障法案的社会保障思想
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充当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障作为重要的公共开支,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石之 一,直接推动了二战前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
美国社会保障法案的社会保障思想
背景与理论基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
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反危机理论
国 家 干 预 思 想
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 括对贫困人员的财政性转移支出和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的建设,提高 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
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西方社会以不断创新的保障制度支持社会发展,西方国家的保障制度大致可分为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随后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
早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指的是传统的伦理责任体系及其支持的地方性的社会福利服务。
它主要通过宗教组织、个人感情以及家庭关系来确保社会保障,从而形成以廉价劳动力、社会慷慨和宗教仁慈为基础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
到19世纪末,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开始改变传统的社会关系,开始向国家主义和公共政策的方向发展。
这一历史过程极大改变了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使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进一步发展了起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过程中,西方国家还着力保护贫困和弱势群体,实施大规模的社会重型投资,以促进全民参与经济发展,使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
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开始于1834年的施特福德(Shetfield)改革,该改革主要提出了地方政府应负责农村贫困的改善,并负责提供养老福利、就业机会、社会救济、学校教育等。
当时,英国也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经济上发动了资本主义革命,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福利的结构变化。
20世纪30年代,英国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普及性的保险制度,确定了由国家负责财政补贴,促进受全国政策扶持,向不同收入水平人群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今天,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主要由社会保障、基本养老金和社会救济等三大支柱构成,西方国家也开始注重健康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医疗保健政策及教育投入,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减少社会保障的不平等性。
总体而言,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由伦理责任到国家主义和社会政治资源共享的发展历程,从而增强了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能力,带动了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

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稳定和安全机制,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它们分别是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福利国家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
本文将对这三大理论流派进行述评,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由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
该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种理论介于自由放任主义和全面干预之间,强调政府应该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由威廉· Beveridge等人提出。
该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福利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
这种理论强调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公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代表人物包括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
该理论主张社会保障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以保护个人自由和经济活力。
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得相应的保障。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角色,认为政府应该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保障供给和需求。
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可能导致政府过度干预和市场失灵的问题。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强调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福利体系。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文章标题:探索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在当今社会,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保障制度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展开探讨,带您深入了解这一主题。
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1.1. 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蓬勃发展,许多工人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20世纪初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和贫困家庭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1. 养老金制度改革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养老金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许多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金制度,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2.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成本上涨等。
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建立更为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制度。
三、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评价3.1. 正面影响通过改革,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
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2. 负面影响然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养老金待遇下降、医疗服务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笔者认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必然的选择,但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以确保改革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民众。
也需要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杨艳琳2012-12-26 15:04:43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1年02期【作者简介】杨艳琳,武汉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一、导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P89—95)。
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
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T.Beveridge)在1942年11 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计划去解决。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福利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在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经历了从传统的社会救助到现代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大转型。
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了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社会政策改革的关键时期,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表现为从单纯的社会救助到全面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转变。
在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中,政府主要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以缓解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这种救助式的福利政策往往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甚至可能导致福利依赖。
发展型社会政策则强调通过投资人力资本、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还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义。
传统的福利政策主要关注收入再分配和社会安全网的构建,而发展型社会政策则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这种转型意味着政府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教育、培训和就业等手段,促进个体和社会的长期发展。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中国需要在社会政策制定中更多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提高。
中国需要在社会政策实施中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
中国需要在社会政策评估中引入更多的发展指标,以全面评估社会政策的效果。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对中国社会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应在这一转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模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1. 介绍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
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其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政策。
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也源远流长。
从美国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到现在全球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社会保障制度、开放式社会保障制度和全球式社会保障制度。
1.封闭式社会保障制度:封闭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源于19世纪晚期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即著名的“自由市场原则”,其理论要求政府应当尽量减少行政官员的干预和管制,营造自由市场的氛围,让企业家自由经营,由市场自我调节,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
那时社会保障制度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政府只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不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2.开放式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初期,封闭式社会保障制度受到挑战,出现了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如托尔斯、班杜拉等开放式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倡导。
他们认为,政府有责任保障人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应当为每个公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
这一理论受到不断的发展和深入,社会保障制度也由原来的封闭式改为开放式,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从此出现,如政府提供的医保、社会救助、低保等。
3.全球式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末,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地演变着。
新世纪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国家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全球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应当建立以全球为目标的全球社会保障制度。
如联合国诞生的《全球社会保障系统框架》。
全球式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为全球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为目标,积极探索全球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会需求。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由封闭式社会保障制度向开放式社会保障制度较为渐进,并越来越关注全球的发展,在不断的完善修改之中推动全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同时,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形式,用更严格的考核机制、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更明确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以满足社会贫困人口及其它需要保障的群体需求。
电子课件社会保障理论第六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从生产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
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思想为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并在英国
得到了充分实践,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全面建成“福利国家”的国家。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四、瑞典学派的分配理论及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
社会保障思想: 主张收入均等 实现普享福利
•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 20世纪20~30年代,瑞典学派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是瑞典福利制度的 理论基础。
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
凯恩斯主义是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它的“有限”保障和“有限”再分配观点直接推 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
基本观点
社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理论。 • 强调一种进步的社会经济体制必须将古典经济理论中的经济自由思想与现代的“社
会国家”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一方面主张国家干预, 但它又有别于社会主义的国家统制;它所要的是国家有限干预下的自由竞争,通过 国家的积极、适当、有效的干预来维持正常的竞争秩序,以自由竞争来实现全民的 繁荣富裕。 • 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大众福利,具体为通过生产与生产率的增长、名义工资 的提高,以及低而稳定的物价来实现大众福利。 • 在大众福利问题上需注意的两点:反对“公平分配”的提法;反对福利国家的口号。
《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题目

《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期末考试参考题目1.论“茉莉花革命”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的启发2.“英国骚乱”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3.英国的福利困境对我国的启示4.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5.论欧债危机后面的社会保障因素6.德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评述7.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动因与启示8.由美国住房福利制度反观我国住房福利政策的不足9.过犹不及:美国住房福利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评述10.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福利的制度的警示11. 美国住房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12.论美国401K计划对我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启示13.中国版的401K应如何设计14.论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15.对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及其改革的评述16.奥巴马医改停滞不前的原因探析17.浅析人口老龄化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8.浅析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挑战19.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保障的挑战20.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21.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22.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启示23.如何看待一体化与碎片化: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取向24.论社会保障制度在对二战后日本的影响25.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一战前德国的影响26.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二战后德国的影响27.日本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发28.论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由中央公积金制度看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渐进式完善30.中央公积金制度对我国的启示31.香港选取“强积金”制度的原因探析32.强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探析33.香港强积金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34.论强积金制度的优势35.论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优势36.论社会保障与“阿拉伯之春“的内在关系37.社会保障与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关联38.福利主义的社会保障模式评述39.福利国家应向何处去40.论理想的社会保障制度41.《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课程对我的帮助。
浅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浅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周玉庆
【期刊名称】《许昌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9(018)004
【摘要】随着15世纪欧洲启蒙主义平等,博爱观念的深入人心,以扶贫救济为内容,以宗教慈善为特点的社会保障在欧洲一些国家产生。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生产社会化为其提供了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其内在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又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及调整改革的过程。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周玉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7
【相关文献】
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 [J], 司亚勤
2.基督教与西方中世纪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J], 王振宁
3.试论新世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考察启示 [J], 朱剑秋;岳有铭;张玉琦
4.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 [J], 刘俊霞
5.西方纷纷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纷纷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J], 刘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11-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98JAQ 790061)作者简介:杨艳琳(1964—),男,湖北赤壁人,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新江汉大学特聘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
第4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3月V ol.40 N o.2Jour na l o f Central China No rma l U niv er sity (Huma 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M ar.2001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杨艳琳(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或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别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建立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学说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F 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1)02-0024-04一、导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p89-95)。
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
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论者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它表现为当代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理论)、其他经济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学派、未来学派等关于社会福利保障理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福利经济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W.T.Bev eridge )在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中已说明:“社会保险应旨在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社会保障就是对收入达到最低标准的保障”,“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的目的在于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至于有些阶层要求保障超出最低生活标准的需要,那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计划去解决。
他认为,英国社会政策应以消灭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散五大祸害为目标,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救济、妇女福利[2](p120-121,170)。
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包括所有公民,并且不论贫富都按统一的标准交纳保险金;二是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三是全面保障原则或公民需要原则。
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三种保障方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可以说,贝弗里奇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与原则,而且说明了社会保障在实际运行中的机制。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理论为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笔者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问题。
24二、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1.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西方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的功能作用,因而对社会救济持否定态度。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经济学家对社会保障功能的肯定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这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出发点已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逐步转向构筑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功能体系。
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将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视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将其归为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特别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派将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这样,社会保障的功能就由社会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
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无限扩大“福利国家”的功能,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终必然导致“福利国家”危机和“福利国家”论的危机。
由此可见,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是西方基本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反映了西方基本经济理论发展的特征。
2.关于社会保障与自由放任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的关系问题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由放任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思潮兴衰交替的关系。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对社会保障持否定态度;现代新自由主义如现代货币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都认为社会保障破坏了市场机制的功能,严重影响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因而反对“福利国家”,主张社会保障的市场化、私人化、多元化,“接受保守主义理论思潮越多的国家,它的福利国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变革就越大”[3](p101)。
而德国历史学派、凯恩斯主义、现代主流经济学派都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因而主张实施社会保障来调节经济周期。
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罗伯特·贝拉等人将社会福利保障问题上的这两种不同观点称为“新资本主义与福利自由主义的对立”。
他们认为,福利自由主义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它在1950到1970年这段空前的经济增长时期得到了大发展;新资本主义即一种试图用当代的形式恢复旧的自由市场思想的努力,是作为对福利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而发展起来的,它作为70年代经济困难的产物而赢得了支持,并从1970年起正式加入了争夺美国政治意识霸主地位的角逐。
“对政府干预市场的强调,产生了福利自由主义的政治观”,“福利自由主义的政府,应当在促进经济的同时,保证个人从中获益的公平机会。
这种干预经济和社会的道德宗旨是:保证所有公民具有参加经济竞争的`平等机会’,防止经济剥削,并于70年代初开始增加了保护环境资源的内容”。
福利自由主义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方案的确产生了效果,但是,从70年代经济增长开始衰退以后,福利自由主义整个乐观主义思想,也就变得益发不可信了[4](p397,400,402-403)。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已出现了将自由放任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结合起来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寻求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均衡的社会保障改革理论。
在当代西方社会保障改革的各种思潮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自由派与主流派思想的“中间派”,其基本思想已经在美国总统克林顿1999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有关社会保险计划所采取的中间路线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了。
3.关于社会保障与福利的关系问题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与福利理论的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将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提到了“福利”的高度,福利国家论者将社会保障视为福利,将建立了整套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称之为“福利国家”,将社会保障的内容越扩越大,由简单的社会救济扩展到以社会福利为主的广泛内容。
这种理论使现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成为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社会保障具有福利特征,但福利概念较之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
凡是可以增进国民的物质利益和生活质量的措施和事业都可以称之为福利,而社会保障只是这种广义福利的一部分,当然,社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正因为社会保障与福利之间存在着这种密切的关系,因此,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必然发展为福利型社会保障理论。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带来了福利型社会保障理论的危机。
尽管阿马蒂亚.森1998年10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可能带来西方福利理论复兴的希望,但是,它并不能改变西方社会福利保障改革理论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从社会保障与福利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只有经济发展才是最大的福利保障,忽视经济发展25的社会保障理论是难以有发展基础的。
4.关于社会保障与福利改革的关系问题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是在社会保障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正。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经济政策、立法相适应,并已走上了社会保障立法制度化的道路,但是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却带来了新的福利问题以至福利国家危机。
可以说,自从社会保障与福利相联在一起的时候开始,福利改革论就已经产生了。
作为再分配重要途径之一的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形式来实现的,因而它既可以被当作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被视为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
西方经济学家对其作用认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政策主张的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企图通过社会保障来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实现较为公平的分配的思想既不可能实现,也不够现实;同样,企图通过福利改革来充分提高自由市场经济效率的思想也是不够现实的。
这不仅仅因为福利待遇的刚性很强,对既得福利利益调整存在较大的阻力,福利改革收效甚微,而且因为反福利思潮的理论基础不强。
“福利国家”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福利国家”本身,而在于初次分配的不平等,因为社会福利制度是“附加在一个已经不平等的社会之上,这些不平等,通过权力和机会的差别,已经决定了资源的分配”。
因此,只有将社会福利保障的改革纳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改革之中,它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理论的一些政策主张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福利保障发展的要求,对于校正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理论上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5.关于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学派和未来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增长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给整个生态以至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会加大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客观地说,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的作用。
这是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社会保障功能的新认识。
它说明,政府应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