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

合集下载

综合实践的教学结构(3篇)

综合实践的教学结构(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本文将探讨综合实践的教学结构,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综合实践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4.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1. 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科技制作、环保行动、社会实践等。

2. 项目研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综合实践的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资源整合法: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五、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 成果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如作品、报告、展示等。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4.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结语综合实践的教学结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构(3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构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1. 教师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导者,承担着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任务。

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2)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3)具备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对象,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学生应具备以下特点:(1)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探究和实践;(2)具备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3)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3.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知识;(2)过程与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研究、创作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4. 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1)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5. 教学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包括:(1)学生自评: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2)同伴互评: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教师评价: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3篇)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

本文从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引言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课程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整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1. 跨学科性:综合实践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实践性: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创新性:综合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主体性: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发展。

三、当前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1. 教学内容单一:部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传统: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教学评价单一: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

4. 资源配置不足:部分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配置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构建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1)关注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实践(1)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3篇)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领域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综合实践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三、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

2. 整合性: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3. 实践性: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4. 创新性: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互动性: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实物、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突出实践,培养能力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

3. 重视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4. 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堂

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堂

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堂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2.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能力等。

3.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语文知识的讲授:包括字词句段的教学、语法知识的教学等。

2.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文学作品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授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修改和交流。

4.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置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3. 情感教育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和阅读兴趣。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互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综合评价:除了常规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度、课堂表现、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 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能力。

3. 同学互评:通过互评,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构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多种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1).

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1).

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1)摘要:综合课程教学要真正从分科课程教学模式下解脱出来,就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从当前综合课程实验中的教学问题看,可以尝试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对综合课程实验及教学的有效支持。

关键词:综合课程;教学模式;问题解决Abstract:If integrated curriculum teaching wa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divided curriculum, a teaching model must be constructed to match it. Taking the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experiment of current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to consideration, we may attempt to construct a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model to gain effective support from integrated curriculum experiment and teaching.Key words: integrated curriculum,teaching model,problem solving一、从分科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看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一)分科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分科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与之相应,我国教学模式的建立也主要是以分科课程为主要对象和基本依托,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基本上奉行的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行,而作为教育基本手段的教学是培养德行的核心,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形成儿童的各种观念,因为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它是通过统觉──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作用而获得的。

综合教学课堂实施方案

综合教学课堂实施方案

综合教学课堂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综合教学课堂实施方案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学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知识密度和深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学方法应当注重互动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后,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学手段应当注重实效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的方式。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后,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学评价方式应当注重激励性和引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环境的营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之后,接下来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积极向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学环境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过程的管理。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之后,接下来需要管理好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管理应当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教学过程管理应当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综合教学课堂实施方案的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综合教学课堂实施方案,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与方法1. 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4)文化艺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5)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1. 评价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评价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2)发展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潜力;(3)多元性: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4)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3篇)

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1. 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打破学科界限,拓宽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4. 可持续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体系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1. 德育活动(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革命纪念地、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诚信教育: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诚信签名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3)感恩教育: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关爱他人。

2. 智育活动(1)科学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数学应用: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语文实践:开展经典诵读、写作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体育活动(1)体育竞赛:组织校内外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技能力。

(2)体育锻炼:开展晨跑、课间操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3)体育游戏: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4. 美育活动(1)音乐欣赏:举办音乐会、合唱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美术创作:开展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舞蹈表演:组织舞蹈比赛、舞蹈排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 劳动教育(1)家务劳动:开展家务劳动比赛、家务劳动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综合实践_课堂教学模式(3篇)

综合实践_课堂教学模式(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出发,探讨一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模式。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1. 学生主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 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1. 导入阶段导入阶段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2. 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1)明确活动目标: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活动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2)分配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活动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准备材料:教师需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合实践新型教学模式(3篇)

综合实践新型教学模式(3篇)

第1篇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其中,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综合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实施策略及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一、综合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实践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创新驱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终身学习: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二、综合实践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课程设计:构建以综合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模块。

2.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资源,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社区等。

4. 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而非仅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5. 师资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综合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1. 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2. 提升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团队协作:在团队项目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拓展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国际视野。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对教师构建创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游戏教学;生活化教学一、充分使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研究表明,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体现这样的理念。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使用游戏教学法,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光的游戏》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候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然后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影子吧,下面我们就根据影子的有关内容开展游戏,老师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教师将双手交叉,手指分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这是蝴蝶。

”然后学生纷纷模仿教师开始游戏内容,有的学生做出了小猫的形状,还有的学生做出小狗的形状,这样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光的游戏的认识。

这时教师对学生说:“刚刚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让大家提前准备的水瓶,把手里的纽扣放在水里,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积极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看大瓶子中纽扣变大了。

”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就好像拿放大镜看纽扣一样。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光线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式堂教学模式----综合实践组当代教育应当培育学生具备学会自学、擅于合作、勇于探索、大胆技术创新的现代素质。

综合课堂教学教育课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极具创造性、具备显著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技术创新精神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育。

由于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显著相同,课堂教学的结构也与其他学科存有着显著差异。

综合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自实行以来,直面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自学水平,教师课堂教学指导起至着关键的鼓励促进作用。

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细致实行,我们积极探索出来一个相对单一制的课堂模式即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独立自主自学,尝试探究→尝试与体验、动手课堂教学→展现交流、作品评价→、概括小结、开拓技术创新等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意识。

教师精心创设情境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激趣导入,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取恰当的情境创设:例如对于剪纸课,课前教师以魔术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剪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于饮食与健康课可利用视频展示不良饮食习惯给人们带来的恶果等。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

(二)独立自主自学、尝试探究导入新课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传授崭新科学知识,必须给学生大胆动手课堂教学尝试的机会,使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展开主动写作、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和初步课堂教学操作方式,培育学生自学的能力,主动回去辨认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学生真正沦为自学的主人。

比如,在写到“剪纸教学--五角星”科学知识时,认输使学生动手回去尝试体验,独立自主探究,学生就可以辨认出剪纸虽然难于掌控,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这些问题往往具备针对性,如何就可以化解这些问题?学生自然存有了主动参予和乐意稳步探究的性欲。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2篇)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2篇)

第1篇一、引言综合实践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将探讨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综合实践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

三、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设计1. 教学内容设计(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

(2)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

2. 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自主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4)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教学评价设计(1)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

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如作品、报告、实验数据等。

(3)学生自评与互评。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实施1.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对综合实践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课教学能力。

2. 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为综合实践课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实践_教学模式(2篇)

综合实践_教学模式(2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特点、意义,并探讨了创新与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意义及创新与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1. 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实践: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综合性: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开放性: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创新性:综合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策略1. 创新课程内容: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建构.docx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建构.docx

新课标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建构【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集体学习活动。

而''导入——探究一一展示一一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I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 11-0047-0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集体学习活动。

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与讲读课、阅读与写作课一样,占有同等地位。

而目前部分教师以资源困乏、信息闭塞、条件不成熟等为由,忽略了这一板块的学习,也不愿花大气力去研究,造成了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综合性学习当作一个重要板块来学习,积极探究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途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为重点进行研究,取得了点滴经验。

一、从思想上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多数语文教师把教学的精力放在精读课和阅读、写作上,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课下自己看看,不问过程和结果。

殊不知,这正是失去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从实践和创新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构建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构建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构建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施静翰
【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9)004
【摘要】综合课程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和改革性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创设问题情景、学习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扩展探究内容和系统总结实践.【总页数】2页(P116-117)
【作者】施静翰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师范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高校器乐课程"12345"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怀化学院音乐学专业综合改革为例[J], 危静
2.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课课程改革中的系统构建——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技能实习为例 [J], 袁红; 盛浩; 张亮; 段良霞; 欧阳凯; 黄运湘; 王翠红
3.植物保护学本科“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J], 张王斌;贺志强;肖海兵
4.基于劳动与思政教育融合视域下——《药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及评价机制初探 [J], 安亚楠;唐小龙;黄孟军;胡承波;吴飞跃
5.构建“两融三全”教学模式推进思政理论实践教学——以“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训”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为例 [J], 龚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学模式的构建Abstract:If integrated curriculum teaching wants to bee independent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divided curriculum a teaching model must be constructed to match it. Taking the teaching problems in the e_periment of current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to consideration we may attempt to construct a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model to gain effective support from integrated curriculume_periment and teaching.Key words: integrated curriculumteaching modelproblem solving一、从分科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看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一)分科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分科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与之相应我国教学模式的建立也主要是以分科课程为主要对象和基本依托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基本上奉行的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行而作为教育基本手段的教学是培养德行的核心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形成儿童的各种观念因为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它是通过统觉──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作用而获得的。

教学过程就是观念被统觉的过程是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以及扩大到应用的过程。

据此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通常被称为“教学四阶段论”。

每一阶段既明确提出教师“教”的具体任务和活动方式也清楚地规定学生“学”的具体要求和活动范围。

后经他的弟子莱因的改造形成了“预备—提示—联接—总结—应用”的教学程序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深受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改造和发挥。

“对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影响最深的还是赫尔巴特范式的‘苏联版’……正如19世纪末美国的教师比德国的教师更信奉赫尔巴特一样中国的教师比(原)苏联的教师更信奉凯洛夫”。

[1]凯洛夫认为教学首先在于“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

[2]其次“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3]再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特殊认识过程用“直观—思维—实践”的公式说明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从而形成著名的凯洛夫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小学一般都是按照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这种模式强调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的系统完整和教学结构的严谨整饬。

历史地看这种教学模式对授知功能的发挥曾经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通过一定的变通、改造仍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今天它受到来自当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实践的质疑。

这是因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与课程的性质、特征以及课程的教育目标紧密依存的。

分科课程讲求知识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技能训练的系统性而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并体现了这一规律和要求。

然而当今课程结构和内容已发生重大变化教学模式必将随之进行改革和更新。

因此当综合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闪亮登场”、甚至将要成为小学阶段主要的课程形态之时如何建构适应综合课程有效实施的教学模式就必然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综合课程如何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这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但这对于中小学师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它是一次课程的设计与编制的革新更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转型。

针对目前综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状有人指出:“现行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学习内容的综合化研究上十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是这只是综合课程规范性要求的一方面因为综合化的学习内容能否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即我们能否充分发挥综合课程的育人功能还必须依靠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仍采用分科课程那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去对待综合课程的学习内容的话我们能实现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吗?”[4]确实当前恰恰在教学方式上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混同于分科课程教学。

在有些教师那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区别只表现在教材编写和内容设计上没有思考并探究它们在教学方式上的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综合课程中不同的学科知识仍处于零散状态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表现为拼拼凑凑加加减减成为不同学科知识的“杂烩”和“拼盘”本来意在简化头绪、避免重复的综合课程却反而导致头绪烦琐和新的重复。

2.雷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有些教师在教学综合课程时只重视学生的“亲历实践”和“亲身探究”把学生的直接经验放在课程的间接经验之上显然这是把综合课程上成了“儿童经验”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

3.追求形式上的花哨不问课程内容的本质特点和教育优势。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什么都来探究事事都要研讨堂堂都有发现等等。

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上很热闹看上去很“出彩”实际上花样不少耗时很多效率不高。

这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正表明了教学实验对尽快构建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期待。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在课程实验中展开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也迫切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一句话综合课程实施呼唤着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二)根据综合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综合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我们还可从与分科课程教学的比较中看得清楚。

分科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二是以某一学科逻辑来组织教材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强调知识点的联系;三是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形成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课程内容考虑较多的是“科学世界”。

在综合课程里虽然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但它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既要寻找学科之间的学术性关联也要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且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是综合学科建立学术性关联的基础;不仅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也是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综合甚至是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如果说分科课程教学在传授间接经验、建立学科知识体系表现出自己的优势那么比较而言综合课程教学在多学科交叉联系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方面则更能突显优势。

具体地说综合课程及其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加强知识的整合简化学科头绪建构整体性的知识基础;2.加强知识世界和科学世界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通过知识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及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科学精神与态度。

综合课程无论是课程形态、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完全沿用传统分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课程特点与目标选择来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

二、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课程实验的展开和教学实践的深入综合课程理应构建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就课程的性质、特点而言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当前的首选。

(一)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基本特征和教学程序1.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基本特征基于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医学教育后经不断丰富和发展日益受到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它的原型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有一名促进者(通常为教师)促进者给小组呈现一个问题报告病人的种种症状学习小组根据一定的理由诊断病情并提出治疗措施。

第二学生开始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在讨论中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找出案例中相关的信息并确定学习议题。

第三所有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的学习如亲自从医学图书馆和计算机资源中收集信息也可以咨询信息。

第四当学生完成自我指导学习后重新集合。

他们需要报告各自找到的资源并相互评价这些资源分辨资源的价值然后根据较为完整的新认识着手处理问题。

第五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

评价的形式有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其内容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即自我指导的学习、问题解决、小组合作技能等。

[5](53)2.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程序通过改造和完善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程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6](1)组建学习小组首先根据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则和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学习者与促进者(facilitator)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规则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尤其要营造一个激活心智、师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质疑与困惑且毫无偏见的心理环境。

(2)设计或提供新问题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

在明确任务之后小组进入研讨。

在研讨初期学生和促进者要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形成共同理解包括提出想法明确议题提供信息等。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不时地暂停下来反思他们为达到目标所收集的材料例如对这些材料提出疑问对问题及其可能的解答提出假设。

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逐渐会发现他们对有些概念并不太懂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某些概念这些概念就是所谓的学习议题。

当学生可能向促进者询问如何获得其他信息时促进者要提供适当的建议。

更加重要的是促进者要用元认知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认为某一解答比较好为什么需要某一信息。

在PBL 初期促进者要向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困惑帮助学生详细表述出小组的共同目标等。

小组一旦由于某些知识的缺乏致使问题解决活动无法进行下去小组成员就需要再作独立的探寻与研究完成所承担的学习议题。

通过第一轮问题解决活动学生和促进者共同拟出问题的目标、学习议题、可能的结果;拟出学习资源;拟出工作步骤和时间期限;分派学习议题。

[5](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