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脂类的测定

合集下载

脂类的测定

脂类的测定

硫酸(90~91%)
三、测定方法 1. 巴布科克法 ①鲜乳17.6mL 加入乳脂瓶 ②17.5mLH2SO4加入乳脂瓶 ③充分混匀 ④离心(1000rpm,5min) ⑤加热水至瓶颈 ⑥离心2min ⑦加热水 ⑧离心1min ⑨水浴(55~60℃,5min) ⑩读取读数差。
2.盖勃法 ①10.0mLH2SO4加入乳脂计 ②鲜乳11.0mL 加入乳脂计 ③加入1mL异丙醇 ④充分混匀 ⑤静置 ⑥水浴(65~70℃,5min) ⑦调节橡皮塞 ⑧离心(800~1000rpm,5min) ⑨水浴(65~70℃,5min) ⑩读取读数差。
⑦将滤纸放人漏斗中置于烧杯上;
⑧将研钵中的样品倒入漏斗中;
⑨收集滤液(萃取脂肪的溶液);
⑩测定滤液的折射率,计算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7.2.3 仪器分析法
NMR法 介电常数法 IR法 比色法 浊度法 密度法 X射线法 超声波法
NMR脂肪测定仪
NIR仪
NIR测定原理
§7.3 脂类特性的测定
食用脂类、油脂及食品中脂类的功能特性指标主要有: 油脂理化指标:折光指数、熔点、烟点、闪点、燃点、
过氧化值S待B测 样 N品 10质 00量
• 食品中可能还含有不同于普通脂肪的低热量型脂 类物质。例如蔗糖聚酯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和短 链脂肪酸甘油三酯。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可计算得 到总脂肪含量、饱和脂肪、碘价及皂化值等有关 参数。
评价脂类氧化稳定性
因为脂类和食品原料的固有性质(如不饱和性和天 然抗氧化性)与外部因素(如添加抗氧化剂、加工和储藏 条件)不同,所以它们抗腐败变质的稳定性各不相同。
酸败是指由脂解(水解酸败)或者脂类氧化(氧化酸 败)引起的不良气味和味道。脂解是指脂肪酸从甘油酯 上水解下来,由于其挥发性,短链脂肪酸的水解常产生 不良风味。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 脂代谢

(一)、酮体的生成
▪部位:肝线粒体 ▪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氧化 ▪关键酶:HMG CoA合成酶
HSCoA
2CH3COSCoA 乙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SCoA 乙酰乙酰CoA
HMG-CoA合酶 CH3COSCoA
HSCoA
OH
乙酰CoA
HOOCCH2-C-CH2COSCoA 裂解酶CH3 HMG-CoA
脂解激素
受体
AC
G蛋白
ATP cAMP
脂周蛋白 P
P P P P
HSL
PKA P HSL HSL
储脂颗粒
FFA
甘油 脂肪细胞
血液
脂酸转运体
氧化分解 ATP
CO2 清蛋白
肌细胞
一、甘油(Glycerol)的分解
CH2 OH ATP ADP
CH2 OH
NAD+
NADH+H +
磷酸二
HO C H
脱氢 加水 再脱氢 硫解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β αO
FADH2
=
RCH=CHC~SCoA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β
αO
=
RCHOHCH2C~SCoA
L(+)-β羟脂酰
NAD+
CoA脱氢酶
NADH+H+
βα O
=
RCOCH2C~SCoA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NADH+H+
β-羟
NAD+

动物生物化学 第七章 脂类代谢

动物生物化学 第七章  脂类代谢

CH2OH甘油激酶 CH2OPO23- 磷酸甘油脱氢酶 CH2OPO23-
CHOH
CHOH
CO
CH2OHATP ADP CH2OH NAD+ NADH+ H+ CH2OH
2.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1)脂肪酸的-氧化
• 脂肪酸的-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氧化 分解时,碳链的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位,即脂肪酸碳链的断裂方式是每次切 除2个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是含偶数 碳原子或奇数碳原子饱和脂肪酸的主要 分解方式。
• 胰脂肪酶是一种非专一性水解酶,对脂肪酸碳 链的长短及饱和度专一性不严格。但该酶具有 较好的位置选择性,即易于水解甘油酯的1位 及3位的酯键,主要产物为甘油单酯和脂肪酸。 甘油单酯则被另一种甘油单酯脂肪酶水解,得 到甘油的脂肪酸。
1.脂肪的动员
1.甘油的代谢
• 甘油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后,在ATP存在下,由甘油激 酶催化,转变成-磷酸甘油。这是一个不可逆反应过 程。-磷酸甘油在脱氢酶(含辅酶NAD+)作用下, 脱氢形成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是糖酵解途径 的一个中间产物,它可以沿着糖酵解途径的逆过程合 成葡萄糖及糖原;也可以沿着糖酵解正常途径形成丙 酮酸,再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完全氧化。
• (2)许多类脂及其衍生物具有重要生理作用。脂类代 谢的中间产物是合成激素、胆酸和维生素等的基本原 料,对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 (3)人类的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和酮尿 症等都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
7.1 脂肪的分解代谢
• 脂肪在脂肪酶催化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它 们在生物体内将沿着不同途径进行代谢。
• 由于软脂酸转化成软脂酰CoA时消耗了1分子ATP中的两个 高能磷酸键的能量(ATP分解为AMP, 可视为消耗了2个 ATP),因此,1分子软脂酸完全氧化净生成 131 – 2 = 129 个ATP。

第七章脂类代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一、内容提要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糖脂等。

脂肪是体内重要的储能和供能物质,而类脂除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份外,还可转化为体内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等。

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的催化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它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为脂肪动员限速酶,其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节。

脂肪酸的氧化可分为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的β-氧化及乙酰CoA彻底氧化四个阶段。

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催化脂肪酸与HSCoA反应生成脂酰CoA,反应由ATP供能;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胞液中活化的脂酰CoA需要线粒体外膜和内膜内侧的肉碱脂酰转移酶I和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及肉碱脂酰转位酶的作用,由肉碱携带进入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I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酶;脂肪酸的β-氧化是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将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二个碳原子的脂酰CoA的过程,脂酰基可继续进行β-氧化,最终可将脂酰基生成乙酰CoA;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的FADH2和NADH+H+可经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肝细胞线粒体存在活性较强的合成酮体酶类,尤其是羟甲基戊二酰CoA(HMG-CoA)合酶,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大量乙酰CoA 缩合为HMG-CoA,经HMG-CoA裂解后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还原生成β-羟丁酸或脱羧生成丙酮。

肝没有利用酮体的酶,而肝外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如琥珀酰CoA转硫酶、乙酰乙酰硫激酶,可将酮体转化为乙酰CoA,再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甘油主要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α-磷酸甘油,参与糖代谢。

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为乙酰CoA,合成部位在胞液,肝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场所。

第七章脂类代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

小肠粘膜 细胞内
酯化 载脂蛋白
乳糜微粒
门静脉
肝脏
淋巴管
血液循环
第二节 血脂及其代谢
血脂 :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主要包 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 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等。血浆中 以脂蛋白(脂+载脂蛋白 )形式
存在和运输。
血脂来源:
①外源性 :食物脂类的消化吸收;
②内源性 :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肾、小肠等组织的 胞浆
合成原料: 乙酰 CoA
1.软脂酸( 16C) 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肝(主要)、 脂肪组织 等胞浆
(2) 合成原料 乙酰 CoA 、ATP、HCO3﹣、NADPH +H+、Mn2+
合成脂肪酸
的供氢体
(3) 合成过程
(1)乙酰 CoA的转移
乙酰 CoA 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 通过柠檬酸 -丙酮酸循环 出线粒体。 NADPH 的来源:主要来自磷酸戊
脂肪
脂肪酶
甘油
α-磷酸甘油
脂肪酰 CoA
磷酸二羟丙酮 糖原
β-氧化
乙酰 CoA
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 酮体(乙酰乙酸、 丙酮、β-羟基丁酸 )
H2O、CO2、ATP
二、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一)合成部位:
肝脏: 合成能力最强,但不能储存脂肪
脂肪组织: 合成、储存、动员
小肠: 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合成
(二)合成原料 甘油、脂肪酸
4.酮体的生成过程
CoASH
OO
==
CH3CCH2CSCoA
(乙酰乙酰 CoA)
HMGCoA 合酶
乙酰乙酰
CoA 硫解酶
O
=
CH3CSCoA
O

第七章 脂类代谢

第七章  脂类代谢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名称:生物化学授课教师:李妮 No: _17___第七章脂类代谢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脂类?指脂肪和类脂的总称为脂类。

二、分类1. 脂肪 (fat)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2. 类脂(lipoid)胆固醇 (cholesterol, Ch)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ester, CE) 、磷脂(phospholipid, PL) 、糖脂 (glycolipids,GL)。

三、脂类在体内的分布(一)脂肪的生理功能1.储能和氧化供能2.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协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保温和保护作用(二)类脂的生理功能1.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2.转化为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胆固醇可转化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等重要物质。

必需脂肪酸可以转化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

第二节甘油三酯代谢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脂肪动员1.定义:贮存在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催化下,逐步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并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输至全身各组织而被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2.脂肪动员过程3. 限速酶甘油三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使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降低的激素:(1).胰岛素(2).前列腺素E思考: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减少时如何影响脂肪动员?使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增加的激素:1.肾上腺素2.去甲肾上腺素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胰高血糖素5.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二)脂肪酸的氧化1.脂肪酸氧化的反应部位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其中肝、肌肉最活跃。

2.亚细胞定位胞液、线粒体。

3.脂肪酸氧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脂肪酸的活化第二阶段: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第三阶段:β-氧化过程第四阶段:乙酰CoA的彻底氧化4.脂肪酸的活化——脂酰 CoA 的生成 (胞液)(1)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

第七章脂类代谢复习题-带答案

第七章脂类代谢复习题-带答案

第七章脂代谢一、名词解释80、脂肪酸答案:〔fatty acid〕自然界中绝大多数为含偶数碳原子,不分枝的饱和或不饱和的一元羧酸。

81、必需脂肪酸答案:〔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人体及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要,而体内又不能自身合成,只有通过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可通过亚油酸进一步合成〕。

82、β-氧化作用答案:〔beta oxidation〕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发生断裂,β-碳原子被氧化形成羧基,生成乙酰CoA 和较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83、α-氧化作用答案:〔alpha oxidation〕以游离脂肪酸为底物,在分子氧的参与下生成D-α-羟脂肪酸或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84、ω-氧化作用答案:〔omega oxidation〕指远离脂肪酸羧基的末端碳原子〔ω-碳原子〕被氧化成羟基,再进一步氧化成羧基,生成α,ω --二羧酸的过程。

85、乙醛酸循环答案:〔glyoxylate cycle 〕是植物体内一条由脂肪酸转化为碳水化合物途径,发生在乙醛酸循环体中,可看作三羧酸循环支路,它绕过两个脱羧反响,将两分子乙酰CoA转变成一分子琥珀酸的过程。

二、填空题102、大部分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中进展。

答案:胞液103、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脂肪酸含数碳原子。

答案:偶104、参加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的两个酶系统是和。

答案: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105、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原料是,其二碳供体的活化形式是。

答案: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106、生成二酸单酰辅酶A需要催化,它包含有三种成分、和。

答案:乙酰辅酶A羧化酶系;生物素羧化酶〔BC〕;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转羧基酶〔CT〕107、大肠杆菌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至少由六种酶组成、、、、、和一个对热稳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

答案:酰基转移酶、丙二酸单酰转移酶、ß-酮脂酰ACP合成酶〔缩合酶〕、ß-酮脂酰ACP 复原酶、ß -羟脂酰ACP脱水酶、烯脂酰ACP复原酶;酰基载体蛋白〔ACP〕108、大肠杆菌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中承受脂酰基的两个巯基臂分别存在于和上。

第7章类脂代谢-沈10-3

第7章类脂代谢-沈10-3
2)血浆内胆固醇酯化的酶: LCAT——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LCAT在肝实细胞合成,合成后分泌 血在血浆中发挥作用
细胞内胆固醇的酯化
脂酰CoA胆固醇酯酰转移酶(ACAT)
RCOSCoA
CoASH
ACAT
胆固醇
胆固醇酯
HO
RCOO
胆固醇酯酶
RCOOH H2O
血浆内胆固醇的酯化
RCOOH 胆固醇酯酶
二、血浆脂蛋白(lipoprotein)
定义:
是指由血浆脂质和载脂蛋白组成的可溶性生物大分子
血脂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亲水复合体,呈颗
粒状--血浆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浆中的存在及运 输形式。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
血浆脂蛋白分类:
1、超速离心法(密度分类) : 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H2O
胆固醇
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胆固醇酯
HO OCOR OCOR
卵磷脂
LCAT
RCOO OCOR
OH OP 胆碱 溶血磷脂酰胆碱
OP 胆碱
(四)、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通过对HMG-CoA还原酶的影响调节胆固醇的合成
血脂调节药物作用的中心环节 (临床用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
1)、激素的调节:磷酸化,去磷酸化 (甲状腺素可促进该酶的合成)。 。
2、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
⑴ 胆汁酸是维持胆固醇吸收的主要因素。
⑵ 植物性食物中的纤维素、果胶和琼脂等 可吸附胆汁酸盐,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⑶ 植物固醇(如豆固醇、谷固醇等)可抑制 胆固醇的吸收,使粪便中胆固醇排泄增多。
⑷ 游离胆固醇比胆固醇酯吸收率高。

第章脂类的测定

第章脂类的测定

8.2 脂类的提取 1、提取剂的选择
乙醚:溶解脂肪能力强,但含2%水分 石油醚: 氯仿-甲醇:结合脂
结合态脂肪:水解后,再提取,
2、样品的预处理
粉碎 烘干 酸水解
8.3 脂类的测定方法
索氏提取法 酸水解法 罗紫—哥特里法(Rose-Gottlieb method) 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 氯仿—甲醇提取法 牛奶脂肪测定仪简介
2. 适用范围与特点
这两种方法都是测定乳脂肪的标准方法适用于 鲜乳及乳制品脂肪的测定。
对含糖多的乳品(如甜炼乳、加糖乳粉等),采 用此方法时糖易焦化,使结果误差较大,故不 适宜。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
对大多数样品来说测定精度可满足要求,但不 如重量法准确。
5. 测定方法
取样加硫酸离心7、说明与讨论 测定的样品须充分磨细,液体样品需充 分混合均匀,以便消化完全至无块状碳 粒,否则结合性脂肪不能完全游离,致 使结果偏低,同时用有机溶剂提取时也 往往易乳化。
水解时应防止大量水分损失,使酸浓度 升高
水解后加入乙醇可使蛋白质沉淀,降低 表面张力,促进脂肪球聚合,同时溶解 一些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等。后面用乙 醚提取脂肪时,因乙醇可溶于乙醚,故 需加入石油醚,降低乙醇在醚中的溶解 度,使乙醇溶解物残留在水层,并使分 层清晰
此法也不适于食糖高的食品,因糖类遇 强酸易碳化而影响测定结果。
3、仪器 100ml具塞刻度量筒 4、试剂
5、测定方法
(1)样品处理 固体样品:精密称取约2.0g,置于50ml大 试管中,加8ml水,混匀后再加10ml盐酸。
液体样品:称取10.0g置于50ml大试管中, 加10ml盐酸。
结合态脂类样品,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时, 脂蛋白、磷脂等结合态脂类不能被完全 提取出来;

生物化学第七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七章脂类代谢

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式:
乙酰CoA + 7丙二酸单酰CoA + 14NADPH+H+
脂肪酸合成酶系 软脂酸(16C)+14 NADP++8HSCoA+7CO2+6H2O
软 脂 酸 的 合 成 总 图
目录
(四) 脂酸合成的调节
(1)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谢加强,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 多,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大量进食糖类能增强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从 而使脂肪合成增加。
(2)激素调节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生长素 + 脂酸合成
﹣ 脂酸合成 ﹣ TG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的共价调节 胰高血糖素:激活PKA,使之磷酸化而失活 胰岛素:通过磷蛋白磷酸酶,使之去磷酸化 而复活
作用:转移羧基
(2)软脂酸合成 各种生物合成软脂酸的过程基本相似。 软脂酸的合成是一个重复加成过程,每 次延长2个碳原子。由脂酸合成酶系催化。
真核生物7种酶蛋白结构域(脂肪酰基转移酶、
丙二酰酰CoA酰基转移酶、β酮脂肪酰合成酶、β酮
脂肪酰还原酶、β羟脂酰基脱水酶、脂烯酰还原酶、
硫酯酶)和脂酰基载体蛋白(ACP)聚合在一条多肽
第 七 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一节 脂 类 的 概 述
一、脂类的概念:
脂类(lipids)是脂肪(fat)和类脂(lipoid)的总称。
脂肪(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脂类 类脂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磷脂 phospholipid
糖脂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第7章 脂类代谢

第7章 脂类代谢
加胆固醇合成;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等能抑制HMG CoA还原酶活性, 从而减少胆固醇合成;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又 能促进HMG CoA还原酶的合成,因而甲亢患者血清胆固醇含量下降。
• (3)胆固醇:胆固醇可反馈抑制HMG CoA还原酶的合成,使肝胆固醇
的合成减少,但是,小肠不受这种反馈调节影响,因此大量进食胆固 醇,血中胆固醇浓度仍然可以升高。
• 4.排泄
体内大部分胆固醇在肝脏中转变成胆汁酸,随胆汁排出,这是胆固 醇主要的排泄方式。另外,少数胆固醇直接随胆汁排入肠道随粪便排 出。
第 4 节 血脂
一、血脂
(一)血脂的组成和含量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脂包含甘油三酯、
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磷脂以及游离脂肪酸等。
* 血脂含量受膳食、年龄、性别、职业及代谢等的影 响,波动范围很大。
(二)甘油的氧化分解
(三)脂肪酸的氧化
肝脏和肌肉中最为活跃。线粒体是脂肪酸氧化的主 要部位,其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 :胞液
2. 脂酰CoA转运进入线粒体 :肉碱
3. 脂肪酸的β -氧化
• 脂酰CoA氧化过程发生在脂酰羧基端β -碳原子上,
所以称为β -氧化。
• 从脂酰CoA的β -碳原子开始,经过脱氢、加水、
再脱氢和硫解四步连续反应。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细胞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特有
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 其中β-羟丁酸约占总量的70%,乙酰乙酸约占
30%,丙酮含量极少。
1.酮体的生成
2.酮体的利用
2.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脏输出脂

第八章脂类的测定(答案)

第八章脂类的测定(答案)

第八章脂类的测定(答案)一、选择题1.(4);2.(1);3.(2);4.(2);5.(4);6.(2);7.(3);8.(1)二、填空题1.乙醚、石油醚、氯仿-甲醇。

2.蛋白质含量较高、结合态的脂肪含量较少、能烘干研细、不易吸潮结块的样品3.结合态、游离态、游离态4.索氏提取法、酸性乙醚提取法、罗兹-哥特里法。

5.接受瓶、提取管、冷凝管6.过氧化值、酸价三、名词解释1.粗脂肪:将经前处理的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回流提取,使样品中的脂肪进人溶剂中,蒸去溶剂后所得到的残留物即为粗脂肪。

四、简答题1.简述脂肪在人体生理方面的作用。

(1)脂肪是一种富含热能营养素,使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每克脂肪在体内可提供9.5cal热能,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一倍以上。

(2)维持细胞构造及生理作用。

(3)提供必须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稀酸)这几种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而且人体又必须通过食物供给。

(4)具有饱腹感:脂肪可延长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

2.简要叙述索氏提取法的操作步骤。

(1)滤纸筒的制备:将8cm x 15cm的滤纸,用直径约2cm的试管为模型,将滤纸以试管壁为基础,叠折成底端封口的滤纸筒,筒内底部放一小片脱脂棉。

在105℃中烘至恒重,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样品处理:固体样品(磨碎);半固体或液体样品(加入海沙,烘干,磨碎)(3)抽提:将滤纸筒或滤纸包放入索氏抽提器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重的脂肪接受瓶,由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30~60℃沸程),加量为接受瓶的2/3体积,于水浴上(夏天65℃,冬天80℃左右)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的回流提取,一般视含油量高低提取6~12小时,至抽提完全为止(用滤纸试)。

(4)称重:取下接受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受瓶内乙醚剩1 ~2 ml 时,在水浴上蒸于,再于100~105℃干燥 2小时,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30分钟,称重,并重复操作至恒重(5)计算3.简要叙述索氏提取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脂类代谢

第七章 脂类代谢

游离胆固醇 总磷脂 卵磷脂 神经磷脂 脑磷脂
40~70(55) 100~250(200) 50~200(100) 50~130(70) 15~35(20)
1.03~1.81(1.42) 48.4~80.7(64.6) 16.1~64.6(32.3) 16.1~42.0(22.6) 4.8~13.0(6.4) 肝 肝 肝 肝
甘油三酯代谢
+ NADH+H NAD +
ADP CH2OH
CHOH P
甘油激酶 CH2OH (肝、肾、肠) CH2O
磷酸甘油脱氢酶
3-磷酸甘油
CH2OH C O P
糖酵解
丙酮酸
→乙酰辅酶A→TAC
CH2O
糖异生 糖或糖原
磷酸二羟丙酮
第二节
甘油三酯代谢
(三)脂肪酸的β-氧化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脂肪酸的氧化分 解。机体脂肪酸的氧化是从脂肪酸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每氧化一次断裂两个碳原子,故又 称为脂肪酸的β-氧化。除大脑、成熟红细胞外, 大多数组织都能利用脂肪酸氧化供能,以肝和肌 肉组织最活跃。线粒体是脂肪酸氧化的主要部位。
二十一世纪
??
第一节 概

脂类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是生物体内一 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脱水缩合 而成的酯,又称三酯酰甘油或甘油三酯(TG)。 类脂包括磷脂(PL)、糖脂、胆固醇(Ch)及 胆固醇脂(CE)。 脂类的共同特征是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 仿等有机溶剂。
第一节
第二节 甘油三酯代谢
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可概括为:脂肪酸活化 为脂酰CoA、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肪酸的 β-氧化过程及乙酰CoA的彻底氧化四个阶段。 1.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 在细胞质中,脂 酰CoA合成酶催化脂肪酸与HSCoA生成脂酰CoA 的过程称为脂肪酸的活化。反应过程中ATP供 能后生成AMP ,两个高能磷酸键断裂,相当 于消耗2分子ATP。

第七章脂类代谢

第七章脂类代谢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名称:生物化授课教师:李妮No: _17编制日期:2018 年4 月8 日第七章脂类代谢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脂类?指脂肪和类脂的总称为脂类。

二、分类1.脂肪(fat)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2.类脂(lipoid)胆固醇(cholesterol, Ch) 、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 CE) 、磷脂(phospholipid, PL) 、糖脂(glycolipids,GL) 。

三、脂类在体内的分布四、脂类功能(一)脂肪的生理功能1 .储能和氧化供能2 .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协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 .保温和保护作用(二)类脂的生理功能1.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2.转化为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胆固醇可转化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等重要物质。

必需脂肪酸可以转化为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

第二节甘油三酯代谢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脂肪动员1.定义:贮存在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肪酶催化下,逐步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并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输至全身各组织而被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2.脂肪动员过程3.限速酶甘油三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使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降低的激素:(1). 胰岛素(2). 前列腺素E 思考: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减少时如何影响脂肪动员?使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增加的激素:1.肾上腺素2.去甲肾上腺素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胰高血糖素5.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二)脂肪酸的氧化1.脂肪酸氧化的反应部位除脑组织外, 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其中肝、肌肉最活跃。

2.亚细胞定位胞液、线粒体。

3.脂肪酸氧化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脂肪酸的活化第二阶段: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第三阶段:β- 氧化过程第四阶段:乙酰CoA的彻底氧化4.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 的生成( 胞液)(1)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 存在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称重
取下接收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收瓶 内乙醚剩 1~2 ml 时,在水浴上蒸于,再于 100~105℃干燥 2小时,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30 分钟,称重,并重复操作至恒重。
(四) 结果计算
脂肪(%)=(m2-m1) / m×100
m2——接受瓶和脂肪的质量,g; ml——接受瓶的质量,g; m——样品的质量(如为测定水分后的
⑩因为乙醚是麻醉剂,要注意室内通风。
2、酸水解法
(一)原理 将试祥与盐酸溶液一同加热进行水解,使结合 或包藏在组织里的脂肪游离出来,再用乙醚和石 油醚提取脂肪,回收溶剂,干燥后称量,提取物 的重量即为脂肪含量。
(二) 适用范围与特点
此法适用于各类、各种状态的食品中脂肪测定。 特别是加工后的混合食品,易吸湿,结块,不易 烘干的,用索氏提取法不行的样品,效果更好。
1
2016-12-13
2.脂类与食品加工的关系密切
蔬菜本身的脂肪含量较低,在生产蔬菜罐头时,添加适量 的脂肪可以改善产品的风味;对于面包之类焙烤食品,脂 肪含量特别是卵磷脂等成分,对于面包心的柔软度、面包 的体积及其结构都有影响。 测定食品的脂肪含量,可以用来评价食品的品质,衡量食 品的营养价值,而且对实行工艺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管 理、研究食品的贮藏方式是否恰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
过氧化物如:H2O2、Na2O2、CaO2、BaO2、ZnO2、 MgO2等。
4
2016-12-13
⑤ 提取时水浴温度不可过高,以每分钟从冷凝管滴 下80滴左右,每小时回流6—12次为宜,提取过程 应注意防火。
⑥在抽提时,冷凝管上端最好连接一个氯化钙干燥 管,这样,可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也可避免乙 醚挥发在空气中,如无此装置可塞一团干燥的脱 脂棉球。
③ 抽提用的乙醚或石油醚要求无水、无醇、无过 氧化物,挥发残渣含量低。因水和醇可导致水溶 性物质溶解,如水溶性盐类、糖类等,使得测定 结果偏高。过氧化物会导致脂肪氧化,在烘干时 也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④乙醚中过氧化物的检查方法 取6ml 乙醚,加2ml 10%的碘化钾溶液,用力
振摇,放置1分钟,若出现黄色,则证明有过氧化 物存在。
测定方法
油脂样品 100ml比色管 20℃放置24h 白炽灯泡下观察
1、透明度 植物油透明度:
油样品在一定温度下,静止一定时间后,目测观 察油样品的透明程度。 品质正常合格的油脂应该澄清、透明,但若油脂 中含有过高的水分、磷脂、蛋白质、固体脂肪、蜡 质或者含皂量高,油脂会混浊,影响透明度。
2、色度
1.索氏提取法
(一)原理
利用脂类物质不挥发的特性,将经前处理的、分 散且干燥的样品用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 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到 的残留物,即为粗脂肪。 粗脂肪——残留物中除游离脂肪外,还含有色素、 树脂、蜡状物、挥发油等。
(二) 适用范围与特点
适用于脂类含量较高,结合态脂类含量少或经水解 处理过的(结合态已转变成游离态),能烘干磨 细,不易吸湿结块的样品的测定。 此法经典,对大多数样品的测定结果比较可靠。 但费时长(8~16 h)溶剂用量大,需要专门的仪 器,索氏提取器。
有时也采取乙醚+石油醚共用。但乙醚、石油醚都 只能提取样品中游离态的脂肪。
对于结合态的脂类,必须预先用酸或碱及乙醇破 坏脂类与非脂类的结合后,才能提取。
3. 氯仿—甲醇
一种有效的溶剂,对脂蛋白、磷脂提取效率较高。 特别适用于水产品、家禽、蛋制品中脂肪的提取。
2
2016-12-13
样品的预处理
(一)原理
用浓硫酸溶解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等非脂成分, 将牛奶中的酪蛋白钙盐转变成可溶性的重硫酸酪 蛋白,使脂肪球膜被破坏,脂肪游离出来,再利 用加热离心,使脂肪完全迅速分离,直接读取脂 肪层的数值,便可知被测乳的含脂率。
6
2016-12-13
2.适应范围与待点
这两种方法都是测定乳脂肪的标准方法,适用于鲜 乳及乳制品脂肪的测定。对含糖多的乳品(如甜炼 乳、加糖乳粉等),采用此方法时糖易焦化,使结 果误差较大,故不适宜。
样品质量计),g。
(五) 注意及说明
① 样品应干燥后研细,样品含水分会影响溶剂提 取效果,而且溶剂会吸收样品中的水分造成非脂 成分溶出。装样品的滤纸筒一定要严密,不能往 外漏样品,但也不要包得太紧影响溶剂渗透。放 入滤纸筒时高度不要超过回流弯管,否则超过弯 管样品中的脂肪不能抽提,造成误差。
② 对含多量糖及糊精的样品,要先以冷水使糖及 糊精溶解,经过滤除去,将残渣连同滤纸一起烘 干,再一起放入抽提管中。
3
2016-12-13
3. 抽提
将滤纸筒或滤纸包放入索氏抽提器内,连接 已干燥至恒重的脂肪接收瓶,由冷凝管上端加入 无水乙醚或石油醚(30—60℃沸程),加量为接 受瓶的2/3体积,于水浴上(夏天65℃,冬天80℃ 左右)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的回流提取,一般 视含油量高低提取6—12小时,至抽提完全为止 (用滤纸试)。
食品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脂。大多数动物性食 品及某些植物性食品(如种子、果实、果仁)都 含有天然脂肪或类脂化合物。
脂类物质的结构与化学特性
不溶解于水,但溶于有机溶 剂,如正己烷,石油醚、甲 醇和氯仿等。
脂类物质在食品中的存在形 式:游离态、结合态
脂肪在酸、碱、酶的作用下, 能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全脂乳粉 25~30
这些含量是指用乙醚提取的脂类总量。
二、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
1.脂类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
脂肪可为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脂肪 是一种富含热能营养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每克脂 肪在体内可提供 37.62 kj (9 kcal)热能,比碳水化合物和 蛋白质高一倍以上;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溶剂, 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与蛋白质结合生成的脂 蛋白,在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和完成体内生化反应方面都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色泽是植物油的重要质量标志,要求具有较浅的 颜色。色泽主要来源于油料籽中含有的叶黄素、 叶绿素等。
检测方法: 色度计
7
3、气味和滋味
不同油脂具有其独特的油脂 气味
菜籽油-辣味 芝麻油-香味 酸败油-哈味
油脂样品 加热到50℃ 搅拌,闻气味
2016-12-13
4、相对密度
指油脂在20℃时的质量 与同体积纯水在4℃时的 质量之比。
脂肪在空气中长期搁置,会 产生哈喇味和臭味,这种现 象叫油脂酸败。
常温下呈固态的称为“脂”, 呈液态的称为“油”。
膳食中脂类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及动物脂肪。几种食物
100g中脂肪含量(g)如下:
猪肉(肥) 90.3
核桃
66.6
花生仁 39.2
青菜
0.2
柠檬
0.9
苹果
0.2
牛乳
3 以上
香蕉
0.8
全脂炼乳 8 以上
(一)原理
利用氨一乙醇溶液破坏乳的胶体性状及脂肪球膜 使非脂成分溶解于氨一乙醇溶液中,而脂肪游离 出来,再用乙醚—石油醚提取出脂肪,蒸馏去除 溶剂后,残留物即为乳脂肪。
5
2016-12-13
(二)适用范围与特点
本法适用于各种液状乳(生乳、加工乳、部分脱脂 乳、脱脂乳等),各种炼乳、奶粉、奶油及冰淇淋 等能在碱性溶液中溶解的乳制品,也适用于豆乳 或加水呈乳状的食品。
4、氯仿-甲醇抽提法
(一)原理
样品 氯仿-甲醇
结合脂 游离脂
过滤
除去非脂类物质、回收溶剂、在残留物中加入石油醚 抽提
蒸馏、除去溶剂
称重
(二)适用范围
适宜于高结合脂含量的样品,尤其是高磷脂含量, 如鸡蛋、鱼类、肉类等。
对于不含水分的样品,如果用此法,则应该加入 适量水分。
5、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测定乳脂肪)
本法不适于测定含磷脂高的食品、如:鱼、贝、蛋 品等。因为在盐酸加热时,磷脂几乎完全分解为脂 肪酸和碱,当只测定前者时,使测定值偏低。本法 也不适于测定含糖高的食品,因糖类遇强酸易炭化 而影响测定。
GB/T 5009.6—2003《食品的脂肪测定》
1. 索氏提取法 2. 酸水解法
3、罗兹——哥特里(Rose—Gottlieb)法 (碱性乙醚提取法、重量法测定乳脂肪)
1. 固体样品要粉碎,颗粒大小要合适,注意粉碎过 程中的温度,防止脂肪氧化。
2. 样品要干燥 温度低——酶活力高,脂肪易降解。 温度高——脂肪易氧化成结合态。 较理想的方法是冷冻干燥法。
3. 酸水解 对于乙醚不能渗入内部的或含结合态脂肪。
二、脂类含量的测定
索氏提取法至今仍被认为是测定多种食品脂类含 量的有代表性的方法,但对于某些样品测定结果 往往偏低。酸水解法能对包括结合态脂类在内的 全部脂类进行定量,而罗紫-哥特里法主要用于乳 及乳制品中脂类的测定。
⑦抽提是否完全,可凭经验,也可用滤纸或毛玻璃 检查,由抽提管下口滴下的乙醚滴在滤纸或毛玻 璃上,挥发后不留下油迹表明已抽提完全。
⑧ 在挥发乙醚或石油醚时,切忌用直接火加热,应 该用电热套,电水浴等。烘前应驱除全部残余的 乙醚,因乙醚稍有残留,放入烘箱时,有发生爆 炸的危险。
⑨反复加热会因脂类氧化而增重。重量增加时,以 增重前的重量作为恒重。
此法操作简便,迅速。对大多数样品来说测定精度 可满足要求,但不如重量法准确。
仪器
① 巴布科 克氏乳脂 瓶
②盖勃 氏乳脂 计
三、食用油脂理化指标测定
物理性质 • 透明度 • 色泽 • 气味 • 滋味 • 相对密度 • 折射率 • 烟点 • 熔点 • 凝固点
化学性质 酸价测定 皂化价测定 碘价测定 过氧化值测定 羰基价测定
三、脂类的测定
食品的种类不同,其中脂肪的含量及其存在形式就不相 同,测定脂肪的方法也就不同。 脂类的测定项目可分为:测定食品中总脂肪的含量,测 定脂类的组成与品质。 常用的测定脂类的方法有: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氯仿一甲醇 提取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