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通史——秦汉
一轮通史复习秦汉史
![一轮通史复习秦汉史](https://img.taocdn.com/s3/m/f109b1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f.png)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 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 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封建制度 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
和补充
的为推封进建作专用制.第主二义,在中皇央帝集制权度
下国,各家项制政度令的统建一立,这创有造利了于雏封
三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 建形经,济对和以文后化的的历发代展封. 建王
公 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但朝皇的帝中个央人官素质制往有往重对要一影代响.
史一人,负责监察
所在州部的郡国.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刺史逐 渐地方官化,向地方割据பைடு நூலகம் 力变化发展,是汉朝灭亡的 原因之一
重点解析 1、 材料一
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不受郡守领导,而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 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汉代的十三部刺史,由御史台的御史 中丞统辖,位郡守之上,对郡守进行监察.唐朝设十道巡按后改为十七 道,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负责监察地方.宋代诸州监察官通判,实 际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 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 的派出机构. 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什么特点
D
结合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基本规律 说说宋元时期货币变化的社会背景 说说明清时期中国货币变化体现的社会发展状况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053be5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3.具体内容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特别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2.地方割据: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3.监察: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要点透析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2影响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2.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1.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2014·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3.2014·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4.2013北京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5.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9.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02013天津高考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经济一、重农抑商: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二、水利工程及工具:1.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需要;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三、手工业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2.东汉水排——鼓风冶铁3.东汉烧出青瓷四、城市繁荣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学以致用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3.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2014·天津文综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8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8.2013广东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9.2013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10.19分201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指出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文化一、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二、汉代:汉初黄老之学1.原因: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2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 内容:1治身养生2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原因: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 新儒学理论:1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大一统3.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特别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四、科技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被称为“蔡侯纸”;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 地动仪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4.医学: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2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五、文艺1.汉赋:司马相如2.书法:秦篆汉隶3.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考点透析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哲学;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是政治一统的根基;2.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1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2发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学以致用1.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2.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3.2013福建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4.2013重庆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5.2013重庆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6.7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8.2014·北京卷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2.2014·海南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9.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原创)高考历史冲刺必备资料之通史梳理——秦汉时期
![(原创)高考历史冲刺必备资料之通史梳理——秦汉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17b89254f46527d3240ce073.png)
秦汉——中华文明的发展■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西汉郡国并行制。
3.秦汉时期的冶金、制瓷和纺织业。
4.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5.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6.汉代儒学。
■1.考点分布■2.命题规律近三年来各地高考对秦汉史的考查呈现出如下特点: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
从考点看,主要集中在秦朝的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察举制、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董仲舒新儒学等主干知识点上。
从考查方式看,多运用新史料创设新情境,规避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分析问题、甄别判断的能力。
3.考向预测(1)联系小农经济、法家思想以及时代转型的特点,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查其确立的原因及其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2)从原因、方式、实质、影响等角度,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
(3)将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从内容、地位等角度进行对比,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点。
■1.整体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定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大发展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2.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国家统一的进程: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较好地处理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度,首次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汉承秦制,略有所改,西汉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酿成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有效巩固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秦汉通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秦汉通史知识点梳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8468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7.png)
秦汉通史知识点梳理总结一、秦朝的建立1. 秦朝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 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主,实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例如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实行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等,加强中央集权,从而统一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政治制度。
3. 秦始皇统一货币,推行了标准币制,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4. 秦始皇推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确立了郡县制,对推行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央集权过重,给地方政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导致了地方政权的腐败。
5. 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文字,统一了货币、车轮、纸张,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
6. 秦朝推行的中央集权政策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例如,中央集权导致了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的兴起,最终秦朝灭亡。
二、汉朝的建立1. 秦朝灭亡后,刘邦在汉中称帝,建立了西汉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封建王朝。
2. 汉朝时期,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地方政权一定的自治权。
3. 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的交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塑造了中国开放的国际形象。
4. 汉朝时期,开始兴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引黄河灌溉工程、修建漕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 汉武帝推行的火铳制度,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6.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了两汉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的一个时期。
三、秦汉帝国的社会变迁1.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社会风气优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 秦汉时期,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商人地位低下,劳动阶层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2](https://img.taocdn.com/s3/m/a1267eb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d.png)
四、东汉豪强士族的庄园经济
3.庄园经济的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池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
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
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后汉书·樊宏传》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每一个田庄,在若干作坊、宅院、庭院之外,多修有高墙,在高墙的四周建有了望 谯楼,战乱时每一个田庄就是一个坞堡……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 族长。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特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
时期
(1)政治: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王东京《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研究》
三、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3.评价:
(2)对经济的影响
③对西汉社会结构的影响
“往往即郡县比没入田田之。其没入奴掉,分诸苑养狗马禽兽,及与诸官。诸官益杂置
多,徒奴蝉众”。
——《史记·平准书》
(3)经济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扩大国家垄断经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
王莽统治时期,施行的五均六管政策也是因袭借鉴了汉武帝的做法,东汉初年,依然实
“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
而天下用饶。”
——《史记·平准书》Βιβλιοθήκη ②商业繁荣,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47746c3ba98271fe910ef9d7.png)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1)春秋时期⎩⎪⎨⎪⎧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
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2.大统一(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高三高考二轮秦汉历史通史复习原创精品课件
![高三高考二轮秦汉历史通史复习原创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204079f46527d3240ce0dc.png)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 五帝所不及;……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 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 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以诸侯为郡县,人人 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 威德。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臣(淳于越)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 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 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 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答案:A
(2013湖北襄阳历史· 3)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 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 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 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偃说 上曰:“古者诸侯①不过百里,强弱之形 易制②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③缓 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 京师④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 晁错是也。”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元朔二年( 前 127) ,主父偃上书汉 背景知识: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 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 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 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 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 为列侯 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历史通史复习课件:秦汉时期
![历史通史复习课件:秦汉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a42fa6323169a4517723a38f.png)
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 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 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 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 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关系,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 稳固。
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 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第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 原无俸禄,可以任意搜刮百姓。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 官吏自筹。惩治贪污。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 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 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 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是,“法律贱商 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汉 武帝对商人征收重税,推行盐铁专卖。抑制了富商大 贾的势力。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 国丝绸远销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 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战国时期度量衡制混乱,影响各地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 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 路组成,修筑人工渠道灵渠以沟通自然江河。 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秦始皇对思想文化 严加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一些儒生 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追查,活埋460名儒 生。 秦始皇下令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形 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 郡县。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 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 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李斯主张郡县制。秦始皇征服 百越、北击匈奴后,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机构。乡有三老掌教化;有秩、 啬夫管司法和赋税;游徼管治安。乡下面有里,里设里正。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二单元秦汉史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二单元秦汉史](https://img.taocdn.com/s3/m/a93c279a02d276a200292e2f.png)
材料一:(晁错)说上曰:‚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 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 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 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佊人人喜得所愿,以上德放,实分其 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
春秋战国的纷争(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
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兼并
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第二单元 秦汉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汉概况:
【历史沿革】秦朝(BC221—BC207年) 西汉(BC202—公元9年) 东汉(AD25—AD220年)
◆秦汉时期奠定了此后不同时期“中国” 版图的基本格局; ◆秦汉时期建立一系列制度,对后世统一 国家有广泛影响; ◆统一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观念建立,使不 同民族形成共同心理特征。
君主专制
分封制 皇帝制度 宗法制 三公九卿 西 春秋 秦 周 战国 朝
礼崩乐坏 郡县制 诸侯争霸 孕育统一
西 汉
隋 唐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清 朝
中央集权
汉朝:君主专制
皇 帝
决策机构中朝
外朝
执行机构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卿
太 尉
天下之势,方病 大瘇,一胫之大 几如腰,一指之 大几如股。 —贾谊
皇帝
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 之首 全国 政务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诸卿 第一,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第二,体现“家天下”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84dcaba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d.png)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 修筑长城
• 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 筑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东到辽东郡碣 石旳万里长城。三次大规模修,第一次是 秦始皇,第二次是汉朝,第三次是明朝, 如把各国各朝修旳都算上,全长有10万里 以上。
• 7. 开疆拓界 • 统一岭南 • 百越,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域。 • 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征民50万戍守,在
越地设闽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开通西南 夷
• 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域。开5尺道。 • 对匈奴旳战争
• 派蒙恬北击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复河南 (河套一带)之地,驻守阴山一线。
第三节 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旳灭亡
• 2.文景之治
• 1)文帝,高祖子 萧规曹随
• 发展农业 改革选举 减轻、赋税徭役 省刑罚 (淳于意,名医,被告庸医治死人,官府判处 “肉刑”,他感叹只有5个女儿,没有儿子,小 女儿缇萦到长安上书文帝,反对肉刑,于是文 帝感动,宣告废除。
• 2)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处理同姓诸侯王问题, 晁错提议“众建诸侯少其力”,打着“清君侧” 反叛。
• 秦、西晋、隋属于三个短命王朝,秦和隋之后 都出现了一种昌盛旳大帝国汉和唐,它们似乎 是一种过渡期。
• 1。秦旳暴政 • 1)严刑酷法 • 户籍管理,什伍法 ,5家为伍,10家为什,实
施连坐法,奖励举报(告奸)。一人犯法,罪 及三族。“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 刑 德)。“囹圄成市,赭衣塞路”。
• 以命为制,以令为诏。
第二节 巩固统一旳措施
• 1.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 带有家族贵族制旳色彩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
![02中国通史:秦汉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994da4969eae009581beca2.png)
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 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 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 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 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 点。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中朝-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中枢机关) 选官制度----察举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实行刺史制度 ,监察地方 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东汉时)改刺史为州牧。成为州最高长官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五、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 《上林赋》《子虚赋》 乐府诗 文字: 绘画和 雕塑: 秦-小篆 秦汉-隶书 大多实用性的文字 东汉-楷书 雕塑精品--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 石、画像砖。
1.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 A.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D.六国统治者代表着腐朽落后势力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
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巩固统治 ②思想基础--法家理论 ③政治探索--秦商鞅变法 ④现实条件--秦统一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3)、秦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始皇帝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实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制定选官制度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 一车轨,修驰道 、长城 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整顿风俗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
![高三通史第二轮历史复习 秦汉 魏晋史 (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877d692e3f5727a5e962d3.png)
2、原因:天灾人祸。魏晋之际北方气候发生变化,冷冻、干 旱、沙化天气越来越多;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较安定,气 候温和,资源丰富;南方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能力拓展】
对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认识
3、影响 (1)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生
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2)带来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民
【能力拓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认识
1、出现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豪强势力强盛影响国家政治,皇权统治依赖于 士家大族的支持。 (3)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 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雄厚的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 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尚谈玄学之风。
1、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统一文字为小篆,汉代由黄老之学 到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 受到冲击。
2、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以高 超的工艺制造了“浑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课件---秦汉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通史复习课件---秦汉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5c4e529cc22bcd126ff0cd1.png)
• 外交: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
北抵长城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达
大
海
南濒南海
西汉疆域图
西 跨
北跨阴山
东
起
葱
日
岭
本
海
南到南海
二、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贸之路
10世纪欧 洲的航运 枢纽
6世纪中国丝织技 术传入。博物馆收 藏大量元明瓷器
1.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原因
2.从时空角度认识秦汉经济的发展历程
2秦汉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
3.儒学的发展历程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
展的影响
•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 2.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 • 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 3.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特点
1.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社会 中社会地位
通史视角下的历史复习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
秦朝 时期
BC221-BC207 都:咸阳
西汉 时期
BC202-公元8年 都:长安
新朝 时期
公元9--公元23年
东汉 时期
公元25-220年
都:洛阳
考纲解读
•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1.理清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2.认识秦汉经济发展在中国古代 经济中的地位 3.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4秦汉科技文学艺术文字的影响
【研读教材】
概念辨析
•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 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课件】通史复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课件]
![【课件】通史复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f443dc1ed9ad51f11df278.png)
——封建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 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 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文明
【时空框架】 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
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B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指出:两汉时
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汉武帝
制定刺史制度,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东汉时期,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二课全部 、第三课(刺史制度、察举制)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 必修3 专题一 第二课 儒学的兴起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选修6 :秦陵、兵马俑、长城
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
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这说明汉代刺史制度
A.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B.削弱了秦以来膨胀的相权
C.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基础
D.逐渐取代了郡国并行制度
A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时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ed5d38102de2bd970588a9.png)
小题验知
内容
“永宁元年,掸国 (今缅甸东北 )王雍由调复 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 ……自言我 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 秦。 ”
“从加那调州 (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 加拉湾西岸 )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 ,乃入秦,大秦国也。 ”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 趾(今越南北部 )七郡外夷比 (邻),又有水道
角度新颖 而是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隐性切入,考查汉武
呼应热点 帝的大一统,折射出国家的统一。
特定时期的 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特色现象 与民休息的 “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
民本思想 余货财”。 鉴古知今的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
家国情怀 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西汉初,确立了郡县和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这些诸
影 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
响 的积极作用,但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威
胁,终于在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强 (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 干 (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注重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
唯物史观 的影响。
关注
社会热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
强点调 思辨判
断
,折射“三农”问题。 A 、C 、D 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 扰性,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新瓶 以儒学思想的历史传承创设新情境,实则考查的仍 老酒 是儒家思想。 素养 注重“历史解释”,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 立意 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价值 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引领 ,增强民族自信心。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秦汉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秦汉](https://img.taocdn.com/s3/m/3dbeae5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8.png)
中国古代历史第二单元秦汉221——公元220年2、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时期;开创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深远①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②经济上:形成了统一的经济体制,汉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铁农具、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③思想文化上: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外来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第1课时政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考点1.二.创立者:秦始皇。
三.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和郡县制(地方)(一).皇帝制度:1、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2、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如各种称谓“朕、制、诏、玺”等);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制度的核心)。
3、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①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奏章的上传和诏书的下达,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②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③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三).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郡县制的建立与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A、历程: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 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 B、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保 持世界领先地位。 C、手工业概况: ①冶铸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 鼓风——水排(东汉发明的水力冶铁工具) ②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 称为丝国 ③ 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简述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
②经济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文化上: 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 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 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
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结果: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解决:
(3)监察制度:刺史制 (4)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
二、秦汉的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一)农业 1、秦朝: ①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③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封建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考试重点: 秦汉确立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课程链接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秦汉的经济①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垄作法、代田法(赵过) ②生产工具:耧车、耦犁、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铁犁牛耕。 时 期 工具 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铁农具和牛耕 赵过的耦犁;犁壁、耧车
耦犁
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
1.历程: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概念: 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 3.原因: ①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 建统治的需要。③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 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 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①重农: 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抑商: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 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 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特点: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 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
6.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进步: 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 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 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 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 ②局限: 瓦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 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 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②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③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 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一、秦汉的政治 1、秦朝: (1)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内容: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特点: 皇权至上,权利高度集中 (3)颁布秦律(这是第一部通行全国的法律,以严 刑峻法为特征,体现了皇帝的专制意志);
出现并推广
铁犁牛耕 成为主要 __________ 耕作方式 珠江流域 推广到__________
二、秦汉的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2、汉朝:小农经济发展 (1)农业: ①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垄作法、代田法(赵过) ②生产工具:耧车、耦犁、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③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④水利工程:白渠、漕渠、龙首渠、“井渠”;黄河 治理(东汉王景) ⑤土地制度:三种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君主私有、 自耕农私有、地主私有。后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土地兼并不断。东汉时,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C.民间手工业 ※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业主要包括哪两种经营 形式?其各自特点如何? ①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 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三)商业: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将抑商 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 “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表现:
(4)修驰道、灵渠和长城 (5)实行暴政
①表现:赋税沉重;大兴工程; 严刑峻法;文化专制。 ②结果: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2、汉朝:“汉承秦制”,调整巩固(表现): (1)中央官制:中外朝制
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内容:汉武帝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 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 大尚书台权力,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秦汉时期(公元前3C到公元3C)
第一阶段: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即公元前3世 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今陕西西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