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探究

合集下载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杀菌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的化学药剂,其作用是杀灭病菌和真菌,防止作物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随着植物保护技术的进步,杀菌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其作用机制也逐渐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就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病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达到杀菌的目的。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菌体细胞膜许多杀菌剂具有破坏菌体细胞膜的作用,如噻唑醚、三唑酮等。

这些杀菌剂能够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导致菌体死亡。

2. 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众所周知,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是其生存和繁殖的基础。

因此,许多杀菌剂能够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导致菌体死亡。

此类杀菌剂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3. 阻断代谢途径有些杀菌剂则是通过阻断菌体代谢途径来达到杀菌的目的,如脲类杀菌剂、咪唑类杀菌剂等。

这些杀菌剂能够干扰菌体代谢途径,导致菌体死亡。

4. 抑制酶和蛋白质的合成许多杀菌剂还能够抑制菌体内的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菌体死亡。

常见的杀菌剂包括氨基磺酸类、吡啶酰胺类等。

二、杀菌剂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杀菌剂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新型杀菌剂也被开发出来。

近年来,杀菌剂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杀菌剂的高效化随着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杀菌剂的高效化成为了当今的主要研究方向。

为了提高杀菌剂的效果,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杀菌剂的应用方式、浓度等因素,以及如何将杀菌剂与生物学控制等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杀菌剂的应用效果。

2. 杀菌剂的低毒化杀菌剂的毒性不仅对作物有害,还对人类和环境产生危害。

因此,探索低毒化的杀菌剂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低毒性的杀菌剂,并通过绿色合成、提高杀菌剂的降解速度等方法,减少杀菌剂对环境的影响。

3. 杀菌剂的绿色合成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杀菌剂的绿色合成技术。

绿色合成是一种以环保为出发点的新型化学合成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最小化或消除环境污染来制备化学品。

草坪草病原菌的抗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草坪草病原菌的抗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施用 杀 菌剂是 防治 草坪病 害 、 证 草坪健 康 、 观最 主要 的手 段之 一 。杀 菌剂 , 别 是 高效 、 保 美 特 内吸 、 专一 性 杀 菌剂得 到广 泛应用 , 方面在 防治 草坪 病害方 面起 到 了很重要 的作 用 , 一 另一 方面也 出 现了某 些草 坪草病 原菌对 相 应 杀菌 剂产生 抗药 性 的 问题 , 禾 生炭 疽 菌 ( olttih m g a ncl ) 禾 草 币斑 病 菌 ( ceoii o e~ 如 C l orc u rmii a 、 e o S lrt ah moo n cr a 、 a p ) 瓜果腐 霉 菌 ( y hu p a iemau 等 J P t im a h nd r tm) 。随着 越来 越 多 的植 物 病 原真 菌 对 杀菌 剂 产 生抗 药 性 ,
制剂类 ( e tyainihbtr , d meh lt ii sDMI) o n o s 和苯 并 咪唑类 ( e zmiaoe ) 2类 内吸性 杀菌 剂 防治 效果 相 比其 他 bni dzl 这 s 非 内吸性杀 菌剂要 好得 多 , 由于这 2 杀 菌 剂作 用 位 点 的专 一 性 , 其 高 效 的 同 时 , 类 在 也伴 随着 抗 药性 高 风 险 。 币斑 病菌对 杀菌 剂抗 药性历 史 已经有 4 0年 的时 间 了 ,9 8年 , 16 币斑 病菌 第 1次 出现对 广谱 型杀 菌剂 镉 汞杀 菌剂 (a mim n ru yb sd 的报 道Ⅲ , c d u a dmec r—a e ) 自那 以后 , 内 吸性 杀 菌剂 抗性 开 始 显 现 。7 对 0年 代 中期 , re Warn等 发现 了币斑 病 菌对一 些苯并 咪 唑类杀 菌剂 产生抗 性 , 而这类 杀 菌剂进 入美 国市 场还不 到 1 0年 时 间 , 后来 , 再 对二 甲酰亚胺 类杀 菌剂 ( i r o i d s 和 DMI 类 杀菌剂 同样 出现 越 来越 多 的 抗性 问题 dc b xmie) a s 。长 时 间 、 繁施 用 频

QoI_类杀菌剂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研究进展

QoI_类杀菌剂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研究进展

将 QoI 类杀菌trobinꎬ 啶氧菌酯 Picoxystrobin 和
唑菌酯 Pyraoxystrobin) 、 甲氧基氨基甲酸酯类 ( 如吡
唑醚菌酯 Pyraclostrobin) 和氨基乙酸酯类 ( 如醚菌酯
Kresoxim - Methyl 和肟菌酯 Trifloxystrobin) 等ꎮ 根据是
旁路氧化途径 ( Alternative oxidaseꎬ AOX) 也 称
交替氧化途径ꎬ 普遍存在于多种高等植物、 真菌、 藻
菌和高等植物线粒体的另一呼吸电子传递链ꎬ 以旁路
酶 Q 传来的电子传递到氧生成水ꎬ 而不经过复合物Ⅲ
和复合物Ⅳ 2 个 ATP 能量合成位点ꎬ 因而形成较少的
ATPꎬ 从而导致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降低 ꎮ 已有

单点突变 G143A 和 F129L 导致的对应氨基酸的蛋白
抗性水平的突变位点ꎬ 在欧洲等地也监测到了这 3 种
生的常见原因ꎮ 研究表明ꎬ G143A 突变会使复合体 III
分离株监测到含有 S108A、 F129L 和 A194V 3 个突变
aox 参与调控核盘菌 ( S sclerotiorum) 对啶氧菌酯的
敏感性 [18] ꎻ 在稻瘟病菌 ( Magnaporthe grisea) 和灰葡
萄孢 ( B cinerea) 中 aox 基因敲除突变体降低了对嘧
※农业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4ꎬVol 44ꎬNo 07 1 1
对肟菌酯的抗性ꎻ 小麦褐斑病 ( Pyrenophora tritici - re ̄
pentis) 种群中存在 G143A、 F129L 和 G137R 的不同
注: ( A) 为运输体蛋白对 QoI 杀菌剂分子的外排作用ꎻ ( B)

植物病原菌对SDHI类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菌对SDHI类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Resistance of Plant Pathogens
to SDHI Fungicides
作者: 李培谦[1];杨瑾[1];冯宝珍[1]
作者机构: [1]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山西运城044000
出版物刊名: 运城学院学报
页码: 1-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植物病原真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抗药性;突变;适合度
摘要: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作用于病原真菌呼吸链琥珀酸脱氢酶,阻断电子传递干扰真菌能量代谢而起到杀菌作用。

新一代的SDHI类杀菌剂由于作用位点单一、杀菌谱广,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然而,由于广泛高频使用,田间已经出现了抗药菌株,这最终可能导致大范围抗药性的产生及药效降低。

植物病原菌对SDHI类杀菌剂的抗性是由复合体II基因突变引起的,抗性突变体检测的方法包括生物测定法和分子诊断方法。

杀菌剂的使用方式是影响病原菌适合度代价的重要因素。

测定菌体适合度可以预测整个种群的抗性发展状况。

SDHI杀菌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同一杀菌剂对同一种群的病原菌交互抗性模式存在差
异。

SDHI类杀菌剂抗性问题日益突出-治理策略到底又该如何?

SDHI类杀菌剂抗性问题日益突出-治理策略到底又该如何?

20世纪60年代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首次被开发,代表品种为萎锈灵(carboxin)。

最早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只对担子菌如锈菌具有较高活性,杀菌谱较窄,因此使用范围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21世纪,随着新农药研究的深入和合成技术的不断改进,开发了新型的SDHI类杀菌剂,拓宽了杀菌谱,被广泛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真菌病害,如甲呋酰胺(ofurace)、啶酰菌胺(boscalid)、噻呋酰胺(thifluzamide)、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和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等。

SDHI类杀菌剂可有效对抗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问题,但由于该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抗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多项研究证实还出现了多重抗药性。

据文献报道,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啶酰菌胺和吡噻菌胺的抗性频率已经高达90%以上。

因此,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将该类杀菌剂归为中等至高抗性风险。

SDHI类杀菌剂开发与应用现状近年来,SDHI类杀菌剂市场增长迅速,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2019年,该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为23.11亿美元,占当年杀菌剂市场的12.7%,2014—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5%,市场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类杀菌剂。

1966年,有利来路(现科聚亚)公司的萎锈灵上市,用作种子处理剂,随后开发了氧化萎锈灵,但最开始上市的这类药剂防治谱较窄,随着深入研究及新农药品种创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具有结构新颖、高活性和杀菌谱广的特点,有的品种还能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作用,从而使SDHI类杀菌剂在全球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异军突起。

各大公司对此类杀菌剂的发展寄予厚望。

如巴斯夫对氟唑菌酰胺寄予的销售峰值高达6亿欧元,2019年销售额达到4.91亿美元,位于SDHI类杀菌剂销售额第一。

先正达则预测苯并烯氟菌唑的年峰值销售额将超过5亿美元,2019年已达到4.19亿美元。

百合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百合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百合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百合灰霉病是百合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灰霉病菌引起。

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百合灰霉病的防治对于百合的种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百合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百合灰霉病病原菌鉴定1. 病原菌分离首先需要从感染的百合叶片或花朵中分离出病原菌。

可使用无菌酶解法或无菌分离法。

将感染组织切碎并接种在适宜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可以得到纯种的病原菌培养物。

2. 形态学特征观察将分离获得的培养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菌落形态、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

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属于哪一类真菌。

3.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通过对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对碳源利用、氮源利用、温度耐受性等进行测定,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分类。

4.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扩增病原菌的特异基因序列,如ITS序列、18S rRNA序列等,然后进行序列分析和比对,可以确定病原菌的系统发育位置,从而准确地鉴定病原菌的种属。

1. 菌丝生长特性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病原菌,观察其菌丝生长的速度和形态特征。

可以测定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最适pH值等生长条件。

2. 孢子萌发特性将病原菌的孢子悬浮液均匀涂抹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玻片上,观察并计算孢子的萌发率、萌发时间等参数,以揭示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特性。

3. 致病力测定将获得的病原菌培养物接种到健康植株上,观察和计算感染率、病程发展情况等,从而测定病原菌的致病力和病害发展规律。

4. 耐药性测定通过对病原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进行测定,可以了解病原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抗药性,为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百合灰霉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病害的发病机理和传播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也为今后对其他植物病害的鉴定和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避免植物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常见方法

避免植物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常见方法
2 . 6 合 理 使 用 新 药
药剂 的抑 制 作用 l l _ 。
1 . 2 农 业害 虫产 生 抗药性 的原 因 1 . 2 . 1 害 虫 自身 的防 御 能 力 。 多次 使 用药 剂 后 , 虫体 表 皮通
道 结构 产 生 诱 变 , 使 得 表皮 阻 隔 作 用增 强 , 产 生抗 药 性 ; 害 虫机 体 代谢 解 毒能 力 增强 , 产 生抗 药性 ; 害虫 标靶 作 用部 位
1 . 1 . 2 生 化机 制 。 降 低 药 剂与 靶点 的 亲和 性 ; 改 变细 胞 壁细
胞 膜 的 通透 性 , 减 少 吸收 或 增 加 排 泄 , 阻 止药 剂 积 累 ; 农 药
通 过 某 些作 用 转 化 为 无毒 的化 合 物 , 或 与细 胞 内 其他 生化 成 分 结 合 而钝 化 ; 病 原物 也可 改 变 某 些 生理 代 谢从 而 补 偿
1 . 2 . 3 浓度 和剂 量 的影 响 。 某 种 农 药 防 治 某 种 害 虫 时所 需
防 治害 虫 时要 根 据 害 虫抗 性 特 点 , 在 害虫 抗 药 能 力最 弱时
2 . 3 间 断 使 用 或 停 用 农 药
1 . 1 . 1 遗传机制。 病 原 菌 的基 因发 生 突 变 使得 药 剂作 用失 效: 一是 单基 因抗 药性 ( 主效基 因抗 药性 ) , 指 病原 物 由一个 主 基 因 控 制对 某 种 农 药 的抗 药性 , 目前 大 多 数病 原 菌 的抗
1 病 虫害 抗药 性 的产 生原 因
1 . I 植 物 病 原 菌 产 生 抗 药 性 的 原 因
杀 虫 剂 制 剂 中 的农 药 品 种也 可 以 互相 换 用 , 但 需 注 意 它们 之 间是 否存 在 交 互抗 性 。 一般 内 吸 性杀 菌 剂 引 起抗 药 性 的

杨从军--杀菌剂抗性发生与治理

杨从军--杀菌剂抗性发生与治理

A
B
Fungicide B indiscriminately controls Fungicide A - resistant individuals and vice-versa
5、不同作用机理杀菌剂混用
Prevents selection for resistant individuals by
3、增加解毒或降低致死合成
解毒作用作为病菌产生抗药性机制的事例很少, 远不如害虫重要。病菌细胞的生化代谢过程可能通 过某些变异,将有毒的杀菌剂转化成无毒化合物, 或者在药剂到达作用位点之前就与细胞内其它生化 成分结合钝化。例如:
稻梨孢
中等水平抗药性 异稻瘟净
4、补偿作用或改变代谢途径
病菌细胞可以改变某些生理代谢,使药剂的 抑制作用得到补偿,如增加药剂靶点酶的产量 。当药剂阻止了正常的代谢途径时,生物体也 可能增加替代的代谢途径,维持正常的生命活 动,最终表现对药剂的敏感性下降。
抗药性治理策略:以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 延缓病原菌对相应农药抗药性的发生和抗药 性病原群体的形成。
基本原则: 尽可能降低选择压 及早治理
(二)抗药性治理技术措施 1、减少对杀菌剂的依赖
抗病品种
栽培控制
通过各种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植物抗性,减少病害侵染发生条件
生物控制
A2re、a杀o菌f p剂o全or覆c盖overage Good coverage
Multi-site inhibitor
Single-site inhibitor
A 核酸合成抑制剂
恶霉灵/甲霜灵/精甲 霜灵
B 有丝/细胞分裂 多菌灵/甲基硫菌灵
C 呼吸作用抑制剂 QoI类: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 SDHI类:噻呋酰胺; 氟唑环菌胺/氟唑菌酰胺(USA)

第五章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发展及机制

第五章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发展及机制


病原物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抗药
药 性
性状可以稳定遗传




抗药突变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合度,

即与敏感野生群体具有生存竞争力
第一节 病原物抗性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美国James G. Horsfall提出病原 菌对杀菌剂敏感性下降的问题
60年代末,高效、选择性强的苯并咪唑类内吸性杀菌 剂被开发和广泛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多菌灵)
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 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杂交后代对药 剂的敏感性都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
① 某一主效基因对其他主效基因具有 上位显性作用
灰葡萄孢霉对苯并咪唑类药剂的抗药性
② 主效基因间会发生互作
尖孢镰刀菌对苯菌灵的高水平抗药性就是 由2个主效基因的互作引起的
1)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植物病原细菌容易产生抗药 性:
繁殖速度快 数量大, 容易发生变异
少数线虫产生抗药性
化学防治水平很低 线虫繁殖速率一般较慢 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 链霉素和土霉素使用不久,梨火疫病菌就产生了 抗药性。在用噻枯唑水平较高的安徽和县,也发 现水稻白叶枯病菌在田间已存在抗药性。
• 如使用呋喃丹4-5年之后,玉米地的一种线虫 (Daratylenchus seribnexi)种群降低了对呋喃丹 杀线虫剂的敏感性。
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主效基因(major -gene) 抗药性 微效多基因(poly-gene)抗药性
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 真菌对少数药剂和细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药基因属于 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这些抗药基因主要位于真 菌的线粒体和细菌的质粒中。
• 酵母对三烷基锡类药剂( 干扰病菌的氧化磷酸化) 的抗 药性是由线粒体DNA 分子控制的;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6个省 2 4 个 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 2 种杀菌剂 的抗药水平 , 并 比较了其差 异。结果表 明 : 各省份 菌株对 2种 杀菌剂 的抗 药性 均存 在明显差异 , 其 中山东省菌株对多菌灵 的抗药性最强 , 平均 E C s 。 值为 1 . 1 0 mg / L, 江西省和 福建省 菌株 次之 , 平均 E C s o 值 分别 为 0 . 5 8 mg / L和 0 . 3 3 mg / L ̄ 福 建省菌株 对代 森锰锌 的抗 药性 最强 , 平均 E C 5 。 值为3 4 . 5 3 mg / L, 河北省和 山东省菌株次之 , 平均 E C s o 值分别为 1 5 . 8 8 mg / L和 1 4 . 1 9 mg / L 。多 菌灵相对 代森锰锌更 易产 生抗 药性 , 其抗药 菌株 为 7 个, 平均抗 性水平 为 3 . 6 6 , 抗 性频率 为 2 9 . 1 7 ; 而代森锰锌抗 性菌
目前 , 对芦笋茎枯病 ( a s p a r a g u s s t e m b l i g h t
d i s e a s e )的防 治 主要 以化 学 防 治 为 主 , 但 由于 多 年 司产 品 ;8 O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陕西 先 农 生 物
来 大量 使用 化学 药剂 防治 导致 该病 菌在 不少 地 区 出 科技 有 限公 司产 品 。 现 了较 强 的抗药 性 而使农 药 的效果 大 打折扣 。杀 菌 1 . 2 供试 菌株 剂 主要 分为 2 类: 一 类 是 具 高 效 内吸作 用 的 内 吸性 供试 2 4个 芦 笋 茎枯 病 菌 菌 株均 由笔者 所 在 实
第 3 2卷 第 5 期
2 0 1 3年 9 月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研究进展作者:吴小美王海霞云英子等来源:《植物保护》2023年第05期关键词植物病原真菌;杀菌剂抗性机制;抗性检测;抗性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S 481.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88/j.zwbh.2023057杀菌剂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药剂的长期使用,病原菌抗药性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制约药剂防治效果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70年代之前所使用的杀菌剂几乎都是保护性杀菌剂,作用位点多,不易引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但是随着杀菌剂的发展进入高效、内吸、作用位点较为单一的内吸型杀菌剂时代以来,杀菌剂抗性问题愈发普遍和严重,已成为化学防治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由于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可以随着病原菌的繁殖而稳定遗传给后代,病原菌的抗性群体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会逐步扩展,进而使得病菌群体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整体下降。

病原菌的抗药性主要是由病原菌的单个或者多个基因突变造成的,在自然条件下抗性菌株在病菌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因此不会影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但是,由于杀菌剂的连续使用,在持续的药剂选择压力下,敏感菌株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抗药菌株得以迅速生长和繁殖,在病菌群体中逐渐占优势地位,从而导致杀菌剂的防效下降甚至失效。

抗性菌株的适合度(包括温度适应性、产孢和致病能力等)决定了抗性菌株群体的发展趋势。

如果抗性菌株适合度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弱,那么一旦停止使用杀菌剂,抗性菌株的种群比例就会下降;但是如果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适合度相似,在自然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繁殖和致病能力,则容易导致田间杀菌剂抗性问题。

总体来说,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杀菌剂作用靶点突变导致药剂与靶标的结合能力降低;2)杀菌剂靶标基因的过量表达;3)病菌对杀菌剂外排能力或代谢分解能力增强。

除此之外,近来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在病菌抗药性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对几类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抗性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enzimid-azole,BZD)、肌球蛋白抑制剂(myosin inhibitor)、甾醇脱甲基抑制剂(sterol demethylation inhibitor,DMI)、QoI类抑制剂(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Qo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以及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i-carboximide,DC)。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农学论文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陈宏州1,肖婷1,许媛1,狄华涛1,马圣洲1,范婷2,杨敬辉1 (1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 ;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摘要:为探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 (Schwein.) Petch]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和该药剂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采自江苏省26个县(市)的52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对多菌灵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唑胺菌酯、氟环唑、己唑醇、灭菌唑和咯菌腈等杀菌剂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县(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差异较大,总抗性频率为50.58% ;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较高,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抗药性;交互抗性中图分类号:S435.12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稻麦两熟制高产平衡技术方案” [CX(15)1002] ;镇江市农业科技支撑项目“小麦赤霉病抗性检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NY2013003);“市域主要农作物病原菌抗药性检测与监测” (NY2015019) 。

第一作者简介:陈宏州,男,1984年出生,广西宜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抗药性检测与治理研究。

通信地址:212400江苏省句容市弘景路1号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Tel: 9,E-mail : [emailprotected]。

通讯作者:杨敬辉,男,1973年出生,云南丽江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研究。

通信地址:212400江苏省句容市弘景路1号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Tel: 9,E-mail : [emailprotected]。

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测定

番茄灰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测定
摘 要 : 用 生 长速 率 法分 别 测 定 了采 自兰 州 市 和 凉 州 区 2个 地 方 的 9个 灰 霉 病 菌 株 对 农 利 灵 、 克 灵 、 海 采 速 扑
因、 施佳 乐 4种杀 菌剂的抗性表现 , 结果表 明 , 9个灰霉病 菌株共有 8种抗性类 型, 别是 Rr lP r sR r ss l 、 分 l Ir lD 、 l IP D r
2 1 年第 1 期 02 7
番茄灰 霉病菌对 几种杀菌剂 的抗药性测 定
王 凌 云 , 梁巧 兰 , 克 泽 。张 洁 , 玉斌 杨 , 李
(. 肃 省 兰 州 市城 关 区城 市绿 化 管理 所 , 肃 兰 州 7 0 0 ;. 肃农 业 大 学 草 业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7 ; 1甘 甘 3002甘 甘 3 0 0
灰 霉 病 是 蔬 菜 生 产 中 的 主 要 病 害 之 一 。可 危 害 黄 瓜 、 茄 、 子 等 十 多 种 蔬 菜 。 病 部 位 会 产 生 灰 白色 或 番 茄 发
菌进行分离 、 化及鉴定 。 纯
1 2 试 验 方 法 .
灰 褐色霉 层 , 更有 甚者造 成蔬 菜烂苗 、 烂果 。该病发 生
好地 防治蔬菜灰 霉病 提供了依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
1 2 3 接菌及结果统计 ..
5 农利 灵 ( 0% 乙烯 菌 核 利 ) 湿 性 粉 可
将菌株接种 于 PA平板 培养 D
1 11 供 试 药 剂 ..
基上, 2 在 5℃ 恒 温 培 养 箱 中培 养 3 d后 , 直 径 5 m 用 的 m 经 高 压 灭 菌 的打 孔 器 在 菌 落 边 缘 打取 菌 饼 , 别 接 种 到 分 含 系 列 浓 度 的 速 克 灵 、 佳 乐 、 利 灵 、 海 因培 养 基 施 农 扑 上, 每处 理 重 复 3次 。置 于 2 5℃恒 温 培 养 箱 中培 养 3d

油菜菌核病病原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油菜菌核病病原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4 3 ¥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00 (02 1—020 10—6X 2 1)70 8—3
Ad a e n Re it nc fSc e o i i c e to u t r n zm v nc si ssa e o l r tn a s l ri r m o Ca be da i
湖南农业科学
2 1 , 1 )8 ~ 4 0 2 (7 :2 8
H n nA r u ua S i cs u a gi h rl ce e c n
油菜茵核病病原菌对 多菌灵抗药性 的研究进展
周 锋, 王彦芬 , 小磊 , 张 朱福 兴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0 7 ) 3 00
油菜菌核病抗药性报道最多 的省份 为江苏省 和安
徽 省 , 以楼 等 [ 19 潘 9 5年 在 江 苏 省 镇 江 农 科 所 于 油 菜 试验 田 中发 现 了抗 多 菌灵 的油 菜菌 核 病 病 原 菌, 并进 一 步 监 测发 现 一 共有 6个抗 性 菌 株 , 性 抗
频率为 1. %, E 5 2 4 且 C0 2 均大于 2 0 g 。 0mC 而张夕 0 L 林 等 Il l1 0 】 究 表 明 :96 19 0 的研 - 19 ~ 9 7年 室 内测 定 江 苏
ZHOU e g, ANG n f n ZHANG a —liZHU F — ig F n W Ya - e , Xio e, u xn
(o Cl  ̄
o m c nea dT cn l y Huzo g giu ua U i ri, h n4 0 7 P 】 fHa S i c n ehoo , ah n r l rl nv sy Wu a 3 0 ̄ Rc e g A ct e t

第六章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检测

第六章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检测
• DHPLC通过自动化程序式操作即可完成对外显子 大小片段的全部检测。
• 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高效、简便、省时、无放射 性污染。
• 目前, DHPLC已成功应用于监测小麦白粉病(B. graminis f. sp. Tritici) 、苹果黑星病(V. inaequalis) 和葡萄霜霉病(P. viticola)对甲氧 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 当错配发生在引物3’端时, 可以得到优先扩增的匹 配等位基因片段。
• ASA 简便快速, 但错配碱基为G∶T 时, 仍可能引 发扩增的反应。
• ASA也可以将多个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进行(多 重ASA), 其产物通过毛细管电泳法完成多个点突 变的检测。
• 李红霞2004年根据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对多菌灵(MBC) 产生抗药性是由 于β-微管蛋白基因198位Glu (GAG) 点突变为Ala (GCG) 引起的, 设计了如下的特异性引物:
孢子萌发法
抑菌圈法
菌落直径法
• 在含有系列浓度杀菌剂培养基上测量药剂对菌落 线性增长速率的效应。
• 并不能完全反映药剂对菌体生长的效应,如气生 菌丝中培养的菌体干重增长 速率。
• 能够准确反映杀菌剂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 • 不过这种方法比较繁琐,工作量大。
• 能够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田间早期出现的 抗药性菌株和监测抗药性群体的发展动态, 。
采用分子检测技术测定抗药性需满足3个条件:
1)已知与抗药性相关的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和突变 类型。
2)抗药性菌株来自田间而非室内突变体, 具有稳 定的生物学特性,最好是单孢分离的菌株, 能够 代表田间抗性群体。
3)基因组上的碱基突变与表现型之间关系明显。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性 联合 国粮农 组 织 (A ) F 0 对杀 菌 剂抗 药 性推 荐 的
研究进展 ,为杀菌剂 的开发 和抗性治理提供参 考。
定 义是 “ 遗传 学 为基 础 的灵 敏 度 降低 ” 特别 是 随
着 高 效 、 吸 、 择 性强 的 杀菌 剂被 开 发和广 泛 应 内 选 用 .杀菌剂抗性 越来 越严 重和普 遍 .成 为制 约化 学 防治措施 发展 的关键 因 素之一 2 0世 纪 5 O年 代 中期 .美 国 J m s G . o s a a e..H r fl
摘 要 植 物 病 原 菌 杀 菌 剂 .但 近 年 来 杀 菌 剂 的抗 药 性 问 题 呈 现 逐 年 增 多 的趋 势 .
已 引起 相关 领 域 的广 泛关 注 。 本 文 从抗 药性 病 原 菌 生 物 学 特 性 、抗 药 性 机 制 、抗 性 治 理 技 术 与 抗 性 利 用 4个 方 面综 述 了植 物 病 原 菌 杀 菌剂 的抗 药 性 研 究 进 展 。
植 物病 原菌 抗 药性 问题 在 多种 杀 菌 剂 上呈 现 出来 ,
许 多 国家 和 地 区 相 继 开 展 了 杀 菌 剂 的抗 性 研 究 . 国
情况 .适合 度是 指病 菌抗 药性突 变体 与敏感 群体在
自然 环境 条件 的生 存竞 争能 力 即是 在 生长 、 繁殖 速率 、 病性 等方 面 ,是 否变化 及 变化程 度 ,其 强 致
r ssa c . e itn e Ke wo d f n iie ; e itn e ; tl ai n ; e e r h a v n e y r s u gc d r ssa c u i z to i rsac d a c s
植 物病原 菌对 杀菌 剂产生 抗药性 是植 物病 害化 学 防 治中面 临的 主要 问题 之一 .简称 植 物病原菌 抗

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药性与杀菌剂的混配

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药性与杀菌剂的混配

前为止 ,已有 上百种植 物病原真菌 药剂一般都将无 效或效果甚微 。事 对不 同的杀菌剂产生 了不 同程度 的 实上 ,本 来药效 优异 的苯菌灵应用 抗 药性 。 没有多少年 ,因抗性 而丧失药效 的 最为瞩 目的是 因应用苯 并咪唑 报道也随之出现 了。据 报道 已有近 类杀菌剂而带来 的抗 药性 问题 。 自 5 O种病 原真菌 对 苯 菌灵 产 生 了较 并且 , 与苯 菌灵 同属苯并 从 16 99年报道黄 瓜 白粉病 菌对苯 高的抗性 ,
霜 灵( jl g 是 该 类药 剂 的 Me a 1 ax ) 典型代 表 ,用以防治包括疫霉 菌在内的卵菌所致植 物病害具
有较强的 内吸输导 、治疗 和保
世界上使用杀菌剂较 多的国
家。在我国, 由于近年农作 物品 种结 构发 生 了显著 的变 化 , 经 济作物如蔬菜 、 果树 、 花卉及观
咪唑类 的多菌灵 、噻菌灵 等杀
菌 剂之 间亦存在 着较严重 的交 互抗性 。这无 疑给新杀菌剂 品 种 的研究 和开发 带来 了更大 的 困难 。 还得指 出的是 ,卵菌对苯 基酰胺类 的内吸杀 菌剂 的抗 药
性 亦 相 当严 重 。17 年 由瑞 士 97
有杀菌剂 ,世界 上 的作物 将有
性的状况
苯菌灵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 ,与之
菌灵 的培养基 上就不 能生 长了 , 其
敏感菌株在含有 O p m苯 .p 5 1 植物病原真 菌对 内吸 杀菌剂抗 相 比较 ,
随 美 植物病原真菌在 内吸杀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 严 重 性 可 见 一斑 。 后 , 国和 西 欧
现之前就 已发生抗药性 问题 。早在 的苹果 、葡萄及菜豆上 的灰霉菌都 15 9 5年就 有人 报道 在 实验 室试 验 出现明显 的抗药性 ;还 有报道青霉 炭疽菌 、 尾孢属 以及核盘菌等病 发现 梨黑 星病菌 对抗 霉 素 A产生 菌 、 其 有些 抗性 ;而发现抗性 的典型事例则是 原真菌都存在抗性蔺株 。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摘要:植物病原菌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已引起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抗药性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抗性治理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病原菌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病原物, 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群体中抗药性菌株的频率和抗药性程度达到某一水平导致药剂常规使用剂量下的防治效果下降或失败, 说明此时田间病原菌可能已出现抗药性[1]。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杀菌剂抗药性推荐的定义是,遗传学为基础的灵敏度降低,特别是随着高效内吸选择性强的杀菌剂被开发和广泛应用,杀菌剂抗性越来越严重和普遍,成为制约化学防治措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大部分杀菌剂的抗性风险都很低,如铜、硫制剂等。

1966年Noble等人发现麦类核腔菌对有机汞制剂,引起柠檬腐烂的指状青霉对环烃类杀菌剂联苯产生了抗性,但是抗性问题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直到具有特异性作用方式的高活性化合物被开发出来以后,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才变得日益突出。

据统计,植物病原真菌四大真菌亚门中多达近百种真菌对杀菌剂有抗药性发生。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植物病原菌杀菌剂的研究进展,为杀菌剂的开发和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1 病原菌抗药性机制1.1 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机制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可以由染色体基因或胞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产生。

因此,可以将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分为核基因( nuclear gene) 控制的抗药性和胞质基因( cytoplasmicgene) 控制的抗药性。

植物病原真菌对大多数杀菌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 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抗药基因, 目前已知的主要位于真菌的线粒体和细菌的质粒中, 真菌对少数药剂和细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药基因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核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又可以分为主效基因( major-gene) 抗药性和微效多基因( poly-gene) 抗药性[1]。

1.1.1 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主效基因抗性可分为单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 即单基因( single-gene) 抗性, 和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 即多基因( mult-i gene) 抗性。

对于单基因抗性, 通常存在一种复等位基因抗性( multipleallelicresistance) 的情况, 即该基因座位上不同的碱基位点可以分别发生突变或同一碱基位点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 并能使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 如灰葡萄孢霉( Botrytis cinerea)[2]、苹果黑星病菌( Venturiainaequalis)[3]等对苯并咪唑类药剂的抗性。

在多基因抗性中, 其中的任何一个主效基因的突变都会使病菌产生抗性, 如在脉孢霉( Neurosporacrassa) 中有6个主效基因控制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性, 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可表达抗性[4]。

但当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主效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 存在2种情况, 一是某一主效基因会对其它主效基因具有上位显性作用,即抗性水平与该主效基因单独突变时一致; 另一种情况是主效基因间会发生互作, 从而使得抗性水平不同于单一主效基因发生突变, 如在尖孢镰刀菌( Fusariumoxysporum) 中, 对苯菌灵的高水平抗性是由2个主效基因的互作引起的[5]。

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只要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都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 表现为质量性状,很容易识别出抗药群体。

1.1.2 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抗药性微效多基因抗性是指抗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且这些基因间具积加效应, 即单个或少数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抗性水平是微不足道的, 病菌对药剂高水平抗性的产生需要多个基因的突变。

由于不同抗药菌株中所携带的抗药基因数目的差异, 使得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的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 表现数量性状, 这也是区别于主效基因所控制的抗药性的基本特征。

此类抗性病菌对药剂高水平抗性的敏感性下降,但很少表现完全失效,增加用药量或缩短用药周期可提高防效。

使病原物表现数量遗传抗药性反应的杀菌剂有多果定、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放线菌酮、吗啉类和哌啶类及乙菌啶等。

Polach根据田间群体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以及遗传学的研究,认为Venturia inaequalis对多果定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6]在Nectria haematococca var. cucurbitae 和Nectria haematococca var. pisi中,Demarkopoulou及De Falandre 分别研究其诱导的丁苯吗啉的抗药突变体都有 3 个与抗性有关的基因,而且具有积加效应,因此认为对该药剂的抗药性是微效多基因抗药性[7,8]。

1.1.3 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目前已知大多数细菌的抗药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DNA分子中, 许多药剂如萎锈灵[9]尽管是干扰真菌的线粒体活性, 抗性却是由核基因控制的,过去仅发现酵母对三烷基锡( trialkyltin) 类药剂干扰病菌的氧化磷酸化) 的抗药性是由线粒体DNA分子控制的[10],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病原真菌对作用于菌体细胞色素bc1 复合物的QoIs类药剂的抗药性也是由线粒体基因控制的[11]。

1.2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1.2.1 改变细胞膜细胞壁通透性病原物细胞可以通过某些代谢变化来改变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阻碍足够量的药剂通过细胞膜或细胞壁而到达作用靶点,使其无法发挥其杀菌作用来产生自我保护。

如多氧霉素类是抑制菌体几丁质合成酶的生物活性,破坏细胞壁的生成的一类杀菌物质。

而抗药性菌体的细胞壁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素难以进入菌体到达作用部位而产生抗药性。

有些病原菌避免其自身中毒的方式是在杀菌剂大量进入体内后,迅速地将杀菌剂排出体外,阻止药剂积累而表现抗药性。

1.2.2 改变杀菌剂毒性抗药菌株可通过某些变异影响生化代谢过程,在药剂到达作用位点之前就与细胞内其它生化成分结合而降低杀菌剂转毒能力,钝化乃至去除毒性,将有毒的农药转化成无毒化合物。

祝明亮等研究认发现室内所得的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高抗突变体对硫代磷酸醋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的抗药机制是,裂解有机磷类药剂“s-c” 键以致使其失去生物活性[12].1.2.3 降低药剂的亲和性病原菌可通过改变杀菌剂作用位点的结构,使杀菌剂与其作用位点的亲和能力降低,或改变其代谢途径,使杀菌剂无法在作用位点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了杀菌剂的杀菌能力。

研究发现病原菌β-微管蛋白发生变化,导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与病原菌亲和性下降是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Butters 在研究病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田间抗药性菌株大都主要涉及198 和200 位置氨基酸的改变[13]。

这些作用靶标构象的改变降低了药剂与靶标的亲和性,从而使得病原菌表现出抗药性。

2 杀菌剂抗药性的治理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给农业生产和农药行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

药剂防治的失效使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增加,最后不得不换用更昂贵的新型杀菌剂。

而新药剂的发现、发展、登记注册和生产,因交互抗性和多种抗性而变得越来越难。

因此,发展新农药的速度大大落后于抗药速度,若不采取措施,则我们用于对付有害生物的有效杀菌剂将越来越少。

如何克服或延缓病原菌抗药的产生和发展,以延长杀菌剂的有效使用寿命,已经成为植物病原菌抗药问题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难题。

2.1加强药剂的抗性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建立各病原菌和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级别。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抗药性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抗性频率很低( 小于1/10 000)突变群体从而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14]。

但分子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提是需要了解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突变位点,所以要与传统检测方法相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15]。

通过建立各病原菌和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级别来决定合理的用药方法。

风险系数高的,连续使用次数应当减少并与风险系数低的杀菌剂轮换使用,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延缓抗药性的出现。

2.2在确保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有一定量的生产和应用的同时,根据植物与病菌之间的生理生化差异开发和生产不同类型的安全、高效专化性杀菌剂,储备较多的有效品种。

如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而不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真菌与植物体内组装纺锤体的微管蛋白结构、蛋白质合成机制及RNA合成酶系等也不同。

此外,真菌与植物体生物膜结构组分的差异,也已成为人们开发研究新杀菌剂的热点。

随着杀菌剂毒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深入,还可能发现病原菌与其它生物之间更多的生化差异用来开发新农药。

2.3开发具有负交互抗药性的杀菌剂是治理抗药性的有效途径。

如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负交互抗药性的苯-N-氨基甲酸酯类的乙霉威已在我国生产应用。

通过研究具有交互抗性的杀菌剂构效关系,为创制作用机制新颖的杀菌剂提供指导。

2.4在了解杀菌剂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抗药性发生状况及其机理的基础上,创制不同作用机制的新杀菌剂或利用现有药剂混配,选用科学的混剂配方。

例如三唑醇和十三吗啉都是抑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防治白粉病的特效药剂,但前者作用位点是碳十四位的去甲基反应,后者是阻止△8→△7异构反应,两者混用既可防止抗药性发生,又可增加防效。

3 展望植物病原真菌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要充分利用生物化学、遗传学、群体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综合知识,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的分析研究,来全面研究抗药性发生与流行、抗药性机制、抗性利用等等,最终为抗药性治理提供充分的依据。

加强培育抗病品种预测预报等综合防治措施,对延缓抗药性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植物病原菌抗药性基因的利用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我们要持续推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加速综合防治的发展。

参考文献[1]周明国.植物病原物抗药性[A]. 周明国主编. 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C]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50-61.[2]Faretra F,Pollastro S. Genetic basis of resistance to benzimidazole and dicarboximide fungicides in Botryotinia fuckeliana( Botrytis cinerea) [J] . Mycol. Res.,1991, 95: 943- 951.[3]Shabi E, Katan T, Marton K.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benomyl inisolatesof Venturiainaequalis from Israel [ J] . Plant Pathology, 1983, 32: 207- 211.[4]GrindleM, Temple W. Fungicide resistance of os mutantsof Neurosporacrassa [ J]. Neurospora Newsletter, 1982, 29: 16- 17.[5]Molnar A, Hornok L, Miklos P. The high level of benomyl tolerance in Fusariumoxysporum is determinedby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of two genes [J].Experimental Mycology, 1985, 9: 326-333.[6]Polach F J. Genetic contro l of dodine toleranc e in Venturia inaequalis[J]. Phytopathology, 1973, 63:1189-1 190.[7]Demarkopoulou M G, Ziogas B N, Georgopoulo s S G. Evidence for poly-gene control of fenpropimorph resistance in laboratory mutant s of Nectria haematococca var. cucurbitae[J]. ISPP Chemical Control Newsletter , 1989(12) : 34-35.[8]De Falandr e A, Dabouss i M, Leroux P.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fenpropimorph and terbinafine, two sterolbiosynthesi s inhibitors, in Nectria haematococca[J]. Phytopathology, 1991, 81: 1432-1438.[9]GeorgopoulosSG, Chrysayi M, WhiteGA. Car-boxin resistance in the haploid, the heterozygous diploid and the plant parasite dicaryotic phase of Ustilago maydis[J]. Pestic. Biochem. Physiol., 1975, 5: 543- 549.[10]Lancashire WE, Griffiths DE. Biocide resistance in yeast: isolationandgeneral properties of trialkyltinre-sistant mutants[ J]. Fed. Europ. Biochem. Soc. Let-ters, 1971, 17: 209- 214.[11]Zheng D, K ller W. Characterization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from Venturiainaequalis [J].Curr. Genet., 1997, 32: 361- 366.[12]祝明亮,罗义勇.植物病原真菌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 烟草农业科学,2006,2(4):324-329.[13]Butters J A, Hollomon D W. Resistance to benzimidazole can be caused by changes in β-tubulin isoforms [J]. Pesticide Science, 1999, 55:501-503[14]Windass J D, Heaney S P, Renwick A,et al. Methods for detecting low frequencies of mutation s in mitochondrially encoded genes [P]. International Patent: 2000: 667-673.[15]Brent K J, Hollomo n D W. Fungicide Resistance : The Assessment of Risk. Second revised edition [C].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 , 2007: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