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之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句式;
2.了解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品质,理解其积极入世的政治追求。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
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
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诸子思想及其争鸣。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谁像他那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也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远,他的思想直到今天还闪耀着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选读的《天下之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一起走进孔子的人生。
二、预学反馈介绍孔子及其作品《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二、听范读,正字音见《新新学案》
三、研学前两节
(一)研学第一小节
1.翻译(齐读本节---提出疑难----解决疑难----展示)
2.思考问题:本节借仪封人之口要说明什么?这一处是什么描写?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对孔子崇拜、佩服至极。侧面描写
(二)第二小节
1.翻译(齐读本节---提出疑难----解决疑难----展示)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èi)。(5)之:与。(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2.思考问题:
①“避人之士”和“避世之士”分别指什么人?孔子两位隐士
②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③怎样理解:“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明确:(1)自己只会活在众生之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情怀。
(2)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越要参与社会变革,体现出一种一种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
四、小结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
五: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研学第三小节
1.翻译(齐读本节---提出疑难----解决疑难----展示)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2)殆(dài):危险。(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2.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①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②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③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二)研学第四五小节
1.翻译(齐读本节---提出疑难----解决疑难----展示)
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芸”通“耘”,除草。
见:通“现”,使……拜见。明日:第二日。
“反”通“返”,回去。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洁:使……洁。乱:使……乱。
仕:做官。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2.思考问题:
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底是说的谁?
②荷蓧丈人为何先嘲讽,后又留子路住下来?其用意是什么?
③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三、思考问题,理解主旨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探究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五、作业
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神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