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江特提斯洋扩张与晚古生代东冈瓦纳裂解

合集下载

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_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1)

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_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1)

收稿日期:2008-06-06;修订日期:2008-09-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147)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818015)资助。

作者简介:李才(1953-),男,教授,从事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研究。

E-mail :licai010@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7卷第10期2008年10月Vol.27,No.10Oct .,2008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蛇绿岩的概念认为:缝合带中的一套铁镁质—超铁镁质岩石组合是消失的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石单元与现代大洋岩石圈的各圈层一一对应,因而蛇绿岩含有丰富的古大洋地幔动力学的信息和大地构造涵义,广泛应用于全球构造系统的研究中[1-15]。

1972年召开的Pengrose 会议将蛇绿岩进一步定义为可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对比的特殊的铁镁质—超铁镁质岩石组合,即地幔橄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李才1,翟庆国2,董永胜1,蒋光武3,解超明1,吴彦旺1,王明1LI Cai 1,ZHAI Qing-guo 2,DONG Yong-sheng 1,JIANG Guang-wu 3,XIE Chao-ming 1,WU Yan-wang 1,WANG Ming 1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3.西藏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拉萨850000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61,Jilin,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Institute of Geology Surve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Lhasa 850000,Tibet,China摘要:普遍认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发生在泥盆纪,形成了古特提斯洋并持续演化到晚三叠世。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

特提斯海的大地构造演化特提斯海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海洋盆地,它的大地构造演化对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来,地质学家们利用地质记录和地球物理学方法对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特提斯海的形成、扩张和关闭过程,并讨论其在地壳演化中的作用。

特提斯海是从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晚期形成的一个大型海洋盆地。

它主要位于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也涉及到古印度板块和古爱琴板块。

特提斯海的形成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海洋盆地的扩张。

起初,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期是一个狭窄的洋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扩张成为一个巨大的海洋盆地。

特提斯海的扩张是由于板块的俯冲造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往往会沉入地幔中,而另一个板块则相对上升形成山脉。

在特提斯海的扩张过程中,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的俯冲造成了特提斯海底地壳的形成。

随着板块的连续俯冲,特提斯海洋壳逐渐增厚并且向两侧扩张。

特提斯海的扩张不仅对地壳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特提斯海是一个大型海洋盆地,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海洋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许多现存的生物群落,如珊瑚礁和鱼类,可以追溯到特提斯海的时期。

因此,特提斯海的形成对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特提斯海并不是永恒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进一步碰撞,特提斯海开始逐渐关闭。

特提斯海关闭的过程称为碰撞造山作用。

在碰撞造山作用下,两个板块之间的引力拉扯和压缩造成了地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山脉。

特提斯海闭合的结果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特提斯海的闭合对地壳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板块的碰撞,古亚洲板块和古欧洲板块之间的地壳发生了抬升和变形,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其它一系列的山脉。

这些山脉不仅是地貌的重要特征,还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区域。

其次,特提斯海的闭合还导致了地壳先后的折叠和挤压,形成了富含矿产资源的地层,如煤矿、石油和天然气。

三江地区两类古陆成分的铅同位素组成——Ⅰ_碳酸盐岩类

三江地区两类古陆成分的铅同位素组成——Ⅰ_碳酸盐岩类

三江地区两类古陆成分的铅同位素组成———Ⅰ.碳酸盐岩类31999年1月10日收稿.3国土资源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No.95-02-001-02)资助.徐启东 夏 林(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 根据铅同位素组成,西南三江地区前中生代的碳酸盐岩可分成具高放射性和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的两种类型,其数值范围和样品的空间分布都可分别与已知的冈瓦纳和劳亚古陆群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运用不同古陆群显示的块体铅同位素组成差异作为标志,判别兰坪盆地中以灰岩和细碎屑岩组成的上三叠统可能不是中生代兰坪盆地的沉积产物,而是新生代早期从盆地西部冈瓦纳古陆群中逆冲推覆过来的构造岩片.关键词 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铅同位素,兰坪盆地,特提斯.中图法分类号 P597第一作者简介 徐启东,男,副教授,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94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流体地质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0 引言西南三江地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部,记录了劳亚和冈瓦纳两大古陆群裂解、古陆碎块间相互作用、拼合和隆升的地质历史.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建立起了由4条板块结合带和其间的陆块所构成的基本构造格局[1].它们实际上是由不同时期的陆块碎片和洋壳、弧系物质拼合与叠置在一起的“岩片”组合,反映了劳亚和冈瓦纳古陆之间多弧-盆系的演化、消亡和拼合过程[2,3].两个古陆群的碎片在三江地区交错分布,极大地影响了对造山带地层系统的建立、特提斯演化的细化和这一重要成矿域成矿物质聚散规律等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不同陆块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同一陆块地幔和地壳中某些元素及同位素组成的继承演化关系和块体效应,提供了分辨和区分不同古陆系统及其碎片的途径[4~7].其中铅同位素的块体效应明显,不同源区演化形成的地块岩石具有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只要识别和建立起了相应的铅同位素标志,就可以鉴别岩片的不同归属[8~11].笔者对本区及邻区主要岩石类型的铅同位素资料的整理表明,碳酸盐岩类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显示了明显的块体差异,可与已知的冈瓦纳和劳亚古陆的铅同位素组成对比,可作为建立本区两类古陆群岩片综合地球化学标志的基础.1 两类铅同位素组成粗线条地看,三江地区冈瓦纳古陆群与劳亚古陆群的界线大致以澜沧江板块结合带为界[2].为寻找两大古陆群的差异,选择了该结合带东西两侧,可能分属不同古陆群岩片的前中生界碳酸盐岩类样品数据:属于冈瓦纳古陆群的包括德钦南佐下二叠统灰岩[12],澜沧老厂中上石炭统大理岩和西盟新厂下古生界大理岩[13],共计7组数据;属于劳亚古陆群(扬子陆块西缘)的包括中咱地块中纳交系、三家村上寒武统灰岩和白云岩、杠日隆上二叠统灰岩[12,14](哀牢山1个样品归入其中)、川西会东、会理、甘洛上震旦统大理岩[15],共计13组数据.它们都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测试数据,可靠性较高.将上述数据投入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澜沧江结合带两侧的前中生代碳酸盐岩类岩石分布于图中不同的区间.东侧的碳酸盐岩以相对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为特征,w (206Pb )/w (204Pb )=18.110~18.471,w (207Pb )/w (204Pb )=15.260~第24卷第3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4 No.31999年5月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May 1999图1 前中生代碳酸盐岩的w(208Pb)/w(204Pb)-w(206Pb)/w(204Pb)(a)和w(207Pb)/w(204Pb)-w(206Pb)/w(204Pb)(b)相关图Fig.1Diagrams of w(208Pb)/w(204Pb)-w(206Pb)/ w(204Pb)(a)and w(207Pb)/w(204Pb)-w(206Pb)/w(204Pb)(b)for Pre-Mesozoic carbon2ate rocks from Sanjiang area15.876,w(208Pb)/w(204Pb)=37.570~39.178(杠日隆1个异常低值除外),相应的平均值分别为18.297,15.678,38.575;西侧的碳酸盐岩以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为特征,w(206Pb)/w(204Pb)= 18.598~19.710,w(207Pb)/w(204Pb)=15.653~16.106,w(208Pb)/w(204Pb)=38.836~40.036,相应的平均值分别为19.134,15.813,39.333.其中最具有分辨特征的是w(206Pb)/w(204Pb)值,西侧的碳酸盐岩w(206Pb)/w(204Pb)>18.5,东侧的碳酸盐岩w(206Pb)/w(204Pb)<18.5.研究表明,分别属于冈瓦纳和劳亚古陆群岩石圈系统的地壳和来自地幔的岩石在铅同位素组成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冈瓦纳系统中的新生代玄武岩和中新生代花岗岩的w(206Pb)/w(204Pb)>18.6,而属于劳亚系统的华北陆块的不同时代的玄武岩、变质岩和花岗岩类的w(206Pb)/w(204Pb)<18,扬子陆块中这些岩石的w(206Pb)/w(204Pb)< 18.5[16,17].澜沧江结合带两侧的前中生代碳酸盐岩类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此可以很好地进行对比.在古特提斯阶段,东特提斯构造域的碳酸盐岩出现在基性熔岩之上的海山、地块上的碳酸盐台地和活动边缘盆地“建隆”产生的台地上[3],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所在陆块和相应的地幔系统,尤其在古特提斯的早期,特提斯洋和洋盆扩张过程中,碳酸盐岩的物源主要来自所在的古陆群,较好地反映了两大古陆群岩石圈组成的铅同位素特征.由此可见,两类前中生代碳酸盐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可以标定两大古陆群的属性,可成为三江地区构造岩片属性的判别标志和其他岩类源区研究的参照系.图2 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灰岩铅同位素组成与两类碳酸盐岩铅同位素组成的对比Fig.2Pb isotopic comparison of T3s limestone and two kinds of Pre-Mesozoic carbonate rocks from San jiangarea2 兰坪盆地上三叠统构造性质的判别兰坪盆地夹持于澜沧江和金沙江板块结合带之间,盆地内大面积被中新生代地层覆盖,其中发育一套晚三叠世的地层,包括三合洞组(T3s)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挖鲁八组(T3w l)砂泥岩和麦初箐组(T3m)细碎屑岩夹灰岩.它们与更晚的中新生代地层之间为断层接触,逆冲推覆构造性质明显,金顶铅锌矿床和正在勘查的白秧坪地区铜银铅锌矿床的产出都与它们密切相关.区调及其他研究一般将其作为中生代兰坪盆地发育的早期沉积产物来建立盆地的地层系统[3,14],但疑问不少.由于中生代兰坪盆地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两侧发育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洋脊型蛇绿岩和火山弧岩石组合,盆地中中新生代的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应显示冈瓦纳古陆群和扬子陆块(劳亚古陆群性质)铅同位素组成混合后的特征.中侏罗统—第三系古新统砂岩的铅同位素组成[12]很好地显示了这种特点:572 第3期 徐启东等:三江地区两类古陆成分的铅同位素组成———Ⅰ.碳酸盐岩类图3 两类碳酸盐岩铅同位素组成在εγp -V 2(a )和V 1-V 2(b )图中的拓扑关系Fig.3Topological diagrams in three-dimension s pace for Pb isotopic components of carbonate rocksw (206Pb )/w (204Pb )=18.488~18.756,w (207Pb )/w (204Pb )=15.274~15.891,w (208Pb )/w (204Pb )=37.822~39.328.而三合洞组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的w (206Pb )/w (204Pb )=18.544~20.289[12],w (207Pb )/w (204Pb )=15.669~15.988,w (208Pb )/w (204Pb )=38.547~40.890,显示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在图2中,它们位于冈瓦纳古陆群碳酸盐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区间.这样看来,三合洞组和与其具有同样变形样式的挖鲁八组、麦初箐组岩系的沉积就不会是中生代兰坪盆地两侧造山带物质的混合产物,而是源自盆地西部冈瓦纳古陆群,这与澜沧江和金沙江板块结合带相向俯冲、碰撞,中生代兰坪盆地为复合前陆盆地的性质[3]不符,可见三合洞组、挖鲁八组及麦初箐组岩系不应是该盆地的沉积产物.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三江地区进入陆内汇聚时期,大规模的推覆和走滑作用是主导机制.盆地内不仅有自东向西的逆冲推覆(或滑覆),也存在自西向东的大型逆冲推覆运动踪迹[18],上述铅同位素特征和有关地质特征指示,现今兰坪盆地中的上三叠统岩系可能就是因自西向东的逆冲推覆作用,将其从盆地西部的冈瓦纳古陆群岩片中“飞”到盆地中的,是盆地中的外来岩片.图3是反映上述碳酸盐岩数据铅同位素拓扑性质的V 1-V 2和εγp -V 2图解,根据文献[8]的方法进行的计算.碳酸盐岩样品在图中也具有各自的分布区间,说明两类铅同位素组成在多维拓扑空间也是存在的.两类样品在图中分布所显示的不同延伸方向,说明冈瓦纳与劳亚古陆群的铅同位素演化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这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其他岩类的铅同位素示踪及多种同位素复合示踪研究提供了线索.参考文献1 刘增乾,李兴振,叶庆同等.三江地区构造岩浆带的划分与矿产分布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25~512 莫宣学,路凤香,沈上越等.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7~183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等.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72~1844Hart S R.Heterogeneous mantle domains :signatures ,gen 2esis and mixing chronologies.Earth Planet Sci Lett ,1988,90:273~2965Hoffmann A W.Nb and Pb in oceanic basalts :new con 2straints on mantle evolution.Earth Planet Sci Lett ,1986,79:33~456Zhu B Q.Three-component mixing and four-system recy 2cling models for explaining Nd-Sr-Pb isotopic correlations of suboceanic and subcontinental mantles.Science in China ,1990,33:757~7687 张本仁,张宏飞,赵志丹等.东秦岭及邻区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大地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 ),1996,26:201~2088 朱炳泉.矿石铅同位素三维空间拓扑图解用于地球化学省与矿种区划.地球化学,1993(3):209~2169 张理刚,王可法,陈振胜等.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铅同位素省划分.科学通报,1993,28:254~25710Zhang H F ,G ao S ,Zhang B R ,et al.Pb isotopes of gran 2itoids suggest Devonian accretion of Y angtze (S outh China )craton to North China craton.G eology ,1997,11:1015~101811徐启东.长江中下游中生代花岗岩类源区的壳-壳混源性质.岩石矿物学杂志,1997,16:120~13012陈式房,刘仪来,包育秀等.德钦-下关铅锌矿带矿床类型成矿规律研究.云南地质,1991,10:119~14413叶庆同,胡云中,杨岳清等.三江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和金银铅锌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49~672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4卷21614付畅德.巴塘纳交系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四川地质学报,1993,13:229~23915林方成.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成因新探.矿床地质,1994,13:126~13616Zhu B Q.G 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southern Chinablock being a part of G ondwana.J S outheast Asian EarthSci ,1994,9:319~32417张本仁,欧阳建平,韩吟文等.北秦岭古聚会带壳幔再循环.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21(5):469~47518燕守勋,李朝阳,周朝宪等.金顶铅锌矿床穹隆构造成因及其相关问题探讨.矿床地质,1994,13(21):148~154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WO TYPES OF PAL EO -CONTINENTSIN SANJIANG REGION :Ⅰ.CARBONA TE ROC KSXu Qidong Xia Lin(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 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 uhan430074)Abstract Pb isotope data confirm that the Pre-Mesozoic carbonate rocks in Sanjiang region ,Southwest 2er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highly radiogenic Pb isotope and lowly radiogenic Pb isotope.The numerical range of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sample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G ondwana and Laurasia continents.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in Pb isotopic composi 2tion between the G ondwana-like and Laurasia-like continental segments may be used to determine that the Upper Triassic strata composed of limestone and fine detrital rocks in the Lanping basin did not result from the sediments in the Mesozoic Lanping basin ,but from structural slivers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thrust and nappe from the G ondwana continent groups in the west of the Lanping basin in the early Cenozoic.K ey w ords G ondwana continent ,Laurasia continent ,Pb isotope ,Lanping basin ,Tethys.772 第3期 徐启东等:三江地区两类古陆成分的铅同位素组成———Ⅰ.碳酸盐岩类。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

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转载]惊人发现——特提斯洋,沧海桑田的变迁00那天在石油地质的专业课上,第一次听我们的教授讲解了特提斯洋的变迁,在这里,把它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我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扩大,我会把更多的关于我专业方面的有趣的东西带给大家,谢谢支持哈特提斯海概况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之间的古海洋。

又称古地中海。

现代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

地史时期存在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的海域。

今位于欧洲和非洲间的地中海为其残留部分。

大体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分布,自西而东包括今比利牛斯、阿特拉斯、亚平宁、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高加索、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等巨大山脉,然后转向东南亚,并延伸至苏门答腊和帝汶,与环太平洋海域连通。

古地中海可能在晚元古代就已出现,但范围在不同地史时期有很大变化。

二叠纪晚期地球上出现一个南北对峙而又互相连接的泛大陆,古地中海范围缩小。

三叠纪以后,西部变窄甚至封闭,东部仍很开阔。

白垩纪末期开始,海水退出南欧阿尔卑斯地区和东南亚;渐新世末期至中新世,喜马拉雅地区也上升成陆。

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东段消失。

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褶皱隆起,分割了南欧部分的古地中海,形成现在的地中海、黑海和里海。

特提斯海的发现 1885年,德国学者M·诺伊迈尔提出在中生代存在一个东西向赤道海洋的设想,称为中央地中海。

1893年,奥地利学者E·修斯认为中央地中海为一广阔的深海区,改称特提斯。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后,这一海区被称为特提斯洋。

一般将古生代的特提斯洋称古特提斯洋或古生代特提斯;而三叠纪后的特提斯洋称新特提斯洋或中生代特提斯。

一些学者根据其研究认为,在中南欧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古生代晚期,随着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相连接,这一洋区趋于闭合。

新特提斯洋位于古特提斯洋以南,分布于现代欧洲南部、非洲北端、小亚细亚和伊朗南部、中国西藏南部、中南半岛西部和印度尼西亚一带,与古太平洋相通,西端可能包括中美洲加勒比地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

“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理论一、内容概述从70年代起,国家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地质调查、资源评价与科学研究计划。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及相关单位历经40余载的青藏高原及邻区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相继完成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和地质-资源-环境等基础地质图件编制系列成果。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厘定青藏高原存在21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岛弧和盆地,通过与东南亚弧盆系基本地质特征的对比研究,对国内外长期基于5条缝合带和冈瓦纳大陆裂离的地体拼贴“传送带”构造模式、动力学机制进行了重大修改,原创性地提出“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将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前锋弧及其陆缘一系列火山弧、岛弧、海山、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及边缘海盆地组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

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是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的标志,多岛弧盆系中弧后或弧间洋盆消减、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并最终转化为造山系,弧后或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是盆-山转换的重要标志。

二、应用实例1.依据“多岛弧盆系构造成矿论”的理论认识,以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提供的最新建造类型、岩浆岩构造组合、蛇绿混杂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等为基础,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方案及理论体系,重建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

以板块构造、地质演化历史发展阶段论、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理论及盆山转换为指导,以大地构造相分析为主线,以沉积相、古地理要素为载体和优势相方法,提出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为特提斯大洋主俯冲带,北部的陆缘系统包括早古生代秦祁昆弧盆系、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北羌塘-三江弧盆系,南部陆缘系统为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弧盆系的“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大多岛弧盆系”特提斯形成演化模式,为青藏高原成矿带的精细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青藏高原正在开展的7个国家级成矿区带的规划部署、勘查评价提供了科学支撑。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邓军;侯增谦;莫宣学;杨立强;王庆飞;王长明【摘要】三江特提斯构造带作为全球特提斯构造在中国大陆最典型的发育地区,经历了复杂而完整的演化历史:从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泛大陆解体与原特提斯洋形成,经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发育与古生代--中生代增生造山/盆山转换,到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与叠加改造,完好地记录了超级大陆裂解→增生→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和大陆动力学过程,可谓是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典型缩影.复合造山和叠加转换导致了三江特提斯域复杂的成矿演化,主要表现为:①在构造转换阶段,于元古代刚性基底基础上发育大量叠加改造型矿床,具有独特的金属组合(Sn-Cu,Sn-Pb-Zn,Fe-Cu 等);②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伴随特提斯岩石圈演化,连续发育于陆缘裂谷(Cu)→初始洋盆(Cu-Zn)→大洋岛弧(Cu-Zn-Pb)→弧间裂谷或弧后盆地(Pb-Zn-Ag)→弧-陆碰撞裂陷盆地(Cu-Pb-Zn)等阶段及诸环境;③特提斯阶段的岛弧型斑岩Cu矿被碰撞造山阶段的大陆型斑岩Cu矿所取代;④世界级规模的金属成矿带和巨型矿床,在新生代碰撞造山期"爆发式"产生.尽管已有的研究从整体上勾画出了三江特提斯域的基本构造特征和成矿面貌,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①三江复合造山带构造叠加、增生汇聚、碰撞转换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精准时限及内在关联;②地质环境对成矿的控制作用;③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对矿集区形成和成矿元素超常富集的制约作用;④典型成矿系统的时空结构、物质结构与矿床成因类型;⑤成矿系统发育机制和大型矿床的形成机理.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导致三江复合造山带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的重大突破.【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10(029)001【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地质学;复合造山;构造体制转换;成矿作用;三江特提斯【作者】邓军;侯增谦;莫宣学;杨立强;王庆飞;王长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矿产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

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

冈瓦纳大陆北缘早期的洋壳信息——来自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依据李才;翟庆国;董永胜;蒋光武;解超明;吴彦旺;王明【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8(27)10【摘要】普遍认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发生在泥盆纪,形成了古特提斯洋并持续演化到晚三叠世.最近在羌塘中部的桃形湖一果干加年山-带发现了完整的蛇绿岩组合,蛇绿岩中的堆晶辉长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堆晶辉长岩中获得467-431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这是龙木错-双湖缝合带首次发现早古生代蛇绿岩,应记录了冈瓦纳北缘早期的洋壳演化信息,冈瓦纳大陆北缘的裂解可能发生于早古生代.【总页数】8页(P1605-1612)【作者】李才;翟庆国;董永胜;蒋光武;解超明;吴彦旺;王明【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西藏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拉萨,850000;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P542+.4【相关文献】1.藏北羌塘中部桃形湖蛇绿岩中钠长花岗岩——古特提斯洋壳消减的证据 [J], 胡培远;李才;解超明;吴彦旺;王明;苏犁2.青藏高原羌塘早古生代蛇绿岩——堆晶辉长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J], 李才;董永胜;翟庆国;王立全;阎全人;吴彦旺;何彤彤3.青藏高原羌塘中部双湖早古生代斜长角闪岩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J], 杨桂花;彭智敏;张璋;关俊雷4.藏北羌塘中部早古生代蛇绿岩堆晶岩中斜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J], 胡培远;李才;李林庆;解超明;吴彦旺5.藏北羌塘中部桃形湖早古生代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 [J], 吴彦旺;李才;董永胜;解超明;胡培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李朋武,高锐,崔军文,管烨 ,《地球学报》2005.5)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李朋武,高锐,崔军文,管烨 ,《地球学报》2005.5)

本文由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项目(编号:200010101)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松藩地块北缘岩石圈结构及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关系0(编号:40334035)资助。

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李朋武,男,1965年生,博士,地球物理专业,长期从事磁性构造学研究。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李朋武 高 锐 崔军文 管 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中心,北京,100037摘 要 通过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西藏和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相应的特提斯洋盆演化时限。

结果表明:¹分隔保山和思茅地块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º保山与思茅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之间;¼中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在晚三叠世达到其最大纬度宽度,约42b ;½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于晚三叠世张开。

关键词 古地磁 古特提斯 中特提斯 新特提斯 滇缅泰马(Sibumasu)Paleomagnetic Resu lts from the Three Rivers Region,SW China:Implications for the Collisional and Accretionary HistoryLI Pengw u GAO Rui CU I Junw en GUAN YeL ithosphere Research Center ,I nstitu te of Geology,CA GS ,Beij ing ,100037Abstract A comparat ive analysis of paleolatitudes and latitudinal di splacements was undertaken for the South China,Simao,Baoshan,Shan -T hai,I ndo china,Qiangtang,Lhasa and Himalayan blocks by using available paleomagnetic data to determine the co-l li sional and amalg amation history of the main blocks in T ibet and the T hree Riv ers regio n,western Y unnan,and cor responding ag e of t he T et hys oceans.T he r esults show that ¹the Paleo -T ethys separ at ing the Baoshan and South China blocks w as likely opened in t he Ear ly Silurian;ºthe Baoshan block collided with the South China blo ck (SCB)in the L ate Permian (~263M a)and continued to drift northwards rapidly together w ith the Sout h China and Shan -T hai blo cks until the Late T riassic;»the Paleoo -T ethys rang ed in age from Early Silurian time to Late P ermian time;¼the M eso -T ethys rang ed in ag e from Early Permian time to Ear ly Cretaceous t ime,and reached its gr eatest width o f about 42b in latitude in the Late T r iassic ;½T he N eo -T ethys,separating the Lhasa and H-i malayan blocks,opened in t he Late T riassic.Key words Paleomagnetism Paleo -T ethys M eso -T ethys N eo -T ethys Sibumasu中国西南三江地区位于西藏东部与云南西部之间,由几个外来地块镶嵌而成。

23563415_西南三江德钦-维西地区中二叠-晚三叠世岩浆岩与古特提斯演化

23563415_西南三江德钦-维西地区中二叠-晚三叠世岩浆岩与古特提斯演化

1000 0569/2021/037(02)0462 80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02 08西南三江德钦 维西地区中二叠 晚三叠世岩浆岩与古特提斯演化许王1 刘福来1 冀磊2 王舫1 徐文涛1 王丹1XUWang1,LIUFuLai1,JILei2,WANGFang1,XUWenTao1andWANGDan11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1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ofMinistryofNaturalResource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020 08 14收稿,2020 12 10改回XuW,LiuFL,JiL,WangF,XuWTandWangD 2021 MiddlePermian LateTriassicmagmatismintheDeqen WeixiareaoftheSanjiangOrogenicBelt:ImplicationsforPaleo tethyanevolution ActaPetrologicaSinica,37(2):462-480,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02 08Abstract TheMiddlePermia LateTriassicmagmaticrocksarewidespreadintheDeqen WeixiareaoftheSanjiangOrogenicBelt However,therelationbetweentheirpetrogenesisandthetwobranchesofthePaleo TethysOceanremainsthesubjectofintensivedebate,whichconstrainsourunderstandingofthePaleo Tethyanevolution 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thepetrologicalstudy,zirconU Pbisotopicdating,andmajorandtraceelementanalysesarecarriedoutuponthebasaltsandrhyolitesneartheDerongCounty,andandesitesneartheLanpingCountyandsedimentaryvolcanicbreccianeartheDeqenCountytoinvestigatetheirpetrogenesisandtectonicsettings,andfurtherprovideinsightsintothePaleo tethyanevolution TheLA ICP MSzirconU PbanalysesyieldLateTriassiceruptionagesforthebasalts(~236Ma),theandesites(~233Ma)andthesedimentaryvolcanicbreccia(~232Ma),andaMiddlePermianageof~261Mafortherhyolites TheDerongbasaltsaretholeiitic,withvariableTiO2andMgOcontents,andlowLREE/HREEratios,andarecharacterizedbyvaryingdegreesofnegativeNb,TaandTianomalies Theyareinferredtobederivedfromhighdegreepartialmeltingofarelativelyfertilelithosphericmantleinthespinelstabilityfieldwithinacontinentalarc,withsomefractionalcrystallizationandcrustalassimilation TheLanpingandesitehasgeochemicalfeaturesofhigh Mgandesites(highMgOcontentandMg#value)withtraceelementssimilartocontinentalcrustalmaterialandmayhavebeengeneratedbyinteractionbetweensediment derivedmeltsandamantlewedge TheDerongrhyoliteischaracterizedbyhighSiO2andlowTiO2contents,andhighZrsaturationtemperatures,withgeochemicalfeaturessimilartofractionatedA typegranites,anditwasproducedbypartialmeltingofcrustalmaterialathightemperaturesandlowpressures,correspondingtoanextensionalsettingwithmantleupwelling Thesedata,incombinationwithpreviousstudiesontheseMiddlePermian LateTriassicmagmaticrocksandpalaeogeographicreconstructionofPaleotethyanrealm,allowustodiscussthetectonicevolutionofthePaleo TethysOceandescribedasbelows:(1)DuringtheMiddlePermian MiddleTriassic,theeastwardornorthwestwardsubductionoftheChangning MenglianPaleo TethysOcean(CMPTO)openedtheJinshajiangback arcbasinbetweentheSouthChinaBlock(SCB)andtheChangdu Lanping SimaoBlock(CLSB);(2)DuringtheLateTriassic,thecontinent continentcollisionbetweentheSCBandtheCLSBfollowingtheclosureoftheCMPTOresultedinthewestwardorsouthwestwardsubductionoftheJinshajiangback arcbasinKeywords SanjiangOrogenicBelt;Deqen WeixiArea;MiddlePermian LateTriassic;Magmatism;Paleo tethyanevolution;Changning MenglianSuture;JinshajiangSuture摘 要 西南三江的德钦 维西地区出露有大量中二叠 晚三叠世岩浆岩,但是它们的形成与两个古特提斯分支洋(即金沙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55206、42002240、4137206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9M660743)、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基金(J1901 20 2)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J2002)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许王,男,1991年生,博士后,从事俯冲 增生型造山作用研究,E mail:wangxu_k@126.com,wangxugeo@cags.ac.cn江洋和昌宁 孟连洋)的关系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了我们对该地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理解。

班公湖_怒江带_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_耿全如

班公湖_怒江带_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_耿全如

收稿日期:2011-03-08;修订日期:2011-05-11资助项目:中国地调局青藏专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编号:121201108606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喜马拉雅东构造结IYS 年代学研究》(批准号:40773001)作者简介:耿全如(1963-),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

E-mail:gquanru@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30卷第8期2011年8月Vol.30,No.8Aug.,2011近年来的地质、矿产调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突破,引起广泛重视。

实际上地质调查工作在羌塘盆地东段的美多、各拉丹冬和唐古拉一带也有重要发现,但由于自然、交通等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耿全如,潘桂棠,王立全,彭智敏,张璋GENG Quan-ru,PAN Gui-tang ,WANG Li-quan,PENG Zhi-min,ZHANG Zhang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engdu 610082,China摘要:早古生代—泥盆纪,研究区沉积环境以陆棚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为主,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和特提斯南侧的被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二叠纪,本区进入特提斯南、北缘弧盆系统演化阶段,龙木错-双湖带北部、金沙江带南部和冈底斯带分别在石炭纪、二叠纪形成岩浆弧。

中生代是特提斯南缘弧盆演化阶段,SSZ 型蛇绿岩形成岩浆熔离型铬、镍、铂族金属矿床和热液型金矿。

班公湖-怒江带特提斯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向南、北两侧俯冲并形成岩浆弧,该岩浆弧是重要的成矿带,形成斑岩铜矿、矽卡岩型磁铁矿和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北羌塘东段侏罗纪弧后前陆盆地有利于形成沉积型、沉积-热液改造型和热液型铁、铜、锑、金矿床。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显生宙以来,亚洲构造演化表现为南部冈瓦纳大陆逐渐解体和北部劳亚大陆的逐渐增生。

中-新生代,欧亚大陆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南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双重影响。

1、晚古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1000-700Ma),东欧、西伯利亚、中朝、塔里木、印度各陆块曾经聚结在一起,组成Rodinia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震旦纪,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形成了分散在古亚洲洋内的西伯利亚、东欧、华北等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一系列小陆块,它们是未来亚洲大陆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生代早期,诸陆块在南半球连成一个整体的巨型冈瓦纳大陆,从冈瓦纳分裂出来的北美、东欧(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朝等陆块,在南半球赤道附近漂浮、增长,北半球以海洋为主。

晚古生代,组成亚洲的主要陆块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并逐渐汇聚,形成统一的超级大陆。

(1)寒武纪晚元古代-早寒武世,晚元古代的超级大陆解体,古亚洲洋张开。

西伯利亚和东欧(波罗的,Baltic)大陆从东冈瓦纳分离,分布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普遍发育了蒸发盐沉积。

中寒武世,西伯利亚东侧打开形成了宽阔的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界为南北向,扩张脊在东部、消减带在西部。

(2)奥陶纪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缘、东部的扩张中心和西部的消减带位置与前一时期大致相同。

奥陶纪,东欧北缘裂解,形成乌拉尔裂谷带。

奥陶纪大陆分布与寒武纪类似。

东侧冈瓦纳向东运动,西伯利亚向北运动,古亚洲洋变宽。

古亚洲洋东部有一个长扩张脊,古亚洲洋岛弧与小陆块的碰撞使哈萨克斯坦微大陆增生。

奥陶纪时,古特提斯洋开始张开。

(3)志留纪志留纪,东侧冈瓦纳继续向东运动,与东欧和西伯利亚大陆间的距离不断增长,在志留纪最终达到5000km。

乌拉尔裂谷带被打开形成乌拉尔古大洋。

塔里木-卡拉库姆微大陆与东冈瓦纳大陆之间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4)泥盆纪早泥盆纪(400Ma),东欧、西伯利亚和冈瓦纳各大陆之间仍为大洋相隔,存在有三个洋盆,即位于西伯利亚与华北大陆之间的古亚洲洋、位于东欧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东-西乌拉尔古大洋和位于哈萨克斯坦大陆与卡拉库姆-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支。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

93doi:10.3969/j.issn.0253-9608.2015.02.003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胡修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 东特提斯域西藏南部地区发育晚中生代至古近纪的连续海相地层序列,是研究东特提斯演化、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众多的古海洋事件理想的研究地区,是了解晚中生代温室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主要基于中国西藏南部海相沉积的资料,对近年来东特提斯洋古海洋事件(如大洋缺氧事件、大洋红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和重大地质事件(早白垩世印度北缘火山事件、晚白垩世构造抬升事件、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事件、东特提斯海消亡事件等)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指出今后应加强生物-年代地层、短时期环境-气候变化的研究,加强挖掘东特提斯域地域优势的研究。

关键词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当前,大气中的CO 2含量已经突破400 ppm (百万分之一),达到了0.42 Ma(百万年)以来,甚至是20 Ma 以来的最高值,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全球气候是否会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状态,这是从社会大众到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人类文明的发展迫切要求人类对这种变化的趋势及其环境效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研究地质历史中温室地球条件下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可为洞悉未来的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以来,大量的地质证据表明,晚中生代—古近纪是显生宙温度最高的时期,是地质历史中最典型的温室地球时期[1-3]。

该温室时期距离现今最近,地质记录也保存得最为完整。

研究表明,晚中生代发生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是理解该时期温室地球演化状态的关键[4]。

从显生宙历史来看,晚中生代发生了众多与快速气候变化相关的一系列独特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导致中新生代地球各圈层发生重大扰动的根本原因[5-6],大体可分为:①古海洋、古气候事件,包括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AE 、Aptian 早期OAE1a 、Cenomanian 晚期OAE2)、白垩纪大洋红层(CORB)、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等;②古地理事件,如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特提斯洋的关闭等;③岩浆事件,如大火成岩省事件等;④生物群重大辐射和更替,如三叠纪-侏罗纪界线事件、侏罗纪-白垩纪界线事件、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事件等。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
r c r vn ea e ea f v le sg n r td i h i n 1Asa n ma s F o t e Eal r o ieo s o k p o i c nd s v r lrt aly e e ae n t e ga tPa. i n La d s .3 i r m h ry Ca b nf r u t h t r a nd t e Mi l i s i o t e Lae Pe mi n a h dd e Tra sc.t l oeh s Oc a x a d d a d t e S r i f t a — he Pae tt y e n e p n e n h ES ma gn o he P l
c nrla d w senC iaf m eL t ae zi oteMideT asc ) rm eL t e o int eEal e t n e tr hn o t aeP lo oct d l r si.1 F o t aeD v na ot r a r h h i h h y
J n ,0 2 a .2 1
中 国 中西 部 晚古 生 代一 中三 叠 世 沉 积 盆 地 原 型
黄泽光 , 高长林 , 范小林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无锡石油地质研究 所 , 江苏 无锡 242 ) 116
摘要 :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一 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 4大重要 地质事件 : 一是从晚泥 盆世到早石 炭世古亚洲 陆块 的形成 , 由于古亚洲洋壳 的俯 冲消减 , 西伯利亚陆块 与古 中国陆块 由天山一 阴山造山系缝合成 巨型古亚洲 陆块 ; 二是石炭纪一早 二叠世 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 的作用 , 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 条裂谷 ; 三是早石炭世一 直延 续到 中三叠世 古特提斯洋 扩张 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 ; 四是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一 中三叠世 , 中国中西部地 区存在 4 类盆地原型 : 1 离散板块边缘盆地 , () 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 , 主要分 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 、 南缘 以及塔 里木陆块 的南缘 ; 2 () 会 聚板块边缘盆地 . 于晚二叠世一三叠纪形成于华南 陆块南缘 、 中晚泥盆世一 石炭纪形成 于华北陆块北 缘以及泥 盆纪一石 炭纪

西南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与成矿

西南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演化过程与成矿

在印度尼西亚前锋弧及其北东南亚多岛弧盆系的发展过程中,除 了弧后扩张盆地的形成以外,特别突出的表现为受3类不同动力学 机制制约的造山作用:
◆受大洋俯冲制约的岛弧造山作用
◆受弧后洋盆消减制约的造山作用 ◆受大陆克拉通俯冲控制的碰撞造山作用
第一类:受大 洋俯冲制约的 岛弧造山作用
这是受不同俯冲汇聚方向 制约而表现出来的造山型 式。如苏门答腊造山作用 和爪哇造山作用
(二) 青藏高原三大多岛盆系构造的形成演化
东特提斯具有比西特提斯更 为独特的地质构造特点,作 为东特提斯构造域主体的青 藏高原,整个显生宙发育了 一系列多岛弧盆系统。既有 东南亚 - 印尼岛弧边缘海型, 又有日本群岛裂离型和安第 斯陆缘弧型,以及各种类型 相关的弧盆系。班公湖 - 双 湖-怒江结合带向南与昌宁孟连结合带相接,构成特提 斯大洋盆地最终闭合消亡的 主缝合带。
苏拉威西:弧-陆 碰撞造山作用
该造山作用是从澳 大利亚大陆板块分 裂出来的,北部鸟 头状的布通-图康 伯西和邦盖-苏拉 两个微陆块,与苏 拉威西岛弧东部碰 撞引起。碰撞导致 蛇绿岩仰冲于微陆 块之上,中苏拉威 西变质带向西逆冲 于火山岩浆弧上, 并导致第三纪地层 形成前陆逆冲褶皱 带。
第三类:受大陆克拉通俯冲制约的碰撞造山作用
第二类时空过程是前锋弧向内的弧后盆地形成时间逐个变新 如印度尼西亚-帝汶前锋弧之后(向北)盆地群依次变新
(据T. O. Simandjuntak et al, 1996)
5)东南亚多岛弧盆系的3种造山作用
研究表明,该多岛弧盆系现今的地质地貌特征主要是由新第三纪三大岩石圈板块相 互作用的结果而形成的,即菲律宾海板块NNW向运动( 8cm/a )、印度洋板块 NNE向运动(7cm/a)、即亚洲板块缓幔向SE向运动(约0.4cm/a)。

特提斯洋的演化

特提斯洋的演化

题目: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姓名:教师:学号:班级:评语:成绩:日期:2013年7月10日前言)在100年前推测在欧亚与非洲、印度自奥地利著名地质学家徐士(E. SueSS之间,在地质历史上存在过横贯赤道附近的大洋,并以希腊神话中一位女神(海神的妻子Tethys)的名字命名为特提斯以来,特提斯地质的研究涉及到全球构造、地壳和岩石圈演化、洋陆变迁等重大地质学理论问题,因此成为地球科学上经久不衰、百年热门的研究课题。

构造意义上的特提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南部一条全球性纬向展布的构造域。

很多地质学家将其称为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并略呈东西走向的宽阔海洋,最终闭合消亡形成现今大陆上的巨型特提斯造山带。

这一造山带是地球上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结构构造最复杂、造山带类型最多的构造域。

它不但记录了特提斯海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 而且也记录了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华夏古陆及其间陆壳碎块间的相互作用,并最终汇聚拼合、隆升的地质史实。

这个纬向构造域在全球构造上的特殊空间位置、巨大的展布规模、复杂的洋陆演化史和多种多样的造山过程等等,决定了它在全球构造、岩石圈演化,特别是大陆构造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使得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在此地域内比世界上任何其它地区更有利于考察和研究地球科学中的基本问题。

特提斯构造域是发展地质学基本理论的最佳研究区。

目录一、“特提斯”概念1.加勒比特提斯2.大西洋特提斯3.西地中海特提斯4.中东特提斯5.喜马拉雅特提斯6.特提斯二、特提斯的时空结构三、特提斯演化模式1.“剪刀张”模式2. 传送带模式3.“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四.特提斯构造带的油气聚集参考文献摘要特提斯自一百多年前发现以来,研究者们就对其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

现今发现特提斯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后,学者们乃至企业家们更是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对特提斯的研究进展很快,研究还是集中在陆地,方法包括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东特提斯多岛弧盆成矿和陆内构造转化成矿

东特提斯多岛弧盆成矿和陆内构造转化成矿
南段为压性弧,发育 斑岩带,形成斑岩型铜 (钼)矿床。如普朗超大 型Cu矿床 等。 燕山: 喜山:
Ⅲ、金沙江-哀牢山Au、Cu、Pt矿成矿带
金沙江-哀牢山成矿 带分布于金沙江-哀牢山 结合带上,是发育在晚 古生代板块结合带及其 洋脊型火山岩-蛇绿岩之 上的以Au、Cu为主的金 沙江成矿亚带和哀牢山 以Au为主的成矿亚带。
甘孜-理塘成矿带区域成矿模型
Ⅱ 德格-乡城成矿带 (义敦岛弧带)



咱张

微弧
甘 铅锌矿 孜 理









铜矿


北段是张性弧,有大量的火山喷 发,形成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南段是压性弧,发育大量中酸性 斑岩,理论预测应该产生斑岩铜矿
Ⅱ德格-乡城成矿带 区域成矿模型
北段是张性弧,有大 量火山喷发,发育喷流沉积或块状硫化物PbZnAg 矿(黑矿)。但不排除有 Cu多金属矿(黄矿)。已 发现大中型矿床十余处, 著名的超大型呷村Ag多金 属矿床即位于其中。
■ 古亚洲洋在塔里木-华北陆块区以北形成2个对接带和2个 造山系。
■ 特提斯洋在塔里木-华北陆块区以南、扬子陆块区周缘和 印度陆块区以北,形成2个对接带和4个造山系。
■ 贺兰-龙门构造带以东,晚三叠世以来均卷入西太平洋构 造域。
3、原特提斯阶段
早元古代初,全球泛大陆解体,形成南部冈瓦纳大陆群、北部劳 亚大陆群和居间的泛华夏大陆群。南北两大陆群之间为原特提斯洋, 泛华夏大陆群各陆块散布在原特提斯洋中。早古生代末,位于泛华 夏大陆群南北及其间的小洋盆开始闭合,形成泛华夏大陆。
兰坪-思茅盆地区域成矿模式图
Ⅵ、杂多-景谷景洪Cu、Sn多 金属矿成矿带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中国晚古生代两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5(027)002【摘要】中国晚古生代主要发生了2个重要地质事件:一是古中亚洋于晚泥盆-早石炭世俯冲消减,以及兴蒙造山系把古中国与西伯利亚陆块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古特提斯扩张和古亚洲南东南边缘离散.在晚古生代-三叠纪期间,古亚洲克拉通发育了以下3类原型盆地: 1)会聚边缘盆地,主要形成于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北方陆块南缘,泥盆纪-石炭纪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晚二叠世-三叠纪华南陆块南缘;2)离散边缘盆地,古特提斯拉张期形成,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南缘、北西缘和塔里木南缘;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台内断坳或断陷、裂谷和由残余海盆演化成的坳拉槽(钦防盆地).【总页数】8页(P104-110,150)【作者】高长林;叶德燎;黄泽光;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 [J], 黄泽光;高长林;范小林2.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J], 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3.头道沟勘查区晚古生代聚煤盆地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J], 于年君4.中国南方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J], 李凤杰;郑荣才;周小进;赵俊兴;蒋斌5.滨里海盆地东南缘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特征及控制因素 [J], 梁爽;郑俊章;张玉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李三忠;赵淑娟;余珊;曹花花;李玺瑶;刘鑫;郭晓玉;肖文交;赖绍聪【摘要】原特提斯洋内存在塔里木、中祁连、柴达木、扬子、华夏、印支、兰坪-思茅等诸多陆块/微陆块,多数陆块之间在早古生代晚期发育有蛇绿岩带或高压-超高压带.原特提斯域形成于从Rodinia裂解到Pangea超大陆集结期间,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原特提斯洋不同陆块/微陆块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但对其认识迄今还存在争论.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对比方法,以期建立原特提斯洋陆块/微陆块的亲缘性和海-陆格局,厘定原特提斯微陆块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早古生代早期除华北陆块不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特征外,扬子、华夏、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北秦岭-中祁连-中阿尔金、欧龙布鲁克、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兰坪-思茅、印支等陆块/微陆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在450~ 400Ma左右这一系列陆块/微陆块都向南俯冲-增生,并逐步拼合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原特提斯洋关闭,并形成了原潘吉亚(Proto-Pangea)超大陆;原潘吉亚于380Ma以后裂离出塔里木-华北陆块和大华南陆块,分别出现勉略洋和古特提斯洋,直到240 ~ 220Ma逐步向北聚合,形成最终的劳亚古陆,此时才形成潘吉亚超大陆.【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9【总页数】17页(P2628-2644)【关键词】原特提斯;微陆块;早古生代;东亚;亲缘性【作者】李三忠;赵淑娟;余珊;曹花花;李玺瑶;刘鑫;郭晓玉;肖文交;赖绍聪【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已有Pangea超大陆的重建方案中,较少关注Pangea聚合前东亚主要陆块的早古生代构造背景,多数研究也没有考虑原特提斯洋内多个陆块/微陆块(如柴达木、中祁连、中阿尔金、欧龙布鲁克等)之间及其与塔里木、华北、扬子等陆块之间的早古生代亲缘性和拼合问题。

朱日祥等(2022):新特提斯洋演化与动力过程

朱日祥等(2022):新特提斯洋演化与动力过程

朱日祥等(2022):新特提斯洋演化与动力过程摘要:新特提斯洋主要存在于中生代, 是位于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一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状大洋. 实际上,从二叠纪起, 多个微陆块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 初始新特提斯洋开始形成. 随着微陆块群的北向漂移, 新特提斯洋逐步扩张, 达到最大化. 微陆块群在晚三叠世开始与欧亚大陆南缘碰撞拼合, 之后, 新特提斯洋开始向北俯冲到新形成的欧亚大陆南缘之下. 随着冈瓦纳大陆的进一步裂解, 非洲-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以不同速度向北漂移. 到新生代, 这些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新特提斯洋消失, 形成全球最为显著的阿尔卑斯-扎格罗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新特提斯洋由西向东表现出不同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地中海地区以多洋盆扩张-双向俯冲和微陆块碰撞为特征, 中东地区表现为北向俯冲和沿扎格罗斯缝合带的穿时碰撞, 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亚地区以多块体逐渐裂解和多阶段碰撞为特点. 我们提出, 新特提斯洋岩石圈板块北向漂移的主要驱动力是俯冲板片拖拽力, 深部地幔对流与非自由边界条件下冈瓦纳大陆主体围绕欧拉极(西非)的逆时针旋转也是影响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因素.特提斯构造域分布图展望:随着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特提斯洋演化的研究已经从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解析, 逐步从浅部地质现象向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转变, 极大地深化了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动力机制的认识, 但仍存在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1) 陆块碰撞的时间和方式: 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和方式是新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新特提斯洋东西跨度超过一万公里, 其闭合过程涉及多个主要源于冈瓦纳大陆的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拼合, 并且每个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具有其独特的方式. 这些复杂多变的碰撞拼合过程导致对新特提斯不同区段(如地中海、扎格罗斯、喜马拉雅和东南亚)的闭合时间和方式仍未达成统一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各陆块晚石炭世-新生代古纬度变化图(2) 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地形响应: 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对欧亚大陆南缘地形有着深远影响, 导致欧亚大陆南缘一系列山脉和高原的形成. 在地中海地区以线型造山带为主, 例如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造山带; 中东地区形成低矮高原, 以伊朗高原为代表; 而印度-欧亚碰撞区则形成海拔超过4000m的青藏高原. 这种地貌上的差异既可能与新特提斯洋两侧陆块之间的汇聚速率有关(Molnar等, 2010), 也可能与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构造域岩石圈减薄后的大陆张裂有关(Chung等, 2001,2005; Zheng 和Wu, 2018), 未来需深入研究新特提斯不同地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2) 新特提斯洋演化的地形响应: 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对欧亚大陆南缘地形有着深远影响, 导致欧亚大陆南缘一系列山脉和高原的形成. 在地中海地区以线型造山带为主, 例如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造山带; 中东地区形成低矮高原, 以伊朗高原为代表; 而印度-欧亚碰撞区则形成海拔超过4000m的青藏高原. 这种地貌上的差异既可能与新特提斯洋两侧陆块之间的汇聚速率有关(Molnar等, 2010), 也可能与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构造域岩石圈减薄后的大陆张裂有关(Chung等, 2001,2005; Zheng 和Wu, 2018), 未来需深入研究新特提斯不同地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3) 板块持续汇聚的可能动力来源: 新特提斯洋闭合之后, 陆壳持续俯冲显然与俯冲大洋板片的拖拽作用不完全一致. 因此, 深部地幔对流能否引起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并导致造山作用持续进行, 仍然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此外, 深部地幔对流如何作用于上覆岩石圈板块, 如何影响板块漂移速度的快慢与洋中脊扩展速率的差异, 仍是需要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4) 新特提斯洋闭合后地球俯冲体系以经向为主导的机制: 古/新特提斯洋均以纬向俯冲体系为特征,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闭合, 地球俯冲体系基本以经向俯冲为主. 何种动力过程主导全球俯冲体系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经纬变换, 是未来地球科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2±4 Ma, 从而确定了甘孜-理塘特提斯洋的蛇绿岩 或洋壳的形成年代为石炭纪末或二叠纪初. 结合前 人研究成果, 本文讨论了这次海底扩张事件与上述 微陆块裂离或晚古生代东冈瓦纳裂解的关系.
1 地质背景及甘孜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岩基本特征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带西起玉树, 经玉隆、甘孜、 理塘至木里, 为一条向北东方向凸出的弧形构造带, 长约 700 km, 宽 5~20 km. 该带西南侧为义敦岛弧地 体, 东北侧为松潘-甘孜地块(图 1(b)). 甘孜-理塘蛇 绿混杂带内含代表洋壳残片的超镁铁/镁铁质岩体和 岩墙、深海放射虫硅质岩, 与由构造作用和滑塌作用 所形成的构造岩块/片相混杂, 并以外来构造体的形 式裹于浊积岩基质中. 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岩墙及 各种堆晶岩出露规模较小, 沿断裂带呈串珠状产 出[3,4,7~9,12,13]. 枕状玄武岩和硅质岩相对分布较广.
158

论文
第 50 卷 第 2 期 2005 年 1 月
图1
(a) 三江地区构造简图(据文献[1,2]); (b)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带甘孜段地质简图(据文献[3,4])
含少量橄榄石, 已强烈蛇纹石化(图 2(d)). 辉橄岩为 蚀变单辉辉橄岩, 半自形粒状结构. 橄榄石呈龟裂状, 强烈蛇纹石化(图 2(e)). 甘孜蛇绿岩已遭受强烈构造 肢解, 蛇绿岩层序不完整. 局部可见硅质岩和枕状熔 岩连续层序, 硅质岩中发现的放射虫化石, 因构造蚀 变已难以鉴定地质时代.

均落于 N-MORB 区. 岩石组合特征和地球化学化析 结果表明, 甘孜七公里水电站蛇绿岩为大洋扩张的 产物, 也证明了甘孜-理塘特提斯洋盆的存在.
2 辉长岩 SHRIMP 测年和结果分析
本文锆石 U-Pb 测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 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 SHRIMPⅡ上采用标准测定 程序进行, 详细的分析流程见文献[17,18]的详细论述. 应用澳大利亚国家地调局标准锆石 TEM 进行元素间 的分馏校正, 并应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标准 锆石 SL13(572 Ma, U=238 µg/g)标定样品的 U, Th 及 Pb 含量. 数据处理采用 PRAWN 软件. 普通 Pb 由实 测 204Pb 及 Cumming-Richard 模式铅成分校正. 所有 测点的误差均为 1σ, 所采用的 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 龄具 95%的置信度. 甘孜蛇绿岩辉长岩 SHRIMP 锆 石 U-Pb 测年结果见表 2 和图 4.
主量元素和稀土-微量元素分析分别在北京大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 XRF 和 ICP-MS 实验室进行. 分析结果(表 1)表明, 甘孜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和席 状辉长辉绿岩、辉绿岩的稀土含量较低, 轻稀土元素 明显亏损, 呈左倾型分布, 展示了与 N-MORB 一致 的特征(图 3(a)). 微量元素初始地幔标准化分布型式 与 N-MORB 相似, 但大离子亲石元素(Ba, Rb, Sr 和 K)变异较大, 高场强元素 P 表现为亏损(图 3(b)), 可 能是构造蚀变所引起. 在构造环境判别图(图 3(c))上, 甘孜蛇绿岩中堆晶橄辉岩、层状辉长岩和枕状玄武岩

161
第 50 卷 第 2 期 2005 年 1 月
论文
测点 GZ5-1
表 2 甘孜七公里水电站蛇绿岩辉长岩 SHRIMP 测年结果
U/µg·g−1 Th/µg·g−1 Th/U Pb*/µg·g−1
普通 206Pb/%
206Pb/238U
误差
207Pb/235U
误差
除颗粒 GZ5-18 的 Th/U 比值相对较大(为 1.15)外, 其 他的 Th/U 比值变化范围较小, 为 0.68~0.92. 这些特 征表明所有测年锆石晶粒应是从同一岩浆中结晶形 成的. 除 GZ5-8 远离主锆石群外, 这些分析在锆石 U-Pb 一致曲线图(图 4)中构成非常集中的主锆石群, 21 个分析点的 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 292±4 Ma (Chi square=0.89), 即甘孜蛇绿辉长岩的结晶年龄.
第 50 卷 第 2 期 2005 年 1 月
论文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扩张与晚古生代东冈瓦纳裂解: 来自甘孜蛇绿岩辉长岩的 SHRIMP 年代学证据
闫全人① 王宗起① 刘树文② 李秋根② 张宏远① 王 涛① 刘敦一③ 石玉若③ 简 平③ 王建国④ 张德会④ 赵 建⑤
(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②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③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 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29; 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需指出, 个别含有晶核的锆石晶粒, 如 GZ5-10 和 GZ5-13, 给出了 328±24 Ma 和 319±22 Ma 的 206Pb/238U 年龄, 略老于主锆石群或在误差范围内与 之相当, 但其 U 含量以及 Th/U 比值并未显示出与其 他低 U 无结构锆石有明显区别. 而另一些低 U 无结 构锆石, 如 GZ5-15 和 GZ5-18, 同样给出了略老于主 锆石群或在误差范围内与之相当的 206Pb/238U 年龄
GZ2 枕状玄武岩 1.25 3.41 0.52 2.58 0.82 0.30 1.12 0.22 1.58 0.37 1.14 0.18 1.07 0.18 14.74
GZ3 层状辉长岩 1.23 3.85 0.78 4.59 1.98 0.90 2.89 0.61 4.27 0.92 2.78 0.45 2.89 0.43 28.57
159
第 50 卷 第 2 期 2005 年 1 月
论文
图 2 甘孜蛇绿岩的岩石组合及其显微组构特征(正交偏光)
(a) 枕状熔岩; (b) 辉长辉绿岩; (c) 粗粒堆晶辉长岩; (d) 粗粒堆晶橄辉岩; (e) 辉橄岩
甘孜蛇绿岩辉长岩中锆石含量较低. 锆石晶粒 无色透明, 短柱状或等粒状, 大小 50~100 µm. CL 图 像(图 5)揭示, 大部分锆石内部均匀, 无明显的结构 特征. 仅颗粒 GZ5-1, GZ5-2, GZ5-3 和 GZ5-8 略具模
0.27
0.01
2.76 100.05
GZ3 层状辉长岩 48.61
1.24
14.41 12.36
6.02
0.20
9.24
4.14
0.11
0.03
3.16 99.52
La Ce
Pr
Nd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TREE
GZ1 堆晶橄辉岩 1.51 4.75 0.89 5.35 2.08 0.87 3.05 0.66 4.69 1.10 3.23 0.53 3.67 0.58 32.96
甘孜-理塘构造带为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重 要组成部分, 也是义敦岛弧与松潘-甘孜地块间的重 要构造界线. 甘孜-理塘构造带最初被推断为弧后扩 张带[5,6]. 后经刘宝田等人[7]、侯立伟等人[8]和王连成 等人[9]研究, 甘孜-理塘构造带被确定为一条代表板 块俯冲碰撞的蛇绿混杂带. Sengor[10]和 Hsu 等人[11]提 出该构造带是一个非并置缝合带, 其下可能为洋壳 岩石圈. 近年来大量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 表明, 甘孜-理塘俯冲增生杂岩带或俯冲消减带中含 有大量的蛇绿岩块/岩片[3,4,12~14], 与洋脊火山岩、放 射虫硅质岩及其他深水沉积岩混杂, 代表特提斯洋 盆的存在[1]. 由于缺乏精确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数据 约束, 不同学者对甘孜-理塘特提斯洋形成时代的认 识不一, 所给定或推测的时代从早石炭世到晚三叠 世不一而同[1~14]. 应用 SHRIMP 锆石 U-Pb 测年方法, 本文测得甘孜蛇绿岩辉长岩的结晶分离年龄为
100081. E-mial: qryan@)
摘要 辉长岩 SHRIMP 锆石 U-Pb 测年结果确定: 四川甘孜县城南 7 km 水电站蛇绿岩的同位素地质年 代为 292±4 Ma (n=21), 表明甘孜-理塘特提斯洋盆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或早二叠世初.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 分析,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是东冈瓦纳大陆于石炭纪至二叠纪大规模裂解的产物.
关键词 辉长岩 SHRIMP 年代 甘孜蛇绿岩 甘孜-理塘特提斯洋 东冈瓦纳裂解
西南三江地区发育 4 条蛇绿混杂带: 甘孜-理塘 蛇 绿 混 杂 带 (Oph1) 、 金 沙 江 - 哀 牢 山 蛇 绿 混 杂 带 (Oph2)、澜沧江-孟连-昌宁蛇绿混杂带(Oph3)及丁青八宿蛇绿混杂带(Oph4), 与之配对的分别是义敦岛 弧(Va1)、江达-维西岛弧(Va2)、妥坝-南佐-云县-景洪 弧(Va3)以及左汞-路西弧(Va4). 蛇绿混杂带与岛弧构 造组合间夹有一系列微陆块[1,2](图 1(a)). 如此地质表 象暗含着以下重要科学问题: (1)蛇绿混杂带所代表 的洋盆是何时扩张形成的? (2)微陆块是从何处拉裂 出来的? (3)洋盆扩张与微陆块裂离的关系? (4)洋盆 何时俯冲闭合并经弧-陆碰撞与陆块焊合的?
Y
Ba Co
Ga
Cu
Pb
Li
Rb
Zr
Nb
Ta
Th
U
Sr
Sc
GZ1 堆晶橄辉岩 28.68 22.01 60.749 11.628 14.099 1.837 5.889 11.649 47.122 0.791 0.051 0.186 0.378 67.487 57.004
GZ2 枕状玄武岩 9.59 27.00 27.594 5.848 22.095 1.931 9.317 9.129 23.533 0.344 0.029 0.115 0.098 84.009 32.359
本文研究的甘孜蛇绿岩位于甘孜县城南 7 km 水 电站后山(N31°36.001′, E99°57.149′), 东西长约 1 km, 南北宽约 300 m. 岩石组合包括放射虫硅质 岩、枕状熔岩、席状辉长辉绿岩、层状辉长岩、堆晶 辉石岩及辉橄岩. 枕状熔岩具斑状结构, 斑晶为单斜 辉石(图 2(a)). 辉长辉绿岩主要矿物为单斜辉石和斜 长石, 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蚀变(图 2(b)). 辉长岩 具典型的层状堆积构造, 由粗粒辉长岩与细粒辉长岩 互层构成, 露头处可见十多个粗~细堆积层序. 主要矿 物为斜长石和辉石, 斜长石具聚片双晶结构, 辉石已 强烈蚀变(图 2(c)). 堆晶辉石岩由等粒状辉石近平行 排列构成“层状”结构, 辉石颗粒周缘发育浅色蚀变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