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211287989_雨水调蓄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智能环保NO.04 2023104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雨水调蓄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马福源 李嘉琪(中电建十四局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70)摘要: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峻。
海绵城市理念的逐渐推广,使得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设施数量进一步增加。
雨水调蓄池在减轻城市内涝危害和削减初期雨水方面拥有特殊优势。
文章针对雨水调蓄池应用概况和设计运行,结合其功能特点,对雨水调蓄池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雨水调蓄池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雨水调蓄池;海绵城市;初期雨水;内涝防治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04-0104-03DOI :10.19301/ki.zncs.2023.04.031Applica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pool i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MA Fu-yuan LI Jia-q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problem of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the sponge city concept has further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facilities in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ainwater storage pool has special advantages in reducing the harm of urban waterlogging and reducing the initial rainwater. Aiming at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pool, combined with it's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pool in sponge cities,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rainwater storage poo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so a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Key words : rainwater storage pool; sponge city; initial rainwater; waterlogging control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雨水经过道路不仅会携带大量污染物产生径流污染,暴雨期还会引发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应对城市洪水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应对城市洪水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洪水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洪水的排放需求,城市洪水频繁发生,给城市和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以自然水循环为基础,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净化和利用,有效降低洪水的发生和灾害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建设海绵城市应对城市洪水问题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应对城市洪水问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能够将雨水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中,实现自然滞留和渗透,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2.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恢复: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水系和湿地,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水源,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要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建设雨水花园、天台绿化、屋面绿化等,收集并利用雨水灌溉城市绿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2. 构建生物滞留池:合理规划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生物滞留池,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并延缓雨水的排放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
3. 保护城市湿地: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湿地,增加湿地的保护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洪能力,减轻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4. 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对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提高排水能力和适应性,确保城市排水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程度的降雨情况。
5.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措施,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建设海绵城市的顺利实施。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前景与挑战建设海绵城市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1. 技术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生物滞留池设计技术等,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雨洪管理。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水泥路面和建筑物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地表的自然透水性下降,雨水无法迅速渗透进地下水层,而是形成了大量的雨洪。
这些雨洪不仅给城市的交通和生活造成了困扰,还可能引发洪水灾害。
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城市雨洪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雨洪的合理管理。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保留、渗透、储存、净化”,即保留自然地表的透水性,通过设计合理的绿地和湿地,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进地下水层;渗透是指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水层中,补充地下水资源;储存是指在城市内部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净化则是通过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可再利用的标准。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雨洪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需要对城市雨洪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城市雨洪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管理策略。
例如,对于城市中的道路雨洪,可以通过改善道路排水系统和增加绿地来减少雨洪的形成。
对于建筑物雨洪,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
其次,需要研究城市雨洪管理的技术和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和设施来实现城市雨洪的管理。
例如,可以采用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地设施来增加城市的透水性;可以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蓄水池、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起来;还可以通过建设雨水净化设施,如湿地等,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
此外,城市雨洪管理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在城市雨洪管理中,需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的雨洪管理系统。
同时,还需要考虑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意识提升,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居民对城市雨洪管理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雨洪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
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
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
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
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
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
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相关国家规范标准也正在编制,如新编《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
但由于国内城市现代雨洪管理发展的整体滞后,相关研究及实践较薄弱,尤其在城市雨洪调蓄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缺乏对雨水调蓄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对调蓄系统的综合性分析和科学认知,制约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调蓄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和有效实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的开展。
海绵城市系统维护雨水调蓄池的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系统维护雨水调蓄池的相关内容海绵城市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旨在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人工硬化地面对降雨过程的干扰,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缺乏问题。
而雨水调蓄池作为海绵城市系统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系统维护雨水调蓄池的相关内容。
一、雨水调蓄池的作用雨水调蓄池是海绵城市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设施,通过收集和储存降雨水,降低雨洪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同时,雨水调蓄池还能有效地提供城市用水,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此外,雨水调蓄池还能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提升,培育城市绿色空间。
二、雨水调蓄池的构成与设计1.选址与规划:雨水调蓄池应选取在城市低洼地区、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周边,同时考虑城市排水系统和降雨特性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
2.设计容量: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容量应基于城市降雨特征和需求进行合理确定。
3.排放系统:雨水调蓄池需要设置相应的排放系统,确保雨水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排入自然水体,防止持续降雨导致雨水调蓄池溢满的情况发生。
4.其他设施:雨水调蓄池还需要设置排污系统、补水系统等,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维护。
三、雨水调蓄池的维护方法1.定期清理和排查:定期清理雨水调蓄池内的淤泥、沉积物等杂物,保持池内的通畅,防止其影响雨水的积存和排放。
2.检查设施完好性:定期检查雨水调蓄池的设施完好性,包括水泵、管道、阀门等设备的正常运行情况,及时维修或更换有损坏的设备。
3.监测水质和水位:定期监测雨水调蓄池的水质和水位情况,确保水质达标,并及时调整排放系统的控制参数,保证水位在合适范围内。
4.防止污染源入侵:加强管理,禁止非法倾倒废弃物和污水入侵雨水调蓄池,以防止污染源对水质造成影响。
5.定期检查涵盖面积:定期检查雨水调蓄池的涵盖面积,确保植被和地表覆盖物的正常生长和保护,以减少水面的蒸发和水体的污染。
四、雨水调蓄池的管理机制1.责任部门:建立相关部门,负责雨水调蓄池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态建设模式,以其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与综合目标两个方面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一、基本概念1. 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实现雨水的径流、渗透和储存,以达到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2. 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具有以下特点:(1)水文特点:通过构建多功能水体、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措施,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蓄存,减少城市的径流,改善城市的水文循环。
(2)生态环境特点:通过增加绿色空间、改善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适应能力特点: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综合目标1. 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的综合目标之一是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减少、延缓和控制城市径流水量,增加城市内雨水的渗透和蓄存。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控制污水排放、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降低城市用水的压力,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综合目标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打造生态廊道、建设垂直绿化等手段,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并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3. 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海绵城市的第三个综合目标是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制定应急预案、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的应对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增加城市的韧性。
城市防洪体系中海绵城市的构建
城市防洪体系中海绵城市的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城市洪涝灾害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为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城市洪涝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近年来,许多城市在雨季频繁遭遇洪涝灾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造成城市洪涝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自然土地被建筑物、道路和停车场等不透水表面所覆盖。
这些不透水区域使得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增加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往往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些老旧城区的排水管道管径较小、设计标准低,难以应对强降雨带来的大量雨水。
再者,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也对城市洪涝产生了影响。
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气温升高,对流活动增强,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二、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通过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循环和综合利用。
三、海绵城市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作用1、减少地表径流通过增加城市中的绿地、湿地、透水铺装等,让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从而降低排水系统的压力,减轻洪水灾害的风险。
2、延缓洪峰流量海绵城市中的雨水调蓄设施,如蓄水池、雨水花园等,可以在降雨时储存雨水,延缓雨水进入排水系统的时间和流量,降低洪峰的峰值,使洪水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3、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的水文环境,提高城市自身应对洪水的能力,减少洪水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的破坏。
4、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收集和储存的雨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补水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及雨水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及雨水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下垫面的硬化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薄弱往往会导致暴雨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当遇到大暴雨时,洪涝灾害在城市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海绵城市的理念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解读,对雨水实施源头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自然对雨水的存储调蓄、地下渗透以及自然净化功能,减少暴雨对城市各类设施的冲击,以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秉承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一、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一)屋顶花园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屋顶花园(EGR)的比例,既提高了雨水径流的截留率,延迟了雨水洪峰的到来,又美化了城市空间。
屋顶是建筑的第五个立面。
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屋面比比皆是,既不美观,也浪费了一部分城市空间。
每当雨季,屋顶雨水会沿着落水管流到地面,再和地面径流汇合进入雨水管网,大大增加了城市管网系统的负荷,是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屋顶上种植植物,建设屋顶花园,可减少屋面径流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的问题。
屋顶花园多见于低层或多层建筑的平屋顶或坡度较小的坡屋顶上,特殊条件下可建在楼房退层的公共空间上。
典型案例如日本的Across Fukuoka(阿库罗斯福冈),其主体建筑呈阶梯状,从前向后层层收进,在1层至13层的台阶屋顶上,混合种植了多种植物,远远望去,整座建筑就像一座空中花园。
雨季,阿库罗斯福冈屋面的雨水基本被屋顶花园截留,有效地减少了地面径流量。
根据Se-ping DAI等对广州屋顶花园截留雨水能力的研究,当基质厚度分别为30mm、50mm和70mm时,雨水截留率分别为23.29%、27.20%和28.44%;该研究还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在广州市1035.0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推广基质厚度30mm 的屋顶花园,则占建成区面积的37.25%的绿色屋顶在5~8月可截留12230万m[3]的雨水,这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城市内涝,缓解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1]。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模式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模式研究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就是城市建设的综合性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大,城市的运行和城市管理决定的城市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状态。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性建设是核心要务,而基础性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则是影响城市长久发展的工作任务。
海绵城市的提出,就是从一个形象化的角度阐述了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海绵城市要求城市建设要实现自然性的积存、渗透和精华,使水资源的利用,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控制,建设低影响的雨水系统,以保证城市给排水工程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新时期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工程,对于解决城市水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海绵城市;雨水系统;低影响;结构;开发;保护引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反映了经济建设的现代化程度。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虽然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会直接考验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优化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解决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雨水系统构建,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解决城市综合性治理和提高城市应对自如灾害的重要思路。
1.系统模式构建的目的和意义现代化的城市需要建设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设施,需要将水的循环纳入到自然的保护范围内。
城市水系统建设需要与城市规划,排水设计和道路交通以及园林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提高水生态环境的必要工程,是构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
系统模式采用的技术中,既有工程性的开发建设方法,也有非工程的开发建设措施,其核心目的就是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有效利用水资源,合理对待地理条件,防止城市水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规划指标-北京建筑大学-王文亮
64.8
18.3
25.8
36.3
43.5
52.8
65.0
19.5
27.2
37.8
44.8
53.8
65.6
19.3
28.0
40.7
49.5
60.7
76.0
21.5
30.4
44.0
53.7
66.4
84.6
三、设计降雨量的地域分布——成因
中国暴雨分区
(邹进上,王梅华,张薇.中国暴雨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1987,42(2):151-163.)
10.1
14.4
20.7
25.0
30.8
38.4
……
……
……
……
……
……
14.0
19.8
28.3
34.4
41.9
51.5
14.0
20.1
28.9
35.0
42.5
52.3
15.9
22.1
30.5
36.0
43.0
53.0
16.7
23.5
33.1
40.0
49.5
63.4
17.4
24.6
34.7
41.8
51.4
13.1
17.8
21.0
24.9
30.3
9.8
13.4
18.1
21.3
25.4
30.8
……
……
……
……
……
……
10.8
15.1
21.1
24.9
29.9
36.6
8.8
12.9
海绵型城市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下凹式绿地是绿地雨水调蓄技术 的一种,较普通绿地而言,下凹 式绿地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集雨 水,显著增加了雨水下渗时间。 具有渗蓄雨水、削减洪峰流量、 减轻地表径流污染等优点。
21
三、海川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市政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2
三、海川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工厂、工业园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3
三、海川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比利时
• 1999年公布规定最低管理要求,规定所有新 建或改建项目的单户住宅必须安装雨水利用 设施。
日本
• 日本是亚洲重视城市雨水利用的典范。 • 政府鼓励全社会利用循环水,重视雨水利用。
15
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国 内
(1)20世纪80年代在缺水地区的农业和乡村中,已开始实施 集雨节水工程。
(2)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发展较晚。
10
深圳雨景实拍
11
深圳雨景实拍
12
雨水收集利用的分类
分类: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
直接利用:
将雨水收集 后直接回用,用 于小区杂用水、 环境景观用水和 冷却循环用水等。
间接利用:
将雨水简单 处理后下渗或 回灌地下,补 充地下水。
综合利用:
根据具体条 件,将雨水直 接利用和间接 利用结合,在 技术经济分析 基础上最大限 度地利用雨水。
13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意义: 实现雨水资源化,缓解目前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减缓洪涝灾害,缓解目前国内的城市雨涝; 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 符合低冲击模式的理念,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
展; 有助于提升建筑物绿色建筑评价等级。
14
雨水收集利用现状
国 际
德国
• 国际上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 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 • 截止1999年,约有20万套雨水利用设备投入使用; • 2000年初在设备方面已经形成集成化、成品化。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南。
一、规划引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特征、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规划应涵盖城市的土地利用、水系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等方面,明确雨水的径流路径和汇水分区,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同时,规划还应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融合。
在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收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桶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和利用。
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式的雨水收集和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绿色屋顶则可以在降雨时吸收部分雨水,减少屋顶径流,并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雨水桶可以收集建筑物屋顶的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冲洗厕所等。
在雨水利用方面,可以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喷洒、景观水体补水等。
通过合理的雨水收集与利用,可以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三、下渗与回补地下水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渗透塘等设施,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
透水铺装能够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
下凹式绿地则低于周边地面,能够接纳周边雨水的汇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渗透塘是一种具有较大蓄水容量的下渗设施,可以有效地补充地下水。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中的雨水调蓄容积计算
系数为 0.6,对于一场降雨来说,60%的雨量形成径流外排,40%
的雨量通过渗透、蒸发等方式留在地块内,根据“指南”规定的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定义,即“场地内累计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
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该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为
40%。即,在不做任何 调 蓄 设 施 的 情 况 下,年 径 流 总 量 控 制 率 应
刘 剑 孙大伟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 常州 213003)
摘 要:通过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说明方法,为了合理确
定雨水调蓄容积,在指南规定的“容积法”基础上,提出可以采用“试算法”进行计算,从而可以节省工程投资和造价,具有一定的
经济意义。
总量控制率应由式(3)计算:
αS=α+(1-α)(1-Φ)×100%
(3)
其中,αS为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也就是说,对于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实际确定的雨
收稿日期:20180709 作者简介:刘 剑(1971),男,高级工程师
第20441卷8第年 296期 月
大小由两个影响因素组成:设计降雨量和雨量径流系数。在海绵
设计方案中,设计 降 雨 量 根 据 年 径 流 总 量 控 制 率 指 标,查 阅 对 应
的曲线和表格得出(见表 1,图 1)。
表 1 常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对应设计降雨量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60 65 70 75 80 85 90
设计降雨量 /mm
根据专项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被确定为常州海绵城市建 设的一个重要 控 制 指 标,要 求 中 心 城 区 的 年 径 流 总 量 控 制 率 在 75%以上,2020年有 20%的建成区面积,2030年有 80%的建成区 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并根据控规编制单元提出了各自的年径流总 量控制指标。在各个地块的海绵设计专项方案中,根据指标要求 进行雨水调蓄容积的计算就是一个主要的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规划指标全解
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北京 VCRa&H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日降雨量(mm)
2、设计降雨量H VCRa与H为对应关系,当以径流总量为控制 目标时,设计降雨量可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 施的设计规模。
图 设计降雨量为25mm时原方案管网运 行情况
图 新方案内涝风险评价 (20年)
二、径流总量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VCRa) 当地多年日降雨量数据统计得出,指通过自
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腾)等 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
海口 万源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甘孜 拉萨 乌鲁木齐 和田
对应降雨的累计雨量占年均总降雨量的 比例(%)
80%
70% 60% 50% 40% 30% 海口 万源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甘孜 拉萨 乌鲁木齐 和田 0%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 日降雨量(mm)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城市径流总量控制区域划分与规划控制指标
王文亮 李俊奇
wwl841012@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4-12
一、低影响开发目标——多目标
图 美国雨水管理标准及新型技术体系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一、低影响开发目标——多目标
表 设施占绿地面积比例 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 设计降雨量(mm) 10 20 30 40 雨水 设施面积占绿地面 9 18 27 36 花园 积的比例(%) 设施面积占绿地面 渗透塘 4.5 9 13.5 18 积的比例(%)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文末附有下载链接)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末附有下载链接)有关《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试⾏)》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然灾害等⽅⾯具有良好的“弹性”,下⾬时吸⽔、蓄⽔、渗⽔、净⽔,需要时将蓄存的⽔“释放”并加以利⽤。
本指南由我国住建部印发于2014年10⽉。
虽然其是针对各级政府的园林、⽔利有关部门,但是对于其他社会各界也会颇有助益。
⽐如对于有能⼒的有机⽣态农场企业,如果能采纳“海绵城市”的理念,则从长远⾓度看既能够节省开⽀,也能够保护⽔资源、更符合有机⽣态农业的环境保护初衷。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内容节选建设具有⾃然积存、⾃然渗透、⾃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态⽂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任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然灾害等⽅⾯具有良好的“弹性”,下⾬时吸⽔、蓄⽔、渗⽔、净⽔,需要时将蓄存的⽔“释放”并加以利⽤。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态优先等原则,将⾃然途径与⼈⼯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限度地实现⾬⽔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资源的利⽤和⽣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然降⽔、地表⽔和地下⽔的系统性,协调给⽔、排⽔等⽔循环利⽤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是对城市原有⽣态系统的保护。
最⼤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态敏感区,留有⾜够涵养⽔源、应对较⼤强度降⾬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然⽔⽂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体和其他⾃然环境,运⽤⽣态的⼿段进⾏恢复和修复,并维持⼀定⽐例的⽣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够的⽣态⽤地,控制城市不透⽔⾯积⽐例,最⼤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域⾯积,促进⾬⽔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工程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方案
**工程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方案一、工程概况(1)现状汇水范围**道路东侧现状市政雨水管、西侧红线外现状排水沟用于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及西侧卧虎山排泄雨水,市政雨水管和排水沟雨水排入北侧历阳湖内。
道路**东侧现状市政雨水管、西侧红线外现状排水沟用于收集道路路面雨水,市政雨水管、排水沟雨水及道路市政雨水管接入**路雨水管道,沿**路D1200雨水主管道流入**河内。
(2)建议平面布置道路**两侧绿化带每隔150-180m横向设收水口和D150预埋管,东侧绿化带预埋管与东半幅慢车道排入现状雨水管,西侧绿化带预埋管排入现状排水沟。
在管中心距快车道**立沿石2.5米的慢车道上双侧布置D800、D1200雨水管。
两侧绿化带每隔150-180m横向设收水口和D150预埋管,与慢车道雨水管相贯通。
二、雨水系统设计方案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提升方案:1、由于道路**西侧路段周围无建设项目,地下市政雨水管线不承担客水转输任务,因此本段道路地下无市政雨水管线,依靠道路横断面竖向设计、下沉式绿化带及道路西侧排水沟实现道路径流调蓄与排放。
无市政管线路段道路横断面设计如下图所示。
东侧路段慢车道有现状D500市政管线,下沉式绿化带溢流通过位于绿化带内的雨水口与市政雨水管线衔接。
有市政雨水管线路段道路横断面设计如下图所示。
市政管线路段道路横断面方案2、道路地下市政雨水管线承担客水转输任务,将市政雨水管线设置在两侧慢车道上,下沉式绿化带溢流通过位于绿化带内的雨水口与市政雨水管线衔接。
有市政管线路段道路横断面设计如下图所示。
3、在**地块设置地下蓄水池用于收集(K**0)地下市政雨水管线和道路(K0+350-K0+990**)西侧排水沟雨水。
并将溢流雨水排入舜耕路市政雨水管线。
道路效果示意图:立沿石开口示意图绿化带内收水口示意图根据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我市设计降雨量H=41.3mm,用加权平均法计算道路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φ:φ=(φ绿地F绿地+φ车行道F车行道+φ人行道F人行道)/(F绿地+F车行道+F人行道)=(0.15×24×1137+0.9×24×1137+0.4×10×1137)/(1137×40)=0.71通过计算得到该道路生物滞留带应具有的调蓄容积即控制容积V:V=10HφF道路总面积=133.6m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导读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将促进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有望根治城市内涝顽疾。
统计显示,过去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
但与此同时,全国有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
城市排水标准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统的缺乏,让这些城市紧缺的资源成为了灾害发生的诱因。
参与制定此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说,城市对雨水追求“一排了之”,正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像北京城区一年流走的雨水径流总量能超过三个亿(立方),整个(北京)行政区划全部流失的雨水一年超过十个亿(立方),这是严重的浪费。
再一个,雨水冲刷(地表)污染汇入到水体,也会造成潜在的污染。
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改变多年城市建设中的原有理念。
转而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效益。
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表示,今后,这些理念今后将被应用于桥区改造,住宅区规划甚至每一条道路设计之中,帮助我国城市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打个比方,北京的降雨量接近每年600毫米,这里面的80%是必须要截留下来,不能流走。
所以这就需要在北京这些桥区做一些调蓄池,小雨就直接被留在这个调蓄池了。
如果说全部都这么设计,雨水应用设施都合起来,就可以留下这每年480毫米的雨水。
章林伟表示,在《指南》发布之后,下一步住建部将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完善海绵型城市建设思路。
住建部力推"海绵城市":下再大的雨也不会"看海"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这意味着今后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
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环节,通过对原有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将城市建设为“海绵”,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运行,将外界降雨进行有效的收集与利用,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可以将降雨转化成较为纯净的地下水,对城市地下水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也可以对雨水进行存储,保证降雨得到高效利用。
为了保证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更为安全的运行,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要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引言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不断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
然而大量水泥建筑的出现也导致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急剧缩小,当降雨量过大时,会引起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应用和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降雨量过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还能提高水资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率,落实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因此,研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概述1.1海绵城市的概念在规划城市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将路面雨水口收集的雨水进行系统的处理和净化达到可二次利用的目标,由此对城市进行低影响设计和开发,便可以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将雨水通过合理的存储、转化和再利用,补充城市水资源,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雨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节约用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传统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核心是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畅通性等方面,对于城市雨水系统方面却很少涉及。
海绵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重点将城市雨水系统纳入其中,本着对城市低影响的开发理念,通过合理设计,使得城市地表雨水能够快速流入LID设施中,对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城市用水使用标准,不仅协调处理了城市雨水资源,还能大大降低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几率。
1.2海绵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海绵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核心思想在于,结合当地水文气象条件和城市实际,在道路雨水系统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应用LID设施,通过增大城市的透水面积,加快城市地表雨水快速下渗的同时,延缓地表雨水径流时间,使得城市地表雨水无法形成一定的径流量,避免城市内涝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合理构建车伍,武彦杰,杨正,闫攀,赵杨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和排水内涝防治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调蓄设施的合理设计、应用,可以很好地控制径流污染、削减径流总量和峰值、缓解洪涝灾害、利用雨水资源等。
针对国内在城市雨洪调蓄的研究、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厘清调蓄设施的不同种类及功能特点,进而提出调蓄系统的概念、构建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框架,分析调蓄系统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相关子系统的联系及相互衔接关系,为我国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相关标准的制定、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调蓄是维持自然水文循环和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极关键的环节,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大举措。
我国古人在治水、用水中已充分显示了对调蓄的理解和智慧的运用,甚至可追溯到古老、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和南宋时期赣州的福寿沟蓄排系统等。
然而当代,随着城市雨水“快排”理论的发展和灰色排水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增加减少了对自然调蓄排放设施的需求,大量河道、坑塘、湿地等天然调蓄设施被破坏、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调蓄能力大幅下降。
尽管传统“快排”模式在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难以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洪涝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
而这也警示人们,重拾古代雨洪管理智慧,利用现代雨洪管理理念和技术,构建现代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重要性。
调蓄是综合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开始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重视。
业内已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相关国家规范标准也正在编制,如新编《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
但由于国内城市现代雨洪管理发展的整体滞后,相关研究及实践较薄弱,尤其在城市雨洪调蓄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缺乏对雨水调蓄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对调蓄系统的综合性分析和科学认知,制约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调蓄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和有效实施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的开展。
1我国城市雨洪调蓄中存在的问题1.1概念混淆笔者早前已论述过调蓄的概念、设施分类、功能等,但由于雨水系统发展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业内对雨水调蓄系统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概念不清和混淆的问题,甚至一些专业人员对储蓄和调节设施的功能、控制对象、设计方法等基础问题也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或错误,这会直接影响到调蓄设施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标准制定的合理性。
2缺乏系统的思想和解决方案因面对解决城市水涝、径流污染、雨水利用等问题的迫切需求,国内近年出现大量调蓄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实践。
例如,北京在许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项目中应用了储蓄池,在立交桥积水点改造项目中已建、将建数十座调节设施;上海为治理苏州河径流污染先后建设多个CSO调蓄池;北京、沈阳、广州、上海等城市考虑通过建设深层调蓄隧道来重点解决内涝问题等。
这些工程项目对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方面,它们的建设大多局限于局部问题缓解和末端控制,投资较高,综合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它们的功能、构造和设计计算方法其实都不相同。
如何针对一个城市区域雨洪的多种控制目标和复杂的条件,进行综合性规划设计,优化设置调蓄设施和规模,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总体而言,缺少城市或区域尺度内各类调蓄设施的系统性规划设计,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和实现多功能的“海绵城市”目标。
1.3相关系统衔接关系不清调蓄设施是城市雨水系统中的核心设施之一,既可用于排水系统的源头、中途和末端,也可用于雨水利用、径流污染控制和洪涝控制等多个子系统,目前,业内不仅存在对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各子系统间调蓄的衔接关系缺乏理解的问题,更缺乏对可量化的科学数据识别和合理衔接关系的掌握,难以为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可靠的支撑。
虽然在新编或修编的《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等技术文件中都引入了有关调蓄的内容,但各子系统中的调蓄基本相对独立,并未明确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例如,在排水内涝防治系统中,如何评估、优化源头控制和大小排水系统不同的调蓄设施组合;在径流水质控制过程中,如何实现储蓄设施在源头、中途及末端的优化配置;在旧城CSO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和内涝治理中,如何量化水质控制和暴雨峰流量控制的关系和效果;此外,调蓄设施涉及的土地空间如何在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体现和落实,这些都是需要给出清晰回答的重大问题。
1.4对绿色调蓄设施重视不足事实上,绿色调蓄设施是城市“海绵体”的最重要形式,离开了绿色调蓄设施,“海绵城市”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但城市的过度开发过程已导致大量自然调蓄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海绵”功能锐减甚至丧失。
例如,北京市自1960年至1974年先后将金鱼池、太平湖、东风湖、青年湖等十余处总面积达71.8hm2的湖泊填埋,其中因地铁拆迁、建房填垫湖泊达18.5hm2,类似的例子在各城市不胜枚举。
近年来,业内对地下调蓄池、隧道等灰色调蓄设施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对绿色调蓄设施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及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等灰色调蓄设施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海绵弹性之特点认识不足。
绿色调蓄设施不仅需要水专业的重视,更需要城市规划和建筑、园林景观等相关专业的重视。
很典型的如,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宜低于25%,但我国城市绝大部分的这些宝贵绿地,习惯性地多被设计成“凸”绿地,不仅难以发挥绿地的调蓄、渗透吸纳和净化等“海绵”功能,还容易产生严重的高耗水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危害环境。
2调蓄的概念概念不清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从业内目前情况看,有必要再一次强调和澄清调蓄的概念。
根据调蓄的功能或作用原理,可将调蓄分为调节、储蓄、多功能调蓄三类。
笔者在参与的多个雨水相关标准中,都明确地阐述调节、储蓄、多功能调蓄的概念。
调节是一种较成熟、传统的雨水径流控制方法,指在暴雨期间对峰值径流量进行暂时性的储存,降雨结束后或峰值流量过后再逐渐排放,从而达到控制径流峰值的目标,一般并不能减小排向下游的雨水总量,对径流总量、水质并无明显控制效果。
也有人用“调控排放”一词,事实上,传统的“调节”本身就含调控排放之意,而“调控排放”很容易扯到其他措施(如泵排、实时控制等),产生歧义,因此,笔者建议不要把这个概念不清、含义宽泛的词用在调蓄概念上,避免造成混淆。
储蓄是储存和滞蓄的统称,是指通过对雨水径流量进行储存、滞留或蓄渗以达到削减径流排放量、控制水质、收集回用或补充地下水等综合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与调节最大的不同,一是针对的控制目标不同,二是要利用雨水或减少外排的雨水量,当然,设施的构造和设计的方法也会不同。
顾名思义,多功能调蓄则具有多种功能,而且还有两层含义,从作用原理角度而言,将调节与储蓄的功能相结合,是一种多目标控制的调蓄设施;从土地资源利用角度而言,是指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兼可作为公园、绿地、运动场等其他用途,发挥环境和社会多方面功能的一类调蓄设施。
此外,随着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又出现其他一些形式的调蓄设施,如生物滞留设施、调蓄隧道、延时调节设施等。
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大量有关延时调节设施的研究并得到广泛应用。
延时调节是在调节设施内延长径流的停留时间,其实就是一种改良的调节设施。
与一般调节设施的主要区别是,延时调节设施不仅在暴雨时发挥削减径流峰值的作用,暴雨或中小降雨事件时还均可适当兼顾对径流水质的控制。
根据对径流出水水质的要求,调整设施末端出口结构,延缓径流释放过程,大量污染物在延时调节过程中通过重力沉降、微生物降解等得以去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般调节设施水质控制效果差的不足。
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方法在我国已得到广泛认同,生态化的源头调蓄设施也开始被人们接受,不再局限于末端、大型和传统的灰色设施。
最典型的如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生物(态)功能的源头“微型”储蓄设施。
它其实是对传统意义的“储蓄”的一种延伸。
以削减径流排放总量和控制中小降雨事件径流水质为主要目标,根据设施外观、景观功能、建造位置等,一般分为雨水花园、种植池、滞留带和树池四种。
事实上,这类设施以往并未被人们当作调蓄设施,更多视它们为一类渗透设施。
本文将它作为一种调蓄设施来讨论的理由是:第一,这些设施同样具有一定的调蓄能力,即具有一定的、分散式的调蓄容积,从英文的生物滞留(bio-retention)及这些设施的容积计算方法也可以看出;第二,源头调蓄设施已在相关规范标准和技术指南中体现,如新编《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中明确写出“城市雨水调蓄工程应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并具体体现在源头措施中;新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也涉及用于不同尺度的多种调蓄设施。
3城市雨洪调蓄系统城市雨洪调蓄设施涉及多目标(控制污染、错峰、回用等)、多尺度和多形式,在《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中,有水体调蓄、绿地广场调蓄、隧道调蓄等多种;在《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中,在源头子系统、小排水子系统和大排水子系统中,也都有调蓄设施。
从城市尺度综合解决雨洪问题,并非单一形式、单一功能的调蓄设施能够实现。
因此,必须有一个调蓄系统的清晰框架,并合理地纳入到当地的“排水防涝规划”、绿地规划、相关城市规划和用地规划中。
图1是从不同尺度雨水系统的角度给出的城市雨洪调蓄系统概化示意图。
图1不同尺度雨水系统中调蓄设施构成的城市雨洪调蓄系统概化示意小尺度(即在通常进入市政管线前的独立用地单元内)分散式调蓄,以控制径流排放总量和污染、雨水利用等功能为主,常用雨水池/桶、生物滞留设施等灰色及绿色源头调蓄设施,针对中小降雨事件来设计设施规模。
中尺度(如进入市政的一个排水区域)往往更侧重于控制径流污染、防控内涝,常用调节池、储蓄池、雨水湿地和景观水体等设施。
大尺度(例如城市、流域范围)除了要涵盖前两个尺度的调蓄和控制目标外,还需要考虑从更大范围和利用终端设施来控制超常规暴雨,往往还需要考虑采用大型调节池、调蓄隧道、多功能调蓄公园或开放空间、泛洪调蓄区等大型设施才能实现其控制效果,而且,在这三个尺度之间,也具有十分复杂的耦合和交叉关系,并不是截然分开。
此外,还可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各子系统中的控制目标来分析调蓄系统的构成,即,由具有径流总量和污染控制、雨水利用、排水防涝峰值控制等不同功能的各种调蓄设施所组成,也是源头LID控制系统、小排水系统、大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调蓄系统和管渠排放系统的有机组合,为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海绵”城市发挥关键作用。
4调蓄系统衔接关系不同于单一设施的设计和实施,调蓄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不仅涉及到调蓄和管渠的关系、源头和中途/终端的关系、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关系、地面和地下空间关系,还涉及设施组合和系统优化,涉及相关专业配合等更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