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种类
摘要该文从能源角度入手分析了太阳能电池对未来社会发展
的重要性,指出了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和分类,着重介绍了硅基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和新型太阳电池各自的优缺点。关键词新能源;太阳电池;原理;种类
中图分类号 tm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166-03
1 太阳电池概述
进入21世纪,环境和能源问题是当前整个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两大问题。随着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类社会活动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在未来的近30年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年平均增幅达到1.7%,到2030年时,年需求量将达到153亿吨石油当量。特别是近几年来,能源,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了许多国际和社会争端。为了保持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能源。有人将原子核能和太阳能称为2l世纪的能源。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热、光电转换,开发太阳电池成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
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制造出廉价、高效、低成本的太阳电池,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太阳能是来自于太阳内部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据粗略统计,太阳的发光度,即太阳向宇宙全方位辐射的总能量流是4×1026j/s。其中向地球输送的光和热可达2.5×1018 cal/min,相当于燃烧4×108 t烟煤所产生的能量。一年中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人类现有各种能源在同期内所提供能量的上万倍。所以,如何高效并且低成本的利用太阳能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1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太阳能之所以能转换成电能,是利用太阳光使电池发电形成的。太阳电池发电的原理主要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即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子转换,然后在pn结作用下产生电动势,输出电能。电池器件其实就是一个大面积的pn结。
当p型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在两种半导体的交界面区域里会形成一个特殊的薄层界面,界面的p型一侧带负电,n型一侧带正电。这是由于p型半导体多空穴,n型半导体多自由电子,出现了浓度差。n区的电子会扩散到p区,p区的空穴会扩散到n区,一旦扩散就形成了一个由n指向p的内建电场,从而阻止扩散进行。达到平衡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薄层形成电势差,这就是pn 结(图2)。当太阳光照射这种半导体材料时,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子在pn结两边的p区和n区发生本征吸收,从而激发产生很多的电子-空穴对即光生载流子,pn结界面附近的电子和空穴在复合
之前,将在内建电场的作用下相互分离。电子向带正电的n区运动使得n区电子富集,空穴向带负电的p区运动使得p区空穴富集。整个pn结材料两端宏观表现出电势差,即光生电动势。当pn结材料两端连接成回路时,电路中出现电流(图3)。通过光照产生的电动势越大,回路中电流越大。
1.2 太阳电池发展历程
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93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e.becquerel发现液体的光生伏特效应,简称为光伏效应。1883年美国发明家charles fritts描述了第一块硒太阳电池的原理,他在一个金属衬底上先将se膜融化成片,再将au片作顶电极压在se片上,制出了第一个大面积(30 cm2)的太阳电池。1930年朗格(longer)首次提出可以利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电池”,使太阳能变成电能。
1954年对于太阳电池的发展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皮尔森(pearson)偶然开启房间里的灯光时,发现单晶硅pn 结会产生一个电压的物理现象。经过对这种光伏现象的研究,1954年底首次发表单晶硅太阳电池效率达6%的报道,开启了“pn”结型电池的新时代,直至今日“pn”电池仍然占据光伏事业的绝对地位。1958年美国信号部队的t.mandelkorn制成pn型单晶硅光伏电池,这种电池抗辐射能力强,这对太空电池很重要;同年,hoffman 电子的单晶硅电池效率达到9%;第一个光伏电池供电的卫星先锋1号发射,光伏电池100 cm2,0.1 w,为一备用的5 mw话筒供电。
1959年hoffman电子实现可商业化单晶硅电池效率达到10%,并通过用网栅电极来显著减少光伏电池串联电阻;卫星探险家6号发射,共用9600片太阳电池列阵,每片2 cm2,共20 w。1980年第一个效率大于10%的cuinse电池在美国制出;效率达8%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由rca的carlson研制出来,树立了非晶硅电池的里
程碑。
1985年是高效si电池的大年: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报道了在一个标准太阳下si电池效率大于20%,美国stanford大学给出了在200个太阳下聚光电池效率大于25%的报道。1994年美国nrel发布gainp/gaas两端聚光多结电池效率大于30%。1996年瑞士诺桑gratzel的“染料敏化”固/液电池效率达11%。1998年美国nrel宣称薄膜cuinse电池效率达19%,第一个gainp/gaas/ge 三结聚光电池宣布在1号空间站上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单晶硅电池的效率增长缓慢,最高纪录徘徊在25%上下。这个时候,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马丁·格林(martin green)教授提出了“第三代”电池的理念。要用全新的概念,采用清洁的、绿色环保技术的制造技术,达到电池的高效率与新概念、新材料、新技术并举。一种量子点型的太阳电池理论转换效率可达60%以上,是备受瞩目的未来高效太阳电池的候选技术之一。
真正意义上的光伏时代源于1954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pn结太阳电池。2002年世界累计建立光伏电站达2 gw。从1954年光伏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