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易文化

合集下载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周易解析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 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 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周易
周易简介
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医易同源”论 “医源于易”论 “医先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中医药与周易
《易》医关系论
“医易同源”论
•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 体悟与感受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 认知方法 •同源于巫史文化 •《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易》医关系论
“医源于易”论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 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 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 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

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

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中医的原理源于易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易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易经是古代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

易经强调了宇宙的无限变化和相互联系,提出了阴阳、五行、八卦等重要概念。

中医学借鉴了易经的理念,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阴阳失调、五行相克等自然规律的结果,寻求治疗的方法与手段。

其次,中医的原理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和宇宙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阴阳、五行规律。

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变化,比如四季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来推测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并据此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意味着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健康,因此治疗不仅仅是对身体症状的处理,还需要综合考虑人体内部的平衡和整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中医的原理还源于对人体经络和气血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与脏腑、器官、组织和皮肤等之间相互联系。

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来调节经络和气血的运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五行平衡的目的。

中医追求的是人体整体的平衡和调和,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个局部的症状。

最后,中医的原理还源于中医养生的观念。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调节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了养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养生方案,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总结起来,易理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医的原理主要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体经络和气血的运行以及中医养生的观念。

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中医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验证,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养生理念。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涵盖了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包含了医学与中医药智慧。

在易经的理论体系中,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观念也渗透到了医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

因此,易经国学中的医学与中医药智慧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价值。

一、易经与医学的关系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体现,融合了哲学、天文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

易经中的八卦、五行理论与中医药学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卦与五行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而阴阳与五行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阴阳与五行理论的应用于医学中,使得中医药学发展出了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深受世人的赞誉。

二、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的相互影响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相互交融,互为促进与发展的关系。

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中医药学强调了人体内外的调和。

这种共通的理念让易经国学与中医药智慧成为了一对默契的伙伴。

同时,易经国学中对阴阳五行的解读与应用,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两者相互交流,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易经国学对中医药智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基础: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相契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易经国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医药学中的藏象理论和整体观念相吻合,相互促进学科的深入研究。

2. 诊断方法:易经国学中的八卦与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施治相结合,为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卦的推演与辩证施治相结合,使中医药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准确和科学。

3. 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中的五行与中医药学中的治疗方法相呼应。

中医药学根据五行的不同属性划分进行针灸、草药、按摩等治疗方法,易经国学为中医药学提供指导。

4. 个体化治疗:易经国学的理念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学也注重从整体出发,因人而异。

易经国学中的八卦、六爻推演,推动了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发展。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

《易经》与中医学《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洞察自然之道,领悟天人合一之理”。

而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分析其思想内涵和相互影响。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一部集中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其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易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阴阳”、“五行”、“八卦”。

其中,“阴阳”是指事物对立统一的原理,表明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事物相互关系和演变的过程;“八卦”是表达阴阳和五行关系的符号系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这些思想构成了《易经》的主要理论框架。

二、中医学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秉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健康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可以总结为“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

其中,“阴阳”理论指导中医学对疾病、人体和药物的分类和操作;“五行”理论判断疾病发展和治疗方法;“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各部分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

三、《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1. 理论观念:《易经》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中医学借鉴了该思想,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了病症的综合考虑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2. 诊断方法:《易经》中的八卦符号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中医学借用了八卦的思想,发展出脉搏诊断和舌诊等独特的诊断方法。

3. 药物应用:《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学对药物属性和作用的判断和使用,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人体调理:《易经》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研究,提供了平衡人体阴阳和五行的方法,为中医调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例举,《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

《易》与中医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

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

怎么治病?调和阴阳。

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

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

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知识。

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大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

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

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

《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

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

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

生命观可以说很多,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

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

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

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

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

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

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信息等等。

论易与医

论易与医

论《易》与我国传统医学【内容摘要】从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史来看看,《易》与医是同源的,两者都来源于原始时代的巫史文化,因而很容易用用阴阳之说解释医学现象。

我国传统医学用太极八卦模型的象数原理来认识脏腑的生理特性,并由八卦的原理,为预测疾病和准确地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在信息上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从《易》中研究其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影响,并讨论其在传统医学的现代发展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周易,阴阳五行,传统医学阴阳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

阴阳概念最早指的是男女之分,继而引申出光为阳,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气为阳,形为阴;等等。

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并且阴阳达到顶点时,就要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因为阴阳为占卜所用而医学起源于占卜,所以可以易与医关系密切,故阴阳思想在医学实践与理论中均有很突出的表现。

可以说,没有阴阳思想就没有《黄帝内经》等,也就没有中医学,没有2000多年来的中医实践。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在上古时代,有很长一段时期,易医是共存并称的。

医术和卜筮就是原始宗教用来除病消灾、避凶祈福的重要手段。

易医大约在春秋时期才已分开。

《周易》成书于西周时期,其主要内容是占筮活动的资料记载。

而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则是易医分家后的医学理论大成,其受到《易》的影响颇深。

尽管《周易》与《黄帝内经》各成书的时期有异,但它们都是取象用数。

简称“象数”,其象数分为阴阳象数、五行象数、河洛象数三种。

医易象数的特征体现在,首先认为事物的存在都不能脱离开一定的周围环境,把人与自然界视为一个整体,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的阴阳平衡的思想构成一种自然人体观。

而《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的医学成就,创立了我国传统医学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黄帝内经》详尽的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中国的易医文化

什么是中国的易医文化

什么是中国的易医文化易医文化,是中华科学文化的代表,是太极文化的精粹。

是我国古代先民、先哲、先贤、先圣们的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

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富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易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研究易医文化,并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固然是重要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开发其蕴藏着的丰富的科技资源,使易医科技与现代人体生命科技接轨,并在实践应用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才是我们研究易医文化的根本目的。

易医文化是易医结合的文化,具有共同的基础。

易医同源,易医同理。

易医同源,源于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之道,内含阴阳互根互动互用互补、动静消长、五行生克之妙。

“生生之谓易”,此乃大易之灵魂。

“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乃宇宙发展之规律。

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是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

这是易医文化中的生动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易医同理,是指易医的天人合一、同此阴阳之理。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万物一太极。

天人之间,同质、同构、同序、同气、相关、相联、相应、相通。

宇宙之广,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同为阴阳二气所造化;天地之在,时物动静消长,千变万化,同为阴阳二气的造化与运行,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内经》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医相通,易医相承。

易医相通,是指易医之间的运动观、整体观、平衡观相通。

其中运动观相通,体现在易医中内含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运动都遵循园道规律。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这体现了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园道规律。

易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人-自然社会的三维医学与《周易》的人-自然-社会的三维观统一。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弘扬医易学的重大意义自古医源于易,《易经》是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更是中华哲理思维的开端,蕴藏着高深而精湛的哲理智慧。

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的重要理论,即是源于《易经》,几千年来作了精彩绝伦的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足见医易学的重大意义。

《易经》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一,阴阳原理:也就是阴阳观,奠定了《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

第二,变易原理:也就是变易观,促进了《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思想。

第三,象数思维:也就是象数观,其核心原理观象取义及运数取义,影响和推动了《黄帝内经》的诊断原理。

中医源于《易经》这三大原理,在《黄帝内经》作了卓越的发展和应用,使中医学成为了一门东方独特的杰出医学。

总之,医易同源。

医源于易。

医易学的重大关系正如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为了弘扬及发展中医学及医易学,三十年前我就写出了《周易与中医学》。

第一,精辟地阐述了《易经》杰出的哲理原理。

第二,以周易与中医学为核心,深入论述了《周易》哲理与各种自然科学哲理的融通和相辅相成,从而启示了中医学及医易学的发展。

第三,通过《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结合,深入地阐述了周易与中医学,包括生命科学、养生学都有重大启示。

新时代,在习主席的指引下,更加强及深化了中医学的发展,通过中西医并重,尤其坚定了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发展道路。

我的畅销三十年的百万字经典名著《周易与中医学》,三十年来一版再版,已有中、英、日、韩等多种版本,深受国内外广大中医及广大人民的喜爱,销售量己逾五十万册。

现已出版第五版,再掀起了研究医易学新的热潮,希望为推动医易学及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通过医易学的弘扬,将有力地深化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祝十四亿中国人健康长寿100岁。

附作者简介:杨力,著名国学大师,中医学家,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易经国学与传统医药从易经中汲取传统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与传统医药从易经中汲取传统医药智慧

易经国学与传统医药从易经中汲取传统医药智慧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深受国学爱好者推崇的重要文化遗产。

与易经相伴而生的还有传统医药,这两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研究易经,人们不仅可以获得国学智慧,也能够从中汲取传统医药的智慧,为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的指导。

易经是一部古老而深奥的书,被誉为“中国智慧的圣典”。

从人类智慧角度看,易经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思考和认知。

易经以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事运气的变化原理。

传统医药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中医的理论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传统医药与易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传统医药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的观念,与易经的阴阳五行理论不谋而合。

其次,传统医药也关注人体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这与易经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共通之处。

易经中的智慧对于传统医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针灸和推拿手法。

针灸作为传统医药中的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而易经中的经络学说为针灸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具备了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样,推拿手法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传统疗法,易经中的八卦和经络理论,为推拿提供了基本的操作原则和方法。

除此之外,易经还为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和八卦学说与中医养生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了调节饮食、保持情绪平衡、合理锻炼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正确运用易经的智慧,人们可以调理阴阳、调和气血,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易经作为一部文化经典,在运用时需要理性对待,不能盲从或曲解。

易经中的智慧需要在传统医药的专业指导下加以运用,不能脱离实际应用。

此外,易经对于传统医药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不能一概而论。

综上所述,易经和传统医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研究易经,人们可以从中汲取传统医药的智慧,为养生保健提供宝贵指导。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2009-08-12 22:34:22)转帖自中华硕博网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

谚云:“医易相通”。

《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

《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

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

《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

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易经》八卦中的阴(- -)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

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

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

《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大家好,本次课开始我们将讨论走近中医药的第五节脏腑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结构最核心的部分是脏腑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缺胳膊少腿并不足以致人于死地,但人不能没有脏腑。

假如去除l人体的心、肝、肾,那么这人还能活吗?答案是显而易见,当然活不了,因为这些是生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器官,缺一不可。

中医的脏腑和现代医学的脏器是否完全一样呢中医所指脏腑和现代医学所称的脏器他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医学是从解剖角度入手,定义脏器的是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各异的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而中医则是从功能角度来定义脏腑,有时与解剖学上的概念相差很大,本次课就是希望大家对中医所指的脏腑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脏”和“腑”是否有差别?中医里的“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但“脏”和“腑”有本质区别,我们首先介绍中医里的“五脏”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五种内脏,多为实性器官,充满精气。

其功能以藏为主,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等。

中医里的心、肺是否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肺是一致呢五脏中的心、肺的确是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肺基本一致,从位置和形态上更加接近,细微的差别是中医将心脏外包裹着一层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与心脏进行了区别特别心包和心脏出现病理变化的时候它的症候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那功能方面差别大吗是的,从功能角度看,中医认为心脏除了有主血也就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外,还有藏神也就是主管神明,或者简单说叫主管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肺除了有主管呼吸的功能外还有通条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的作用人们常说“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那么现代医学并没有此说法是否因为中医里的肾、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脾脏不是同一回事?这个问题非常好。

中医所称的肾、脾与现代医学解剖所见的肾脏、脾脏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医认为:肾具有“主管生长发育、主管生殖、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濡养温煦脏腑”的功能。

从上述功能看,应该是多器官的综合体,除了现代医学的肾脏外还应包括男性的睾丸、女性卵巢等的部分功能,不过,肾还是最关键的部分,这是历代医学家的共识,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过《医贯》里面也提到过:“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易经精讲要讲易,就要先追朔易的起源。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甲骨文中的“易”字是怎么写的呢?上日下月这就像一个文字化的太极图,代表着阴阳互补,日月盈昃。

从历史上来说,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

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

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现行《易经》指的是《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周易》的基础在于阴阳,《道德经》中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而圣人为了更加精确地阐释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

《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

因此一断横称为“阴爻”,以“六”表示;一长横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易本堂医药专家浅谈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本堂医药专家浅谈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本堂医药专家浅谈易文化与中医药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我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只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由于不恩能够在身体上有所体征,因而对天地大大的把握也必然不够深刻全面。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我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只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由于不恩能够在身体上有所体征,因而对天地大大的把握也必然不够深刻全面。

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易本堂肿瘤专家——李业水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

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

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

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

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

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

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

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

中医与易学的关系中医和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关联和联系。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而易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命运和自然规律的学问。

虽然它们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共通之处。

中医和易学都致力于研究自然和人类的规律。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因此,中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气候、地理、植物、动物等要素,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而易学则是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数字等元素,来揭示人类的命运和行为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和易学都是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来寻找规律和真理的。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它强调人体内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失衡导致的,而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平衡。

易学也是基于整体观念,它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易学通过观察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变化,来揭示整体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强调综合分析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和易学在实践中都注重个体差异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特征,来判断病情和辨别病因。

易学也注重个体差异,它通过分析个人的生辰八字、八卦、风水等要素,来预测个体的命运和发展趋势。

因此,中医和易学都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指导。

中医和易学都强调平衡和调整。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导致的,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五行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关系。

易学也强调平衡和调整,它认为人的命运和行为是由于阴阳五行等要素的变化和影响,因此通过调整环境、改变行为等方式,来达到平衡和和谐。

中医药与“易”文化渊源完整版资料

中医药与“易”文化渊源完整版资料


艮覆碗 山
此形成了易学与易文化。 卦名 卦画 歌诀 取象
1、“太极说”在中医学中的衍化 第七组:吴智凯、张雪妹、彭世方、段畅、李辰
性质 健 顺 陷 丽 悦 止 入 动
易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周易》一书;
1、“太极说”在中医学中的衍化
中医药与“易”文化渊源
太极
阳 两仪 阴
太阳 少阳 震
震仰盂 雷
3人、身“三首才观腹”对耳中医目学的启口迪 手 股 足
1999年版
《中医药的“易”文化》何少初著
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华医书集成》 总编何清湖等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医药与“易”文化渊源
第七组:吴智凯、张雪妹、彭世方、段畅、李辰
《易经》一言以蔽之,曰:变易而已矣。 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 数义,医道可尽矣。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 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 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 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
脑脾 肾 心 肺 胃 肝 胆
功的运用。
6、 八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延伸
六十四卦
万物
卦名 卦画 歌诀 取象

乾三连 天
坤 1999年版
人伦 父

中男 中女 少女 少男长女 长男
坤六断 地

震仰盂 雷
震 中医药与“易”文化渊源
性质 健 顺 陷 丽 悦 止 入 动
震仰盂 雷
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数义,医道可尽矣。
艮 6、 八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延伸
坎中满 水
兑 6、 八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延伸
万物
兑上缺 泽

巽下断 风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中医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历来有“医易同源”和“医源于易”等讲法,并有一些专门研究医易关系的著作。

那么,中医和《周易》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那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徐博准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周易》和《黄帝内经》的文化基础。

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于《黄帝内经》,先搞清楚《周易》和《黄帝内经》各自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周易》对中医有什么影响。

二:“易”与中医的关系。

“医易同源”,中医和哪个“易”同源?“医源于易”,中医源于哪个“易”?如何“同”?如何“源”?三:易学思想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影响。

中医理论中处处体现出了易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象比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阴阳辩证法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等基本理论框架,是借助易学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阴阳变化等模式来构建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易学的河图洛书等模式,就不会有《内经》现在这样的藏象、经络系统,其实“五藏六府”数字的来源,也取法于易,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府,模式皆从易理出。

没有易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产生是难以想象的。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素问·金匮真言论》是内经论述藏象的重要篇章之一,描绘了藏象的基本框架,除谈了五藏与四时、五方、五星、五体、九窍及色、味、音、臭、谷、畜等的相应关系外,还有“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等论述,这里的“其数某”,用的就是河图成数。

这是藏象模式源于河图的直接证据。

这段经文,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易学知识,直接去读,读来读去总是不甚了了,看不明白。

中医人学习《周易》,通过对河、洛、太极、阴阳、五行等知识的学习,对我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探究中医学理论的来龙去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等大有裨益,很有必要。

罗耀光以“易”扬中医文化

罗耀光以“易”扬中医文化

罗耀光:以“易”扬中医文化作者:胡焕杨舒霞廖群严来源:《杰出人物》2011年第02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易经》哲学和传统中医,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两大版块。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而况于医理乎?”“药王“孙思邈曾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一语道出《易经》对传统中国医学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

香港注册全科中医师罗耀光先生,继承传统,将两者融会贯通,简而行之,悬壶济世,有功德于杏林。

“其实,《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正如《系辞》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罗耀光先生介绍说:“学习中医而知道《易》,则有了根本。

‘本’即‘基础’,即‘太极’,有‘基础’、有‘太极’,思维才有根据。

在基础上更进一步,才可以建立和运用系统作为一切分析、综合的基础。

”结缘中医,积跬步至千里以前在香港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西医占据绝对优势,中医地位不被认可。

然而,历史在前进,时代亦变化,中医药凭藉着深厚的传统,标本兼治的优势,以顽强生命力复苏。

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杰出中医师涌现,他们积德行善,弘扬传统文化,罗耀光先生即是其中一位。

早年的罗耀光先生非学医出身,而是工商管理,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经由自己的老师推荐,他得以拜会到黄探微先生的门下,遂与中医和哲学结下了深厚渊源。

“1981年,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有一位老人在香港大会堂讲解《易经》,学问非常不错,推荐我去看看。

”他回忆说,“当时我很年轻,对传统中医、哲学一无所知,我就去听听。

谁知去了以后,发现讲解的题目和内容非常吸引人,真是闻所未闻,竟然可以把中华的哲学讲得如此妙趣横生,让人非常向往。

”机缘巧合下,罗耀光先生有幸跟随黄探微先生深研《易经》、中国古典哲学及传统中医学。

其后,他转益多师,先后学习张全明教授之学习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推拿治疗学,严振国教授之针灸危险穴位,沈彤教授之脊椎相关疾病诊治、龙氏正骨治脊手法,潘光涛教授之清血疗法,林超雄老师之李林点穴疗法等,兼容并蓄;另外,他还曾向其它多位老师学习不同流派之正骨、推拿、整脊诊治方法、耳穴诊治、足科矫型等等,成功地迈进了中医学的殿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的文王八卦图,又名后天八卦图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易字的由来
许慎《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或谓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易纬·乾凿度》解“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 《系辞传》解“生生之谓易”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日月解“易”,主张“日月为易” 认为“易”在字源上与天象存在密切关系 《国语·晋语》:“子常易之”注“易,变也” 《左传》昭元年“子常易之”注“易,尤反也”,反亦改变 之意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周易 易经的起源 周易简介 《易经》中固有的医学思想 《易》医关系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传说伏羲氏时期,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 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 氏根据“图”、“书”画成八卦
周易简介
历代易学家大抵分为“象数”及“义理”两派: “象数派”--以《易》象(八卦的众多卦象,比如, 乾为天,坤为地之类)及《易》数(阴阳奇偶之数, 比如,1,3,5为阳,2,4,6为阴)来作为解读 《周易》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哲理 “义理派”--主阐明《周易》的哲学思想,不很看 重于象数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 称西伯,是商末周初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 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 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 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 (yǒu)里城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伏曦八卦图(先天图)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bŭshì)书籍,那 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务的官员所创造和撰著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将《周易》演化为一部哲学 书籍,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易传》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的起源
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 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 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 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 出的人类新觉醒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八卦: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 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 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 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 其卦名同单卦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易文化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提示: 易学与中医药的渊源
要求: 了解中医药对易学经典内容批判吸收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 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 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 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 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 否则就会错过一生珍贵的时光。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北方:1白点在内,6黑点在外, 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3白点在内,8黑点在外, 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2黑点在内,7白点在外, 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4黑点在内,9白点在外, 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5白点在内,10黑点在 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张其成,原名张其枨,1959年生,安徽歙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 药大学教授,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 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周 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易学与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专著:《易道:中华文化主干》《易符与易图》《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 医》《象数易学》《守护生命——中国养生文化》《阳阳五行——从哲学到医 学》;主编有:《易学大词典》《易经应用大百般科》《医易文化与应用》 《医古文》等。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指导人们和 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传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 卦辞,周公旦作爻辞 《易传》相传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 战国时期或秦、汉时期的作品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 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 “卦” 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 《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 五居中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易传》解释说: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文王拘而演周易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首要代表作
易经的起源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每一种文化的“根”都是巫术
北京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坤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周易》--“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美称, 要旨: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 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周易简介
卦画--卦的符号
乾—卦名: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 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 元亨利贞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 《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 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 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 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医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