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考试资料

灾害地质学考试资料
灾害地质学考试资料

一.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是人类与自然互相作用的结果。(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1)由地质作用引起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

(2)仅限于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1.按空间分布状况划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2.按灾害的成因分: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3.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有哪些危害

对居民点的危害。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和泥石流冲进乡村、城镇,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和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地质灾害的分级

地质灾害分级反应了地质灾害的规模、活动频次及其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程度,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和风险分级灾变分级是对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规模和频次的等级划分灾度分级反应了灾害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程度风险分级是在灾害活动概率分析基础上上核算出来的期望损失的级别划分四.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根据评估时间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期跟踪评估和灾后急结评估三种类型。灾前预评估是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它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灾期跟踪评估是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它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灾后总结评估是指在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它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估范围或面积,可将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三类。

五.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或灾害风险评价是灾情评估的核心,防治工程评价是灾情评估的应用。

六.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估、救灾、灾后恢复与重建、规划与指挥、教育与立法、保险与基金、减灾科学技术等。在减灾系统工程中,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估、救灾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行为过程。

七.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破裂面急速滑动,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使岩石圈剧烈震动的地质现象。

八.震级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震的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地质构造条件有关。震级高,烈度大;震源深度小,烈度大;震中距近,烈度大;震中烈度最大。一次地震,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可以有若干个。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震中距:地震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横波(S):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P):推进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固态,液态,气态。

地震分类:

1.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地壳强烈振动。火山地震——火山活动,喷发气体冲击力引发,仅影响火山附近..陷落地震——岩溶塌陷.诱发地震——由于人为因素激发引起

2.按按震源深度分.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20km

地震的危害:

强烈的地震,会引起地面强烈的振动,直接和间接地对社会及自然造成破坏。直接破坏如:由于地面强烈震动引起的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沙和建筑物损坏、倒塌以及对人畜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等。这种由地震引起的破坏,统称为地震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的地震使山体崩塌,造成滑坡和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造成瘟疫流行;引燃易燃易爆物造成火灾、爆炸;由于破坏管道造成毒气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3.此外,地震还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动荡,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状况,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种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活动,而在人类历史中没有活动的火山称为死火山,它对人类不会造成危害。在人类历史时期曾经有过活动,近代长期没有活动的火山称休眠火山。现在仍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火山称活火山,它对人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是人类研究最多的一种火山。

爆炸式火山:喷发酸性熔岩(如流纹岩)的火山,因熔岩粘性大、气体含量多、爆发力强,常喷出大量气体、熔岩、火山碎屑物和火山灰。

宁静式火山:喷发基性熔岩(如玄武岩)为主的火山,熔岩粘性小、温度高,气体和熔岩流常慢慢逸出,很少产生火山碎屑物。

火山的危害:

从灾害角度讲,火山喷发可引起地震、海啸、火山碎屑流、气候异常变化等灾害。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使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灾害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类型。火山喷发的原生灾害与喷发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喷发酸性熔岩的火山主要以火山碎屑流、地震、喷发物降落、有毒气体逸散等灾害为主。次生灾害中,火山泥流、大气影响(振动波和放电)、酸雨、洪水、气候变化和地面变形等虽然比较普遍,但其破坏程度较低。就人员伤亡而言,海啸和因喷发引起的饥荒与疾病对人类造成的灾难非常巨大。

火山熔岩流灾害。熔岩流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熔岩流的规模、流速、火山口外壁斜坡坡度和熔岩流的粘滞性。熔岩流的规模越大、流速越快、火山斜坡坡度越陡、熔岩流流体的粘滞性越小,所造成的灾害就越严重。

火山碎屑流灾害。大规模火山喷发期间沿火山侧面斜坡快速向下运动的炽热高速的火山碎屑物质流称为火山碎屑流,这是火山喷发最具毁灭性和最致命的形式。与缓慢运动的熔岩流不同,炽热而快速运动的火山碎屑流可能使尚未来得及跑开的人群惨遭灭顶之灾。火山碎屑流可摧毁火山口附近方圆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范围内的森林、村庄、桥梁及建筑物等,使火山口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火山喷发物降落造成的灾害。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使大量的火山碎屑(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弹)及火山灰抛向空中,当这些物质降落时就会掩埋、破坏地面建筑、森林及动植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

火山地震灾害、有毒气体逸散、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火山滑坡与火山泥流、洪水、海啸、饥荒和疾病火山活动的监测与预报

地震活动:火山附近常常发生地震活动。然而,是地震触发火山喷发还是火山喷发引起地震,其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地震活动性的监测是预报火山喷发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对预测火山喷发而言,确定在当地背景值之上活动性的增强是至关重要的

地面变形:地下深处的岩浆涌向地表时可能导致地面发生变形,特别是大的火山喷发之前常出现地面形态和标高的改变,如鼓胀、突起和穹窿等。

地面热辐射变化:随着岩浆的不断上涌,地表温度可能逐渐增高。但也有不少火山喷发并没有明显的温度

场变化。热泉和蒸气的温度虽然能够很容易地监测到,但它们只是间接地反映了地下的变化。

地球化学场变化:火山喷发之前从喷气孔中喷射出来的气体有时会发生成分变化。

火山活动监测:

地震定位:地震和火山喷发均能够产生地震波,而某些类型的地震波(S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科学家们利用这一事实来研究火山下面岩浆的分布。

地形变测量:地形变测量被认为是仅次于地震监测的最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

地电测量:地球具有天然的弱电场,下部岩浆体的变化可能引起岩石电阻率的改变。

地磁观测

地球化学方法: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来测量火山的气体释放和温度变化也被广泛用于火山活动监测。

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中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洪水和土石滑体之间的暂时性流体。

泥石流分类

按泥石流成因分类: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泥石流形成条件,分为冰川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泥石型、泥流型、水石型

按泥石流的流体物质分类:粘性泥石流

据发育泥石流的地貌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坡面型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外部诱发因素: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3)滥伐乱垦。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

①泥石流的空间预报;此项工作的目的是: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其在历史上和现状条件下的活动规律、规模;判定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调查包括:工作区地层岩性、地形地段、地质构造、泥石流沟流域规模及各沟谷的调查和分析。

②泥石流时间预报;泥石流的时间预报往往指短期的预报。中长期的预报大多是根据已有历史资料分析的大致周期和空间预报的结合进行的

③泥石流基本特征的预测;泥石流的基本特值主要是指泥石流的密度、流速、流量、泥位及方量。

④泥石流暴发危险度的预测。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平整山坡、植树造林、修建谷坊、坡面排水等;→泥石流形成区,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

即种数植草,合理耕牧,形成并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

2、拦挡措施:各种拦挡坝与坝群;→泥石流流通区。治水、治泥、水土隔离、拦挡坝

排导措施:排洪道、导流堤、停淤场。→泥石流堆积区。停淤场、排导工程、穿越工程、跨越工程、防护工程滑坡的定义:斜坡土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块,突然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过程称为崩塌。

滑坡与崩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是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鼓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广义: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生变形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和(或)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程。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

地面变形的分类:

按地面变形的形式分类: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渗透变形、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内动力地面变形:地震裂缝、地震塌陷、构造地裂缝、火山地面变形等

水动力地面变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如由江河湖海波浪和水流冲蚀而形成的库岸再造、岩溶水动态变化造成的岩溶塌陷、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坡面流引起的地面冲刷等重力地面变形:崩塌、滑坡、黄土湿陷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面变形:修路开挖边坡、采矿地面塌陷、城市建设平整土地、农业活动中的梯田改造等

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

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具备一定规模的地下无岩土的空间,即空洞。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

自然影响因素(a)大气降水(b)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c)地震

地面沉降: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

1)自然因素:构造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地面加载

2)人为因素:开采地下水、油气资源、地面加载

地面沉降的危害:

1、洪涝灾害加剧:地面沉降长期发展,使沉降中心的地面高度明显降低,形成碟型洼地,改变了原始地表水径流条件,影响排涝和排水管网运行能力,若遇较大洪水,就积水难排

2、建筑物基础下沉、工程设施毁坏: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及其引发的地裂缝,会造成铁路的路基沉降、

桥梁裂缝、沥青路面开裂、地下管道错断、供水井井管上升、泵房报废等;特别是对标高要求严格的堤坝、水闸、桥梁、铁路、高架道路等基础设施标高一旦降低,将使得安全运营和维护成本增高,造成的房屋开裂倒塌,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3、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地面标高下降和积水洼地的形成,严重影响着城市污水的排放,所造成的排污管道破坏也使污水溢出,这都会污染地下水。

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还会造成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使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并引起土壤盐渍化。

部分内陆地区在地面沉降过程中,劣质地下水和许多有毒、有害元素污染的地下水会随着含水层的压密释水向淡水扩散,造成地下水水质变差。

4、滨海地区风暴潮及海岸侵蚀加重: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会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风暴潮灾害加重。

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

1、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1)抽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2)注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厚度变化

(3)地面加载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2、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

(1)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

(2)粘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

3、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1) 厚层松散细粒土层的存在

(2)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流体

(3)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4) 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现象。地裂缝的类型:

1、地震裂缝各种地震引起地面的强烈震动,均可产生这类裂缝。

2、基底断裂活动裂缝由基底断裂的长期蠕动,使岩土层逐渐开裂

3、隐伏裂隙开启裂缝发育隐伏裂隙的土体,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刷、潜蚀作用下,裂隙中的物质被水带走,裂隙向上开启、贯通而成

4、松散土体潜蚀裂缝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潜蚀、软化和液化作用等,使松散土体中部分颗粒随水流失,土体开裂而成。

5、黄土湿陷裂缝因黄土地层受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浸湿,产生沉陷而成。

6、胀缩裂缝由于气候的干、湿变化,使膨胀土或淤泥质软土产生胀缩变形发展而成。

7、地面沉陷裂缝因各类地面塌陷或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山地下采空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的岩土体开裂而成。

8、滑坡裂缝由于斜坡滑动造成地表开裂而成。

上述仅是几种主要类型此外,通常还按形成地裂缝的动力原因。即地壳内动力和外动力,将地裂缝分为构造地裂缝、非构造地裂缝和混合成因地裂缝3大类。前述的1、2类即属构造地裂缝,4、5、6、7、8类为非构造地裂缝,第3类应为混合成因地裂缝。

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及形成条件

1、构造地裂缝的成因分类

区域构造活动直接产生构造地裂缝

非构造因素诱发可扩大构造地裂缝的规模

诱发因素包括降水、抽汲地下水引起的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采矿、重力冒落、人为静动荷载作用等。

2、非构造地裂缝:主要指地面沉降地裂缝。

矿山地质灾害: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

质作用或现象。

冒顶垮帮

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洞室开挖后,由于御荷回弹,应力和水分的重新分布常使围岩的性状发生变化。如果围岩岩体曾受不了回弹应力或重新分布应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变形或破坏。

岩爆

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是指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下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

煤与瓦斯突出

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岩石)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突然喷出大量煤(岩)粉和瓦斯(CH?, CO?)的现象,称为煤与瓦斯突出。

瓦斯爆炸与煤层自燃

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的危害: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促使爆源附近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向外冲击,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巷道和器材设施,扬起大量煤尘并使之参与爆炸,产生更大的破坏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煤层自燃:

煤层自燃的危害:产生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污染河流水质,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危害煤矿的安全生产,导致煤矿井下起火。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的危害:突发性强,发展快,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矿井被淹,矿山全面停产。

矿井突水灾害的防治对策:1、地面防水:主要是切断大气降水补给源,防止地表水大量进入矿区。2、井下防水:查明水源、超前钻探水、隔绝水路,堵截水源、预先排水疏干降压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样本

活断层的错动周期:地震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即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分为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包括:①振动破坏效应(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 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 ③斜坡破坏效应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特征周期( 卓越周期) :由于地表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 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 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斜坡: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的地质体。包括自然斜坡,人工边坡。 自然斜坡:在一定地质环境中, 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 如: 山坡, 河岸, 海岸等。 人工边坡:由于人类某种工程, 经济目的而开挖, 往往在自然斜坡基础上形成, 具有较规矩的几何形态。如: 路堑, 运河边坡等。 深层蠕滑: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形成的现象。 滑坡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判定 滑坡预报:滑坡可能发生时间的判定。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的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复形破坏。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渗透压力:渗透水流作用于岩土上的力。 地面沉降(地面下沉或地陷): 某一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灾害地质学

第一章 1. 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原生效应是由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如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次生效应是由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如地震时煤气管道破裂造成的火灾、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被掩埋、洪水造成供水系统中断而引起的“水荒”、大型岩溶塌陷诱发地震而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等。 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这种效应包括大型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堆积物对农田的破坏、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喷发后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地震造成的海拔高程改变或地形变化等。 2.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3.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4. 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5. 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二章 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1]

活断层的错动周期:地震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分为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包括:①振动破坏效应(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③斜坡破坏效应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特征周期(卓越周期):由于地表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斜坡: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的地质体。包括自然斜坡,人工边坡。 自然斜坡: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山坡,河岸,海岸等。 人工边坡:由于人类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往往在自然斜坡基础上形成,具有较规矩的几何形态。如:路堑,运河边坡等。 深层蠕滑: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形成的现象。 滑坡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判定 滑坡预报:滑坡可能发生时间的判定。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的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复形破坏。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渗透压力:渗透水流作用于岩土上的力。 地面沉降(地面下沉或地陷):某一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近性灾害。 主流:河流中存在着多种方向运动的水体,水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河槽总方向运动者称为主流。 副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水流内部产生的有规律,大规模的水体旋转运动称为副流。 推移质:分水流速大于临界推移流速时,颗粒将沿河床滚动或滑动,这时被搬运的颗粒叫推移质。悬移质:当水流速度较大时,可使沿河床移动的颗粒离开河床悬浮于水流中,这时被搬运的颗粒叫悬移质。 活断层形成条件:介质条件,结构条件,构造应力场条件。 活断层的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晚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面产生的,(复活标志: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②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的历史而继承发展的,而且现今发生地面断裂破坏的地段过去曾多次反复地发生过同样的断层活动。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①活断层的地面错断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修建的建筑物,有些活断层错动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也会影响到邻近建筑物;②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烈的地面振动对较大范围内建筑物的损害。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①火山地震;②陷落地震;③构造地震;④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的成因类型:①构造型(内动力型);②非构造型(外动力型)③综合型。 活断层的鉴别:⑴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a)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b)松散、未胶结

工程地质学试卷及答案8套

工程地质试题1 一、名词释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活动断层 3、岩体结构 4、液化指数 5、软化系数 6、地质工程 7、卓越周期 8、管涌 9、固结灌浆 10、地应力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完整性含义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软弱岩石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7、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水库地震的特征是什么?其成因学说有哪些?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结构面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工程意义? 2、分析坝基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简要说明剩余推力法、等稳定法的原理。 四综合论述题(14分) 分析边坡工程研究的内容和稳定分析的方法?

工程地质试题2 一、区别各组概念(每小题4分,共20分) 8、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9、液化指数与液性指数 10、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 4、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 5、震级与烈度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结构含义是什么?岩体结构类型是怎样划分?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结构面的成因分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每种类型。 7、卓越周期含义是什么?如何利用波速试验资料确定卓越周期?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坝基渗透变形破坏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之。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 10、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11、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12、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 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

施 )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 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泥石流 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有哪 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如何评 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影响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 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 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 将水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 习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采二地质报告 (班级内部资料,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第六章 煤层厚度:与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瓦斯:矿井瓦斯通常指赋存在煤层及岩层中并能涌入矿井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是一种无毒、无味、无颜色,可以燃烧的气体,难溶于水。 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产1t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吨。 绝对瓦斯涌出量:单位时间内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岩)体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天。 煤与瓦斯突出:在地应力与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和岩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称为煤于瓦斯突出。 岩溶陷落柱:是指由于岩溶和坍塌作用形成的镶嵌在煤系中在杂乱无章的碎石堆集体,简称陷落柱。 断煤交线:断煤交线是指煤层底板与断层面相交的线。 矿山压力:矿体或采掘空间周围的岩体,称为围岩。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称矿山压力。 煤层顶板依据(跨落的难易程度)的划分。 答: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不稳定岩层,厚度一般 为~,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比较容易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灾害(灾害和自然灾害必考一个)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 2、灾害地理学 是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3、灾害的分类 ①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综合成因灾害。②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③根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原声灾害、次生灾害。 ④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温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4、自然灾害(要说明的内容和第一条一样)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再过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5、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 ①突发性和永久性。②频繁性与不确定性。③周期下性和不重复性。④广泛性与区域性。 ★6、自然灾害的内在规律 ①灾害链(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偶排链、交叉链)。②边际效应规律(不同介质的交界面)。③灾害发生时间规律性(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各种周期、时效性、持续后延性、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7、灾害的主客体 主体:灾害本身(现象与过程本身)。客体:受灾害影响的人类。 8、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 ①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②各种周期。③时效性。④持续后延性。⑤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9、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①能量的积累和释放。②协调破坏。③分布不均匀。④沿面运动。⑤通道引诱。⑥外因触发。 ⑦多因强化。⑧空间集中。 ☆10、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答题时需要拓展) ①灾害生态系统。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各类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种灾类、灾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主要内容。②区域灾害结构。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灾害的特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灾害的区域规划、研究区域防灾、减灾的措施。 11、地质灾害 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发或渐近的 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12、地质灾害的分类 ①按空间分布: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②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和复合型。③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突发性和渐进性。 13、人类与灾害的关系(也有笔记称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对立关系:①成灾客体在增多。②人为破坏作用在增加。③灾害类型在增加。④周期在缩短。 ⑤分布范围在扩大。 统一关系:①没有人就没有灾害。②灾害还可以带来某些好处。③化灾为利。④大的灾害可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14、灾害地理的研究特征 ①综合性。②区域性。③相关性。④宏观性。 ⑤应用性和群众性。 15、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①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地域分异规律(四大洋与六大陆)、陆洋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各种地带性差异)、地方地域分异规律(灾害的系列性与组合性)、局部地域分异规律(阳坡阴坡水热差异)。 ②系统结构理论。 自然灾害的研究要求我们应用综合性的研究 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性的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③横向交叉观点。 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见灾害的互相影响和联系。主要通过水问、大气、人为等过程来完成,即“遥相关”。 16、地震波的分类 ①体波(纵波和横波)。②面波。 17、震级的划分 中国地震6级:①小地震(1~3级)。②有感地震(3~4级)。③中强地震(4.5~6级)。④强烈地震(6~7级)。⑤大地震(7~8级)。⑥巨大地震(≥8级)。

地质灾害学期末考试题

灾害地质学试题(A) 一、选择题(2*10)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B )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根据范围划分,面积在几十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是(A) A、点评估 B、面评估 C、区域评估 D、整体评估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5. 建筑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中处于第一阶段的是(A) A、检测与预报 B、检测与预报 C、防灾与抗灾 D、救灾 6.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中,起最有效途径的是(A)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C、防治地质灾害与其他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D、纺织工程最优化原则 7.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B) A.地震、洪涝、台风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D.海啸、风暴潮、干旱 8.下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C.形成在太平洋附近洋面上 D.“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9、下列哪种地质灾害中,哪一种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C) A、滑坡 B、泥石流 C、崩塌 D、地震 10、矿山地质灾害的最主要成因(D) A、地下水超量开采 B、地震所致 C、火山所致 D、大规模开采矿 二、填空题(1*10) 3.地质灾害的管理的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________ 4.地震灾害按其与地震动关系密切程度和地震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原生灾害、____、和间接灾害 5.震预报可划分为三个地研究内容各异的层次,即________、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6.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_______。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填空与选择题 岩体结构 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与组合形成。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结构面 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断层、节理、层理及不整合面等.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 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为了概括地反映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成因、特征及 其排列组合关系.将岩体结构划分为4大类和8个亚类 如下表所示: 整体块状结构Ⅰ整体结构(Ⅰ1)块状结构(Ⅰ2) 层状结构Ⅱ层状结构(Ⅱ1)薄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Ⅲ层状碎裂结构(Ⅲ2)碎裂结构(Ⅲ3) 散体结构Ⅳ 工程地质条件 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这些因素包括: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成岩作用特点、、风化特征、和接触带以及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6)地下水: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类型,地下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情况。 (7)建筑材料: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参考资料《》主编:邵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轻自 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些 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泥石流有 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如何评价有哪 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影 响 34、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35、如何进行地面塌陷的预测、预防和治理 36、以西安为例说明地裂缝对环境产生哪些危害

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基础》 复习思考题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 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 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 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 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 复习思考题 1. 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 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 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 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 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 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 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 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 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 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 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 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 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 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 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 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 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 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 解释:解理与断口。 7. 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 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 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 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重要术语 岩浆、喷出作用、喷出岩、熔岩、火山灰、火山弹、波状熔岩、绳状熔岩、块状熔 岩、火山口、玄武岩、流玄武岩、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尼火山带、洋脊火山带、活火山、死火山、侵入作用、浅成侵入、深成侵入、同化作用、结晶分异作用、连续反应系列、不连续反应系列、岩脉、岩床、岩盆、岩盖、岩株、岩基、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层状构造、部分熔融、 复习思考题 1. 岩浆有哪些基本类型,其化学成分的差别何在? 2. 火山喷发的气体产物有哪些主要成分? 3. 解释:火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岩浆房、火山颈。 4. 解释: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溢流玄武岩。 5. 中酸性岩浆喷发的特点怎样? 6. 破火山口的成因如何?

灾害地质学复习

一、概念(分): 灾害: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的快速颤动。 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 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拉分盆地:走滑断层系中拉伸形成的断陷盆地,其短边为正断层,长边为走滑断层。 2. 断弯褶皱:逆冲岩层在爬升断坡过程中引起的褶皱作用。 3.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的描述岩石的应变形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托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即应变椭球体。 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构造应力场:由构造作用造成的应力场。 5. 应力莫尔圆:在应力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图解方法,能完整的代表一点的应力状态。 6. 窗棂构造: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浅状构造。 7. 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近于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 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9. 构造置换: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想象。 10.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11.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2. 劈理的域构造: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的平行排列构造。 13. S-C组构: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 a. 剪切带内面理(s) b. 糜棱岩面理(c) 随着剪应变加大,剪切带内面理(s)逐渐接近以致平行于糜棱岩面理(c)。 14. 花状构造:剖面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 15. 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 16. 褶皱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脊形最高点的连线。 17. 断展褶皱作用:与下伏逆冲的断坡密切相关,不过褶皱形成于逆冲断层终端,是在断坡形成同时或近于同时发生的。 18. 位错蠕变:高温下的变形机制,当温度T>0.3Tm(Tm为熔融温度)时,恢复作用显得重要起来,位错可以比较自由的扩展且从一个滑移面攀移到另一个滑移面。 19.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则构成节理系。 20. 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21. 变质核杂岩:被构造上拆离及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 22. 应变椭球:见3题。 23. 糜棱岩:塑性变形的产物,并由塑性变形导致明显重结晶及强烈优选方位,具有流动构造。 24. 褶皱轴:从几何学观点来看,转折端浑圆的褶皱面,可看作一条直线通过自身移动而构成的一个曲面,这种褶皱称为圆柱状褶皱,这条直线称为褶皱轴。 25. 逆冲双重构造: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26. 稳态蠕变:应变速率近于常量的蠕变称为稳态蠕变。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 震源:最初释放能量引起弹性波向外扩散的地下发射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的,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成因是弹性回跳理论,按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和塌陷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能量愈高则震级越大。 地震烈度: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的破坏强度。 全球地震带主要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中国主要的地震区有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北地区、台湾地区以及附近海域。 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地震活动分布广;地震活动频度高;地震震源深度浅。 诱发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的类型:流体诱发地震和非流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在时间上,与水库蓄水有明显的关系;在空间上,震中主要分布在水库大坝附近;在地震序列上,前震及为丰富,属于前震余震型,而同一地区的天然地震往往属于主震余震型;在震级上,多数属微震,中强震很少。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灾以及破坏现象称为地震效应。对工程建筑物来说,地震效应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震动效应。 地震灾害的特点:一、地震灾害发生突然、来势之猛,可在几秒到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城市;二、地震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预报的工作还很不成熟;三、地震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的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四、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这在其他地质灾害中是罕见的。破坏形式有:地面运动;断裂与地面破裂;余震;火灾;斜坡变形破坏;砂土液化;地面标高改变;海啸;洪水。 地震预报:地震参数预报、地震灾害预报、地震灾害损失预报。其中地震参数预报三要素是时间、地点和强度。按预报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预报、中短期预报、短临期预报。 地震预报的方法: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定点形变测量;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地电阻率法;地磁短周期变化;钻孔应力、应变异常;地震综合预报方法。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是指在建筑物以及其他人工设施和人口状态以及分布的详细调查基础之上,通过地震危险性评价、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等易损性分析,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研究基础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建筑物等易损性分析。 地震灾害损失:泛指由于地震引起地面振动并诱发次生灾害而导致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建筑物地震灾害损失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和人工建筑设施的易损性。 灾度等级:A度-巨灾、B度-大灾、C度-中灾、D度-小灾、E度-微灾。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系统的了解灾害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掌握 地质灾害的概念、基本类型及分布。特别是要理解当今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点、发生机制。学习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使 学习者掌握从事有关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和在各级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及工程建设规划 部门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了地质灾害和概念、类型 及分布,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减灾对策。详细论述了地震灾害、火 山灾害、斜坡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表生环境地球化学 异常与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恶化、海岸带地质灾害等各类地 质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与机理、影响因素、发育规律和危害方式,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

监测预报、防治与减灾对策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课程英文简介: The subjec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system and research methods. It includes basic conception, type, accession on condition of a disaster, the countermeasure of reducing hazard. It explicates seism hazard, volcanic abnormal, slope geological hazard, land deform hazard, mine and underground project hazard; surface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bnormal and local illness, desertification, special land geological hazard,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 deterioration, coastal geology deterioration and so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s, effect factors, develop regulation and the hazard patterns are also considered, additional monitor, prediction, prevention, reduce hazard methods etc.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32学时)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2学时 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古代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二、灾害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