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元)【圣才出品】
第7章元一、名词解释1.套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答: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它是由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发展而来的散曲中的一种。
散曲分为套数与小令,套数又称“散套”,或者“大令”,小令一般字数较少,对于韵律要求相对宽泛,而套数的字数较多,韵律也很有讲究。
它的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
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
这些连缀的曲子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2.南戏(中山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复旦大学2012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答:南戏是中国古代民间小戏的一种,兴起于北宋末至元末明初,是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又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南戏的发展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诸宫调(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
它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有说有唱,以唱为主。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
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一、填空题1.在后世被常州派词人推为有词以来成就最高的词人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姜夔【解析】常州词派兴起于清嘉庆初的词流派,以常州词人张惠言、周济为主要代表。
张惠言、周济等常州词人推尊词体,倡意内言外之说,以比兴寄托充实词学理论,指导词的创作,形成了颇具声势的常州词派,其影响延续至清末。
其词学理论初见于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的《词选》中。
2.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3.《红楼梦》有________与程高本两个版本系统。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脂评本(名词解释,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案】脂评本【解析】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4.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5.________,泪比长生殿上多。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石壕村里夫妻别【解析】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马嵬》。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 近代)【圣才出品】
第10章近代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3.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________,是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
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________,是清末民初一个活跃的革命文学团体。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春柳社;南社【解析】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
1909年11月13日南社于苏州虎丘举行第一次雅集,正式宣告成立。
与会17人,选柳亚子为书记员。
南社活动最有生气的时代是从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后数年。
宗旨是“欲一洗前代结社之积弊,以作海内文学之导师”,出版《南社丛刻》,引导文学为革命斗争服务。
4.王国维在《________》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2012研)【答案】人间词话【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圣才出品】
第8章明8.1复习笔记一、《与李空同论诗书》[明]何景明1.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七子论文的宗旨倡自李梦阳,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就复古这一总倾向来说,何、李是一致的;然二人在意见上存在分歧。
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所说,可知《与李宝同论诗书》是针锋相对的答辨。
2.李梦阳、何景明对学古认识的不同(1)李、何都是主张从学古入手的。
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学古的方法:何景明以为应该是“领会神情”、“不仿形迹”。
“以有求似”是说由表及里,因内符外,不仅得其形貌,同时要得其神情;而李梦阳则“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步趋于形迹法度之间。
(2)何景明并不废弃法度,但他说的“不可易之法”指“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的诗文体势,所以说“法同则语不必同”。
而李梦阳说的法古,主要是摹仿古人的语言。
3.何景明对学古与创新关系的论述(1)何景明以为学古由“领会神情”入手,则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而不是终极的目的,从古人入,必须从古人出。
“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是说,无筏不能登岸,登岸就必须舍筏;舍筏才说明得登彼岸,否则还是飘浮在中流而无所归宿。
(2)学古的目的,为了“自创一堂室,一户牖,成一家之言”;倘若像李梦阳那样,终身停留在尺寸于古法之中,是不可能在艺术上发挥独创精神的。
(3)何景明说李梦阳的近作,“间入于来”,“来人似苍老而实疎卤”。
“苍老”指尽洗词华,以意格取胜的一种艺术境界,“疎卤”只是个空架子;“疎卤”而似“苍老”,亦即“古人影子”;“疎卤”和“苍老”,是真伪问题。
(4)何景明说自己的诗,“不免元习”,“元人似秀峻而实浅俗”,“秀峻”和“浅俗”,是艺术水平之高下而已。
其所以然,由于一个模拟形迹,学古过于求似,因而终身不舍筏,亦即不能登岸。
浅俗虽然浅俗,但却是舍筏而登了岸的。
4.李梦阳、何景明诗论的不同作风(1)李、何的诗,同样是学盛唐的,但由于两人气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作风也就不一样。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题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两 汉【圣才出品】
第2章两汉2.1复习笔记一、毛诗序1.《毛诗序》对诗歌特征和诗、乐、舞关系的阐述(1)“情志统一”说《毛诗序》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
《毛诗序》把志与情结合起来谈,更清楚地说明了诗歌的特征。
①“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毛诗序》承认诗歌的抒情言志,情与志的统一。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根据文中的论述,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③《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2)诗、乐、舞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紧密相联,《书·尧典》、《礼记·乐记》也有所阐明。
《毛诗序》对此作了更详细的叙述,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2.《毛诗序》对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关系的论述《毛诗序》指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说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在音乐和诗的内容里反映出来。
这指出了政治、道德、风俗与音乐诗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毛诗序》提出的诗“六义”说(1)在诗歌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方面,《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根据《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此,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而来。
(2)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起的意思,“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8-10章)【圣才出品】
第8章明一、填空题1.明代“前七子”派的文学主张是:“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解析】“前七子”的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2.明代后七子的成员包括:李攀龙,________,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王世贞【解析】明代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其理论主张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3.《焚书》作者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李贽【解析】《焚书》是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的哲学、文学性著作。
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
《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
4.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袁宏道《叙小修诗》云:“大都独抒性灵,________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不拘格套【解析】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
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5.“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是明代________派的创作主张。
(中山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袁宏道是明代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公安【解析】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备考笔记
备考笔记先秦时期《尧典》记录了最早的文学理论。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诗言志;二是诗的教育作用,还说明了诗、乐、舞的紧密联系。
诗言志:诗歌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
朱自清先生认为是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识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
成于春秋时期,称《诗》或《诗三百》。
分成风、雅、诵三部分。
风是人们对于诗歌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认识。
《论语》是语录体最早的儒家经典,成书于公元前436年以后,现存20篇。
其文学思想:①强调文与德之间的关系;②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③重视中和之美,导致了后来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孔子的文,指文化学术总称;诗,是指《诗三百》。
识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辞达而已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释:①兴: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感发志意”;②观: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③群: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④怨: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⑤文质彬彬:出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文采与质朴搭配得很适当的样子。
《墨子》墨子所讲的文学是广义的,主要指的是学术文、政论文。
墨子的文学思想要点是“尚用”“尚质”,强调实用价值,应该“先质而后文”,反对“以文害用”。
简释:①三表:墨子提出“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②非乐:墨子认为统治者的音乐享受,都是剥夺民力而来,对人民的生活生产都不利,多少有些进步的看法。
《荀子》《荀子》论言的主要观点:①强调道,是一种文以明道的主张。
②对道的态度不同,区分为小人之言、君子之言、圣人之言。
③言与政治有密切联系。
荀子的文学思想,明道、徵圣、宗经是关键,而明道是核心。
两汉时期《毛诗序》《毛诗序》的主要观点:①进一步阐明诗言志的特征和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相互关系;②指出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③在诗歌分类上提出六义说。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金【圣才出品】
第6章金6.1复习笔记一、《论诗三十首》【选录】自注:丁丑岁三乡作[金]元好问1.宋后论诗绝句的流别论诗绝句,滥觞于《戏为六绝句》。
宋以后作者不下数十家,大体上可分为二大流别:(1)从南宋戴复古的《论诗十绝》起,到清代赵执信、赵翼、宋湘、张问陶、丘逢甲诸家的论诗诸绝句,属于阐说理论。
(2)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起,到清代王士祯、袁枚、洪亮吉、李希圣、陈衍诺家的论诗绝句,属于品评作家作品。
后者往往扩大范围到摘赏佳句,点缀琐闻;等而下之,甚至标榜声气,更属自合无教了。
2.元好问对正伪清浊鸿沟所在的辨析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属后一类型,但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
他树立疏凿的准则。
所说的“正体”,是与杜甫《戏为六绝句》所说“别裁伪体”的“伪体”相对立的。
比较全面地辨析了正伪清浊的鸿沟所在,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贵自得,反模拟①在“眼处心生句自神”一首中,指出了只有“亲到长安”“眼处心生”的实证实悟,才能下笔有神;批判了唐临晋帖般的模拟作风。
②元氏对以夺胎换骨为能事的江西派诗,抱着鄙夷的态度,不屑步他们的后尘,在“古雅难将于美亲”一首中,明白表示“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2)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在诗歌风格上,元氏主张古调,反对新声。
主张古调,指的是自然天成的风格。
新声是指夸多斗靡、逞弄才华的一套。
(3)主张高雅,反对险怪俳谐怒骂从主张古调的观点出发,元氏又强调高雅。
①在诗中,肯定了阮籍、陈子昂,陈子昂是以力复“汉、魏风骨”自任的一人,而阮籍也正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二家之所以被元氏重视,就是由于风格的高雅。
②在诗中,批判了“鬼画符”的险怪诗风,而慨叹于“厦书不入令人眼”;在“曲学虚荒小说欺”一首中,又指出了“俳谐怒骂岂诗宜,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
③元氏崇倚高雅,反对怒骂为诗的理论,受到苏、黄二家说诗的影响。
尽管元氏对苏诗的“百态新”一面有不满,但当时苏学在北方,成为风气,元氏接受薪火之传,并不足怪。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圣才出品】
第4章唐4.1复习笔记一、《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初步有所革新,但自觉地提出比较明确的文学主张的,是从陈子昂开始。
1.陈子昂诗歌理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一个纲领。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陈子昂着重提出“风骨”和“兴寄”两个问题。
(1)陈子昂的“兴寄”说①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兴寄”,是“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
②陈子昂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2)陈子昂的“风骨”说①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也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②陈子昂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2.陈子昂对齐梁诗歌的批评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1)“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3.陈子昂主张继承“汉魏风骨”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作者主张继承“汉魏风骨”。
他的创作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影响了同时的张九龄等人,到李白、杜甫,则更高地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后来,白居易、元稹等人进一步开展新乐府运动,从理论上、实践上总结发扬进步诗歌理论的传统,把唐代诗歌推向更大的繁荣。
4.陈子昂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自觉的倡导者。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太康文学(太康之风)答:“太康文学”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文学。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画,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为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
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2.九歌答:《九歌》是《楚辞》篇名。
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代为抒写他人或神的感情,风格大都凄清幽渺,细腻动人。
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3.纳兰性德答: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他将清代词的创作推向繁荣与鼎盛,以“别样清幽,自然标格”之词风独树一帜,诚无愧为满洲第一大词人之称号。
4.骈文答: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0章【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尚书》【解析】《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2.《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辞的________诗。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笙诗【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3.“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________,“颂”主要是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案】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六义”中________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赋、比、兴【解析】“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5.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诸子散文【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词语解释1.上官体答:上官体是初唐诗人上官仪所开创的一种诗体。
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
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韩孟诗派答: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
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
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3.元杂剧答: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4.熏浸刺提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第1章先秦1.1复习笔记一、尚书·尧典【节录】1.《尚书》简介《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
《尧典》为其中的一篇。
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2.《尚书》记载的文学理论《尚书》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它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的特点,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
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2)关于“诗言志”:①提出: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
②内涵:“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③影响:“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3)诗的教育作用①“志”,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
古代统治者把这种思想概括成诗能“持其性情”,并十分重视诗所言的“志”的性质。
②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
这种对立的理论主张之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出现,其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思想要求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
3.《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1)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
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
(2)《尧典》说明了早期艺术是诗、舞、乐三者的结合①《尧典》说明了在文学发展初期,诗、乐、舞的紧密联系。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详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这科并不完全是按照课后的大纲出题,大题会考综合型的,需要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来回答,不能只背单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会吃亏。
省考科目,出题有可能会偏,所以大家一定要看书,书上写的大概要有个印象,这样即使出的题真的不会,就靠记忆写上一些与题意相同的答案,也是有可能得分的。
加黑体的部分是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部分,每章后面的是结合全文综合性的大题。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圣才出品】
第3章魏晋南北朝3.1复习笔记一、《典论·论文》[魏]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涉及了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文学的批评态度问题。
曹丕批评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对后代影响很大。
1.曹丕对文学价值的论述关于文学的价值,作者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
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2.曹丕的“文气”说关于文气,作者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
清浊,意近于刚柔。
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的独特的风格。
(1)《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它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2)“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3.《典论·论文》对文学体裁的区分(1)本文说:“夫文本同而末异,”本,大致是指基本的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
奏议、书论,晋以后人所谓无韵之笔;铭谏、诗赋,晋以后人所谓有韵之文。
因文章具体的功能有不同,体载和表现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2)本末结合起来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是曹丕首先提出的,它推进了后来的文体研究。
从桓范的《世要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著作里的文体论述,正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笔记本资料以郭绍虞、张少康的书为主,融合其他老师的。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其实答题可以发挥的余地是很小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记忆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文论的学习,首先要知道那些是重点、考点,条理要理清,考点要明晰,建立起史的框架(这是十分重要的啊),之后就容易了,只是记忆的问题了。
再次,就是要分析你所报考专业的出题特点。
一般来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有以下几种考试形式:立案分析一:例一:填空:“得意忘言”是()的命题。
(厦门大学2001年文艺学试题)例二:写出作者:1、《文赋》2、《辩骚》3、《二十四诗品》4、《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例三:写出提出者:1、陶钧文思,贵在虚静2、大音希声(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文艺理论试题)这几种题型我称为小点题,就是要求注意一些小点出处的题目,这类题目我所见到的大致也只有这几类了。
对于这种题目,平时复习的时候就要注意,什么人,什么时代,写了什么书,里面有什么要注意的文章,文章里提出什么著名的观点,相对应的表述是怎样的。
这些方面掌握了,对于小点题,就没有问题了。
比如:钟嵘,南朝齐梁时代著名诗论家,写《诗品》,专就五言诗而说,提出以下观点:一、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感物”说;表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
」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
”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直寻”说;表述:“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
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
近任昉、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
爾來作者,寢以成俗。
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鸞補衲,蠹文已甚。
但自然英旨,罕直其人。
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
雖謝天才,且表學問,亦一理乎。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章节题库(宋)【圣才出品】
第5章宋一、填空题1.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杨亿【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馀”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北宋中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以文为诗”,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诗文革新运动【解析】北宋欧阳修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3.李清照提出“________”的词创作主张。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词别是一家【解析】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
而其《词论》作为词史上第一篇论词文评,颇有见地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鲜明地表达了词作应“协音律,贵文雅,主创新,求浑成,本婉约”等观点。
4.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对宋诗特点的概括是:以________为诗、以才学为诗、以________为诗。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文字;议论【解析】《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圣才出品】
第9章清9.1复习笔记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
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
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
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1.《闲情偶寄》简介(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
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
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清
9.1复习笔记
一、《西游记题词》【清】幔亭过客
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写成了一百回本的《西游记》。
它以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故事开拓了幻想小说的领域,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成就。
1.《西游记题词》对幻与真关系的阐述
(1)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里,认为“文不幻不文”,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并提出“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透露了《西游记》的幻想的情节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
(2)他指出《西游记》不是“雕空凿影,画脂镂冰”的向壁虚构,可与《水浒》并驰中原,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给予积极肯定,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2.袁于令对魔与佛关系的论述
(1)《西游记》的作者使孙悟空由魔历经千辛万苦而成为“斗战胜佛”,取经师徒在西行路上与群魔抗争,也总是佛战胜魔。
这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2)袁于令却利用佛家的学说,强调“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甚至提倡“言佛不如言魔”。
它有助于使人认识《西游记》描写的内容别具人间的性质。
3.对袁于令《西游记题词》的评价
(1)袁于令的《西游记题词》对阐述《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它的立论仍掩盖在宗教色彩之下。
(2)“三教已括于一部”“洋洋数百万言”“不离本宗”等,都可能把对小说的理解引
到谈玄悟道的方向,未能剥落《西游记》的杂质而充分展现其精华,这是《题词》的局限性。
二、《闲情偶寄》【选录】【清】李渔
1.《闲情偶寄》简介
(1)在清初戏曲理论的发展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渔。
李渔对戏曲颇有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
(2)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论述了关于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2.李渔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要求的看法
(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看法。
主次分明,自成一说,重视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2)李渔认为戏曲作品首先在于主题鲜明,结构严整。
词采、音律等等,都是为主题、结构服务的。
他强调作剧之前,必先立好间架,制定全角。
3.《闲情偶寄》论结构部分的特色
(1)《戒讽刺》表现了封建观点。
(2)《立主脑》强调主题思想的重要和主要人物事件的突出。
(3)《密针绪》、《减头绪》是要布置严紧,主线分明,善于联络穿插,不能有任何破绽和矛盾。
(4)《脱窠臼》是贵独创,反对盗。
(5)《戒荒唐》是说戏曲要合于人情物理,不必以怪异为奇。
已认识到戏曲现实性的重
要意义。
(6)《审虚实》初步讨论到古今题材的处理问题。
在理论上已涉及到典型性格的问题。
4.李渔对戏曲词采的论述
(1)李渔主张词采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和忌填塞。
贵显浅,并不是一味粗俗。
脚色不同,用的语言也不同。
语言必须适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才能表现真实。
这些意见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很有意义。
(2)李渔论述了抒情写景的相互关系。
“情自中生,景由外得。
……以情乃一人之情,襁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他从人物性格和艺术形象来谈语言技巧,同当日一般论词采者大不相同。
(3)李渔指出当日戏曲的词采,缺少机趣,流于浮泛,而多有填塞之病。
这种批评,针对了当日戏曲界的不良倾向,很有积极意义。
5.对李渔戏曲理论的评价
(1)李渔的戏曲理论是前人经验和他自己实际经验的总结。
他对戏曲的社会意义,还存在着某些封建观点,因而对戏曲的内容问题,认识不足。
(2)李渔关于戏曲艺术技巧的论述,确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当日戏曲界颇有影响。
6.李渔的“立主脑”说
(1)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结构》部分单立“立主脑”一节以论文。
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
(2)“传奇”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李渔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
如《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
是《琵琶记》的“主脑”。
其他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展开,并为之服务。
三、《夕堂永日绪论·内编》【选录】【清】王夫之
王夫之论诗,强调“以意为主”,这是对诗歌总的认识。
《夕堂永日绪论》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诗歌中情和景的问题。
1.王夫之的“情景”说
(1)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寓意”就是融情入景,必须是“己情之所自发”。
(2)王夫之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
《姜斋诗话》认为诗歌中的情、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
(3)王夫之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
①“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
②“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
③“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4)要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王夫之以为是“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
他特别强调灵感的作用。
要善于把握一刹那间的感觉,不即不离地去着笔。
2.王夫之的“现量”说
(1)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
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
(2)现量说的“现成”义,是指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描绘了审美心理的直觉特征,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
(3)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
“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四、《原诗》【节录】【清】叶燮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较有完整体系的论诗著作。
阐明诗的本源,是全书理论的核心。
1.叶燮的“理事情”说
(1)《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方面。
描写任何对象,应该结合理、事、情而进行艺术构思。
(2)从创作客体而言,理、事、情有自然之物与社会事物之分别:
①对自然之物而言,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
②对社会事物而言,理是道理,事指发生的事件,情指人的感情。
诗歌虽是抒情的,但不排斥理和事。
(3)理、事、情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天地间任何事物,都有其理、事、情可言,“三者缺一,则不成物”。
理、事、情三者既无往而不在,又无往而不合。
2.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1)《原诗》中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
面。
从创作主体而言,在四要素当中,“识”是审美判断力;“才”是审美表现力;“胆”是主体的自信力,它建立在“识”的基础上,“识明而胆张”,“因无识,故无胆,使笔墨不能自由”;“力”是“才”所依赖的生理心理能量,体现在作品中是作品的生命力。
(2)叶燮以为才外现而识内含,“识为体而才为用”。
四者之中,以识为先。
才和力,出之禀赋,有高下大小之分;识和胆则出之于锻炼,是后天的。
识是一种辨别能力。
力是自成一家的表现。
(3)中心意旨是要确立一个具有艺术独创性的诗歌创作主体,只有有了这样一个独创性主体,才会有诗歌的独创性。
从主客体关系上说,才、识、胆、力是表现理、事、情的。
这种表现必须要“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要与表现对象的性质特点相符合。
3.叶燮对诗文之法的看法
(1)叶燮以为诗文之道,“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则事得;终絮诸情,絮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
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
(2)“自然之法”,本于理、事、情。
理、事、情变化万殊,不可能预证一定的程序作为表现的方法,运用之妙,在乎神而明之。
从这个意义来说,法是活法。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法本于理、事、情,“不能凭虚而立”,则“法者定位也”,“定位不可以为无”。
这定位之法是一种死法,如诗歌的声律章句等等,是初学之所能言的。
(3)叶燮极力反对为法所拘,指出泥于死法的人,正是由于不知诗之本的缘故。
其结果必然照本临摹,墨守成规,不能恰当的表现理、事、情,也不可能见出个人和时代的面目了。
4.《原诗》对诗之工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