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整理知识
织物的抗菌整理
抗菌整理的与织物的结合方式
• 1 直接吸附型抗菌剂 • 依靠抗菌剂与纤维的直接亲和力, 实现抗菌剂分子与纤维分 子的结合。这类产品与纤维分子有较好的直接亲和力,抗菌 织物通过水洗等过程引起化学键断裂释放抗菌剂, 使其表面 的抗菌剂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一般耐洗性较差、溶出性也 大,耐久性差。 • 2 交联结合型抗菌剂 • 为了提高抗菌织物的耐洗性,将交联树脂混入直接吸附型抗 菌剂中, 或在使用时将直接吸附型抗菌剂与交联树脂类拼用。 这类抗菌剂一方面可以依靠抗菌剂与纤维的直接亲和力与纤 维分子结合, 另一方面借助交联树脂的架桥作用, 将抗菌物质、 交联剂、纤维分子三者以共价键结合起来。但由于抗菌物质 没有完全实现与纤维分子以共价键结合, 使用量较少时, 溶出 性不太大, 虽可满足抗菌纺织品溶出物的安全性要求, 但耐洗 涤次数不太高。
DC-5700的杀菌机理
• 对于DC-5700的杀菌机理有两种推断: • 1.接触死亡机理 (a)细菌的细胞壁带负电荷; (b)细菌(负电荷)DC-5700的阳离子所吸引 (c)带负电荷的细菌会被抗菌织物上的阳离子所吸引,从而 束缚了细菌的活动自由度,抑止了其呼吸机能,发生接触死 亡。
• 2.细菌溶解 • (a)细菌的细胞壁带负电荷; (b)细菌(负电荷)DC-5700的阳离子所吸引 (c)与DC-5700接触的细菌细胞壁的另一侧的负电荷因受 DC-5700的吸引而减少,细胞壁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分布 不均而造成变形,发生物理性破裂,使细胞的内脏物如水、 蛋白质等渗出体外,发生“细菌溶解”现象而、聚酰胺、聚酯、聚丙烯腈等纤维制品上。最 近在无纺布、泡沫聚氨酯、合成皮革等多种材料上也有应 用。下面以棉为例介绍抗菌剂DC-5700的整理工艺。 • 织物准备→浸渍整理液(渗透剂JFC、抗菌剂DC-5700, 浴比1:20)→烘干(70-120℃)
抗菌整理
8.抗菌织物的生产方法
将抗菌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 抗菌纤维; 采用抗菌后整理的方法;
抗菌纤维的抗菌效果持久,但仅 适合于特定的纤维,加工工艺较 复杂,成本较高,而后整理抗菌 整理方法更适应面料个性化发展 的要求,能拓宽其应用范围
8.1制备抗菌纤维常用的抗菌剂: (1)无机抗菌剂,如银沸石抗菌纤维(美国纤维 及非织造布生产商Foss公司),将含银无机沸 石(AglON)嵌入聚酯,形成Fossfiber双组 分纤维,使AgION仅分布在纤维表皮层,对 有害细菌接触面最优化⋯; (2)有机抗菌剂,如Amicor抗菌纤维(英国 Acordis公司),是具有许多孔状结构的腈纶 纤维,在纺丝液中添加三氯生(Triclosan,2, 4,4 一三氯一2 一羟基联苯醚)抗菌剂,能有 效抑制许多细菌的繁殖,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克雷伯氏肺炎菌 等121;
4.应用领域
内衣、睡衣、运动衣、袜子、鞋衬布、婴儿尿 布等; 医院、宾馆、家庭的床单、被套、毛毯、餐巾、 毛巾、沙发巾、地毯; 医药、食品、服务行业的工作服; 部队的服装以及绷带、纱布等; 装饰用布。
5.抗菌机理
抗菌剂的种类不同,其抗菌机理也不同; 主要抗菌机理: 1)菌体蛋白变性或沉淀,如高浓度的酚类和金属盐、 醛等; 2)抑制或影响细胞的代谢,如氧化剂的氧化作用、低 浓度的金属盐与蛋白质中的-SH结合破坏菌体的代谢; 3)破坏菌体细胞膜,如阳离子型的抗菌剂,吸附细菌 表面,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膜的内容物漏出 起到杀菌作用。
尘螨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2.微生物的影响
影响人体卫生健康; 对织物的损坏; 微生物代谢物质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会使织物产生污点和褪色(如窗帘和帐篷上的 霉斑); 产业用及服装用的纺织品都必须能够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
抗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物重点知识点总结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非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注射剂。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抗菌作用强、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病原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应尽量避免将全身用抗菌药物作为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产生耐药菌株。
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
抗菌药物一般不用于气道预防给药。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严格管理新上市药品的临床应用。
一般应先由拟使用该药的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列入医院临床用药范围。
在临床应用期间应重视对新药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再评价,有组织地进行临床观察统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
抗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物知识点总结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磷酸酯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广谱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横相链肽聚糖的合成而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核酸合成:如磺胺类抗生素干扰了细菌对叶酸的合成从而抑制DNA合成。
3.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基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 干扰细菌代谢途径: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DNA合成酶和破坏细菌DNA的正常结构来杀死革兰氏阴性细菌。
5. 干扰细菌细胞膜:如聚肽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杀死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消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
它们也被用于预防手术后感染或特定高危人群的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特定抗菌药物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
2. 肠道菌群失调:抗菌药物不仅杀死致病菌,也会破坏肠道正常的细菌菌群,导致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
3. 肝肾损害:某些抗菌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需密切监测。
4. 耐药性:滥用抗菌药物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医嘱用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托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止用药。
2. 避免滥用:正确认识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以免导致耐药性问题。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整理
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整理联合用药的结果:无关、累加、协同、拮抗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2)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3)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4)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上述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一般规律: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协同作用快效抑菌剂+繁殖期杀菌剂=降低作用的可能(若繁殖期杀菌剂剂量足够大,则不发生拮抗)快效抑菌剂+静止期杀菌剂=累加或协同作用慢效抑菌剂+繁殖期杀菌剂=累加作用的可能成功的协同作用:磺胺药+TMP(磺胺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美西林+β内酰胺类(美西林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变成大和圆;β内酰胺类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3--变成丝状体)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胞壁,使氨基糖苷类更容易通过受损细胞壁进入靶位)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利福平、四环素(两性霉素B损伤真菌细胞膜,利于其他药物渗入细胞内,且两性霉素B可减量使用避免不良反应)多黏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损伤真菌细胞膜,利于其他药物渗入细胞内,且多粘菌素可减量使用避免不良反应)联合的抗感染药物应具备的条件:(1)联合用药的两种抗菌药物中至少有一种对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抗菌活性,另一种也不应是病原菌所高度耐药的(2)病原菌对这两种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体外实验两者呈协同或累加作用(3)两者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规律基本一致(4)对于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应选用抗感染谱较广,估计能覆盖可能的病原菌的两种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抗感染药物。
联合用药的指征:(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如估计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可选用较大剂量的青霉素或氯唑西林+氨基糖苷类;估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能性大,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或第2‘3代头孢菌素(2)单一抗感染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免疫缺陷者或粒细胞减少者中发生的各种严重感染时,单一抗菌药物常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宜联合应用杀菌剂。
日常生活中抗菌的小常识
日常生活中抗菌的小常识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日益增长,抗菌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抗菌之路上,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小常识,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抗菌的小常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1. 勤洗手洗手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抗菌方法之一。
我们的手是最容易接触到细菌和病毒的部位,所以务必要经常彻底地洗手。
使用温水和肥皂,并按摩双手至少20秒钟。
注意要洗遍双手的所有部位,包括手指间隙、指甲和手腕。
洗手后要用干净的纸巾或吹风机彻底擦干双手。
2. 选择适当的抗菌产品市场上有许多专为抗菌而设计的产品,包括抗菌洗手液、抗菌清洁剂和抗菌消毒喷雾。
选择适合的抗菌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但要注意,过度使用抗菌产品可能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应遵循产品说明并合理使用。
3.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家庭和工作环境的清洁是预防细菌传播的关键。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的触摸面和使用频率高的物品,如门把手、电话、电脑键盘等。
对于家中的床上用品和毛巾等物品,定期清洗和曝晒也是必要的。
4. 营养均衡的饮食均衡的饮食对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病菌也非常重要。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例如,维生素C和锌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抗菌能力。
饮食中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5. 规律的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疾病和感染的风险。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此外,定期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如举重或者瑜伽,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6. 减少接触传染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很多可能携带细菌和病毒的物品和场所。
避免触摸面部,尤其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前,务必先洗净双手。
注意避免与生病的人密切接触,并尽量减少拥挤场所的停留时间。
7. 健康的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
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威胁不断增长,对抗菌药物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作用机制、常见的抗菌药物等内容。
一、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根据其主要作用对象进行分类。
1. 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流感、HIV感染等。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奈韦拉平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弓形虫病等。
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氯喹、吡喹酮等。
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多种,根据其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细菌细胞壁的靶点:部分抗菌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 细菌核酸的靶点:某些抗菌药物通过干扰细菌核酸的复制和转录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类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利福平等。
3.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靶点:一些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的生长。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4. 细胞膜的靶点: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影响真菌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来抑制真菌的生长。
例如,伊曲康唑可以干扰真菌细胞膜中的酵素活性,抑制真菌的生存能力。
三、常见的抗菌药物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之一。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常见的青霉素类药物有青霉素G、青霉素V等。
2.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并且对某些特定的细菌耐药性较低。
代表性的药物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3. 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抗菌整理
轻化工程0701 轻化工程 ——马亚刚 马亚刚
抗菌纺织品
微生物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致病微生物对人体产生 了巨大的危害。织物抗菌整理就是人们消灭这些致病微生 物的方法之一。抗菌整理在美国等被称为抗微生物整理; 在日本被称为抗菌防臭加工;在国内有人称之为卫生整理。 纺织用抗菌剂可分为天然、有机和无机三大类。每类抗菌 剂各有其优缺点,有机类抗菌剂效果好,品种多,是目前 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菌剂,但存在耐高温稳定性差等问 题,难以用于合成纤维纺丝工艺;天然类抗菌剂通常具有 良好的安全性,但其应用范围窄,多数严重影响织物的色 光 ;无机抗菌剂耐热性好,但用于纺织品后整理难以获 得耐久的效果,并且大部分品种存在重金属的毒性问题。
——2010年09月14号
工序,要求抗菌剂耐温性能好,粒径足够小。 在纺丝过程中,将抗菌剂掺加到聚合物中混合纺丝,对于 湿纺而言, 即将合适的整理剂经有机溶剂溶解后加入到纺丝原料中。 而熔纺则是将抗菌剂制成抗菌母粒,再与原料切片共混后 熔融纺丝,此类抗菌剂要求耐高温,且对于聚合物有良好 的分散性和相容性。 早期的用于化纤共混纺丝的抗菌剂一般均为含金属离 子的复合物,其中有不少抗菌剂含重金属离子。近年来,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重金属离子对人体的生态毒性 问题已逐渐被重视起来,抗菌效果好但毒性较大的含重金 属离子的抗菌剂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含有金属离 子的复合物, 目前所用的是对人体无害的金属氧化物、盐或含有金属离 子的负载物,如含Ag沸石、Zn、Cu复合物或TiO2等。这种 抗菌剂有好的抗菌效果,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有利于共混 纺丝。
①耐洗(一般应达到洗涤织物数十次以上仍具有抗菌性能) ②无特殊颜色和气 ③无刺激性和致敏性 ④不改变皮肤微生态环境,不产生毒副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人体皮肤表层存在着三类菌群: ①常驻菌群(是保护人体免受有害微生物侵袭的屏障)。 ②过路菌群(往往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 ③共生菌群(对常驻菌群有支持作用,对过路菌群有拮抗 作用)。 这三类菌群与皮肤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完整的微生态 系统,一旦平衡被打破,即可能导致皮肤感染或其他疾病。 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来证实抗菌面料能否破坏皮肤 正常的微生态环境。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给出抗菌整理剂的选择原则: 抗菌整理剂的品种较多,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关于纺织品的抗菌剂及抗菌整理加工工艺简介
关于纺织品的抗菌剂及抗菌整理加工工艺简介纽卡莱NEWCOLOUR一般的纺织品对菌体没有抑制和灭杀作用,常被认为是滋养微生物的良好媒介。
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养分下,微生物能够迅速生长并繁殖,而多孔性纺织品极易吸收人体汗腺和脾腺分泌的排泄物,恰好为微生物提供了所需的养分,因而某种程度上,纺织品可以说是微生物的支持者。
微生物在纺织品上的生长引起的主要问题是卫生和对织物的损坏。
会使织物产生污点和褪色(如窗帘和帐篷上的霉斑);或通过织物本身的降解 (某些细菌靠纺织品上的整理剂生存,某些真菌食用棉或胶乳 ) ,而引起织物的损坏。
此外,微生物分解人体分泌物所产生的氨等异味物质,给人体造成了极大地不适感。
因此,对织物进行抗菌整理非常必要。
一、抗菌整理的机理经过处理的织物能抗致病菌、真菌、霉烂真菌等。
抗菌整理基于三种机理: 有控制的释放; 再生原则; 障碍或阻塞作用。
1有控制的释放经过整理的织物在足够的湿度下有控制地释放出抗菌剂来, 其速率足以杀死或抑制细菌或真菌的生长速度。
除了化学方法来产生有控制的释放抑菌剂或杀菌剂外, 也可使用物理化学的微胶囊技术。
2再生模式Gagliardi 设计的这种模式就是在织物上加一层化学整理剂, 它将不断地再生杀菌剂, 其再生作用是在洗涤或射线照射下使化学处理过的织物中的共价键断裂而引起的。
3障碍或阻塞作用惰性的物理障碍层或涂层, 它是一层阻止微生物穿过织物的膜。
膜或涂层有直接表面接触活性, 能抵抗细菌的生长。
二、抗菌整理剂的类型常用的纺织品抗菌整理剂主要有几大类。
已经研制了许多抗细菌、抗真菌及广谱抗菌的试剂,它们能赋予纺织品杀灭微生物及抑制微生物活性的功能。
1金属及金属盐类大部分重金属,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对微生物都有破坏作用。
最有效的金属是汞、银和铜。
重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通过与细菌中的细胞蛋白结合,使其变性或失活。
琥珀酸酐可将铜或铜盐固着在纤维上。
棉纤维用琥珀酸酐预处理,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更加有效。
抗菌整理剂的分类和特点
抗菌整理剂的分类和特点
1. 天然抗菌整理剂,这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呀!比如植物提取物制成的抗菌整理剂,那效果可真是不错。
想想看,用在纺织品上,就像给它们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多棒啊!
2. 有机抗菌整理剂呢,那可是科技的小成果呀!像一些经过特别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用起来效果杠杠的。
比如在医疗领域使用,不就大大减少了细菌感染的风险嘛,这多厉害呀!
3. 无机抗菌整理剂也有它的厉害之处呢!像银离子、氧化锌这类的,它们就如同抗菌战场上的勇士。
在一些日用品中使用它们,不就等于给我们的生活加了一道安全锁吗?
4. 复合型抗菌整理剂呀,不就是各种优势的结合嘛!就好比是一个团队,各展所长。
比如在一些高端产品中,它们的表现那可真是让人惊喜呀!
5. 季铵盐类抗菌整理剂,哇哦,它可是很常见的呢!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一样常见又好用。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给我们带来安心。
6. 胍类抗菌整理剂也不甘示弱呀!可以想象它像一个坚定的卫士,坚守自己的岗位。
用在一些特定场合,简直就是大功臣呀!
7. 酚类抗菌整理剂,听起来就很厉害吧!类比一下,它就像是一个秘密武器。
当它发挥作用时,那抗菌效果真是没得说呀!
8. 壳聚糖类抗菌整理剂呢,也是很特别的哟!就如同大海给我们的礼物。
在一些环保产品中运用它,那真的是太合适啦!
我觉得呀,这些抗菌整理剂都各有千秋,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健康和安全保障呢!。
纺织品抗菌整理课件1
4.1.4 复合纺丝 • 复合纺丝是采用双螺杆纺丝。一螺杆利 复合纺丝是采用双螺杆纺丝。 用共混技术制得抗菌熔体, 用共混技术制得抗菌熔体,另一螺杆制 得不含抗菌成份的熔体, 得不含抗菌成份的熔体,两种熔体通过 复合纺丝、冷却、成形纺制成复合抗菌 复合纺丝、冷却、 纤维。 纤维。 • 对于皮芯型纤维,抗菌剂只添加到皮层, 对于皮芯型纤维,抗菌剂只添加到皮层, 不仅节省原料, 不仅节省原料,而且有利于保持纤维的 原有的基本性能。 原有的基本性能。
4.1 抗菌纤维的制备方法 • 可采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复合纺丝 可采用物理改性、化学改性、 及把抗菌剂掺加到纺丝液中纺出纤维的 方法(共混纺丝 制取抗菌纤维。 方法 共混纺丝)制取抗菌纤维 共混纺丝 制取抗菌纤维。
4.1.1 物理改性技术 • 物理改性使抗菌剂能够渗入纤维表面较 深部位。如开发表面粗糙化和微孔化的 深部位。如开发表面粗糙化和微孔化的 纤维,在还可以在纺丝过程中把抗菌剂 纤维, 掺加到纺丝油剂中, 掺加到纺丝油剂中,在纤维的冷凝收缩 和牵伸收缩时能包容在表层以下的部位。 和牵伸收缩时能包容在表层以下的部位。 能包容在表层以下的部位
4.2.4 微胶囊技术 • 目前普遍使用的微胶囊技术,是将一种 目前普遍使用的微胶囊技术, 或几种抗菌物质,包裹在微粒子胶囊中, 或几种抗菌物质,包裹在微粒子胶囊中, 再固着在织物的纤维里。 再固着在织物的纤维里。
4.1.2 化学改性技术 • 化学改性法又称化学接枝改性法 • 对于不具备反应基的物质要引入反应基, 对于不具备反应基的物质要引入反应基, 使纤维具化学改性的条件。 使纤维具化学改性的条件。
4.1.3 共混纺丝
• 共混纺丝法是将抗菌剂添加到纺丝液中 来纺出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 来纺出具有抗菌性能的纤维。这是开发 抗菌纤维的主要手段。 抗菌纤维的主要手段。 • 一般添加无机抗菌剂的多用熔融纺丝法, 一般添加无机抗菌剂的多用熔融纺丝法, 添加有机抗菌剂的多采有用溶液纺丝法。 添加有机抗菌剂的多采有用溶液纺丝法。
抗菌整理
消臭与抗菌都是卫生保健领域的一种功能。但消臭与抗菌不同,抗菌 用于日常生活是通过抑制细菌增殖而达到抗菌的目的。而消臭则是指 消除环境中已经生成的臭气。消臭所消除的臭气不只是细菌分解人体 汗液和皮脂所生成的恶臭,还包括人类尿、排泄气体、腐败物质或化 学物质等固有的气体。汗、分泌物和尿本来是没有臭味的,它浸润在 织物上之后,由于人体周围在较高温度和湿度,给细菌及微生物提供 了理想的繁殖环境,一旦微生物开始繁殖,很快就会翻番,产生臭味 甚至恶臭。因此,消除异味,对服装及装饰织物的防臭整理十分需要。 另外它又是提高商品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耐久性抗菌消臭整理
这类整理主要是通过使抗菌整理剂与织物牢固地 结合,通过直接作用或缓慢施放作用达到抑制细 菌生长的目的。
1、有硅季胺盐抗菌整理 季胺盐有机硅抗菌整理剂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抗菌 剂,季胺盐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良好的抗菌 作用,它含有3个甲氧基可与纤维素羟基脱去甲醇 而交联,有一定的耐久性,季胺盐能吸附带有负 电荷的细菌,显示出有效的抗菌能力。向其结构 中引入有机硅,不仅能改善抗菌剂与纤维材料的 结合能力使之耐洗,而且能防止抗菌剂脱落杀死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保护有益细菌,因而安全性 良好。它可与纤维素纤维发生化学结合, 又能自 身缩聚,有成膜性,它既能用于纤维素纤维,也 可用于合成纤维的长效抗菌整理。
抗菌消臭整理
纺织纤维属多孔性材料,通过纤维叠加编织又形 成无数孔隙的多层体。因此织物容易吸附菌类。 人类排出的汗液、脱落的皮肤和皮脂等都为菌类 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菌类的滋生易造成交叉 感染而传染疾病,因此抗菌整理,就是使织物具 有抑制菌类生长的功能。这是必须特别指出的是, 评价抗菌整理效果不能单纯停留在抑菌数据上, 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的安全性的威胁,尤其是长期 潜在的危害。
抗菌药物概论知识要点总结
抗菌药物概论知识要点总结一、常用术语抑菌药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无杀灭作用杀菌药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杀灭病原菌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窄。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抗菌作用,抗菌范围广。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和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外杀灭或使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化疗指数评价化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
如LD50/ED50或LD5/ED95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1)作用于胞浆内黏肽合成阶段的药物:磷霉素、环丝氨酸;(2)作用于细胞膜黏肽合成阶段的药物:万古霉素、杆菌肽;(3)作用于胞膜外黏肽合成阶段的药物:β-内酰胺类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影响细胞膜内磷脂、固醇类物质、抑制固醇类合成。
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体内重要成分外漏,细菌死亡3、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合成:(1)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影响细菌叶酸代谢、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抑制DNA螺旋酶;利福霉素类:抑制RNA聚合酶;氟胞嘧啶:抑制腺苷酸合成酶(2)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与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三、细菌耐药性发生机制1、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2、抗菌药作用靶位改变3、抗菌药物渗透障碍4、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泵出作用5、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合理选用抗菌药、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必要时联合用药、有计划的轮换供药、开发新的抗菌药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病原菌的确认诊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肝、肾功能不良者抗菌药应用、老年人、儿童、孕妇抗菌药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目的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对混合感染或末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延缓或养活细菌耐药物的发生。
抗菌卫生整理ppt课件
.
5
1.2、产生令人厌恶的臭味:
纺织品具有很多微孔结构,容易吸附微生物,靠近人体 的衣服会沾污大量的汗、人体分泌物(油脂)、皮屑,这些 为微生物提供了养分,加之人体适宜的温湿度气候,促使微 生物迅速繁殖,同时将人体的代谢物分解,产生大量的刺激 性气味的氨基物质。
x M2/nO﹒Al2O3﹒ySiO2﹒zH2O
M—1-3价的金属,抗菌泡沸石金属主要是Ag、Cu、Zn。
.
10
溶出型抗菌整理的特征
.
抗菌织物 抑菌环
培养基
11
2、非溶出型(直接作用)机理:关于非溶出型机理有两种推断:
DC-5700杀菌模型推断1
.
12
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构成, 细胞壁和细胞膜是由磷脂质双分子膜组成,呈负 电性。在中性条件下细菌是带负电性。
.
6
1.3使纺织品霉烂:
因特殊用途(帐篷、包装材料),需长期暴露在潮湿的自然 环境或埋于地下,容易受微生物的侵蚀而霉烂,损伤强力, 降低使用寿命。因此,剂或抑菌剂处理织物,从而获得抗菌、 防霉、防臭、保持纺织品清洁卫生的加工。
抗菌卫生整理的目的
.
31
3.3二苯醚类整理剂
Cl HO
Cl
O
Cl
抗菌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膜与细胞壁机能。
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
菌)和白嗤菌(真菌)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既防止细菌和霉菌
的繁殖,又防止恶臭。
.
32
整理剂:二苯醚与有机硅烷、芳香族卤化物的复合物, 如日本敷岛公司的Nonstar、帝人公司的Santiz、瑞士汽巴公 司的Irgasan DP—300等。
抗菌整理原理
抗菌整理原理
抗菌整理原理指的是通过特定的技术和方法,对织物表面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杀菌、抑菌、防菌等功能的过程。
这种处理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可在织物加工、整理、印染等过程中进行。
抗菌整理原理的实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抗菌剂:根据织物应用领域和目标菌种,选择适合的抗菌剂。
常用的抗菌剂有银离子、氧化锌、氯化铵、季铵盐等。
2. 抗菌剂的固定:将抗菌剂添加到织物表面或纤维内部,并利用特定的固定剂或化学反应的方式使其紧密结合,提高抗菌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 抗菌效果检测:通过各种检测方法,对抗菌整理的织物进行抗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菌落计数法、筛选法、荧光标记法等。
抗菌整理原理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家居、医疗、运动休闲等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 1 -。
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
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纺织品和服装的抗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以下是一个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抗菌整理剂1. 可选择银离子抗菌剂: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可以使用银离子抗菌剂在纺织品和服装上进行整理。
2. 选择天然植物抗菌剂: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如茶树油、薰衣草精油等具有天然的抗菌作用,可以选择具有天然植物抗菌剂进行纺织品整理。
二、整理方法1. 浸泡法:将纺织品和服装放入抗菌剂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经过清洗和干燥,这样可以将抗菌剂均匀地分布在纺织品表面。
2. 喷雾法:将抗菌剂喷雾在纺织品和服装表面,然后待干燥后进行清洗。
三、控制抗菌剂用量和浓度1. 根据纺织品和服装的具体情况,控制抗菌剂的用量和浓度,以防止用量过多或过少,影响抗菌效果。
2. 根据抗菌剂的说明书或生产商提供的指导,选择合适的用量和浓度。
四、注意抗菌时间和效果1. 根据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时间,例如经常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纺织品可能需要更长的抗菌时间。
2. 定期检测纺织品和服装的抗菌效果,以确保抗菌效果符合要求。
五、注意整理后的纺织品和服装的保养1. 抗菌整理后的纺织品和服装应注意正确的清洗和保养,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或方法,以免影响抗菌效果。
2. 定期清洗纺织品和服装,并遵循正确的洗涤和保养方法,以延长纺织品的使用寿命和抗菌效果。
以上是一个纺织服装抗菌整理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你在纺织服装的抗菌整理方面有所帮助。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的抗菌效果。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以及合理使用
• (八)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 (九)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 利福布丁等。
•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 素等。
• 注:主要作用于G-菌的抗生素,如氨基 糖苷类、氨曲南、多粘菌素、磷霉素、 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主要作 用于G+细菌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林 可霉素、克林霉素、杆菌肽等。
• 一、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
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 β-内酰胺类、糖肽类等,哺乳动物细胞
• 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这 种方式通过抑制细胞壁上脂多糖合成的 多个环节发挥作用,细菌细胞壁上有青 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 素能和这种蛋白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壁的 合成,所以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 点。
• (三)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 (四)硝基呋喃类:呋喃坦啶(尿药浓 度高,用于尿路感染);呋喃唑酮(痢 特灵)难吸收(仅5%),用于肠炎、菌 痢、溃疡病;呋喃西林内服毒性大,仅 外用,烧伤湿敷创面,中耳炎、鼻炎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5种机制:抑制细 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抑 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 制、抑制生物功能作用。
• 时间依赖性、低抗生素后效应,药物浓 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 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 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杀菌活性与药物 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此 类药物通常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β内酰 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 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一、抗菌药的概念1. 抗菌药的定义抗菌药是一种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药物。
抗菌药通常被用于治疗感染疾病,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抗菌药通常被分为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等不同种类。
2.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使其失去活力或死亡。
不同种类的抗菌药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3. 抗菌药的使用范围抗菌药的使用范围涉及很广,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性传播疾病以及严重感染性疾病等。
二、抗菌药的分类1.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2. 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
抗真菌药可以分为聚酮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的分类抗病毒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抗病毒药可以分为抗HIV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等。
4. 抗寄生虫药的分类抗寄生虫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寄生虫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疾病。
抗寄生虫药可以分为抗原虫药、抗蠕虫药、抗血吸虫药等。
三、抗菌药的使用原则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不同的感染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合适的抗菌药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的达到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3.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用药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整理知识
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乳酸链球菌)、真菌(如霉菌、酵母菌)和病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物质消长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有些则是对人类有害的。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到处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繁殖,甚至变异。
如在一般人的上半身,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有有益或有害的微生物约50~5000个,人体分泌的汗水和皮脂等排泄物附在皮肤上,容易导致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在人们日常使用的衣被、室内装饰品以及医疗纺织品上也都可能有微生物寄生着,在贮存过程中,当温度适宜时,也会引起微生物的繁殖,如霉菌的繁殖形成霉斑,使纺织品局部着色,甚至使天然纤维降解发生脆损,影响衣被等纺织品的使用价值,并使卫生性能受到影响。
纺织品特别是合成纤维制品如袜子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它的吸湿性较差,在纺织品和皮肤、汗水之间形成了一个高湿和适宜温度的环境,为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霉菌和细菌极易繁殖。
如在贴身内衣、鞋和袜子上,人体分泌的汗水中的糖类、脂肪酸、皮脂以及表皮屑,特别是皮鞋中的裂解物等被活细菌分解后就会生成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物质而产生恶臭,使脚诱发脚癣,婴幼儿尿布引起斑癣。
微生物还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纺织品是其重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纺织品粘上致病菌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如皮肤丝状菌会引起湿疹、脚癣,大肠杆菌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等。
即使是非病原菌的繁殖、传播,也会使皮肤产生异常的刺激而引起不愉快的感觉。
纺织品抗菌整理的目的就是使纺织品具有杀灭致病菌的功能,保护纺织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不被霉菌等降解,并防止微生物通过纺织品传播,保护使用者免受微生物的侵害,并能治愈人体上的某些皮肤病,还可以阻止细菌在织物上不断繁殖而产生的臭气,改善服用环境。
抗菌整理主要是抑制被整理纺织品及与纺织品接触的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一、抗菌整理剂和抗菌整理工艺
1、有机硅季铵盐抗菌整理剂
有机硅季铵盐抗菌整理剂以美国道康宁化学公司生产的DC-5700为代表。
它是一种安全性好,抗菌谱广,是用以生产抗菌效果耐久的非溶出型抗菌防臭纺织品的抗微生物剂,是目前最优良的抗菌剂之一。
可对棉、羊毛等天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氨纶等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进行整理。
我国也有同类产品。
DC-5700是一种含反应性官能团的有机硅季铵盐,其水解后能与棉纤维缩合形成共价键,彼此间也能在纤维表面缩合形成牢固的薄膜。
另一方面,DC-5700中的阳离子(N+)也能与纤维表面所带的负电荷形成离子键结合。
因此,整理效果具有较好的耐洗性,不仅能耐家庭洗涤,而且能耐各种条件的灭菌消毒处理及商业上的溶剂洗涤,洗涤40次,抗菌率仍在98%以上。
DC-5700的整理工艺较简单,既可采用浸轧法,也可采用浸渍法。
将被处理的织物充分洗净,浸渍或浸轧整理液后,在80~120℃下烘干,去除水分和甲醇后,DC-5700就会在纤维表面产生缩聚或与纤维结合,一般不需特殊的热处理。
DC-5700整理后的产品对白癣菌、大肠杆菌、褥疮菌、绿脓杆菌等微生物均有抑杀功能,对革兰氏菌类、酵母、真菌以及藻类的繁殖也有抑制作用。
2、二苯醚类抗菌防臭整理剂
二苯醚类抗菌防臭整理剂不溶于水,商品为水分散乳液,对纤维素无亲和力,需与2D或氰醛树脂拼用,但对绦纶有亲和力,可与涤纶织物高温染色或同浴整理,可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或纯涤纶织物的抗菌防臭整理。
我国有此类产品。
纤维素纤维织物可采用浸轧工艺加工,其工艺流程为:浸轧整理液→预烘→焙烘。
纯涤纶织物采用高温高压染色工艺加工。
二苯醚类抗菌防臭整理剂整理后的产品既能防止细菌和霉菌的繁殖,又能防止产生恶臭,效果耐久,经20次洗涤后,对葡萄球菌、白癣菌、大肠杆菌、纤维素霉菌等仍有抑制作用。
3、芳香族卤化物抗菌整理剂
芳香族卤化物抗菌整理剂可用于整理纤维素纤维、维纶、腈纶等织物。
整理工艺为:浸轧整理液→预烘→焙烘。
整理液中可添加氨基甲醛树酯以增加固着。
二、抗菌整理的检验
抗菌整理的检验主要包括抗菌整理剂的安全性检验和抗菌整理效果的检验两个方面。
1、抗菌整理剂的安全性检验
抗菌整理剂对人体的安全性已受到重视。
对抗菌整理剂的毒性要进行口服毒性、皮肤刺激性、致突变性等多个指标的测试。
2、抗菌整理效果的检验
织物的抗菌整理效果是检验其抑菌效果。
目前的测试方法主要有晕圈法、汲尽培养法和摇晃烧瓶法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