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偏侧面肌痉挛症”。

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激动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渐渐涉及整个面部。

甚者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100000。

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之比为2:3。

多是一侧(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

现代西医学对此病病因不明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应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

应与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特发性睑痉挛、面肌颤搐、习惯性痉挛、中脑和锥体系统病变引起的手足徐动和舞蹈病等相鉴别。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痪斑”;“瘛疚(即抽搐)”范畴。

《张氏医通·瘛纵》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纵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纵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

纵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溺,古人所谓痉也。

”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发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邪挟痰入中面部阳明、少阳之经,致使颜面肌腠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致面肌拘急弛纵。

若邪气入侵日久,治疗失当,津液不行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

故其形成以虚、风、痰、血癖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疲为病之标。

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

穴取“靶点”(医者在患者面肌痉挛肌肉跳动处用一手指力量适中、逐点逐点反复按压,当按压到可以明显抑制肌肉抽动时即是)、四关、神门。

令患者取适宜体位并将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揿针用镊子挟住针的尾部是针身与穴位局部皮肤成90度角按压刺入“靶点”,针尾部的圆圈平放于皮肤上用创可贴固定。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研究进展

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研究进展
PHA。
1.7外伤学说 有文献报道部分患者有外伤史,如颈部外伤和 甲状腺手术造成交感神经损伤而引起的PHA (Mccarthy,1990),也可因颈淋巴结清扫术,或颈部 恶性肿瘤手术造成交感神经损伤。 2临床表现 2.1软组织表现 早期非特异性表现通常发生在萎缩开始的数 月或数年,有感觉异常、偏侧颅骨肥大、偏侧痛和面 部肌肉痉挛。萎缩常从头面部某一点开始,先出现 脂肪萎缩随后出现皮肤萎缩,发生在三叉神经第一 支分布区域较多,表现类似于“类军刀伤样疤痕”。 可出现轻度脱发(30%),头发变白(8 0/4),睫毛和眉
2009,Vol—2—3————,N9
10
46%有眼部或视觉问题,46%有抑郁和焦虑。有些 病例同时还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白癜风 (17%),甲状腺疾病(10%),系统性硬化症(5%), 炎症性肠病(5%),关节强直(2%),红斑狼疮
(2%)。
的脑白质脂肪酸含量降低,与MRI上的异常高密 度影相对应。这一发现提示MRI的高信号可能是 髓鞘受损造成的。另一方面,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显示锥体束和视幅射线是对称的,表明白质通路仍 然保存。虽然MRI和DTI都显示白质广泛受损, 但可无轴突损伤,即使存在也是轻度的。 SPECT、1H—MR和DTI研究结果表明PHA 患者皮质功能和白质通路的存在,这些先进的神经 影像学技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MRI结果异常而脑 神经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表现。 4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病史、免疫生化检 查、CT、MRI,诊断并不困难。由于临床表现和疾 病进程上的相似性,PHA与Rasmussen脑炎 (RE)、线性硬皮病类军刀伤的鉴别诊断很困难。 RE是一种少见的儿童疾病,以慢性炎症为主的进 行性单侧大脑半球损害为表现,85%的病例发生于 10岁以前。RE患儿表现为单侧神经系统症状,如 顽固性局灶性癫痫发作(其中一半的患儿表现为持 续性局灶性癫痫)、语言缺失、认知困难,轻偏瘫、偏 盲、偏身感觉障碍,并随时间而加重。PHA和硬皮 病类军刀伤的鉴别诊断如下n∞。 PHA的脸部表现:单侧面部萎缩,无或很少有

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针灸科疑难病例讨论之面肌痉挛
王凯住院医师: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刘照玺副主任医师: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分为五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胥梦霞住院医师: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面神经根梳理并部分结扎治疗面肌痉挛

面神经根梳理并部分结扎治疗面肌痉挛
医药 #!""! #!$ ’%(&,%(+2



魏成忠 # 欧阳海鹰 2 面神经根梳理并部分结扎治疗面肌痉挛 2 云南 林 清 霞 #张 开 文 #张 爱 珍 #等2三 叉 神 经 痛 与 半 面 痉 挛 神 经 超 微 结
构对比研究 2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 ’%"!,%"#2
6B7
手术方法
:; 例均在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径路手术 * 颅骨开
作者简介,魏成忠*男*副主任医师*科主任$ 擅长耳神经外科$
6BK
术中所见
中华耳科学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
有明显血管压迫面神经根患者 !& 例 ! 小脑前下 动 脉 "# 有 较 粗 静 脉 伴 行 者 & 例 # 有 动 脉 血 管 穿 行 于
/!0
的研究已获得证实 # 临床上血管减压术治疗该病有 较高治愈率也证实了此点 $ 但仍有 !"1 左右患者无 效 # 故有学者提出面神经核功能异常为另一病因 /$0$ 采用牵拉术破坏面神经核 # 使其异常冲动兴奋灶受 创伤 #终止异常冲动的发生 # 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 笔 者认为 #不管是神经短路还是面神经核功能异常 #面 肌痉挛皆是通过神经干的传导功能而起作用 # 阻断 或减弱神经干的传导 # 理应是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 采用神经干梳理造成神经干的轻微损伤 # 可减弱神 经干功能 & 部分纤维结扎则是阻断部分神经传导的 功能 &基于这种想法 #所治#& 例 #+侧面肌痉挛病人手 术疗效令人满意 #即证实该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 但 由 于 面%听 神 经 在 解 剖 上 的 关 系 密 切 #几 乎 并 存%并 行 #加 上 手 术 区 域 狭 窄 #相 应 颅 神 经 间 距 小 #在 处 理 面 神 经 时 #可 触 及 邻 近 神 经 而 引 起 相 应 神经功能的改变 $ 如突发眩晕 # 就是触碰前庭神经 所 致 #手 术 后 仍 有 眩 晕 者 #多 由 血 管 减 压 后 所 置 肌 片 压 迫 位 听 神 经 造 成 #通 过 一 周 左 右 的 适 应 #可 自 行缓解 $ 术后耳鸣及听力下降 #则为梳理 % 牵拉或结 扎神经造成听神经损伤或神经水肿所致 # 前两种原 因 所 致 的 耳 鸣 听 力 下 降 #可 加 强 神 经 营 养 %激 素 应 用及高压氧等治疗而恢复 & 结扎神经所造成的多为 不可逆性 # 但可避免 #结扎神经时应极为慎重 $ 术后 出现的面瘫 # 一般为轻度 %可恢复的 $ 若在手术中出

80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围手术期护理

80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围手术期护理

80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围手术期的护理[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围手术期护理面肌痉挛为一侧面部不自主地阵发性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激烈,面肌痉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有效率为87.5%~99.3%[1]。

同时手术减少了损伤,不切断神经,保留了神经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

我院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治面肌痉挛患者80例均在全麻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成功率93%,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患者中,男31例,女49例,年龄28~92岁,病程3个月~20年.其中病变左侧为38例,右侧42例.患者均经过药物、针灸、射频等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术前均行ct,mri 检查,未发现肿瘤或颅内占位。

1.2手术原理:将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责任血管推离,解除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

1.3手术方法:患者全麻后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术区皮肤,取枕部乳突尖部上3.5cm处横行切口,切口长约4cm,逐层切开头皮全层,肌层及骨膜,电凝出血点,以牵开器牵开切口,颅骨钻孔一枚,磨钻及咬固钳扩大骨孔至2cm,骨窗上缘接近横窦,切开硬膜,逐渐释放脑脊液,同时在显微镜下沿小脑外侧向桥小脑角区探查,见小脑前下动脉发出异常分支,弯曲成袢,贴附于面神经出脑干处,判断为责任血管,以teflon绵将其与面神经垫离。

缝合硬膜,人工硬脑膜加固,钛网修补骨窗,依次缝合各层.1.4结果:80例面肌痉挛的患者,75例完全缓解,明显缓解3例,无效2例,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的低颅压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住院8~15天,平均10天。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由于长期面部抽搐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加上病程迁延,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对手术治疗及术后效果缺少必要的了解。

CT在三叉神经痛和半侧面肌痉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在三叉神经痛和半侧面肌痉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in o T f d n s n p rt nwa d ea si 2 qe ia r e n l e rli n 4 a e d e i ea s a m.Re ut : o f n i g d o e ai sma e i d ti 3 6 C . Sw d i mi u a a a d4 6 c s s C i a o n l n k S tg a n g wil m f il p h a s sl s
o a 66css i bo a i es prsn i n nl df i ev o (0 1 %)ad2 ae t u anm lyse m , 9 a t anm at vs l p s gtg fa a c nr r t 9 .5 ewh l y e o e i r ei n aa l eo n 1cs w h t bo at eni si o i n
医学影像学杂志 2 1 年第 2 卷第 3 00 0 期 J e I a n o. o 3 00 d m g g 1 0N . 21 M i V 2
C T在 三叉 神 经痛 和半 侧 面肌 痉挛 诊 断 中 的应 用 价值
谢 苏民 , 郑 彤, 陈芳妮 , 刘建英 , 王
广东 广州
n a lg ,te ew r 7 e sso h l t tm a d p too y h r ee2 a e e o s ao ,1 a e f a o t e rm ,8c e f r e n e rmaa 6 c sso me ig ・ h f ee a 4 e. ̄o c u i n uo s s c a a so t g mia n u o t , ae f n n e s i l
Op r e fR d / y o48H stl 儿 4 unzo 162 .R h a eam r t  ̄o a/o ,N 5 o i og pa o f ,C aghu500 ,P .C i n 【 bt c】 Obet eT vsgtte a e f Ti d goio i m nl e a i ad e ic am. e osT ecm a A s at r jc v :oneta l i ns tg i u la n mt i s s M t d :h pr i i i e h v u o C n a s r e a nr g h  ̄ a p f al h o -

面神经鼓室段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鼓室段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的疗效观察
HUO Z ig o/o r a fChn - a a r n s p Hoptl20 e 2 ( )1 - 8 h- u / un l ia J p n F i dh si ,0 9 F b,3 1:6 1 J o e i a Abtat Obet e o ivsgt sf a d rlbe m to o rai e i c p s ( F ) eh d : src jc v : n et a ae n e al e d f t t g h mf i sam H S . to We i T i e i h r e n aM M s
lt . sl : e sre 8 (2 p tns ai uce ps a i m dae ,571 pt ns t e a r ut Mt ugr 5 7 9 %)ae t c m slssam vns i mei l 4 ( . e Re s r y i f a l h ty %)a et a s i s t
s m u 3 ae f H S f m A g 9 7 t A g2 0 , e t i o bn y p nc p r o a i ev n u p 6 2 c ss o F , o u . 9 o u . 6 t a d w t c m i tm a i at ffc ln r i r 1 0 r e h g a e
刻 、 年 后 、 后 的 手 术 效 果 。 结 果 : 后 即刻 面肌 痉 挛 消 失 5 7 例 (29 , 解 4 1 2年 术 8 9. %)缓 5例 (. ) 1 后 痊 愈 71 。 年 % 2 1 , 解 2 5例 , 效 7 例 。 7例 缓 8 无 6 2年 后 痊 愈 2 8 , 解 2 8 , 4例 缓 7 例 复发 16例 。 论 : 神 经 鼓 室段 梳 理 术 是 治 0 结 面 疗 半 面痉 挛 的有 效 方 法 , 操 作 简 单 、 发 症 少 、 应 证广 。 其 并 适 关 键 词 : 面痉 挛 ; 半 面神 经 疾 病 ; 术 手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0 2 (0 9 0 — 0 6 0 10 — 0 5 20 ) 1 0 1 — 3 中 图分 类 号 : 7 49 R 6 .2 +

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症30例

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症30例
系 统 无 阳性 征 。
1 治疗 方法 . 2 1 . 中药 以滋养肝 肾 .1 2
平肝熄风 治疗大法
镇肝熄风
汤 治疗 。 本方 :怀 牛 膝 3 g 基 0 ,生 赭 石 3 g 0 ,生牡 蛎 1g 5, 生龟板 1g 5 ,生杭芍 1g 5 ,玄参 1 ,天 门冬 1 ,川楝 5g 5 g
岁 ,最 小 2 3岁 。

11 诊 断标 准 诊 断参 照西 医全 国统编教材 第 四版 .2 . 《 神经病学 》I拟定 :① 中年 以后发病 ,女性多见 ;② 1 ] 抽搐 多从眼轮 匝肌 开始,可扩散至面颊肌、 口轮匝肌⑧ 紧张劳累后加重 ,入 睡时停 止,不可 自行控制:④神经
周 针 灸 2 3次痊 愈 。至今 随访 未发 。 ~
3 讨 论
子 6g ,生麦芽 6 ,茵陈蒿 6g g ,甘草 5g 。加减 :兼挟 虚热者 ,加牡丹皮 1 ,地骨皮 1 ;失眠多梦者 ,加 2g 2g
合欢皮 3 ,夜交藤 3 ;大便燥 结者 ,加火麻仁 3 , 0 g 0 g 0g 杏仁 2 g 0 。每 曰 1 剂,连服 l 为 1 4剂 个疗程 ,一般治疗 为 2 疗程 。 个 用法 : 日 1 , 每 剂 水煎, 3次共取汁 3 0 , 0 ml
第 8 第 l 期 总第 9 卷 3 3期
21 0 0年 O 7月 ・ 半 月 刊 上

现 N DDO I远F SU , TCC AA薏 代 ̄ N黝 CO E
镇肝熄风 汤结合针 灸治疗面肌痉挛症 3 O例
吴 敏 河南中医学院 2 0 级研究生 ( 50 8 王松龄: 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 ( 5 02 08 40 0 ) l : 4 00 )
关键 词 :面肌 痉挛 症 :镇肝 熄风 汤 ;针灸 d i 03 6 / i n 17 —7 9 0 01 .3 o :1 9 9 . s . 22 7 . 1 . 0 8 js 6 2 3 文章编 号 :1 7 —7 9 2 1 ) 3 0 4 . l 6 22 7 (0 0. —0 9O 1

电针透穴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电针透穴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透 穴组能 明显 降低 面肌 痉挛的强度和频度 , 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非 常显著性 意义(P < .1 。结论 电针透 穴治疗 面 0O )
肌痉挛能提 高疗效 , 是治疗本病较好 的方法之 一。
【 关键词称半 面痉 挛、 面肌抽 搐 ) 一侧 面部 肌 肉不 自 为 关 、 车、 颊 地仓 分 别 向颧髂 穴 透刺 , 颧髂 向地仓 透 刺 , 然后 接 通 6 0 3型电针仪 , 采用 疏密 波强刺 激 , 以患者能 耐受 为度 , 通 主 的无痛性阵发性抽搐 。起 初是下或上眼睑不时 出现跳动 , 很多 G 8 5— 0mi, 次 5次 疗程 间休息 2d 共 治疗 4个 , 患者 以为 眼皮跳是 常有 的现象 , 几天会 自然停 止跳动 , 多不 电 3 n 每 日 1 , 为一疗程 , 过 故 在意 。后来症状发 作 日渐 频繁 , 且 由 眼睑 向下逐 渐延 伸至 口 并 疗程 。 . . 角, 面部抽 搐的程度逐渐加重 , 抽搐 的时间逐渐延长 , 而抽搐 的间 13 2 电针对 照组 选穴: 瞳子髂 、 颧髂 、 车 、 颊 下关 、 地仓 ; 方 患者取坐位 ( 老或 有晕 针 史 患者 取 卧位 ) 皮 肤 常规 消毒 年 , 隔时 间逐渐缩短 , 甚至颈上部 的肌 肉也 随之抽搐 。每 当情绪激动 法 : 时 ( 高兴 、 如 生气等 ) 抽搐越发 频繁 、 , 严重 。病 程长 、 症状 重者可 后 。 4 取 0—5 m毫针 , 0m 常规直刺穴位 , 采用平 补平泻 手法 , 以局 接通 G 85—3型 电针 仪 , 疏密 波强刺 激 , 60 用 以 使 眼裂变小 , 影响视物 、 看书 ; 由于频繁 的面部抽 搐 , 致使患 者 口 部有 酸胀 感为度 , 通 0 mn 每 次 5次 疗 眼歪斜 , 不愿与人接触 , 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工作 , 病人 的思想压力 病人 能感 受 为度 , 电 3 i, 日 1 , 为一疗程 , 程 间 也甚大 。在 面肌痉挛的治疗上缺乏有效 的方法及 药物 , 如服用镇 休息 2d 共治 疗 4个疗 程。 ,

中医:半面痉挛的诊疗

中医:半面痉挛的诊疗

半面痉挛的诊疗本病又称面肌痉挛或面肌阵挛,是因肝肾不足,虚风上扰所致,以一侧颜面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

本病不会自愈,如不治疗,则终因面肌萎软无力而导致面瘫,此时抽搐亦告终止。

古代文献有类似于本病的记载,但无固定病名,资料较少。

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8说:“夫眼目闰动口唇动偏咽,皆风入脉。

”明.龚延贤《万病回春》说:“若眼牵嘴扯,手摇足战,伸缩者,是风痰痉。

”[病因病理]多由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虚风上扰所致。

西医对本病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与诊断]1.病情进展缓慢,反复阵发性不自主的面部抽搐。

可因情烯志不舒、劳累或瞬目而诱发。

2.每次发作时多自一侧眼部或口角开始,随之扩展至同侧面部甚至颈部。

可伴同侧耳鸣和听觉过敏(镒骨肌受累)、轻微面痛。

发作频繁或严重者,可影响视力、语言和饮食。

3.病程晚期可有面肌萎软无力、瘫痪,或有舌前2/3味觉丧失。

4.各项检查无特殊发现。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继发性面肌抽搐(小脑桥脑角肿瘤或炎症、桥脑肿瘤、脑干脑炎、延髓空洞症等)、特发性睑痉挛、局灶性癫痫、面神经错位再生、三叉神经痛、舞蹈病等鉴别。

[辨证论治]主证:反复发作面肌抽搐,劳累或情志不舒时发作更为频而剧。

伴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舌质偏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肾平肝,息风止痉。

方药:左归丸f⑼合牵正散.加减。

加减:抽搐甚者,酌加龙骨、牡蛎、珍珠母、钩藤之类平肝息风止痉;面部疼痛者,配以芍药甘草汤⑴”柔筋止痛;若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者,加黄苓、生地、白芍、川楝之类养肝柔肝,调达肝气。

病程已久,加黄芭、丹参、鸡血藤之类,助益气活血,祛风止痉。

[西医治疗]1药物治疗:安定、痛定宁、苯妥因钠、卡马西平、颠茄之类,对个别轻型者可减轻症状。

2.理疗:钙离子透入或直流电刺激。

3.面神经或其分支酒精注射:用经普鲁卡因溶液稀释的50%酒精0∙3~0∙4m1,注射于茎乳孔面神经干处;或根据面肌抽搐范围,以上述50%酒精InI1注于面部的面神经分支处。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研究进展
◆ ’+ 。◆ ・● - ◆ 。◆ 0
4 8例 [ ] 中 国针灸 ,0 8 2 ( ) [O 丁义 德. 瘘术 后 “ J. 20 ,8 3 : 3] 痔 长强 穴” 针止 埋
2 7 —2 8. 3 3
医 ,0 6 2 (0 :24—17 . 2 0 ,7 1 ) 1 7 2 5
痛 12例疗效观察 [ ] 医药 资料汇 0 J.
闭及 手术 治 疗 等 , 无 确 切 疗 效 … 。 本病中医历代论述较少 ,黄帝 内经》 均 《 中 会 、 谷 ( 强 透 后 溪 , 弱 加 刺 后 合 体 体 近年来用 的“ 肉毒 杆菌毒素 ” 局部 封闭 提到“ 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 。宋 ・ 赵估 溪) 血海 , 、 配穴 风池 、 翳风 、 三里 、 足 阴
手 段。兹将近年来 针刺 治疗 面肌痉 挛 肉晌动偏 喁之病也 ” 。此处提 出卫 气 承浆 、 仓 透颊 车 ( 捻转 牵 拉 出针 , j 地 强 进 展综 述如下。
1 对 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不通者 , 为经 络之气 不通 , 应 阳气 内鼓 不留针 ) 均 长 针 直 刺 ( 斜 刺 ) 留 , 或 ,
注射法 , 时有 效 , 远期 疗 效差 , 暂 但 所 《 圣济总录》 出“ 肉晌动 , 日微风 , 陵泉 、 阴穴 、 冲 、 指 肌 命 三 太 内庭 , 用 1—3 酌
以针刺治疗仍不失 为一 种有效 的治 疗 盖邪搏分 肉, 卫气不通 , 阳气 内鼓 , 故肌 个穴 位 , 久 于疗 程末 配 印堂 、 沟 、 病 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 介 : 杜静 华 ( 9 3 ) 女 , 17 一 , 副主 任 护 2 传统 针刺方法的运用 师, 学士 。从事 中医护理工作 。

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研究进展
查其发病率为 1. ×1 1 1 0 。该病女性多见 ,男: 女为 3 2 : ,左侧 多发 ,虽然有儿童发病 的个别报告 ,但 此病是典型的成年人疾
H S的病 因仍存在争论 ,目前 主要 比较认可的是微血管压 F 迫面神经根 学说 。14 9 7年 C m bl 和 K e y 出血管压 迫是 a pe l ed 提 H S的主要 原 因 】 9 2年 G rnr F ,16 a e 等 报道对 l d 9例 半面痉 挛 患者 行桥小脑角部神 经松解术 ,发现 1 3例患者 合并 血管结 构异 常,应用 MV D治疗后 ,面肌抽 搐 即刻 消失 ,且无 复发 ,
20 0,3 1 2: 1 . 4
7 黄颖 ,张莲芝 ,洪敏 .高山红景 天苷对大 鼠心钠 素基因 表达 的影
响 [ ].中国药学杂志 , 0 0 3 ( ) 5 9 J 20 , 5 9 : 8. 8 宋月英 , 亚萍 ,吕 ,等 .红景 天对全脑 缺血 一再灌 注大海 鼠 李 玉 马区及齿状 回的保 护作 用 [ ].武 警医 学院报 ,20 ,1 ( ) J 05 4 2 :
9 6~9 7.
9 黄风 霞 ,丁亚杰 , 王庆 国 , . 山红景 天苷对 阿霉素 肾病 大 鼠 等 高
的影 响 [ ].中华肾脏病杂志 ,2 0 ,2 7 :4 2 J 0 5 1( ) 1.
1 蔡溱 ,石力夫 ,姚斌等 ,红景天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清 除 自由基作 O 用的研究 [ ] 中国现 代应用 药学 杂志 ,20 ,2 ( ) 1 J 0 5 2 2 :14—
病 ,平均发病年龄约为 4 5岁 。几乎一 半的患者 听力 功能测试
显示有 中耳听觉反 射异 常 ,提 示有一 定程 度 的第 Ⅷ脑 神经损 害 。病久后患 者 面肌肌 力逐 渐减弱 ,到晚期 可发展 到半侧 】 面瘫 口 。H S对患者 的危害主要是精神心理的影 响。另外 H S ] F F

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影像学研究

面肌痉挛病因诊断的影像学研究
顽 症 之 一 , 外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其 发 病 率 为 1 / 百 万 , 发 生 于 国 11 多

sto n t ese d —tt . D i n i h ta ysae 3 TOF S GR) 即 3 TOi M RA 技 i P , v -
侧 , 侧者少见 , 双 以往 认 为 女 性 多 于 男 性 , 几 年 统 计 表 明 , 近
挛 的 病 因 以及 影 像 方 面 的 研 究 成 为 大 家 关 注 的 热 点 , 将 有 关 现
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影 像 检 查 技 术 应 用 于 面 肌 痉 挛 的 进 展 既 往 把 面 肌 痉 挛 分 为 原 发 性 和 继 发 性 两 类 。 其 中 原 发 性
上 前 庭 神经 、 前 庭 神 经 和 耳 蜗 神 经 。 在 该 序 列 图 像 中 , 脊 下 脑 液 呈 高 信 号 , 经 呈 低 信 号 , 者 可 获 得 最 佳 的 对 比 度 。尽 管 神 两
【中 图分 类 号】R6 5 1;R4 5 2 【 献 标 识 码 】A 8. 4. 文
面 肌 痉 挛 ( e fc l p s HF ) 神 经 科 的 常 见 疾 病 , h mi i a m, S 是 aa s

tr r n ei se d t t ,I I S 和 高 分 辨 率 三 维 快 速 自旋 回 ef e c ta ysae 3 e n >C S )
术 磁 共 振 断 层 血 管 成 像 ( g ei r s n n e tmo r p i a g— ma n t eo a c o g a hc n i c
发病 与性 别 无 关 , 好 发 于 中 年 以 后 ] 且 1。其 病 因 曾众 说 纷 纭 ・

半面痉挛面神经梳理术十年疗效观察

半面痉挛面神经梳理术十年疗效观察

性 中耳 炎时声 阻 抗 图形组 成情 况 , 现 二 者差 异无 显 著 性 , 发 说
明急 性 中 耳 炎 对 中耳 腔 功 能 的 影 响 , 乳 突 腔 是 否 发 育 无 关 。 与
在 该 研 究 中 , 们 发 现 在 治 疗 5天 时 , 症 状 和 体 征 看 , 我 从 治
( 稿 2 0 一 O — 2 ) 收 0 2 2 0
* 2 0 3 上 海 复 旦 大 学 附 属 眼 耳 鼻 喉 科 医 院 耳 鼻 咽 喉 科 00 1 * * 上 海 复 旦 大 学 附属 儿 科 医 院
半 面 痉 挛 面 神 经 梳 理 术 十 年 疗 效 观 察
王 健 刘 鸿 源
me i . o a y g l a c u g, 9 ; 1: 9 ~ 8 1 d a Ot lr n o He d Ne k S r 1 9 1 9 2 77 0
2 Ly , a u i g A , h a , t a . a i g s r e i g n C J d sn h W As m n H e 1 He rn c e n n
i jmac n a ia:p e ae c o o i s me i wi ef so . rv ln e f t i t da t h fu in
La yngo c e, r s op 199 1 8; 08: 88~ 29 2 0
3 黄 选 兆 , 吉 宝 主 编 .实 用 耳 鼻 咽 喉 科 学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汪
参 考 文 献
1 Fe e di E ,V l hou r ki s ac S,Dou a aki D ,e a1 ni d s t .M uli e tpl — fe r que y t pa m ety i ch l r n wih a u e o ii nc ym no r n id e t c t tts

半面肌痉挛行颅内面神经梳理术的护理

半面肌痉挛行颅内面神经梳理术的护理
伤 口加 压 包 扎 。
2 护 理
术 中损伤 听神经所 致 . 组病 例均未 发 生 。 本
2 2 3 观 察 面 瘫 的 动 态 变 化 : 意 观 察 面 部 肌 肉 的 .. 注
抽搐 频率 、 幅度 和持续 时 问, 眼裂露 白. 进食皱 眉 , 鼓
腮 等 情 况 , 做 好 动 态 记 录 。 组 病 人 面 部 抽 搐 时 间 并 本
1 临 床 资 料

般 资 料 : 组 7例 , 4例 、 3例 , 龄 3 ~ 本 男 女 年 0
5 岁 , 均 4. j 平 2 0岁 。 侧 6例 , 侧 l , 为 原 发 左 右 例 均 性 , 乙状 窦进路 行颅 内面神 经梳理 术 , 以 7例 病 人 术
后无听力 下 降 , 面肌 无再 痉挛 . 耒见 颅脑 并 发症 。术 后 恢复理 想 . 愈 出院 。 痊 手术 方 法 : 全麻 健 侧 卧位 , 乳 突后 2 Oc 取 距 . m,
2 1 术 前 护 理 . 2 1 1 心 理 护 理 : 面 肌 痉 挛 常 给 病 人 带 来 巨 大 的 .. 半
为 数 秒 至 lmi . 严 重 影 响 视力 、 言 、 食 和 工 n且 语 饮 作 术后 病 人 面肌 暂 时性 瘫痪 即轻 瘫 , 进食 皱 眉 变
浅 , 病人 面肌无 再抽 搐 。 7例
2 2 术 后 护 理 . 2 2 1 一 般 护 理 : 人 清 醒 前 , 全 麻 术 后 常 规 护 .. 病 按 理 。 清 醒 后 , 压 正 常 时 , 取 头 高 1 ~ 3 。 坡 卧 血 可 5 0斜
们对 7例半 面肌 痉挛 行颅 内面神经梳理 术病 人进行
精心护理 , 果 满意 , 报 告 如下 。 效 现

半面痉挛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半面痉挛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半面痉挛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王海波;樊忠
【期刊名称】《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年(卷),期】1994(029)004
【摘要】利用动物实验对半面痉挛发病机理进行探讨,以明确神经异常纤维间传递或/和异位兴奋的发生部位。

采用后颅窝手术径路于放动物桥小脑角后,在面神经根部放置硅胶夹,造成面神经纤维脱髓鞘,术后三周对面神经及其核团进行电生理及病理检测。

发现面神经脱髓鞘部位可成为纤维间传导的主要部位。

同时面神经核团出现结构变化和兴奋性增强,并对逆行电刺激产生泛化。

提出在半面痉挛中可能存在着跨神经元病变。

【总页数】4页(P215-217,T039)
【作者】王海波;樊忠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20.2
【相关文献】
1.A型肉毒毒素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890例临床分析 [J], 林顺涨;孙爱华;范静平
2.A型肉毒毒素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临床观察 [J], 倪庆光;陈娟
3.显微神经血管减压神经梳理牵拉术对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疗效分析 [J], 王亚周
4.脉络宁注射液治疗半面痉挛的实验研究 [J], 王孝文;胡海涛;许杰华;杨养贤
5.A型肉毒毒素治疗半面痉挛及眼睑痉挛 [J], 王锦玲;林顺涨;张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半面痉挛的研究进展全网发布:2009-08-06 10:14 发表者:黄永久(访问人次:1414)半面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阵挛(clonic facial spasm)是以一侧面部肌肉反复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疾病。

该病多见于成年人中,发病年龄17-70岁,平均52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4:5。

半面痉挛常有逐渐加重的倾向,面部随意运动可诱发面肌抽搐,疲劳、紧张、焦虑也可加重痉挛,存在一定时间之后,可出现同侧面肌无力。

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者亦称症状性面肌痉挛,临床较少见,多由面神经径路的压迫刺激性病变引起,如面神经鞘膜瘤、听神经瘤、多发性硬化等;凡是查不出明确诱因者统称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 hemifacial spasm),可能发病原因主要有微血管压迫学说和核团学说。

半面痉挛绝大多数为特发性,本文也主要讨论此类疾病。

目前半面痉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面神经阻滞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

本文将就半面痉挛的病因、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四个方面具体阐述该病的研究进展。

一、半面痉挛的病因、学说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不明,主要学说有:(一)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 MVC)学说Gardner于1962年曾提出,半面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可能均由血管的机械性压迫所致。

1967年Jannetta报告了他经颅后窝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的成功经验,并认为微血管压迫神经是本病的原因,收到不少人的支持。

该学说认为,当面神经在其行程中和微血管形成相互垂直性骑跨式交叉时,面神经即可能受到此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发生损害。

面神经出脑干的区域(root entry zone,REZ)是中央性胶质节段和周围性髓鞘节段的过渡区,在没有移行为周围神经时,髓鞘不是由雪旺细胞而是由胶质细胞组成,郎飞结处没有胶质细胞和基膜,有较宽的细胞间隙(王孝文等,2005)。

而在此区内,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以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ICA)及其分支最常见。

面神经对微血管的压迫非常敏感,神经受压,髓鞘受损分解,轴突扭曲变性,神经纤维暴露,互相接触,神经冲动发生“短路”(parabiose),导致神经功能发生异常和对面肌的不正常支配,及半侧面肌的不自主痉挛抽搐。

(二)面神经核功能紊乱学说位于桥脑中的面神经运动核,由于面神经在出桥脑后的行程中受到各种慢性刺激,如慢性炎症,压迫(面神经髓鞘缺损处的血管、肿瘤、增厚、粘连的蛛网膜等),逆向性引起神经节细胞兴奋性亢进,使核内“异常的突触连接”开放,神经冲动在核内扩散,引起局灶性癫痫现象。

二、半面痉挛的诊断半面痉挛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多发生于一侧,两侧受累者少见。

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侧面部扩展,可波及包括颈阔肌在内的面部表情肌,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额肌一般不受累。

抽搐程度不一,患者自己不能控制,在紧张、疲劳、情绪激动或言笑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

本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

抽搐发作时面部一般无痛感,不伴机体抽搐;个别患者可有头痛及同侧耳鸣、听觉过敏、患侧面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但无听力下降。

半面痉挛患者神经系统检查面部的感觉正常,脑电图也为正常,无癫痫波出现;肌电图可出现肌纤维震颤及肌束震颤波。

头颅MRI常用于检查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有无占位性病变。

根据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须和听神经瘤、面神经瘤、岩部胆脂瘤等病变引起的症状性半面痉挛相鉴别,必要时可作颞骨高分辨率CT、颅脑MRI、听性脑干反应等检查,以资鉴别。

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

当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或伴有肢体不自主动作时,应考虑颅内疾病。

三、半面痉挛影像学检查进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是相应的面神经根(REZ)被血管压迫所致,针对其病因的治疗是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面神经颅内段所在的桥小脑角区有神经、血管、脑脊液或占位性病变,要显示血管和神经的影像关系较为困难。

以往通常行头颅平片、CT和X线血管造影检查,然而这些检查不易辨别面神经与病损的关系,且血管造影术有一定的危险性,应用上有较大的局限性。

MRI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使后颅窝特别是微血管减压(MVD)术中所要暴露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 CPA)区神经血管结构清晰成像成为可能,在临床诊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MRI已常规用于半面痉挛的术前诊断,并在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方面作了许多研究。

术前MRI检查主要在于:① 排除颅神经疾病的继发性病因。

② 明确和分辨责任血管来源。

③ 了解责任血管与相应颅神经及脑干面的空间解剖关系。

改善图像质量,加快成像速度和扩展MRI的功能一直为大家所关注,目前常用的MR成像技术分为两大类:黑血法和白血法。

不同厂商MR设备所拥有的序列及参数略有差异,黑血法的代表序列主要有三维稳态构成干预序列(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r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3D-CISS)和高分辨率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hree-dimensional fast spin echo,3D-FST);白血法的代表序列则主要为三维时间飞跃稳态扰相梯度回复回波序列(three-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spoiled gradient realled acguisition in the steady-state.3D-TOF-SPGR),即3D-TOF-MRA技术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

近年开始出现尝试应用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同波序列,GE机型称为FIESTA(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PHILIP机型称为B-FFE(Balance-fast field echo)。

目前的MR成像技术已能清晰分辨面神经起始段、伴行的前庭耳蜗神经以及邻近走行的血管。

MRI成像技术采用小于1 mm薄层扫描,除了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外,还加行与面神经走向一致的左、右斜矢状面扫描,能显示面神经颅内段的全长,有利于发现病变及一些上下走向的责任血管,并且无需注射对比剂,属于无创检查方法,这是传统放射学检查所难以达到的。

在横断面上,上下走向的血管仅能显示其横断面,在黑血法上表现细小的点状低信号,在白血法上表现为细小的点状高信号,而斜矢状面扫描能显示责任血管的走向,特别是它与面神经的关系。

在这几种扫描平面中,以横断面责任血管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斜矢状面,而冠状面仅能显示部分面神经及点状血管影。

椎基底动脉的影像因血管粗大,信号较强,血管影像较清晰,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血管比较细小,信号相对较弱,血管影像比较细小,应与整体血管影像结合观察,病侧有否血管变异,在冠状面上不能观察到椎基底动脉造成脑桥的受压变形,只能观察到与脑桥下缘紧密接触。

变异血管与面神经的关系分为以下4种:① 血管骑跨于面神经的上面,多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② 血管与面神经紧密相连,多见于椎动脉、基底动脉变异动脉,并与面神经粘连包裹在一起;③ 血管走行与面听神经之间,多见于无名小血管或变异的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④ 多条血管造成对面神经压迫。

通常研究者认为面神经和血管特别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关系密切,大多数情况下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有AICA穿过,但这并不是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只有那些面神经起始部的血管压迫才是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

观察中,几乎所有动脉都在面神经根5 mm以内压迫,小脑后下动脉或其分支最多见,其次是椎动脉、起源不清楚的小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

有学者对<18岁的HFS患者行MVD发现责任血管主要是静脉或静脉与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共同构成压迫。

桥脑背外侧引流静脉是最多见的责任静脉。

在FISP和SPGR源图像上,可见致病血管为圆形点状或断续的条状高信号影,而在3D-CISS和3D-FSE图像上则为流空低信号,形成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压迫或接触,与脑组织等信号的神经结构可发生偏移、变形或出现压迹。

以往面神经和临近血管之间的关系分型均以尸体为研究对象,由于面神经根区血管一般非常细小,在影像学上测定其直径及判断粘连包绕型和贯穿型非常困难,因此有学者提出影像学上的分型。

面神经与可疑责任血管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无接触(神经邻近无血管显示或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该血管直径)、可疑接触(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非常贴近,微小间隙小于该血管直径)、明确接触(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未见明确间隙存在)、压迫(面神经脑干起始段可见血管压迹、局部扭曲或移位)。

1995年Hosoya等提出可通过血管神经压迫的量化评分来提高MVC的诊断率,轴面扫描,血管位于桥外侧缘内侧评为1.0分;血管与脑桥外缘相接触评为0.5分;未发现血管评为0分。

冠状面扫描,血管使桥脑变形评为1.0分;血管与脑桥下缘接触评为0.5分;未发现血管评为0分。

轴面和冠状面评分相加≥1.5分,判定为存在血管压迫。

Hosoya评分有助于规范诊断标准和不同的区间进行比较,可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压迫程度的评估量化,以利于术前诊断,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以及对手术效果不佳者,可据此观察面神经减压效果,为再次手术提供依据。

但最近有学者(王冰等,2005)提出Hosoya评分比较适合对椎基底动脉压迫的评估,而对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变异小血管的评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研究中小血管的骑跨现象也很多见,该评分无法评价这种压迫方式,故对此进行了改良。

轴面扫描,血管位于桥外侧缘内侧或骑跨于面神经根部评为1.0分;血管与脑桥外缘相接触或面神经根部相接触评为0.5分;未发现血管评为0分。

冠状面扫描,血管使桥脑变形或从面神经根部跨过评为1.0分;血管与脑桥下缘接触或经过面神经根部评为0.5分;未发现血管评为0分。

轴面和冠状面评分相加≥1.5分,判定为存在血管压迫。

改良后Hosoya评分的准确度要比原有评分高,能把小的变异血管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亦包括进去。

总之Hosoya评分不仅适用于活体影像学研究,还可作为解剖学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判断面神经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