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燡_伤寒论广训_学术思想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刘杨,男,1956年6月生;医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六经病机与辨治规律的研究。
巫《伤寒论广训》学术思想初探
刘杨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摘 要: 目的
对清代四川学者巫所著《伤寒论广训》一书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巫氏
在对《伤寒》的研究中,能融汇古今,概括精要,并富有创新见解,并对其创新的学术主张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 巫;《伤寒论广训》;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 R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3)0420060203 巫,字伯荣(1874~1938),四川近代医家,著《伤寒论广训》和《中医医略》等书,其中《伤寒论广
训》流传较广,被《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
收录。然而对此书的研究论文却未见发表,为继承发扬巫氏学术,本文拟就《伤寒论广训》的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1 巫及《伤寒论广训》
巫氏系四川省新繁县(今新都)人,是四川著名医林人物。少时体虚多病,故倾心医药,穷究医籍,于“中国名医著述,既无弗览,更购西书,悉心研究”。“书方遣药,每有奇效,一时声名远扬,省、州前往求
治者,不绝于途”[2]
。在学术上尊崇仲景,又受成无己、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影响,并主张中西医学汇通。
《伤寒论广训》是巫氏学术代表著,成书并铅印于巫氏晚年(1937)。该书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蓝本,广以诸家所注精华,并附以己按,合为八卷。书中持“维护旧论”观,将“肖像”“自序”“凡例”等放在太阳篇前,对太阳篇至劳复篇等“十篇洁本”详加按解,反对叔和变乱《伤寒》之说,并斥之曰:“后人动云叔和变乱,无识之甚”。书中倡三阴三阳即阴阳二气之变化,“皆合杂病而言”,明确六经为“详言气化,略言形质”,全书本着“事皆实践,不尚空谈”,“抑以阐圣学之精华”之精神立论,极富个人见解,虽属伤寒研究中“维护旧论”之一派,但亦非因循守旧之辈。书中还不时汇入西医学解剖、生理等观点以求证,反映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2 《伤寒广训》的学术思想2.1 推崇六经气化之说 提出经有形质之论
六经的实质对《伤寒论》研究者来说,从来都是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自北宋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首提“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以后,历代医家从脏腑、经络、气化、部位、阶段、地面形层等多方面作了积极探讨。巫氏在六经病篇之前,详细引述了张志聪《伤寒论集注》、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中关于六经气化的论述及图解,尤其重视陈氏“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读《伤寒论》”观点。巫氏指出“古圣洞明阴阳至
理,详言气化,略言形质,盖以形质为气化所生,重本
轻末”,这大概就是该书所以推崇六经气化的根源。巫氏论气化认为“人之有六气者,法乎天地也。六气分三阴三阳,究其实不过阴阳二气之变化耳。”阴阳气的变化中有阳之初生、极盛、合明和阴之初生、极盛、交尽及相应表现出的火气、寒气、燥气、湿气、热气、风气等,均是“气有多少,气有往复”之故。突出六经之气作用总的为“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太阴主开,少阴主枢,厥阴主合。所谓功用是也。”但巫氏亦认为“气化是从全体而言,经则是人体之部分,当有形质”。他说“玩仲师本论中,凡三阴三阳之为病,但提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而不言某经之为病。提出“经字”,只有“循经”、“动经”、“过经”等文,可知经有循行之道路,故曰循经;经有环周之时日,故曰过经;经有显然之形质,故曰动经。“认为”六气统六经,六经统血脉筋膜肌肉。然分之为六部,合之则不外阴阳二气与天一真气。医者岂可但求其形质而不探其气化之精微哉”。并曰“今得解剖、生理、病理诸书以发明之,庶仲师精论更觉明晰。”说明巫氏之“发明”,目的还是在于“抑以阐圣学之精华,破世俗之谫陋”,富含唯物的创新精神。2.2 承六经统百病之论 温病用叶氏之法
对六经辨证能否适用于“百病”,历代争议颇多。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六经辨证是否适于所有的外感疾病?二是六经辨证是否适用于杂病。清・柯琴提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六经之
节制”[3]
,此说影响甚大。巫氏承柯氏之说,称:“仲景提出六经部分,为治病之准绳。”“《伤寒论》本合杂病为一书。论中但云病人或但言脉、但言证,皆合杂病而言,学者当知之。”又如,对《伤寒论》第6条太阳温病巫氏释之为“乃伏气化热之太阳证也。”虽认为是伏气温病,但仍为太阳病范围,其理与六经病机相通,但在治疗上巫氏则提出“外感风温之病,当读后贤叶香岩《温热论》”,“仲师未出方,当以辛凉解表、甘寒养阴为是”。巫氏认为,以六经辨证治疗百病,要点在于把握邪正斗争中的六经病机变化。病机变
・
06・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9月第27卷第3期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 C M Sep.2004,V ol.27,N o.3
化不离须臾,脉证方药仅为病机变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和措施,故巫氏指出“伤寒书每节或言脉,或不言脉,或言方,或不言方,皆仲景示人活泼泼地。不言脉者脉无定象也,不言方者方无定方也。后人补脉补方,反形胶柱。”把握动态病机,目的还是在于主动治疗。如巫氏在解释太阳病变证中“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一文时,并不赞成某些医家“当俟其汗自出,而邪乃解”的说法,他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他说:“表里何以能实,津液何以自和,则可知非温里不能实表,非益津液安能自和。”
对伤寒的“传经”之变,巫氏特别强调邪正胜衰在变化中的作用。他说:“正胜邪则病愈,邪胜正则病传,邪正相等则病不能传。”至于“传经”的现象的出现,巫氏则认为,是相关因素通过影响正邪力量对比而产生的结果。他说:“邪胜正虚者,其传速,邪胜正不虚者,其传迟。传速则从阳入阴,从表陷里,病甚险恶。传迟则抵御有力,循经渐入,病无危殆。”同时,他还提出了传经“有传气、传经、传腑、传脏之分。亦有浅深微甚”之说,反对将将传经之理“囫囵混说”。在传变的时间问题上,巫氏多尊仲景原文之论,并对仲景原文加以注释和发挥。他用“阳法天,阴法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人之阳气六日一周,阴气五日一周”,“传经者言邪,纪日者言正”,“正气之行,每日相移;邪病之传,一传便止”之论,对仲景六经传变,及“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之论进行了阐释。
2.3 辨治伤寒重真气 六经气化重太阳
长期以来,四川一些学者因重视扶阳,并屡愈大病而享誉学界。巫氏亦宗前辈阴阳并重,而以阳气为主导之论。在《伤寒广训》中,他多次强调了“人身以阳为最重”,“人身最重者真气”的论点,并认为六经的精髓就在于注重人体真气。他说:“寒邪伤人,动倾大命,其贼害真气可知矣。故仲景撰次六经,其精微处,既在无时不注重真气。真气者何?既六经气化也”。正因为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不断“贼害真气”,因而辨治伤寒必须重视扶阳。
在对六经气化的认识方面,巫氏尤重太阳、少阴两经。他说“少阴、太阳为先天阴阳生化之源。经云: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巨阳者为诸阳主气,非气立之谓欤。又少阴主枢,又曰技巧神明,非神机之谓欤。由是知少阴可以统三阴,太阳可以统三阳。二经之功用,有非他经所及者。”他又说:“营卫皆原于肾”。在太阳与少阴之间,他又更重视太阳。他说:“太阳为六经纲领,外统三阳,内统三阴。善读书者,熟玩太阳全篇,即知神机出入之精微,邪正交争之得失。”因此,他将太阳篇中多种阳虚及肾的病机类型,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均归结为“补下焦之卫阳”。
2.4 尊古不泥多发挥 解经认识多独道
《伤寒论》的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经后世的研究而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巫氏在《伤寒》的研究中,不仅善于继承前人优秀成果,而且颇具创新精神。如对“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一文的注解,他不按一般表邪内入少阳的观点来解。他说“嗜卧者,凡大病后必得此阴阳气交而真气方能回复。此时切戒频呼惊扰。若内有余邪未尽,经气交后亦必由少阳枢转而出”,反映了他重视人体枢机的作用的观点,其立意较前人更为高远。
对“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一段,巫氏并不单纯从邪郁少阳看待此条。他认为此病病机为“外寒引动内寒,内陷而并于足太阴。盖其人阳气素虚,又兼津液不足,故脉不现浮紧而为阳涩阴弦之脉也。故当先与小建中,使中州既建则在表之邪不能乘虚而内陷,然后再与柴胡而转枢外出也。此乃先里后表,使邪气从阴出阳之法,学者最宜注意”。对厥阴病的痊愈,巫氏则认为“厥阴必得少阳之气,始能从阴出阳而自愈也”。这些认识都是巫氏对有关少阳枢机认识的发挥。
又如,对邪入血分病机的理解,巫氏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形成血分证的病邪、性质和治疗等,均具有多样性,他甚至认为,病在太阳之表即可入血。他在注解太阳表证“衄乃解”一文时,说:“乃邪伤太阳经络,由气及血之现证也。惟其邪实,不但伤气分并且伤及血分。盖因表邪得麻黄汤之温散,血分之邪又得三阳之合故衄而解也。”对少阴热化之“心中烦,不得卧”,亦释为“寒邪化热,血液受伤之候”等。
巫氏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点,常能结合自己的学术观点作出深入透彻的解释。如对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少阴“阴盛格阳证”,巫氏认为,少阴心肾功能的核心,就是“水火既济”,所谓少阴“阴盛格阳”证,实际就是“少阴阴寒太盛,水火不交之危证”。并对《伤寒论》中的相关用药,作了这样的解释:“常加入猪胆人尿以同类或异类有情之物滋其阴而敛其阳,庶水火既济,可望一线生机。”又如解释“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之葛根汤证时,巫氏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他说“二经之所以相合,气相合也,机相合也。所谓气相合,盖太阳秉寒水之气,阳明秉燥金之气,金水相生,水性下流,金性沉降,故曰必下利也。所谓机相合,太阳之机主开,阳明之机主合,开合相须为用,今肌肉与皮肤俱病邪实,则太阳之开不能从肌肉皮肤而宣达于外,势不能不从阳明之合,而发泄于内”。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巫《伤寒论广训》一书,能融汇古今,概括精要,并富有创新见解,其学术思想值得后世伤寒学说研究者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发行,1961.231
2 陈先赋,林森荣.四川医林人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18
3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58
(收稿日期:2004204223)
・
1
6
・
第3期 刘杨 巫《伤寒论广训》学术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