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 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途径将药物传递到血液循环中的方法,它具有使用方便、无痛苦、降低毒性、避免首过效应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透皮给药系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探索和进步,为医学领域带来了许多潜在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首先,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体现在药物的设计和递送方式上。

传统的透皮给药系统主要采用药物在药膜或凝胶中的溶解、扩散或传导等方式递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纳米技术、载体释放技术、电活性技术等手段,大大提高了药物的递送效率和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

例如,纳米载体技术通过与药物的加载和控制释放,增加透皮给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还表现在肌肉、淋巴、皮下注射等非传统途径的发展。

随着对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人员发现皮下组织、肌肉,甚至淋巴组织也能够吸收药物,因此这些非传统途径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肌肉途径的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更好地克服皮肤屏障,实现更高、更快的递送效果。

皮下注射途径相对于口服途径,可以绕过胃肠道,避免药物受胃酸和胃肠道酶的影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还包括活性物质的开发和改良。

随着人们对透皮给药系统的深入了解,许多新型的药物成分被发现并成功应用于透皮给药系统中。

例如,一些生物活性肽类药物、DNA疫苗等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

此外,一些改良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透皮给药系统的递送效率。

例如,通过微针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皮肤完整性的情况下,将药物递送到角质层更深处,提高递送效率。

总体来说,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设计和递送方式的改良、非传统途径的探索以及活性物质的开发和改良等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然而,透皮给药系统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如透皮吸收的低效率、药物毒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攻克。

希望随着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够为医学和临床实践带来更多的益处。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透皮吸收促透方法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药学实践杂志 2 0 0 3年 第 2 l卷第 3 期
1 4 5
透 皮 吸 收 促 透 方 法 的 研 究 进 展
王 宁 ,韩 晓 民 ,康 陈洁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8 5医院药剂科,上海 2 0 0 0 5 2 )
摘要 目的 : 综述 了促进 药物透皮吸收的不 同种透皮吸收方法。方法 : 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 、 归纳、 总结列 举 各种促 透 方 法对何种 药物有促 透 作 用。结 果 : 不 同促 透 方 法其作 用特 点 、 作 用机 制 各 不相 同 , 在具体使用
e t h y l a mi n o a c e t a t e a n d 8 z o n e e n h nc a e d r u g en p e t r a t i o n ̄ I ' 0 6 8 h u -
m a n ,s n a k e , nd a r a b b i t s k i n [ J ] .P h a r m R e s , 1 9 9 1 , 8 ( 7 ) : 9 3 3 . [ 7 ] S a s a k i H,K o j i m a M,Na k a mu r a J ,e t a 1 .E n h a n c i n g e f ct e o f
物 的透皮 速率 可 2倍 于消炎 痛 J , 卵 磷 脂 可使 .
受体 阻滞 药 盐 酸 布 那 唑 嗪 ( b u n a z o s i n ) 的 透 皮 释 药 率提 高约 5 5倍 。 酰胺类 : 如 N, N 一二 乙 基 一间 一甲 苯 甲酰 胺
至开裂 。促透 剂可提高皮肤 角质层 的水 合作用 , 从而
时可根据 药物 的特 性加 以选择 。结论 : 选择 不 同的促 透 方法达 到促 进 对 药物透 皮吸 收 的 目的。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2h内增加了 2 1 4 . 6倍。黄为民L 研究发现薄荷醇对达克罗宁 4
主要在角质层 , 并能增’
道 的破 坏 , 且皮 肤间层还 有储存作 用 , 药物浓度 曲线平缓 , 使
避免 了“ 峰谷现象”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 的作 用时间 , 持稳 , 维
定持 久的血药浓度 , 毒性 和不 良反 应小 , 使用方便 等优点 , 已 成为第三代药物制 剂开发 研究 的重点 。但是 , 由于皮肤屏 障 作用 , 多药物经皮肤到达体内的通透率很低 , 以达 到有效 很 难 治疗浓 度 , 因此 , 服皮肤屏 障作 用 , 药物迅 速经皮肤 渗透 克 使
等[] 1 研究证 明冰片能够促进盐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 , 促进作用
含有薄荷醇 、 薄荷脑、 薄荷油等多种挥发性成分 , 对双氯灭痛 、 氯霉素 、 吲哚美辛 、 氟脲嘧啶 、 曲安西龙 、 达克 罗宁等多种药物
具有促 透作用 , 且价格 比氮酮低廉 , 又是 纯中药提取 物 , 全 安
疗 双重作 用 的优 点 , 已引起 研发 人员 的重视 , 中药 中筛 选 从 P E已成 为开发研 究 TD S的热点 , 发展 迅速 。现就有 关文 献 综述如下 。 1 薄荷
是薄荷脑促进药物透皮的作用机理 。
2 冰 片
龙脑、 异龙脑混合消旋体 。性 辛、 、 苦 微寒 , 具有 开窍醒神 , 清热止痛 的功效 , 能引药直达腠理 , 为中医常用药 物, 现已开发 为一种很好的皮肤促透剂 。冰片 口服后 能透过血脑屏 障进 入
商品软膏 。
经皮给药 系统 (rnd r l evr ytms T S 是 指 t sema d l eysse , D ) a i 经皮肤表面给药 , 使药 物 以恒 定速度 通过皮 肤进入 体循环 而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透皮给药制剂是指通过皮肤转运药物到血液循环系统的给药途径。

相对于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透皮给药具有许多优点,如避免胃肠道的代谢和血液供应的脑血障碍,减少药物剂量的波动和依从性要求,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因此,透皮给药制剂一直是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透皮给药制剂主要包括贴剂、凝胶、乳膏、马来酸类制剂、微针、离子泵等。

其中,贴剂是最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

贴剂是将药物包裹在胶粘剂和支撑材料中,并施加在皮肤上。

透皮给药贴剂有许多优点,如安全性高、便于使用和易于停止给药。

透皮贴剂制剂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增加吸收率和提高药物的输送效果上。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纳米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乳化法、超声乳化法、热力学的方法和纳米结构的自组装方法等。

纳米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包括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溶解度和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此外,纳米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

另外,生物组织的衰老和疾病状态也会影响透皮给药的效果。

因此,研究人员还关注如何改善透皮给药制剂在老年人和疾病患者中的吸收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在老年人和疾病患者中,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效果可能会下降。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调节制剂配方和使用辅助技术来提高透皮给药的效果。

此外,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通过结合其他给药途径来提高药物的吸收。

例如,利用电泳技术可以增加透皮给药制剂的渗透性;利用热刺激可以增加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利用超声波可以增加透皮给药制剂的渗透性和通透性。

总的来说,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方便、舒适和有效的给药途径。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对改善透皮给药制剂在老年人和疾病患者中的吸收效果的研究,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透皮给药制剂将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答辩

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答辩

中国兽药杂志 2005,39(4:28~31/王武军,等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进展王武军1,黄一帆2(1.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de心,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收稿日期]2004—0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80(200504—0028—04[中图分类号]¥859.1[摘要]综述了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氮酮、油酸和萜烯等常用促渗剂的促渗机理研究进展,并提出透皮吸收机理研究发展趋势,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促渗剂;透皮吸收;机理;氮酮;油酸;萜烯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最近20余年,随着系列透皮治疗药物的问世,透皮吸收在美、日、英、法等国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1985年以来,我国在透皮吸收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

1992年以来,国内在动物医学领域也逐渐开展了透皮吸收的研究。

整体上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渗透特性、药物动力学分析、促渗剂的选用等方面,而关于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非常有限。

但在各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技术开始临床应用之前,了解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是十分重要的。

明确的促渗机理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优选药方及建立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而且可以缩短开发透皮给药制剂新品种所需的时间。

使用促渗剂法是兽医学在透皮吸收领域较为常用的方法,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常用化学促渗剂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氮酮氮酮(1aurocapram,Azon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开发的一种高效促渗剂,由弱极性长链烷烃或烯烃组成,对多种类型的药物都有促渗作用,是透皮促渗剂的典型代表。

目前,氮酮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药、降压药、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解毒药、驱虫药、抗真菌药、抗贫血药、抗结核药、中草药等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研究中。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或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优点:①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②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③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④患者可自己用药,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使用方便;
⑤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自从1981年第一个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目前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预计世界市场上tts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1]。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3 影 响 透 皮 吸 收 的 因 素
体能 够较好 的包裹 亲 水 性及 亲 油 性 药 物 , 加 药物 增
在 局 部 皮 肤 内 的 积 累 并 起 到 持 续 的 释 放 作 用 , 对 相
3 1 生理 因素 皮肤 的渗 透 性 是 影 响 药 物 吸 收 的 . 重要 因素 。皮 肤 的渗透性 存 在个体 差 异 , 物种 属 、 动
疾 病 防治
・17 ・ 4
物质 内/ 移动 的主 要 障 碍 。它 由死亡 的角 化 细 胞 外 组成 , 形态 致 密 , 厚度 约 1 ~1 m( 国柱 , 9 8 。 0 5 韩 1 9 ) 表皮 内无 血管 , 以药 物 透 入 表 皮 层 中不 会 产 生 吸 所 收作用 。真皮 层 厚 度 约 为 3 5mm, 有 毛 细 血 ~ 内

16 ・ 4
疾病 防治
中国畜 牧 兽 医 20 年 第 3 卷 第 4 09 6 期
中药 透 皮 吸 收 研 究 进 展
宋 华 容 , 新 利 , 瑞卿 谷 罗
( 河 子大 学 动 物 科 技 学 院 , 河 子 石 石 82 0 ) 30 0
摘 要 : 皮 给药 系 统 , 经 又称 经 皮 治疗 系 统 , 系指 皮 肤贴 敷 方式 用 细 血 管 吸 收 进 入体 循 环 药 产 生 药效 的 一种 给 药方 式 。作 者 对 经皮 给 药 系统 的 发展 历 史 、 收机 制 、 响 因素 , 吸 影 透皮 吸 收 的作 用途 径 、 促进 方 法 等作 一综 述 。
放性 能影 响很 大 , 药物从 给 药系统 中释 放越容 易 , 则 越有 利 于药物 的经 皮渗 透 。常用 的经皮 给药 剂 型有 乳膏 、 凝胶 、 剂和 透 皮 贴 片 等 , 物从 这 些 剂 型 中 涂 药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自古以来,中草药一直是人们重要的食疗和药疗物质。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草药美容产品。

为了让中草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如何通过透皮吸收让中草药成分更有效地被人体吸收。

中草药成分中草药成分种类繁多,有一些能够有效地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例如芦荟、绿茶、甘草等。

这些草药成分具有广泛的治疗、美容和保健作用,例如能够抗氧化、抗炎、消炎、促进细胞再生等。

此外,这些成分还具有无明显副作用的优点,对人体的损伤很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透皮吸收原理透皮吸收是指药物穿过皮肤传递到人体组织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需要穿过角质层、表皮层和真皮层,进入到皮下组织中。

透皮吸收主要受到药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药物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别的透皮吸收技术,例如微针技术、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

这些技术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到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中草药成分透皮吸收现状在透皮吸收领域,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让中草药成分更好地透皮吸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在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一种叫做“甘草酸二甲酯”的成分被证明能够促进其他草药成分的透皮吸收,促进了许多中草药美容产品的开发。

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特殊的中草药成分,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等,能够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组织,从而发挥药理和保健作用。

不仅如此,在透皮吸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进展。

例如微针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草药透皮吸收领域,能够让药物更好地穿透皮肤层,进入深层组织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离子导入、超声波引导等技术能够增强透皮吸收效果,从而提高中草药成分的吸收效益。

未来展望中草药透皮吸收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还需要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超声透皮给药研究进展

超声透皮给药研究进展
医学信息 2 1 年 1 月第 2 卷第 1 期 M d aI o ao. .0 1V12. 0 1 01 1 4 1 ei 1n r tn N v2 1. o 4 N . 1 c fm i o .
超 声透皮 给药研 究进展
谢 菡 , 葛卫 红 , 峰 于
( . 京 市 中国 药科 大 学 , 苏 南京 1南 江 2 0 0 ;. 京 大 学 附属 鼓 楼 医 院 药剂 科 , 苏 南京 10 0 2南 江 200 ) 10 0
更佳 1 6 。
1超 声 透 皮 给 药 的 原 理
超声透皮给药虽然能够减轻 患者 的痛苦 , 实现无创给药 , 但是其安全性一 直是研究者关注 的问题 。 e v Lv 吲以无毛小 鼠为对象进行 了组织学试验 , 将无 毛 小 鼠暴露在 治疗超 声(MH ,W/ 2之下 , 1 z2 e ) m 结果 表明超声 未造成 组织伤害 。
空化作用分为稳态空化和瞬时空化。稳 态空 化是指空泡 的周期性膨胀和 振 动, 而瞬时空化是指空泡的膨胀和破裂。角化细胞 (ea nct ) kr1 oy s 脂质分子 i e 层 界面处空化气 泡(ai tn ub ) Cv ao bl 的振动 引起皮肤角质层 脂质双分 子层 ci b e 的振动, 造成角质层脂 质结构排列 的无序化 ; 在界面处空化气泡破裂产生 的冲 击波也有助于角质层脂质排列 的无序化 ; 空化气泡 的振动能使 大量 的水穿透 进人无序化的脂质区域形成水性通道 , 药物通过这些通道 的扩散 要比正常脂 质通道快得 多, 因此 , 超声波导人法比被动扩散渗透效率高 。 有人认 为空化作用不太可能改变角质层 的结构 , 原因是角质层细胞 没有 足够的空 间形成 瞬间空腔 , 细胞间通道宽度仅 0 1 0 3 m, . — . 相反汗腺的直径 0 O 有 5 m, 故还有人认 为当汗腺管 口被软膏或胶封住 时, 汗腺管 中充满着 液体 , 药物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可通过汗腺从汗腺壁 上直接 进入毛细血管 网, 而不再 向下扩散进入 真皮层 。因此 , 空化作用 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制剂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着重从透皮给药制剂的优势、分类方面介绍了透皮给药制剂;介绍如何促进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以选用促渗剂以及物理化学新技术两方面为切入点;同时从透皮给药制剂在西药制剂以及中药领域的发展做了着重的研究与综述。

关键词:透皮给药制剂;优势;分类;促渗剂;促渗新技术;应用通常在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有“峰谷”和“峰顶”出现,对应的血药浓度处于最小和最大. 当血药浓度最小时,难以充分发挥疗效;而最大时,超剂量又会产生毒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方面研究各种新型的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新型的持续给药途径,保持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保证给药安全、有效、方便。

透皮给药制剂变应运而生。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system,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药物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1]1 透皮吸收制剂的优势与传统给药方式不同的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控制释放药物、延长有效作用时间、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副作用、避免注射给药带来的疼痛、患者可自主用药以及减少人体血药浓度出现峰谷的变化等优势。

许多抗癌药物在使用较大剂量时会产生不良副作用,如肝脏毒性等。

由于经皮给药可以避免首关效应,因此,通过经皮给药减少给药剂量的方法可降低抗癌药物对人体全身的毒性。

同时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2 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2.1 膜控型透皮给药系统此类给药系统的药物贮库是将药物分散于聚异丁烯压敏胶中涂布而成或是混悬于粘稠流体如硅油或半固体软膏基质中,药物的释药速率由控释膜限速,在控释膜外还有一层能与药物配伍的刺激性、过敏性均低的压敏胶层。

最早应用该技术的是Giba制药厂Transderm-Nitro[2]系统。

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_周代营

天然透皮促进剂的研究进展_周代营

科技信息药物控释透皮制剂具有可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和肝脏首关效应、药物恒速释放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独特优点。

但透皮给药体系要求药物具有一定的透皮速率,而大部分药物的透皮速率都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因此提高其透皮速率是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以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作用机制透皮促进剂对皮肤的作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关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1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透皮促进剂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皮肤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层类脂骨架的无序性以及角质层间细胞质的流动性,从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以便打开新的渗透途径,促进药物的渗透。

1.2形成微细孔道透皮促进剂与细胞内成分(如角蛋白或角质纤维)作用可改变这些成分的构象,松弛它们之间的结合以至形成微细孔道,提高极性分子对细胞内通道的渗透性。

2.常用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种类2.1薄荷醇薄荷醇是从中药薄荷中提取、精制而成的一种透皮剂。

其气味芳香,易溶于水、醇、醚等溶剂,具有清凉、止痛和防腐等作用。

价格比氮酮低廉,又是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高,应用广泛,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物质。

2.1.1薄荷醇的单独应用王晖等[1]发现薄荷醇能显著促进亲水性和亲油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且对后者的促透作用更强。

殷立新[2]等研究证明薄荷醇对水杨酸、曲安缩松、双氯芬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等10多种药物有良好的促透作用。

朱建平等[3]研究发现3%薄荷醇使酮康唑的透皮吸收率在24h内增加了2116倍。

2.1.2薄荷醇+氮酮王晖等[4]研究证明薄荷醇和氮酮合用能显著增加甲硝唑的经皮透过率,优于薄荷醇、氮酮单用,还发现薄荷醇和氮酮联用对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钠的促透效果明显优于单用。

冯小龙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1%氮酮和1%薄荷醇混合物对环吡酮胺的经皮促透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组合。

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药剂2班孙振华 2008072204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或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 )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 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 通过皮肤各层, 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 透皮吸收制剂有以下优点: (1)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 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2)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减轻注射用药的痛苦; (4)患者可自己用药, 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 使用方便; (5)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自从1981年第一个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 Scop上市以来,目前已有多种药物透皮给药制剂上市。

根据一系列有关报道, 透皮给药制剂的销售额增长率要快于其他剂型的药物产品, 预计世界市场上TTS 药物的销售额将由199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9l亿美元。

因此, 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20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TTS 进行了大量研究, 几乎涉及到有关TTS的各个领域。

1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 角质层形成了透皮给药的限速屏障,大部分体表的角质层有l5 ~ 25层扁平角质细胞, 总厚度约为10 gm。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的性质、制剂处方的组成、皮肤的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的快慢。

研究人员测定了31种理化性质、结构和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别的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 透过体外透皮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结论,用来预测药物透皮吸收的难易。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

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 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前者, 而难进入后者; 水溶性大的药物恰恰相反, 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 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皮肤的结构特点和药物经皮转运机理摘要: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被认为是第四代制剂研究重点。

经皮给药即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经皮给药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皮肤渗透性受个体差异影响。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关键词:透皮(给药) 经皮给药软膏硬膏贴片膜剂涂剂和气雾剂首过效应一、概述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被认为是第四代制剂研究重点。

自从1981年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东莨菪碱经皮吸收贴剂上市以来,国外市场上已相继有近十种产品脱颖而出,特别是硝酸甘油、消心痛、烟碱、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和睾酮等透皮制剂的问世,显示出这种新剂型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从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药物透皮吸收制剂的发展极其迅速。

1992年仅尼古丁戒烟贴片,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就高达10亿美元。

有人对2000年世界市场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额作如下表的估计。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迅速发展,是由于经皮给药具有独特的优点:⑴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面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中,发现部分表皮出现小裂隙,有的孔穴长达2~4um。

2.1.6 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

现代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因此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每方必用。

2.2 影响皮肤吸收作用的因素2.2.1 机体因素:主要有:(1)年龄、性别,一般婴儿、老年人的皮肤吸收率较成年人高,女性吸收率较男性高;(2)部位,体表的不同部位角质层厚薄不一,其吸收药物的程度不同,据Chien报道,人体体表吸收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耳后、阴囊、腹股沟、额、腋下、头皮、背、手掌、前臂;(3)皮肤含水量,皮肤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细胞的通透性增加;(4)皮肤损坏、破溃会破坏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增强皮肤吸收能力。

2.2.2 制剂因素:分子量小、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分子型外用药物易于透过皮肤。

具体为:(1)皮肤对水制剂仅微量吸收;(2)对脂溶性物质,如VitA、VitD、VitK等可大量吸收;(3)激素亦迅速吸收;(4)重金属及盐类,如铅、锡、汞、砷等皮肤易吸收;(5)外用药剂型态对吸收亦有影响,如软硬膏易吸收,霜剂次之,粉水剂难于吸收;(6)其他如药物的热力学特性、电离状态、赋形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施用面积、接触时间、施用频率等均对皮肤的吸收率产生影响。

2.3 加强药物透皮吸收的一些方法2.3.1 加入高效渗透促进剂:这是一些能加速药物通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化学物质。

主要包括:(1)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尿素、水杨酸等;(2)有机酸、酯、酰胺类:如硬脂酸、油酸、N—环庚基—N癸基乙酰胺等。

药物在硬脂酸、硬脂酸胆盐共存下,透皮效率增加,制成油型软膏可产生全身透皮作用;(3)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及其衍生物。

它是应用最早的促透剂之一,穿透作用强,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有助于多种药物透皮。

缺点是有强烈臭味,皮肤刺激大,大面积使用可产生全身副作用,如溶血、视神经毒性等;(4)氮酮类:如月桂氮卓酮、N—十二烷—2—吡咯啉酮等。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研究综述姓名郁红礼学号20051320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或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TTS)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到达体内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制剂。

它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避免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各种因素,如pH值、酶、药物和食物的结合;避免首过效应;具有缓释作用;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可以采用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随时终止给药。

因此,它越来越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能很差,透皮给药后,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更多药物开发成TDDS制剂成为可能。

为此对近几年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作一综述。

1 渗透促进剂渗透促进剂是指既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有以下特性:①具有化学惰性、化学稳定性,无药理活性;②可逆地改变皮肤特性,起效快;③与药物和基质无配伍禁忌;④无毒,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变态反应;⑤无色,无味,无嗅,价廉;⑥在皮肤上易于铺展,无不适感,与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迄今为止,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渗透促进剂几乎没有,但是,也开发了大量的性能良好的渗透促进剂(见表1)。

渗透促进剂的种类不同,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Williams和Barry提出脂质蛋白分配理论(LPP),认为渗透促进剂的作用可能与下述一种或几种机制有关: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与细胞间蛋白作用提高渗透性;增加药物、共渗透促进剂、潜溶剂分配进入角质层。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透皮给药系统(traw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TDDS)治疗方案并制成东莨菪碱贴片上市以来,透皮给药系统不断完善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透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而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了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化学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从中药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中药中的分布按中药的分类作一综述。

1解表药1.1薄荷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PE。

在1990年,FDA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

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10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

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

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2%薄荷醇和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1),两者的透过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

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

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

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

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

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

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1.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

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

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

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1]。

2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2.1 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研究其透过性及透皮吸收促渗剂对透过性的影响等。

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用TLC - 荧光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丹皮酚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丹皮酚可透过皮肤,且累积透过量与透皮时间成正比,但并非丹皮中所有成分都能透过皮肤。

用扩散小池、UV 三阶倒数和HPLC等方法进行了丹参、昆布、海藻及洋金花的离体蛇皮扩散实验,发现上述中药中的丹参酮、碘离子、东莨菪碱均能透过皮肤,但透过率较低。

用闪蒸气相色谱法对中药“止痒露”进行离体皮肤扩散试验,表明其有效成分樟脑、薄荷脑和冰片均能透过皮肤。

离体试验有利于研究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及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但实验影响因素较多,且离体皮肤与在体皮肤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的试验大多集中在对单方药的单一有效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对复方药物缺乏系统研究。

2.2 在体透皮实验研究将中草药贴敷剂贴敷在实验动物的皮肤上,用同位素示踪法等方法测定各种数据和指标变化,研究中草药在体内的透皮吸收及分布等。

以3H小檗碱的氚标记物为示踪剂,通过测定小檗碱对在体皮肤的透皮速率和血药浓度,研究如意金黄散黑膏药的透皮吸收,发现大鼠贴膏后,血药浓度开始上升, 8~24 h即达到峰值,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定浓度范围。

小鼠贴膏后72 h 取下,测定收集的尿液,结果表明小檗碱经皮吸收速率为(9. 35 ±3. 6) ng/ ( cm2 ·h) ,吸收百分比为 (16. 5 ±0. 3) %[7 ] 。

有人研究了黄连解毒汤的透皮吸收及其抗感染效应,结果表明,将药物贴敷在豚鼠背部脱毛处24 h后,在心血中能测到该复方药物的3种组分黄连、黄柏、黄芩等;持续用药可以改变豚鼠口腔菌群的比例,且提高血清的抗菌活性。

将3H - 丹参素贴膏贴于大小鼠,尾静脉采血测定丹参素的血药浓度,发现其在12 h前即达到峰值,且长时间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72 h后仍有较高的水平。

在体试验进一步说明了TTS给药稳定、长效等特点,且能获得比离体试验更详细和全面的试验数据,可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但在体试验在操作上较为繁琐,而且血药浓度偏低, 大多需要借助3H等标记物进行示踪[5]。

2. 2 临床研究中药贴敷疗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通过一定部位贴敷中药,使其经过透皮吸收来发挥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有文献报道用贴敷中药法治疗心绞痛、恶性胸水、乳腺炎等疗效显著,均达到了内病外治的效果。

还有报道用不同的复方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总有效率≥86. 5% ,最高达99. 07%[ 6 .7 ] 。

以上数据说明这些中草药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并可通过透皮吸收。

3促渗方法3.1物理方法3. 1.1 离子导入法(iontopheresis) :离子导入法是在电流影响下,离子化的药物分子通过皮肤生物膜的传质过程。

是利用直流电源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进入组织和体液循环的一种方法[11]。

该法可克服肽和蛋白质的透皮给药。

在对胰岛素进行的离子电渗透皮研究中发现,相同时间内用离子导入法比被动扩散透皮率可提高20 倍;对前列腺素在0. 5mA/ cm2 条件下电渗3 小时其透过量比扩散法提高6 倍,且电渗时间越长,药物的透过量越大。

在电场的作用下,阳离子在阳极进入皮肤,阴离子在阴极进入皮肤。

电极、药物浓度、供给离子强度、pH 和皮肤状态都会影响药物离子导入的进行。

此法不仅用于无机、有机离子及某些中性分子的吸收,且可使蛋白质药物透过皮肤的角质层。

张莉[12]等通过观察布洛芬离子导入溶液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发现布洛芬离子导入给药法的吸收速度快于透皮给药组,可代替传统的口服方式。

丁平田[13]等在奥旦西酮体外离子导入的研究中发现在电流密度0. 05~0. 3mA/ cm2 范围内,药物的稳态流量与电流密度成正比,但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稳态流量与pH 的关系图呈“S”型。

因为pH 的变化导致了药物解离度的改变。

目前,中药离子透入法已被重视。

可见透皮给药为中药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3.1.2 超声(ultrasound) 法:是利用压电晶体在接交流电发生振动后而促进药物吸收的一种方法。

该法的最大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吸收。

用超声波促进给药时,药物性质不同其促透作用差别较大。

发现超声对水溶性药物,尤其对蛋白质、肽类药物促透效果特别明显。

用作透皮给药时,超声时间越长药物透过量越多,但长时间超声会使皮肤温度升高,但不影响药物透过量[14]。

3.1.3 电致孔法(electroporesis) :是采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电场在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瞬时的、可逆的亲水性孔道而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的过程。

利用电致孔法可以将大分子量的化合物如质体,DNA 等导入细胞实现细胞融合和基因传染等[15 .16]。

3.2 化学方法[17~19]化学方法是指通过促吸收剂来增加药物吸收, 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

其促透机制为: 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变性, 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 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 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

促透剂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醇类、亚砜类、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酮类、有机盐类等[20]。

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如N, N甲氨基异丙酸十二烷酯( DDAIP)和N, N甲氨基乙酸十二烷酯( DDAA) , 该两种物质均能促进5尿嘧啶的吸收。

饱和甘油单醚也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促进剂, 该物质是从深海鲨鱼中提取的混合物, 其促透效果优于油酸和其它不饱和脂肪酸。

较新的促透剂还有d二烯、2没药萜醇、薄荷醇等。

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A zone, 其促透机理为: A zone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 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 导致结构松散, 流度增加, 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

A zone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 且促透效率相当高, 是目前最理想的促进剂之一。

Azone促透作用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密切相关。

对于A zone 的最佳促透浓度, 文献中有所不同。

但多数研究认为2% ~ 3%是其最佳促透浓度。

A zone对亲水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亲脂性药物维甲酸的经皮渗透性的影响, 即Azone浓度在1% ~ 5% 范围内无明显透皮促进作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时有时效果不太理想, 故经常联合使用。

一般由一种亲水性和一种亲油性物质共同组成称为二组分体系。

PG是二级分体系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助渗剂, 在对纳洛酮透皮机制研究中发现, 使用PG /OA 系统时药物有最大透过量。

在对水杨酸的透皮研究中, 也得到相同结论。

PG与Azone合用具有理想的促透效果, 在对雌二醇进行的皮肤渗透速率试验中发现PG与Azone合用可使雌二醇渗透速率提高29. 3倍, 单独用PG时只提高1. 8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