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中的周杰伦现象-许冬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月第42卷第1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Jan.2013

Vol.42No.1

[收稿日期]2012-10-

30[作者简介]许冬晶(1966-)

,女,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化转型中的周杰伦现象

许冬晶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摘 要] 流行文化作为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受众极广,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与潜藏的观念。本文以港台流行音乐输入之时既被广泛接受又遭到拒斥的尴尬处境为例,描述了流行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以周杰伦现象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其两首歌词的叙述时间与其他细节的分析来审视一些文化观念,认为当代中国含有对失落线性时间所产生的焦虑感。最后结合对周杰伦现象中形象消费因素的分析,确认当代中国社会中后现代因素的萌芽。

[关键词] 流行文化;意识形态;周杰伦;历史观念;形象

[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13)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01--0145--

05一、接受与排斥之间:流行文化在大陆

阿多诺曾指出,流行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产物。从这点上看,作为缺乏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照理来说也会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流行文化。事实也的确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文化是完全受主流意识形态支配的,这种文化制造出来并不是供消费的,

而是直接作为再生产的资料来使用,所以无论当时的文化流传得多么广泛都不能算是流行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中国在媒介技术上还远远没有达到传播大众文化的要求。然而,依照马克思的看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客观性,而生产力又对上层建筑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①,那么中国具有流行文化,或者说流行文化能够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得到发展则又是合乎逻辑的。这看似相反的两种逻辑结论,或许恰好有助于解释中国流行文化发展的特异之处,以及大陆对流行文化一直处在接受与排斥的两极中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

大陆最早的流行文化基本上是从港台引进的。基于当时大众所能够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书籍、广播和收音机,那时从港台舶来的流行文化除了通俗小说之外主要便是港台的流行音乐。“1980到1984年间,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首先值得注目的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

里长城永不倒》

、《孩子,这是你的家》等;再有就是台湾流行音乐作曲家侯德健带来的由苏芮演唱的《搭错

车》插曲,尤以《酒干倘卖无》流传甚广”[1

]。然而,港

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第一位名副其实的代表却当属邓丽君。上面引文中所提及的几首歌曲虽然传唱极广,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歌曲中携带着比较浓厚的人文因素,而邓丽君的歌却不一样。邓丽君的情歌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带有十分够味的商业色彩,很适合有闲人在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里哼哼唱唱,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纯正的流行音乐。然而大陆对邓丽君的态度却是十分复杂的,

尽管邓丽君的歌在大众中颇受欢迎,但同时也受到来自精英阶层的抗拒。长期的红色

/小资的二分研究模式使得大陆的研究者常常使用像“

庸俗”定性的字眼来评论邓丽君的歌,很明显,这种评论代表着官方意识形态的声音②。这可以算是大陆批评界既希望引入流行音乐同时又对别种意识形态的事物保持着高度警惕的一个象征。

30多年过去了,

意识形态性质的批评已经淡化了,这并不完全是批评界的功劳,而是大众与流行文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以降,大陆普通市民,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政治热情急速降低[2

]第十章,使得大众不再关注来自意识形态的批评意

见,不但如此,实际上他们更热衷于接受与意识形态无直接关系的事物,

这样,来自港台的目的在于制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 

愉悦体验的流行音乐便很容易被大陆民众所接受,于是粤语歌和闽南语歌开始风行东南沿海各省。这一方面固然可以说是对某种新鲜的文化充满好奇心的体现,但是支配这一切的深层原因却是市场经济观念的发展。如果我们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核心观念是竞争,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强调个人奋斗的充满资本主义竞争意识的台语歌《爱拼才会赢》何以会在80年代流传全国,而不仅仅局限于闽语系地区。闽南语歌和粤语歌之所以能够在大陆流行,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大陆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社会意识的转变。从另一方面看,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大众文化的流行,“信息处理及再生产的技术与信息的空间传递技术相结合,便为交流新模式展现出种种远景,这些远景很可能要引起社会秩序的重大变化”[3]40,重大变化并没有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审查制度之外的低成本盗版大量地复制港台的磁带光盘,极大地促进了港台流行文化的传播,更不用说1997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文化的传播的推动③。

进入新世纪之初,台湾歌手周杰伦④进入大陆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周杰伦就打下了大片的市场,一直“红”到今天。可以说周杰伦对当代青少年有着重大的影响,事实上他俨然成为继刘德华之后的另一个时代青少年的偶像(理所当然,在获得最广泛的承认的同时,周杰伦也受到批评界及“刘德华一代”的排斥)。由于“青春偶像是当代个人欲望的对象化或偶像化,他是个人欲望的替代性满足”[4]214,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时代的偶像的分析来观察暗藏在那个时代之下的某些社会观念。如果说拥有俊朗正直的形象和拼命工作的精神的刘德华⑤代表了20世纪最后20年香港经济上升及中国内地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所渴求的公平竞争及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我们一样有理由认为在新一代偶像周杰伦身上同样会折射出暗藏在当前中国社会表象之下的某些精神意识与文化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周杰伦当作一个象征来看待。

二、周杰伦的歌:拼凑的文本与模糊的声

周杰伦是富有争议的,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周杰伦模糊———大多数批评者称之为“口齿不清”———的唱腔;二是关于方文山为之所填的那些极富个性的歌词。这些争议大多集中在显而易见的形式方面,对我的分析企图———即通过形式去阐释这些形式所暗藏的某些文化观念———并无帮助,所以这里就不再引用了,但我希望我能够围绕着这两方面展开我的分析。

(一)《爱在西元前》中的爱情与时间

首先,我打算引一段《爱在西元前》这首在当时流传非常广的周杰伦的早期歌曲的歌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毫无疑问,这几段歌词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方文山在叙述之中插入了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古巴比伦的法典与现在“我欣赏着你的脸”之间除了时间的跳跃之外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联,作者不停地在这些段落中进行时空的变换。叙述者在这里摆出了一个静止同时是精致的姿态,先是站在“现在”追忆“历史”,接着又站在“遥远”张望几十个世纪后的“未来”,而所有变换中的时间最后的停留之处是在作者的叙述时刻中⑥。作者实际上是在这里用小说的笔法叙述了一个爱情故事,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之中制造了一个永恒爱情的幻觉。方文山在这里把作者与叙述者分离开来,与将作者放置在时空之外相对的是把叙述者埋葬在古巴比伦的历史当中,如此一来,讲述故事的人看似歌手周杰伦,其实不啻于一个千年的幽灵。叙述者即故事中爱情的主体的飘忽不定实际上透露出这里所谓爱情也同样亦真亦幻。也正因为作者的退隐与主角的飘忽不定留下的缝隙,才使得接受者很容易地进入故事中去。接受者在故事中充当的角色并不是直接替代主人公,而是既“静静欣赏”那张深爱的脸又“静静凝视”整个故事的发生,整个故事既与之切身相关,又与之毫无关联。接受者在故事中所充当的虚拟的行动元的分裂与周杰伦轻盈的“R&B”唱腔共同保证了听这首歌的人的心态是轻松的。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这两句歌词实际上透露出《爱在西元前》这首歌的内在秘密。“难解的语言”与周杰伦一向为人所诟病的吐字不清的唱腔两者之间或许可以形成互文性的解释。这首歌如果不参照歌词实际上是无法解读出其中的意义的,这样这首歌在表演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