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精选】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

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

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

(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

(再打开下面一部分)师:这是什么?生:木棒,木棒。

(再全打开)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

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

(板书课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

(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精选10篇)全面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精选10篇)全面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精选10篇)全面版教案一:《太阳的能量》- 知识点:太阳能的来源和利用- 目标:教会学生太阳能的基本知识和利用方法- 教学步骤:介绍太阳能的来源和作用 -> 通过实例解释太阳能的利用方法 -> 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思维导图 -> 总结太阳能的优点和应用领域教案二:《水的循环》- 知识点: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明白水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和各个环节 -> 观察水的循环模型 -> 分组讨论水的意义和保护方法 -> 制作海报展示教案三:《植物和环境》-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需要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和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介绍植物的生长需求和环境的关系 -> 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 分组讨论植物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 设计室内植物种植实验教案四:《生态平衡与食物链》-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关系和食物链- 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食物链的构成- 教学步骤:介绍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 -> 制作生态系统模型 -> 分组讨论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观察海洋生态系统的影片并分析食物链教案五:《空气和气象现象》-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和气象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各种气象现象的成因- 教学步骤:介绍空气的成分和气象现象 -> 进行气象观测实验-> 分组讨论各种气象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 制作气象预报报告教案六:《地震和地质现象》-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和地质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地质现象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步骤: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地质现象 -> 观察地质模型并模拟地震 -> 分组讨论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 设计地震应急预案教案七:《发光现象和能源》- 知识点:发光现象和能源的转换- 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光现象的原理和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介绍发光现象的原理和各种发光物体 -> 进行实验观察发光现象 -> 分组讨论能源的转换和可再生能源 -> 制作能源知识手册教案八:《力与简单机械》- 知识点: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 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使用原理- 教学步骤:介绍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种类 -> 进行力的实验和观察 -> 分组讨论简单机械的使用场景和原理 -> 制作简单机械的模型教案九:《化学反应》-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 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 -> 进行化学反应实验 ->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化学反应的应用领域 -> 设计化学实验展示教案十:《星空的奥秘》- 知识点:星空中的星座和天文现象- 目标:让学生了解星空中的星座和常见天文现象- 教学步骤:介绍星座和常见天文现象 -> 进行观察星空和识别星座实践 -> 分组讨论星空的奥秘和星座的故事 -> 制作星座手册以上是精选的十篇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的全面版,每篇教案都包含了明确的知识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科学政策涉及自然界的整个问题领域科学。

根据关注公民福祉的公共政策,科学政策的目标是考虑科学和技术如何最好地为公众服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生科学教学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2分类》学案自主探究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2.什么是分类?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2.汇报交流(1)怎么分类的?(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5篇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1【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流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学习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学习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学习流程】一、导课小游戏:各取所需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教案#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水循环实验目的: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展示水的循环过程。

材料:一个玻璃杯、水、一块塑料薄膜、一根细棍子。

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用塑料薄膜盖住玻璃杯,并用细棍子将薄膜轻轻按住。

3. 将玻璃杯放在太阳下,待一段时间后观察薄膜上的水滴。

结果:随着太阳的照射,玻璃杯中的水会被加热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凝结在薄膜上形成水滴,展示了水的循环过程。

2. 种子发芽实验目的: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来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材料:玻璃瓶、棉花、水、豌豆种子。

步骤:1. 在玻璃瓶中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

2.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

3. 每天给种子喷水保持湿润。

结果:经过几天的观察,学生可以看到豌豆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为豌豆植物,从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人体骨骼系统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材料:白色塑料管、彩色塑料圈、胶水。

步骤:1. 将白色塑料管剪成不同长度,代表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

2. 在白色塑料管上粘贴彩色塑料圈,代表关节。

3. 拼接成一个模型,展示人体的骨骼系统。

结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构造,以及骨骼与关节的作用。

4. 磁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磁力的作用。

材料:铁钉、磁铁。

步骤:1.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反应。

2. 将磁铁移开,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果:学生可以看到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当磁铁移开时,铁钉会脱离磁铁,展示了磁力的作用。

5. 声音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铃铛。

步骤:1. 将铃铛系在绳子的一端。

2. 用手拉动另一端绳子,使铃铛摆动产生声音。

3. 观察铃铛的声音传播情况。

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看到铃铛的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感受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6. 阻隔光线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来展示光线的阻隔情况。

材料:一个密闭的容器、一块黑色纸板。

步骤:1. 在容器里放一盏灯,使灯光亮起。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科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我觉得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

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我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

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就因为争一个球,就准备打架了,我马上跟他们两个人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然就请先离场休息。

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教学内容:1、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双脚并腿跳2、游戏:甩尾比赛指导思想和理念: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

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精选12篇)小学科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

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

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

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1. 主题:观察水的性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了解水的密度、表面张力、蒸发和凝结等特点。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实验的主题,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1:密度实验。

老师准备一碗水和一些物体,让学生猜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个会沉下去,并进行实验验证。

3)实验2:表面张力实验。

老师让学生观察水滴在硬币表面的现象,并解释表面张力的原理。

4)实验3:蒸发和凝结实验。

老师让学生用手摸水,然后将手放在风口处,观察手上水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水的性质,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2. 主题: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给学生展示一颗正在生长的小苗,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思考。

2)实地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园,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种植小苗。

老师让学生分组,每组种植一颗小苗,观察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生长数据。

4)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植物生长的原因和需要的条件。

评价: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3. 主题:探索天气现象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请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情况,讨论天气现象的原因。

2)实验1:模拟降雨。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个有水的罐子和一个喷雾器,让学生用喷雾器向罐子中喷水,观察模拟降雨的过程。

3)实验2:气压实验。

老师准备一个气压计,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压下的水面高度变化,并理解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4)预测:老师让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

评价:通过这些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天气现象的原因和预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1探究目标: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实验验证什么力?同学评价4.交流汇报: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⑴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

2、区分纯牛奶和牛奶饮品,了解它们的差异。

3、认识常见的奶制品:纯牛奶、酸牛奶、果奶等。

活动准备:各种牛奶、光盘、照片。

活动过程:一、交流分享,知道牛奶有许多营养。

1、出示各种牛奶:让幼儿说说你喜欢喝什么牛奶,为什么?引导幼儿从牛奶的`口味、营养等方面说清自己喜欢的理由。

2、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喝牛奶,牛奶不仅口味好,而且还有很丰富的营养,里面的钙、维生素、蛋白质能使我们增强抵抗力,让我们变得更健康、更聪明。

二、经验提升,了解如何健康饮用牛奶。

1、那你们每天喝多少牛奶?你平时什么时候喝牛奶呢?你觉得饮用牛奶时,要注意些什么呢?2、那应该怎么喝牛奶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保健老师是怎么说的,她有什么好的建议。

3、播放光盘。

幼儿交流(我们应该怎样饮用牛奶)。

再一次播放录像,幼儿讨论(饮用牛奶对身体的好处。

)。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每天要喝两杯牛奶,早晚各一杯……三、情感迁移,关爱家人。

1、让幼儿说说除了小朋友要喝牛奶外,成人是否也要喝牛奶?为什么?2、播放录像,保健老师的话。

3、幼儿交流成人为什么要喝牛奶。

4、动员家人饮用牛奶,学会去关爱他们。

小学科学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对天气预报感兴趣。

2、教会幼儿形象地记录气象的方法。

活动准备:1、事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收看每日的天气预报。

2、录有天气预报的磁带一盒。

3、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一、观察气象。

带领孩子到户外观察天气,让幼儿议议、讲讲今日的天气情况。

二、学习听天气预报。

1、(放天气预报的录音)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今天天气怎么样?2、你们还在哪里听到过天气预报?(电视、广播……)3、你们在哪里看见过天气预报?4、为什么电台、电视台、各类报纸每天要进行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对天气情况的一种预测,使大家知道今、明两天或更长时间天气情况,有利于我们安排工作和生活,预防自然灾害。

如:天气通报说有雨,就不要把衣服晾晒在外,出门要带雨具)5、天气预报还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什么?(如:0oC以下时做好防冻保暖工作;36oC以上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有雾和风暴时,船和飞机要停航)三、学会看天气符号。

小学的科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的科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的科学公开课教案5篇小学的科学公开课教案1建立“地球档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构造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5)学生交流讨论。

(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3.建立“地球档案”。

(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

三、拓展延伸举办“地球档案”展览。

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小学的科学公开课教案2人体的司令部和健康生活教学目标:知道大脑的作用,掌握合理用脑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游戏:测试反应速度被测者手半握拳,拳眼向上放在桌上,测试者手拿钢笔,使钢笔下端与被测者拳眼处于水平位置或略高于拳眼置于拳眼上方。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教案(精选6篇)小学科学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

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

(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

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仙人掌、白萝卜、松枝、荷花、向日葵,银杏叶,牵牛花,水稻,洋葱、橘子,葱,芹菜、月季。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教师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2、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大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二、探究与发现活动一、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

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七页。

观察完全班交流。

活动二、闻气味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闻,不能用手拿,其他同学不能提示。

小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用手帮着拿植物,一名同学用鼻子闻,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活动。

三、应用与拓展1、出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比较花生、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

老师适时提示。

小学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外形特点。

2、了解植物根、茎、叶形态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1、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和借助简单的工具从多方面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本文是作者人美心善的小编小月月给家人们分享的7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篇一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一课。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

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

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

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

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精选6篇)小学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

(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

(板书课题)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

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请看大屏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享科学课程在小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技能。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并且充满兴趣,需要采取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几个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供教师们参考。

1. 锅炉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关于能量和热量的概念可能会有些困难。

因此,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动手,来感受热量的变化。

在一个锅炉里放入热水和一些鹽来增加水的密度,并放上一只荷叶。

随着水的加热,会发现荷叶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水的两端来比较热度的差别,然后带领他们讨论荷叶变化的原因,以及水的密度和温度变化如何影响热的传输。

2. 种植实验通过种植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营养吸收过程以及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影响。

在种植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亲手栽种一些常见的植物,如豆类、小麦等,然后让他们关注植物的各个阶段,并记录成长的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加强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出小学生的责任感。

3. 透明和不透明实验透明和不透明实验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光传播的方式,包括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区别。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玻璃、金属、布料等,并就它们的透明度和光照的折射程度进行讨论。

学生们可以试着把不透明的材料对光线的影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总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创意和富有趣味性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

通过实验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
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 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 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 闹地“玩”了30分钟。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
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即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 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但是,由于教师 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 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 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 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 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 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 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
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 途径。
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
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
例如:某一位教师在讲授六年级上册的第 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七课《斜面 的作用》时,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测力计、一盒 钩码、一块搭斜面的平面木板及四个不同 高度的小物品。
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 验探究 “斜面有什么作用?” “不同坡 度的斜面?”
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 扎实。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中
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 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 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 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 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 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 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 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 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 必然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 逐步明确的问题是:
1、100毫升水有多少?
2、盐的多少怎么算?
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 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 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 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 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 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 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
• 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
• 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 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 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 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不及思考。对 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 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 “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 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
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 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 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 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主讲人:王永红 2011年7月
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 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 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
2、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 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 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3、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 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 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要小而具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教师创 设的情境是: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 不能不断溶解,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
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
例如:《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节课, 教师创设情境:在100毫升水里不断地加盐,它 能不断溶解吗?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 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 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 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 导学生先明确:100毫升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 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 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
2、情境要有启发性。
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 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实验结果与学生的推测相反,这对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思维发展都有好处。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 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 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 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 有趣更有效。
因为在不少学生的初始概念中,物体越小, 重量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因此,教师可以用 橡皮、萝卜等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学生会 认为把橡皮切得很小的时候,会浮起来。
1.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 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 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2.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 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 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例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 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 (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 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 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 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 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 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