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https://img.taocdn.com/s3/m/f6453ed5ad51f01dc281f135.png)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晚报》作者:金涛海洋文化开发的悠久性据近几年舟山出土文物考证,远在七八千年前,舟山已有人居住。
另据《定海厅志》、《史记》、《越绝书》等记载,夏商时期舟山属越国东南境,春秋时称为“甬东”,舟山先民为古越族的海外分支,称之“东海外越”。
舟山迄今为止,虽无发现古代的木桨和独木舟,但从发掘的大量文物中,已有了若干鱼形器、波浪纹和网坠等海洋文物的出土,证实了舟山先民远在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海洋渔文化和船文化的萌芽和胚胎。
吴越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舟山洋山岛海域大捕石首鱼的史实,再一次证实了舟山海洋渔捞文化发端之悠久。
另据《山海经》中记载,“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这是古人用折射的手法来描绘古代的东海捕鱼氏族。
“翼即风帆”,说明在远古时代,舟山先民已掌握了张帆捕鱼的先进技术。
还有《山海经》中描绘的许多奇形怪状的海鱼,《海上三神山》的神话,即“方壶”、“瀛洲”、“蓬莱”以及《精卫填晦》、《鲲鹏之变》等海洋神话都与舟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记载中的徐福祖先徐偃王,千岁翁葛仙翁等海上名士都在舟山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还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三大航海事件,即徐福渡海觅蓬莱,鉴真东渡扶桑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其航路均经舟山海域。
海洋文化内容的丰富性舟山的海洋渔文化、船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考古文化以及有关海洋的各类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等,均属海洋文化的范畴;舟山的绘画、雕刻、书法、摄影、故事、小说、散文、诗词、电影、电视,渔歌、民谣、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民居建筑、日常用品、器皿家具、礼仪习俗等等,均可成为表现海洋文化内容的载体。
以上两点,为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以海洋渔文化为例,舟山是中国著名的渔都,不论是渔的物质文化或是渔的精神文化,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占鳌头。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722629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1.png)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群岛地处东海之滨,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在这片蓝色的海域中孕育了许多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典故。
1.舟山群岛众多
舟山群岛由舟山本岛、普陀山、嵊泗列岛等139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万景"的美誉。
古人将其比作"鹫峰万点,铺陆重洋"。
2.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舟山群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
自唐宋时期起,舟山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商帆云集,贸易兴盛。
3.普陀山佛教名刹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土狮城"的美誉。
自公元618年开山以来,普陀山一直是海内外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4.嵊山岛渔文化之乡
嵊山岛素有"东海鱼仙岛"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渔文化之乡。
岛上流传着许多与海洋渔业有关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故事。
5.舟山海战阻止了日本入侵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在舟山群岛海域同日本海军进行了
一场艰难的海战,阻止了日军入侵中国腹地。
舟山群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化典故折射出舟山人世代同海为伴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继承文化遗产 打造人文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系列述评三
![继承文化遗产 打造人文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系列述评三](https://img.taocdn.com/s3/m/b268d7e04afe04a1b071de35.png)
继承文化遗产打造人文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系列述评三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日报》作者:何新奋众所周知,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象征。
它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民间文化。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大都拥有人类最显赫的文化遗产,它们与城市共存,甚至成了城市的别称。
如巴黎圣母院、罗马教堂等等。
舟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而舟山文化中的灵魂就是舟山的历史文化遗产。
舟山历史文化遗产积淀深厚舟山历史文化弥足珍贵。
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马岙镇由此被称誉为“海上河姆渡”“海岛第一村”。
唐开元二十六年时,朝廷在舟山设置了翁山县,至今建城已有1200年,城内明清时期的中大街、西大街、东大街、留方路成为定海城的一个象征。
祖印寺、御书楼、都神殿都是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物。
鸦片战争遗址、南明遗址同归域更是舟山人宁死不屈、不畏强暴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舟山锣鼓、舟山渔民画、舟山渔歌、舟山布袋木偶戏、翁州走书、定海跳蚤舞等一批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间,浓郁的海岛风情,无华的艺术写真,纯朴的思想感情,以及她特有的海洋韵味,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舟山锣鼓不仅已成为舟山海洋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在莫斯科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得世界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
舟山人珍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全市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建立舟山海洋文化研究院,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南明遗迹修复工程等重大文物工程将陆续开工,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三毛祖居、丁光训祖居等一批历史名人的故居将更好地得到保护。
与此同时,将重点抢救20个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岱山渔歌号子、定海跳蚤舞正在向国务院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态势
![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态势](https://img.taocdn.com/s3/m/30107301bed5b9f3f90f1c0e.png)
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态势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它是海域文明的标志,主要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以及民俗习惯与旅游等等。
舟山群岛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
舟山群岛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390个。
依陆面洋的区位特点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分布,对史前时期以来的舟山先民生活方式和海洋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决定了千百年来舟山的海洋开发以开发渔类资源为主,海洋经济以渔业经济为主的基本格局。
海洋文化也与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以海为田”的传统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舟山海洋文化原属河姆渡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海洋经济的发展,给舟山的海洋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舟山海洋文化由“以海为田”逐渐向“以海为途”转变。
近年来随着海洋水产资源的衰退,舟山群岛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逐渐被发现、被认识,并把港口商贸、港口运输作为舟山潜在的支柱产业,人们已经逐步将海洋看作是进行贸易、开辟市场、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通道,“以海为途”的现代海洋文化观念逐步形成。
第二,舟山海洋文化由大陆内聚型逐渐向内外兼蓄型转变。
在历史上,舟山群岛与大陆进行文化交流是主要的形式,舟山海洋文化也呈现出了对内陆文明的依赖,形成了大陆内聚型的文化特点。
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对外开放的深入,舟山逐渐把眼光投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舟山海洋文化形成了内外兼蓄的开放格局。
第三,勇于开拓的精神得到了发扬。
由于历史上舟山海洋文化受到浙江内陆移民文化的影响,而移民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冒险和开拓务实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世界各国在加大竞争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必将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回归曾经是古代人类摇篮的海洋文明。
舟山市海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评价研究
![舟山市海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98b0b6011ca300a7c3908c.png)
Academic Forum舟山市海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评价研究傅小娇,刘贞芳(舟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舟山 316021)摘要:通过全面梳理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深度挖掘其特色资源、精准提炼其价值特征后,对舟山这个海岛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规划、实效、综合三方面的评价,并客观地提出在科学价值观指导下的策略路径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舟山历史文化名城;海岛;保护与利用评价舟山市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拥有1390个岛屿和270多公里深水岸线,是中国第一大群岛和重要港口城市,依海而建、因海而兴、向海而荣。
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传承和弘扬海洋文明的载体,1991年因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军事地位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因旧城改造拆迁造成古城大规模破坏的“古城之殇”引发全国“瞩目”。
2001年编制完成《舟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获省政府批准实施。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7年4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作,全域落在舟山。
舟山的战略地位、发展环境日新月异,机会和挑战并存其中。
舟山历史文化名城既是这座海岛城市的文化渊源根基,同时也是这座愿景为海上花园城的城市软实力保证。
1 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舟山群岛地处中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面向太平洋,是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
群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常居我国空气质量优良城市排行榜前十。
舟山海岸线资源丰富、航道畅通、港池宽阔、锚泊避风条件优越。
1.1 历史沿革 舟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
据出土文物表明,舟山早在5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海上河姆渡文化”,古称海中洲,春秋时属越,称“甬东”。
唐开元二十六年设置翁山县,筑城于义页河,后移至锁山(南宋淳熙年间改称镇鳌山)东南麓。
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d62915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b.png)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地区存在海洋污染、生态破 坏等问题,影响海洋文化名城的
形象。
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海洋 文化活动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布局不够 合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面临的挑战
推进产城融合
促进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 合,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 动。
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舟 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智力
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03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扶持等手段,推动海洋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示范城市。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舟山 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有力保
障。
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的交 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 经验。
舟山海洋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渊源
舟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舟山市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海洋文化,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舟山海洋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 展的需要,舟山市积极推动海洋文化名城建设,通过挖掘和弘扬本地海洋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 文化产业集群。
02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现状 与问题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现状
01
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
![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https://img.taocdn.com/s3/m/a385721bff00bed5b9f31d5a.png)
二
地处海岛的宗教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海洋文化有密切联系,渗透着一定的海洋文化 内蕴。 我们认为, 宗教建筑及其内置的神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体现了特定的宗教思想、 宗教意识和 宗教感情, 具有宗教文化功能。同时, 宗教建筑又不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 而是具体的物质载体, 它需 要创造者根据自已的认识理解, 施展自身的技艺水平, 进行一定的创造, 给以具体化和形象化, 制造者所 处的自然环境特点、 社会人文因素及自身的人性品格, 都或多或少地渗入其中, 使宗教建筑符号具有一 定的世俗文化功能。从美学角度看, 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美学品格, 这不仅是因为宗教建筑有一定的独 特的形式美感, 而且也渗透着创造主体的美感心理内容, 使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互融汇, 从而构成独 特的文化景观, 让人们在直接感受到宗教文化存在的同时, 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世俗文化内涵, 体验其独 特的美感。因此, 海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海岛的生产和生活特点, 都会影响着海岛人群的宗教信仰 活动, 影响海岛宗教信仰人群的文化心理构成, 从而对舟山寺观、 祠庙的兴盛及变迁产生影响, 并形成独 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从中体现一定的地域海洋文化内蕴。 地域海洋文化内蕴, 是指该地域滨海人们在长期与海洋相处并利用海洋资源的生产、 生活过程中所 形成的深层文化内涵, 主要包含涉海地域社会、 经济状况、 意识形态特点及人们独特的海洋文化心理构 成。 舟山寺观、 祠庙的建造及日常宗教活动的展开, 需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这只有在舟山海洋经济较 为发达情况下, 才有可能出现。 古时舟山以种植旱粮为主, 大麦、 玉米、 番薯等是主要食物, 旱粮的商品价 值比较低, 难以变换现钱来采购物品。 但是, 舟山群岛独特的海洋地理优势, 使古时舟山人可以通过海涂 采捕和近洋捕捞获得丰硕的海洋水产品, 并把自食有余的海产品进行商品价值交换, 以支撑建筑寺庙及 “……若乃 展开日常宗教活动所需。 晋初文学家陆云给车茂安的信中, 对当时舟山渔业作了如下的描述: 锯齿比目, 不可纪名。……及其蚌哈之属, 目所希见, 遏回浦, 隔截曲隈, 随潮进退, 采蚌捕鱼, 鳣 鱼有赤尾, ” (见 《舟山市志》 ) “随潮进退, 耳所未闻, 品目数百, 难可尽言。 可见那时 采蚌捕鱼” , 所获海产品的品种已 “连七郡出洋取 《四明续志》 一丈以下者 !!&’ 艘, 过数百。据宋代 载, 当时舟山船宽一丈以上者 #$% 艘, 之” 。以后随着海洋捕捞能力逐渐增强, 产量不断提高, 有更多剩余产品可供交换, 使古时舟山有足够的 财力支撑人们从事大规模的宗教活动。 古时舟山寺观、 祠庙的不断增加, 既反映出人们为礗避出海捕捞生产危险而萌生的乞安心理, 同时 也强化了敢于征服大海, 祈求丰收的意愿。 随着渔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出海捕鱼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正如 “一只脚踏在棺材里, 俗语所说, 出海捕鱼 一只脚踏在棺材外” , 生死未知。而海洋捕捞的技术性要求高, 获得高产十分困难, 这些因素就自然地促使长居海岛的人们萌生对生死的无奈, 更趋于把实现内心意愿 的希望托付于神秘莫测的菩萨、 海龙王和妈祖, 祈求它们保佑平安并满船而归。加之舟山群岛多悬水小 岛, 人们居住分散, 只能借舟为车进行交往, 即使舟山本岛也因山陵交错, 无坦途可轻松往来。尤其是佛 教圣地普陀山, 位于远离舟山本岛的海中, 给古时舟山人朝香拜佛带来不便, 加之潮汐和大风影响等原 因, 人们很难随意前往, 最多只能偶尔前往普陀山赶香会, 大多数时间就只能在原地烧香念经, 保佑平 安, 祈求菩萨驱危赐福了。 其实, 对海龙王信仰的衰微虽然原因众多, 但是, 面对进一步开拓神秘的大海, 古时舟山人希望有比海龙王法道更大的神来保佑他们,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无疑是最佳选择。因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6b6b46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舟山海文化典故
1. 沙家浜渔歌
舟山群岛的渔民世代以来都有吟唱渔歌的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家浜渔歌。
这些富有诗意的歌谣,描绘了渔民们劳作、生活、爱情等各种情景,体现了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
2. 东海佛国
东海佛国是中国佛教六大名刹之一,始建于公元6世纪,坐落在舟山群岛普陀山。
佛国素有"海上菩提"之称,每年吸引大批香火游客前来朝拜。
3. 舟山海战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在舟山群岛海域爆发了一场著名的舟山海战。
这场战役打破了中国海军在近代战争中的连败颓势,成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一个重要经历。
4. 龙宫窑遗址
在舟山群岛岙山发现的龙宫窑遗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海陆交通瓷器烧制基地。
大量出土的精美瓷器制品,见证了古代舟山人民的工艺智慧和海上贸易活动。
5.把舵手
把舵手是指在舟山群岛从事船只驾驶的特殊职业,他们精通海上航行技艺,善于捕捉风向、潮汐等海况变化,被视为航海的国手。
把舵手不
仅技艺高超,更代表了舟山人民与海的亲密关系。
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这些海洋典故中充分体现了舟山人民世世代代对海洋的热爱、敬畏与依赖。
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
![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e8cc84a0284ac850ad024209.png)
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王文洪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舟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锤炼、形成了一种“海魂”——海洋文化精神。
当文明曙光初现,河姆渡人就已经勇敢地向海洋进军了,清朝康熙皇帝出于“海定而波宁”之意命名舟山的定海,说明它与大海有休戚与共的关系;普陀自古以来即为著名海洋渔业基地,沈家门渔港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渔港之一;“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开海上佛教旅游之先声。
舟山海洋文化精神孕育、初构于古代海洋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中,它包括冒险开拓精神、求变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
一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浙江人、舟山人的骄傲。
河姆渡出土文物及其研究表明:舟山人的海洋文化精神孕育、滥觞于河姆渡。
其根据是:首先,河姆渡人睁眼看海洋,首开原始人的海洋意识。
海洋文化发育的思想前提是必须具备海洋意识,物质前提则是具备造船技术与航海技能,而这两方面当推河姆渡人为鼻祖,史书记载先民“刻木为舟,剡木为楫”,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说法。
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完整的陶舟和6支木桨,以及一只中间挖空、横断面呈弧形、一端收敛的尖圆形的独木舟残骸,说明那时人们已掌握了简单的造舟技术,因而河姆渡人被称为“有舟氏”。
先民借助舟楫涉足海上,向海洋索取生活资料,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由陆地扩大到海洋,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也为往后舟山海洋文化的发达打下了基础。
其次,河姆渡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原始的“种子”。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长河中演进的,社会历史的源头从哪里开始,文化的演化也从哪里肇始。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在定海白泉十字路,岱山衢山孙家山和定海马岙等地发现了45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一些商周秦汉时代的遗址。
出土的文物大多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相同,少数与河姆渡文化第一层相同。
对这些遗址大多学者推断舟山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属河姆渡文化的分支,表明先民们已经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掌握原始的航海技术跨海来到舟山群岛。
论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
![论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2006e6b9f3f90f76c61b56.png)
论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的历史与文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两个基本观点( 一) 历史与文化的关系1.历史与文化都属于特定的时空范畴。
历史是文化的历史, 讲历史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文化,讲文化离不开历史。
历史与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互为载体, 历史建立文化的架构, 文化充实历史的内涵。
中国古代以天、地、人为三才, 人是历史与文化的主体, 说人类创造历史, 其实是说人类在特定时空范畴内创造了文化, 积文化之和便是历史。
2.历史属于已往, 时不再来, 只有历时性。
就像演戏, 当大幕重新开启, 前一幕的故事已成过去。
孔子也曾叹息说:“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而文化则有共时性, 众多古代文化典籍至今流传不衰, 众多历史陈迹成为当今旅游热点。
读李白杜甫诗歌, 依稀与古人相视而笑; 参观秦陵兵马俑, 仿佛能触摸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崔颢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白云是历史, 黄鹤楼则是文化。
历史过去了, 文化却留下来。
3.历史的传承实质是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 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要特别重视对文化物质形态的传承与保护, 如古长城、大运河、西安的城墙、北京的故宫以及遍布各地古迹文物, 包括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项目, 都是中国历史之源, 民族文化的根, 与国人血脉相连。
直至今日,“秦时明月汉时关”, 仍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征。
所谓皇天后土, 自然界乃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自然生态环境也是文化的物质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的命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息息相关。
一旦环境受到破坏, 人类便会遭殃。
人类对自然应该有敬畏心理, 敬天法地决非迷信, 而是一种经验, 一种智慧, 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睿见卓识。
舟山岛屿海洋文化与旅游
![舟山岛屿海洋文化与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4f5f893c43323968011c92b3.png)
舟山岛屿海洋文化与旅游B11历史高保田111003107舟山是我国惟一一个由群岛组成的海岛地级市,发展舟山群岛的海洋文化旅游,对丰富舟山群岛的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海岛民俗文化特色与发展海洋旅游业有着重要意义。
现如今,旅游产业已成为舟山海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其最大特征是将其景观造型、色泽和要素的组合以及千姿百态的岩石等景观依附于海岛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
舟山岛屿海洋文化历史悠久,由于舟山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 长久以来,不时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诸多影响。
舟山是华夏文化海上传播的第一个驿站,据传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药, 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玉女途径舟山,后赴日本,开启了中国文化东进的先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舟山的对外文化交流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给舟山海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极好的机遇, 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舟山世代渔民开发海洋的实践不仅改变着人们现实的生存环境, 而且改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 并逐渐培育起极具舟山特色的渔民精神。
海洋文化是舟山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全面激活了舟山人身上的“文化基因”, 强化了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辉煌的物质成就背后支撑的是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蕴, 是千百年来在舟山群岛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海洋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要推动舟山更好更快地发展, 必须进一步弘扬海洋文化, 为舟山的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与陆地相比,岛屿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和独具特色的人文面貌,其特有的狭小地域空间更能给游客以完整、鲜明的印象感知。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空间交通条件的便捷,岛屿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蓬勃发展。
目前,许多海岛已经成为世界著名旅游景区,例如夏威夷群岛、加勒比海群岛等。
岛屿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带动海岛现代服务业和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浅析舟山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浅析舟山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fcf012ba1aa8114431d94d.png)
毕业论文2011届题目浅析舟山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专业旅游管理学生姓名张三学号指导教师李四论文字数11082完成日期2011年4月目录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 (1)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概况 (2)二、舟山海洋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 (3)(一)舟山海洋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 (3)(二)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4)三、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5)(一)开发优势 (5)(二)开发劣势 (6)(三)开发机遇 (6)(四)开发挑战 (6)四、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7)(一)开发原则 (7)(二)市场定位 (8)(三)品牌建设 (9)参考文献 (11)致谢辞 (12)浅析舟山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09012802张三摘要:近几年,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
舟山是我国唯一一个由群岛组成的海岛地级城市,它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随着海洋经济时代的到来,舟山海洋旅游业发展亮点频频闪光,海洋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旅游格局。
本文分析了舟山目前海洋文化旅游的状况,概括了本地不同的海洋文化内涵,如海洋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交流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以及军事文化。
本文也分析了舟山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阐述其开发的价值,并提出有效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海洋旅游Analysis of Zhoushan Marine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ourism in the marine tourism as a major form of practic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ne of which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general,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 Zhoushan is China's only an archipelagic island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t has a deep ocean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marine economy, highl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tourism in Zhoushan frequent flash, marine tourism products to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tourist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tourism in Zhoushan sea current situation, outlines the different local marine culture, such as marine history, culture, Buddhism, exchange culture, folk culture, food culture and military culture.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marine culture status and problems, and marine cultural tourism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plained the valu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made possibl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Zhoushan, marine culture,tourism development,marine tourism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陆地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蓝色国土”——海洋,并加快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
![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dbe6984b69eae009581becf2.png)
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文化》作者:金德章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包括人生、节庆和交际。
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所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即诞生、结婚、做寿和丧葬。
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活动,亦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
舟山的节庆礼仪,主要指传统节庆。
交际,是指海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行为和礼制。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的祭礼活动。
《礼祀·礼运》中日:“夫礼之初,始渚饮食。
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鬼神”。
许慎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亦云:“金文的礼字,左边是神,右边是行礼之器。
”为此,郭沫若考证:“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有用丰字的,即在一个器皿里盛着两串玉贝以奉事于神,”这就是《盘庚篇》所说的“具乃贝玉”。
后来,郭沫若还说过这样一段话:“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这都是时代进展的成果。
”由此可见,礼起源于原始信仰和祀神活动,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包含人生节庆和交际仪礼。
直至现在,海岛上所形成的各种礼仪机制,其源头无不与我国古代敬鬼神的祭祀活动相关联。
一、舟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缘由。
舟山海岛虽远离大陆,孤悬海外,但大量资料表明,舟山的礼仪习俗,、除了本土文化特征外,更多地体现与大陆类同化的特点。
例如人生礼仪。
中国的传统婚礼始于周朝,又称周礼,通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纳采是婚礼程序的开始,“采”即采择,通常谓之选择媳妇。
纳采的礼物,最早为雁,日后也有羊、鸡、酒等礼品。
但舟山海岛有所不同,往往用两条大黄鱼相送,寓意为金黄闪亮,婚姻美满,成双成对、多子多福之含义。
但基本程序和理念则是完全一致。
再如“请期”,即男家向女家询问迎娶的日子,海岛上称“选日子”,又称“吉日良辰”,即为“婚期”,一旦选定,不能更改。
海洋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
![海洋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a64a803eff9aef8941e065d.png)
海洋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 2011年10月24日 15:02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深厚。
舟山的远古文化与余姚河姆渡文化、余杭良渚文化一脉相承。
五千余年来群岛之上的人类活动,创造、积累了大量的海洋文化遗产,形成创立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和孕育舟山文化精神的根基和土壤。
大家熟知的“舟山锣鼓”“观音传说”“渔民开洋谢洋节”“舟山渔民号子”“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事项,便是舟山海洋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作。
继往,才能开来。
只有对那些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与弘扬,那么,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才会有前提和基础。
从上一周的报纸上,可以欣喜地看到,舟山的海洋文化遗产正不断地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并在修复与升级中焕发新的生机。
15日,“书香溢岛城”——寻访身边的“藏书达人”活动举行颁奖典礼,市民王冰等10人入选藏书达人,其中王冰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的独特建树,获得了个人单项奖。
16日,岱山县长涂镇倭井潭老年协会举办“非遗文化走基层,‘舟山走书’下海岛”专场演出。
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滃州走书”传承人黄素芬及其徒弟徐美清的演唱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长涂镇近日还别出心裁地开展了一次新居民方言大赛,让外地籍居民来比一比谁说的岱山土话更“标准”,既展现了方言文化的魅力,又拉近了新老居民之间的距离。
19日至21日,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干部培训班在定海举行。
有关专家讲解了舟山非遗概况与价值、非遗名录的申报和文本制作、非遗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据报载,目前舟山已经建立起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体系,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29项、市级62项、县级187项,陆续认定了一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建立了一批非遗项目传承和教学基地。
第一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收集17大类非遗线索40205条,完成项目调查4085项,发现了贝雕工艺、船模制作、舟山船拳等有价值的项目。
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_柳和勇
![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_柳和勇](https://img.taocdn.com/s3/m/c63ee7ce08a1284ac85043f7.png)
第1期[收稿日期]2008-12-10[基金项目]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规划课题[作者简介]柳和勇(1950-),男,浙江宁波人,教授。
第26卷第1期2009年3月V ol.26No.1Mar .,2009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 ITIES SCIENCE )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柳和勇(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建设一个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海岛城市是舟山市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城市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既要有一定的理论设计色彩,又需要有纲领指导性和具体可操作性。
其主要由精神文化内涵、文化载体内涵和品牌形象内涵三个层面内容构成。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精神文化内涵,是以舟山海洋文化精神特色蕴涵为基础的舟山城市精神和城市理想内涵相融体系,在“包容、进取、诚信、友爱”的城市精神和海岛城市理想中,融汇着舟山海洋文化的特质内涵。
舟山海洋文化文化载体内涵是有鲜明特色的城市文化整体,应符合海洋文化特色、高水准,有发展潜力和多种文化相融发展等要求。
主要由发达的海洋产业文化、丰硕的海洋文艺作品、完美的公共文化服务、先进的海洋科学研究、发达的海洋教育事业、民本的城市管理文化和良好的市民素养等构成。
城市品牌形象是城市优质特色的集中概括,是城市个性的具体展现,应体现优势优质、个性突出、前瞻规划、公众认同和形象优美原则。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品牌形象内涵主要由海洋文化名城、海洋渔都港城、海天佛国名都、海洋休闲胜地和海岛花园城市等构成。
[关键词]海洋文化名城;内涵;精神文化内涵;文化载体内涵;品牌形象内涵[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09)01-001-10一、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构成的层次性和前瞻性文化名城是一个充分优化的城市文化系统,由许多联系紧密的城市文化子系统构成,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把握文化名城的内涵构成。
舟山海洋文化[1]分析
![舟山海洋文化[1]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fd84731eb91a37f1115cda.png)
千岛之城——舟山
参考角度:地理位置、海岛民俗、旅游景点· · · · · ·
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 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
舟山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称
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国大
陆海岸线的中心,是著名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更 是我国唯一以群岛著称的海上城市。1390个岛屿象一科颗颗璀 璨的珍珠,洒落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
利用当地的贝壳作原料,根据贝 壳的天然色彩、光泽、纹理,精 雕成神形兼备的风景、人物、山 水、花鸟等画屏的工艺美术品
桃花岛,位于舟山本岛沈家门渔港的南面,面积43平方公里,为舟山群岛第七 大岛。其中南部的对峙山为舟山群岛的最高峰,山脉向四周延伸,形成群峰起伏, 层峦叠起的山海风景。 桃花岛古称“白云山”,秦时安期生抗旨南逃至桃花岛隐居,修道炼丹,一日醉 墨洒于山石,成桃花纹,斑斑点点,故石称“桃花石”,山称“桃花山”,岛称 “桃花岛”。桃花岛从宋至明洪武十九年属昌国县安期乡,清康熙初年建安期乡 桃花庄,光绪年间为定海安期乡,民国时改称桃花乡,后几经建区并乡,撤区并 乡,直至今日的桃花镇。
舟山各岛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 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 船作业和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 劳动时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 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
渔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祗,烧化疏牒, 俗称“行文书”。然后由船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肉抛入 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平安无事。祭祀 时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时,放在船上。 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与渔民在大海作业时很有 可能被巨浪吞噬相关。葬身大海是渔民大忌,与“入土 为安”的习俗大相径庭。因此放一副棺材板,以求太平 无事,若死,也得死在家里,才能“入土为安”。这与 他们到市场上去买床,不愿买新的,却要买一张已死过 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愿望相一致。一泛结束, 亦要举行祭祀神祗,称“谢洋”
浅议沈家门的海洋文化特色
![浅议沈家门的海洋文化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cfd73df80eb6294dd886cfe.png)
浅议沈家门的海洋文化特色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舟山社会科学》作者:阿能文化品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有益的构建性因素。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海岛文化底蕴浸润着舟山这座城市。
因此,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展示沈家门人文底蕴,提升沈家门城市文化品位,实现“文化立区”,建设独具特色的海岛城市经济、文化辐射区,是促进沈家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一、渔民文化是沈家门的一大特色定海与沈家门都在舟山本岛,但定海古城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一直来作为舟山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文化底蕴深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海岛市井文化,有其原汁原味的沉淀。
而沈家门在这一方面是无可类比的,因沈家门在道光年间还是舵岙所属,建镇始于民国21年(1932年)。
但沈家门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定海展复开海禁后,渔业商贸开始发达。
清同治年后,有各地渔业公所驻在渔船1500余艘,浙东第一渔镇独特的韵味和风情在沈家门尤为明显,渔民文化成了沈家门的一大地方特色。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渔业基地,全年区域海水产品总产量在130万吨左右。
海水鱼年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商品鱼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在全国排名第一,素有“中国渔都”。
沈家门渔港东起半升洞,西至平阳浦,横贯11.4公里,港内可容纳万艘渔船锚泊和避风,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鱼货集散地。
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是全国最大的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现有固定资产3.8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渔港岸线1200米,500吨级以上浮动泊位18个,分活、鲜、干、冻四大交易区域及加工、配套服务区,市场年交易总额在30亿元左右。
于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鲜活农副产品定点市场,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确认为全国最大的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载入《中华之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颁“展海令”,居民渐增,传入小对、小捕作业,渔业逐步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社会科学》作者:盛观熙一、舟山出土与发现解放以来,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地区的白泉十字路、大衢孙家山、马岙唐家墩等地发掘出的大量兽骨、贝壳、石斧、石犁等打制石器,以及许多陶制器皿研究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许多原始先民在舟山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栖息、繁衍,而6000年前的舟山,则早已进入了农耕渔捕时代。
1985年5月,定海城区蓬莱新村出土春秋时期炭化稻谷,其谷粒形状大小与现代水稻基本相同,尚留有清晰的谷芒,遗留物分为粳、籼二种。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昌国县富都乡当时已大面积种植水稻,因此,农业经济应该是当时舟山地区的一个主要产业支柱。
在定海区马岙镇唐家墩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曾经从出土的陶片中发现已经炭化的稻谷。
著名考古学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曾亲临该地考察后,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是从中国江南地区舟山传人”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考古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福永光司为团长、天理大学教授金关恕为副团长的“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江南学术调查团”曾多次来舟山马岙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称:“日本弥生时期的稻作文化和(舟山)马岙关系密切,是中国大陆经这里传人日本”。
大量出土器物雄辩地证明,舟山具有良渚文化和河姆渡第一、二期文化的特征,舟山的先民源渊于吴越,与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和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从而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具有极其鲜明海岛特色的稻作渔捞文化。
1975年,在定海区白泉十字路口出土新石器时期的条形石锛、泥质红陶鸟形盏、多角沿釜、牛鼻形器耳、猪鼻形支座、圆锥形和牛舌形鼎足、圆形镂空豆等大批富有特征性的器具,从这些器具形状来分析,明显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二层,距今约5500余年,这是舟山地区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之一。
同年,在岱山县衢山镇蛤蟆山遗址出土了一批陶质鱼轮和网用沉坠等渔用工具,这些出土器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海岛地域特色。
1978年9月,在定海区马岙唐家墩出土有长条形有段石锛、圆锥扁身石镞、石斧、石犁等打磨工具,鱼鳍形鼎足及小口球腹釜、夹炭黑陶、纺轮等,纹饰以素面为主,也有绳纹、弦纹和划纹,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猪骨、鹿骨、贝壳以及内壁带有稻谷残痕和米粥糊的陶片,从而确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相当于河姆渡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余年。
遗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期的遗址12处,商周时期遗址8处。
1980年,嵊泗县菜园镇基湖村在距海边200米处,出土夹沙红陶、陶罐、陶盘、三棱形石质箭头等一批文物,经考证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
1984年,定海区金塘镇发现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址群9处,其中以柳行、傅家山、稽家墩、晒谷墩、李家墩遗址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文物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及大量的印纹陶片。
1985年,位于岱山县大衢岛上的太平乡勤俭村孙家山遗址,出土一批早期文物,从出土的众多文物及其特征来看,多数属于河姆渡一层类型,如落胎镂孔灰陶豆、象鼻形丈座、三棱形及鱼鳍形足鼎、长条形有段石锛、弧边三角形镂孔的装饰风格等,而大型的陶盘更具有浓郁的海岛地方色彩特点。
此外,在定海区的潮面、马目,岱山县的馒头山、蛤蟆山等地都曾经发现年代相当于良渚时期的文化遗址。
上述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说明,至迟在距今约6000年前,首批原始先民就已经在距海边不远的舟山本岛——白泉十字路定居,以后在马岙唐家墩、大衢孙家山、嵊泗菜园等地方增加了新的居住点。
舟山海岛上的原始海洋文化,直接承袭了大陆河姆渡文化的影响,是河姆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奔流不息的海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舟山海岛的蔚蓝色道路。
科学家对古代地质地貌的测定,证实了我国在第四纪末次冰期,也就是距今约20000-15000年前,海平面下降将近150米左右;当时整个东海大陆架包括台湾海峡,大都露出海面,成为相互连接的陆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可以从陆路到达沿海的各个岛屿。
在距今9000年左右,冰川逐渐融化,海水升涨,沿海大陆架又成了汪洋大海,从此,大陆上的古人类必须借助于水上航行工具,才能到达与大陆分离的岛屿,包括舟山群岛、台湾本岛,日本诸岛及南洋各岛屿等。
2001年,在定海册子、普陀虾峙、岱山渔山等海域内,当地渔民在拖网作业时,捞获多批古动物骨骼(最深一次在海深96米处拖得,总数约130余件)。
舟山市博物馆于2002年9月将这批古动物骨骼送北京有关专家鉴定,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祁国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兴研究员、美国人类学博土、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何传坤教授的考证,它们分别是40000——10000年前的大型动物:古棱齿象牙齿、德氏水牛下颌骨、犀牛下颌骨、糜鹿部分头骨等四种古生动物骨骼。
这类动物骨骼均属更新世晚期,50万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一带的古动物群,随着第四纪冰川运动进入间冰期,古黄河、古长江、古珠江的出海口全部东移,内海缩得很小,舟山、台湾和大陆连成一片,这些动物无法适应寒冷的环境,逐渐由北向南方迁徙,在舟山、福建、台湾等具有常绿阔叶林生态环境走廊生存下来,形成和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种群”完全不同的动物种群。
以后由于地壳变化,这些动物再也无法回到大陆。
这类古动物骨骼的发现,有力地印证了地处滨海平原的舟山,当时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等连为一体,陆路相互连通。
从人类学的观点分析,舟山人或恐祖先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舟山人。
我们综合分析从舟山各地发现的30多处新石器遗址中,有4处与河姆渡遗址的第九层文化相同,即距今7000余年,其余属河姆渡一、二层文化,距今5000多年,从文化内涵分析属河姆渡文化,同时也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表明,这种滨海文化的布局,来源于当时居于先进文化地位的河姆渡人;从地理位置看,舟山与河姆渡仅一衣带水,全市大小千余岛礁星罗棋布在2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其中各大岛屿相互的距离很近,从河姆渡出发沿海岸行驶,抵达舟山群岛,是我们的原始先民十分容易做到的事情。
二、舟山史前航路的起源史前海上航路的起源于何时,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它是随着人类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在漫长的岁月里才逐渐形成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创造和使用独木舟、木筏、竹排、皮筏等水上航行工具。
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6支木桨和舟形陶器测定,使用划桨技术推进的航行,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
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用青冈木制成的长条形桨翼和短柄木桨;在杭州水田畈遗址挖掘到数量较多的木桨中,有宽翼和狭翼两类,其宽翼式木桨宽而扁平,端部前成尖形另作柄捆绑其上;狭翼式为独木削成。
上述两处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2002年11月19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T0512、T0513和T0412考古探方,约地下第九层文化层里,发现了一条古代的船舶。
这是一条长5.6米、宽53厘米、深20厘米的独木舟,虽然船帮有些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但是,在船体凹面内,还有支撑横木的痕迹,这是一条近乎完整的独木舟。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在出土古船的船身旁,还不规则地摆放有几根粗木条;在船身的东北侧,还发现了四五根形状不一的木桩,估计是用来固定独木舟的。
根据专家的考证,出土的现场估计是当时的一个船坞;从文化层和造船器具、木质分析,船身纵向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
该古船为单体用“石锛”制造而成,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船,距离现在已经有7500到8000余年的历史。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用C14进行测定,一些出土的木器距今已经有8000至7500年,其年代明显早于河姆渡的文化历史。
在此之前于2000年10月,在英国约克郡斯塔卡尔海滨曾经出土过一支距今9500年的船桨,这个年限已经接近新旧石器时代的交界点,遗憾的是至今未能发现船的整体。
而萧山跨湖桥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古船,把全国和世界记录一下子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根据以上出土实物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地认为:早在七、八千年以前,河姆渡人已经能够熟练地制造独木舟,并运用木桨作推进工具,除了在内陆的河流、湖泊水面活动外,亦已经到近海附近进行活动,经过千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的海上移民,从而先民到达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东南沿海各岛屿定居,这种大陆先进文化的传播,就是史前海上航路的起源。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可以视作早期先民广泛利用舟楫行船的明证。
考古文物出土表明,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出土的锛、斧、镞等打制石器,以及夹砂红陶、灰胎红衣陶、黑陶等文物,与大陆沿海的龙山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可以说明新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航海活动水平。
新石器时期,中国大陆沿海的先民如莱夷、淮夷、岛夷等开始走向海洋,并且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海洋文化。
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小珠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在沿海和岛屿文化传播的态势分析,中国原始航海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近距离的沿岸与临近岛屿之间的航行;发展到较远距离的沿岸航行,与跨越半岛之间或海峡的航行;再逐渐演变到远洋深海漂航。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与航海能力的逐渐提高,新石器时代较远距离的沿岸航行,与跨越半岛之间与海峡间的横渡航行进一步发展。
在朝鲜半岛南部庆尚南道蔚山郡新石里、釜山东三洞、东莱多大浦等遗址中,出土发现有印席纹直口筒形罐,这种器物的形状与辽东半岛小朱山下层和后洼下层文化特征相似;又在朝鲜半岛北部义州郡平安北道美松里洞穴遗址中,亦出土有印席纹及之字纹的陶器;甚至在俄罗斯的远东滨海城市——海参崴查伊桑诺夫遗址中,也出土了刻划纹直口筒形罐和弦纹陶器,从而表明了我国辽东半岛的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与朝鲜半岛、俄罗斯等沿海地区的先民们,互相建立了沿岸性的海上交通往来。
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殷商时期,独木舟与浮筏逐渐演变成为木帆船,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舟”字说明,当时的木帆船左右对称,方头、方尾、平底,首尾部分略翘,前后两端有甲板,而且船体有可能在结构上带有横梁或横隔板,这种航海船具已经是一种比较先进和成熟的水上运载工具了。
《国语鲩齐语》记载:“越裳献白雉,倭人贡畅草”。
从而可知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经通过海路,东与日本、南与越南有了海上往来。
《汉书鲩地理志》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封萁子于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近年,在朝鲜平壤市乐浪地区的一千余座汉墓中,从出土的大量绢、罗等丝织品来分析,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中国的丝绸就已经输入朝鲜。
日本学者研究认为:远离中国一万多公里的南太平洋孤岛——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均来自中国南部,这是日本大阪医科大学松木秀雄教授与福岛县立医科大学平岩幸一教授,联合对血液中的抗体遗传基因分析作出的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