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选修课论文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一、开设意义研究(一)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人文素质修养的目的。
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水平,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素质”、“提升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
邹积艳在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王秀娟就文学欣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实行探讨。
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实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并不多。
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去最基本的兴趣”。
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作用的最好形式”。
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
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罗杰文还指出,文学欣赏课要促动健康人格的完善,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
教师应注意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对学生实行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动其健康人格持续完善。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学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鉴赏论文范文一: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文学鉴赏;当代文学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
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
其实不然。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
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
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
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
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姓名:罗泽东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号: 200601080107 指导教师:兰毅与生命体验伴行的诗文永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华夏的诗文向来以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和炉火纯青的意境刻画闻名遐迩。
数千年来,华夏诗文为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除其华美典雅的辞藻韵律,带给人无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美感外。
还在于它拥有饱含洗尽铅华生命感悟的意蕴,能给予人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洗涤。
笔者以为:品诗,下者品词,中者品韵,上者品意。
顾名思义。
品诗初级阶段,乃品诗之遣词造句。
档次如同垂髫蒙童熟悉三字经千字文,囫囵吞枣,只知其形。
有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懂诗。
因为潜移默化之间,诗的韵律已经镌刻于脑海。
不谈出口成文,至少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古时有典故高山流水,引喻知己难求。
华夏艺术,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意蕴。
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登堂入室的标志就是意蕴的有无。
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思绪情感,显然不能称为会品诗。
除诗外,华夏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学史里,词也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明珠。
它格律虽不及诗精致,字斟句酌间也不如诗字字珠玑。
但它所修饰情感的细腻显然比诗犹有过之。
词起于隋唐,兴盛于赵宋。
受累于赵宋偃武修文,词总给人一种哀婉缠绵伤春悲秋的香闺女儿态。
但这显然不是词的真意。
如同诗中也有六朝遗风上官仪的“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的绮丽婉媚,词中也不乏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般豪情状语。
诗可以说写的是<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词表达的同样是生命。
两者若要永生,首要合情。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若说什么能隔世神交,唯有情感共鸣了。
大一下选修课文学欣赏论文《沧浪之水》(优秀范文五篇)
大一下选修课文学欣赏论文《沧浪之水》(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大一下选修课文学欣赏论文《沧浪之水》文学欣赏读《沧浪之水》有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本书中主人公池大为出身低微,父亲池永昶在他十岁时带着他来到一个名叫三山坳的山村。
当年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摘帽后还是被赶出了县中医院。
十年来,他在三山坳行医,救人无数。
十年前,也因为坚守做人的诚实和正直而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生坎坷不已。
然而,父亲在看到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如释重负般撒手人寰,留下池大为一人。
池大为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名为《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的书,他开始思考父亲一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父亲高贵的性格和操守造就了池大为坚守心灵自由的高贵精神血统。
他敏感,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着强烈而不容质疑的平民意识,很有原则性地跟着自己的心灵行事。
上大学时,他与高干家庭出身的许小曼谈恋爱。
初恋在一般人眼中应该是非常美好的,可是他接受不了许小曼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于是两人分了手。
研究生毕业分配时,他被人暧昧地与他和姜教授女儿的婚事联系起来,他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为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主动放弃了,尽管对女孩印象不错。
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了卫生厅。
对同事莫瑞芹给自己介绍的女朋友屈文琴各方面都满意,仅因为她过于热衷权力,善于逢迎上级,两人的恋爱关系最终不了了之。
最后找到的对象董柳,各方面都比不上前几任女友,但因为她淳朴而没有太高贵的优越感,不逼着他去往上“爬”,两人就顺利结婚了。
强烈追求个人的道德和民主平等的池大为最初认为,两者是完全没有矛盾的。
池大为分配到卫生厅工作后,这个每个人都围绕权力作向心运动的官场,使他不知不觉受到一些影响。
尽管不认同,但是也明确地意识到权力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不知不觉中“以前根本不屑一顾的东西,现在倒成了向往的目标。
他直到六年之后与同学匡开平交流时才意识到,自己早有一部分心思跨出了自己坚守着的精神领地,扎根在了权力和世俗中,意识到自己其实也还是在用流行的眼光看世界、看自己。
文学鉴赏论文15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
文学鉴赏论文15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文学鉴赏论文摘要: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论文文学文学鉴赏论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一、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一)现代人国家至上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爱国是现代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
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利益、反对国家的分裂仍然是现代中国人的共同情结。
当我国经济不断走上富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体育竞技摘金夺银充分展示大国风采时,中国人是举国欢腾为之欢呼雀跃;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时,中国人热泪盈眶;但当台独的呼声不断叫嚣之时,中国人是强烈抗议并且义愤填膺。
这些爱国情愫就是源于古代文学倡导的爱国思想。
“正道直行”的屈原,其爱国的赤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一心报国而终不为皇上所用的陆游,临死前喊出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声,其满腔的爱国热情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见《愤》《示儿》)。
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就是这样在古代文学所弘扬的爱国人物的爱国思想积淀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慢慢孕育而成。
(二)现代人自强不息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现代中国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低下坚强的头颅。
在解放战争年代,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彻底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同样凭自强不息的精神,独立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神舟六号、七号、八号宇宙飞船乃至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从而震惊了全世界。
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期末论文
唐诗宋词---我的良师雅友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语文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
这句话不仅使我从小就爱上了唐诗宋词,而且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就对唐诗宋词更加情有独钟了。
进入大学之后,我依旧选择了唐诗宋词鉴赏这门选修课,因为我一直深信,人的一生如爱上了唐诗宋词,那就好比交上了一位高品位的良师雅友,人生就会更华美光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和唐诗宋词相伴的日子越来越多,就会越发感觉自己离不开这位良师雅友了。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语文,从当初的识字断句,到后来的阅读写作,语文课一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
还记得初中高中写作文拟制标题的时候,唐诗宋词帮了我很大的忙。
当有时候作文标题一下子想不出来时,脑袋里突然冒出一句唐诗宋词,灵感顿生,标题涌出。
每当那个时候我都非常感谢唐、宋的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他们,是他们给了我灵感,让我得以文思泉涌。
唐诗宋词是千年的佳酿,品之令人陶醉;是清澈的甘泉,饮之令人心旷神怡;是天籁之响,闻之令人豁然开朗;是禁得住岁月考验的永远时尚的长卷,览之能启迪人们无限的才情。
读唐诗宋词,让我明晓了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无悔。
走进唐诗宋词,孤独是一种意境,寂寞是一种享受,惆怅也不失一种潇洒。
走进唐诗宋词,我们能体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情怀;能品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离别情愁;能领味到“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思乡之情。
走进唐诗宋词去感受珍视朋友情谊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去感动送别惆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去感悟朋友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走进唐诗宋词去领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无悔;去领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情苦涩......“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读到李清照就想起爱情,诗词里面假如少了李清照,必然会有一页黯然无光。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第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疯子与孤独者的悲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
而《孤独者》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魏连殳这个社会“异类”最终被“消灭”的悲剧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性、封建礼制的残酷。
下面笔者将浅析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相似点。
一、主题《狂人日记》与《孤独者》主要都以揭露和批判残酷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为主题。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五四新文化特征,表面上写“狂人”的被迫害妄想症,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脉络。
《孤独者》或许正切合那句话:“错的不是我们,是社会。
” 魏连殳和“我”都是具有先进思想、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新青年”,却都遭到封建传统势力的迫害。
同时鲁迅通过叙事者“我”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几次对峙,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
”①二、思想内容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和《孤独者》都表达了鲁迅的叛逆和不妥协精神,同时也有鲁迅自身的迷茫。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我”——一个“疯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赵贵翁和他的狗,街边的小孩和女人,狼子村的佃户,甚至是自己的哥哥,似乎人人都包藏祸心。
然而看似疯狂的想法掩盖的是真实的黑暗,且这种“黑暗”像潮水一样渐渐涨高,从肉体上的“吃人”,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到来自麻木的亲朋的压迫,最后是自身也被毒害,丧失意志而成了“吃人者”。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和恶性循环反映了鲁迅对社会发展拘于困境的忧虑和愤怒。
而《孤独者》的主题与《狂人日记》相似,同样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
《孤独者》中魏连殳的短暂的一生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更深刻沉痛的悲剧。
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写魏连殳作为一个“异类”被人排挤,不但因舆论压力失去了原本薪水不错的职业,最后嗜书如命的他竟然不得不卖书维持生计,反映出封建社会传统势力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
古代文学鉴赏论文3800字_古代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鉴赏论文3800字_古代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鉴赏论文3800字(一):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涌现出许多璀璨的文学作品,成为时代的标志与象征。
自古以来就有对前人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习惯,我国古代文化鉴赏史与创作史相辅相成,自成体系。
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模式,能够掌握各个朝代的文学鉴赏理论,熟悉其中的规律与根本,有利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结构,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
笔者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概念,分析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意义,提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视角转换;实践探索一、古代文学作品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较为出名的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难得的瑰宝,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这不仅代表着我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与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还是我国文人雅客的先进思想与精神的集合体,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能够从中接触到作者内心所想、所感、所愿,能够历经历史的长河,跟千年之前的知音共享同一段经历与情感,产生思想与精神上的共鸣,这是文学作品带来的力量,也是千年之前的文人雅客带来的美妙交流。
二、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教材共四本,从上古神话到先秦两汉,从三国历史到唐宋元明,直至清末民国之前,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范围之内,整个教学时间大约为两年,但远远不能将其中的文化精髓一一讲解详细。
从文学鉴赏本身的内容来看,较为传统的鉴赏方法主要是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其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之后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题目内涵、作者生平经历,在了解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就需要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段、艺术特征等。
上好文学鉴赏课论文
上好文学鉴赏课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绝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平均用力。
这根据不同的作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
文学作品的教学实际上一言以蔽之:就是审美——形象美,结构美,技巧美,语言美。
把握到这一点,就回到了初衷。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文学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四书”、“五经”是主要的教学内容,诗词作品被排斥在外,戏剧文学被禁止阅读。
文学教育是一个严重的缺憾。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起起伏伏,如今,加强文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共识。
同时,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文学教育的范本。
因此,用好这些“例子”,就是要上好文学鉴赏课。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是语言的艺术。
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反映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它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比较起来,具有独特的间接性、观念性、想像性和超越时空的自由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精神现象。
中国现代美学通常把它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文学体裁。
基于文学的特点,文学鉴赏课应该抓以下四个方面:一、抓形象。
文学以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精神世界。
文学课要把通过语言艺术刻画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放在第一位。
形象大于思想,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来认识形象、认识生活、理解人生,受到美的陶冶,得到思想启迪。
中外文学画廊展的艺术形象,如诸葛亮、鲁智深、孙悟空、贾宝玉、阿Q、范进、孔乙己等等,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显示出不朽的意义,以其深厚的底蕴和艺术魅力,给人们以多方面的教育。
如果忽视了形象,就等于忽视了文学,忽视了美,忽视了人生。
文学鉴赏课不抓住形象,就没有抓到关键,学生就缺乏形象感染,缺乏美育,甚至会成为“美盲”。
上文学鉴赏课,就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内容,感受形象;驱遣想像,再现形象;进入情境,理解形象;发掘意义,评价形象。
选修课论文(文学作品欣赏)
文学作品鉴赏题目:论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_作者:张展博班级:水工09学号:20120406372011年12 月13 日论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内容摘要:苏童的小说在语言、叙事结构和思想层面上都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先锋意识。
这些意识集中地体现了苏童个人的哲学思维。
人们在苦难压迫下求取生存却始终挽救不了精神危机,苏童在其中寄寓了关于生存哲学的深刻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在与现实的适应中的艰难深刻地揭露了进化论的悖论。
苏童在小说中极力渲染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深刻影响及“性”与罪恶的关系,展现了心理哲学的思维特色。
关键词:生存哲学进化论悖论精神家园心理哲学泛性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期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这期间,出现了众多的先锋派作家,像马原、莫言等。
苏童的小说也是先锋派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洋溢在苏童小说中的哲学思维尤为显得独特而颇具魅力。
生存哲学与迷茫人生人一生都在面对生存问题,每个人都渴望生存并获得健康、自由、幸福的人生。
人们不断在生活中挣扎,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游走。
人真的可以获得自己希冀的人生吗?苏童在小说中给予了否定:挣扎的结局是迷茫的结局。
在《妻妾成群》中,颂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女大学生,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了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
在这个充满封建意识的家中,颂莲不得不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她有清纯的气质和活泼的性格,却在这个家中不得不积累争风吃醋的经验。
为适应环境、求取生存而成为了牺牲品。
在小说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意识:人们拥有了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却往往在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被现实的洪流所泯灭。
相反的,成为了无路可走的人。
另一类生存是逃亡的主题,是由受难的乡村逃亡理想的幸福之地——城市。
在苏童的相关小说中,逃亡首先表现在对固有生活环境的摆脱。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4000字
文学经典鉴赏论文4000字文学经典鉴赏的意义文学经典作为文化的精华,保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读懂经典文学不仅有助于增长个人修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了解历史和文化、提升思想素质等。
然而,有一些人认为经典文学过于古老、深奥、枯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对于经典文学缺乏兴趣和认知,甚至将其视为过时的资料。
实际上,这些经典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价值观的演变和历史的演进,更凝聚了前人智慧的心血,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珍贵的思想财富。
因此,要真正读懂这些经典,除了熟悉文学鉴赏方法外,还要具备开阔的眼界、深刻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
文学经典鉴赏的方法文学鉴赏方法论主要包括: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语言学和文化学等。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评价,揭示作者创作的意图、艺术特点和内在的思想内容,并从中获取感悟和启示。
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传统批评法:主要是基于艺术风格、文学技巧、人生观、审美情趣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比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理论,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类存在感受的一种方式,作品要有“存在”意义才能成为艺术。
(2) 结构主义批评法:主要关注作品的结构、符号、象征、意象等方面。
把作品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寻找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3) 后现代批评法:是指对以“现代主义”的观念为基础的“新批评”(New Criticism)形成了挑战和反思,强调文本和读者的主观构造,主张以个人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和诠释作品。
2.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研究,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它们是对文学范畴内诸多问题的研究,比如文学的定义、文学的流派、文学的风格等等。
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文学批评的框架,明确分析文学作品从哪个角度去看,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还是从人性出发去看等等。
选修课《欧美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欧美文学鉴赏本学期的欧美文学鉴赏,老师主要领着我们一块重新赏析欧美文坛的不朽之作。
有《简爱》、《呼啸山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有《简爱》、和《呼啸山庄》。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
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
她描写的简。
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艾米莉.勃朗特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
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
女人的尊严与爱——《简爱》《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强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的一本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
经典文学鉴赏论文3300字_经典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经典文学鉴赏论文3300字_经典文学鉴赏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经典文学鉴赏论文3300字(一):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审美分析论文【摘要】阅读并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背景,还有利于学生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对部分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助于学生体会西方文学语言在人物刻画、主体结构和语言特色方面的独特魅力。
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阐述了帮助学生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作品;鉴赏;阅读审美【作者单位】马海艳,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上,英美经典文学有极大的影响力。
阅读并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背景,还有利于学生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
尤其是对部分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助于学生体会西方文学语言在人物刻画、主体结构和语言特色方面的独特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
现阶段高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阐述了帮助学生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思想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
英美两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时代背景和很多社会风俗都会被写入文学作品。
世界文坛不少知名作家都来自英美两国,他们的作品广为传颂。
如海明威、爱默生、莎士比亚以及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具有较为鲜明的语言风格,表现了特定的人文思想及独特的时代背景。
因此,在英美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的英美文化背景,才可能领会作品的精髓。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读懂了西方文化,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审美能力。
通过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了解了英美两国的文化历史,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了知识面,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
文学欣赏相关论文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文学欣赏相关论文篇1浅谈幼儿文学作品欣赏存在的问题及引导方法幼儿文学作品指的是专门为学龄前儿童所创作的的文学,是幼儿重要的精神食粮,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增强幼儿的道德感,丰富幼儿的语言,还可以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愉悦的情感体验,既培养了幼儿美感和审美能力,又满足了幼儿审美的表现,创造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可见对幼儿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有其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在幼儿园中有组织的文学教学活动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创造:朗诵和复述、表演、创编。
文学欣赏是基础,文学创造是提高。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贫乏,欣赏水平很低,仅凭倾听语言符号对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的艺术再加工,很难将语言材料转换成头脑中的形象,导致在平时进行文学欣赏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幼儿对文学欣赏兴趣不浓,或兴趣持续时间很短,欣赏主体变被动,欣赏流于形式;文学欣赏变成简单机械的朗诵、复述等状况;又由于幼儿园的课程是个广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幼儿园的文学欣赏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要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道德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幼儿,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持续时间短,缺乏主动性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进行文学欣赏时,常常幼儿刚开始对所欣赏的作品有点兴趣,然后再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主观欣赏时,幼儿就会出现茫然,无兴趣状态,导致教师“满堂灌”,孩子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或道德观的教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毫无兴趣,注意力开始转移,最后老师只能草草结束欣赏活动。
大学选修课:小说名篇鉴赏论文
千古悲剧人物——潘金莲摘要:《金瓶梅》中所描写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安分的女性所经历灵魂的躁动和痛苦。
潘金莲是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中开出的一朵恶之花,罪恶的社会造就了这个罪恶的女人,罪恶的社会又彻底毁灭了这个罪恶的女人。
关键词:潘金莲;婚姻自由;悲剧命运列宁曾将托尔斯泰誉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意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的社会生活。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巨著的《金瓶梅》则是再现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金瓶梅》描摹了绚丽多彩的女性世界。
在《金瓶梅》中所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一个主要角色,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都比较复杂的人物。
凡读过《金瓶梅》的人都是说她是一个坏女人,不过《金瓶梅》的价值,不在于它写出一个令人可憎的女人,而在于写出了这个坏女人的种种恶、德及联系在一起的她所经历的种种屈辱,悲苦和心酸。
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所向往新生活的同时,又自觉地背负着妻妾制,子嗣制等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走向死亡。
小说不是描写抽象人性的恶,而是描写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悲剧。
《金瓶梅》的艺术描写表明,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坏女人。
她的恶德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她为恶所欺,便以恶抗恶,终于自己也成为一个恶人,并被恶所吞噬。
她的悲剧不仅仅表现在一生的苦苦挣扎,失败屈辱,以至于最后被惩罚而惨死,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是罪恶的社会扭曲了她的灵魂,铸造了她的恶德。
她害人终又害己,应该说,在人生的舞台上,潘金莲的悲剧是演的有声有色的。
在她身上释放出长期被压抑的中国女性的生命活力,但不幸这种活力却被邪恶所控制,她是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她的悲剧命运。
金瓶梅中的细节,虽然对潘金莲怀着同情,期待着她能变好,却仍然忠于生活,无情的写出了她的堕落和毁灭。
人称“三寸钉,谷树皮”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不般配的。
这婚姻自然不公平、不合理。
文学欣赏论文范文
⽂学欣赏论⽂范⽂⽂学欣赏论⽂范⽂⽂学欣赏是⽂学作品在读者⽅⾯引起的⼀种思维活动,是⼀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种精神升华的境界。
下⽂是为⼤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学欣赏论⽂范⽂的内容,欢迎⼤家阅读参考!⽂学欣赏论⽂范⽂篇1浅析中国⽂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摘要: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化⼤国,早在⼏千年前⽂字出现不久的时期,就有了各种类型的⽂献记载,包括历史⽂献、⽂学作品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现今留存下来的⾮物质⽂化遗产。
中国⽂学作品作为中国传统与现代⽂化艺术的具体体现形式,是作者通过⼈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环境及背景的描述、事情的叙述等来表述作者的内⼼思想或社会现实的⼀类⽂化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思维和想法的具体形式的载体。
然⽽不同的⽂学作品给予读者的感受⼜不尽相同,在我国⽂学作品的流变中逐渐形成“雅”、“俗”两⼤类别,这两类⽂学作品都具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章从我国⽂学作品的雅俗概念着⼿,从⽂学作品的叙事特点、⽂体特征以及其语⾔风格等⽅⾯对中国⽂学作品中的“阳春⽩雪”与“下⾥巴⼈”的特性进⾏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学作品;雅俗欣赏;阳春⽩雪与下⾥巴⼈引⾔中国是世界上四⼤⽂明古国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说、戏剧等不同⽂体。
⽂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情感或反映社会现状的⼀种载体,根据时代的不同可划分成古典⽂学作品与现代⽂学作品两种类型,⽽⽆论是哪⼀类别的⽂学作品,其写作的⼿法、表达的⽅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雅俗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与作者的情感,对其雅俗性进⾏赏析和探讨⼗分必要。
基于上述⼏点考虑,⽂章对中国⽂学作品中的雅俗的定义与关系做出说明,并结合⽂学作品中的叙事特点、⽂体特征及语⾔风格等⼏⼤⾏⽂特点对中国⽂学作品中的雅俗欣赏进⾏了阐述,详细情况如下⽂介绍。
1.⽂学作品中的雅俗概要1.1 雅俗的概念雅俗是⼀对反义词,在中国⽂学作品之中是相对⽴⽽存在的两个概念,是在⼈们对⽂学作品进⾏⼴泛的、长期的研读之后,在⽂学领域形成的⼀类与作品的赏析和评鉴相关的专业术语。
文学欣赏论文
文学欣赏论姓名:***学号:**********班级:*************诗经中的礼乐文化思想文学是人类借助语言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进行的审美观照,同时,文学也是对个人内心的表达。
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审美认知,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喜、怒、哀、乐。
西部白雪皑皑的高原、东面蔚蓝色的大海、北部寒冷不毛之地、南部崇山峻岭框定出的相对独立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享受着黄河、长江的滋养,脚踏黄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出具有中国面貌、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中国文学和其赖以存在的载体――汉字、汉语和中国文化一样,历经数千年持续的发展而没有中断,同时也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学和文化因素丰富着自身,至今仍然如阳光、空气一样滋养着当代的中国人。
下面结合这学期所学和个人的观点谈一下诗经中的礼乐文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形成。
《诗经》中有大量的植物意象,其中言草者105 处,言木者75处,涉及到了140 多种植物,对这些植物的形态、颜色、特征、生长期、生长地和用途等做了大量直观的记载和描述,使读者获得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
且《诗经》中的诸多植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人类生存或生活服务,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代之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
在先古时代,统治阶级及劳动人民对待礼乐文化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一套法则,雅》、《颂》中居多。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祀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
文学鉴赏论文--对《沉沦》的赏析
对《沉沦》的赏析在文学作品鉴赏的选修课上,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
从神话到古典名著小说,再到中国现代小说,老师将一系列的一些作品对我们讲述了相关内容。
其中有《神话》、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
其中我对郁达夫的《沉沦》印象很深刻,为此也特地到图书馆借了他的小说看了,感触很深。
在看完一遍《沉沦》这部作品时,基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感到的精神和性的双重苦闷,以至于最后走向大海的沉沦经过。
主人公“他”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是正值青春年少时期,“他”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最后被学校开除。
“他”是以广大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却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可是“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在自杀前,对着海面呼叫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作品在最后结尾处的呼吁声给了我很大的感触,那是对祖国的呼吁,快快强大起来吧。
在对这篇作品鉴赏之前,对于郁达夫生前的背景我也做了一点了解。
在课堂上老师也讲述了相关的背景知识,课后我也查阅了一些材料作为补充。
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于已处于困苦境地的家庭产生了巨大打击与灾难性后果,深深影响着郁达夫的成长历程和他的个性心理的生成与塑造。
在他17岁时,郁达夫随长兄去日本求学,开始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日本生活。
在日本生活的日子里,郁达夫和当时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作为弱国的国民,饱受蔑视与欺凌,其辛酸与悲愤都是可想而知的。
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落后,被他国欺辱,没有身份地位。
选修课日本文学赏析课程论文
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题目写)学院:外语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施田力学生学号: 20210131指导教师:马丽丽评语: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论文《试论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主要从作者的简介、作品的内容提要、主题、结构以及文章反映的主旨和对文章的赏析等方面描写了小说《白夜行》的相关情况,具有一定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较全面。
但是有许多的理解都浮于表面,在深入分析研究日本文学的特点与内涵等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活、特色、底蕴,用人类社会学和比较文化的观点,分析掌握日本文学的特点是学习日本文化的捷径。
成绩:教师签名:时间:试论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公共管理学院学号:20210131 施田力摘要: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句象征本书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事件片段如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爱情之中悲切动容。
关键字:推理罪恶黑暗凄凉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原本自身就喜欢看日本的相关书籍、电影。
通过阅读我从中发现,日本的作家在写作风格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上与中国的众多作家截然不同,更加独到,特别是推理类小说,情节紧凑,悬念重重。
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发生,反映出的是人的本性,社会的风气与发展。
东野圭吾是个人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对其作品《白夜行》也是钟爱,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
通过这学期上成春有老师的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课后,再次拿出这本书细细的品味后,有了与原先不同的感受。
所以特写这篇论文,来谈一谈我对东野圭吾的认识和这本《白夜行》的感受。
本论一、东野圭吾的简历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
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之后在公司担任生产技术工程师,并开始推理小说的创作。
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开始专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故事新编
3112004009 121201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生存行为,想、说、写是如此龃龉难合。
不止于此,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个体生存经验里,从古史今世的理性审视之中,步入不惑之年的鲁迅更加清晰地发现,分裂性存在乃是人的基本处境和困境,言意之难只不过是人类分裂性存在的表征之一。
这一哲理性体悟随着他开始创作《不周山》而集中凸显,凝聚在后来持续不断的“故事新编”里,辐射到其他众多小说、杂文文本中,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并对其叙事态度和艺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
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
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
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
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看似荒诞的世界中,他可以任意抒写他对生命的感悟与人生的思索,他就像一个巨人,站在人类未曾到过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感受着复杂的人生体验。
另一方面,鲁迅深深地感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吃人”史。
因此,他对国粹主义者眼中的辉煌历史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与绝望感,对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来的文明史的崇敬之情也就化为“一把辛酸泪”了。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时有这样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因而其作品显示出强烈的开放性,其描写形态同以往的历史题材作品相比大相径庭,开创出一种新型的“古今交融体”。
这种融古铸今的独特文本正是鲁迅“虚妄感”的外化形式。
《故事新编》一问世,立刻便以它那特有的与众不同的色彩、韵味,引起人们的惊奇与赞叹。
恰如书名所示,作家用新颖的艺术手段去处理过去的事,于是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
《故事新编》构筑的艺术世界充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在这个陌生而又怪诞的世界中,现实的荒谬事物摆脱了习以为常的状态,暴露出内在的荒谬和畸形,一些来自为人们尊崇的显赫历史人物消失了长期积淀的庄严神圣,变得出人意外的滑稽可笑。
这种“古今交融体”带给读者的是荒诞、虚妄的感觉,导引着人们反思人类与自身的生存命运。
鲁迅创作这篇小说前后经过了十三年的时间,而其间作者的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这就使故事的思想内容发生了变化。
后五篇较之前三篇有很大的不同。
在书中有许多的小故事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他们大多数都是对一些英雄的赞美与钦佩,而《故事新编》却反其道而为之,他并没有对传统英雄大肆的赞扬,相反,却消解了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故事新编》中的前三篇便是全面消解传统文化所赐予知识分子的救世心态。
补天中的女娲原是创世之母,补天英雄,补天中的后羿原是神话中射日神手,铸剑中的黑衣人原是古越刺客侠文化的化身。
他们的故事传递着救世的英雄旋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
被后人所推崇,而他们的故事也是代代相传。
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这些英雄却被平民化了,他们退却了那些英雄盖世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为生活而奔波和繁忙的百姓。
在《补天》中,鲁迅探寻了女娲补天的真正动机和最终结果,真正动机是无聊,所以创造了人类,而最终结果则是人的丑态,鲁迅从创作动机中将神回归到人,从创作结果上消解了人的神圣,回归到平凡。
《奔月》的故事老少皆知,说的是传说中的后羿射下过九个太阳,英勇无比,而《故事新编》中后羿这个射日的英雄整却被日常琐事所牵绊,每日为了一点生计而
发愁,英雄的气概荡然无存。
他甚至每天起早贪黑只是为了射到乌鸦之外的东西而博得嫦娥的欢心,鲁迅对这种英雄气短的凡俗续写完全拆解了救世传说的神圣崇高,并以明显的现实典故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困境。
《铸剑》中眉尺间与黑衣人的赴死,让我们想到的绝不是英雄英勇,而是看到他们死亡后的悲哀。
鲁迅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他清醒的认识到在黑暗的统治下像后羿一样的英雄最终不能得志的悲惨下场,也亲自尝试了英雄的孤独感,鲁迅把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连,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荒诞,也从另一面反映了他想去救世,却苦于现实的悲凉心境。
鲁迅这种深刻的现代意识表现在《故事新编》中,就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痛苦思考,那种先觉者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又掉进新的虚空之中的绝望之情。
可以说,整部《故事新编》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反思。
面对他人改造的怀疑到返回自我的价值追问,先觉者生存于世的位置问题必然会在鲁迅心中凸现。
鲁迅在小说中采用解构历史的方法,将这些抽象化和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化解为一个个平凡之人,成为滑稽、荒诞的对象,从而呈现出鲁迅荒诞和虚无的心态——一种“独战的悲哀”的悲凉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叹。
这就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关于人生、历史的内心体验和中心感受。
我们既不能否认鲁迅在体验论上痛感中国的“无历史性”,也不能否认鲁迅在价值观上深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恰是鲁迅的深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