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是影视电影的生命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影视艺术概论复习知识点
1. 20世纪是电影的世纪。
2. 中国灯影戏从13世纪开始,就逐渐向南亚、波斯和欧洲传播。
3. 从1877年开始,美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具贡献的发明家爱迪生先后发明了留声机和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机。
4. 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的诞生日。
这一天,法国导演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向公众放映了他所拍摄的电影。
5. 卢米埃尔喜剧片《水浇园丁》情景片《火车到站》6. 中国电影的最早放映是在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一开始就把西洋艺术媒介和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京剧结合起来。
首部中国故事短片电影《难夫难妻》(1913)由郑正秋、张石川编导7. 关于梅里爱:1897年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戏剧纪录片式的电影美学观念;开辟了摄影棚拍片的新天地;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8. 法国电影在1910年之前是世界电影的霸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电影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电影新霸主。
9. 20世纪2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主要流派:印象派电影、先锋派电影。
其中,先锋派电影分为达达主义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如《机器舞蹈》;超现实电影如《一条安达鲁狗》(人本化努力地回归真实)10. 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德国电影两大主流风格是表现主义电影和室内剧电影。
由梅育等人创作的《卡里加里博士》,开辟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先河。
另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名作《疲惫的死》。
在苏联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下,德国出现无产阶级电影有声电影诞生于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了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11. 电影基地的定点和定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电影称霸全球电影市场。
法国百代公司(最早的电影王国),最为叫座的几块招牌是文学片、艺术片、喜剧片和爱情片。
12. 美国的好莱坞:目前最大的电影基地或电影制作与发行中心,全球电影中心,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世界电影的大本营。
美国电影的发源离不开爱迪生。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在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虚构与真实性这两个概念。
虚构是指创作者通过想象和创造,将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情节构建出来,并融入到作品中。
而真实性则是指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人物或者场景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虚构与真实性的关系在戏剧影视文学中一直备受讨论和探讨。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详细讨论。
首先,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虚构,创作者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虚构可以为观众和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并激发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在一部科幻电影中,创作者可以虚构一个未来世界,通过科技的发展和超现实的设定,展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这种虚构性的元素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投入到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中,并获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然而,尽管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实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虽然经过了虚构的加工和创造,但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观众希望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能够有一定的可信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相符合。
如果作品中的情节离现实太远,观众可能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失去对作品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创作者需要在虚构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真实性,以便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表达。
虚构与真实性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虚构为作品带来了创新和想象力,而真实性则为作品提供了可信度和可读性。
虚构性的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亮点,而真实性的要求则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观众的阅读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平衡这两个因素,使虚构和真实性相得益彰。
总结起来,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虚构能够为作品带来创新和想象空间,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而真实性则为作品提供了可信度和可读性,使作品更具影响力。
空房间影评
空房间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空房间影评(一)电影《空房间》,看完有一种理不清道不明的思绪,觉得有好多在冲击着你的心,可是你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正如影片的设计一样,主人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对白,男女主人公从头至尾只说过两句话。
影片的开头,是男主人公在挨家发传单,他看到哪家没人,就撬了锁堂而皇之的进去,当成自己家一样住下,他不但会和主人家的照片合影留念,还帮主人洗干净衣服,修理坏掉的闹钟,光盘机,体重秤,自己再心满意足的洗澡,做饭,住个两天,他再换到别人家,但是他却不是只挑好房子住,而是各种类型的房子都感受一下,终于,有天他撬开了一家富人的别院,精美的装修,豪华的家具,彰显着主人的财力,他进去依然如往常一般参观,而被打的满脸淤青的女主角蜷缩在角落里,她的心已经死了吧,活着的只是一具向游魂一样的肉体,所以男主角进屋时都没有发现她,当男主角向往常一样洗衣做饭时,她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个闯入者,他的老公回来了,对于她的无动于衷又是一顿暴力,而男主角用高尔夫球帮她漂亮的出了口恶气,然后她毫不犹豫坐上了男主角的摩托车,跟着他一起体验这种另类生活。
走进一个摄影师的家,她发现了自己的照片,然后她把原来的自己打碎重组,竟是别样的动人心魄,她终于有了生气,像是重新活了过来,她开始进入男主角的镜头,和他一起留念,一起生活在似家又不是家的地方,终于他们被发现了,被送进了警察局,而警察更是一群渣滓,凭着主观臆断定了男主角的罪,为了逼他招供拳打脚踢,收了她老公的钱就把男主角交由他处置。
这部无声的电影,慢慢推入你的心,让你想要面对这些冷漠、暴力去呐喊,却发不出声,这一间间空房子不是因为主人的离开而空,而是这里面根本没有感情而空,出去纪念结婚纪念日的夫妻回来在争吵,父亲去世多日,儿女竟毫不知情,还是陌生人来安葬,这一间间空房子就像是没有温度的冰窖,这里是家却不像家。
这部片子拍的很文艺,很唯美,特别是里面女主角回忆与男主角的场景,走进养金鱼一家,心满意足的开始睡觉,和她风餐露宿的吃着泡面是一样的,那是她最安心最快乐的时候,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就生活在她的周围,她在镜子里找到了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抚摸他,然后女主角才像又活了过来,她说我爱你,投入别人的怀抱时和男主角忘情的接吻,她为他做早饭,他们一起称体重,一切就像回到了最初。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艺术世界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
艺术真实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真实生活的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
而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它的多重本质使银屏突破纯想象性的精神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
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
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必然又具有“假定性”,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这使得它在真实性、逼真性方面能够达到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惊人艺术效果。
在影视作品中,它具有的特有的假定性与故事的真实、人物的真实都有重要的关系。
然而,即便是纪录片和纪实主义电影,也仅仅是更加重视和依赖影视的记录性,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任何艺术创造决不可少的因素和力量。
即使是写实主义的电影剧本,也必然有对生活的取舍与特定的结构处理,所以,影视和现实世界还是有必要的区别。
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上,与现实世界有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
首先谈到蒙太奇理论,普多夫金曾说:“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蒙太奇的感染力,其实质就建立在这种去粗取精的可能性上。
”事实上,一切艺术创作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它必须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而蒙太奇就是选择或处理现实的方法,它自然也是电影的结构方法。
虽然这种依靠分切、组合形成的蒙太奇手法,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方法,它往往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关系,艺术家在影片中溶进了主观色彩,干预了现实生活,但这毕竟都是在基于现实世界的条件之下,不管再怎样改变拼凑,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材料。
其实,蒙太奇手法可以视作是电影对现实的重塑。
其次是电影采用的纪实主义理论,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貌似更为紧密。
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异同
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异同同: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即时真实的记录,以真实性来增强节目的生命力.异:1.专题片表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反映社会生活时有较强的主观意识.直接表现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看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纪录片是对社会生活客观的再现,多采用长镜头,同时展现生活的场景.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纪录片多以新闻方式出现,以新闻镜头记录生活.3.时间不同:纪录片拍的是当时生活,现在进行时.专题片拍的是过去或将来生活,过去式,将来时.4.镜头运用不同:纪录片采取跟随拍摄对象,跟拍或偷拍,是运动性镜头.专题片追溯,摆拍.5.思维方式不同:纪录片是自然生活记录融入画面和解说中.专题片是解释思想,是主观思维,强调写意.表意叙事与纪实叙事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无疑都是一种“叙事”的传媒艺术,但二者在叙事形态上是有所差异的。
简而言之,专题片的叙事,主要是一种“表现”性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营造”;而纪录片的叙事,则主要是一种“再现”性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
如此便见出了“表现性”叙事艺术和“再现性”叙事艺术的不同。
专题片的基本的叙事形态是“表意”的。
专题片的创作或编导,呈现着一种“主体性”或“主观性”的心态特征,营造着一种“有我之境”。
专题片往往不是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进行叙事的,换句话说,其叙事是为“论断”服务的。
它是用充分的论据——声音和画面来证明观点、得出结论,每个所运用的声音和画面要围绕核心理念,来实现对“已知”的求证,往往思想大于形象。
专题片的编导往往借助于重复、强调、排比、对比等文学修辞手法来进行对理念的解说,即“说道理”;在画面的处理上,必要的摆拍,“累积式蒙太奇”,将声画“论据”进行意象叠加,隐喻性、象征性的“贴话”镜头等,都可以增强“言说”的表现力与扩张力。
在声音的处理上,专题片解说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说词是专题片“说道理”的主线,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专题片如此这般地将形象化的画面和声音进行艺术编排,推导出所要传达的理念,是将美的内容、目的和意蕴统一起来。
生命与现实的强音对话--评影片《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审美特征
生命与现实的强音对话■摘要:电影《我不是药神》是2018年国内电影市场出品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本文从创作原则、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对影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围绕影片所揭示的生命与现实的关系展开阐述,并对该题材电影在反映民意诉求,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未来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审美特征社会价值2018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故事片《我不是药神》(以下简称《药神》)。
该片无论是撞击心灵的题材力量,还是朴素经典的结构设计,贴近观众的镜头画面以及精湛细腻的人物表演,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完美诠释了编剧、导演和演员集体创作的智慧,释放了观众观看现实主义影片的渴望和冲动,引发了公众对当下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的关注和思考,延伸了电影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堪称国内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
一、影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其题材和类型,更取决于创作方式,即创作者对所在时代和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立场和创作原则。
《药神》鲜明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首先,该片的题材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影片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陆勇案”,该题材具有社会性、真实性的特点。
影片男主角程勇的原型陆勇就生活在江苏无锡,其原本家境殷实,因患慢粒白血病服用昂贵的救命药格列卫而花光积蓄。
当他发现低价的印度仿制药具有相同的药效后,出于同情心而帮助病友购买该药。
陆勇因销售仿制药的行为涉嫌违法而被司法机关逮捕。
得知消息,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宽大处理。
该事件经媒体广泛报道,舆论反响强烈。
最终,检察机关对陆勇做出不起诉决定。
其次,该片的叙事主题系现实的社会问题。
影片对“吃药难”、“吃药贵”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原生态的表达。
影片编导将主人公程勇的原型陆勇做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现实中的陆勇是慢粒白血病的患者,电影里的程勇是健康人;陆勇的侠义之举缘于同病相怜的心理因素,程勇则是被现实触及灵魂,唤醒其人性的光辉。
第二章 影视艺术的特性
从后期录音到同期录音,从单声道到立体 声、多声道,从无方向录音到逻辑环绕,声 音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 重要的有机体。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 筑银幕和荧屏空间,推动叙事,渲染情绪, 传递氛围,以塑造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 影视的声音艺术一般可以分为人声(即 台词)、音响和音乐三大类型。它们相互交 织,以听觉造型的方式,成为影视艺术不可 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一样,同属于综合 艺术。但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区别于戏剧 艺术的综合性。我们说,影视艺术是一门综 合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即影视艺术的技术性;另一层面,影视艺术 综合吸取了各门艺术(包括戏剧艺术)千百 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华,即影视艺术的综 合性。影视的综与听觉性
一、视觉性
电影和电视都被称为视觉艺术。影视艺术 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们的视觉造型性。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色彩、画面构图乃至 思维,都具有鲜明的视觉造型功能。随着影 视空间意识的发展,造型性已经成为影视艺 术的思维形式和表达方式。
造型不仅为观众创造客观的视觉空间 ,而且还创造主观的思维空间;不仅用来 叙述和描写,而且也用来议论和抒情。在 当代影视作品中,艺术家们总是将各种造 型手段和造型形式结合起来运用,积极调 动影视造型的多种功能,使视觉画面产生 更多的信息和能量,创造更强大的情绪感 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广泛吸收各门 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 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 、摄影、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 。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 ,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一种可 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 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 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 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 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 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 是再现性艺术,又是表现性艺术。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近年来,剧情片在影视界的地位愈加重要,许多优秀的剧情片成为了影史的经典之作。
许多人对剧情片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
本文将探讨剧情片的真实性,包括其与现实的关系、真实性的定义与标准,以及真实性探讨的意义。
剧情片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剧情片的主题常常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通过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
它们可以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例如《华尔街之狼》这样的财经剧情片,描述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华尔街金融丑闻;也可以是根据真实人物塑造的,例如《杀死比尔》这样的动作剧情片,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虚构出了人物之间的故事。
剧情片并不要求完全按照真实事件和人物来呈现,它们有着虚构的成分。
剧情片的编剧和导演常常会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处理。
这样的虚构有时是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但也可能让观众对电影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那么,什么是剧情片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但在我看来,剧情片的真实性不仅仅是指电影故事的真实程度,还要考虑电影对现实生活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一个剧情片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不仅需要具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还需要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真实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人对于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有些人可能更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希望电影能够忠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有些人则更注重电影的情感共鸣和人生思考,对于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那么在意。
探讨剧情片的真实性对于电影创作和观赏是有意义的。
剧情片的真实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
通过电影故事的虚构与现实的对比,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真实世界,并反思其中的问题和价值观。
这就需要电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
在评价一部剧情片的好坏时,真实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一部好的剧情片应该不仅具备精彩的故事和角色,还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观众对电影的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希望电影能够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电影的艺术表达触动观众的内心深处。
影像真实性的探讨
影像真实性的探讨2019-10-29摘要 摄影、电影等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让⼤众获得了最⼤限度了解真实的可能,记录和纪实被认为是摄影的特质。
然⽽其记录功能所达到的真实性程度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影像建构过程并⾮纯粹的机械过程,影像的带“框”性和⼈为化,数码技术的普遍应⽤,“读图时代”的影像霸权都使得其真实具有相对性。
关键词 影像 真实性 读图时代摄影技术在⼯业⾰命的孕育中诞⽣了,⼀百多年来,这⼀⼈类⽂明的产物正在深刻⽽⼴泛地影响着⼈类⽂明的轨迹,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出了贵族、精英的沙龙。
越来越多的⼈怀着各式各样的动机举起照相机和摄像机对世界的每⼀个⾓落进⾏疯狂的复制和表述。
在传媒资本的扩张下,我们已经置⾝于影像的海洋。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为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所不在的影像的影响,“影像时代”已经到来。
通常认为,摄影的特质是记录和纪实。
所谓真实性是指现实⽣活的实体性、具体性。
⼀种事物具有社会事实性和历史真实的可信性。
摄影的真实性指通过摄影⼿段获得的影像中所包含、记录的社会事实和历史状况是具有可靠性。
不含虚饰成分的。
摄影技术的出现,让⼤众获得了最⼤限度了解真实的可能。
然⽽影像所呈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摄影的特质是记录⼈类最早的记事⽅式是图画,在许多史前遗迹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类留下的壁画,如西班⽛北部的阿尔塔⽶拉洞窟壁画。
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壁画。
尽管⾄今⼈们尚未搞懂这些壁画的真正涵意,但可以肯定的是记录与传达信息是其主要⽬的,这证实了⼈类对事物真实性的关注。
随着⼈类⽂明的发展,产⽣了更加抽象的⽂字。
虽然绘画、⽂字都可以记录历史,但绘画充其量只能实现对现实的模仿,⽂字的排列组合因可以随⼈⼼所欲⽽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
1839年摄影术发明了,因通过机械映像与事物相对应,其真实可靠。
性⽴即被⼤众所接受,于是摄影在肖像、科技、国家管理等诸多领域中以记录现实的⼯具这⼀形式得以⼴泛应⽤。
⼗九世纪五⼗⾄七⼗年代,纪实摄影作为⼀个⽐较独⽴的摄影门类开始确⽴。
影视动画短片创作 第1章 动画片概述
图 1-5-2
图 1-5-3
图 1-5-4
图 1-5-5
许多新技术更加快速和迅猛地进入影视动画创 作领域,冲击和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与未来。科 学技术已经成为 “我们时代的神经系统”,它将使 影视艺术成为能够在四维时空“自由飞翔的观察者” (爱因斯坦语)。影视动画艺术正在超越以往的运 行轨道,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从内容到 形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必 然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艺术家的科学 素养也就迫一部地相继问 世,如梦工厂的《小蚁雄兵》、《怪物史莱克》 (图 1-5-2)、《沙鱼故事》、《马达加斯加》 (图 1-5-3)等,迪斯尼公司的《海底总动员》 《超人特攻队》(图 1-5-4)、《虫虫危机》《怪 物公司》(图 1-5-5)…… 这些动画片都有很高的 资金回报率,总票房都在上亿美元。
图 1-2-2
图 1-2-3
图 1-2-4
第 3 节 假定性与逼真性
在动画片创作实践中有一个不能忽略而又难 以把握的问题假定性与逼真性的关系,或者说, 是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关系,或者是生活的真实性 与艺术夸张的关系。
真实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但这种真实性并 不是一草一木般的真实,或仅仅是现象的真实, 而是一种“逼近生活的真实”, 并不完全等同于 真实生活和生活本身,并不是生活自然主义的实 录。这种逼真性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提炼,比生活 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是经过艺术再创造的 真实,是来源于生活本质的艺术真实。另外,一 切艺术创造既要反映客观的真实,又要表现主观 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
图 1-4-1
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观众的思想脉搏、审美需求, 拍摄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影视片才能达到艺术价 值与票房价值的双向成功,做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 统一。
影视美术最核心的四要素
影视美术最核心的四要素摘要:电影美术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电影美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力求细节的翔实到位,二是融入美术师的主观设计。
本文以优秀的电影作品为例,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电影美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关键词:电影美术;画面细节;主观设计;视觉风格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等,其中,美术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美术就像是电影的骨架,在不知不觉中带领观众走进电影所营造的具体情境中。
电影美术创作基本元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力求细节的翔实到位,另一方面要融入美术师的主观设计。
这两方面的要求,涵盖了布景、服装、道具、造型等电影美术的各个环节。
第一个方面是画面细节。
细节决定了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往往记住的是表演、光影、音乐等感官上的体验,银幕上的世界得以鲜活、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源于美术团队对细节的重视。
街道上的一盏路灯、人物衣服上的一枚胸针,最优秀的美术指导往往让观众忽略了设计的存在,全身心地沉浸在美术团队营造出的世界当中。
对细节的重视,应该贯彻两个原则,第一是以现实为遵循,第二是以人物为中心。
以现实为遵循是电影真实性的基础,是做到让观众“不出戏”的保证。
以电影《狼图腾》为例,以全荣哲为中心的美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大量背景资料的收集。
去锡林郭勒博物馆参观学习、购置古董器件、深入当地与牧民交流,大到蒙古包内家具的摆放习惯,小到马鞍的形制、望远镜的选材,大量的细节保证了对历史现实的超高还原度。
电影中小镇的街道上,建筑、街景、墙上的宣传画,都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知青的蒙古包里,小空间里摆满了当年流行的书籍,让观众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这就是好的场景设计,毫不突兀,与时代背景、故事走向融为一体,真实自然到观众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它。
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在区分人物、体现任务方面尤为重要,美术团队通过对环境的精准设计达到突出人物的创作目的。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剧情片开始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涉及到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探讨,这些探讨也使得剧情片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首先,要讨论剧情片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一个事物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本质、内涵和特征。
在电影中,真实性也是指一个故事、情节或场景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受。
而这种真实感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待。
其一,从故事情节入手。
很多剧情片所呈现的故事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的事件或者人物而展开的,这种真实性是指故事情节的源头具有真实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基于美国真实的监狱制度和囚犯生活而展开的;而电影《华尔街》则是基于美国金融市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所创作的。
这些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触动和感受,也容易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其二,从角色性格和行为入手。
剧情片中的角色性格和行为也是影响观众是否对影片真实性产生认知的重要因素。
如果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行为过于夸张,与人类行为的常态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就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真实性的认知。
相反,如果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行为能够反映出人类的普遍规律,那么就会有更加真实的感受。
例如电影《教父》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会让人感到非常真实,因为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律的。
其三,从背景环境入手。
剧情片所呈现的背景环境也是判断电影真实性的重要参考因素。
如果背景环境虚构过于离奇,和现实相去甚远,那么就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真实性的认知。
相反,如果背景环境贴近现实生活,符合普遍认知,那么就会让观众产生更强的真实感受。
例如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所呈现的音乐舞台剧背景是非常符合现实的,这样就更容易让观众对电影产生共鸣。
总之,剧情片的真实性是评判电影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凭借着真实感受,观众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电影的内在意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如果能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体验,那么也可以更好地传达其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理念。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我们来看剧情片是如何创作的。
制作一部剧情片通常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等多个角色的协同合作,他们将通过剧本、场景和角色的设置来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是编剧的想象和创作,而并非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剧情片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创作,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
尽管剧情片是虚构的艺术创作,但其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却常常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社会现象。
许多剧情片通过讲述人物的命运、情感的纠葛、社会的变迁等方式,展现出了人类的普遍性和共鸣。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故事中的主人公安迪通过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逃脱囚禁,这种精神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具备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共鸣,从中获得慰藉和启发。
许多剧情片也常常通过叙述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事件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
比如《美丽心灵》通过讲述数学家约翰·纳什的生活故事,反映了他的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矛盾,触及到精神疾病和社会对异类的包容问题。
剧情片所描绘的情节和事件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常常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价值。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对剧情片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表现在对人物遭遇的同情和激励上,更体现在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认同上。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角,在电影中的浪漫爱情和悲剧结局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让观众体验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脆弱。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情感投入,更让他们从电影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和教益。
剧情片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观众情感共鸣的方式得到体现。
剧情片也通过技术手段和影视语言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让观众在观影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从影视表演技术到特效技术,从场景布景到音效配乐,这些技术手段都让剧情片中所展现的情节和人物更加生动、真实。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因为技术上的细节和表现而产生对电影真实性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是对电影制作团队的认同,更是对电影本身真实和生动的认可。
专题片创作与赏析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韶关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课程总共包括4个主要部分,细分为11个学习模块,四个主要部分包括专题片概论部分,专题片创作流程部分,专题片案例赏析部分,专题片创作伦理与法律部分。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关于专题片中的“真实”,以下理解与本课程比较相符合的有()。
A:追求客观纪录的真实是专题片真实的一种体现B:追求观众的“真实”也是专题片的一种真实体现C:即便在专题片中,我们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D:真实是专题片生命力的源泉答案:ABCD2.在所有的故事性影视作品中,文稿创作一般是作品成败的关键环节,如剧本,而在专题片创作中,文稿的作用不是很大。
()A:对B:错答案:B3.真实是专题片区别于其他影视艺术的重要标签。
()A:对B:错答案:A4.从题材的角度,《大国崛起》、《人民的小康》等专题片倾向归属于()。
A:新闻性专题片B:散文性专题片C:政论性专题片D:宣传性专题片答案:C5.从题材的角度,《话说长江》、《苏园六纪》等专题片倾向归属于()。
A:散文性专题片B:政论性专题片C:新闻性专题片D:科普性专题片答案:A6.下面的专题片,如果只是从名称上来看,大致可以归属于宣传性专题片的有()。
A:XX申奥宣传片B:XX招生宣传片C:XX城市宣传片D:XX企业形象片答案:ABCD7.关于专题片与文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专题片的内容与文化密不可分,交融一体B:专题片蕴含的文化品质是观众热爱观看的重要原因C:制作专题片时,受众的文化诉求应该是我们不太考虑的,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经济诉求D:专题片自产生以来就是电视媒体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答案:ABD8.以下属于专题片传播主体范畴的有()。
A:企业B:政府C:电视台D:观众答案:ABC9.专题片审美以真实为原则,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也就是因为如此,专题片的审美享受往往带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A:对B:错答案:A10.对于很多濒临失传的技艺、语言等,可以通过专题片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后人观摩、学习和研究。
影视美学讲义1
•
儒家美学思想与影视艺术
儒家美学形成了中国 艺术的积极入世传统 文以明道,文以载道:艺术成为承载社会 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工具,社会政治的 传声筒。强调艺术的教育、教化功能。 强调艺术的经世致用的功能。 倡导情理结合,美善统一,内容和形式兼 顾的艺术原则 坚持艺术家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孔子 提出”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宋 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 想都是知识分子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 的表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 这一责任意识的推广。 曹丕当年提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 之盛事”,从一开始中国电影就承担 了相似的功能。拯救民众,启发民智, 改良社会,排斥电影的娱乐功能。表 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 人生(侯曜)电影补充家庭教育,学 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足(郑正秋)
儒家美学思想与影视艺术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孔子的:“仁者,爱人” 达到爱的 的人学思想奠定了儒家 • 途 径的是 美学善即美,美即善的 • 孔子所说的 思想,儒家的思想是以 血缘亲情和超越这个亲情 • 依于仁, 的爱达到社会和谐的美学 • 据于德, 思想。儒家的仁学思想后 • 兴于 来积淀为人性善的主流思 • 《诗〉,立 想,即三字经里的“人之 • 于礼,成 初,性本善”的观念。 2。儒家的思想强调社会 于乐。游于艺。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 性,集体性:”克己复礼” 味,他贬《武》扬《韶》集中表现了 是对个体的要求和限制, 他的道德理想主义思想,和美善统一 强调礼的秩序,强调为了 故,二者皆可抛。” 的思想,他对“文质彬彬”,乐而不 整体的利益牺牲舍弃个体 自由是个体性的, 淫,哀而不伤的强调,是艺术的中和 仁是社会集体性的。 原则,不能走极端的原则,儒家美学 的利益,舍生取义,杀身 儒家的仁是一切德 带有对美的形式要求的轻视和忽略的 行的总和,其顶峰 特点,它是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的 伦理美学,也缺乏美学的严谨性和完 是爱。 整性。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 成仁与西方思想有共同的 • 地方,裴多菲的“生命诚 可贵,爱情价更,若为自由
影视的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
影视的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影视作为一种观众密切关注的娱乐形式,早已成为当代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不仅令我们受益于完美的故事,更能让我们反思生活、家庭、友谊、冒险和不同的文化。
在影视作品表现手法时,艺术假定性和真实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概念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艺术假定性艺术假定性是影视作品中的一种虚构性。
它是由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演员共同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而又以创造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设想为基础。
艺术假定性包括了作品的整体设定、人物角色塑造、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安排、场景的布局等,无不幻化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构艺术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超越了现实,更是由现实所启发而来。
制片人、导演、编剧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注入到作品之中,为观众带来一个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世界。
艺术假定性在影视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承载了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特征。
如同小说、戏剧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影视作品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艺术假定性就是影视作品艺术语言的核心,是作品建立在色彩、音效、场景、画面、人物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以达到将虚构世界打造的尽善尽美的水平。
现代影视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高度的实验性和思想创新,同时许多成功的影视作品都体现了创新的艺术假定性。
比如《黑镜》就是一部阐述了人与科技关系的高度艺术假定性影视作品,为观众揭示了现代人对科技过度依赖的危险性。
而且《钢铁侠》系列也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艺术假定性,电影中钢铁侠的装备、场景、特效等,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他所创造的虚构世界具有显著的艺术价值。
二、真实性影视作品中的真实性指的是作品中出现的故事情节是否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文化、政治现象。
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仅限于描绘的内容的真实性,还涵盖了情感上的真实性和人性上的真实性。
唯有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人性,才能让观众在影片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真实性可以让影视作品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
浅析声音艺术属性中的真实性问题
100王雪玉洁:浅析声音艺术属性中的真实性问题浅析声音艺术属性中的真实性问题王雪玉洁(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作者简介:王雪玉洁(198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现任四川音乐学院播音主持专业主讲教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传播。
【摘 要】结合当前电影中的声音艺术发展情况,从自身的理解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听觉心理学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分析,最后从数字声音技术对电影外部和内在真实性的扩展进行分析,希望对于今后深化电影声音艺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影艺术;声音艺术;真实性;听觉心理学;真实性扩展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100-02当前,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其中,好莱坞电影则是在世界电影发展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票房号召力以及质量方面是行业的重要标杆。
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常常感动于电影故事情节,能感叹于电影所带给我们的真实感,这种电影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则会带给观众强烈的体验感觉,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电影所营造的声音的作用,声音能带给观众良好的体验,电影能给予声音艺术的细胞,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电影的真实性[1]。
这里结合电影声音的发展,重点就电影中声音艺术的真实性进行分析,并较为详细探讨了基于听觉心理学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内容,最后还分析了基于数字声音技术对于电影真实性的扩展影响。
一、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概述所谓的电影声音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电影中的声音艺术,能带给人们较为强烈的真实感,能够让受众利用声音艺术体来进一步感受电影的真实感。
其中,电影的“真实性”就是结合观众的视角,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来思考电影中的内容,这就是较好实现了电影的“真实性”表现。
尽管观众能够认识到电影中的虚幻世界,但如果观众在观看时能够置身于其中的故事情节,能融入到电影中的视觉、听觉,这样就能说明电影的“真实性”的成功。
简述纪录片的定义以及其社会功能
1.简述纪录片的定义以及其社会功能?定义:纪录片是非虚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
社会功能:①、首先,纪录片记录历史,尤其是记录逝去的文明与文化,使历史的瑰宝能够被传承,使其价值成为永恒。
②、其次,纪录片反映生活,它记录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包括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并参与探讨生活。
③、它传播知识,纪录片以客观的态度向人们传播自然、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着人类的认知和体验。
④、纪录片构建时代精神,它通过呈现一些事实,使之成为人们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情感精神等综合素养。
2.世界上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是哪一部?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哪些影响?答:《北方的纳努克》3.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哪些客观纪实学派?答: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美国家和地区相继涌现出了“真实电影”、“直接电影”和“影像人类学”等客观记实学派。
“真实电影”特点:追求客观纪实效果①、用于通过积极表现手法获取客观真实效果,它认为摄影机不应是外者;主动渗入--访谈,组织辩论--才是获得深层真实的有效方法。
②、强调通过主客体接触获取深层真实,多选择善于袒露胸臆、交流观点的人物采访。
直接电影的特点:追求真实客观效果。
①、与真实电影完全相反,它竭力隐藏主观因素--解说、音乐、记者和主持人的出现,一概排斥剪接点中的主观痕迹,竭力保持中立和旁观者的特色,追求客观效果。
②、强调冷静观察、等待、以抢拍和隐藏拍摄记录事件真实过程。
局限性:①、如果把“纯客观”、“不介入”排斥主观因素作为艺术原则,便会使理论陷入绝对化,不科学,不诚实的境地,事实是,选择题材,选择跟踪内容。
高比例的选编素材(比例为几十比一甚至几百比一)无不体现作者的倾向兴趣、感情和追求。
纯客观的以自然主义不可能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
②、其次,注重过程的跟踪记录,往往会陷入冗长、拖沓,并非都是佳作,更不会都受欢迎。
例如意大利安东尼奥尼是一位客观记录手法著称的导演,《中国》4、为什么说《望长城》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答:《望长城》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探索,从艺术观念、方法技巧到艺术形态全面创新;既大胆告别主创者熟悉的传统方法和模式,又不机械模仿照搬某些学派,而是广采博取为己所用,把西方多学派写实技法和艺术策略融入东方虚实相济的艺术传统中,铸成新的客观记录方法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信性有力地支持了电影作为一门感受的艺术, 它强调电影作者对世界和自身独特的主观认识,也强调电影接受者的主观认同, 电影便如此完成对物质世界的一次又一次陈述,它呈现 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独立性的、创造性的陈述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电影世界观。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在整个社会昂扬向上的景观中,却呈现出一派沉寂。
理论家们发出 理 论寂寞,事属必然"的无奈哀惋。
过去十几年间,以本体论研究为发端,电影理论着实轰轰 烈烈了一把。
随后,理论家们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将欧美用 30年走过的电影理论历程, 新演习一遍: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意识形态分析,一直到人云 亦云的 后殖民语境”。
几着下来,创作者们面对目不暇接的新名词变得无所适从,于是,敬 而远之;理论家则在十八般兵刃中挑来选去, 武器不知哪个称手, 话语也变得无知所云。
了世界电影百年祭之时,再也演绎不出什么新花样,理论界便只好沉寂! 可是,中国电影发展所急需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批评方法和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
今天,在 第五代”色彩饱和的影片绚烂了十年,变得暗淡之后,我们才幡然醒悟,创作者群 落中的相当数量,还没有掌握电影的基本技法。
中国电影在一片虚假造作的斥责声中, 弱不禁风, 五代”之后,几近无人。
又是在百年祭之时,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呼吁多年 我们还不懂怎么拍” 一一■勺问题,听起来更掷地有声。
它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跳出赶时髦的思 路,多想点电影本身的事情。
中国电影理论已经走完由繁荣到沉寂的第一个轮回。
现在,是 不是第二个轮回的开始?电影本体论研究是不是应该重新兴起?也许,这是我们认识电影、 振兴电影的新起点。
早在1928年,谢尔曼??杜拉克在倡导 视觉主义”的探索中,曾天才地提出:电影将引起对 我们世界看法的改变 ”的命题。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
电影与世界观是 什么关系?澄清电影世界观, 对解决 怎么拍”有什么意义?这些电影创作的根本性问题, 我 们一直照搬俄国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论断,从来未加思索。
由车氏论断演绎而出的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信条,便俨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电影观的不 破基石。
于是, 翻译”出身的中国电影思想界在这里停止思想了。
然而,我们那些扛着摄影 机的创作者们却屡屡在这里翻船。
偶尔几声对此提出质疑的诘问, 也是曲孤和寡。
陈凯歌在接受 《电影艺术》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老是觉得,艺术是反生活的,是和生活背道而驰的。
理论家总说艺术是反映生活, 要贴近生活。
没有,艺术是说梦的。
”陈凯歌导演在一系列创造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电影观。
换言之,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说,他抛弃了传统的反映论,才有了那些作为最高典范的中国 电影呢?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优秀的实践也势必要从正确的认识开始。
有这样一段论述,颇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他说: 在电影以外仍是生机勃勃的价值和态度的时候, 有关时间、空间、存在和关系 一一联系着的, 代的思维生活的一部分的世界观联系着的时候,他们就真正学到了电影技巧了。
电影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一系列发展历程,在电影工艺和 技巧日臻完善的基础上, 电影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体系, 电影表意方式日渐完善。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一度以为关于电影本体语言和美学的研究已经大功告成, 然而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在传统电影制作工艺发展成熟之后,没有经过多长时间风平浪静的日子, 数字技术 即以横空出世之势带给了电影又一次革命性的冲击。
经典电影理论关于电影本体美学的研究基本形成于数字技术出现之前, 而当代电影理论则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理论与电影的 嫁接上。
因此在电影制作和表现手段均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数字时代, 许多人宁肯固守着经典电影理论 的金科玉律,却对这些新的电影现象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然而在今日, 经典电影理论 已经明显地很难再对当今的电影进行合理的解释了,并且可以想见的是, 作为一种显得 美国学者阿伦??斯比格尔 当人们认识到电影当前的技巧体现了那些 认识到电影技巧是和思维及感觉的方式 一一 简而言之,是和那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整个时带有很强技术因素的艺术形式, 电影技术的发展仍不会止步, 在数字技术普及之后, 必将还 会有新的技术出现。
因此,对于电影形式语言发展变化的细微辨析,对于技术革新所引发各 种美学嬗变的归纳梳理,将始终是电影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命题。
数字技术包罗万象,它 对电影美学带来的是全方位、颠覆性的冲击。
近年来,不少富有探索精神的学者都对数字技 术给电影带来的美学变革进行了饱含着真知灼见的研究, 但要想对数字技术出现以来的电影 美学发展进行一个全面的重新定位, 则需要一批高屋建瓴的理论家为此付出艰苦的劳动。
本文仅就电影真实性这样一个陈旧而崭新的命题,将其放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重新审 视,虽然几近幼稚的思考尚不足以为构建全新电影美学体系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但只要能引起影视理论和创作界名家巨擘们的片刻注目,也算是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一点微薄贡献。
完整电影”神话的破灭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着复制和再现现实的本能, 而艺术的产生与人类的这种需要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这种希望用艺术的永恒去抵挡时间流逝的强烈愿望被安德烈巴赞称为木乃 伊情结”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以尽可能准确地再现现实世界面貌为其目标之一,在绘 画等造型艺术的长期发展历程中,通过对透视、光线、色彩等技巧手法的逐步认识,人们在 再现现实的技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摄影术的发明却使传统艺术的这一领地遇到了极大的威胁,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使得在传统艺术中需要娴熟技巧才能实现的描摹现实景 象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
在摄影术发明后,能够记录活动影像的电影不久也诞生了, 产生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形式,一开始就被人们赋予了过多的再现真实的重担。
安德烈 巴赞曾说,电影是 从一个神话中诞生出来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
在巴赞的时代,艺术品由机械复制产生的时代才刚刚来临, 在以光学和机械技术为基础,了声音、色彩和运动的电影画面前,人们已经觉得客观世界被相当完整的再现了出来。
配电影发明的神话就是实现隐隐约约地左右着从照相术到留声机的发明、左右着出现于 世纪的一切机械复现现实技术的神话。
话” [2。
实际上,电影影像与现实世界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图像被限定在画框之内, 观世界等同,对此鲁道夫 文字之后仅仅过了十几年,影的制作当中。
[3]完整电影”的神话本身于是也成为了一个神话,因为在不久之后,人们 便开始逐渐从网络、电脑游戏等新兴媒介中而非从电影中去寻找这种完整世界的感觉,电影 这种已经显得有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和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完整”世界距离越来越远。
将再现现实作为电影的本体美学特征, 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具有相当历史局限性的观点。
产生 于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因它逼真再现真实的能力而得到人们的极力赞叹,然而从一开始,电 影就对这种它无需承担的美学负载进行着反动。
在电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摄影机和 胶片性能的进步让电影有了更强的再现现实的能力, 另一方面,电影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现实中不存在的幻象。
作为电影先驱之一的乔治 梅里爱在电影技术还十分简陋的时代, 在影片《橡皮头人》中仅仅用前后移动摄影机等简单不过的技巧, 便制造出了人的脑袋像皮球般被吹大的效果。
由此可见,电影影像的真实性原本就是一个相对脆弱和暧昧的概念。
而这种 ” [1] 有 支 这是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神话,这是再现世界原貌的神 投射在二维平面的银幕之上, 视角、运动速度、轨迹都被严格规定的电影画面不可能与完整的客 爱因汉姆在默片时代就曾进行过详细的归纳。
而在巴赞写下这些 计算机图形技术就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并且不久就被运用到了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对于客观世界及其存在方式的理解从来见仁见智,现实与虚幻之间,原本没有绝对的界限。
古人说的好:“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清风明月,如果不依赖于人的感官,何以被认识和描述?又如何存留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的宝库之中?叔本华更以他的方式形象地向我们描述了世界作为表象的存在:“那原始的浑沌一团必需经过好长一系列的变化,才到得有最初的一只眼睛张开的时候。
然而,这整个世界的实际存在都有赖于这第一只张开的眼睛,即使这只是属于一个昆虫的眼睛”[4,] 客观世界需要被这样一只眼睛感知和认识,这是表象世界得以存在的重要一环。
然而电影所要做的却不是去弄清楚在每一只昆虫的复眼中看到的花朵是什么样子,它只需要将花朵以人眼所能够辨认的方式呈现在银幕的影像中。
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提醒电影工作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力量,他将摄影影像与被摄物同一的观点,既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但同时也是非常片面的。
巴赞理论的意义在于充分意识到了摄影影像作为表象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因其能够准确记录(人眼中的)客观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他以影像本体的命名确立了摄影影像在电影表意体系中的地位。
但也许是出于对摄影术这一人类科学里程碑式成果的过分迷恋,在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中,“影像本体”的概念使得影像被提升为表象世界无限种存在方式中唯一“准确”的方式,并且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这就给予了影像以类似“自在之物”的支配性地位。
这种观念,无疑使摄影影像陷入了“表象之表象” 的泥淖之中——摄影影像是表象世界的存在方式,影像本身却又需通过被人眼感知而以“表象之表象”的方式得以存在。
如果我们不想被这种循环怪圈搞得晕头转向,那么最好还是承认影像只是人类认识表象世界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物,这个中间物只有经过艺术的选择和加工,它才能体现出那潜藏在表象之后的更本质的最终所在。
没有思维的摄影机是不会对它所拍摄下来的东西有任何感知的,在这一点上,它甚至并不比一只昆虫的眼睛具有更高的地位,更没有人可以判定摄影机制造出的便是“客观真实”的影像。
并且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不过的常识,摄影机的发明,首先是建立在与人眼相似的视觉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摄影技术中才有所谓“标准镜头”(指焦距接近成像对角线长度,与人眼的视觉感受最为相似的镜头,对于35mm 胶片来说,一般指50mm 的镜头)的说法。
虽然摄影机拥有着从广角到长焦的不同焦距的镜头,成像效果不尽相同,但对于普通电影来说,与标准镜头焦距接近的镜头仍然承担了大部分的拍摄任务,很少有人异想天开到会将一部电影从头到尾都用鱼眼镜头拍摄而令观众感到骇怪。
在一部电影从构思、拍摄到剪辑完成,体现出创作者思想的过程中,影像作为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之间的一个桥梁,无论它多么逼真,终究只是客观现实的一种投射。
巴赞认为“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5,] “影像上不再出现艺术家随意处理的痕迹,影像也不再受时间的不可逆性的影响”[6,] 但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摄影机的摆放位置,不同焦距镜头的使用,使得电影的画面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影片创作者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