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习题课(光学分析部分)
仪器分析习题课(光学分析部分)
![仪器分析习题课(光学分析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0d082e710b4c2e3f5727635a.png)
(3)待测元素吸收线和试样中共存元素的吸收线重叠,可选择待测 元素的其它吸收灵敏线作分析线,若其它吸收灵敏线的测定灵敏度过低, 可采取分离干扰元素的方法解决。
C(Mg)=5.62 ng·mL-1
第六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1.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上 比较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区别?
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被测试样在原子化中经 雾化、蒸发、干燥、离解、原子化过程后,被测元素被转化 为基态原子,由锐线光源辐射的锐线为被测元素所吸收而减 弱,透过光线经单色器分光后而为检测器所接收,被测元素 的吸光度与试样中的浓度成正比,此既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分析的基本原理。
优点: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限低, AAS较AES受原子化温度影响小,设备也较便宜,AES适合 于多元素同时分析。
2.何谓锐线光源,AAS为何使用锐线光源? 答:锐线光源是指能辐射出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的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由于受谱线变宽的影响,谱线具有一定的 轮廓,而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总数是与积分吸收成正 比的,但是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半宽度太小,其积分吸收是 不能直接测定的。但若使用锐线光源,由于其发射线宽度远 小于吸收线宽度,而两者的中心频率是重合的,而峰值吸收 与积分吸收成正比,因此,可利用测量峰值吸收来代替积分 吸收,此时峰值吸收与被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3.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为什么不采用连续光源(例如钨丝 灯或氘灯),而在分光光度计中则需要采用连续光源?
答:原子吸收光谱为线状光谱,其半宽度很小,仅10-2—10-3nm,如 要测量其积分吸收,则要求入射光的通带宽度应远小于原子吸收线的半 宽度,若采用连续光源,则要求单色器的分辨率很高,至少应在五十万分 之一,这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难以作到。一般分光光度计的通带宽度均大 于0.1nm,若直接测量原子吸收,则由于其通带宽度远大于原子吸收线的 半宽度,由待测元素原子产生的吸收占通带内的入射光的比例很小(约 1%以内),导致测量的误差太大,因此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不采用 连续光源,而采用空心阴极灯等锐线光源作光源,测量原子的峰值吸收。
仪器分析_习题集(含答案)
![仪器分析_习题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279c6ff46527d3240ce0e3.png)
《仪器分析》课程习题集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习题【说明】:本课程《仪器分析》(编号为10005)共有单选题,填空题1,计算题,简答题,填空题2,填空题3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简答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1.已知:h=6.63×10-34 J s则波长为100nm的光子能量为A. 12.4 eVB. 124 eVC. 12.4×105 eVD. 0.124 eV2.某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透光度为T0;若浓度增加1倍,此时吸光度为A. T0/2B. 2T0C. -2 lgT0D. (-lgT0)/23.分子光谱是由于而产生的A. 电子的发射B. 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以及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C. 质子的运动D. 离子的运动4.共振线是具有的谱线A. 激发电位B. 最低激发电位C. 最高激发电位D. 最高激发能量5. pH 玻璃电极产生的不对称电位来源于A. 内外玻璃膜表面特性不同B. 内外溶液中H+浓度不同C. 内外溶液的H+活度系数不同D. 内外参比电极不一样6.当pH玻璃电极测量超出电极使用的pH范围的溶液时,测量值将发生"酸差"和"碱差"。
"酸差"和"碱差"将使得所测量pH值分别A. 偏高和偏高B. 偏低和偏低C. 偏高和偏低D. 偏低和偏高7.色谱分析中,要求两组分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应是A. R ≥ 0.1B. R ≥ 0.7C. R ≥ 1D. R ≥ 1.58.在气相色谱分析中,为了测定农作物中含硫农药的残留量,应选用下述哪种检测器?A. 热导池B. 氢火焰离子化C. 电子捕获D. 火焰光度9.红外光谱法中的红外吸收带的波长位置与吸收谱带的强度,可以用来A. 鉴定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及进行定量分析与纯度鉴定B. 确定配位数C. 研究化学位移D. 研究溶剂效应10.带光谱是由下列哪一种情况产生的?A. 炽热的固体B. 受激分子C. 受激原子D. 单原子离子11.在光学分析法中,采用硅碳棒作光源的是A. 原子光谱B. 分子光谱C. 可见分子光谱D. 红外光谱12.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吸收光度法的灵敏度A. 高B. 低C. 相当D. 不一定谁高谁低13.氢化物原子化法和冷原子原子化法可分别测定A. 碱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B.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C. Hg和AsD. As和Hg14.经常不用的pH电极在使用前应活化A. 20分钟B. 半小时C. 一昼夜D. 八小时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参比电极是提供电位测量标准的电极,它必须是去极化电极B. 新用玻璃电极不用在水中浸泡较长时间C. 离子选择电极电位选择系数K pot ij越大,该电极对i 离子测定的选择性越好D. 控制电流电解分析法的选择性优于控制电位电解分析法16.在其它色谱条件不变时,若使理论塔板数增加3 倍,对两个十分接近峰的分离度是A. 增加1倍B. 增加3倍C. 增加4倍D. 增加1.7倍17.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原则A. 沸点高低B. 熔点高低C. 相似相溶D. 化学稳定性18.在发射光谱中,光源的作用是A. 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B.将试样蒸发、离解、原子化、激发,产生光辐射C. 提供仪器照明D. 辐射出试样的连续光谱19.红外光可引起物质能级跃迁的类型有A. 分子的电子能级的跃迁、振动能级的跃迁、转动能级的跃迁B. 分子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C. 分子振动能级及转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20.能在近紫外光区产生吸收峰的电子跃迁为A. n—σ*B. σ—σ*C. π—π*D. n—π*21.对于下列关于1.0 mol L-1 CuSO4溶液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A. 改变入射光波长,ε亦改变B. 向该溶液中通NH3时,ε不变C. 该溶液的酸度不同时,ε相等D. 改变入射光波长,ε不变22.光学分析法中使用到电磁波谱,其中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为A. 10~400 nmB. 400~750 nmC. 0.75~2.5 mmD. 0.1~100 cm.23. Na原子的下列光谱线间哪个能发生跃迁?A. 32S1/2-43S1/2B. 32P1/2-42D5/2C. 32S1/2-32D5/2D. 32S1/2-32P1/224.下列哪种仪器可用于合金的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测定A. 折光仪B. 原子发射光谱仪C. 红外光谱仪D. 电子显微镜25. H2O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的吸收峰数目为A. 3B. 4C. 5D. 226.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单波长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区别是A. 光源的个数B. 单色器的个数C. 吸收池的个数D. 单色器和吸收池的个数27.玻璃膜电极使用的内参比电极一般是A. 甘汞电极B. 标准氢电极C. Ag-AgCl电极D. 氟电极28.电位滴定法不需要A. 滴定管B. 参比电极C. 指示电极D. 指示剂29.如果试样中各组分无法全部出峰或只要定量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分,那么最好应采用下列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哪一种?A. 归一化法B. 外标法C. 内标法D. 标准加入法30.用气相色谱法定性是依据A. 色谱峰面积B. 色谱峰高C. 色谱峰宽度D. 保留时间31.在分光光度法中,运用朗伯-比尔定律进行定量分析时采用的入射光为A. 白光B. 单色光C. 可见光D. 紫外光32.波数(σ)是指A. 每厘米内波的振动次数B.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C. 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D. 一个电子通过1V电压降时具有的能量33.下列羰基化合物中C=O伸缩振动频率最高的是A. RCOR’B. RCOClC. RCOFD. RCOBr34.原子吸收法测定钙时,加入EDTA是为了消除下述哪种物质的干扰?A. 盐酸B. 磷酸C. 钠D. 镁35.锐线光源的作用是A. 发射出连续光谱,供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吸收B. 产生波长范围很窄的共振发射线,供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吸收C. 产生波长范围很窄的共振吸收线,供待测元素原子蒸气吸收D. 照射待测元素原子蒸气,有利于原子化作用3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用玻璃电极测定溶液的pH值时,它会受溶液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影响B. 在用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它对钠离子和其它碱金属离子没有响应C. pH玻璃电极有内参比电极,因此整个玻璃电极的电位应是内参比电极电位和膜电位之和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7.指示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待测成分的浓度之间A. 符合能斯特方程式B. 符合质量作用定律C. 符合阿仑尼乌斯公式D. 无定量关系38.经常用作参比电极的是A. 甘汞电极B. pH玻璃电极C. 惰性金属电极D. 晶体膜电极39.用气相色谱法定量通常根据A. 色谱峰面积B. 保留时间C. 保留体积D. 相对保留值40.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A. 调整保留值之比B. 死时间之比C. 保留时间之比D. 保留体积之比41.溶剂对电子光谱的影响较为复杂,改变溶剂的极性A. 不会引起吸收带形状的变化B. 会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C. 精细结构并不消失D. 对测定影响不大42.原子发射光谱是由下列哪种跃迁产生的?A.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B. 辐射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C.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内层电子激发D. 电热能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激发43.下列分子中,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是A. CO2B. H2OC. SO2D. H244.下列哪些因素影响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A. 入射波长B. 待测溶液浓度C. 光源强度D. 吸收池厚度45.分子轨道中电子跃迁对应的电磁波谱区为A. X射线区B. 紫外区C. 紫外和可见区D. 红外区46.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呈高斯分布的是A. 多普勒变宽B. 自吸现象C. 分子吸收特征D. 原子吸收特征47. pH电极在使用前活化的目的是A. 去除杂质B. 定位C. 复定位D. 在玻璃泡外表面形成水合硅胶层48.电位分析法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仪器分析考试练习题和答案
![仪器分析考试练习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ace3e680203d8ce2f24d1.png)
仪器分析考试练习题和答案第2章光学分析法导论【2-1】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3)闪耀光栅和闪耀波长(4)光谱通带答:(1)原子光谱:由原子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由分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2)发射光谱:原来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回到低能级或基态时,往往会发射电磁辐射,这样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物质对辐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3)闪耀光栅:当光栅刻划成锯齿形的线槽断面时,光栅的光能量便集中在预定的方向上,即某一光谱级上。
从这个方向探测时,光谱的强度最大,这种现象称为闪耀,这种光栅称为闪耀光栅。
闪耀波长:在这样刻成的闪耀光栅中,起衍射作用的槽面是个光滑的平面,它与光栅的表面一夹角,称为闪耀角。
最大光强度所对应的波长,称为闪耀波长。
(4)光谱通带:仪器出射狭缝所能通过的谱线宽度。
【2-2】简述棱镜和光栅的分光原理。
【2-3】简述光电倍增管工作原理。
答:光电倍增管工作原理:1)光子透过入射窗口入射在光电阴极K上。
2)光电阴极电子受光子激发,离开表面发射到真空中。
3)光电子通过电子加速和电子光学系统聚焦入射到第一倍增极D1上,倍增极将发射出比入射电子数目更多的二次电子,入射电子经N级倍增极倍增后光电子就放大N次方倍。
4)经过倍增后的二次电子由阳极P收集起来,形成阳极光电流,在负载RL上产生信号电压。
【2-4】何谓多道型检测器?试述多道型检测器光电二极管阵列、电荷耦合器件和电荷注入器件三者在基本组成和功能方面的共同点。
【2-5】请按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红外,无线电波,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微波。
答:能量递增顺序: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波长递增顺序: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2-6】 计算下列电磁辐射的频率和波数。
(1)波长为0.9nm 的单色X 射线; (2)589.0nm 的钠D 线; (3)12.6μm 的红外吸收峰; (4)波长为200cm 的微波辐射。
仪器分析习题
![仪器分析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24576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6.png)
仪器分析习题《仪器分析》复习题光学分析法⼀、选择题1. 光量⼦的能量正⽐于辐射的。
A. 频率B. 波长C. 波数D. 传播速度E. 周期2. 电⼦能级间隔越⼩,跃迁时吸收光⼦的A. 能量越⼤B. 波长越⼤C. 波数越⼤D. 频率越⾼E. 以上A.B.C.D.都对3. 同⼀电⼦能级、振动态变化时所产⽣的光谱波长范围是A. 可见光区B. 紫外光区C. 红外光区D. X射线区E. 微波区4. 红外光谱是A. 分⼦光谱B. 原⼦光谱C. 吸收光谱D. 电⼦光谱E. 振动光谱5. 下⾯五种⽓体,不吸收红外光者有A. H2O B. CO2C. HClD. N2E. CH46. ⽤发射光谱进⾏元素定性分析时,作为谱线波长⽐较标尺的元素是A. 钠B. 碳C. 铜D. 铁7. 有下列性质的感光板A. 反衬度⼤的B. 展度⼤的C. 惰延量⼤的D. 展度⼩的E. 惰延量⼩的在下列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哪个⑴进⾏元素的定性分析时,宜选⽤;⑵进⾏元素的定量分析时,宜选⽤。
8.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内标法的基本公式为A. I=AC bB. R=KC bC. lgI = blgC+lgAD. lgR = blgC+ lgKE. ΔS=γ b lg C+γblgK9. 测量光谱线的⿊度可以⽤A. ⽐⾊计B. ⽐长仪C. 映谱仪D. 测微光度计E. 摄谱仪10. 原⼦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光,通过样品的蒸⽓时,被蒸⽓中待测元素的A. 原⼦B. 激发态原⼦C. 基态原⼦D. 离⼦E. 分⼦所吸收,由辐射特征光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求出样品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法11. 原⼦吸收分析中光源的作⽤是A. 提供试样蒸发和激发所需能量B. 在⼴泛的光谱区域内发射连续光谱C. 发射待测元素基态原⼦所吸收的特征共振辐射D. 产⽣紫外线E. 产⽣具有⾜够强度的散射光12. 在原⼦吸收分⼦中,待测元素的灵敏度、准确度及⼲扰等,在很⼤程度上取决于A. 空⼼阴极灯B. ⽕焰C. 原⼦化系统D. 分光系统E. 检测系统13. 有下列燃料⽓体和助燃⽓体,其中⽕焰温度最⾼的是14. 原⼦吸收的定量⽅法——标准加⼊法,消除了下列哪种⼲扰A. 分⼦吸收B. 背景吸收C. 光散射D. 基体效应E. 物理⼲扰15. 原⼦吸收分析中,在下列不同⼲扰情况⑴、⑵,宜采⽤A. 减⼩狭缝B. ⽤纯度较⾼的单元素灯C. 更换灯内惰性⽓体D. 另选测定波长E. ⽤化学⽅法分离16. WFX-2原⼦吸收分光光度计,其线⾊散率倒数为2nm/mm,在测定钠含量时,若光谱通带为2nm,则单⾊器狭缝宽度为A. 0.1nmB. 0.1mmC. 0.5mmD. 1mmE. 10mm⼆、填空题1. 某化合物14500nm 220man man =,ε=λ⼰烷,若L =1.0cm ,C =1.0×10-4mol/L ,则透过百分数%T =。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
![仪器分析各章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2438b93c1ec5da51e27018.png)
第一章绪论问答题1. 简述仪器分析法的特点.第二章色谱分析法1.塔板理论的要点与不足是什么?2.速率理论的要点是什么?3.利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什么?4.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有什么优点?5.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说明什么问题?6.什么叫死时间?用什么样的样品测定? .7.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间距离决定于相应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率?为什么?8.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柱效并不高,试分析原因。
9.某人制备了一根填充柱,用组分A和B为测试样品,测得该柱理论塔板数为4500,因而推断A和B在该柱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分离,该人推断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10.色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几种?当样品中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在组分中只需要定量其中几个组分时可选用哪种方法?11.气相色谱仪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2.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结构分为几种?双柱双气路有何作用?13.为什么载气需要净化?如何净化?14.简述热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15.简述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6.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17.为什么常用气固色谱分离永久性气体?18.对气相色谱的载体有哪些要求?19.试比较红色载体和白色载体的特点。
20.对气相色谱的固定液有哪些要求?21.固定液按极性大小如何分类?22.如何选择固定液?23.什么叫聚合物固定相?有何优点?24.柱温对分离有何影响?柱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25.根据样品的沸点如何选择柱温、固定液用量和载体的种类?26.毛细管色谱柱与填充柱相比有何特点?27.为什么毛细管色谱系统要采用分流进样和尾吹装置?28.在下列情况下色谱峰形将会怎样变化?(1)进样速度慢;(2)由于汽化室温度低,样品不能瞬间汽化;(3)增加柱温;(4)增大载气流速;(5)增加柱长;(6)固定相颗粒变粗。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cdc44226fff705cd170a87.png)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一、选择题1.电磁辐射的粒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能量B.频率C.波长D.波数2.当辐射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下列哪种参量不变()A.波长B.速度C.频率D.方向3.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A.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B.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C.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D.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4.可见光区、紫外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A.紫外区和无线电波区B.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C.紫外区和红外区D.波数越大5.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A.能量越大B.频率越高C.波长越长D.波数越大6.波长为的电磁辐射的能量是()A.B.C.124eV D.1240 eV7.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如果以光辐射形式辐射多余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A.光的吸收B.光的发射C.光的散射D.光的衍射8.利用光栅的()作用,可以进行色散分光。
A.散射B.衍射和干涉C.折射D.发射9.棱镜是利用其()来分光的。
A.散射作用B.衍射作用C.折射作用D.旋光作用10.光谱分析仪通常由以下()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A.光源、样品池、检测器、计算机B.信息发生系统、色散系统、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C.激发源、样品池、光电二级管、显示系统D.光源、棱镜、光栅、光电池1.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波数越(),能量越();反之,波长越短,能量越()。
2.在光谱分析中,常常采用色散元件获得()来作为分析手段。
3.物质对光的折射率随着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这中现象称为()。
4.吸收光谱按其产生的本质分为()、()、()等。
5.由于原子没有振动和转动能级,因此原子光谱的产生主要是()所致。
6.当光与物质作用时,某些频率的光被物质选择性的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此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由()状态跃迁到()的状态。
(完整版)仪器分析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仪器分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1f8479998fcc22bcd10dd5.png)
光谱概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表达式表述关系正确的是()。
A.B.C.D.2.下述哪种性质可以说明电磁辐射的微粒性()。
A.波长B.频率C.波数D.能量3.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A.频率和波长B.波长和波数C.频率和波数D.频率、波长和波数4.下面四个电磁波谱区中波长最短的是()A.X射线B.红外光区C.紫外和可见光区D.无线电波5.下列四种电磁辐射中能量最小的是()。
A.微波B.X射线C.无线电波D.g 射线二、简答题1.简述下列术语的含义:(1)电磁波谱(2)发射光谱(3)吸收光谱(4)荧光光谱2.请按照波长和能量递减的顺序排列下列常见的电磁辐射区: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X 射线、无线电波。
3.常见的光学分析法有哪些类型?光谱概论习题答案A 2.D 3.C 4.A 5.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呈带状光谱,其原因是()A.分子中价电子运动的离域性质B.分子中价电子能级的相互作用C.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伴随着转动能级的跃迁D.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2.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中,极性溶剂会使被测物的吸收峰()A.消失B.精细结构更明显C.位移D.分裂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某有色物质在某浓度下测得其透光率为T;若浓度增大1倍,则透光率为()A.T/2 B.T2 C.T1/2 D.2T4.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有色化合物的浓度,相对标准偏差最小时的吸光度为()A.0.334 B.0.343 C.0.434 D.0.4435.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吸收光谱曲线表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B.吸收光谱曲线以波长为纵坐标、吸光度为横坐标C.吸收光谱曲线中,最大吸收处的波长不一定为最大吸收波长D.吸收光谱曲线不能表明吸光物质的光吸收特性6.在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参比溶液的选择原则是()A.通常选用蒸馏水B.根据加入试剂和被测试液的颜色、性质来选择C.通常选用试剂溶液D.通常选用褪色溶液7.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区出现两个吸收带的是()A.乙醛B.乙烯C.1, 5-己二烯D.2-丁烯醛8.助色团能使谱带()A.波长变短B.波长变长C.波长不变D.蓝移9.不能用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参数是()A.吸光度B.最大吸收波长C.吸收光谱的形状D.吸收峰的数目10.以下四种化合物,能同时产生B吸收带、K吸收带和R吸收带的是()A.B.C.D.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使用参比溶液的作用是()A. 消除试剂等非测定物质的影响B. 吸收入射光中测定所需要的光波C. 调节入射光的光强度D. 调节仪器透光率的零点12. 扫描K2Cr2O7硫酸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一般选作参比溶液的是()A. 蒸馏水B. H2SO4溶液C. K2Cr2O7的水溶液D. K2Cr2O7的硫酸溶液13.在比色法中,显色反应的显色剂选择原则错误的是()A. 显色反应产物的e值愈大愈好B. 显色剂的e值愈大愈好C. 显色剂的e值愈小愈好D. 显色反应产物和显色剂,在同一光波下的e值相差愈大愈好14.某分析工作者,在光度法测定前用参比溶液调节仪器时,只调至透光率为95.0%,测得某有色溶液的透光率为35.2%,此时溶液的真正透光率为()A. 40.2%B. 37.1%C. 35.1%D. 30.2%15. 下列化合物中,不适合作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用的溶剂是()A.水B.苯C.乙腈D.甲醇二、简答题1.电子跃迁的类型有哪几种?2.具有何种结构的化合物能产生紫外吸收光谱?3.为什么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时要加入盐酸羟胺溶液?4.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什么总是选择在λmax处进行吸光度的测量?5.举例说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如何检查物质纯度。
福州大学仪器分析考研试题集二光学分析导论(19题)
![福州大学仪器分析考研试题集二光学分析导论(19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0cab8b83d049649b66582e.png)
二、光学分析导论(19题)一、选择题(共16题)1.1分(1014)可见光的能量应为()(1)1.24×104~ 1.24×106eV(2)1.43×102~71eV(3)6.2~3.1eV(4)3.1~1.65eV2.1分(1098)已知:h=6.63×10-34J⋅s则波长为0.01nm的光子能量为()(1)12.4eV(2)124eV(3)12.4×105eV(4)0.124eV3.2分(1103)频率ν=1015Hz属于下列哪一种光谱区?()(已知:光速c=3.0×1010cm/s)(1)红外区(2)可见光区(3)紫外区(4)微波区4.2分(1225)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1)能量越大(2)波长越长(3)波数越大(4)频率越高5.1分(1226)光量子的能量正比于辐射的()(1)频率(2)波长(3)波数(4)周期6.2分(1227)同一电子能级,振动态变化时所产生的光谱波长范围是()(1)可见光区(2)紫外光区(3)红外光区(4)微波区7.1分(1228)所谓真空紫外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1)200~400nm(2)400~800nm(3)1000nm(4)10~200nm8.1分(1229)下列四种波数的电磁辐射属于可见光区的是()(1)980cm-1(2)2.0×104cm-1(3)5.0cm-1(4)0.1cm-19.1分(1230)波长为500nm的绿色光其能量()(1)比紫外光小(2)比红外光小(3)比微波小(4)比无线电波小10.2分(1235)在下列激发光源中,何种光源要求试样制成溶液?()(1)火焰(2)交流电弧(3)激光微探针(4)辉光放电11.2分(1345)发射光谱法用的摄谱仪与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相同的部件是()(1)光源(2)原子化器(3)单色器(4)检测器12.2分(1349)在光学分析法中,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1)原子光谱(2)分子光谱(3)可见分子光谱(4)红外光谱13.2分(1352)非色散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相同部件是()(1)单色器(2)原子化器(3)光源(4)检测器14.2分(1378)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1)能量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发射光谱(2)辐射能使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3)能量与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相互作用(4)辐射能使原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15.2分(1733)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三种分析方法中均很严重的干扰因素是()(1)谱线干扰(2)背景干扰(3)杂散干扰(4)化学干扰16.2分(1734)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分析法在应用方面的主要共同点为()(1)精密度高,检出限低(2)用于测定无机元素(3)线性范围宽(4)多元素同时测定二、填空题(共3题)1.2分(2030)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光速为 3.0×1010cm/s)(1)波长588.9nm_______________(2)波数400cm-1_______________(3)频率2.5×1013Hz____________(4)波长300nm_________________2.2分(2622)带光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线光谱是由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仪器分析练习题
![仪器分析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967e3ea6c30c2259019ecc.png)
1.2章
[1]表征分析仪器区别具有微小差异浓度分析物能力的性能指标是( C )
A.选择性B.动态范围
C.灵敏度D.分辨率
[2]以下电磁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 D )
A.紫外光B.红外光
C.可见光D. X射线
[3]光学分析法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D )
A.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不相同
A.阴极材料
B.阳极材料
C.内充气体
D.灯电流
4、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原子化器的作用是(C):
A.把待测元素转变为气态激发态原子;
B.把待测元素转变为气态激发态离子;
C.把待测元素转变为气态基态原子;
D.把待测元素转变为气态基态离子。
5.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主要决定于(C )
A.自然变宽B.多普勒变宽和自然变宽
第九章
1.精密称取VB12样品25.0mg,用水溶液配成100ml。精密吸取10.00ml,又置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取此溶液在1cm的吸收池中,于361nm处测定吸光度为0.507。求:VB12的百分含量。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是___和___;定量分析的依据是__朗伯比尔定律__。它的适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B.物质与电磁辐射的作用方式不同
C.产生的光谱形状不同
D.物质内部是否发生能级跃迁
1.下列属于吸收光谱原理的是(AC)
A.红外分光光度法
B.质谱法
C.核磁共振波谱法
D. X射线衍射法
2.下列属于发射光谱原理的是(AD)
A.分子磷光分析法
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旋光法
D.荧光光谱法
第四章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1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d5f5bf9856a561252d36f8c.png)
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第三章光学分析法导论1.解释下列名词:(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3)统计权重和简并度;(4)分子振动光谱和分子转动光谱;(5)禁戒跃迁和亚稳态;(6)光谱项和光谱支项;(7)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8)拉曼光谱。
答:(1)由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由分子的各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2)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激发到较高能级上处于激发态。
但激发态的原子很不稳定,一般约在10-8s内返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发射出的特征谱线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当基态原子蒸气选择性地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态,这种选择性地吸收产生的原子特征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3)由能级简并引起的概率权重称为统计权重;在磁场作用下,同一光谱支项会分裂成2J+1个不同的支能级,2J+1称为能级的简并度。
(4)由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振动光谱;由分子在不同的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转动光谱。
仪器分析试题
![仪器分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dff4a120c22590103029dd4.png)
紫外考试题1.光学分析法不包括下列哪个A. 紫外分光光度法B. 原子吸收光谱法C. PH测定法D. 红外吸收光谱法2.分光光度法的吸光度与()无关。
A. 入射光的波长B. 液层的高度C. 液层的厚度D. 溶液的浓3.在分光光度法中,宜选用的吸光度读数范围()。
A. 0~0.2B. 0.1~∞C. 1~2D. 0.2~0.8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波长和范围()。
A. 200—400nmB. 400—780nmC. 200—1000nmD. 780—1000nm5.在分光光度法中,应用光的吸收定律进行定量分析,应采用的入射光为()。
A. 白光B. 单色光C. 可见光D. 复合光6.在300nm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时,应选用()比色皿。
A. 硬质玻璃B. 软质玻璃C. 石英D. 透明塑料7.有两种不同有色溶液均符合朗伯-比耳定律,测定时若比色皿厚度、入射光强度及溶液浓度皆相等,以下说法哪种正确()。
A. 透过光强度相等B. 吸光度相等C. 吸光系数相等D. 以上说法都不对8.紫外光谱分析中所用比色皿是()。
A. 玻璃材料的B. 石英材料的C. 萤石材料的D. 陶瓷材料的原子基础考试题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中单色器位于()。
A. 空心阴极灯之后B. 原子化器之后C. 原子化器之前D. 空心阴极灯之前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中一般不包括()。
A. 空心阴极灯B. 原子化系统C. 分光系统D. 进样系统3.原子吸收分析中可以用来表征吸收线轮廓的是()。
A. 发射线的半宽度B. 中心频率C. 谱线轮廓D. 吸收线的半宽度4.现代原子吸收光谱仪其分光系统的组成主要是()。
A. 棱镜+凹面镜+狭缝B. 棱镜+透镜+狭缝C. 光栅+凹面镜+狭缝D. 光栅+透镜+狭缝5. 原子吸收分析中光源的作用是()。
A. 提供试样蒸发和激发所需要的能量B. 产生紫外光C. 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D. 产生足够浓度的散射光6.以下哪个部件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误差的最大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2018-2019-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各章练习题及答案
![曲阜师范大学-2018-2019-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各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a5db41d1f34693dbef3e33.png)
第1 章绪论与第2 章光学分析法导论一、选择题1.在光学分析法中, 采用钨灯作光源的是-------( )A 原子光谱B 分子光谱C 可见分子光谱D 红外光谱2.所谓真空紫外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 )A 200~400nmB 400~800nmC 1000nmD 10~200nm3.可以概述三种原子光谱( 吸收、发射、荧光)产生机理的是( )A 能量使气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发射光谱B辐射能使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产生跃迁C能量与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相互作用D 辐射能使原子内层电子产生跃迁4.检出限指恰能鉴别的响应信号至少等于检测器噪声信号的( )A 1 倍B 2 倍C 3 倍D 4 倍5.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 ( )A 能量越大B 波长越长C 波数越大D 频率越高6.同一电子能级,振动态变化时所产生的光谱波长范围是------ ( )A 可见光区B 紫外光C 红外光区D 微波区二、填空题1. 仪器分析主要分为三大类,它们是、和。
2.评价一个仪器分析方法的分析特性一般需要从、、和等方面考虑。
3.光学分析法是建立在基础上的一类分析方法。
4.光栅和棱镜是常见的色散元件,但它们的工作原理不同,其中光栅是利用原理制成的,而棱镜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棱镜的材料不同,其色散率也不同,石英棱镜适用于光谱区,玻璃棱镜适用于光谱区。
5.带光谱是由产生的, 线光谱是由产生的。
6.在AES、AAS、UV、IR 几种光谱分析中,属于带状光谱的是,属于线状光谱的是。
答案:一、选择题1C、2D、3C、4C、5B、6C二、填空题1.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分离分析法2.灵敏度选择性线性范围精密度3.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4.光的干涉和衍射光的折射紫外可见5.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原子或离子的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6.UV 和IR AES 和AAS第 3 章原子发射光谱法一、选择题1.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A 原子次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的跃迁B 原子外层电子在不同能态间的跃迁C 原子外层电子的振动和转动D 原子核的振动2.矿石粉末的定性分析,一般选用下列哪种光源为好?()A 交流电弧B 直流电弧C 高压火花D 等离子体光源3.下列几种常用的激发光源中,分析的线性范围最大的是()A 直流电弧B 交流电弧C 电火花D 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4.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中,内标法主要解决了()A 光源的不稳定性对方法准确度的影响B 提高了光源的温度C 提高了方法选择性D 提高了光源的原子化效率5.以光栅作单色器的色散元件,光栅面上单位距离内的刻痕线越少,则()A 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增高B 光谱色散率变大,分辨率降低C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增高D 光谱色散率变小,分辨率亦降低6.以直流电弧为光源,光谱半定量分析含铅质量分数为10-5 以下的Mg 时,内标线为2833.07A,应选用的分析线为()A MgI 2852.129A,激发电位为4.3evB MgI 3832.306 A,激发电位为5.9evC MgII 2802.695A,激发电位为12.1evD MgII 2798.06A,激发电位为8.86ev7.发射光谱法定量分析用的测微光度计,其检测器是()A 暗箱B 感光板C 硒光电池D 光电倍增管8.几种常用光源中,产生自吸现象最小的是()A 交流电弧B 等离子体光源C 直流电弧D 电火花光源二、填空题1.衡量摄谱仪的性质,可根据、、等三个光学特性指标来表征。
仪器分析习题 Y2习题の绪论-光学分析导论-原子吸收
![仪器分析习题 Y2习题の绪论-光学分析导论-原子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d55cde24e2bd960590c677bf.png)
6.在原子吸收法中,由于吸收线半宽度很窄,因此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 有困难,所以采用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来代替。
7.火焰原子吸收法与分光光度法,其共同点都是利用 ______ 原理进行分析的 方法,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 _________ ,后者是 _________ ,所用的光 源,前者是 _________,后者是 _________ 。
A 改变灯电流 B 调节燃烧器高度 C 扩展读数标尺 D 增加狭 缝宽度
4. 已知原子吸收光谱计狭缝宽度为 0.5mm 时,狭缝的光谱通带为 1.3nm,所以
该仪器的单色器的倒线色散率为:(
)
A 每毫米 2.6nm B 每毫米 2.6nm 每毫米 0.38nm
C 每毫米 26nm D 每毫米 3.8nm
12.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若组分较复杂且被测组分含量较低时,为了简便准
确地进行分析,最好选择何种方法进行分析? (
)
A 工作曲线法 B 内标法 C 标准加入法 D 间接测定法
13. GFAAS 的升温程序如下: ()ຫໍສະໝຸດ A 灰化、干燥、原子化和净化
B 干燥、灰化、净化和原子化
C 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
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由于原于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 的几率小得多。而且 空心阴极灯一般并不发射那些邻近波长的辐射线经,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原子吸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在原子吸收法的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 原于数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 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 子。 原子吸收法 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 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原子。
5.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故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不需要分光系统。 ()
《仪器分析》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第二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14671ae87101f69e31956a.png)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1. 已知1电子伏特=1. 602×10-19J,试计算下列辐射波长的频率(以兆赫为单位),波数(以cm-1为单位)及每个光子的能量(以电子伏特为单位):(1)波长为900pm的单色X射线;(2)589.0nm的钠D线;(3)12.6µm的红外吸收峰;(4)波长为200cm的微波辐射。
解:已知1eV=1.602×10-19J, h=6.626×10-34J·s, c=3.0×108m·s-1①λ=900pm的X射线Hz,即3.333×1011MHzcm-1J用eV表示,则eV②589.0nm的钠D线Hz,即5.093×108MHzcm-1J用eV表示,则eV③12.6µm的红外吸收峰Hz,即2.381×107MHzcm-1J用eV表示,则eV④波长为200cm的微波辐射Hz,即1.50×102MHzcm-1J用eV表示,则eV2. 一个体系包含三个能级,如果这三个能级的统计权重相同,体系在300K温度下达到平衡时,试计算在各能级上的相对分布(N i/N).能级的相对能量如下。
(1) 0eV,0.001eV,0.02eV;(2) 0eV,0.01eV,0.2eV;(3) 0eV,0.1eV, 2eV。
解:已知T=300K, k=1.380×10-23J·K-1=8.614×10-5eV·K-1,kT=8.614×10-5×300=0.0258eV①E0=0eV, E1=0.001eV, E2=0.02eV②E0=0eV, E1=0.01eV, E2=0.2eV③E0=0eV, E1=01eV, E2=2eV3. 简述下列术语的含义电磁辐射电磁波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自发发射受激发射受激吸收电致发光光致发光化学发光热发光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传播的光量子流,它即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电磁波谱――将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便得到电子波谱.电子波谱无确定的上下限,实际上它包括了波长或能量的无限范围.发射光谱――原来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回到低能级或基态时,往往会发射电磁辐射,这样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物质对辐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称为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在某些情形下,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可能先通过无辐射跃迁过渡到较低激发态,然后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过渡到基态,或者直接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过渡到基态。
仪器分析习题(打印版)
![仪器分析习题(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d5f94bbe23482fb4da4c1b.png)
AAS法思考题与练习题1.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是如何产生的?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2. 解释下列名词:⑴谱线轮廓;⑵积分吸收;⑶峰值吸收;⑷锐线光源;⑸光谱通带。
3. 表征谱线轮廓的物理量是哪些?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 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原子吸收的测量为什么要用锐线光源?5. 原子吸收光谱法最常用的锐线光源是什么?其结构、工作原理及最主要的工作条件是什么?6. 空心阴极灯的阴极内壁应衬上什么材料?其作用是什么?灯内充有的低压惰性气体的作用是什么?7. 试比较火焰原子化系统及石墨炉原子化器的构造、工作流程及特点,并分析石墨炉原子化法的检测限比火焰原子化法低的原因。
8. 火焰原子化法的燃气、助燃气比例及火焰高度对被测元素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为什么要进行调制?有几种调制的方式?10. 分析下列元素时,应选用何种类型的火焰?并说明其理由:⑴人发中的硒;⑵矿石中的锆;⑶油漆中的铅。
11.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非光谱干扰有哪些?如何消除这些干扰?12.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背景干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加以校正?13说明用氘灯法校正背景干扰的原理,该法尚存在什么问题?14. 在测定血清中钾时,先用水将试样稀释40倍,再加入钠盐至0.8mg/mL,试解释此操作的理由,并说明标准溶液应如何配制?15. 产生原子荧光的跃迁有几种方式?试说明为什么原子荧光的检测限一般比原子吸收低?16. 欲测定下列物质,应选用哪一种原子光谱法,并说明理由:⑴血清中的Zn和Cd(~Zn 2μg/mL,Cd 0.003μg/mL);⑵鱼肉中的Hg(~xμg/g数量级);⑶水中的As(~0.x μg/mL);⑷矿石La、Ce、Pr、Nd、Sm(0.00x~0.x%)⑸废水中Fe、Mn、Al、Ni、Co、Cr(x μg/mL~x mg/mL)。
17. 镁的共振线285.21nm是跃迁产生的,试计算在2500K时,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何谓元素的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它们 之间有何联系? 答: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而发射出的谱线;
灵敏线:指各元素谱线中最易激发或激发电位数低的谱线;
最后线:随着元素含量的降低,谱线数量逐渐减少,最后消 失的谱线称最后线; 分析线:光谱分析中所选择的灵敏线称分析线。 关系:分析线应为灵敏线,一般选最后线。
0.151
0.201 0.301 0.402
-0.821
-0.697 -0.521 -0.396
5
A B C
11.6
7.8 9.2 10.7
10.4
15.5 2.5 12.2
-1.2
6.7 3.3 1.5
0.502
-0.299
其中:ΔS= S(Pb)-S(Mg) 绘制lgC~ΔS曲线:
ΔS 12
10 8 6 4 2 0 -2 0 0.2 0.4 0.6 0.8 1
灵敏线一定是共振线,最后线一定是灵敏线,一般应为第 一共振线,也是最灵敏线.
4.何谓自吸收,它对光谱分析一什么影响? 答: 自吸收:原子在高温时被激发,发射某一波长的谱线,而处于 低温状态的同类原子又能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这种现象称为自吸现象。
自蚀: 在自吸严重时,谱线中心强度几乎完全被吸收,这种现象称为
发射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比较:
共同点:两者都是基于原子光谱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都只能对元素(主要为金属元素)进行分析,两者都需破坏 试样的结构,使试样转化为原子进行分析。
不同点:发射光谱是基于原子发射光谱现象进行分析的 方法,而原子吸收是基于原子吸收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发 射光谱测定的是激发态原子的总数,而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的 是基态原子的总数。因此,一般发射光谱分析的原子化条件 要比原子吸收分析温度高些,原子吸收光谱要比发射光谱的 谱线简单,干扰也较少,且较易克服。 优点: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限低, AAS较AES受原子化温度影响小,设备也较便宜,AES适合 于多元素同时分析。
的波长位置进行元素的定性分析;
标样比较法:试样与被测元素的标样并列摄谱; 波长测定法:由比长仪测出谱线波长,查谱线波长表.
7.光谱分析中元素标准光谱图起什么作用?
答: 元素标准光谱图是以铁的光谱为波长标尺,标明各元素的灵 敏线相应位置及波长的一种标准图册。
在光谱定性分析中,常采用铁光谱比较法。以铁的光谱为参比,
5.原子吸收分析中若采用火焰原子化的方法,是否
火焰温度越高,测定灵敏度越高?
答:原子吸收分析中若采用火焰原子化方法,试样将在 火焰中完成原子化的过程,火焰温度过高,则可能使试样 中的被测元素激发,反而使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减少, 使得测定的灵敏度下降,因此,实际操作中,应选择适宜 的火焰温度,对提高测定的灵敏度有益。特别是那些易挥 发或电离电位较低的元素,应使用低温火焰。
光谱定性分析中,发生自吸使谱线的中心强度减弱,自蚀时谱线中
心强度几乎完全被吸收,还可能形成双线,从而影响定性分析的准确性。 光谱定量分析中,自吸现象将严重影响谱线的强度,谱线强度与元
素浓度的关系将偏离罗马金公式,从而限制分析的含量范围。
5.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进行光谱定性分 析时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说明各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适用 场合。
根据上述数据,(1)绘制工作曲线,(2)求溶液A、B,C的浓度。
解:本题为AES内标法测定Pb,内标元素为Mg。由已知数据列表如 下:
溶液
S(Mg)
S(Pb)
ΔS
C(Pb)/(mg· mL-1)
lgC
1
2 3 4
7.3
8.7 7.30 12.0
10.2
9.8 3.7 1.7
12.用内标法测定试液中镁的含量。用蒸馏水溶解MgCl2以配制标准镁 溶液系列。在每一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中均含有25.0ng· mL-1的钼。钼 溶液用溶解钼酸铵而得。测定时吸取50μL的溶液于铜电极上,溶液蒸 发至干后摄谱,测量279.8nm处的镁谱线强度和281.6nm处的钼谱线强
度,得下列数据。试据此确定试液中镁的浓度。
解:由已知数据列表如下: 其中:
I Mg lg R lg I Mo
I(Mg) 0.67 3.4 18 115 739 2.5 I(Mo) 1.86 1.6 l.5 1.7 1.9 1.8 lgC 0.0201 1.002 2.002 3.021 1.021 lgR -0.429 0.327 1.079 1.830 2.590 0.143
吸收,此时峰值吸收与被测元素浓度成正比。
3.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为什么不采用连续光源(例如钨丝 灯或氘灯),而在分光光度计中则需要采用连续光源? 答:原子吸收光谱为线状光谱,其半宽度很小,仅10-2—10-3nm,如 要测量其积分吸收,则要求入射光的通带宽度应远小于原子吸收线的半 宽度,若采用连续光源,则要求单色器的分辨率很高,至少应在五十万分 之一,这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难以作到。一般分光光度计的通带宽度均大 于0.1nm,若直接测量原子吸收,则由于其通带宽度远大于原子吸收线的 半宽度,由待测元素原子产生的吸收占通带内的入射光的比例很小(约 1%以内),导致测量的误差太大,因此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不采用 连续光源,而采用空心阴极灯等锐线光源作光源,测量原子的峰值吸收。 分子光谱为带状光谱,其谱带的半宽度较大,一般可达几十纳米, 而分光光度计的光谱通带一般在0.1—5nm,远小于分子光谱的宽度,相 对于分子光谱而言,其单色性很好。采用连续光源为光源,在分析光域 范围内,其发射光强稳定,使用一般的单色器,即可很方便的选择入射 光波长,便于制作光谱及分析波长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第六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1.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从原理上
比较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区别?
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被测试样在原子化中经 雾化、蒸发、干燥、离解、原子化过程后,被测元素被转化 为基态原子,由锐线光源辐射的锐线为被测元素所吸收而减 弱,透过光线经单色器分光后而为检测器所接收,被测元素 的吸光度与试样中的浓度成正比,此既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分析的基本原理。
镁的浓度 /ng· mL-1 1.05 10.5 100.5 相对强度 279.8nm 0.67 3.4 18 281.6nm 1.86 1.6 l.5 镁的浓度 /ng· mL-1 10500 1050 分析样品 相对强度 279.8nm 115 739 2.5 281.6nm 1.7 1.9 1.8
C(Mg)/ng· mL-1 1.05 10.5 100.5 10500 1050 分析样品
由内标法定量分析公式: lgR = klgC + A 做lgC~lgR曲线:
lgR
3.0
2.0
1.0
y = 0.7525x - 0.4356 R2 = 1
0 1 2 3 4 5
0.0
lgC
-1.0
由lgC~lgR曲线查得: 当试液的 lgR=0.143时,试液中镁的浓度C(Mg) : lgC(Mg)=0.75 C(Mg)=5.62 ng· mL-1
元素标准光谱图起到对照作用,可用来与试样谱图相比较,以判断未
知元素是否存在。铁光谱比较法可同时进行多元素定性鉴定。
11.某合金中Pb的光谱定量测定,以Mg作为内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 黑度计读数
溶液 1 2 3 4 5 A B C Mg 7.3 8.7 7.3 10.3 11.6 7.8 9.2 10.7 Pb 17.5 18.5 11.0 12.0 10.4 15.5 2.5 12.2 Pb浓度/(mg· mL-1) 0.151 0.201 0.301 0.402 0.502
y = 23.085x - 7.7829 2 R = 0.9635
-lgC
由lgC~ΔS曲线查得:
溶液A:lgC(A)=-0.62
溶液B:lgC(B)=-0.48 溶液C:lgC(C)=-0.41
C(A)=0.240mg· mL-1
C(B)=0.331mg· mL-1 C(C)=0.389mg· mL-1
2.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其特点。
答: ICP是感耦高频等离子焰炬的英文简写,是一种等离子体光源。 ICP的形成原理: 由高频发生器提供高频交变电流(5~30MHZ, 2-4kW)给高频感应线圈 (2-5匝 空心铜管,空心水冷) ,在炬管的内外形成强烈的振荡磁场。炬管内磁力线沿轴 线方向,炬管外磁力线成椭圆闭合回路。工作气体Ar持续由石英炬管内通过, 一旦炬管内气体开始电离(如用点火器),电子和离子则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 高速运动,与其它气体分子持续碰撞,使之迅速大量电离,形成“雪崩”式放 电,电离的气体在垂直于磁场的截面上形成闭合环状的涡流。这个高频感应电 流,产生大量的热能,瞬间可将气体加热到10000K高温,并在石英炬管的上部 形成火炬状等离子体焰炬(外观与火焰相似)。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离子体 焰炬为环状结构,样品在雾化器内被雾化为雾滴,被载气Ar携带由内管进入高 温等离子体内部的环状样品通道,完成样品的蒸发、原子化、激发。 ICP光源的特点: ① 工作温度高,检测限低,灵敏度高; ② 光源稳定、自吸及自蚀效应小、线性范围宽; ③ 基体效应小; ④ 无电极污染; ⑤ 电离干扰小;化学干扰小; 不足:对非金属测定的灵敏度低;仪器昂贵;维持费高。
仪器分析习题课 (光学分析部分)
第五章 发射光谱分析作业
1.摄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摄谱仪的组成及作用如下: 照明系统:使光源产生的辐射均匀的照明于狭缝,并使感光板 的谱线均匀; 准光系统:将光源照射于狭缝的光平衡,均匀的照射于棱镜或 光栅之上; 分光系统:棱镜或光栅,作用是把光源发射的复合电磁辐射分 解为按波长排列的光谱; 投影系统:将色散后的单色光聚焦于感光板,而形成光谱
4.在原子吸收分析中,若产生下列情况而导致误差,此时应采取什 么措施来减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