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简介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自然的一环,换言之,它是不可避免的。它同性教育、艾滋病教育等一样,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儿童对死亡问题应该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它的主要目的有4个:使人们获得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以便使人们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

案例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

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死亡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针对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实,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分八篇:概述篇、死亡的原因篇、死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篇、死亡的预防与推延篇、死亡的社会预防篇、死亡标准篇、临终关怀篇、案例回放篇。通过基本知识、理论阐述、案例介绍等形式表明一个人应具备的生死态度。该书是每一个人——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正视人生、坦然面对死亡现象及本质、保持心理健康实用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邹宇华,教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药学院教学名师。现任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理事,中国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和《中国社会医学杂志》编委,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等课题二十多项,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参与编写教材和专著9部。两项科研成果获卫生厅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死亡教育的对象及其内容

1.有关死亡教育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研究生死问题的学者和医护人员。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所授内容应该以有关死亡问题的系统性知识为主,教学要求全面深入掌握生死学以及人类围绕生死产生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以及教学目的是其使其运用所学的生死学的理论去指导人们正确地对待生死问题。

2.疾病患者以及其亲朋好友。这是比较特殊的死亡教育对象,尤其是对患者的亲朋好友的教育,其目的是先通过对这些人进行死亡教育,在其掌握有关生死的基本理论、观点的情况下,再通过他们对疾病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在对这些人教育时,不必要教授生死的高深理论,亦不必要将死亡问题逐一讲解,重点是:一方面通过细致的沟通,了解对象已有的文化素养和宗教背景,其原先对死亡有什么看法,其在面对死亡或即将丧亲的情况下,最恐惧、担心、忧虑的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根据对象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运用生死学知识,帮助对象解决对死亡的忧虑、恐惧和各

种死亡思想负担,使患者能坦然面对可能的死亡结局,也可以使患者家属和好友有准备的接受丧亲之痛。

3.所有在校学生。先让学生从生理上理解死亡的观念,知道死亡时一切生命的必然归宿。然后逐渐把重点从死亡的自然属性扩充到死亡的社会属性,即让那个学生明白,人类的死和动物的死是不一样的,包含着许多生命伦理、社会责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含义在内,尤其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死亡观念,并能转化为促进人生呢的有益资源。

4.所有具有一定智力基础的公民。他们往往文化层次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收入状况各异,在开展死亡教育方面困难也大。对象这些人进行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影视作品等形式进行相关内容介绍。这些人一般不会接受抽象观念的教育,而有形象、有情节、有感人场景的影视作品接受度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