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归因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2023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ppt•社会归因概述•社会归因细分领域•社会归因的影响•社会归因的案例分析目•社会归因的未来研究方向录01社会归因概述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即人们如何理解和推断他人行为的原因。
社会归因研究社会归因对于人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结构。
社会心理学社会归因定义社会归因理论发展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最早的社会归因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受到自身的信念和预期的影响。
凯利的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需要考虑行为者、行为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强调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行为推断他人的态度。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发被试的社会归因过程,通过观察和分析被试的反应和行为来探究社会归因规律。
社会归因研究方法实验法通过观察自然状态下人们的互动过程,记录和分析社会归因现象。
观察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了解被试对于社会事件的社会归因倾向和态度。
调查法02社会归因细分领域角色认知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和评价。
角色行为个体在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被赋予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角色互动个体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以实现角色期望和满足角色需求。
社会角色归因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文化素养个体的社会声誉和地位,通常与经济地位相关联。
个体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审美水平等。
0302 01个体的经济状况,如收入、财富和职业等。
个体在组织中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
组织权力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
社会权力个体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
政治权力特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
社会文化归因文化价值观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理解和冲突。
文化冲突03社会归因的影响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尽力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维护自我概念的统一性。
当面对与自我概念相冲突的信息时,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减少这种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实验三归因
社会心理学实验三归因一、原理介绍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常常发生归因现象,即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如将行为归因于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会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表现出一种自我防卫。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五、归因的后果
(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
结果 成功 成功 失败 失败 归因 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稳定性原因 期望高,继续努力 不稳定原因 期望低,不作努力 稳定性原因 期望低,不作努力 不稳定原因 期望高,继续努力
(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
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
能力 自信(胜任感) 一时努力 激动 持久能力 放松、轻松自在、镇定 个性 提高自尊感 他人的努力 感激 运气 惊讶
3、模式
(1)习得性无助模式 不期望的归因
成功 → 不可控的原因,如 运气好,任务容易 (外部的、特定的、可变的)
失败 → 不可控的原因,如 能力低 (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
学习无能 →(认知、动机、 行为缺失)
期望的归因 成功 → 可控的原因,如
能力强,持久努力
(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
Schachter 和Singer 的研究
Schachter的早期研究发现,当人们身 处逆境时,常常喜欢和与自己有类似经 历的人交往。 他由此推断,人们有一种将自己的情绪 状态,与处于类似情境的其他人比较, 以理解和标志自己的反应的需要。 它说明,引起一个人某种情绪体验的内 在的生理线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适 合于作多种解释。
失败 → 缺少努力 → 动机性情绪(如内疚)、维 持较高的期望 →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4、形式
个别咨询 团体辅导
5、方法
活动 强化说服 示范学习 讲解 讨论 作业 诱导
七、归因疗法
归因疗法(Attribution therapy)
就是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 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 行为反应的方法。 任何心理疾病都和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 不良知觉有关,所以心理治疗的最基本的原 则,就是采取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将患者的 不良归因置换为某种中性的、无害的归因。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概念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归因理论和自我概念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归因理论关注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而自我概念则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归因理论和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所做的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个人特质、能力等)或外部因素(如环境、情境等)。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
通过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我们能够揭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方式。
例如,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和努力;而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失败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环境因素。
归因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从而揭示了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偏见。
其次,归因理论可以解释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解释。
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解释和归因也是归因理论的研究重点之一。
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不利的环境或他人的干扰。
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影响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认知和评价。
最后,归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研究发现,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可以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成功者持更积极的态度,并倾向于与其合作。
而当个体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失败者持更消极的态度,并避免与其接触。
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从而为社会交往和决策提供指导。
二、自我概念的概念与影响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特质、能力、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调查法
调查法定义
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被调查者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调查法常 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调查法优点
可以大范围地收集数据,操作简单,成本低。
调查法缺点
调查结果受被调查者回答意愿影响,可能存在误差。
实验法缺点
实验条件与现实情境脱节,实验 结果的外推性受限。
观察法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观察 者的行为和表现,以推断其心理状态 和行为原因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 ,观察法常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观察法优点
可以直观地获取被观察者的真实行为 表现,避免被观察者对研究者的依赖 。
观察法缺点
详细描述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通常会通过筛选简历、面试、背景 调查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其中,社 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个 性特点、价值观和职业倾向等方面的信息
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归因应用案例
总结词
在团队建设中,社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团队成 员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沟通、合作和凝聚力。
提高沟通效率
理解他人的归因有助于更好地 预测和沟通,降低误解和冲突
。
促进合作与团结
共同的归因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 力,促进合作与团结。
改善人际关系
合理归因有助于化解矛盾,改善人 际关系。
社会归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心理学
社会归因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领域,它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有
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学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社会文 化和社会行为,与社会归因密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1.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海德认为,人们 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例如性格或 能力)或外部原因(例如环境或情境)。
2. 凯利的三度理论:凯利提出,人 们在归因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行 为者、刺激和环境。这三个因素的 不同组合会影响我们的归因判断。
社会归因的理论与模型
3.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详细描述
社会归因是指人们根据有限的观察或信息,对他人或群体的特征进行推断和分 类。然而,这种推断可能受到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 歧视和偏见。
应对策略:增强多元文化意识
总结词
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是应对社会归因偏见和歧视的有效策略。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尊重和 理解。通过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和接触,可以减少刻板印 象和偏见,促进公平对待和包容。
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信仰等因素,可以更加准确地了 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政策评估
通过评估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更加客观地评 估社会政策的优劣,从而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04 社会归因的跨文 化研究
文化差异对归因的影响
关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
未来的跨文化归因研究将更加关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探讨跨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 程和影响因素,并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05 社会归因的潜在 风险与应对策略
偏见与歧视的风险
总结词
社会归因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进而产生不公平对待和伤害。
01
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 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能力。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与决策]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2023-10-29contents •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归因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归因的挑战与未来研究•社会归因案例分析目录01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情境因素。
社会归因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行为。
定义与概念01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
02归因理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早期的决定论观点和后来的相对主义观点。
03现代归因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和情境因素在行为归因中的作用。
1 2 3社会归因理论在教育、管理、政治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人们的归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互动,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然而,社会归因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过度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情境因素。
02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归因的认知过程观察行为根据行为的表现和情境,对行为的意图进行判断。
判断意图赋予意义形成印象01020403根据一系列的行为和表现,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和评价。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对其意图和意义进行推断。
将行为的意义赋予到所观察到的行为上,并形成对行为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
自我服务偏差对应推断偏差群体归因偏差基于一个单一的外部特征,往往做出过于单一和简化的推断。
将群体特征归因于个体,或将个体特征归因于群体。
03归因的偏差与偏见0201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
情境因素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文化因素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社会角色与群体压力归因的影响因素与机制03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断其性格和价值观,从而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或面临一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往往会尝试寻找一个或多个原因来解释这个行为或事件为何发生。
在归因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式: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意味着我们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人特质、能力、性格或意愿等内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高分,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努力。
外在归因则指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界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考试不好,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考试难度较高或其他干扰因素。
除了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称为属性归因错误。
属性归因错误是指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交通堵塞导致迟到时,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他的个人不守时,而忽略了交通状况的影响,即是属性归因错误。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其他人更注重外部环境因素。
社会心理学归因
第五章
归因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自我的行为
第五章 归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容提要
1
什么是归因
2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3
归因偏差
4
归因理论应用与局限
第五章 归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容提要
1
什么是归因
2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3
归因偏差
的心情
意
(可能提高 (可能提
、可能降第低五章 归高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积极的归因模式
▪ A、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 望→趋向成就任务;
地面某处一定的位置
第五章 归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什么是归因? ❖归因的概念
▪ 归因是一种对事件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社会认 知,影响态度和进而行为。
• 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 归因是利用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 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因果关系的协变
情绪反应
行为 结果
第五章 归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为何要归因?
❖解释的需要
▪ 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
• 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
❖控制的需要
▪ 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 ,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 预言他人如何行动
第五章 归因
为何要归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归因理论之父”
❖ 基点: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_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一种对事件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社会认 知,影响态度和进而行为。
• 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归因是利用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 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行为 结果
因果关系的协变 对成败的预期 个体素质 他人言行
情绪反应 归因 期望变化
个体的 行为倾向
刺激
前提
认知
态度
行为倾向
第五章 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
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 逻辑方法进行;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往往限于人 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因素无关;而归因却容许错误, 甚至有意出现错误,并且认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 有意义的(如借口)。 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 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归 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 判断。
其他推断途径
• 选择性
–行动者在行动中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大小
• 社会要求
–某一行动的社会要求越少,越能反映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 社会角色
–个体的行为是否属于其社会角色相应要求的那部分
• 先前期望
–与期望相悖的行为会使人们对先前的倾向性归因进行反思
第五章 归因
凯利(H. H. Kelley) 的三维归因理论 在吸收海德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变原则
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行为归因 于他们的内在特质;而解释自身时倾向于使用 情景因素。
对象:自我与他人 原因
• 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所拥有的信息量不同 • 知觉显著性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引言: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以及归因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内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内在因素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其内在特质、性格或能力等因素。
根据内在因素的解释,个体往往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特质决定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这种内在因素的归因倾向可以解释为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和解释时的认知偏差。
二、外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外在因素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在因素。
根据外在因素的解释,个体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驱动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的难度或干扰因素,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
外在因素的归因倾向可以解释为个体试图解释他人行为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完整性和认知限制。
三、归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自身行为。
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缺乏能力或努力,从而降低其自信心和动力。
相反,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也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或利用外部资源来取得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动力。
因此,个体的归因方式对其自身行为的动机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四、归因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归因理论还指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当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当一个人失败时,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其内在能力的不足,我们可能会对他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影响我们与他的关系。
相反,当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促进积极的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在对自己或别人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时所遵循的心理过程。
人们根据一系列因素来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归因为某些特定因素,以此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归因理论,包括内在归因理论、外在归因理论以及随机归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解释时所可能采取的心理机制和思考方式,并且提供了帮助人们理解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工具。
内在归因理论内在归因理论是指人们通常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一种天性或内在属性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粗鲁的人,而当同样的人表现得有礼貌时,则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很有礼貌的人。
内在归因理论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当我们愿意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内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人,并对他人更加严厉和批判。
然而,当我们愿意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们。
外在归因理论相反,外在归因理论则是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外部环境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是由于场合不当或其他外部因素所致。
外在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受个体因素的干扰。
当我们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更有同情心和宽容度,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些因素可能是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随机归因理论随机归因理论是将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由于不确定性或变量性所致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表现得不同寻常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一种随机影响,而不是自身或别人的内在特质所导致的。
随机归因理论在社会情景下也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试图解释社会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假设一个事件的发生与随机因素有关,而不是由于某个明确的因素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自我的行为
第五章 归因
内容提要
1
什么是归因2Βιβλιοθήκη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3
归因偏差
4
归因理论应用与局限
第五章 归因
内容提要
1
什么是归因
2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3
归因偏差
4
归因理论应用与局限
第五章 归因
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动物, 总希望使自己的行为有明
确的引导
❖宿命论
▪ 听天由命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素朴心理学)
“归因理论之父”
❖ 基点: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
▪ 每个人都会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行为的原因源:人 本身、环境、或两者皆有 • 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
❖ 归因推论的恒常原则
▪ 在行为结果中反复起作用的那些因素是该结果的原因。 ▪ 每个人在归因时都有自己的原则。 ▪ eg:了解一个人,多听他人评价。“兼听则明”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素朴 心理学)
❖海德除了研究事件发生的原因之外,也探 讨了对事件后果责任的知觉。他认为,在 许多情况下,明确谁应该对事情的后果负 责比谁引起事情的发生更重要。
▪ 联想责任 ▪ 因果责任 ▪ 可预知责任 ▪ 故意责任 ▪ 正当责任
第五章 归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失败 的结果,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论;
❖因果律: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
▪ 佛家的因缘果
•缘
▪ 生活中的因果
•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 科学上的因果
• 我们手中拿一颗石头,我们一松手它就自由下落,落到
地面某处一定的位置
第五章 归因
什么是归因? ❖归因的概念
▪ 归因是一种对事件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的社会认 知,影响态度和进而行为。
• 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
▪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往往限于人 类的认识能力,与动机因素无关;而归因却容许错误, 甚至有意出现错误,并且认为这种错误对个体的生活是 有意义的(如借口)。
▪ 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 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归 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 判断。
▪ 归因是利用信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 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因果关系的协变
情绪反应
行为 结果
对成败的预期 个体素质 他人言行
归因
期望变化
个体的 行为倾向
刺激
前提
认知
态度 行为倾向
第五章 归因
什么是归因?
❖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
▪ 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 逻辑方法进行;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三个维度上加以分类
▪ 原因源、稳定性、控制性
❖四个因素进行归因;
▪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 具有不同的影响。
第五章 归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稳定性角度(1972年的归因模型)
▪ 外在归因分为两种:
• 归因于机会与运气;归因于客观环境的不利与困难
▪ 内在归因分为两种:
第五章 归因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素朴心 理学)
❖海德(F. Heider)的二分法:内部归因和 外部归因
▪ 外在归因:归咎于外在客观环境,如工作条件 、机遇、周围环境、他人等;而且认为大多数 人在同样情景下都会如此反应。
▪ 内在归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如个人才 能、态度、情绪、性格、兴趣等;
第五章 归因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的归因——这种总 结经验的方式便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看上去与生 俱来的习惯。
第五章 归因
为何要归因?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归因的进化意义
▪ 最根本的意义是人们为了让自己生存得更好, 让自己的基因能够更顺畅的保留下去。
▪ 更为直接的潜意识考虑(第二层面的原因):
• 保持更好的心理状态; • 有效的防御机制; • 通用的经验获得方式。
▪ 通过人的外显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来 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 先了解个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目的 • 再进行由行动者意图到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
▪ eg:“那个图书管理员帮助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 到了马路对面”
第五章 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 断理论
▪ B、失败→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 A、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
▪ B、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沮丧,降低对成功的 期望→缺乏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第五章 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 断理论
❖琼斯(E.E.Jones)和戴维斯(K.E.Davis) 的相应推断理论
• 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归因于自身努力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原因源
内在的
外在的
能力(不可控) 困难(不可控)
努力(可控) 运气(不可控)
第五章 归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80年代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角度
原因源 稳定性 内外性
控制性
成功
失败
能力 努力
内部 内部
稳定 不受意志控制 不稳定 受意志控制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基 本需要!
第五章 归因
何时归因? ❖人们并非事事关心,什么情况下才会劳心
费神去探究原因呢?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负性的事件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确定的事
第五章 归因
内容提要
1
什么是归因
2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3
归因偏差
4
归因理论应用与局限
第五章 归因
满意和自豪 (提高学习 的积极性)
内疚和无 助感
(会提高 )
任务的 难度
运气
外部 外部
稳定 不受意志控制 不稳定 不受意志控制
惊奇和感激 气愤和敌
的心情
意
(可能提高 (可能提
、可能降第低五章 归高因)
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积极的归因模式
▪ A、成功→能力和努力→自尊、自豪,增强成功期 望→趋向成就任务;
第五章 归因
为何要归因?
❖解释的需要
▪ 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
• 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
❖控制的需要
▪ 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 ,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 预言他人如何行动
第五章 归因
为何要归因?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归因:最初的经验获得机制
▪ 人类的先民们在无数次尝试中总结经验,他们 的逻辑是从经验归纳出一般规律。他们所做的 第一步工作就是归因,这样的行为导致了这样 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