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
第一章
导论
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7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的大国。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 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 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 区域政策。
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掌 握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 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 域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 学理论前沿、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
5
参考书目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埃德加·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程》
32
➢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 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 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 ,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 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 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02X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 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 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 7.2倍。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问题。
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
即从现象(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
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导言)提纲
第一讲导言一、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目的1、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能对该学科有一个总体认识,并对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有所了解。
2、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区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城乡一体化、区际分工协作),基本理论(区位论、梯度理论、增长级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基本方法(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
3、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掌握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一些方法,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理论或实证研究。
如:分析市或省级区域发展现状和近远期区域经济规划研究、企业区域选址问题、研究政府区域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目前重要的发展任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文状况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仍是我国任重而道远的核心问题。
学习区域经济学有助于对国家各项发展战略和策略、区域管理政策的理解,还可以尝试提出一些合理的构想。
3、区际分工弱化,区域结构趋同。
4、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5、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
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6、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
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7、环境生态破坏“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
三、基本概念(一)区域1、区域(region):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有限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研究其经济增长和发展一般规律、空间组织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政策的综合性应用经济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2、区际关系3、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4、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一节区位、区位因子一、区位:活动主体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或场所经济区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选择的具有特定条件的有限的空间范围。
经济区位空间形式:点区位: 以地理坐标描述;线区位:以走向和长度描述几点理解:区位具有特定的约束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利益;区位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区位主体是区位选择主体;区域经济可视为由若干区位组成的综合体。
二、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作为区位的经济原因运作的力”(韦伯)影响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类型:1、区内投入要素2、区内需求要素3、可移动的投入要素4、可转移的产出要素第二节区域、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的地域单位区域的含义:1、区域是一个实体概念,具有空间范围、形态和结构特征。
2、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3、区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4、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二、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分割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特征:(1)地域性或空间性。
(2)独立性或疆域性(3)开放性(4)完整性三、类型区与系统区1、类型区类型区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来划分的,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
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区域经济理论第一讲PPT课件
2020/3/19
10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也逐步形成,各种著述也相继问世。具有代表意 义的著作是:
四是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的 效用最大化目标。
战后,对区位以及区域模型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以 艾萨德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卫斯为 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 国学者;以哈格特、汉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者。
2020/3/19
5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于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 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 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但除运 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 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如果工资成本节约和集聚而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 本之增加,则原有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当把工厂 迁至工资较低的地方或集聚区域。
➢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 ➢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版)。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为以 中心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在此基 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他在详细考察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生产区位的影响 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有多因素变动分析的动态区位模式。
《区域经济学》讲义(1)
6、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 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 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 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 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区域经济学》讲义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
联 系 电 话 : 0538-8249636
鸣谢
•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 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 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的要素
❖ 区域通常具备以下3个要素
❖ 位置:人们经常用位置来给一定的区域命名
❖
❖ 边界:区域是基于选择一定的地域特征的分布来 进行划分的。
❖ 层次:不同区域在范围、类型、概括程度等方面 存在很大的区别。
区域的类型
❖ 匀质区域是源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形成的 一种区域。
❖ 极化区域(结节区域)是指相异性区域通 过各要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 聚力的一种区域。
❖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 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科学。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关系
❖ 发展经济学主要回答二个问题:一是经济落后国 家为什么长期贫困落后? 落后的根源和障碍什么? 二是应该采用怎样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 2008年10月13日美国经济 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 克鲁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 奖,他的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 和区域经济活动。他的获奖使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成为 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也标志 着区域经济学已经进入主流的 经济学行列。
❖ 新经济地理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空间分布, 从微观基础上探讨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 宏观层次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 集中现象。
❖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层面的增长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发展空间范围不存在局限性, 可大可小。
❖ 发展经济学没有地理学基础,而区域经济学研究 问题时通常将地理环境作为出发点。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关系
❖ 区域经济学中的产业研究有特定的范围,即局限 于特定的区域,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产业结构问 题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区域: 区域:不同学科的视角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 政治学: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 政治学: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 社会学: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 社会学: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 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 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经济学: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经济学: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缺乏非常确切的、得到广泛共识的定义。 缺乏非常确切的、得到广泛共识的定义。
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视角:没有明确定义
最早是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 最早是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 会:“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 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 个环节。 个环节。” 影响较大是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1970年 影响较大是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1970年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 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区域。 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区域。它可以按照 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中国学者 “区域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所包含的区域具 区域为有内聚力的地区。 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 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 相互交叉的渗透性(林德全,1986)。 相互交叉的渗透性(林德全,1986)。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经济学教学演示稿——第一章
第一讲 导论
二、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酝酿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 2、兴起阶段 60年代至70年代——借鉴古典区位论—— 运用西方经济学成果 3、发展阶段 80年代至今——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
第一讲 导论
三、我国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建设内地为主 的平稳发展阶段 2、改革开放后——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发展沿海 地区为主的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阶段 3、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 的反思 (2)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研究 4、基本评价: (1)积极方面 (2)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导论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区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开发
第一讲 导论
一、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 区域的概念 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 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1)地域性 (2)独立性 (3)开放性 3、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第一讲 导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 济相互作用的规律 和相互关系 2、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演变规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 化规律 (2)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 经济效益最佳途径 (3)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 应规律 (4)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 (5)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成果,完善研究方法,开拓研 究领域 (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丰富我国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第一篇
2024/6/23
3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 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 区位理论。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 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 模型的研究;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 特点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 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 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 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 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
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024/6/23
13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即“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 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 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 的一种结构;
• 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 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 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 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 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2024/6/23
4
• 做出贡献学者:
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 经济增长重要地域,城
市文明的传播者。
区域经济理论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在此期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也逐步形成,各种著述也相继问世。具有代表意 义的著作是: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版)。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 在国内大致有三支力量或从三个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
拥挤区是进一步扩张的边际社会成本(MSC)高 于或等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区域。
中间区是MSC≤MSB、私人投资可明显获利的区 域。
落后区是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 业为主的、对新经济活动缺乏吸引力的区域。
教科书:两个标准
同质性标准——根据一定的指标,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取的指标有:失业 率、收入水平、就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 游、或者重工业比重等
经济学是关于经济资源稀缺性与人类经济行为选择的学科, 其根本任务是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 需要。由于经济学研究通常抽象掉了空间因素对人类经济 活动的影响,即假定不同区域的经济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 的分布是均衡的,从而无法回答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的聚 集和由此导致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研究,与战前有一些不同的 特点:
一是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 其模型的研究;
二是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 实际的、可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三是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 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的第三 产业;
西方经济学家们跳出区位论,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来研究区域问题。包括: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LT生活条件:Access to water, gas, electricity, telephone, heat, etc.公共卫生/医疗AIDS, SARS教育Decision makingDigital divid4、什么是发展?发展=工业化?进口替代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力越强,依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越低,表示该区域发展程度越好。
--然而,在区域间贸易,投资频繁的条件下,将自足率当作发展指标是否适当?出口导向论:认为出口才是带动区域内各部门增长的动力--但是否对出口市场依赖太深?(从咖啡到IC)我们绝不应迷失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他们的选择余地。
——斯特里登(1994)5. 为什么区域之间发展有差异?天然条件说:很难解释为何天然条件不佳的地区可以比天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的更好(日本vs. 印尼,好莱坞vs. 印度)比较优势说:认为每个区域都有一些相对优势,如劳力便宜或资本报酬率高,每个区域依此发展就形成了区域间的差距。
--问题是这些生产要素经常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天生如此。
有计划的对生产要素进行投资(如教育),可能让处在不利竞争条件下的区域得以改变发展模式。
政府投资说:问题是,政府为何选择特定区域而放弃其他区域?另外,政府的介入也常常是失败的,并不保证成功(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三线产业)。
重要的是讨论成功的条件何在?制度与组织说:认为经济行为是附着在社会关系上的。
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资源或政府投资,而在于相配合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特别是行之多年而不自知的习俗(custom)与制度性力量的整合。
6. 两个主题解释区位选择:即产业的空间布局、分工,和城市体系的关系解释集聚:企业之间的关系;外部经济:专业化供应厂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信息外溢;制度和文化…II. 区域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范式转移T 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by Thomas S. Kuhn, 1962paradigm shift科学/科学家社群(community)Kuhn argues that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s not evolutionary, but rather is a "series of peaceful interludes punctuated by intellectually violent revolutions", and in those revolutions "one conceptual worldview is replaced by another".在革命阶段,新旧各种理论各有拥护者,彼此竞争.区域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20世纪初德国的区位理论●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区域发展●50-6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科学主义的尝试(regional science)●Walter Isard●1958, Department of Region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70年代产业结构重组和区域发展的新挑战:来自日本和新兴工业国的竞争,去工业化,高科技新工业区域的崛起…●80, 90年代关注技术创新和区域竞争--管理学的介入:如发展“战略”、地方营销●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以新的语言和古典区位理论对话:如Paul Krugman2.地理给经济活动提供什么?●原料、市场和运输●劳动力●外部规模经济●社区基础设施●资本●土地●环境的舒适●政府的角色●--不同的理论会强调不同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3. 理论的范式转移(1)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的尝试●分析基础: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等的●不完全流动性是产生区域差距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区域经济学第一讲1、为何要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区域为何发展,以及不发展—来自现实的压力。
区域差距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国富国穷的秘密。
为什么有的地区穷,有的地区富?以江苏为例,苏南苏北差距的秘密何在?2. 什么是区域?由上而下的(如行政区划:维扬区)。
由下而上的:透过文化,历史,经济与社会动员方式界定区域。
--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会出现冲突例,徽州,昆山/苏州/南京/上海,苏锡常欧盟--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面向。
3. 怎样去衡量区域发展?可以用那些指标?常用的指标GNP/GDPpersonal income, industrial structure,new construction, Employment/unemploymentMigration--这些指标有没有可能互相冲突?如:GDP高,人均收入不高?就业数量增加,但个人所得减少?关掉煤矿,开电子工厂,对地方的影响?GNP 增长=生活改善?Jobless growthVoiceless growthRootless growthFutureless growth增长和基本需求:From “growth”to “basic needs”发展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影响urban/rural; male/femaleHuman development index营养预期寿命生活条件:Access to water, gas, electricity, telephone, heat, etc.公共卫生/医疗AIDS, SARS教育Decision makingDigital divid4、什么是发展?发展=工业化?进口替代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力越强,依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越低,表示该区域发展程度越好。
--然而,在区域间贸易,投资频繁的条件下,将自足率当作发展指标是否适当?出口导向论:认为出口才是带动区域内各部门增长的动力--但是否对出口市场依赖太深?(从咖啡到IC)我们绝不应迷失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他们的选择余地。
——斯特里登(1994)5. 为什么区域之间发展有差异?天然条件说:很难解释为何天然条件不佳的地区可以比天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的更好(日本vs. 印尼,好莱坞vs. 印度)比较优势说:认为每个区域都有一些相对优势,如劳力便宜或资本报酬率高,每个区域依此发展就形成了区域间的差距。
--问题是这些生产要素经常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天生如此。
有计划的对生产要素进行投资(如教育),可能让处在不利竞争条件下的区域得以改变发展模式。
政府投资说:问题是,政府为何选择特定区域而放弃其他区域?另外,政府的介入也常常是失败的,并不保证成功(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三线产业)。
重要的是讨论成功的条件何在?制度与组织说:认为经济行为是附着在社会关系上的。
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资源或政府投资,而在于相配合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特别是行之多年而不自知的习俗(custom)与制度性力量的整合。
6. 两个主题解释区位选择:即产业的空间布局、分工,和城市体系的关系解释集聚:企业之间的关系;外部经济:专业化供应厂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信息外溢;制度和文化…II. 区域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范式转移T 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by Thomas S. Kuhn, 1962paradigm shift科学/科学家社群(community)Kuhn argues that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s not evolutionary, but rather is a "series of peaceful interludes punctuated by intellectually violent revolutions", and in those revolutions "one conceptual worldview is replaced by another".在革命阶段,新旧各种理论各有拥护者,彼此竞争.区域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20世纪初德国的区位理论●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区域发展●50-6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科学主义的尝试(regional science)●Walter Isard●1958, Department of Region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70年代产业结构重组和区域发展的新挑战:来自日本和新兴工业国的竞争,去工业化,高科技新工业区域的崛起…●80, 90年代关注技术创新和区域竞争--管理学的介入:如发展“战略”、地方营销●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以新的语言和古典区位理论对话:如Paul Krugman2.地理给经济活动提供什么?●原料、市场和运输●劳动力●外部规模经济●社区基础设施●资本●土地●环境的舒适●政府的角色●--不同的理论会强调不同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3. 理论的范式转移(1)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的尝试●分析基础: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等的●不完全流动性是产生区域差距的前提。
●a. 60年代以前强调要素差异,●距离(运费极小化)和集聚因素。
●--不可转移的生产要素:天气,土壤,治安…●--可转移的生产要素:capital, information,technology, services, etc.●b. 70年代后开始重视需求差异●--不易转移的产品/服务:●社区服务,零售,学校●--可转移的产品/服务:取决于地方是否有便捷渠道●c.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所产生的成本节约或效益提高。
●马歇尔: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给个别厂商带来的利益。
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引起与企业有关的外部条件的改变--专业化供应厂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信息外溢●地理格局由集中和分散两种力量相互抵消、平衡而成。
●--集中力量:需求与成本,劳动力市场共享,外部经济●--分散力量:地租,外部不经济与主流经济学分享假设和方法●摆脱描述性的方法,尝试引进分析性的模式和语言。
●主要只讨论经济因素(运输,劳力成本),不考虑历史、社会因素。
新古典区位理论使用非常抽象的推论方式取得一个一般性的模型,以此认定厂商应该如何选址。
理性人的假定:假定有一个普遍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因此有一个普遍性的经济法则(2)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取向●70年代开始提出,厂商的行为要放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里来考察。
●1) 基本上,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由于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经常导致危机,而必须透过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张来减缓危机的破坏(必须开发新的市场…)●2) labor: 劳资之间的对立使得资本在进行区位选址时,劳动力因素最为关键。
(如英国的产业再结构,台湾的资本外移)●3)认为不应该先假设有一个抽象的模型,再用这个模型来衡量现实。
在现实中,政治和社会力量本来就会与经济因素互动,造成区位选择的动力:比较台塑六轻建厂案,宜兰—云林麦寮(200亿美元)—福建海沧/宁波(130亿)●4) 有别于传统区位理论只将地理空间当成承载社会事件的容器,批判性取向强调地理的空间关系对于事件发展会造成差异,也因此开启了关于地方性(locality)的研究。
(3)主流经济学重新发现区域:新经济地理学●基本问题:集聚的机制是什么?●考虑外部经济,不完全竞争,路径依赖,空间集聚,报酬递增, 多重均衡,etc.●建立数学模型: Paul Krugman的著作●没有超越新古典的范式,不考虑社会、制度、文化, etc.(4)地理学家也在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百家争鸣● --人文主义现象学● --女性主义(feminist geography),● --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反对必然主义/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All knowledge is partial,context-based, socially constructed,situated knowledge.●New regionalism: 制度,文化,交易成本4.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在运输与通讯技术不断改良的条件下,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整合下,区域的意义何在?●现实的例子:●城市带/城市群/都会区域被认为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东京-横滨,关西(大阪-神户-京都),意大利中北部(第三意大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台湾的台北-新竹走廊等。
●区域整合的趋势:欧盟(国际贸易变成区际贸易?)●夜间世界卫星影像—是经济集聚区域,不是国家The rise of the region state区域国家的崛起●Kenichi Ohmae (大前研一),●Chairman of the offices of McKinsey &Company in Japan●The nation state is dysfunctional●Nation/state幻灯片16What makes a region state?●-- small enough for its citizens to share certain economic and consumer interests but of adequate size to justify the infrastructure—communication, transportation links, and quality professional services—necessary to participate economically on a global scale.●--Provide an attractive market●--Strategies of the new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E.g. Nestle(雀巢), P&G (保洁) 在日本关西地区(22 million residents)的发展●--对政府的挑战是否意味主权国家的结束?全球化与区域/地方化之间的互动为何?Reading:●1. 创新的空间,第一章,第一节:全球·国家·区域。
●2.Kenichi Ohmae, 1993,”The Rise of the Region State,”Foreign Affairs, Vol.72,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