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联合在治疗慢性胆囊炎中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药联合在治疗慢性胆囊炎中的应用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疏肝健脾汤;针灸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胁痛、黄疸、腹痛范畴。
传统多以肝胆气滞、湿热论治,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通腑泻浊为常法。
但从临床所见,该病患者不乏脾虚证象,笔者运用自拟疏肝健脾汤配合针灸治疗该病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慢性胆囊炎伴有脾虚证象病例均系我院2007年6月—209年6月间专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6岁;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5年;其中伴胆囊结石20例,总胆管结石10例,肝胆管结石3例,胆囊切除手术后7例;病程6个月~10年。
1.2治疗方法
1.2.1药物组成:白芍20g,白术20g,葛根20g,山药20g,黄连5g,郁金15g,木香9g,丹参12g,乌梅12g,甘草6g。
若见神疲倦怠、纳呆口淡、苔白腻等,属脾虚湿盛者,加扁豆50g,薏苡仁12g;见形寒肢冷、腹痛、肠鸣便溏等,属脾胃虚寒者,加炮姜6g,乌药15g;见胁肋胀痛、口苦恶心等,属肝胆郁滞重者,加虎杖12g,金钱草20g。
每日1剂,水煎250ml,分早晚2次服用。
3周为1个疗程。
1.2.2体针的选穴:①阳陵泉、丘墟、太冲、胆囊穴。
②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关元、脾俞。
每次取1组,2组穴交替使用。
针
刺手法①组用泻法,②组用温针、补法。
1.3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参照文献[1]标准。
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部疼痛,病程反复发作半年以上。
疼痛发作常与进食油腻、生冷食物有关,伴有程度不等的腹泻,每日2~4次。
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排除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瘤;大便常规检查:镜下均未检出白细胞、红细胞。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标准:①治愈:右上腹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1次/d,成形,b超诊断明显改善。
②有效:临床右上腹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大便次数减少,1—2次/d,基本成形,b超诊断有改善。
③未愈:右上腹疼痛等主要症状和体征无变化,b超诊断无变化或恶化。
b型超声波检查标准:胆囊炎症状改善,胆囊壁毛糙消失或明显改善,囊壁厚度变薄,胆囊肿大消退,胆汁透声好转。
2.2治疗效果:本组患者经接受本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治愈11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2.5%。
治愈病例治疗时间为10—20天,平均15天;显效病例治疗时间为20—26天。
3讨论
胆附于肝,与脾(胃)大小肠同属中焦,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过程。
肝胆属木,胆为阳木,木能克土,脾(胃)肠属土,如脾(胃)大小肠运化传导失司,湿浊蕴遏,则脾土反侮肝木,致气机失调而影响肝
的疏泄,胆的通降。
有证据提示[2],肠动力损害可影响肠肝循环内胆汁酸水平和消化间期胆囊动力学。
胆汁酸大部分是由末端回肠主动地吸收。
若在回-盲肠通过时间加速的情况下,可引起胆汁酸丢失增加,合成减少,肠肝循环频率加快,则胆缩小,最终影响胆汁酸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成石性胆汁的形成。
胆囊炎治疗法则以“通”为主,一般常在疏肝利胆、清热化湿、通腑泻浊等治法方药中运用大黄作为主药,除取其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外,着重用其通腑泻下的功效,以达到“六腑以通为用”的目的。
然而本组病例皆为病程久长,反复发作,正气受损;或过用、误用通结攻下之品,伐中耗气,使脾胃更虚,湿浊内蕴,中焦气机不畅,进一步加重肝胆郁滞,形成虚实夹杂状态所致。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当先实脾。
”脾气健运,则湿浊得化,气机升降有常,胆汁分泌中清;肝气调和,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在肠道传化吸收有节,则胆汁输注流畅有度。
“通”法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通腑泻下”,消除任何导致胆道不畅原因,也谓之“通”。
方中白术、山药健脾、化湿,白芍柔肝止痛,三药合用取健脾燥湿、疏肝缓急之效;木香、郁金舒肝解郁、行气止痛;葛根升脾,黄连清胃,一升一降,中焦气机得以调畅。
以上诸药合用,共收健脾燥湿、疏理气机、利胆止痛之效。
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壁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状态持续存在,而丹参活血化瘀,能改善组织微循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以利于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拮抗
炎症因子。
体针选用阳陵泉、丘墟、太冲、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关元、脾俞等穴,用补泻法交替针刺。
研究证明:针刺丘墟等穴,可使胆管出现规律性收缩,并使其蠕动增强;太冲穴可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针刺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诸穴以抑肝扶脾;取关元、脾俞以温阳化浊。
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体针配合中药,虚实并治,补泻并施,对于本病脾虚胆实证型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2~285
[2] 张启宇.实用胆道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