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几何证明例题精讲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理科班讲义教学-几何证明

八年级数学理科班讲义教学-几何证明

B CD AOB CE DA A CB ’ CA B C B ’ C 8、八年级数学理科班: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性质姓名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知识要点: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HL 。

1、【定理证明】已知:如图,在Rt △ABC 和Rt △A’B’C’中,∠C=∠C’=90°,AC=A’C’,AB=A’B’ 求证: Rt △ABC ≌Rt △A’B’C’2、【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梳理】如图,具有下列条件的Rt △ABC 和Rt △A’B’C’(其中∠C=∠C’=90°)是否全等?如果全等在( )里打“√”,并在“——”上填写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理由,如果不全等,在( )里打“×”. (1)AC=A’C’,∠A=∠A’ ( ) _______ (2)AC=A’C’,BC=B’C’ ( ) _______ (3)AB=A’B’,BC=B’C’ ( ) _______ (4)∠A=∠A’,∠B=∠B’ ( ) ________3、【应用练习】 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 两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③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④ 斜边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已知,如图,BD ⊥AC 于D,CE ⊥AB 于E,BD 与CE 相交于O , 且BD=CE ,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边 所对的角( )A .相等B .不相等C .互余或相等D .相等或互补4.如图,已知:∠A=∠D=90°,AB=CD,求证:AC=DBBC F E DABC FE D AB C F E D A5.如图,已知:AB=CD,AE ⊥BC,DF ⊥BC,BF=CE.求证:AB ∥CD6.如图,已知:AB=AE, ∠B=∠E=90°,AF 垂直平分CD,求证:BC=DE7.如图,已知:AD 平分∠BAC,DB ⊥AB,DF ⊥AC 于点F ,ED=CD,求证:AC=AE+2BE.8.已知:AC ⊥BC ,AD ⊥BD ,AD=BC ,CE ⊥AB ,DF ⊥AB ,垂足分别是E 、F , 求证:CE=DF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定理】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显然)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证明】已知:在Rt △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的中线.求证:AB CD 21例1.如图,△ABC中,BD⊥AC于D,CE⊥AB与E,连接DE,取BC的中点M,DE的中点N,问:MN与DE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初二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初二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初二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思路一、题目11. 题目- 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连接DE、BF。

求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2. 解析- 思路:要证明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以从对边平行且相等入手。

- 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B = CD,AB∥ CD。

- 又因为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所以BE=(1)/(2)AB,DF=(1)/(2)CD。

- 所以BE = DF。

- 且BE∥ DF(因为AB∥ CD)。

-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二、题目21. 题目- 已知:在 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连接BE并延长交AC于F。

求证:AF=(1)/(2)FC。

2. 解析- 思路:过点D作DG∥ BF交AC于G,利用中位线定理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来证明。

- 证明:过点D作DG∥ BF交AC于G。

- 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D是BC中点。

- 又因为DG∥ BF,根据中位线定理,可得G是FC中点,即FG = GC。

- 因为E是AD的中点,DG∥ BF,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得AF = FG。

- 所以AF=(1)/(2)FC。

三、题目31. 题目- 已知: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AE平分∠ BAD交BC于E,∠ CAE = 15^∘。

求∠ BOE的度数。

2. 解析- 思路:先求出∠ BAE的度数,进而得出 ABE的形状,再求出∠ ACB的度数,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 BOE的度数。

- 证明:- 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AE平分∠ BAD,所以∠ BAE = 45^∘。

- 又因为∠ CAE=15^∘,所以∠ BAC=∠ BAE +∠ CAE = 45^∘+15^∘=60^∘。

- 在矩形ABCD中,AC = BD,OA=OC=(1)/(2)AC,OB =OD=(1)/(2)BD,所以OA = OB。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 1. 已知:如图 1 所示,ABC 中, C 90 ,AC BC,AD DB,AE CF 。

求证: DE= DFAEDC F B图1分析:由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 A B 45 ,由 D 是 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 CD AD ,DCF 45 。

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证明:连结 CDAC BCA BACB 90 ,AD DBCD BD AD,DCB B AAE CF, A DCB ,AD CDAD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压轴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F=90°,BE=EF,连接DF,G为DF的中点,连接EG,CG,EC.(1)如图1,若点E在CB边的延长线上,直接写出EG与G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2)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请问(1)中所得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BEF绕点B顺时针旋转α(0°<α<90°),若BE=1,AB=,当E,F,D三点共线时,求DF的长及tan∠ABF的值.解:(1)EG⊥CG,=,理由是:过G作GH⊥EC于H,∵∠FEB=∠DCB=90°,∴EF∥GH∥DC,∵G为DF中点,∴H为EC中点,∴EG=GC,GH=(EF+DC)=(EB+BC),即GH=EH=HC,∴∠EGC=90°,即△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解:结论还成立,理由是:如图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在△EFG和△HDG中∴△EFG≌△HDG(SAS),∴DH=EF=BE,∠FEG=∠DHG,∴EF∥DH,∴∠1=∠2=90°-∠3=∠4,∴∠EBC=180°-∠4=180°-∠1=∠HDC,在△EBC和△HDC中∴△EBC≌△HDC.∴CE=CH,∠BCE=∠DCH,∴∠ECH=∠DCH+∠ECD=∠BCE+∠ECD=∠BCD=90°,∴△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为EH的中点,∴EG⊥GC,=,即(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3)解:连接BD,∵AB=,正方形ABCD,∴BD=2,∴cos∠DBE==,∴∠DBE=60°,∴∠ABE=∠DBE-∠ABD=15°,∴∠ABF=45°-15°=30°,∴tan∠ABF=,∴DE=BE=,∴DF=DE-EF=-1.解析:(1)过G作GH⊥EC于H,推出EF∥GH∥DC,求出H为EC中点,根据梯形的中位线求出EG=GC,GH=(EF+DC)=(EB+BC),推出GH=EH=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推出△EG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2)延长EG到H,使EG=GH,连接CH、EC,过E作BC的垂线EM,延长CD,证△EFG≌△HDG,推出DH=EF=BE,∠FEG=∠DHG,求出∠EBC=∠HDC,证出△EBC≌△HDC,推出CE=CH,∠BCE=∠DCH,求出△EC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出答案;(3)连接BD,求出cos∠DBE==,推出∠DBE=60°,求出∠ABF=30°,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即可.2.已知正方形ABCD和等腰直角三角形BEF,BE=EF,∠BEF=90°,按图1放置,使点E在BC 上,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1)延长EG交DC于H,试说明:DH=BE.(2)将图1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连接DF,取DF中点G(如图2),莎莎同学发现:EG=CG且EG⊥CG.在设法证明时他发现:若连接BD,则D,E,B三点共线.你能写出结论“EG=CG且EG⊥CG”的完整理由吗?请写出来.(3)将图1中△BEF绕B点转动任意角度α(0<α<90°),再连接DF,取DF的中点G(如图3),第2问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试说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也请说明理由.(1)证明:∵∠BEF=90°,∴EF∥DH,∴∠EFG=∠GDH,而∠EGF=∠DGH,GF=GD,∴△GEF≌△GHD,∴EF=DH,而BE=EF,∴DH=BE;(2)连接DB,如图,∵△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F=45°,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BC=45°,∴D,E,B三点共线.而∠BEF=90°,∴△FED为直角三角形,而G为DF的中点,∴EG=GD=GC,∴∠EGC=2∠EDC=90°,∴EG=CG且EG⊥CG;(3)第2问中的结论成立.理由如下:连接AC、BD相交于点O,取BF的中点M,连接OG、EM、MG,如图,∵G为DF的中点,O为BD的中点,M为BF的中点,∴OG∥BF,GM∥OB,∴四边形OGMB为平行四边形,∴OG=BM,GM=OB,而EM=BM,OC=OB,∴EM=OG,MG=OC,∵∠DOG=∠GMF,而∠DOC=∠EMF=90°,∴∠EMG=∠GOC,∴△MEG≌△OGC,∴EG=CG,∠EGM=∠OCG,又∵∠MGF=∠BDF,∠FGC=∠GDC+∠GCD,∴∠EGC=∠EGM+∠MGF+∠FGC=∠BDF+∠GDC+∠GCD+∠OCG=45°+45°=90°,∴EG=CG且EG⊥CG.解析:(1)由∠BEF=90°,得到EF∥DH,而GF=GD,易证得△GEF≌△GHD,得EF=DH,而BE=EF,即可得到结论.(2)连接DB,如图2,由△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EBF=45°,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得∠DBC=45°,得到D,E,B三点共线,而G为DF的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G=GD=GC,于是∠EGC=2∠EDC=90°,即得到结论.(3)连接AC、BD相交于点O,取BF的中点M,连接OG、EM、MG,由G为DF的中点,O为BD的中点,M为BF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OG∥BF,GM∥OB,得到OG=BM,GM=OB,而EM=BM,OC=OB,得到EM=OG,MG=OC,又∠DOG=∠GMF,而∠DOC=∠EMF=90°,得∠EMG=∠GOC,则△MEG≌△OGC,得到EG=CG,∠EGM=∠OCG,而∠MGF=∠BDF,∠FGC=∠GDC+∠GCD,所以有∠EGC=∠EGM+∠MGF+∠FGC=∠BDF+∠GDC+∠GCD+∠OCG=45°+45°=90°.3.已知正方形ABCD和等腰Rt△BEF,BE=EF,∠BEF=90°,按图①放置,使点F在BC上,取DF的中点G,连接EG、CG.(1)探索EG、CG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证明;(2)将图①中△BEF绕B点顺时针旋转45°,再连接DF,取DF中点G(如图②),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3)将图①中△BEF绕B点转动任意角度(旋转角在0°到90°之间),再连接DF,取DF的中点G(如图③),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解:(1)EG=CG且EG⊥CG.证明如下:如图①,连接BD.∵正方形ABCD和等腰Rt△BEF,∴∠EBF=∠DBC=45°.∴B、E、D三点共线.∵∠DEF=90°,G为DF的中点,∠DCB=90°,∴EG=DG=GF=CG.∴∠EGF=2∠EDG,∠CGF=2∠CDG.∴∠EGF+∠CGF=2∠EDC=90°,即∠EGC=90°,∴EG⊥CG.(2)仍然成立,证明如下:如图②,延长EG交CD于点H.∵BE⊥EF,∴EF∥CD,∴∠1=∠2.又∵∠3=∠4,FG=DG,∴△FEG≌△DHG,∴EF=DH,EG=GH.∵△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EF,∴BE=DH.∵CD=BC,∴CE=CH.∴△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EG=GH,∴EG=CG且EG⊥CG.(3)仍然成立.证明如下:如图③,延长CG至H,使GH=CG,连接HF交BC于M,连接EH、EC.∵GF=GD,∠HGF=∠CGD,HG=CG,∴△HFG≌△CDG,∴HF=CD,∠GHF=∠GCD,∴HF∥CD.∵正方形ABCD,∴HF=BC,HF⊥BC.∵△B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EF,∠EBC=∠HFE,∴△BEC≌△FEH,∴HE=EC,∠BEC=∠FEH,∴∠BEF=∠HEC=90°,∴△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CG=GH,∴EG=CG且EG⊥CG.解析:(1)首先证明B、E、D三点共线,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证明EG=DG=GF=CG,得到∠EGF=2∠EDG,∠CGF=2∠CDG,从而证得∠EGC=90°;(2)首先证明△FEG≌△DHG,然后证明△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证得:EG=CG且EG ⊥CG.(3)首先证明:△BEC ≌△FEH ,即可证得:△ECH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EG=CG 且EG ⊥CG .已知,正方形ABCD 中,△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F 为底,取DF 的中点G ,连接EG 、CG .(1)如图1,若△BEF 的底边BF 在BC 上,猜想EG 和CG 的数量关系为______;(2)如图2,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BC 上,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若△BEF 的直角边BE 在∠DBC 内,则(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说明理由.解:(1)GC=EG ,(1分)理由如下:∵△B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EF=90°,又G 为斜边DF 的中点, ∴EG=DF , ∵ABCD 为正方形, ∴∠BCD=90°,又G 为斜边DF 的中点,∴CG= DF , ∴GC=EG ;(2)成立.如图,延长EG 交CD 于M ,∵∠BEF=∠FEC=∠BCD=90°,∴EF ∥CD ,∴∠EFG=∠MDG ,又∠EGF=∠DGM ,DG=FG ,∴△GEF ≌△GMD ,∴EG=MG ,即G 为EM 的中点.∴CG 为直角△ECM 的斜边上的中线,∴CG=GE= EM ;(3)成立.取BF 的中点H ,连接EH ,GH ,取BD 的中点O ,连接OG ,OC .∵CB=CD ,∠DCB=90°,∴CO= BD1 2 1 21212.∵DG=GF,∴GH∥BD,且GH= BD,OG∥BF,且OG= BF,∴CO=G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F∴EH= BF∴EH=OG.∵四边形OBHG为平行四边形,∴∠BOG=∠BHG.∵∠BOC=∠BHE=90°.∴∠GOC=∠EHG.∴△GOC≌△EHG.∴EG=GC.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要求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掌握这些性质,熟练运用全等知识是解本题的关键.解析:(1)EG=CG,理由为:根据三角形B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DEF为直角,又G为DF中点,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G为DF的一半,同理在直角三角形DCF中,得到CG也等于DF的一半,利用等量代换得证;(2)成立.理由为:延长EG交CD于M,如图所示,根据“ASA”得到三角形EFG与三角形GDM 全等,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EG与MG相等,即G为EM中点,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G与CG相等都等于斜边EM的一半,得证;(3)成立.理由为:取BF的中点H,连接EH,GH,取BD的中点O,连接OG,OC,如图所示,1212因为直角三角形DCB中,O为斜边BD的中点,根据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OC等于BD 的一半,由HG为三角形DBF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得到GH等于BD一半,OG等于BF的一半,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EH等于BF的一半,根据等量代换得到OG与EH相等,再根据OBHG为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进而得到∠GOC与∠EHG相等,利用“SAS”得到△GOC与△EHG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

专题五几何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整版】

专题五几何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整版】
证明:在△DAB和△CBA中,
∴△DAB≌△CBA(AAS). ∴BD=AC. ∴AD=BC. 在△ADC和△BCD中,
∴△ADC≌△BCD(SSS). ∴∠CDA=∠DCB.
四、 证明线段垂直
15. 如图,点 C 在线段 AB 上,AD∥EB,AC=BE,
AD=BC,CF 平分∠DCE.求证:CF⊥DE.
∵F为CE的中点, ∴AF平分∠EAC. ∴AF⊥CE.即∠AFC=90°. 又∠FAC+∠ACE=180°-∠AFC=90°, ∠DAC=∠ACE, ∴∠DAC+∠FAC=90°. 即∠DAF=90°. ∴AF⊥AD.
五、 证明等边三角形
20. 如图,在△ABC 中,D 为 AC 边上一点,DE⊥AB
专题五 几何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精 品课件p pt(实 用版)
专题五 几何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精 品课件p pt(实 用版)
在△ACM和△DCN中,
∴△ACM≌△DCN(ASA). ∴CM=CN. 又∠DCN=60°, ∴△CMN为等边三角形.
专题五 几何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精 品课件p pt(实 用版)
证明:∵△ABC≌△EDC, ∴BC=DC,∠ACB=∠DCE.
在△BCF和△DCH中,
∴△BCF≌△DCH(SAS). ∴∠FBC=∠HDC. 在△FBC和△FDK中, ∵∠FBC=∠HDC,∠BFC=∠DFK, ∴∠DKF=∠ACB.
14. 如图,AC 与 BD 相交于点 O,∠DBA=∠CAB, ∠1=∠2. 求证:∠CDA=∠DCB.
点 F,连接 BE. 求证:BE⊥AF.
证明:∵AD∥BC, ∴∠DAE=∠F,∠ADE=∠FCE.
在△ADE和△FCE中,

(word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含答案),推荐文档

D 几何证明题的技巧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解决;(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

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

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所示,∆ABC 中,∠C = 90︒,AC =BC,AD =DB,AE =CF 。

求证:DE=DF AEC F B图1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易得CD =AD ,∠DCF = 45︒。

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证明:连结CDAC =BC∴∠A =∠B∠ACB = 90︒,AD =DB∴CD =BD =AD,∠DCB =∠B =∠AAE =CF,∠A =∠DCB,AD =CD∴∆ADE ≅∆CDF∴DE =DF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EF2 3 1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部分 专题探究 专题四 几何证明专题 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部分  专题探究 专题四 几何证明专题 ppt课件

〔2〕解:△ABE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如下. ∵BC是线段AE的垂直平分线, ∴BA=BE,即△ABE是等腰三角形. 又∵∠CAB=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5. 如图3-4-10,知:在△ABC中,∠B,∠C的平分线相交 于点D,过点D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求 证:BE+CF=EF. 证明:∵BD平分∠ABC, ∴∠EBD=∠DBC. ∵EF∥BC,∴∠EDB=∠DBC. ∴∠EDB=∠EBD. ∴DE=BE. 同理,CF=DF. ∴EF=DE+DF=BE+CF, 即BE+CF=EF.
第三部分 专题探求
专题四 几何证明专题
考点突破
考点一: 证明三角形全等 【例1】如图3-4-1所示,在△ABC中,AD⊥BC, CE⊥AB,垂足分别为点D,E,AD,CE相交于点H, 假设AE=CE,求证:△AEH≌△CEB. 证明:∵AD⊥BC,CE⊥AB,∴∠AEH=∠CEB=90°, ∠EAH=90°-∠B,∠ECB=90°-∠B. ∴∠EAH=∠ECB. 在△AEH和△CEB中, ∴△AEH≌△CEB〔ASA〕.
根底训练
6. 如图3-4-11,AB=CD,BC=DA,点E,F在AC上, 且AE=CF. 试阐明:△BCF≌△DAE. 证明:在△ABC和△CDA中, ∴△ABC≌△CDA〔SSS〕. ∴∠ACB=∠CAD. 在△BCF和△DAE中,
∴△BCF≌△DAE〔SAS〕.
7. 如图3-4-12,在Rt△ABC中,∠ABC=90°,CD平分 ∠ACB交AB于点D,DE⊥AC于点E,BF∥DE交CD于点 F. 求证:DE=BF. 证明:∵CD平分∠ACB, ∴∠1=∠2. ∵DE⊥AC,∠ABC=90°,∴DE=BD. 可证△BCD≌△ECD, ∴∠3=∠4. ∵BF∥DE,∴∠4=∠5. ∴∠3=∠5. ∴BD=BF. ∴DE=BF.

初二年级几何证明例题精讲

初二年级几何证明例题精讲

初二年级几何证明例题精讲【例1】.已知:如图6,△BCE、△ACD分别是以BE、AD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BE AD=,△CDE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E=90°∠ACD=90°在△ECB和△ACD中∠BCE=∠BCA+∠ACE BE=AD∠ACD=∠ACE+∠ECD ∠BCE=∠ACD∴∠ACB=∠ECD EC=CD∵△ECD为等边三角形∴△ECB≌△DCA( HL )∴∠ECD=60° CD=EC ∴BC=AC即ACB==60°∵∠ACB=60°∴△ABC是等边三角形【例2】、如图,已知BC > AB,AD=DC。

BD平分∠ABC。

求证:∠A+∠C=180°.证明: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E, ∴∠A=∠BED AD= DE∵BD平分∠BAC ∵AD=DC∴∠ABD = ∠EBD ∴DE=DC在△ABD和△EBD中得∠DEC=∠CAB=EB ∵∠BED+∠DEC=180°∠ABD = ∠EBD ∴∠A+∠C=180°BD=BD△ABD ≌△EBD(SAS)1、线段的数量关系: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到一个三角形中证明线段相等。

①倍长中线【例. 3】如图,已知在△ABC中,90C︒∠=,30B︒∠=,AD平分BAC∠,交BC 于点D.求证:2BD CD=证明:延长DC到E,使得CE=CD,联结AE ∵∠ADE=60°AD=AE ∵∠C=90°∴△ADE为等边三角形∴AC⊥CD ∴AD=DE∵CD=CE ∵DB=DA ∴AD=AE ∴BD=DE第3题D CBA图6CBEADBAE第 1 页共12 页∵∠B=30°∠C=90°∴BD=2DC∴∠BAC=60°∵AD平分∠BAC∴∠BAD=30°∴DB=DA ∠ADE=60°【例4.】如图,D是ABC∆的边BC上的点,且CD AB=,ADB BAD∠=∠,AE是ABD∆的中线。

八年级几何证明题集锦及解答值得收藏

八年级几何证明题集锦及解答值得收藏

八年级几何全等证明题归纳1.如图,梯形ABCD中,AD∥BC,∠DCB= 45°,BD⊥CD.过点C作CE⊥AB于E,交对角线BD于F,点G为BC中点,连接EG、AF.求证:CF= AB+AF.证明:在线段CF上截取CH= BA,连接DH,∵BD⊥CD,BE⊥CE,∴∠EBF+∠EFB= 90°,∠DFC+∠DCF= 90°,∵∠EFB= ∠DFC,∴∠EBF= ∠DCF,∵DB= CD,BA= CH,∴△ABD≌△HCD,∴AD= DH,∠ADB= ∠HDC,∵AD∥BC,∴∠ADB= ∠DBC= 45°,∴∠HDC= 45°,∴∠HDB= ∠BDC—∠HDC= 45°,∴∠ADB= ∠HDB,∵AD= HD,DF= DF,∴△ADF≌△HDF,∴AF= HF,∴CF= CH+HF= AB+AF,∴CF= AB+AF.2.如图,ABCD为正方形,E为BC边上一点,且AE= DE,AE与对角线BD交于点F,连接CF,交ED于点G.判断CF与E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垂直.理由:∵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D= ∠CBD,AB= BC,∵BF= BF,∴△ABF≌△CBF,∴∠BAF= ∠BCF,∵在RT△ABE和△DCE中,AE= DE,AB= DC,∴RT△ABE≌△DCE,∴∠BAE= ∠CDE,∴∠BCF= ∠CDE,∵∠CDE+∠DEC= 90°,∴∠BCF+∠DEC= 90°,∴DE⊥CF.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º,AB=AD,DE⊥CD交AB于E,DF平分∠CDE交BC于F,连接EF.证DA明:CF=EF解:EB F C过D作DG⊥BC于G.由已知可得四边形ABGD为正方形,∵DE⊥DC∴∠ADE+∠EDG= 90°= ∠GDC+∠EDG,∴∠ADE= ∠GDC.又∵∠A= ∠DGC且AD= GD,∴△ADE≌△GDC,∴DE= DC且AE= GC.在△EDF和△CDF中∠EDF= ∠CDF,DE= DC,DF为公共边,∴△EDF ≌△CDF,∴EF= CF4.已知:在⊿ABC中,∠A= 900,AB= AC,D是AC的中点,AE⊥BD,AE延长线交BC于F,求证:∠ADB= ∠FDC。

初二上几何试题及答案详解

初二上几何试题及答案详解

初二上几何试题及答案详解试题一:证明题题目:已知三角形ABC中,点D、E、F分别是边BC、CA、AB上的点,且DE平行于AC,DF平行于AB。

求证: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相似。

答案详解:1. 根据题意,我们知道DE平行于AC,DF平行于AB。

2.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DEF = ∠BAC(对应角相等)。

3. 同理,我们可以得出∠DFE = ∠ABC。

4. 因为∠DEF + ∠DFE + ∠FDE = 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FDE = ∠BCA。

5.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6. 由于∠DEF = ∠BAC,∠DFE = ∠ABC,∠FDE = ∠BCA,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DEF与三角形ABC相似。

试题二:计算题题目: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是直角,已知AB = 10cm,AC = 6cm,求BC的长度。

答案详解:1. 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2. 设BC的长度为x,则有AB² = AC² + BC²。

3. 代入已知数值,我们得到10² = 6² + x²。

4. 计算得100 = 36 + x²。

5. 解方程,得到x² = 100 - 36 = 64。

6. 求解x,得到x = √64 = 8cm。

7. 因此,BC的长度为8cm。

试题三:作图题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定点A(2,3)和点B(5,1),请画出线段AB,并求出线段AB的长度。

答案详解:1. 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点A(2,3)和点B(5,1)。

2. 连接点A和点B,画出线段AB。

3. 为了求出线段AB的长度,我们可以使用两点间距离公式:d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

专题01 勾股定理的证明(解析版)

专题01 勾股定理的证明(解析版)

专题01 勾股定理的证明1.做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线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再做3个边长分别为a ,b ,c 的正方形,把它们按下图所示的方式拼成两个正方形.利用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来证明勾股定理:a 2+b 2=c 2【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不同图形拼成的两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即可证明【详解】证明:①左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b ,则面积为(a +b )2,分成了四个直角边为a ,b ,斜边为c 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边长为c 的小正方形,()22142a b ab c \+=´+;②右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 +b ,则面积为(a +b )2,分成了边长为a 的一个正方形,边长为b 的一个正方形,还有四个直角边为a ,b ,斜边为c 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222142a b a b ab \+=++´;综上所述:2142ab c ´+()222142a b a b ab =+=++´,即222+=a b c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图形面积的关系证明勾股定理,解题关键是利用三角形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进行组合图形.2.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摆放时,也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请完成证明过程.(提示:BD 和AC 都可以分割四边形ABCD )【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详解】如图,连接DB,过点D作BC边上的高DF,根据S四边形ADCB=S△ACD+S△ABC=S△ADB+S△DCB 即可求解.【解答】证明:如图,连接DB,过点D作BC边上的高DF,则DF=EC=b﹣a.∵S四边形ADCB=S△ACD+S△ABC=12b2+12ab.又∵S四边形ADCB=S△ADB+S△DCB=12c2+12a(b﹣a)∴12b2+12ab=12c2+12a(b﹣a)∴a2+b2=c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解题得关键在于利用等面积法进行证明.3.如图,四边形ACFD是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延长FC到B,使BC=a,连接AB,使AB=C;E是边DF上的点且DE=a.(1)判断△AB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用含b的式子表示四边形ABFE的面积;(3)求证:a2+b2=c2.【答案】(1)△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见解析;(2)b 2;(3)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以得到△ADE ≌△ACB ,从而得到△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由(1)可得四边形ABFE 的面积=正方形ACFD 的面积=b 2;(3)由(2)可得正方形ACFD 的面积=△ABE 的面积+△BEF 的面积,把a 、b 、c 代入上式即可整理得a 2+b 2=c 2.【详解】解:(1)△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四边形ACFD 是正方形,∴AC =AD ,∠D =∠DAC =∠ACB =90°,∵CB =a =DE ,∴△ADE ≌△ACB ,∴AB =AE ,∠BAC =∠EAD ,∴∠BAE =90°,∴△A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ADE ≌△ACB ,∴四边形ABFE 的面积=正方形ACFD 的面积=b 2.(3)证明:∵四边形ABFE 的面积=△ABE 的面积+△BEF 的面积,∴正方形ACFD 的面积=△ABE 的面积+△BEF 的面积,∴()()221122b c b a b a =++-,∴22222b c b a =+-,∴a 2+b 2=c 2.【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角形与四边形面积的灵活计算是解题关键 .4.如图,小明用6个图1中的矩形组成图2,其中四边形ABCD ,EFGH ,MNPQ 都是正方形,证明:222+=a b c .【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4BEF ABCD EFGH S S S =+V 正方形正方形,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证明:由图得:4BEF ABCD EFGH S S S =+V 正方形正方形,∴()22142a b c ab +=+´,整理得:22222a ab b c ab ++=+,∴222a 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得到4BEF ABCD EFGH S S S =+V 正方形正方形是解题的关键.5.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体现了数学研究中的继承和发展.现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弦图”.Rt ABC V 中,90ACB Ð=°,若AC b =,BC a =,请你利用这个图形说明222+=a b c ;【答案】见解析【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在图中找出等量关系,由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中间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等式化简即可得出勾股定理的表达式.【详解】解:∵大正方形面积为2c ,直角三角形面积为12ab ,小正方形面积为()2b a -,∴()222214222c ab b a ab b ab a =´+-=+-+,即222c a b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等量关系.7.勾股定理被誉为“几何明珠”,在数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常常运用到的重要知识,因此学好勾股定理非常重要.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要学会勾股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请你利用如图图形证明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BD ⊥CD ,AE ⊥BD 于点E ,且△ABE ≌△BCD .求证:AB 2=BE 2+AE 2.【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连接AC ,根据四边形ABCD 面积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连接AC ,∵△ABE ≌△BCD ,∴AB =BC ,AE =BD ,BE =CD ,∠BAE =∠CBD ,∵∠ABE +∠BAE =90°,∴∠ABE +∠CBE =90°,∴∠ABC =90°,∴S 四边形ABCD =2111111222222ABD BDC S S BD AE BD CD AE AE BD BE AE BD BE D D +=×+×=×+×=+×,又∵S 四边形ABCD =2111111222222ABC ADC S S AB BC CD DE AB AB BE DE AB BE DE D D +=×+×=×+×=+×,2211112222AE BD BE AB BE DE +×=+×Q ,∴AB 2=AE 2+BD •BE -BE •DE ,∴AB 2=AE 2+(BD -DE )•BE ,即AB 2=BE 2+AE 2.【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解题时,利用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8.【经典回顾】梅文鼎是我国清初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勾股举隅》中给出多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图1是其中一种方法的示意图及部分辅助线.在ABC V 中,90ACB Ð=°,四边形ADEB 、ACHI 和BFGC 分别是以Rt ABC V 的三边为一边的正方形.延长IH 和FG ,交于点L ,连接LC 并延长交DE 于点J ,交AB 于点K ,延长DA 交IL 于点M .(1)证明:AD LC =;(2)证明:正方形ACHI 的面积等于四边形ACLM 的面积;(3)请利用(2)中的结论证明勾股定理.(4)【迁移拓展】如图2,四边形ACHI 和BFGC 分别是以ABC V 的两边为一边的平行四边形,探索在AB 下方是否存在平行四边形ADEB ,使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ACHI 、BFGC 的面积之和.若存在,作出满足条件的平行四边形ADEB (保留适当的作图痕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4)存在,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SAS 证明△ACB ≌△HCG ,可得结论;(2)证明S △CHG =S △CHL ,所以S △AMI =S △CHL ,由此可得结论;(3)证明正方形ACHI 的面积+正方形BFGC 的面积=▱ADJK 的面积+▱KJEB 的面积=正方形ADEB,可得结论;(4)如图2,延长IH和FG交于点L,连接LC,以A为圆心CL为半径画弧交IH于一点,过这一点和A作直线,以A为圆心,AI为半径作弧交这直线于D,分别以A,B为圆心,以AB,AI为半径画弧交于E,连接AD,DE,BE,则四边形ADEB即为所求.(1)证明:如图1,连接HG,∵四边形ACHI,ABED和BCGF是正方形,∴AC=CH,BC=CG,∠ACH=∠BCG=90°,AB=AD,∵∠ACB=90°,∴∠GCH=360°﹣90°﹣90°﹣90°=90°,∴∠GCH=∠ACB,∴△ACB≌△HCG(SAS),∴GH=AB=AD,∵∠GCH=∠CHI=∠CGL=90°,∴四边形CGLH是矩形,∴CL=GH,∴AD=LC;(2)证明:∵∠CAI=∠BAM=90°,∴∠BAC=∠MAI,∵AC=AI,∠ACB=∠I=90°,∴△ABC ≌△AMI (ASA ),由(1)知:△ACB ≌△HCG ,∴△AMI ≌△HGC ,∵四边形CGLH 是矩形,∴S △CHG =S △CHL ,∴S △AMI =S △CHL ,∴正方形ACHI 的面积等于四边形ACLM 的面积;(3)证明:由正方形ADEB 可得AB DE ∥,又AD LC P ,所以四边形ADJK 是平行四边形,由(2)知,四边形ACLM 是平行四边形,由(1)知,AD LC =,所以ACHI ADJK ACLM S S S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延长EB 交LG 于Q ,同理有BFGC KJEB CBQL S S S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所以+ACHI BFGC ADEB ADJK KJEB S S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所以222AC BC AB +=.(4)解:如图为所求作的平行四边形ADEB .【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的综合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证明等知识;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图形面积的关系证出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常考题型.9.阅读理解下列材料,并解决相应的问题.材料一: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如图1,四边形ABCD 中,若AC BD ^,则12ABCD S AC BD =×四边形.材料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介绍了几种利用全等直角三角形通过拼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个拼图的面积,然后建立等量关系,化简即可证明勾股定理.小文发现:把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板ACB 和直角三角板DEF 摆成图2的形状,点C 与点F 重合,并且点C ,E ,B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DA ,DB .利用这种摆放方式,也能证明勾股定理.问题:如图2,已知(),90,,,ABC CDE ACB DEC BC DE a AC CE b a b Ð=Ð=°====>△≌△AB CD c ==,AB ,CD 交于点O .求证:(1)AB CD ^;(2)222+=a b c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AB =∠DCE ,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结论(2)根据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得到四边形的面积,再利用BDE ACBD ACED S S S =+V 四边形梯形得到四边形的面积,即可得到结论.(1)证明:∵△ABC ≌△CDE ,∴∠CAB =∠DCE ,∵∠DCE +∠ACO =90°,∴∠CAB +∠ACO =90°,∴∠AOC =90°,即AB ⊥CD ;(2)∵四边形ACBD 中,若AB ⊥CD ,∴21122ACBD S AB CD c =×=四边形.∵BDEACBD ACED S S S =+V 四边形梯形=()1122AC DE CE DE BE +×+×=()()1122b b a a a b ++-=221122b a +,∴222111222b ac +=,即222+=a b c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应用题意的结论进行推论论证,正确理解题意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10.数学王老师在探索乘法公式时利用了面积法,面积法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推导或验证公式,俗称“无字证明”,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创造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赵爽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把“赵爽弦图”作为会徽(如图1),彰显了这一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运用“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的基本思路如下:“赵爽弦图”是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如图2,其中构成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边长分别为a 和b ,且a b <;最长的那条边叫做斜边,边长为c )围成一个边长为c 的大正方形(如图3),中间空的部分是一个边长为b a -的小正方形.(1)验证过程: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S c =,又可用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的和表示为214()2S ab b a =´+-,∴2214()2c ab b a =´+-.化简等号右边的式子可得∴2c =_______.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爱动脑筋的小新把这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另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4),模仿上述过程也能验证这个结论,请你帮助小新完成验证的过程.【答案】(1)a 2+b 2;(2)见解析【解析】【分析】(1)化简等号右边的式子,即可得出答案;(2)利用以c为边的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等于以边为a+b的正方形的面积建立方程,即可得出结论.(1)解:(1)验证过程: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S=c2,又可用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的和ab+(b-a)2,表示为S=4×12ab+(b-a)2.∴c2=4×12化简等号右边的式子可得c2=a2+b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故答案为:a2+b2;(2)如图4,∵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ab,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又可以表示为c2+4×12∴c2+2ab=a2+b2+2ab,∴a2+b2=c2.【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求面积时,利用了“分割法”.11.阅读理解: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如图1所示的“弦图”,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边长为c的大正方形中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1)请根据“赵爽弦图”写出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探索研究:(2)小亮将“弦图”中的2个三角形进行了运动变换,得到图2,请利用图2证明勾股定理;问题解决:(3)如图2,若6a =,8b =,此时空白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4)如图3,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紧密地拼接,形成风车状,已知外围轮廓(实线)的周长为24,3OC =,求该风车状图案的面积.【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52;(4)24.【解析】【分析】(1)运用等面积法4S S S =+△小正方形大正方形计算即可;(2)连接大正方形一条对角线,运用等面积法2BDE ACDE S S S =+△△梯形化简计算即可;(3)先用勾股定理计算出c ,再利用2S S S =-△空白大正方形计算面积即可;(4)将风车周长表示出来4()24C c b a =+-=风车,其中a =OC =3,得到b 、c 的等量关系,再结合勾股定理求解出b ,最后计算面积即可.(1)证明:由图可知,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S ab =△,空白小正方形的面积为2()S b a =-小正方形,整个围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S c =大正方形,∵4S S S =+△小正方形大正方形,即2222221()4222c b a ab b a ab ab b a =-+×=+-+=+,故222c b a =+;(2)如下图所示,连接大正方形一条对角线DE可知2BDE ACDE S S S =+△△梯形 ,其中,1()()2ACDE S a b a b =++梯形,212BDE S c =△,12S ab =△,代入可得,22111()2222a b ab c +=×+,即222+=a b c ;(3)由图2可知,2S S S =-△空白大正方形,∵6a =,8b =,∴10c ==,则2S c =大正方形=100,∴21210068522S c ab =-×=-×=空白,故空白部分的面积为52;(4)由题意可知,风车的周长为4()24C c b a =+-=风车 ,其中OC =a =3,代入上式可得c +b =9,则c =9-b ,且222+=a b c ,即2229c b a -==,将c =9-b 代入得,22(9)9b b --=,解得b =4,则1144342422S ab =×=×××=风车.【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灵活掌握等面积法在证明勾股定理中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12.勾股定理在全世界有超过400种证法,下面介绍欧几里得的证法:(不得直接运用勾股定理结论进行证明)在Rt ABC V 中,90ACB Ð=°分别以AB ,BC ,AC 为边向Rt ABC V 外侧做正方形,求正方形,分别得到正方形ACDE ,正方形BCJK ,正方形ABGF .(1)如图1,连接CF ,BE ,试证明线段CF 和线段BE 的数量关系.(2)如图2,过点C 作直线l AB ^交正方形ABGF 中AB 边于点H ,FG 边于点I ,求证:ACDE AHIF S S =正方形长方形.(3)设BC a =,AC b =,AB c =,运用此图合勾股定理的学习经验证明结论:222+=a b c .(不得直接运用勾股定理结论证明)【答案】(1)EB =CF ,证明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BE ,CF ,再证明EAB CAF SAS ()△≌△即可;(2)首先得出,·ACDE S EA AC =正方形,·AHIF S AF AH =长方形,再根据EAB CAF △≌△可得结论;(3)根据第第二问结论,可得出ACDE AHIF S S =正方形长方形,BCJK BGHI S S =正方形长方形即可证明.(1)解:如图,连接BE ,CF∵ACDE ,BCJK 为正方形∴AC =AE ,AB =AF ,∠EAC =90°,∠BAF =90°EAB CAF Ð=Ð∴EAB CAF SAS ()△≌△ ∴EB =CF .(2)证明:过B 作BR EA ^于点R ,·ACDE S EA AC =正方形.1·2EAB S EA BR =V .∵BR =AC ∴12ACDE S 正方形=EAB S V (同底等高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的一半)·AHIF S AF AH =长方形.1·2FAC S AF SC =V .∵AH =SC ∴12FAC AHIF S S =V 长方形又∵EAB CAF△≌△∴EAB FACS S =V V ∴ACDE AHIF S S =正方形长方形.(3)证明:如图,已知ACDE AHIFS S =正方形长方形同理可证BCJK BGHIS S =正方形长方形∴ACDE BCJK AHIF BGHI S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长方形长方形.即ACDE BCJK ABGFS S S +=正方形正方形正方形又∵2ACDE S b =正方形,2BCJK S a =正方形,2ABGF S c=正方形∴222+=a b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验证,理解题意根据图形,找出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1)阅读理解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如图①所示的“弦图”,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根据“赵爽弦图”写出勾股定理和推理过程;(2)问题解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如图②是古代的一种证明方法:过正方形ACDE 的中心O ,作FG ⊥HP ,将它分成4份,所分成的四部分和以BC 为边的正方形恰好能拼成以AB 为边的正方形.若AC =12,BC =5,求EF 的值.【答案】(1)222+=a b c ,见解析;(2)EF 为172或72【解析】【分析】(1)根据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的面积和证明;(2)分a >b 和a <b 两种情况求解.【详解】解:(1)222+=a b c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证明如下:∵如图①,∵△ABE ≌△BCF ≌△CDG ≌△DAH ,∴AB =BC =CD =DA =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BAE +∠HAD =90°,∴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同理可证,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且边长为(b ﹣a ),∵=4+ABE ABCD EFGHS S S △正方形正方形∴2211=4+()22c ab a b ´´´-,∴222+=a b c (2)由题意得:正方形ACDE 被分成4个全等的四边形,设EF =a ,FD =b ,分两种情况:①a >b 时,∴a +b =12,∵正方形ABIJ 是由正方形ACDE 被分成的4个全等的四边形和正方形CBLM 拼成,∴E 'F '=EF ,KF '=FD ,E 'K =BC =5,∵E 'F '﹣KF '=E 'K ,∴a ﹣b =5,∴=125a b a b +ìí-=î解得:a =172,∴EF =172;②a <b 时,同①得:=125a b b a +ìí-=î,解得:a =72,∴EF =72;综上所述,EF 为172或72.【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熟练掌握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并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14.勾股定理是人类重大科学发现之一.我国古代数学书《周髀算经》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若勾三,股四,则弦五”,比西方早500多年.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探究以下问题.【探究一】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创制了“赵爽弦图”,通过图形切割、拼接,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一直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用两张一样的纸片,拼出不一样的空洞,利用空洞面积相等也成功地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请你写出这一证明过程(图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探究二】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以下数学活动经验: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侧作正方形(如图2),它们的面积1S,2S,3S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迁移应用:如图3,图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3,2,则正方形E的面积是________.【探究三】如图4,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侧作半圆,则它们的面积1S,2S,3S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迁移应用:如图5,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分别以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若5a =,13c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探究四】《九章算术》卷九“勾股”中记载: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索尺.问索长几何.译文:今有一竖立着的木柱,在木桩的上端系有绳索,绳索从木柱上端顺木柱下垂后,堆在地面的部分尚有3尺.牵着绳索(绳索与地面接触)退行,在距木柱根部8尺处时绳索用尽.问绳索长多少?【答案】【探究一】:见解析;【探究二】:S 1+S 2=S 3;迁移应用:47;【探究三】S 1+S 2=S 3;迁移应用:30;【探究四】绳索长为736尺.【解析】【分析】【探究一】根据直角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解决问题.【探究二】由正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勾股定理得S 1+S 2=S 3;迁移应用: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勾股定理,能够导出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和即为正方形E 的面积;【探究三】利用直角△ABC 的边长就可以表示出半圆S 1、S 2、S 3的大小;迁移应用: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列式计算即可得解;【探究四】设绳索长为x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答即可.【详解】解:【探究一】:由题意得:②的面积为a2+b2+212´ab=a2+b2+ab;图③的面积为c2+212´ab=c2+ab,∴a2+b2+ab=c2+ab,即a2+b2=c2;【探究二】S1+S2=S3.证明如下:∵S3=c2,S1=a2,S2=b2,∴S1+S2=a2+b2=c2=S3;故答案为:S1+S2=S3;迁移应用: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知SE=SF+SG=SA+SB+SC+SD=32+52+32+22=47;故答案为:47;【探究三】S1+S2=S3.证明如下:∵S3=18πc2,S1=18πa2,S2=18πb2,∴S1+S2=18πa2+18πb2=18πc2=S3;故答案为:S1+S2=S3;迁移应用:阴影部分面积和=S1+S2+12ab-S3=12ab,∵a=5,c=13,∴b==12,∴阴影部分面积和=12×5×12=30,故答案为:30;【探究四】设绳索长为x尺,根据题意得:x2-(x-3)2=82,解得:x=736,答:绳索长为736尺.【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读懂题目材料的信息并用两种方法准确表示出同一个图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

(完整版)八年级几何证明题集锦及解答值得收藏

(完整版)八年级几何证明题集锦及解答值得收藏

八年级几何全等证明题归纳1.如图,梯形ABCD中,AD∥BC,∠DCB=45°,BD⊥CD.过点C作CE⊥AB 于E,交对角线BD于F,点G为BC中点,连接EG、AF.求证:CF=AB+AF.证明:在线段CF上截取CH=BA,连接DH,∵BD⊥CD,BE⊥CE,∴∠EBF+∠EFB=90°,∠DFC+∠DCF=90°,∵∠EFB=∠DFC,∴∠EBF=∠DCF,∵DB=CD,BA=CH,∴△ABD≌△HCD,∴AD=DH,∠ADB=∠HDC,∵AD∥BC,∴∠ADB=∠DBC=45°,∴∠HDC=45°,∴∠HDB=∠BDC—∠HDC=45°,∴∠ADB=∠HDB,∵AD=HD,DF=DF,∴△ADF≌△HDF,∴AF=HF,∴CF=CH+HF=AB+AF,∴CF=AB+AF.2.如图,ABCD为正方形,E为BC边上一点,且AE=DE,AE与对角线BD交于点F,连接CF,交ED于点G.判断CF与E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垂直.理由:∵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D=∠CBD,AB=BC,∵BF=BF,∴△ABF≌△CBF,∴∠BAF=∠BCF,∵在RT△ABE和△DCE中,AE=DE,AB=DC,∴RT△ABE≌△DCE,∴∠BAE=∠CDE,∴∠BCF=∠CDE,∵∠CDE+∠DEC=90°,∴∠BCF+∠DEC=90°,∴DE⊥CF.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º,AB=AD,DE⊥CD交AB于E,DF平分∠CDE交BC于F,连接EF.证DA明:CF=EF解:EB F C过D作DG⊥BC于G.由已知可得四边形ABGD为正方形,∵DE⊥DC∴∠ADE+∠EDG=90°=∠GDC+∠EDG,∴∠ADE=∠GDC.又∵∠A=∠DGC且AD=GD,∴△ADE≌△GDC,∴DE=DC且AE=GC.在△EDF和△CDF中∠EDF=∠CDF,DE=DC,DF为公共边,∴△EDF ≌△CDF,∴EF=CF4.已知:在⊿ABC中,∠A=900,AB=AC,D是AC的中点,AE⊥BD,AE延长线交BC于F,求证:∠ADB=∠FDC。

初中数学中考几何模型精讲【臭脚模型】【骨折模型】+例题精选

初中数学中考几何模型精讲【臭脚模型】【骨折模型】+例题精选

模型03和角平分线有关的图形【模型分析】模型三“臭脚”模型“臭脚”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结论1:若AB∥CD,则∠P=∠AEP-∠CFP或∠P=∠CFP-∠AEP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点P在EF左侧,在AB、CD外部结论1:若AB∥CD,则∠P=∠CFP-∠AEP或∠P=∠AEP-∠CFP结论2:若∠P=∠CFP-∠AEP或∠P=∠AEP-∠CFP,则AB∥CD【经典例题】例1.(2019·石家庄润德学校八年级期中)如图,O 是ABC 的ABC ∠,ACB ∠的平分线交点,//OD AB 交BC 于点D ,//OE AC 交BC 于点E .若16BC =,则ODE 周长是()A .16B .10C .8D .以上都不对【分析】根据题意判断出OBD 和OCE △是等腰三角形,再转化ODE 的边长即可【解析】OB Q 平分ABC ∠,//OD ABABO OBD BOD ∴∠=∠=∠,OBD 是等腰三角形,BD OD=同理可得:OCE △是等腰三角形,CE OE=16ODE C OD DE OE BD DE EC BC ∴=++=++==△,选A【小结】考查等腰三角形判定与性质,能够从平行线与角平分线中辨别出等腰三角形是关键例2.(2020·余干县第六中学八年级月考)如图,ABC 中,6BC =,BO 与CO 分别是ABC ∠与ACB ∠的平分线,//OD AB ,//OE AC .则ODE 的周长是__________.【分析】由OB ,OC 分别是△ABC 的∠ABC 和∠ACB 的平分线和OD ∥AB 、OE ∥AC 可推出BD =OD ,OE =EC ,显然△ODE 的周长即为BC 的长度【解析】∵OD ∥AB ,∴∠ABO =∠BOD∵OB 平分∠ABC ,∴∠ABO =∠OBD ,∴∠ABO =∠BOD ,∴BD =OD则同理可得CE =OE ,∴△ODE 的周长=OD +DE +OE =BD +DE +EC =BC =6【小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例3.(2019·河南商丘市·八年级期中)(1)如图①,△ABC中,AB=AC,∠ABC、∠ACB 的平分线交于O点,过O点作EF//BC交AB、AC于E、F.图中有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猜想:EF与BE、CF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若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中有_____个等腰三角形.它们是_____________.EF 与BE、CF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③,若△ABC中∠ABC的平分线与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交于O,过O点作OE//BC交AB于E,交AC于F.这时图中有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关系又如何?说明你的理由.【分析】(1)根据题意易得∠ABC=∠ACB,由EF∥BC可得∠AEF=∠ABC,∠AFE=∠ACB,∠EOB=∠OBC,∠FOC=∠OCB,由角平分线可得∠ABO=∠OBC,∠OCB=∠ACO,进而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进行求解(2)由题意易得∠ABO=∠OBC,∠ACO=∠OCB,∠EOB=∠OBC,∠FOC=∠OCB,进而可得∠EOB=∠EBO,则EO=EB,同理可得FO=FC,然后问题可求解(3)由题意易得∠ABO=∠OBC,∠1=∠2,∠EOB=∠OBC,∠EOC=∠2,进而可得∠EOB=∠EBO,则EO=EB,同理可得FO=FC,然后问题可求解【解析】(1)∵AB=AC∴∠ABC=∠ACB∵OB平分∠ABC,OC平分∠ACB∴∠ABO=∠OBC=∠OCB=∠ACO∴OB=OC∴△OBC是等腰三角形∵EF∥BC∴∠AEF=∠ABC,∠AFE=∠ACB,∠EOB=∠OBC,∠FOC=∠OCB ∴∠AEF=∠AFE,∠EOB=∠EBO,∠FOC=∠FCO∴AE=AF,EB=EO,FO=FC∴△AEF、△EBO、△FOC都是等腰三角形∴EF EO OF BE CF=+=+故答案为5(2)∵OB平分∠ABC,OC平分∠ACB∴∠ABO=∠OBC,∠ACO=∠OCB∵EF∥BC∴∠EOB=∠OBC,∠FOC=∠OCB,∴∠EOB=∠EBO∴EO=EB,同理可得FO=FC∴△EBO、△FOC都是等腰三角形∴EF EO OF BE CF=+=+故答案为2,,△△,EF BE CFBEO CFO=+(3)EF BE CF=-,理由如下,如图∵OB平分∠ABC,OC平分∠ACB,∴∠ABO=∠OBC,∠1=∠2∵EF∥BC,∴∠EOB=∠OBC,∠EOC=∠2,∴∠EOB=∠EBO,∴EO=EB同理可得FO=FC∴△EBO、△FOC都是等腰三角形∴EF EO OF BE CF=-=-故答案为2【小结】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这题属于“双平等腰”的经典模型【巩固提升】1.(2020·上海市静安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课时练习)在钝角△ABC中,延长BA到D,AE是∠DAC的平分线,AE//BC,则与∠B相等的角有()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依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解析】依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知∠B=∠DAE=∠CAE=∠C选C【小结】此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2.(2020·河南开封市·九年级二模)如图,已知BM平分∠ABC,且BM//AD,若∠ABC=70°,则∠A的度数是()A.30°B.35°C.40°D.70°【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ABC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的度数【解析】∵BM平分∠ABC∠ABC=35°∴∠MBA=12∵BM∥AD∴∠A=∠MBA=35°选B【小结】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3.(2020·江苏盐城市·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中,ED∥BC,∠ABC和∠ACB的平分线分别交ED于点G、F,若BE=3,CD=4,ED=5,则FG的长为_________.【分析】由题意易得BE=EG,DF=DC,然后由线段的数量关系可求解【解析】∵ED∥BC,∴∠EGB=∠GBC∵BG平分∠ABC,∴∠ABG=∠GBC,∴∠ABG=∠EGB∴BE=EG,同理可得DF=DC∵BE=3,ED=5∴GD=ED-EG=5-3=2,∴FG=FD-DG=4-2=2【小结】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数量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这属于典型的“双平等腰”模型4.(2014·陕西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AB∥CD,直线EF交AB于点E,交CD于点F,EG 平分∠BEF,交CD于点G,∠1=50°,则∠2等于_________【分析】根据平行线和角平分线得到等腰三角形进行解题.【解析】∵AB∥CD,∴∠BEG=∠2又∵EG平分∠BEF,∴∠BEF=2∠2又∵AB∥CD,∴∠1+2∠2=180°∵∠1=50°,∴∠2=65°5.(2020·沈阳第一二七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已知AM∥BN,∠A=64°.点P是射线AM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BC、BD分别平分∠ABP和∠PBN,分别交射线AM于C,D(1)①∠ABN的度数是;②∵AM∥BN,∴∠ACB=∠;(2)求∠CBD的度数;(3)当点P运动时,∠APB与∠AD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不变化,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4)当点P运动到使∠ACB=∠ABD时,∠ABC的度数是.【分析】(1)①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直接求出;②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直接写出;(2)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证明∠CBD=1∠ABN,即可求出结果;2(3)不变,∠APB:∠ADB=2:1,证∠APB=∠PBN,∠PBN=2∠DBN,即可推出结论;(4)可先证明∠ABC=∠DBN,由(1)∠ABN=116°,可推出∠CBD=58°,所以∠ABC+∠DBN=58°,则可求出∠ABC的度数.【解析】(1)①∵AM//BN,∠A=64°,∴∠ABN=180°﹣∠A=116°,②∵AM//BN,∴∠ACB=∠CBN,(2)∵AM//BN,∴∠ABN+∠A=180°,∴∠ABN=180°﹣64°=116°,∴∠ABP+∠PBN=116°,∵BC平分∠ABP,BD平分∠PBN,∴∠ABP=2∠CBP,∠PBN=2∠DBP,∴2∠CBP+2∠DBP=116°,∴∠CBD=∠CBP+∠DBP=58°;(3)不变,∠APB:∠ADB=2:1,∵AM//BN,∴∠APB=∠PBN,∠ADB=∠DBN,∵BD平分∠PBN,∴∠PBN=2∠DBN,∴∠APB:∠ADB=2:1;(4)∵AM//BN,∴∠ACB=∠CBN,当∠ACB=∠ABD时,则有∠CBN=∠ABD,∴∠ABC+∠CBD=∠CBD+∠DBN∴∠ABC=∠DBN,由(1)∠ABN=116°,∴∠CBD=58°,∴∠ABC+∠DBN=58°,∴∠ABC=29°,【小结】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解题关键是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6.(2019·四川资阳市·七年级期末)阅读理解: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之后,可以对这一结论进行推理论证.请阅读下面的推理过程:如图①,过点A作DE//BC∴∠B=∠EAB,∠C=∠DAC又∵∠EAB+∠BAC+∠DAC=180°∴∠B+∠BAC+∠C=180°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阅读反思:从上面的推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线具有“等角转化”的功能,将∠BAC、∠B、∠C“凑”在一起,得出角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如图②,已知AB//DE,求∠B+∠BCD+∠D的度数.(提示:过点C作CF//AB)深化拓展:如图③,已知AB//CD,点C在点D的右侧,∠ADC=70°,点B在点A的左侧,∠ABC=60°,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且点E在AB与CD两条平行线之间,求∠BED的度数.【分析】方法运用:过C作C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FCD,∠B=∠BCF,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即可得到结论;深化拓展:过点E作EF∥AB,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等量代换即可求∠BED的度数.【解析】AB方法运用:过点C作CF∥∴∠B=∠BCF∵CF∥AB且AB∥DE∴CF∥DE∴∠D=∠DCF∵∠BCD+∠BCF+∠DCF=360°∴∠B+∠BCD+∠D=360°AB深化拓展:过点E作EF∥又∵BE平分∠ABC,∠ABC=60°∴∠BEF=∠ABE=1∠ABC=30°2∵EF∥AB,AB∥CD∴EF∥CD∴∠DEF=∠EDC又∵DE平分∠ADC,∠ADC=70°∠ADC=35°∴∠DEF=∠EDC=12第11页共13页∴∠BED=∠BEF+∠DEF=30°+35°=65°【小结】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能够作出平行线是解题的关键.第12页共13页。

初二数学第十九章命题与证明

初二数学第十九章命题与证明

初二数学第十九章:几何证明(一)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演绎证明:从已知的概念、条件出发,依据已被确认的事实和公认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某结论为正确的过程.证明:演绎推理是数学证明的一种常用的、完全可靠的方法.演绎证明是一种严格的数学证明,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证明方式.在本书中演绎证明以后简称为证明. 【问题讨论】阅读下面的证明过程,说一说其中的因果关系.已知:如图,∠AOC 与∠COB 互为邻补角,OD 平分∠AOC ,OE 平分∠COB . 求证:∠DOE =90o .证明:∵OD 平分∠AOC (已知),∴∠1=21∠AOC (角平分线的意义). 同理∠2=21∠COB .∴∠1+∠2=21∠AOC +21∠COB =21(∠AOC +∠COB )(等式性质).∵∠AOC 与∠COB 互为邻补角(已知),∴∠AOC +∠COB =180o (邻补角的意义), 得∠1+∠2=90o (等量代换), ∴∠DOE =90o .【知识点2】定义:能界定某个对象含义的句子叫作定义.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知识点3】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题;其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作真命题;其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叫作假命题. 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问题讨论】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成: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等角对等边;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写成:如果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3)对顶角相等。

精品-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有难度)讲课稿

精品-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有难度)讲课稿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证明题(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上将△ABC 绕 B 点旋转到△A/BC/的位置时,AA/∥BC,∠ABC=700,则∠CBC/为度.2.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AC 边翻折1800形成的,若∠1:∠2:∠3=28:5:3,则∠a 的度数为3.将直角三角形(∠ACB 为直角)沿线段CD 折叠使B 落在B/处,若∠ACB/=50°,则∠ACD 度数为______.4.如图,已知BD 平分∠ABC,DE⊥AB 于E,S△ABC=36cm2,AB=18cm,BC=12cm,则DE 的长为5.如图,∠DEF=360,AB=BC=CD=DE=EF,求∠A 的度数。

6.已知△ABC≌△A/B/C/,△ABC 的三边为3、m、n,△A/B/C/的三边为5、p、q,若△ABC的各边都是整数,则m+n+p+q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7.长为L 的一根绳,恰好可围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则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x的取值范围为( )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9.如图,ΔABC 和ΔBDE 是等边三角形,D 在AE 延长线上。

求证:BD+DC=AD。

10.如图,已知AB>AD, ∠BAC=∠FAC,CD=BC.求证:∠ADC+∠B=1800.11.如图,在△ABC 中,D,E 分别为AB,AC 边中点,连接CD、BE 并分别延长至F、G,使BE=EG,CD=DF,连接FA,GA.求证:AF=AG.12.如图,△ABC 中,∠BAC=900,AB=AC,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13.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E、F 分别在 BD、AD 上.DE=CD,EF=AC.求证:EF∥AB.14.如图,∠A+∠D=1800,BE 平分∠ABC,CE平分∠BCD,点 E在 AD上.(1)探讨线段AB、CD 和BC 之间的等量关系;(2)探讨线段BE 与CE 之间的位置关系.15.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的长.16.已知,E 是AB 中点,AF=BD,BD=5,AC=7,求DC的长.17.如图,在△ABC 中,∠B,∠C相邻的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 D.求证:点 D 在∠A 的平分线上.18.已知,在Rt△ABC 中,∠C=900,AC=BC,AD 为∠BAC 的平分线,DE⊥AB,垂足为C.求证:△DBE 的周长等于AB的长.19.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的角平分线,E、F 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EDF+∠EAF=1800. 求证:DE=DF.20.已知: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F,交AC 的平行线BG 于点G,DE ⊥GF,并交AB 于点E,连结EG.(1)求证BG=CF;(2)试猜想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21.如图,在ΔABC中, ∠ABC=60°,AD、CE 分别平分∠BAC、∠ACB,求证:AC=AE+CD。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简单证明题及解答(5道)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简单证明题及解答(5道)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简单证明题及解 答(5道)
汇报人:XX
目 录
• 题目一:基本的全等三角形证明 • 题目二:利用角平分线性质证明 • 题目三:通过边边边条件证明 • 题目四:结合中线性质进行证明 • 题目五:综合应用多种性质证明 • 总结与拓展
01
题目一:基本的全等三角形证明
题目描述
• 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其中$AB = DE$,$AC = DF$,$\angle BAC = \angle EDF$。求证:$\triangle ABC \cong \triangle DEF$。
由第二步可知,△BDE∽△CFD。
详细解答
4. 第四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所以BD/CF=DE/DF。
5. 第五步,因为BD=AD(已知),所以AD/CF=DE/DF。又因为AE/EC=DE/EF(已知), 所以AD/CF=AE/EC。
6. 第六步,交叉相乘得AD*EC=AE*CF,即AE/AD=EC/CF。又因为∠A=∠ACF(对顶角相 等),所以△ADE∽△ACF。
第三步,根据相似三 角形的性质,有 AB/AC = BD/DC。
综上,我们证明了 AB/AC = BD/DC。
03
题目三:通过边边边条件证明
题目描述
已知
△ABC和△DEF中,AB = DE,BC = EF,AC = DF。
求证
△ABC ≌ △DEF。
题目描述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边边条件。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 直接应用边边边定理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题目描述
01
【解答】
02
证明
03
04
∵ 在△ABC和△DEF中,AB = DE,BC = EF,AC = DF(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年级几何证明例题精讲【例1】.已知:如图6,△BCE 、△ACD 分别是以BE 、AD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且BE AD =,△CDE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BCE=90°∠ACD=90° 在△ECB 和△ACD 中 ∠BCE=∠BCA+∠ACE BE=AD ∠ACD=∠ACE+∠ECD ∠BCE=∠ACD ∴∠ACB=∠ECD EC=CD∵△ECD 为等边三角形 ∴△ECB ≌△DCA( HL ) ∴∠ECD=60° CD=EC ∴BC=AC 即ACB==60° ∵∠ACB=60°∴△ABC 是等边三角形【例2】、如图,已知BC > AB ,AD=DC 。

BD 平分∠ABC 。

求证:∠A+∠C=180°.证明:在BC 上截取BE=BA,连接DE, ∴∠A=∠BED AD= DE ∵BD 平分∠BAC ∵AD=DC ∴∠ABD = ∠EBD ∴DE=DC在△ABD 和△EBD 中 得 ∠DEC=∠CAB=EB ∵∠BED+∠DEC=180° ∠ABD = ∠EBD ∴∠A+∠C=180° BD=BD△ABD ≌ △EBD (SAS )1、线段的数量关系: 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转移线段到一个三角形中证明线段相等。

①倍长中线【例. 3】如图,已知在△ABC 中,90C ︒∠=,30B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求证:2BD CD =证明:延长DC 到E ,使得CE=CD,联结AE ∵∠ADE=60° AD=AE ∵∠C=90° ∴△ADE 为等边三角形 ∴AC ⊥CD ∴AD=DE ∵CD=CE ∵DB=DA ∴AD=AE ∴BD=DE ∵∠B=30°∠C=90° ∴BD=2DC第3题 D CB A图6CBEA∴∠BAC=60° ∵AD 平分∠BAC ∴∠BAD=30°∴DB=DA ∠ADE=60°【例4.】 如图,D 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且CD AB =,ADB BAD ∠=∠,AE 是ABD ∆的中线。

求证:2AC AE =。

证明:延长AE 到点F,使得EF=AE 联结DF在△ABE 和△FDE 中 ∴∠ADC=∠ABD+∠BDABE =DE ∵∠ABE=∠FDE∠AEB=∠FED ∴∠ADC=∠ADB+∠FDE AE=FE 即 ∠ADC = ∠ADF ∴△ABE ≌ △FDE (SAS ) 在△ADF 和△ADC 中 ∴AB=FD ∠ABE=∠FDE AD=AD∵AB=DC ∠ADF = ∠ADC ∴ FD = DC DF =DC∵∠ADC=∠ABD+∠BAD ∴△ ADF ≌ ADC(SAS) ∵ADB BAD ∠=∠ ∴AF=AC ∴AC=2AE【变式练习】、 如图,△ABC 中,BD=DC=AC ,E 是DC 的中点,求证:AD 平分∠BAE. 证明:延长AE 到点F,使得EF=AE 联结DF在△ACE 和△FDE 中 ∴∠ADB=∠ACD+∠CDA CE =DE ∵∠ACE=∠FDE∠AEC=∠FED ∴∠ADB=∠ADC+∠FDEAE=FE 即 ∠ADB = ∠ADF∴△ACE ≌ △FDE (SAS ) 在△ADF 和△ADB 中 ∴AC=FD ∠ACE=∠FDE AD=AD∵DB=AC ∠ADF = ∠ADB ∴DB = DF D F =DB∵∠ADB=∠ACD+∠CAD ∴△ ADF ≌ ADB(SAS) ∵ AC=DC ∴∠FAD=∠BAD ∴ ∠CAD=∠CDA ∴AD 平分∠DAE【小结】熟悉法一、法三“倍长中线”的辅助线包含的基本图形“八字型”和“倍长中线”两种基本操作方法,倍长中线,或者倍长过中点的一条线段以后的对于解决含有过中点线段有很好的效果。

AFOEB【变式练习】:如图所示,AD 是△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E ,交AD 于F ,且AC=BF 。

求证:AE=EF 。

证明:延长AD 至点G ,使得DG=AD ,联结BD 在△ADC 和△GDB 中 ∴BG= BFAD=GD ∴ ∠BFG=∠BGF ∠ADC=∠GDB ∵∠CAD =∠BGD BD=DC ∴∠BFG= ∠CAD ∴△ADC ≌△GDB (SAS ) ∵∠BFG=∠AFE 得 AC= BG ∠CAD =∠BGD ∴∠AFE=∠FAE ∵AC=BF ∴AE =AF ②、借助角平分线造全等【例5】如图,已知在△ABC 中,∠B=60°,△ABC 的角平分线AD,CE 相交于点O ,求证:OE=OD证明:在AC 上截取AF=AE ,联结OF 在△AOE 和△AOF中在△ABC 中,∠B+∠BAD+∠ACB=180° AE=AF ∵∠B =60 ° ∠EAO=∠FAO ∴∠BAD+∠ACB=120° AO = AO∵AD 平分∠BAC ∴△AOE ≌△AOF (ASA ) 在△COD 和 △COF 中∴∠BAC= 2∠OAC ∴∠AOE=∠AOE OE=OF ∠DCO =∠FCO∵CE 平分∠ACB ∵∠AOE=60° CO=COGF∴∠ACB= 2∠ACO ∠AOE+∠AOE+∠FOC=180°∠DOC=∠FOC∴2∠OAC+2∠ACO=120°∠FOC=6O°∴△COD ≌△COF(ASA)∴∠OAC+∠ACO=60°∵∠AOE=∠COD ∴OD =OF∵∠AOE=∠OAC+∠ACO ∴∠COD=60°∵OE=OF∴∠AOE=60°∴OE=OD【例6】.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BD=2CE.证明:延长BA,CE交于点F,在ΔBEF和ΔBEC中,∵∠1=∠2,BE=BE,∠BEF=∠BEC=90°,∴ΔBEF≌ΔBEC,∴EF=EC,从而CF=2CE。

又∠1+∠F=∠3+∠F=90°,故∠1=∠3。

在ΔABD和ΔACF中,∵∠1=∠3,AB=AC,∠BAD=∠CAF=90°,∴ΔABD≌ΔACF,∴BD=CF,∴BD=2CE。

【小结】解题后的思考:①_x0001_于角平行线的问题,常用两种辅助线;②见中点即联想到中位线。

③旋转【例7】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DEBDA求∠EAF的度数.∴∠GAE=∠FAE延长EB到点G,使得BG =BE ∠DAF+∠BAF=90°先证明△ADF ≌△ABE ∠GAB =∠FAD可得到 AF =AG ∠ DAF = ∠GAB ∴∠GAF = 90°∵EF =BE +DF ∴∠EAF = 45°∴ EF = BE+BG =GE∴△GAE ≌△FAEG【例8】. 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 BD为折痕,则CBD的大___90°;小为【例9】.如图,已知∠ABC=∠DBE=90°,DB=BE,AB=BC.(1)求证:AD=CE,AD⊥CE (2)若△DBE绕点B旋转到△ABC外部,其他条件不变,则(1)中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证明提示:∠ABC=∠DBE =90°∴∠ECB+∠AHB=90°∴∠ABC-∠DBC=∠DBE -∠DBC ∴∠ECB+∠CHF=90°即∠ABD=∠CBE ∴∠HFC=90°∴△ABD ≌△CBE ∴AD⊥CE HAD=CE∠BAD=∠ECB∵∠BAD+∠AHB=90°【例10】.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中点. (1)写出O点到△ABC三个顶点A、B、C的距离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保持AN=BM,请判断△O M 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F EDCBA联结OA则△OAC 和△OABD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A=0B=0C△ANO ≌ △BMO (∠NOA=∠OBM ) 可得ON=OM ∠ NOA=∠MOB 可得到∠NOM=∠AOB=90°【例11】如图,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F 分别在边BC 、CA 、AB 上,且DEF ∆也是等边三角形.(1)除已知相等的边以外,请你猜想还有哪些相等线段,并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2)你所证明相等的线段,可以通过怎样的变化相互得到?写出变化过程. AE=BF =CD AF=BD =CEABC ∆等边三角形 DEF ∆也是等边三角形 得到∠EFD=60° ∠ABC=60° ∵∠AFD=∠FBD+∠FDB ∠AFD=∠AFE+∠EFD ∴∠AFE=∠BDF ∴△AEF ≌ △BFD 同理:△AEF ≌ △CDE④、截长补短【例12】、如图,ABC ∆中,AB=2AC ,AD 平分BAC ∠,且AD=BD ,求证:CD ⊥AC【例13】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CDBAEDCBA【例14】如图,已知在ABC V 内,060BAC ∠=,040C ∠=,P ,Q 分别在BC ,CA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

求证:BQ+AQ=AB+BP 证明:如图(1),过O 作OD ∥BC 交AB 于D , ∴∠ADO=∠ABC=180°-60°-40°=80°, 又∵∠AQO=∠C+∠QBC=80°, ∴∠ADO=∠AQO ,又∵∠DAO=∠QAO ,OA=AO , ∴△ADO ≌△AQO , ∴OD=OQ ,AD=AQ , 又∵OD ∥BP , ∴∠PBO=∠DOB , 又∵∠PBO=∠DBO , ∴∠DBO=∠DOB ,∴BD=OD ,又∵∠BPA=∠C+∠PAC=70°, ∠BOP=∠OBA+∠BAO=70°,∴∠BOP=∠BPO , ∴BP=OB , ∴AB+BP=AD+DB+BP=AQ+OQ+BO=AQ+BQ 。

【例15】.如图,在△ABC 中,∠ABC=60°,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求证:AC=AE+CD .方法同【例5】PQCB【例16】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延长FD 至点G ,联结CG先证明 △FDE ≌ GDC 得 ∠EFD = ∠CGD FE = CG ,EF//AB ∠ EFD =∠1 ∠CGD=∠1 ∵∠1=∠2, ∴∠2=∠CGD ∴ AC= CG ∵FE = CG ∴EF=AC【例17】 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M N 分别在,BC AC 上,且BM CN =,AM 与BN 交于Q 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