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取寸口诊法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2-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分数:2.00)A.望色B.诊舌C.切脉D.触诊√解析:解析:四诊的内容为望,闻,问,切。

2.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分数:2.00)A.《伤寒舌鉴》B.《观舌心法》C.《彩图辨舌指南》√D.《察舌辨证新法》解析:解析:曹炳章所著的舌诊专著是《彩图辨舌指南》;张登(延先)《伤寒舌鉴》;申斗垣《观舌心法》;刘恒瑞《察舌辨证新法》。

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成书于(分数:2.00)A.汉代B.隋代√C.宋代D.元代解析:解析: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为《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代。

4.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分数:2.00)A.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B.舍症从脉舍脉从症脉症合参C.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处方D.证候真假证候错杂四诊合参解析:解析:中医诊断学的三大原则是:整体审察;诸诊合参;病证结合。

5.首先讨论阴阳与六变的是(分数:2.00)A.《内经》B.《景岳全书.传忠录》√C.《难经》D.《伤寒杂病论》解析:解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首论阴阳六变(“二纲六变”);“十问歌”,明确八纲辩证的重要性。

6.《脉经》的作者是(分数:2.00)A.张仲景B.叶天士C.王叔和√D.巢元方解析:解析:西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以及24脉脉法,是我国早起的脉学专著。

7.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医家是(分数:2.00)A.叶天士√B.张仲景C.吴鞠通D.汪宏解析:解析: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重视察舌验齿。

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辩证法。

8.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是(分数:2.00)A.叶天士√B.张仲景C.张介宾D.汪宏解析:解析:清叶天士是最早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举止病状以及方药等作为诊疗的原始资料的医家。

★精★切脉入门口诀

★精★切脉入门口诀
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③辨别邪正的盛衰: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④辨别病证的进退: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 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证候
病因病机明 以平和为期 按纠偏复正 形调平思路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
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可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 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 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 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
再断浮和沉 沉浮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
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
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
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
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
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
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诊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触摸人体寸口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

这一方法是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操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包括:先吩咐患者伸出手,将衣袖推到肘部以上,找到寸口,并让患者保持清静、放松,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二、触寸口接下来,医生应该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或右手同样的三个手指,用适当的力度按压在患者寸口上,左手按左腕的寸口,右手按右腕的寸口。

按压的力度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脉象的情况,应该是轻描淡写的,切忌过于用力,以免影响判断结果。

三、观察脉象在触寸口的过程中,医生应该用专业的眼光观察患者的脉象。

寸口脉搏的早晚、迟缓、弦紧、涩滑等情况,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经络的状况。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意寸口脉搏的长度、深浅、规律程度等。

四、分析判断根据对患者寸口脉搏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应该判断出患者身体的状况。

比如,寸口脉搏迟缓、涩滑,可能反映出患者身体有湿热之症;而寸口脉搏细弱、无力,则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元气不足等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详细询问最后,医生还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身体的症状、发病时期、个人习惯等情况,并仔细记录下来。

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总之,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领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涉及到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

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

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总义【二】八法总义【三】微甚兼独【四】二十四象会通【五】位数形势【卷下】【一】独取寸口本义【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四】初诊久按不同【五】脉有两侧【六】脉有动摇【七】脉有内曲外曲【八】脉有变易无定【九】外诊撮要【十】三关脉体通考【十一】左右表里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单诊总按不同【十四】脉有头本【十五】脉有俯仰【十六】脉有无数细丝【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2【卷上】【一】指法总义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数者:迟、数、促、结也(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

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 3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4,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

精切脉入门口诀

精切脉入门口诀

★精★切脉入门口诀切脉入门口诀汪老师切脉入门口诀切脉独取寸独取寸口由手太阴肺经肺主一身气肺司朝百脉五十大会寸实操切脉步高骨先定关中指落关部食指落寸部无名落尺部手之寸关尺人为六部脉诊断知身内气血和脏腑左手对应血右手对应气左寸心小肠左关肝和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和胃右尺命三焦脉有三十种浮沉数迟纲轻按可得浮重按可得沉数迟在心率正常之心率成人儿童分成人正常率一息为四至儿童正常率一息为六至正常之太过一息若六至成人即为数一息若三至成人即为迟一息若八至儿童即为数一息若四至儿童即为迟心率测定后再断浮和沉沉浮即阴阳之后测脏腑脏腑正常脉心小肠洪脉脾胃为缓脉肺大肠涩脉肾膀胱沉脉肝胆为弦脉命门三焦沉考虑四时脉春季为弦脉夏季为洪脉长夏为缓脉秋季为涩脉冬季为沉脉诊脉之过程实测之脉象去除四时脉剩余之脉象对照正常脉定位单脏态再测五行态断生克异常子病及母一母病及子二过克则为三反克则为四探阴阳之偏究五行失常综合求病理归病于证候病因病机明以平和为期按纠偏复正形调平思路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谈《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意义

谈《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意义

根 据 脉象 以辨 析 病 机 , 而判 断 、 测 疾 病 预 进 估
后, 亦是《 难经》 脉学所着重强调 的内容 , 难和1 如8 4 难 所 论 元 气 诊 脉 法 以 脉 之 有 根 无 根 诊 断 疾 病 死 生 ,难指出覆溢脉为主死 的真脏脉 ,5 以胃气有 3 1难 无决病之死 生 ,7 1 难脉证合参 以诊断病之预后死 生 ,1 得 “ 病形 不 病 日死 ” 等 , 是 。诊 病重 2难 脉 等 均 视 疾病 预 后 吉 凶死 生 的预测 , 中医诊 法 学说 中的 是
措施 防止病情恶化 , 挽救危亡 , 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
字在脉法中的实 际意义有 了与《 黄帝 内经》 不同的 新概念 ,难经》 《 中寸 、 、 关 尺三部明确的划分 , 为寸 口脉法 的应用 奠 定 了基 础 , 并一 直 应用 于 临床 诊 脉 中。 日本丹波元 胤在《 中国医籍考》 中谓 :且此经 “ 诊脉之法 , 分为三部 , 其事约易 明 , 自张仲景 、 王叔 和辈 执而用之 , 乃在 医家实为不磨之钤 式 。 可 以 ”
I作者单位 : 商洛市 中心 医院( 陕西 , 60 ) 7 00 2
望 闻问 切是 中医独 具 特色 的诊病 方 法 , 切脉 而
又是其特色 中最为突出者 , 故而常有人以“ 一个枕 头、 三个指头” 来形容 中医诊病的奥妙 和神奇 。此 所 指者 即是 由《 经 》 确 立 的 、 后 两千 年 来一 直 难 所 其
中医文献杂 志
取 胁法 意义
商洛职业技术 学院( 陕西 , 60 ) 王 7 00 2 震 张 萍’
摘要 : 脉诊 是 中医四诊 中最精细、 术含 量最 高者 。难 经》 技 《 确立 了“ 独取寸 口” 三部九候的诊 脉方 法, 脉学发展 在 史 中处于承前启后 的地 位 , 奠定 了中医脉 学的理论基础 , 立 了中医诊 病的方法和特 色, 确 指导现代临床辨证 , 对于 当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展开全文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所在栏目:黄帝内经分享:782次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原文】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1)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横(2),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脉沉而喘(3),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4),曰难已。

【注释】(1)促上击:急促有力,上搏指下。

(2)横:即脉有中断之象。

(3)喘:有动甚的意思。

(4)不间脏:是指相克而传,如新病传肺,是火克金。

【白话详解】诊脉要懂得从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来辨识疾病,寸口脉象应手而短,主头痛。

寸口脉应手而长,主足胫痛。

寸口应手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

寸口脉浮而盛大,主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瘕少腹疼痛。

寸口脉沉而强硬,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硬积疼痛。

寸口脉沉而动甚,主病寒热。

脉盛大滑而坚,主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

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

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

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

脉来滑利,主病风。

脉来涩滞,主痹证。

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

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

脉与病之阴阳相一致,如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病易愈;脉与病之阴阳相反,如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病难愈。

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么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

【按语】本段主要论述了寸口脉的诊脉法。

在《内经》中,寸口脉诊脉法与三部九候(天、地、人)诊脉法及阴阳(人迎,寸口)脉诊法并存,至王叔和《脉经》对寸口脉诊脉法有较大的发挥,也是目前的主要诊脉法。

中诊试题——精选推荐

中诊试题——精选推荐

中诊试题1、独取⼨⼝以诊全⾝之疾,是见微知著的诊断原理。

A2、⼩⼉指纹鲜红,主外感表证。

A3、察⾆诊病须细致,诊察时间越长越好。

B4、平脉有胃有神有根,病脉则⽆胃⽆神⽆根。

B5、“⾥证出表”的提法正确。

B6、所谓“中寒”是寒邪直中⽽内侵脏腑。

A7、1953年卫⽣部将诊籍、医案、病历等,统⼀定名为病案。

A8、“整体审察”还包括对病情资料的全⾯分析、综合判断。

A9、淡红⾆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伤及⽓⾎和内脏者。

A10、饮⾷剌激可导致⼀时性胃⽓上逆⽽见短暂呃逆。

A11、“诊法常以平旦”是指诊脉必须在清晨进⾏。

B12、表⾥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A13、⽓不摄⾎不属于“⽓不固”的范畴。

B14、病案中的“死亡记录”必须在病⼈死亡当时完成。

B15、“病案”在古代称为“病历”。

B16、病⼈⾯⾊发⾚必属热证。

B17、寒热往来,发⽆定时,多为疟疾。

B18、结脉与促脉的区别主要在于脉率不同。

A19、⾝材矮⼩者多属病态。

B20、湿邪外侵所产⽣的证候,⼀般称为表湿证或伤湿证。

A21、“证”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B22、诊法与辨证不能严格分开,往往是边诊边辨,边辨边诊。

A23、肾阳虚可见⼩便增多,亦可见⼩便减少;肾阴虚可见⼩便减少,亦可见⼩便增多。

A24、温热病邪在⽓分,⼤渴引饮,邪热深⼊营分,伤津更甚,亦⼤渴引饮。

B25、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及病证结合。

B⼀、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A寒湿内结B⾷积化热C热⼊营⾎D寒湿热E热盛伤津1、苔黄⽽厚腻者主( B )2、苔⽩⽽腻者主( A )3、⾆红苔黄⽩⽽腻者主(D )A浮⽽细软B浮⼤中空C浮⼤⽆⼒D浮散⽆根E浮⽽搏指,如按⿎⽪4、芤脉的脉象是( B )5、洪脉的脉象是( C )6、⾰脉的脉象是( E )A饮停胸胁证B寒痰阻肺证C风寒犯肺证D风寒表证E肺⽓虚证7、哮喘痰鸣,痰多,形寒肢冷,胸膈满闷者,最宜诊断为( B )8、恶寒发热,⽆汗⾝痛,微咳,脉浮紧者,最宜诊断为(D )9、咯痰清稀,喘息短⽓,⾃汗畏风者,最宜诊断为(E )A⼝唇淡⽩B⼝唇深红C⼝唇青紫D⼝唇青⿊E⼝⾓流涎F⼝唇⼲裂10、实热证病⼈可见( B )11、津液损伤病⼈可见( F )A痰证B饮证C⽔停证D湿证E毒证F脓证G⾷积证H⾍积证12、左颌下红肿疼病,渐成⼀包块,包块中软⽽有⼀微黄点,触之痛甚,发热⼝渴,⾆红苔黄脉滑数。

神医扁鹊独创“独取寸口”诊脉法,流传千年,它的奥秘却鲜为人知

神医扁鹊独创“独取寸口”诊脉法,流传千年,它的奥秘却鲜为人知

神医扁鹊独创“独取寸口”诊脉法,流传千年,它的奥秘却鲜为人知对于诊脉部位,自扁鹊后,一直沿用的就是“独取寸口”脉法,为什么会用“独取寸口”脉法?扁鹊的解释是这样的,“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所以要用“独取寸口”的脉法。

不得不说,扁鹊的这一创造性的突破,对于中医脉诊的应用的确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然,独取寸口脉法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实用理由,那就是相比较以前的遍诊法要容易许多、要简便许多,而且也更令人容易接受。

然而,在历代脉学的传承中,都不忘提及扁鹊“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的宗旨,于是传下“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的脉学口诀。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就是十二经皆有动脉,除了寸口之外,其他十一处在哪里呢?扁鹊没有说。

而这句歌诀的创始人崔子虚在《四言脉诀》里也没说,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也没说,李中梓在《诊家正眼》里也没说。

李延昰终于坐不住了,你们都没说,还是我来说吧。

于是,《脉诀汇辨》里揭开了这个千古不传之秘。

先来看看寸口脉,也就是肺经的动脉。

为什么要独取寸口,李延昰这样解释的,因为肺胃五脏六腑的华盖,敷布人体全身的阴阳,在人体内脏中居于最早的位置,其他脏腑都在肺之下,肺系上连喉咙以通呼吸;又加上肺主一身之气,而气的运行没有呼吸是不行的,而脉的运转没有气的推动和运转能力也是不行的。

而《黄帝内经》又有“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的说法,其实这一点李延昰是这样解释的,气口属肺,但是布行胃气则需要依靠足太阴脾的力量了。

但是肺和脾同属太阴,又加上《黄帝内经》“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理论,不难看出,这里存在一个升降体系。

李延昰认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

由肺而分布于脏腑,此天道下济而光明也”,这充分说明了肺是人体气机的枢纽,起着升降通调的作用。

寸口脉所主脏腑的几种不同见解

寸口脉所主脏腑的几种不同见解

寸口脉所主脏腑的几种不同见解三部九候法寸口脉分屑脏腑,《难经》提出独取寸口。

至于为什么独取寸口?第二难中明确回答,寸口是脉之大要会,为阴阳十二经脉会合的要点。

人体内营卫的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气血的盛衰等变化,这些阴阳往复的动向,无一不是从寸口脉象反映出来。

寸口脉,属于太阴肺经,独取寸,所以能诊断五脏六腑的疾病,关键在于肺。

因心主血脉,肺主气,血随气行,气动则脉应;更因肺司呼吸之气,运化清浊,吐故纳新,治节百脉,五五脏六腑皆受其荫,所以说“肺朝百脉”。

由于寸口部位是十二经脉汇流之处,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的起止点,因此,五脏六腑有病,气血运行失常,能够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

“独取寸口”是古代脉诊发展中一大飞跃,导源于《内经》,执简驭繁,方便易行,深为后世所习用,关于分属问题,“十八难”中载有:左手,寸配心与小肠,关配肝与胆,尺配肾与膀胱。

右手,寸配肺与大肠,关配脾与胃,尺配心包与三焦。

其观点,从阴阳分脏腑表里,遵五行分左右手、寸关尺五脉所属。

诚如《难经集注》虞庶说:“……右手尺中少阳火,生关上阳明土;关上阳明土,却生寸口太阴金;寸口太阴金,却生左手尺中水;左手尺中少阴水,却生左手关上厥阴木;关上厥阴术,却生左手寸口少阴火;却又别心主火。

故心主生足太阴阳明土也,此乃五行相生之意耳!又足厥阴与足太阴,何以居于左右两手关部中?胃脾太阴,脾脉居于中州,乃在右手关上也。

又足厥阴木,本者根生于地,枝叶长于天,亦阴阳共焉!故亦在左手中部也。

”《脉经》对寸两手六脉分脏腑所属,心肝为阳脏,出于左手;肺脾为阴脏,出于右手。

遵《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六腑与五脏表里相配,宗《难经》。

其不同者,引《脉法赞》:“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又说:“左属肾,右为于户,名曰l三焦。

”是子户即命门。

命门为什么配右尺? 因肾为阴阳之脏,水火之宅;肾精为元阴,命门为元阳,水火同居,浑一太极。

火之体阴,动于右;水之体阳,动于左;故左尺为肾,右尺为命门。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
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通常称为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查脉象的常见方法:
1.三部九候法:三部九候法是指将人体上肢寸口脉分为上、中、下
三部,每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以观察脉象的变化。

2.浮中沉取法:浮中沉取法是指将手指轻触寸口脉皮肤,逐渐用力
按至筋骨,以观察脉象的浮沉变化。

3.独取寸口法:独取寸口法是指仅选取寸口脉进行脉象诊察,寸口
脉位于手腕桡动脉处。

4.平息定脉:医生在诊脉时需要保持呼吸平稳,以便更准确地感知
脉象。

5.脉象特征:中医通过脉象的特征来判断病情,如脉象的浮沉、快
慢、强弱、粗细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诊查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脉象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饮食、运动等。

因此,脉象诊查结果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如果你对中医脉象诊查感兴趣,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口,是中医脉诊部位。

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

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称尺肤诊。

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

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即右寸肺,右关脾,左寸心,左关肝,左右尺为肾。

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经》也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以后学者都强调尺脉的重要性,认为尺脉侯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

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对健康人和患者左右寸关尺脉象进行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大;尺脉最小,肾虚者更甚。

笔者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健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

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出。

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

52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

因寸、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端,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

另外,当按压寸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管腔易被压瘪使管腔缩小,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瘪,管腔变化不大。

根据柏努利和罗丝定理(Rouse):“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

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故当重按时,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量后消失。

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中医教研室 吕昆
一、独取寸口
• 寸口的位置: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的搏动。 1.寸口为脉之大会
独取寸口 原因
2.心主血脉
3.位置固定脉位表浅
二、脉诊的具体方法
• 1、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目诊脉 • 2、布指:中指定关,疏密有度
• 3、运指: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布指的变化来 诊察脉象,按照指力的轻重,我们分为举按寻三 种。 • 轻取为举:指医生的手指轻轻的按在寸口的位置 • 重取为按:指力较重,按至筋骨。 • 中取为寻:1、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以诊脉。 • 2、有寻找之意:时轻时重,时左时右 以体察脉象。
•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 •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查一部脉象的方法。
三、正常、流利 • 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一难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第一难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第一难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展开全文第一难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①,独取寸口②,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③,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④,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⑤,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⑥,为一周⑦也。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译文】问:分布在全身的十二经在一定的部位上都有搏动的脉,何以单独切按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怎么说的呢?答:寸口的部位,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总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

正常人每一呼时,脉气流行三寸,一吸时,脉气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

人在一日一夜中,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气承接着流行五十周,环绕于全身,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适当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在黑夜也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称为一周。

所以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寸口。

正因为这样,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血气运转的起止点,因此,诊脉要切按寸口。

【注释】①十二经皆有动脉:十二经就是分布于全身的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经。

在这十二条经脉的一定部位上,各有搏动应手的动。

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神门;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阳三焦经的禾膠(lido);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足阳明胃经大迎、人迎、气冲、冲阳;足少阳胆经的听会、颔厌等经穴处,触按到这些部位上,都能感觉到有搏动的脉,所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

②寸口:是两手桡骨头内侧的诊脉部位。

因它和手腕鱼际相距一寸,故称寸口。

通常把寸、关、尺三部,总称为寸口。

本难的寸口也是指这三部而言。

科普:中医摸脉为何独取寸口

科普:中医摸脉为何独取寸口

科普:中医摸脉为何独取寸口独取寸口独取寸口,出《难经·一难》。

指单独诊寸口脉,可诊知全身疾患。

独取寸口脉,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中文名独取寸口出处《难经·一难》诊查原理因寸口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肺为气之主,肺经又起于中焦,乃气血发源之处,寸口又为脉之大会,故能反映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变化,而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变。

中医诊脉是独取寸口脉诊法寸口,中医又称脉口、气口,其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独取寸口脉,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内经》里有较多的论述,到《难经》则有进一步的发挥。

如《素问·五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及《难经·一难》说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等论述。

摸脉最高境界:悬丝诊脉但古今褒贬不一诊查机理寸口脉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其机理不外乎两个方面:⑴是从寸口与胃气的关系来看,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而手太阴起于中焦。

所以《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

”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输送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之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为何中医独取寸口就可以知道五臟六腑的信息?

为何中医独取寸口就可以知道五臟六腑的信息?

为何中医独取寸口就可以知道五臟六腑的信息?《难经》前二十四难讲的都是经脉诊候,就是诊脉的方法。

扁鹊是独取寸口,是这个医派的传人,也可以说是开创者。

现在的中医都是独取寸口。

即使张仲景撰述《伤寒论》也要用到《难经》,他也是以寸口为主,只不过同时兼用趺阳和人迎,所以我们后世医家都是按照这个传承下来的。

大家现在开始学的可以说是古脉法,跟《濒湖脉学》比,这就是古脉法,所以古脉法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什么?比较深奥,比如《脉经》里面讲的脉学是非常深奥的。

《内经》、《伤寒论》里面这些脉法也都是非常深奥的。

那么扁鹊的《难经》尤其在诊法方面有独到之处,另外他还传承了很多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的医经里面很多的诊脉方法,所以我觉得尤其很有价值。

对于这种古老的文化,我们现在可以用它,任何时候都可以用。

为什么?因为人类的生命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区别,诊脉的方法其实也一样。

对于古老的脉学,我们要直下承当,也就是直接拿过来,你马上就可以接受,这就是对的。

如果你要是用《濒湖脉学》来评论古脉学,那就是很荒唐的事了。

包括《伤寒论》里面的平脉、辨脉,这些都是比张仲景还要古老的脉学,大家一定要接受它,如果你经常读诵、背诵,那么你的脉学水平就会提高,比背《濒湖脉学》的作用还强。

《濒湖脉学》我们是实际应用,但是《难经》讲的都是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多接触一下,多背一背,多念一念,你的水平不由自主的就会提高,这是很奇妙的。

【经文】“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人的十二正经,也就是手足三阴三阳中皆有动脉。

这里的动脉不要理解成西医的动脉。

中医的动脉就是你从外边能够看到、摸到,这个就叫动脉。

中医讲“按之其动应手”,你能够触觉和感知到。

十二正经都可以在某些地方摸到动脉,但是为什么要独取寸口?也就是为什么扁鹊传承的这一派特别强调独取寸口?我们现在的中医诊脉就是诊寸口脉,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这就是扁鹊传下来的“独取寸口”。

[转载]寸口诊法精巧

[转载]寸口诊法精巧

[转载]寸口诊法精巧原文地址:寸口诊法精巧作者:刀郎部落酋长相类脉:1、伏脉:重按着骨,始可应指。

“推筋着骨始得。

”临床意义:见于邪闭、痛极。

2、牢脉: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临床意义:见于阴寒内盛。

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实践脉学--黄杰熙

实践脉学--黄杰熙

实践脉学黄杰熙序言 (2)体例 (3)上篇绪论 (3)一、脉诊起源 (3)二、寸口诊法的理论起源 (4)三、寸口三部九候法 (5)四、九候法之原理 (5)五、脉证关系 (6)中篇脉法精髓 (7)一、脉法 (7)二、胃、神、根 (7)三、提纲八脉 (8)四、脉分纲目 (8)(一)浮纲(以芤、革、散3脉为目) (8)(1)浮脉 (8)(2)芤脉 (9)(3)革脉 (9)(4)散脉 (9)(二)沉纲(以伏、牢2脉为目) (10)(1)沉脉 (10)(2)伏脉 (11)(3)牢脉 (11)(三)迟纲(以结、代2脉为目) (12)(1)迟脉 (12)(2)结脉 (13)(3)代脉 (14)(四)数纲(以紧、动、促3脉为目) (14)(1)数脉 (14)(2)紧脉 (15)(3)动脉 (16)(4)促脉 (17)(五)虚纲(以弱、濡、微、涩、细、短六脉为目) (17)(1)虚脉 (17)(2)弱脉 (18)(3)濡脉 (18)(4)微脉 (19)(5)涩脉 (20)(6)细脉(即小脉) (21)(7)短脉 (22)(六)实纲(以滑、长、洪、弦四脉为目) (22)(1)实脉 (22)(2)滑脉 (23)(3)长脉 (23)(4)洪脉 (24)(5)弦脉 (24)(七)大纲(即邪纲) (26)大脉: (26)(八)缓纲(即正纲) (27)缓脉: (27)五、奇经八脉 (28)(一)何谓奇经? (28)(二)奇经八脉简摩 (28)(三)经、络、奇经总论 (28)六、评气口九道图 (29)七、脉诊的具体应用综述 (30)(一)别外感与内伤 (30)(二)别内因七情所伤及病气、血、痰、食、郁、五疴 (30)(三)别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所伤为病 (30)(四)六经证脉法 (30)(五)七怪脉 (31)八.妇人脉法 (31)(一)妇人脉法重点 (31)(二)妇人常脉、病脉、孕脉 (31)(三)将产脉、产后脉 (32)(四)不孕脉 (32)九、小儿诊法 (32)(一)虎口三关法 (32)(二)外诊法 (32)(三)脉诊法 (32)下篇补正四言脉诀 (32)小结 (40)序言祖国医学,自古迄今,非常重视诊断,以之作为审因辨证论治的唯一根据,辨证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

中医诊脉为何独取寸口

中医诊脉为何独取寸口

中医诊脉为何独取寸口气学中医谈脉诊丨独取寸口大千老师《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1气学看临床四诊人是一团气,只有测这团气才能知道病人气的形态和盛衰。

中医讲望闻问切,第一步是望,望而知气,一看这团气怎么样大概心里就有数了,比如是气盛、气衰还是气弱、气燥、气滞、气动,这些可以一些看出来;第二步是闻,闻者听声音也,再问一问情况,最后切脉。

切脉是比较切实的,能感触人身一团气的整个动向和状态,这就是中医临床四诊。

2为何要切脉为什么要切脉呢?其实切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比如摸肌肤,摸骨胳,只要手能搭到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测气的依凭处。

或者可以隔衣而摸,还可以不接触去感知气团都是可以的,但对于平常的医生来说,还是比较切近的摸一下动脉来得更准确。

3为何要摸动脉为什么要摸动脉呢?动则吉凶可见,不动很多事情看不出来。

就像接触一个人一样,坐那不动就不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办事,和你有接触,那对他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性情,人是否和善、随和,有没有心机之类,所以说处人才能知人。

摸动脉也一样,就是体会脉搏动过程中气团的状态,所以取动脉,动才机见,其生机才能体会到。

4独取寸口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三部九候上取颈动脉,中间取寸口,下部取踝动脉,三部脉相比中间的脉比较均衡,也比较反映整体的情况,从气的合和角度考虑应该取手腕的寸口,这是第一。

第二,从方便程度来讲,不能上来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脚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来慢慢地就都取寸口了。

第三,就像《难经》上说的荣卫在经脉中循行,“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复会于手太阴……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其实任何一处都是一个终始,不独寸口是五脏六腑、营卫的终始,所以这一点只是做一个托词而已,并不能把这句话看实了,认为寸口就是所有的脉气的终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考核技能操作评分表考核内容:独取寸口诊脉法单位:学员姓名:
内容序

评分细则




备注
诊脉方法(50分)1




在环境较为安静,病人适当静息之后。

5
诊脉时长:每次诊脉的时间不应少于50次脉搏搏动,前
人谓之“候五十动”,临床以不少于1分钟为宜。

5
2




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
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
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伸展,局部
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5 3


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
算病人的脉率。

5 4




(1)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而坐,医生先以中指按
在病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
称为“中指定关”。

10
(2)调指:①疏密适当②三指平齐:诊脉者的手指略
呈弓形倾斜,指端要调整平齐,使三指均按压在
病人的桡动脉之上。

③指目候脉:诊脉手指与受
诊者体表约45°左右为宜,以使其指目紧贴于脉
搏搏动处。

5
(3)运指:①举、按、寻法:“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
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②循、推法:
循法,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左右缓缓相移;推
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沿着
脉道的轴向缓缓移动。

③总按、单诊法:总按,
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
察一部脉象。

15
寸口脉诊
法(40分)5
具体部位:寸口是腕横纹后约1寸长的桡动脉搏动的部
位。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
为关。

关前(靠腕侧)为寸,关后(靠肘侧)为尺。

15 6
切法:寸、关、尺每部根据切脉时指力的轻、中、重不同,
施行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是为“三部九候”。

“三
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10 7
寸口脉分候脏腑:临床上大致认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
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

15
整体熟练
度(10分)8 整体准确度评估 5
9 整体熟练度评估 5
总分100 最后得分
日期:评分专家签名:
注:如果二名考官打分差值超过30分,由主考官重新裁定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