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化学与传统文化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传统文化与化学两者看似相悖,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和学科交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和具体案例。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承、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效果。
首先,通过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化学的知识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化学产品和技术。
例如,传统中草药的运用与化学药品的研发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控制。
其次,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传统艺术的传承。
通过化学的辅助,可以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艺术品,并开发出新的保护材料和技术。
最后,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
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材料、颜料、纸张等进行鉴定和研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具体案例1. 传统染色与化学染料传统染色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往往对环境和人体有害。
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的化学染料,可以保留传统染色的美感和技艺,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中草药与药物研发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可以提取出有效的药物成分,开发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3. 传统建筑材料与新材料研发传统建筑材料如黄土、瓦片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性,但在环保和耐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过化学分析和研究,可以开发出新型的建筑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具备了环保和耐久性。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概述:1.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认识2.化学在中药和养生中的应用3.化学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应用4.中医药和化学的协同作用5.化学与自然观念的融合正文内容:1. 中国古代对于化学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熟悉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人开始研究和探索更复杂的化学现象,例如颜色的变化和金属的冶炼。
- 古代中国发现了一些化学元素,如汞、锌、锡等,并开始应用它们于医学和农业中。
2. 化学在中药和养生中的应用- 中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 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如萃取、提纯和干燥等。
- 化学原理的应用使中药的疗效得以最大化,同时提供了对中药成分进行定量和质量控制的方法。
3. 化学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工艺包括瓷器、漆器、染料等。
这些工艺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和技术。
- 瓷器制作中的釉料和彩绘需要运用化学原理来保证色彩的稳定性和陶瓷的质量。
- 染料的制备和应用也需要很多化学知识,例如颜料的提取和固定等。
4. 中医药和化学的协同作用-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 通过化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机制。
- 化学知识的应用使中医药的疗效得以科学证实,并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5. 化学与自然观念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化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化学的研究促进了对自然现象的更深刻理解,提供了对自然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
-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观念也影响了化学的发展,例如五行学说对化学反应的解释。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些化学现象,并将化学应用于中药、传统工艺和中医药中。
化学知识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课件:化学与传统文化
答案 D 解析 生铁是铁合金,熟铁指的是钢,也是铁合金,都属于混合物,A错误;冶铁 过程中,CO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铁和C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铁 炭和炊炭不互为同素异形体,铁炭指铁合金,是混合物,C错误;冶铁用到的 煤炭和木炭均可还原铁的氧化物,将其还原为铁单质,D正确。
答案 B 解析 由硫黄石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硫蒸气,冷凝为液态流入“弦袋之 中”,再凝固为固态,A正确;硫元素既有单质存在于火山喷发口附近及地壳 的岩层中,又有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B错误;硫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 于二硫化碳,C正确;常温下,S可以与Hg直接化合成固态的HgS,D正确。
热点探究
2024
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
GAO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第一章 热点专攻1 化学与传统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命题前沿
《天工开物》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 丑),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 如机械、砖瓦、陶瓷、硫黄、火药、纺织等生产技术。
答案 D 解析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属于温室气体,A正确;海底可燃冰是 甲烷水合物,主要成分为CH4·nH2O,B正确;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C正确;天 然气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的能量,D错误。
方法指导 “四步法”解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及分类题
对点训练 1.中国舞剧不仅吸收和化用了戏曲、杂技等传统艺术的身体语言,而且跨 越艺术类型,从国画、文物、诗词等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了灵感。下 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杂技《柔术滚杯》用直筒玻璃杯取代高脚塑料杯,塑料是有机高分子材 料 B.国画《千里江山图》的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 碳酸铜 C.词句“断虹霁雨,净秋空”描述的情景与雷雨天气氧气转化成臭氧(少量) 有关 D.古代戏曲行当中“净行”的面部绘画比较复杂,需重施油彩,油彩是易溶于 水的物质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
其特点是: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
守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
1.自然经济占主体,小农经济力量突出。 2.西汉以前商品经济发达,但汉武帝实行主要的商品 国家垄断之后,商品经济失去了它的个性,难以起到 解体自然经济的作用。 3.国家对土地等主要经济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4.伴随着政治的治乱,经济显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坏 与复苏的循环。 5.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僰 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的宜宾和马边、峨边、 屏山等地,与当时川东濮族同出一源。汉后一部分与汉族同 化,一部分向南移居,南北朝时成为“僚”的一部分。
爨(xìn)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 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 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狄 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 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 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 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 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如城市经济、商品生产、 土地买卖、货币地租,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等作为封 建庄园制度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了西欧中世纪封闭式 的庄园自然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 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欧洲的等级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 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绝对君主 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 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C.醋
D.卤水
7. 《》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
中加热 Hg 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8. 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其中是红
色的硫化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
B 硝酸
C.醋
D.卤水
6. 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
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
指( )
A.氨水 B.硝酸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鍮石金是黄铜或铜锌合金
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C.可在空气中灼鉴别鍮石金与黄金
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30.1640 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方以智)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
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29.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甘石(ZnCO3)、 赤铜矿(主要成分 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 800℃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汇报人:日期:•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与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普及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的交融与发展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炼金术与道家制药古代中国的炼金术和道家制药有着密切的联系。
炼金术士通过加热、冷却、蒸馏等手段,试图将普通的金属转化为黄金或长生不老药。
而道家制药则是在炼丹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旨在制作能够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药剂。
炼金术与道家制药的影响虽然炼金术和道家制药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它们对古代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炼金术士和道家制药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技术,为后来的化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炼金术与道家制药火药与炸药技术的发展火药与炸药的起源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最初是由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开始被用于军事用途,成为当时最具有威力的武器之一。
火药与炸药技术的发展在火药的发明之后,炸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们通过改变火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提高了炸药的威力、燃烧速度和控制性能。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军事、民用和工程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瓷技术与硅酸盐工业陶瓷技术的起源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早在公元前几千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陶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
硅酸盐工业的发展硅酸盐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陶瓷生产。
在陶瓷生产中,人们掌握了各种与硅酸盐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术,如原料的选择、配方、烧制温度和釉料等。
这些技术和知识为后来的硅酸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古代人们会使用各种植物和动物材料来制作香料,如麝香、龙涎香、麝鼠香等,这些香料常用于香囊、熏香和化妆品中。
古代女性使用的化妆品多含有铅、汞等有毒元素,如脂粉、口红、眉黛等,不过也存在一些较为安全的化妆品,如蜜粉、香粉等。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化学与传统文化范文
首先,化学与传统文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念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对应着金、木、水、火和土五种性质。
这与现代化学中的元素概念是相一致的。
此外,古代文化中还包含了对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如陶瓷、纺织和染料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其中一种程度上体现了化学的思想和原理。
其次,化学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古代炼金术的实践中,人们通过试验、观察和推理等方法,探索了金属的性质、合金的制备和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为古代冶金和陶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燃烧和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的研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例如,古人在石油、火药和印刷等方面的应用中,运用了火与氧气间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原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化学与传统文化高考知识点
化学与传统文化高考知识点近年来,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与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也逐渐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其中,化学与传统文化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交融。
本文将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 精制与壁纸中国古代的传统壁纸制作,往往使用一些精细的材料和工艺。
以宋代开封为例,当时的壁纸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其原料主要包括植物纤维和矿物质。
与此相关的化学知识点有纤维和材料的化学性质以及颜料的分散稳定性。
纤维材料是制作壁纸的基础,它的组成以及纤维之间的结合方式至关重要。
纤维材料如纸张、麻纤维等,其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和抗水性能对壁纸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在壁纸制作的过程中,纤维材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如脱墨、漂白等,以提高其质量和耐久性。
另外,颜料的选用和分散稳定性也是壁纸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传统壁纸往往采用天然植物提取的颜料,如蓝靛等。
为了保持颜料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化学家探索了许多稳定剂和分散剂,以提高颜料在墙纸中的应用效果。
第二部分: 茶文化与化学成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各类名茶凝聚了无数茶人对生活的追求和感悟。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茶叶中有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赋予了茶叶特殊的味道和功效。
茶叶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类化合物,如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等。
而茶多酚类化合物又可以分为单体茶多酚和聚合物茶多酚。
这些化合物赋予茶叶独特的苦味和涩味,并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癌等多种功效。
除了茶多酚类化合物,茶叶中还含有咖啡碱、茶氨酸等物质。
咖啡碱是一种具有兴奋作用的生物碱,能够提神醒脑;而茶氨酸则有平和舒畅的效果,能够帮助人们稳定心情,增添茶的口感。
第三部分: 染色工艺与化学反应古代的染色工艺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许多有机染料的制备和应用。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染色工艺中的染料选择和染色过程是重要的考察点。
古代染色工艺中,常用的天然染料包括蓝靛、染料木等。
这些染料主要是由植物中提取而来的,其制备过程需要运用到化学反应知识,如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等。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究化学教学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究化学教学作者:闭海媚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年第12期【摘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文章将粗盐提纯的人文背景与核心素养融合,重构物质分离提纯的教学逻辑,在历史问题情境的串联下将分离提纯操作与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外显,促进学生形成基于物质性质进行分离提纯的思维方法,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有效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科核心素养;分离提纯;化学教学【作者简介】闭海媚,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
一、引言化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产物,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与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提出,我国古人在认识与分离物质、合成物质、制造材料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
因此,物质的分离与变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的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分离提纯操作往往是依托简单的实验来独立呈现,在关联性、系统性及功能性上的介绍不足,导致学生对物质的分离提纯缺乏整体认识,在后续分析工业流程图时存在困难,影响学生对科学原理、科学本质、学科思想等方面的理解。
本文以粗盐分离提纯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渗透粗盐分离提纯的育人价值,外显物质分离提纯在实验中的功能,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实验的核心思维,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中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还包含化学知识发现的过程。
将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育人立意将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厚植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智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1 )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干馏D.蒸馏 C .渗析.萃取 A B.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2 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 A B.“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4 ………)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到“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D.KIO B.KNO C.Ca(NO) SO A.Na 333224“性最烈,能蚀五金……《本草纲目拾遗》5.我国清代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D.卤水B硝酸C.醋A.氨水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 6 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高中化学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化学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案信息: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1节课
主题:传统文化与化学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故事。
2.掌握传统文化与化学的关系,明白传统文化对化学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内容:
1.传统文化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介绍。
2.传统文化中化学相关的故事分享。
3.传统文化对化学的影响及启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介绍传统文化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讲解:通过讲述传统文化中化学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化学的影响。
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元素,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总结:总结传统文化对化学的影响及启示,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
五、作业布置:
1.整理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和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选择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分析其中蕴含的化学意义。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化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
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物质与文化有着密切的。
同时,化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
化学与文化的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物质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的基础。
从人类社会的文化角度来看,人类的各种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物质。
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使用各种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析、合成、分离等,从而获得各种物质资源。
这些物质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例如,食品的制作需要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建筑业需要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加工方法,医疗保健需要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等等。
因此,化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现象的基础。
化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人们利用火进行烤制、冶炼等生产活动,而火的利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使用各种化学产品,如化妆品、洗涤剂、药物等等。
这些化学产品的使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化学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技术的支持,而化学技术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化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
化学不仅是一种自然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化学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与文化的,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学习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第一篇范文:学习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和审美价值。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学习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元素,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如瓷器、漆器、中医药等。
通过分析这些传统技艺背后的化学原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化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习俗为切入点,讲解化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例如,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化学知识。
3. 传统文化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验,如制作传统瓷器、中药提取等。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例如,以故宫为例,介绍古建筑中的化学原理,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掌握化学知识。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与化学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讨论传统节日习俗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
3. 实践教学法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制作传统化妆品、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满意度。
学习传统文化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高中化学-第一课时 传统文化2
命题热点及考频考题
5.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意 义。 6.了解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 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 7.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 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 题。 8.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 域中的应用。 9.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 符号等。
命题规律
考点考法
化学与STSE
• 1. 化学与环境问题。如酸雨,雾霾,光化 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水体、土壤污染, 工业“三 废”,绿色化学等,关注最新的 有关环境的社会事件。
• 2 .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如明矾净水,漂白 剂,干燥剂,胶体,灭火器,钡餐等。
化学与STSE
• 3 .安全与健康。如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生活中的有毒物 质、食品添加剂、新药物合成、新物质或 已有物质的新用途开发利用等。
题一 化学基本概念
第1讲 化学中的传统文化
[最新考纲]
1.了解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技术等的
关系。
2.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
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 4 .材料问题。如蚕丝、毛发,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硅材料,合成材料等。关注新 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社 会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与STSE
• 5 .能源问题。(1)化石燃料:煤、石油、 天然气等。(2)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 氢能、地热能等。关注新型高能绿色电池 、新能源如可燃冰开发利用等。
3.(2015·课标全国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化学与传统文化【考纲点击】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化学内涵。
如四大发明、陶瓷文化、制醋酿酒、医药炼丹及冶金文化等。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内涵(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如《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2.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内涵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过程;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1.(2019·课标全国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答案 A2.(2018·天津理综,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解析谷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乙醇被氧化为乙酸,因此酿造过程中涉及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A项错误;后(司)母戊鼎为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B项正确;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C项正确;青蒿素易溶于乙醚,而不易溶于水,因此,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包括萃取操作,D项正确。
答案 A1.(2019·湖北十堰一模,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的“然”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B.“司烜氏,掌以夫遂(青铜凹镜),取明火于日”的“夫遂”是单质C.“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D.“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是硅酸盐产品解析A项,燃烧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正确;B项,青铜属于合金,为混合物,错误;C项,“曲蘖”是酶,为催化剂,正确;D项,“瓷”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
答案 B2.《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变化B.沙子和粘土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和碳酸钙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D.粘土和石灰石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解析A项,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错误;B项,沙子的主要成分为SiO2,粘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错误;C项由“浇水转釉”可知浇水可变为青色,正确;D项,粘土为烧制砖瓦、陶瓷的原料,错误。
答案 C题后悟道专题强化练1物质组成、分类、变化、化学用语、传统文化1.(2019·河北武邑中学月考)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其反应原理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解析铁的冶炼过程中,铁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存在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电池放电过程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碳酸氢钠作发酵粉,为碳酸氢钠的分解,不存在化合价变化,则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天然气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答案 C2.(2019·浙江宁波联考)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中子数为16的磷原子:3116PB.Na+的结构示意图:C.葡萄糖的实验式:C6H12O6D.Na2O的电子式:解析中子数为16的磷原子,正确的表示为3115P,A错误;Na+的结构示意图为,B错误;葡萄糖的实验式是CH2O,C错误;Na2O的电子式为,D正确。
答案 D3.(2015·北京理综,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技术的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解析A项,火药在适当条件下自身迅速燃烧生成大量气体,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B项,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C项,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铁的冶炼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的过程。
答案 C4.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积淀。
在下列古代发明和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孔明灯B.用树皮、棉、麻造纸C.烧制彩陶D.淘黄金解析孔明灯是利用物质燃烧产生的热能将灯放入高空,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造纸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陶瓷烧制过程中有机物逐渐被除去,无机氧化物之间进行反应生成硅酸盐类物质,涉及化学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形式存在,打捞起河里或湖里的淤泥后,用淘盘将淤泥洗去,可以得到金,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5.(2019·山东名校联盟期末)《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A.吸附B.蒸馏C.盐析D.过滤解析由侯晒结浮白可知食盐脱去了色素,故“灰”的作用为吸附作用。
答案 A6.(2018·海南化学)絮凝剂有助于去除工业和生活废水中的悬浮物。
下列物质可作为絮凝剂的是(双选)()A.NaFe(SO4)2·6H2OB.CaSO4·2H2OC.Pb(CH3COO)2·3H2OD.KAl(SO4)2·12H2O解析NaFe(SO4)2·6H2O、KAl(SO4)2·12H2O中的Fe3+、Al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胶体有吸附能力,有助于去除工业和生活废水中的悬浮物。
答案AD7.(2019·山东济宁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水乙醇试剂瓶上应贴危险化学品标志B.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表示12C,不能表示14CC.比例模型可以表示水分子,也可以表示二氧化碳分子D.球棍模型表示的物质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解析B项,该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表示12C,也能表示14C,错误;C项,该模型表示的分子空间结构为“V”型,不可表示二氧化碳分子,错误;D项,中的不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错误。
答案 A8.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双选)()A.碘的升华、煤的干馏B.NH4Cl溶液除铁锈、食盐水导电C.蛋白质溶液中加饱和(NH4)2SO4溶液、蓝色的胆矾常温下变白D.热的饱和KNO3溶液降温析出晶体、二硫化碳洗涤试管内壁上的硫解析选项A,碘的升华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选项B,前者是化学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电解必然会产生新物质,故食盐水导电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选项C,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胆矾变白,说明胆矾失去结晶水,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选项D,二者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答案AC9.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SO2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H2O2水溶液使染料褪色解析C项,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利用的是它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A项,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利用了化合反应,但褪色后的无色物质加热或者光照很快就会恢复原来的颜色;B项的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和D项的H2O2水溶液使染料褪色,都是利用它们的强氧化性。
答案 C10.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理解错误的是()A.《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清白”是指氢氧化钙B.《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消石、硫磺为主。
草木灰为辅。
……魂散惊而魄齑粉”文中提到的是火药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解析 A.《咏石灰》(明·于谦)中“……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描述的是碳酸钙的受热分解,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的过程,其中“清白”是指碳酸钙,故A错误;B.《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描述的是煤炭的开采,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故B正确;C.《天工开物》中记载:“以消石、硫磺为主。
草木灰为辅。
……魂散惊而魄齑粉”,消石、硫磺是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故C正确;D.《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指的是动物的毛皮,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D正确。
答案 A11.(2019·山东潍坊质检)《本草纲目》记载:“凡使白矾石,以瓷瓶盛。
于火中,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峰巢入内烧之。
每十两用巢六两,烧尽为度。
取出放冷,研粉”。
在实验室完成该操作,没有用到的仪器是()A.蒸发皿B.坩埚C.坩埚钳D.研钵答案 A12.(2019·山东历城二中月考)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B.甲苯和碳酸钠溶液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硫酸钠解析由“酒”“蒸”可知该方法为蒸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