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管仲列传》课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管仲列传全面版

栏目 导引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④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古义:_两__个__词__,__“__因__”__指__趁__机__,__“__而__”__指__就____。 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⑤吾尝三战三走. 古义:_____逃__跑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3)度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_动__词__,__推__测__,__估__计__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动__词__,__过______
④乃曰:“吾忘持度.。” _名__词__,__尺__寸__,__尺__码____
栏目 导引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4)为
二、一词多义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介__词__,__表__被__动_____
(1)见
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__动__词__,__拜__见_______ _动__词__,__显__露___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_动__词__,__召__见__、__接__见___
①鲍叔知.其贤 ___动__词__,__知__道________ ②其真不知.马也 __动__词__,__识__别_________
栏目 导引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__判__断__句_____________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判__断__句______________ ③管仲囚焉。 _被__动__句______________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_被__动__句_____________ ⑤岂管仲之谓乎?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⑥分财利多自与。 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④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古义:_两__个__词__,__“__因__”__指__趁__机__,__“__而__”__指__就____。 今义:连词,表示结果。 ⑤吾尝三战三走. 古义:_____逃__跑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3)度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_动__词__,__推__测__,__估__计__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动__词__,__过______
④乃曰:“吾忘持度.。” _名__词__,__尺__寸__,__尺__码____
栏目 导引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4)为
二、一词多义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介__词__,__表__被__动_____
(1)见
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
__动__词__,__拜__见_______ _动__词__,__显__露___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_动__词__,__召__见__、__接__见___
①鲍叔知.其贤 ___动__词__,__知__道________ ②其真不知.马也 __动__词__,__识__别_________
栏目 导引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__判__断__句_____________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判__断__句______________ ③管仲囚焉。 _被__动__句______________ ④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__被__动__句_____________ ⑤岂管仲之谓乎? 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__ ⑥分财利多自与。 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_
语文:苏教版选修《管仲列传》(46张PPT)

如何评价 管仲的精神 品质?请谈谈 你的看法。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 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 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 命的真谛。 感恩不需要豪言壮语,重要 的是在于行动,在于实实在在、 一点一滴的言行和举止。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思考: 如何评价管仲?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病榻论相
《史记· 齐太公世家》:管仲病重, 齐桓公亲往探视。桓公:“群臣之中 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易牙——易牙,大厨师,杀子让齐桓公尝人肉滋味。 开方——卫公子,背弃父母、祖国投齐,父丧不归。 竖刁——竖刁,自宫以求亲近讨好齐桓公。 鲍叔——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一恶,终身不忘。 隰朋——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 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管仲在 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这样的话, 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 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 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 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 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 “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 管仲。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曹沫之约 柯邑会盟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仲因而 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 革、富国强兵、九合诸 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 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 春秋时期伟大法并用、通商惠贾、开 的政治家、军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 事家、思想家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 和经济学家。 的礼赞。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苏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选修《史记》之《管仲列传》选读PPT

第四段所表现管仲任 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提示:要充分利用课本 资源。
因势利导。
答:
5太史公曰: 管仲世所谓贤 臣,然孔子小 之。岂以为周 道衰微,桓公 既贤,而不勉 之至王,乃称 霸哉?语曰 “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 上下能相亲 也。”岂管仲 之谓乎?
第二段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称道,思考该 段的表现技巧及其有什么表达效果?(从 内容、情感、手法三方面探讨) 1、从内容上看,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 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
2、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 子也!”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
3、从语言上看,运用排比,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 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 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管仲,又名夷吾,颍 1时常与鲍叔牙游, 上人。青年时经常与 鲍叔知其贤 。管 鲍叔牙交往,鲍叔知 仲贫困,常欺鲍 道他有贤才。管仲家 叔,鲍叔终善遇 境贫困,常常欺骗鲍 之,不以为言。 叔,鲍叔却始终很好 地待他,不将这事声 张出去。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 小白,管仲事公子 纠。及小白立为桓 公,公子纠死,管 仲囚焉。鲍叔遂进 管仲。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管仲之 谋也.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管仲 ,春秋初齐 国政治家。名夷吾, 字仲,颖上(今属安 徽)人。齐桓公即位 后,任管仲为相,以 主持政务,并尊之为 “仲父”。管仲助桓 公以“尊王攘夷”号 召诸侯,使桓公成为 五霸之首。
整体感知
1~2段 3~4段 第5段
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 友情。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司马迁的论赞。
《管子•大匡》载: 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 结果败北而归,于是管仲要在国内加强军备。管 仲说:“不这样的话,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 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 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 管仲不同意这样做。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 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 次支持了管仲。管鲍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而行。 ”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管仲列传 (共33张PPT)

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 借俗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进行高度概括, 十分赞赏和推崇其治国方略,高度赞扬其卓著才华,
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补充
《论语·八佾(yi)》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 或曰:“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 之好,有反坫(dia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 知礼,孰不知礼?”
7、试分析最后一段司马迁的评价所含的深意。 (抓住两个既然贤明, 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仅仅辅佐他称霸吗?
孔子批评管仲无条件忠君不知变通
① 写自己鼓对励于并孔顺子应小好看的管,纠仲正的并揣制摩止坏的, ② 写自己对所管以仲统从治政者成和功百姓原能因相的亲推相测和。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意动用法,以······为小,看 不起
特殊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齐桓公以霸 4、分财利多自与 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6、吾幽囚受辱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被动句、介宾后置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知新
翻译: 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 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8、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 成功,原因有哪些?
① 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 仲的成功;
② 管仲“顺民心”的施政 思想和因势利导的施政 才能;
③ 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 人善用。
管仲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4、探讨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补充
《论语·八佾(yi)》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 或曰:“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 之好,有反坫(dia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 知礼,孰不知礼?”
7、试分析最后一段司马迁的评价所含的深意。 (抓住两个既然贤明, 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仅仅辅佐他称霸吗?
孔子批评管仲无条件忠君不知变通
① 写自己鼓对励于并孔顺子应小好看的管,纠仲正的并揣制摩止坏的, ② 写自己对所管以仲统从治政者成和功百姓原能因相的亲推相测和。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意动用法,以······为小,看 不起
特殊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齐桓公以霸 4、分财利多自与 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6、吾幽囚受辱 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被动句、介宾后置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判断句
知新
翻译: 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 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8、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 成功,原因有哪些?
① 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 仲的成功;
② 管仲“顺民心”的施政 思想和因势利导的施政 才能;
③ 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 人善用。
管仲列传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4、探讨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苏教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课件2:第10课 管仲列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探究:
第三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 与俗同好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段重点词句: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富国强兵 辅佐(做宰相) 依据小小的 使动词 2.四维不张 提倡 宣扬 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就趁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题探究:
第四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提示: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因势利导。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五段重点词句: 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管仲是世人公认的贤臣,但孔子看不起他。 2.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桓公既然是贤明的,管仲却不勉励他建立新的王朝,而只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段重点词句: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穷困” 何解?谁“更穷困”? (困厄。鲍叔。以为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 3.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管仲列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管仲列传 司马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管仲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 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齐桓 公尊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从 政40多年,使齐国国力大振,使 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管仲也被 后人尊为一代名相。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学习目标: 1.推断文中文言词义,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现象。 2.了解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的友情,以及管仲 任政的基本理念。
第四段疑难指点: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 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 怒而攻蔡。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推荐
•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了。
• 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 公因他的辅佐称霸。
困厄 鲍叔 以为我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 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
该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 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 理解,突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 己”,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 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教学目标
• 1.推断文中文言词义,掌握重要文言 词语及语法现象。
• 2.了解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 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
写作背景
•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 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晏子、鲍 叔那样的知音!
•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 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 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 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 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 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 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 2.【修召公之政】恢复召公的政治。召 公,是燕国的始祖,他治国深得民心。
意动词 形容词做动词 趁机 使 ------守信用 给予(与)
因势利导。
第五段疑难指点
• 1.【周道】周朝的统治。 • 2.【至王】建立新的王朝。
第五段重点词句
• 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管仲是世人公认的贤臣,但孔子看 不起他。
第三段疑难指点
• 1.【通货积财】发展贸易,积累财富。 • 2.【与俗同好恶】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ppt史记选读课件

从司马迁的论赞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 迁对管仲是什么样的态度?
对其治国才能高度肯 定,同时又对其未能“平 天下” 感到遗憾。
2020/1/21
问题探究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 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2.读了这篇传记后,我们在对待朋友 方面有哪些感想?
2020/1/21
问题1答案:
2020/1/21
第三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 理念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与俗同好恶。
2020/1/21
第四段疑难指点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是说少姬 (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 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 桓公怒而攻蔡。
►2.【修召公之政】恢复召公的政治。召 公,是燕国的始祖,他治国深得民心。
管 仲 列 传
教学目标
• 1.推断文中文言词义,掌握重要文言 词语及语法现象。
• 2.了解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 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
2020/1/21
写作背景
•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
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晏子、鲍 叔那样的知音!
•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
2020/1/21
第三段疑难指点
►1.【通货积财】发展贸易,积累财富。 ►2.【与俗同好恶】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
同心同德。 ►3.【论卑】政令平易。
2020/1/21
第三段重点词句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富国强兵
辅佐(做宰相) 依据小小的 使动词
2.四维不张
提倡 宣扬
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就趁机
2020/1/21
第五段重点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检测
1、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 A 的一组是(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 B) A.正是有鲍叔牙的荐举,才有日后管仲的大展宏图和 齐桓公的霸业。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 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 C.为了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 强兵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实行 了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D.管仲为政权衡轻重,讲究信用,顺应民意,懂得与 取,这些都是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
【成语】管鲍分金 管鲍之交
人们用“管鲍 分金”比喻情谊深 厚,相知相悉;用 “管鲍之交”来表 示知心朋友。 唐代杜甫的 《贫交行》里就有 这个典故:“君不 见管鲍贫时交,只 道今人弃如土。”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
千古一朋——鲍叔牙
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 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 家。齐桓公尊称管仲为 “仲父”。管仲从政40多 年,使齐国国力大振,使 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管 仲也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 《管仲列传》叙述了管仲 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 政才能,及他因势利导、 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梳理结构
第一段(1-2): 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第二段(3-4): 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 第三段(5): 司马迁的赞词。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 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完全控制了天下, 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 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 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 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 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难道是孔子认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 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只辅佐他称霸主吗?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 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 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借俗语对管仲的治国方略进行高度概括。 十分赞赏和推崇其治国方略,高度赞其卓著才华.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富国强兵 3、南袭蔡 4、管仲因而信之 5、孔子小之
重要实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3、鲍叔遂进管仲 5、吾尝三战三走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4、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7、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8、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9、管仲因而信之
总结全文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管仲采取了赞美和褒 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 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民强。他与百姓同好 恶,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 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齐桓公一霸 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本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鲍叔牙。作者对他 用墨不多,但他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品质历 来为人所称颂。正是因为他的知贤、荐贤和让贤 的美德才使管仲得以得用,从而展示其政治才能, 而管鲍之交也成为千古佳话。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 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 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 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 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 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 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 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 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是。
2、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 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 印象,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篇传记,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 抓住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取材典型,叙事简 洁,语言生动,并有大量直接引用,借管仲之 口来抒情,在叙事后加以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 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从政的才能,因而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史记· 管仲列传》:“鲍叔既进管仲, 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推重,赞美。
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 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
从经商、 谋事、出仕、 作战、事君 五个方面。 排比。
10、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1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整理“信、与、于、之”的用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 有哪些? 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 让贤,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 管仲的成功。
阅读与探讨
其次是管仲自身的卓越才能。他政 朋友知已之情 治上(顺民心)经济上(贵轻重,慎 管仲卓越之才 权衡)因势利导(善因祸为福,转 君臣知遇之恩 败为功)并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 失误。
挚交千古 交 叔 牙 万 古 高 风 相 桓 公 一 匡 天 下
讨论:
读完《管仲列传》,你 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 是什么呢?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 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 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 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 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1.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 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朋友) 2.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 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自己) 3.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 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 贤,不觉神往。 (君主)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 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 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 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 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 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 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就会团结起来。 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 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 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 之为取,政之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