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江与水生态监测及评价

合集下载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摘要本文在充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的水质做出了定量的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和BP网络模型对长江未来的水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求得要控制污染每年所要处理的污水量,最后针对现实情况对如何解决长江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了建议。

问题一:由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里面对水质的评断标准已经是综合的分析,我们就根据二十多个月来,根据此标准得到的数据进行一个累加对17个观测点近两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综合质量等级和综合质量系数,并据此进行排名,得出水质最好的两个地区是江苏南京林山和湖北丹江口胡家岭,水质最差的两个地区是江西南昌滁槎和四川乐山岷江大桥。

并根据综合评价表格(见正文)分析了主要污染地区的主要污染指标问题二:由7个干流观测点,可分为6个河段。

以河段为对象进行分析。

首先建立了一维水质模型得到污染物浓度随河段长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将每个河段的污染源等效为中央污染源,根据污染物质量守恒得到排污方程,据此解出每个河段的排污量,由此指标的大小确定长江干流排污量最大的区段,即可以确定主要污染源。

代入数据计算,发现nCODM和的主要污染源都在第3个河段,即从湖北宜昌到湖南岳阳那一带。

问题三:根据现有近十年的数据,由于数字有太多未知,所以采用了灰色预测GM(1,1)与BP网络预测相互补充的方法,经过检验,确认得到了较为精确的未来十年发展情况。

问题四:根据问题三中,得到的干流未来十年各类水质的百分比,排污量等数据,由于一年分为三个时间段,我们假设排污量在各个时期是相同的,将劣V水比例乘上排污量加上多于20%的V,IV水量,进行处理,累加起来就是一年需要的排污量。

关键字:GM(1,1)、BP网络模型。

一、问题重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对于我国大江大河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应是重中之重。

专家们呼吁:“以人为本,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改善人与自然的环境,减少污染。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水质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已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其水质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影响,长江水质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长江水质逐渐得到改善。

本文将从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为长江水质的改善提供参考。

我们来评价一下当前的长江水质状况。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水质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

在城市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大的影响下,长江上游及支流水质明显改善。

而且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已经从劣Ⅴ类别提升到Ⅳ类别,水质总体状况有所改善。

长江下游水域的水质依然较差,受到城市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水质仍然不容乐观。

除了表层水质的改善,底泥污染也是长江水质问题的一大隐患。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改善长江水质,我们需要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长江生态保护和水质改善的政策力度将会持续加大。

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措施的不断完善,长江水质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长江水质的监测、治理和保护将更加有效和精细,各项治理工作将更加精准和有力。

市场力量在长江水质改善中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相关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治污效率,改善长江水质。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长江水质的改善。

政府作为主体,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管责任,切实加强水质保护工作力度,从根源上减少各类污染源的排放。

企业要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效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科研机构要加强技术创新,为长江水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主动支持环保措施,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只有形成全社会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江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和历史。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长江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乎着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水质的评价是指对长江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水质的优劣和变化趋势。

评价长江水质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采样监测、实验室分析、水质模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长江水体中的污染物种类、含量和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水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水质的评价还可以为长江流域的管理者和公众提供及时的水质信息,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长江水质的预测是指根据过去的水质数据和环境变化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水质的变化情况。

预测长江水质的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水质模型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长江水质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长江流域的管理者和公众提供及时的水质预警和预报信息,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水环境风险。

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长江流域的地理辽阔,环境复杂,水质监测点多、污染源复杂,导致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长江流域的水污染物种类繁多、浓度不同、分布广泛,使得长江水质的变化规律难以准确把握。

长江流域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大,长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

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研究需要加强数据共享、技术创新、管理集约化,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力,加快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步伐。

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研究成果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科学依据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标准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

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预警和预报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公众及时了解长江水质的变化状况,引起关注,警示风险。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3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3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摘 要本文首先根据长江流域17个观测站近两年多主要水质指标的检测数据,应用统计学中求平均值原理进行综合分析,以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 )、PH 值(无量纲)的浓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到在过去28个月中,长江这四项指标的平均浓度(17个观测站结果加权平均),。

其结果见图1;进而以同样方法分析统计这28个月长江水质的数据,并对过去两年多来长江水质做出定量的综合评价,其结果见表2。

在对各地区水质污染情况分析时,采用统计平均的方法对17个观测站28个月来的四项指标分别统计分析,得到17个观测站(地区)中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 )、PH 值(无量纲)在过去两年多的平均浓度,见表2,从而说明了长江干流上的主要污染状况,即各观测站近两年来的水质情况,见表3;并指出了长江干流上近一年多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的污染源在何地,其具体结果见表7。

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治理措施,依照过去10年的主要统计数据,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和数学软件Matlab 中的polyfit 函数进行曲线拟合,求出了未来10年长江水质发展趋势,具体见图6,特别是对未来十年中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做了较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见图7。

根据这一预测数据,为了将长江干流未来10年的Ⅳ类水和Ⅴ类水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而且没有劣Ⅴ类水,首先对过去 10年中这两类水的比例与污水量之间,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这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mX '≥(0.1953m X -52.8477-y)/0.1953 再利用上述预测数据,进一步确定了未来10年每年需要处理的污水量,具体结果见表9;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解决长江水质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具体见问题5的表述。

在模型优化中,对衡量本地排污的模型中加入总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单采用浓度分析与采用浓度与总量结合分析的结果是相似的。

长江流域水污染、水环境现状及防治战略

长江流域水污染、水环境现状及防治战略

⼀、长江流域⽔资源及⽔环境的主要问题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污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未能理想地发挥⽔环境的多功能,特别是⽣态功能的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排放量为127亿m3,90年代初约为142亿m3,10年期增了15亿m3,总量占全国排污量的40%.保护长江的⽔资源不仅是流域⼈民⽣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跨流域调⽔的需要,决不能把污⽔调往北⽅。

所以保护长江⽔资源是⼀个关系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21世纪⼈类⾯临最主要的挑战之⼀,是如何去满⾜庞⼤⼈⼝必需的粮⾷、饮⽔、卫⽣和健康等⽅⾯的⽤⽔要求。

(⼀)⽔质概况 从总体来说,长江⽔质是⽐较好的,但是⼲流城市若⼲江段、⽀流和湖泊污染已很严重,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

1995年全流域⽔质符合Ⅰ、Ⅱ类标准的为45%,符合Ⅲ类标准的为31%,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已污染的为24%.从污染⼴度看,着推沱江和太湖⽔系;从污染深度看,当数下游⽀流和太湖⽔系。

有机污染的总趋势是下游重于中游、中游重于上游;湖泊⽔域重于江河⽔域。

三⼤湖泊有机污染程度依次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滇池被国家列为三个污染最严重的淡⽔湖泊,并限期整治。

地下⽔污染以城市较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监测,中度污染城市有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常州、镇江等,轻度污染的城市有苏州、杭州,且呈发展和加剧趋势。

(⼆)⽔污染的特点 1、⼲流的污染 长江⼲流的污染不是发⽣在整个断⾯,⽽是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

⽬前长江⼲流的污染带,发⽣在攀枝花以下的3600km,主要⼜是⼯业集中的城市江段,⾃上⽽下依次是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县、宜昌、沙市、岳阳、武汉、鄂州、黄⽯、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21个城市。

长江⼲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总长约560km,据1992 ~1993年调查评价总河长790km,平⽔期污染带总长452km,占评价河长的57%.以污染带长度排序依次为南京123km,武汉77km, 上海52km,岳阳30km,重庆27.4km,镇江21km.枯⽔期污染带总长498km,占评价河长63%, 其中武汉114km,南京80km,上海61km,岳阳27km,重庆26km,镇江23km,宜昌20km,以两个⽔期中污染带较长的统计,全江污染长560km,其中北岸241km,南岸319km.污染带宽度:上游江段为20m~30m,中游江段50m~100m,下游江段100m或更宽。

浅谈水生态监测及评价方法

浅谈水生态监测及评价方法

浅谈水生态监测及评价方法摘要:水生态监测是指通过对水生生物、水文要素、水环境质量等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评价水生态的现状和变化,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的活动,它是理化监测方法的重要补充,在水环境监测和评估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浅谈水生态监测评价方法引言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大型工厂排放的废水,已经严重影响地球的正常净化机能,而许多动植物也因此受到迫害,或者濒临灭绝,同时也在制约我国的发展,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再次实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观念。

现阶段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要从根本入手,首先是做好保护工作以及修复工作,其次是水生态监测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水生态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相比于以往的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例如自动化。

而且水文部门的创新思维,为生态文明做出了贡献,相信不久的将来,水生态系统会随着人们的努力,恢复如初。

一、水生态监测现状监测水环境中的水生态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监测技术包含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水文技术等,监测内容有生态环境要素、生物状况、环境生态结构等,从水生态完整性的角度来评价水环境质量以及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更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

水生态监测是由水质监测演化而来的,最开始测试指标较少,一般有:BOD、COD这些常规的监测。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废水开始流入各个地方,加上当时不重视水污排放的处理,水体中有了有机物、重金属、磷、氮等众多指标。

另外又存在问题,就是瞬时条件下水体状态比较精准,但无法体现真实的状况,例如:多项化合物同时参与形成的过程以及作用;还有不能准确判断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在前几年的太湖“蓝藻事件”,国家鉴于这种情况,便开始从藻类生物入手,同时也成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一项组成部分,也降低了瞬时条件的弊端,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水体的变化以及生物的状况,从而有效提升了精准性。

但是,现阶段藻类生物的监测技术还不完善,指示物种单一,比较限制。

长江水源调查报告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源调查报告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收集近5年来的监测数据,分析各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变化趋势总结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长江水质整体稳定,但部分区域如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河流 存在水质变差的风险,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04
预测分析
水质预测模型和方法
基于水文和水质…
利用长江流域内的水文和水质监 测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 模型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
水质评价标准和方法
水质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等相关法规和规定,将长江水质分为Ⅰ、Ⅱ、Ⅲ、Ⅳ、Ⅴ 类,其中Ⅰ类为最优,Ⅴ类为最差。
水质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单因子评价 主要考虑各水质指标是否达标,综合评价则考虑各水质指标 之间的相互影响。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是中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 流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沱沱河 ,干流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主要水源区域和污染源
主要水源区域
长江上游及沿江地区,包括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川江、汉江、赣江等 河流
基于主成分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复杂的 水质影响因素简化为几个主成分 ,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水质变化 。
基于人工神经网…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将水质 影响因素和未来水质变化之间的 关系进行学习,建立模型来预测 未来水质变化。
水质预测结果和分析
01
根据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十年内长江流域的水质变化趋势,预 测结果包括未来十年内各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和变化范围。
通过对长江水源进行调查,可以了解长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 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的思考

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的思考

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的思考朱滨;邓燕青;胡俊;马沛明【摘要】为加快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工作,建立完善长江流域片水生态监测体系,依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水生态监测的总体要求,结合流域水生态监测工作现状,从监测任务、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案、组织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生态信息库构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网络建设、水生态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制定及定期发布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公报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8(049)018【总页数】5页(P6-9,32)【关键词】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流域综合管理;长江流域【作者】朱滨;邓燕青;胡俊;马沛明【作者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江西省水文局水质处,江西南昌330008;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数千年的人水关系博弈中,长江流域客观见证了人文社会系统与自然水生态系统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重要的清洁能源战略基地、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1]。

在国家新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长江流域直接和间接承接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水力发电规划、防洪减灾规划、跨流域调水规划、黄金水道及港口建设规划、岸线利用及整治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一带一路”战略等20余项涉及能源、交通、水利、工业、农业等诸多国民经济发展领域的综合或专项规划的建设与发展任务。

长江水源调查报告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源调查报告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划定水源保护区
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源地进行划定,设立水源保护区,严 格控制水源地周边的人类活动,防止污染。
加强水质监测
增加水质监测站点,提高监测频次和精度,实时掌握水质状况,及 时发现污染源,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水源地水质预警系统,设定水质指标阈值,当水质指标超过阈 值时,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神经网络模型等。
参数确定
根据模型特点,确定关键参数,如 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神经网络的层 数和节点数等。
数据准备
收集历史水质数据,进行数据清洗 和预处理,确保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
预测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1 2
模型验证
通过交叉验证、Bootstrap等方法,对预测模型 进行验证,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调查目的
通过对长江水源的调查,了解其 水质状况,为保护和管理长江水 源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范围与方法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包括长江干流及主要支 流的水源地、沿岸工业企业和城市污 水处理厂等。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和数据统 计等方法,对长江水源的水质、水量 、水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
02
长江水源现状分析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长江水源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提高公众参与度
鼓励公众参与长江水源保护活动,设立环保热线和投诉平台,方便 公众反映环保问题,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培养环保意识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推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长江水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

长江流域的水质评价和预测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面将从水质评价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水质评价:长江流域的水质评价主要通过监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来进行。

常见的指标有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以及重金属污染情况等。

通过采集水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得到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浓度。

将这些浓度值与相关的水质标准进行对比,就可以评价出长江水质的好坏。

还可以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统计,得出长江水质的长期变化趋势。

水质预测:水质预测是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水质的变化趋势。

长江流域的水质预测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来进行。

数学模型是一种用数学方程描述系统行为的模拟工具。

通过收集长江流域的水质数据、天气数据和其他相关因素,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水质的变化趋势。

这个模型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输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水质指标的预测结果。

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模拟实验,评估不同控制措施对水质的改善效果,从而为水质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长江水质评价和预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水源。

通过及时监测和评估长江的水质状况,可以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水质预测可以提前预知水质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水质评价和预测,可以提高长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水质保护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长江水质评价和预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的水质,确保长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流域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并提供信息来指导保护和管理决策。

首先,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需要收集数据。

为了评价完整性指数,我们需要收集长江流域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水生生物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物生境类型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水样分析和捕鱼等方法来收集。

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需要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可以由不同的水生生物指标组成,每个指标代表一个方面的水生生物完整性,例如物种多样性、生境状况和生物量。

选择合适的指标是评价的一个关键步骤,需要兼顾指标的科学性、数据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可解释性。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模型方法来评价完整性指数。

可以应用数学模型来结合不同的指标和数据,计算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

模型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方法,根据已知的水生生物数据和环境因素来预测和推测指标值。

模型的精确度可以通过验证和比对已有数据来检验,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最后,我们需要将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和使用。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对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有关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评价结果可以用来监测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和趋势,指导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进行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

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公众和决策者了解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状况的依据,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总之,评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收集数据、标准化数据、建立指标体系、应用模型评价和解释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提供有关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的信息,有助于推动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及监测体系探讨

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及监测体系探讨

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及监测体系探讨摘要:长江经济带作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同时也是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的创新示范带。

通过简要分析长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阐述了构建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1.前言长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

长江经济带覆盖9省2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区域,作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其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全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长江流域s水环境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长江干流、支流及湖泊等水体纳污总量逐渐上升、城市岸边污染带范围不断扩大,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中下游水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等。

长江水环境受到污染,已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水体功能失去原有的资源价值,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水污染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为充分了解长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动态掌握长江流域水环境数据库,健全水环境安全预警,落实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水环境保护监测系统重要性不断提升。

2.长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及问题2.1水环境现状长江中上游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水质稳定性不足,部分支流水质污染明显。

中下游区域,部分湖泊水质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还有部分国控断面仍然存在不达标的情况。

流域内存在各种问题,对水环境造成影响:污水治理设施有待完善,生活污染贡献突出。

部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不完善。

污染来源较多,系统治理缺乏统筹,部分区域污染治理压力较大。

水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不强。

岸线周边垃圾收运系统不完善,养殖污染整治力度不够,农业污染未得到重视。

各种问题叠加,水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2.2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问题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1)部分建成区域排水管网建设密度低。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 HJ 1295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 HJ 1295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河流(不包括河口)水生态监测中水生生物监测点位布设与监测频次、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评价方法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流的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1215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滤膜-显微镜计数法HJ1216水质浮游植物的测定0.1ml计数框-显微镜计数法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SL/T793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可涉水河流wadeable river水深较浅,采样期内可以徒步安全通过监测河段并采集样品的溪流和小型河流。

3.2不可涉水河流non-wadeable river受水深或流速等因素限制,采样期内需要借助船只进入监测点位采集样品的河流。

3.3生境habitat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又称栖息地。

3.4参照状态reference condition区域内某一类型水体中,未受或几乎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状态,或现有最优状态,或历史数据所代表的状态,或修复后期望达到的状态,用于评估区域内同一类型其他水体的生态状态。

3.5生态区域ecoregion一些外貌结构相似,受相同气候、土壤条件影响,具有相似自然生物群落和物种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区域性单元。

3.6生物完整性biological integrity水生生态系统具备支持和维护区域内平衡的、完整的、自适应的生物群落的能力,生物群落具有与自然生境状态相适应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组织。

3.7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IBI)对人类活动干扰引起的生物完整性变化敏感的多个生物学指标或参数的综合指数,用于描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完整性状况。

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观后感

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观后感

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观后感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观后感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不仅承载了我国亿万人民的生活需求,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的水质问题日益严重,给长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长江,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实施了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项目。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活动,对长江的水质进行了实地调查。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保护长江水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和行动。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乘坐船只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观察并采集水样。

我注意到,长江的流量很大,水流湍急,水势壮观。

然而,当我们利用专业的设备检测水质时,却发现了让人担忧的情况。

长江的水质普遍存在着化学污染物的超标情况,包括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事实。

为了保护长江水质,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限制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强治理等。

这些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采集的水样中,一些指标的超标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让我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充满了信心。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保护长江水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水质监测和治理的投入,加强对高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和约束。

企业要自觉承担起环保责任,加强污水处理工艺的改善,减少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长江流域大保护水质监测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保护长江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和行动。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愿意为保护长江的水质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我相信,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的水质定会有所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将变得更加美丽。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一、引言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的水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评价和预测长江水质的变化对于保护和管理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综合应用水质评价方法和水质预测模型,对长江水质进行全面的评价和预测。

二、长江水质的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是通过对水样的采集和分析,从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个维度来评估水体的质量。

在长江水质评价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物理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浑浊度等。

水温能够反映水体的热平衡状态,溶解氧能够反映水体的呼吸能力,浑浊度则能够反映水体的透明度。

2. 化学指标:包括总氮、总磷、溶解性有机物等。

总氮、总磷是水体营养盐的主要成分,溶解性有机物则能够反映水体的有机物污染情况。

3. 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

这些生物指标能够反映水体的生态平衡状态。

评价长江水质的方法主要包括水样采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如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数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

三、长江水质的预测模型水质预测模型是利用历史数据和现有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水质的变化。

长江水质预测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时间因素:长江水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因此,需要基于历史数据来分析水质的季节特征和变化规律,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2. 空间因素: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水质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结合水质监测站点数据和地理因素,建立空间预测模型。

3. 影响因素:长江流域的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人口密度、工业废水排放等。

因此,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水质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水质预测模型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时序分析等,也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

四、长江水质评价与预测的应用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在水环境管理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

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流经面积最广的河流之一,其流域覆盖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涉及11个省市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长江水质不断恶化,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也使得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变得尤为重要。

长江水质评价是指对长江流域内各段河段水质的调查、分析、评价、通报与预测等过程,该过程主要根据国家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通常采用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包括水质监测、水质评价以及水质统计等环节。

水质监测是针对水体中各项指标进行定点采样和分析,来判断水体的污染情况和治理效果。

水质评价是指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和水质标准,判断水体的优良程度和污染程度。

而水质统计是指对长江各段水体的水质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形成水质评价的综合评定结果。

长江水质预测是通过水质监测、分析、预测技术等多种手段,对未来一定时间内长江各段水质状况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

长江水质预测通常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自然因素、入河排污等人为因素等,以及长江水区域内的天气变化等。

同时,预测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数学模型、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以获取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除了评价和预测,应该更加关注长江水质治理和保护。

需要从根源上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完善长江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全力打造全流域水环境管理与治理体系,加强协同治理等手段,为长江水质的可持续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长江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是长江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流域水质的改善和保护固然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推进,但评价和预测也可以为长江水环境保护的管控及时做出恰当的决策,将长江水质管理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并协同打造出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理机制,实现长江水质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保护。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1. 引言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岳阳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特进行了本次报告。

2. 监测方法与数据收集2.1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报告采用了综合的监测方法,包括遥感观测、现场调查、数据采集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状况。

2.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遥感图像获取: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红外图像、植被指数等数据。

•现场调查:派出专业的调查团队,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下游河道、植被、水质等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实验室分析:将在实验室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包括水质分析、土壤质量分析等。

3. 生态监测结果与分析3.1 水环境质量监测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水质监测显示,大部分监测点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未发现明显的污染物存在。

然而,部分区域存在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与周围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预防水环境的污染。

3.2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和现场调查数据,我们观察到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调查发现,该地区栖息着多种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国家保护级物种。

3.3 植被监测植被覆盖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得出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的恢复能力较强。

这得益于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生态补偿的有效性。

4. 环境问题与建议4.1 水污染控制针对部分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监测体系,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长江三峡工程周边水环境。

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发布

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发布

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发布
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发布,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两项标准分别为《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
(试行)》和《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这两项标准首次发布,并自2024年1月1日实施。

其中,《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这项标准,主要是为了规范河流水生态监测中的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工作。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发布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长江论坛文集
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与适应件管理篇
健康长江与水生态监测及评价
乔晔常剑波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430079
摘要: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的角度,探讨了开展河流健康评价所需要的生物监测内 容与要素。分析了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实际情况,提出流域层面协调机制,建立流域性水生态 监测平台,开展长期水生态监测的建议,同时提出在下一阶段,应该以河流功能过程带划分为基 础,因地制宜的制定不同水域的水生态评价综合体系。 关键词:长江流域河流健康生物监测
599
第三届长江论坛文集
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与适ຫໍສະໝຸດ 性管理篇1.2河流健康评价的理论体系
考察河流健康,必须从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入手;从系统的角度考察河流生态系统完 整性。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出发,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是实现河流健康的基石。河流健康作为 河流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与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紧密联系。从生态系统层次出发,一个健 康的生态系统应该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即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进程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及自 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 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与功能完整性两个部分。其中,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 是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与保障。因此,进行河流健康评价,首先应从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入 手,着重考察河流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即河流的生境组成与生物组成。其中,生境组成是 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包括水质、水量、基质等内容;生物组成是实现河流生态系统能 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是河流自然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 河流健康评价应该包括流域、河流廊道、典型河段等不同层次。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多 种因素制约。其中,流域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外源影响因素,其气候、地质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等 决定着流域内河流的径流、河道、基质类型等物理及水化学特征。从任何角度都可认为流域决定 河流,有什么样的流域就有什么样的河流,反之亦然。所以要维持一个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首先就 应该创建一个健康的流域环境,而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又能够促进流域生态的健康发展。把河流 仅视为流域的一个基本单元,高度重视其与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从流域层次开展流 域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是河流健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河流廊道是实现河流自然功能实现的保障。然而,社会经济的要求常常将河流廊道中的某一 河段或湖泊等河流廊道的组分作为开发利用的对象,而忽视了局部河段或组分在整个河流廊道中 的作用。因此,流域管理机构必须注重河流廊道的整体性,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对局部河段 的水质、水量、结构等方面内容做出开发利用的限制,保障局部河段在河流整体中的功能发挥。
2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与监测现状
2.1
健康长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围绕“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的总体目标,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由系统层、状态
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健康长江指标体系。系统层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系统、防洪安全保障系统和水资 源开发利用系统;状态层是指在系统层下设置的水土资源与水环境状况、河流完整性与稳定性、 水生物多样性、蓄泄能力、服务能力5个状态层:指标层是指采用可以获得的定量指标或定性指 标反映长江的健康状况。定量指标有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 比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率、天然湿地保留率、优良河势保持率、通航水深保证率、鱼类生物完 整性指数、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防洪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能资源利用率 等12个定量指标,以及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水系连通性2个定性指标。这14个指标是评价 长江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 在14个基本指标中,除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率、通航水深保证率、防洪工程措施完善率、防 洪非工程措施完善率、水能资源利用率等定量指标着重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外,其余9
3问题与建议
3.1建立流域层面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问合作
如前所述,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所要求的部分监测项目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监测网络,积累了 丰富的监测数据,为流域水生态的综合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些监测站网往往隶属于不 同的行业主管部门,如水文监测主要隶属于水利部门,水质监测主要隶属于环保部门,渔业资源 监测隶属于渔业主管部门。建立流域层面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有利于监测数据的综合分 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600
第三届长江论坛文集
河流生态系统I旖测与适应性管理篇
对数量的要求,同时也必须保证近自然变化的水文节律。 传统的基于物理、化学参数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河流水质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用于生 态系统水平上,则显示出其局限性。由于水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 种类丰度、种群密度、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以水生生物的生活状态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 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包括指示生物监测与综合生物指标监测。河流生物群落具有整合 不同时间尺度上各种化学、生物和物理影响的能力。这些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能够反映 诸如由于化学物污染、物理生境的消失和片断化,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资源的过量抽取和河岸植被 带的过度采伐所造成的水质的总体退化。生物监测可把目光集中在多种生态胁迫对水生态造成的 累积效应上,应该成为河流健康评论的主要手段。(唐涛等)综合生物指标监测通过多指标整合或 对生态过程的监测来反映河流整体与综合状况,成为当前比较常用的方法。 河流健康评价的尺度,决定了综合生物指标的选择。对于河流廊道尺度的河流健康评价,因 为鱼类个体大,生长周期长,较易鉴别,且鱼类群落由不同食性种类组成,能够反映水体状态的变化, 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以鱼类为对象的生物指数的代表是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与鱼类集 合完整性指数(FAll)等。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通过鱼类年龄结构、营养结构、敏感鱼类与耐污种 的生存状况、鱼类的疾病或其它损伤情况综合评判水体状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河流的现状、 趋势与变化原因,在美国与欧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欧洲,包括法国在内的12个欧盟国家,发起了 一个研究计划,开发基于鱼类的评价方法,为欧盟水框架指令(WFD)提供直接支持。在更小的河段 尺度上,利用着生藻类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2.2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的现状
(1)环境要素监测 经过长期的建设,长江流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文、水质监测体系。长江水利委员会下 属的水文局,在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控制断面设有水文站117个、水位站264个、雨量站24个、 蒸发站1个,水质监测断面106个、河道固定断面2800多个,承担着流域内60多处、3400多 公里河段水文预报工作,收集了较为完整的系列水文测验资料近24000站年;流域内水利、环保、 卫生等部门根据各自需要,于1970年后陆续建设了大量水质监测站(点),开展监测工作。至1990 年,长江流域己设立水质监测站551个,其中基本站282个,辅助站225个,专用站14个,干 支流水质监测断面、湖泊水库水体监测点共692个,较为全面地反映长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状况。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水文、水质的监测工作均形成了相应的行业规范甚至国家规范,较好的保证 了监测数据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一般均能满足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的需要。此外,流域内的气象站 网、水土保持监测站网、(陆生)生态监测站网也为流域层面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2)生物要素监测 依托渔业主管部门的各地方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在执法同时,也承担着自然水体渔业捕捞 的统计工作。由于缺少生态相关的行业规范的指导,渔业资源监测工作通常在监测项目、监测频 率以及监测数据的细节方面较难满足水生态监测工作的需要。经过适当完善,该监测数据也能成 为水生态监测中水生生物要素监测数据的重要来源。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组织的“长江三 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自1996年建设运行以来,联合多个部门与专业机构,对三峡工程 影响的重要水域进行了系统的环境与生物资源监测,取得了大量生态与环境数据与资料,为三峡 工程相关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影响分析与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组织形式可以在流域层面的河流 健康评价体系的监测工作中借鉴。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渔业资源与渔业水质监测重点 站、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监测重点站等相关站点的监测工作为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评价积 累大量的生物数据,其监测范围频率可以结合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 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水生态专题调查工作,是流域生物群落监测数据的 另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数据通常反映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前水生态系统的背景值,经过系统整理, 在确定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参考值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部分科研机构还承担了水利工程修
602
第三届长江论坛文集
河流生态系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篇
建后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工作,如乌江下游水生态监测、金沙江下游水生生物监测等,对局部 江段的生态评价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托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执行的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态学效应》,结合环境要素 变动与生物响应的相关监测资料,联合多学科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集成分析,在河流生态系统的可 持续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601
第i届长江论坛文集
河流生态系统;l:f测与适应性管理篇
个指标均与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密切联系。其中水土流失比例是从流域层次上考察生态系统 状况;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可以认为是河流健康的水质要求;河道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水资源 开发利用率反映了河流健康的水量要求;天然湿地保留率、优良河势保持率与水系连通性反映了 河流健康的环境结构要求;而珍稀水生动物存活状况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分别是采用指示生物 法与综合生物指标法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进行评价。
1健康长江与生态监测
1.1健康长江的概念与内涵
正确处理河流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战略选择,是维护健康河流的根本要 求,是人类社会在吸取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近几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 根据长江治理、开发和保护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可持续 发展水利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入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 期治江思路。 根据健康河流的一般特性及长江的基本特点,健康的长江应该是:在流域内一定的经济社会 发展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优质的水量供给,受到污染物质和泥沙输入以及外籍干扰破坏,河 流生态系统能够自行恢复并维持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水体的各种功能发挥正常,能够在生态与环 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可持续地满足人类需求,不致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构成威胁或 损害。 通过健康长江的描述可以看出,健康长江不但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且还包括了 人类与社会价值,在河流健康的概念中涵盖了生态完整性与人类价值。这种关于河流健康的理解 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与管理者的理解相同,其实质是河流的生态可持续管 理,其最大挑战是:以不会引起生态系统退化或丧失多样性方式,满足人类需要而制定并实施需 水和调水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