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多动症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1)注意障碍难全部多动症儿童有注意不能集中,或不能持久,但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削弱,听课不专心,作业难完成。而被动注意却亢进,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分心,注意力随环境转移并容易被自已感兴趣的电视或游戏机所吸引迷恋。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不专心,可是玩游戏机或看有兴趣的电视却能目不转睛,高度集中。这是由于被动注意相对亢进所致。而学习较为枯燥无味,需要由意志控制的主动注意才能好好学习。多动症儿童正是缺乏学习上的坚强意志可和毅力。因此无法好好学习,甚至厌学。
(2)活动过多其实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并不主要在"多"字,而是他们的行动存在"质"的差异,表现心不在焉,心神不宁,心慌意乱,有头无尾,杂乱无章。在课堂座位上不停地扭动,做小动作,东张西望;下课后则如脱缰野马,无目的地狂奔乱跑。有少数儿童看上去较文静、少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思想开小差,对讲课内容一问三不知。
(3)冲动任性表现难以自控的性清急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任性;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窍、斗殴、惹事生非。
(4)心理改变表现情绪不稳,有的兴奋不安,话多,爱管闲事,做事粗糙,难以入眠。有的表现反应迟缓、动作懒散、作业拖拉,情绪容易波动,感情脆弱,易哭易笑,不能耐受挫折,不能合群或喜欢与较自己幼小儿童为伍;性格孤僻、倔强,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往往不听劝告,不服管理,我行我素。有的产生自卑、逆反执拗心理,甚至出走、犯罪或自杀。
5.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有性别差异吗
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可以患多动症,但据各方面统计,本病的发病率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女之比约为3:1~9:1。来我院门诊的男孩也明显多于女孩。在临床方面,男女虽都有注意缺陷,但男孩子由于天性爱动,因此伴有多动症状较多。易给人以"多动症"的印象,而女孩相对少动,易误认为非多动症或人以智能较差的印象。因此男孩多为注意障碍伴多动症(ADHD),而女孩以注意障碍不伴多动型(ADD)较多。如将诊断侧重在注意障碍,则两者发病人数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据统计大约为1.5:1。
6.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有种族、区域差别吗
根据万国斌等对湖南省城乡6911名7~16岁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农村多动症的患病率重型者为1.3%,轻型者为1.77%,城市多动症的患病率重型者为0.69%,轻型者为2.54%,农村重型多动症的比例较高,而城市轻型病例偏多。根据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包头地区城乡32所小学147424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与民族间无相关性,因为混居生活的少数民族,如蒙、汉、回、满等族的学龄儿童,其社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基本相同,民族间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相近。该调查结果还表明,农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7.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的症状也有所差异:
(1)婴儿期约30%的多动症儿童出生后就显得多动,不安宁,易激惹,过分哭闹、叫喊,母子关系不协调。
(2)幼儿期约有50%~60%多动症儿童在2~3岁时就显得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别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遗尿,大多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均困难。
(3)学龄前期症状渐明显,干事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多,不能静坐,爱发脾气,不服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困难,情绪不稳,破坏东西,玩具满地撒,不爱惜,不整理,对动物残忍,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常和小朋友打闹。
(4)学龄期多动症的一切症状都显露出来,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上课不专心听课,容易分散注意力,学习困难,不能完成作业,忍受挫折的耐受性差,对刺激的反应过强,冲动任性,情绪不稳,有攻击行为,与同伴相处困难,是班上的"小丑"。
(5)中学时期活动过多可能逐渐减少,仍注意力集中困难,按受教育能力迟钝,缺乏自尊心和动力,办事不可靠,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对刺激反应过强,有过失行为,情绪波动,说谎,逃学,容易发生事故或少年犯罪。
(6)成年时期多动明显减少,仍有半数以上的人和正常人有所不同。多数人注意容易转移,冲动,情感暴发,易与人争执或打斗,与同事关系紧张,参加集体活动有困难,酗酒嗜赌,工作不能胜任,缺乏理想和毅力,事业上难有进展。
8.国外对多动症是怎样认识的
发现多动症和研究多动症的历史,在国外也不到1000年。20世纪初开始有人描述这种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的病症,以后在症状描述、命名意见、处理方法及病因等方面先后出现过多种报道。到50年代末,多动症作为一种综合征被医学界认可,并进一步进行研究,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点归纳:
(1)多动症的性质归属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多动症不是独立的疾病单元,而是一组症状群。这一组症状群是不是可以列入疾病范围内呢?直到1962年在英国牛津召开小儿神经科专家会诊时才被确立。儿童多动症是某些疾病的症状群,它虽然不是独立的疾病单元,但已作为疾病范围进行调处,并定名为轻度脑功能失调(MBD)。
(2)疾病学科的归属问题儿童多动症属小儿科还是神经科?心理科还是精神科?也需作一划分。由于疾病分为身心两方面,多动症不是身体方面的疾病,所以不属于小儿科和神经科;又由于它不是正常心理现象,故不能归属心理科。它属于病理心理表现,故宜归属精神科,作为良性的心理障碍进行研究。于是在1977年,儿童多动症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中,定名为"儿童期多动症综合征",并列入精神疾患范畴。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了《精
神障碍统计和分类手册》第3版(DSM-III),把本症定名为注意缺损障碍(ADD)。在以后的DSM-3-R和DSM-IV中,都把本症列入其中。目前,本症在国外已被归入到儿童精神科管属范畴内。
(3)主要症状问题顾名思义,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应是多动。1977年之前,长期存在这种观点。自1977年美国《精神障碍统计和分类手册》第3版问世以后,对多动症的主要症状的定位才发生根本改变,认为所谓多动症,主要症状却是注意力障碍,并因此而提出注意缺损障碍的名词。此后又经多动与注意缺损间的比重关系研究,最终以三个亚型的形式使之更为完善,即除注意缺损伴多动障碍外,还存在着注意缺损不伴有多动障碍的另一类情况。其中注意缺损伴多动障碍者,到年龄稍大后大都不再伴多动障碍。
(4)主要病因问题过去认为引起多动症的各种原因以生物因素为主。1973年坎贝壳尔等证实,多动症患儿其父母的关系与正常儿童有显著不同,他们不服从父母的管理,导致父母不得不寻求解决方法。此后,社会心理因素在多动症的病因及处理中的地位日趋提高。
(5)主要治疗措施问题过去着重研究用什么药物治疗,目前认为任何药物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救急,不能治病,要等脑功能发育成熟后才能自愈。最近几年来认为,多动症患儿虽然没有脑的器质性改变,只是脑功能失调问题,但是用些健脑药物也可以促进脑功能早日成熟,且在近期也可以发生若干作用。
目前国外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方法主要是综合调处,即家庭、学校、医师、药物都参与其中,构成系统治疗,以便较为有效地帮助多动症患儿度过18周岁前的困难时期。
9.国内对多动症是怎样认识的
我国20世纪60年代之前,多动症的名称还鲜为人知,而到了7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多动症的名称几乎已家喻户晓了,多动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