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版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2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在制定教案时,教师们需紧密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明
确性和实现性。
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
和应用。
教案的开篇应概述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例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确立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或是历史场景重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案应涵盖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
批判性思考。
例如,在讲授“明朝海禁政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讲述政策的实施过
程和影响,还应鼓励学生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动因,以及这一政策对后世的长远影响。
教案中还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有效地记忆历史年代、人物和事件,如何
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等。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馈环节也是教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在教案中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如课
堂提问、作业布置或小测验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
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提出延伸思考的
问题,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自我探索提供方向。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原因与结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发展批判性思维。
4.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重点探讨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以及鸦片战争等关键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讲授与引导: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 视频资料:使用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于“海禁政策”和“鸦片战争”的初步了解。
知识讲解- 详细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分析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互动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
- 各小组就海禁政策的正反两面进行辩论。
-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视频学习- 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课的关键点和难点。
-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现场解答。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洋文化影响”的短论文。
- 准备一个关于“海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小组报告。
教学反思- 教师需反思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7《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
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各项成就间的关系。
(2)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及其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通过理解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机遇与挑战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吗?你们知道火车为什么叫火车吗?这是因为最初的火车使用了蒸汽机,它是烧煤的。
蒸汽机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板书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新课教师提问:我们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学生回答:英国(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归纳:前提: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浙江省新版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变化及教学对策
浙江省新版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变化及教学对策浙江衢州高级中学陈水土从2014年9月起浙江省试点新高考方案。
2014级入学的高一新生按照《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组织教学。
2014年新版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2012版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调整。
本文在研读两本两版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的新变化进行解读,以供教师教学参考。
一、教学目标调整新版的教学指导意见更加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在前言部分增加这样一段表述:“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
”这说明新版的教学指导意见更强调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特别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改变以前教学只见考生不见学生的现象。
二、教学要求调整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
新高考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选择,认为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的选择中实现的。
根据新高考方案2014版教学指导意见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有三大调整:一是从必考科目调整为选考科目。
学生有多次机会参加选考的机会。
二是对必修模块中“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进行明确定位是:基本要求为会考要求,发展要求为高考要求。
三是将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调整为高考要求。
三、教学内容调整2014版教学指导意见对必修模块共有34处调整,分以下三种类型:1.基本要求调整为发展要求的: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相关内容从基本要求调整发展要求。
具体调整内容如下:必修Ⅰ专题八第三课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整课内容。
必修Ⅱ专题四第三课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学。
必修Ⅱ专题七第一课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012-2-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案例] 美国的历史考试
在美国,历史考试的试题也是有难度的。有的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释,有的题目需要学生辨析。但绝大 多数不是课本上的问题,答案也不在书上。如:“烟 草工业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变富 的原因之一。但是,烟草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又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可 避免的?”、“美国内战是怎么改变美国经济状况 的?”等等,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如从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等等。考试对学生记忆 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学生要有思考辨析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需要精心准 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国历史课程目标: 一, 对历史的了解,包括人类活动的五个方面: 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美学) 等的成就与状况。 二,历史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包括年代的概念、 对历史的领悟、对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历史 研究能力、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决策 三,对历史的了解与思考的结合。即综合运用上 述知识和技能,解析历史,达成更高的理念。 四,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
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7):直线式编排, “先古后今,先外后中” ;1956的“黄金时 期”,螺旋式编排课程; 遭到破坏阶段(1958-1976):课时减少-直线 式编排-暂停历史课-恢复; 拨乱反正阶段(1977-1991):1978年恢复历 史课,仍为直线式设计; 改革发展阶段(1990-2000):1990年螺旋式 设计;增加选修课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同学们通过学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深切感受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提问,材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板书与PPT相结合。
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图展示】通过地图对比发现,周王室的势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探究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局面?播放《中国通史》视频,了解历史学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概括。
【设计意图】本课开始涉及东周这个历史朝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诸侯混战,社会变革,周天子的权威减弱。
通过两张地图的对比,向同学们直观展示周王室势力范围的变化,以及视频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探索春秋战国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本课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1、观变之象请同学根据时间轴总结一下,有哪些国家先后建立了霸主地位?【教师讲解】经过长期的战争,许多中小型的国家已经消失,形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设计意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东周时期主要的几个诸侯国,在当时具有十分大的影响。
通过地理图片和时间轴的形式,可以较为清晰地点出这几个诸侯国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也自然而然的把内容引到列国纷争这一主题上来了。
2、析变之源【教学环节2】图片展示复习一下井田制的知识,以及吕氏春秋的对于春秋时期百姓在井田上耕作情形的描写: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为什么会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变化呢?我们需要联系一下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印象,引导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环节3】将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春秋时期的铁犁牛耕做对比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时期的牛耕将原始社会时期和西周早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春秋时期的牛耕做对比,说明用牛耕地在春秋时期已经是常见现象,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
浙江省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实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说课稿)一、说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专题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专题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开始;是我国现代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开端;同时它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在探索中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个时期,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分别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计划课时:3-4节)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世纪金榜《高考2012》中的考纲快讯,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 知识目标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能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
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2012高中历史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工人运动的兴起(3)空想社会主义(4)古典哲学(5)古典政治经济学(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7)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8)巴黎社会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难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暴露。
2.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本家获利丰厚,但工人生活却没有改善。
———日趋激化。
3.为探究矛盾根源,———国思想家————、和———国思想家————等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但无法实现的美妙构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4.19世纪三四十年——国、——国和————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汲取优秀的思想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英国的————和英法的————,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年,他们出席在伦敦举行的————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的客观规律,充分肯定了————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号召————,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评价:《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的诞生。
从此,————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爆发,法国战败。
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采取投降政策,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革命由此爆发。
2.过程:1871年3月,巴黎人民组织的国民自卫军打败了临时政府军,成立了自己的政权即——。
3.措施:(1)政权建设:废除———,取消资产阶级———,以———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4.社会经济:没收———的工厂交给————管理;维护工人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必修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交流优秀教学案例
3.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模拟活动,本案例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氛围。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 通过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增强学生的全球观念。
3.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探究和表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反思与评价
1.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巩固知识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路线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是南极和北极的距离。”然后继续提问:“那么,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如何被打破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3. 教师简要介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背景,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课件(共130张PPT)
能够进一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
之间的关系,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 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自觉养成热爱 自然、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珍爱生命的 优良品质,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而努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模块学业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 世界经济的发展 •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 每个单元聚焦一个主题,可以进行单元教 学设计。
(二)教材的体例结构
1.知识结构 2.栏目设计
(二)栏目设计
选择性必修按照专题设立单元内容,单元下 设课、目。每课以正文为主体,辅助一些功能性 栏目,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
多角度
• 历史选择性必修1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史选择性必修2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历史选择性必修3
–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1.1.政治体制 •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1.3.法律与教化 •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 1.6.货币与税收
各类型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及意图
课程类型
课程内容
组织方式
设计意图
必修课程:《中外 中国古代史 按 时 序 组 织 学 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
历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习专题
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世界史
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
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等。
选择性必修课程: 中外政治史 各 模 块 由 若 干 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危机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增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2.理解罗斯福新政在缓解经济危机、保障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3.学习罗斯福新政中的创新精神,激发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4.通过对新政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针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分析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论文。
3.选择一个经济危机时期的案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并与罗斯福新政进行对比,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
4.结合所学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客观评价,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论。
5.拓展阅读:选择一本与罗斯福新政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进行阅读,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1.什么是经济危机?它有哪些表现?
2.美国经济大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其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3.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明确经济危机的定义和影响,为后续学习罗斯福新政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进行详细讲解。首先,介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强调其在关键时刻挽救美国经济的重大意义。接着,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讲解: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短文,要求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具体的食物物种交流实例以及对各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文章需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800字左右。
2.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PPT,要求包含至少5个实例,并对每个实例进行简要分析。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表达历史知识的能力。
4.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实践活动与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了解当地的食物物种及其来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评价与反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了解我国在新航路开辟及食物物种交流中的地位与贡献。
3.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食物物种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差异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热爱。
4.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新航路开辟对各大洲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新航路开辟及食物物种交流的史实。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工业革命是初高中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在选修课之前已经过两轮深入学习。
那么,选修课的工业革命应该如何去处理?1.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
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对选修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总体内容要求,理解模块功能。
对此,课程标准有以下说明:“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从“经济-社会”史的角度,从百姓生活的变迁进程中,开发了若干小专题。
这样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在内容上形成对必修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群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目标上形成了对必修内容的递进,引导学生探究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教学目标1.分析手工工场的基本特征,增强史料分析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2.探究并分享阿克莱特的工厂、美国的标准化生产、泰勒的企业管理制度、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增强史料收集的技能;3.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反思历史发展的深层根源。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时空观念: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
家国情怀:结合工业革命促进社会进步、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等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在中西方的发展。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史料鉴别、史料研习;问题驱动,启发式教学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标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难点:分析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背后的科技发展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自豪感和科技创新的重视。
难点: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进步,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将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入手,带领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他们对我国及世界科技发展有一定了解,但对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相关内容,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分析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背后的科技发展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4)实践活动:设计制作模型、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教学评价:
6.网络搜索: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领域的最新动态,如无人驾驶汽车、5G通信技术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注意:作业完成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对待,确保作业质量。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生产工具的演变规律。
-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发展观。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关注度较高,但对于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枯燥性知识,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兴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4.学生在团队合作、口头表达等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较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劳作方式的演变,探讨劳动分工、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4.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古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分析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发展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正如我们现代社会依赖各种工具来提高生活质量,古人在生产劳动中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这些工具的演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将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农业生产工具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产工具的演变。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展示、讲解、举例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必修2
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发展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说明: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感,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说明:“‘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认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说明: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要求:说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
“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和逐渐解体的原因与作用;知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主要表现;认识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教案
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之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教学理念本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个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间食物物种的大规模交流成为了现实,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进入了新的阶段。
根据课标,本课的立意点就是历史地看待、探讨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与大自然共存的经验和教训,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根据课标,本课以“作物改变历史:舌尖上的世界”为主线,以“史料实证”为路径,以“共同的世界”作为为立意设计本课教学,设置“小民幸福”、“大国崛起”、“全球共生”三个环节,对本课知识进行重组,构建知识内在逻辑。
在本课教学设计的宏观立意、中观建构以后,在微观层面,以唯物主义史观为基础,重视了以下几个方面:搭建时空框架,认识物种交流之路;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物种交流之果;落实历史解释,探寻物种交流之源。
聚焦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内容是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通过对6个专题具体史实和意义或影响的了解和认识,达成“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等模块的总要求。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2课,本单元共3课,所以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人类食物发展由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
同时,本课内容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拓展与延伸。
从结构上,本课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美洲物种外传;第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第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内容上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丰富了各大洲的食物物种;第二个层次则是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正确看待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所以本课的立意点就是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这一现象,历史地看待、探讨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与大自然共存的经验和教训。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陆交通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交通工具的技术创新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水陆交通变迁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水陆交通变迁的历史画卷,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三)水陆交通变迁中的矛盾与问题
1.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水陆交通工具的创新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2.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水陆交通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3.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矛盾:在水陆交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发挥尚不协调。
三、教学建议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水陆交通变迁的历史画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我会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发展背后,我国水陆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水陆交通变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了解我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经济、社会、科技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陆交通变迁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水陆交通变迁中的矛盾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加深学生对水陆交通变迁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究欲望。然而,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过于表面,难以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清晰,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版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必修2《历史必修Ⅱ》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最大限度的公平奠基。
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内在联系。
我们学习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历史,感受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以及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培养崇高的文化追求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历史责任感。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学习,要能够感受人类丰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外重要的经济制度、活动方式、经济效益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方法与能力目标方面,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经济要素的原理方面来分析和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能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能从经济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素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并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主动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通过八个学习专题来建构与承载的。
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从古今相通、中外相联的视角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展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懂得经济活动应当以人为本的道德需求,更好地理解科技与生活的人文情怀。
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准确掌握每个专题的教学深度与广度,落实每一个专题的三维教学目标,以确保高中历史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课标内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发展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说明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基本要求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说明“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工官’和‘匠户”,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基本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发展要求概述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可适当拓展。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本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工商业管理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
说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建议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本专题教学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注意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教学经济史的内容,要重视三个基本问题,即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
要指导学生了解这三方面的状况和变化,从而把握某一阶段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
3.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他们阅读材料的能力,特别是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4.本专题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而教科书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知识以及课外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对教科书相关内容的理解。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标内容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基本要求知道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和逐渐解体的原因与作用;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知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主要表现;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体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评价历史人物,懂得既要关注自身发展,又要关注社会发展。
发展要求知道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关系;分析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说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也是最深刻的变化,教学本课时应当在把握本专题总体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展开。
第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基本要求知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知道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会民族经济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道理。
发展要求说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包括民国初年、抗战前夕和国民党统治后期三个阶段,要注意把握这三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知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这一道理。
说明本课重点是“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史实的掌握是探讨的前提,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联系前两课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建议本专题可分3课时教学。
1.教学本专题时应注重课程模块间的联系。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阶级条件,教学时都应当关注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师要注重发挥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经济史的历史资料相对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讨论,如“中国近代工业是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等。
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也可以指导学生对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角色体验法,使学生“动”起来。
如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演绎一位民族资本家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时期的命运。
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再现出来,并思考:从该民族资本家办厂的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些特点?4.可以在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选主题和历史时段,画一幅反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漫画,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5.指导学生进行人物案例学习,从历史的细节入手,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
如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从晚清状元到实业家—张誊的故事”,了解他为推动近代工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还可以指导学生上网搜集荣氏兄弟的相关史料,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不屈的精神。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课标内容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基本要求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了解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了解“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
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
发展要求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了解知道《论十大关系》“八字”方针及其作用;知道1956年到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了解周恩来、邓小平为恢复国民经济所作的努力及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说明教学时要注意勾勒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并总结经验和教训。
“土地改革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基本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发展要求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四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两目内容中的史实来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注意体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