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
遗产确定的标准
遗产确定的标准
一、遗产是指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包括以下几类:
1.自然遗产:指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山脉、河流、湖泊、瀑布、火山、洞穴、化石、矿物等。
2.文化遗产: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包括:
3.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石窟寺、壁画、图书文献、档案、手工艺品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传统知识和实践、自然和宇宙观、传统手工艺等。
5.世界遗产: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保护。
二、遗产确定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遗产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伪造或仿造的。
2.完整性:遗产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残缺不全的。
3.价值:遗产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包括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
4.稀缺性:遗产必须是稀缺的,不能是常见的。
三、遗产确定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申报:由遗产所在地的政府或机构提出申报。
2.评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其他国际组织进行评估。
3.审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审议。
4.批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
四、遗产确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遗产:遗产确定后,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2.传承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促进发展:遗产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们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文化遗产1.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拥有5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乐山大佛等。
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建筑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建筑成就,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们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成为中国的骄傲和象征。
2. 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包括大量的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遗址和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资料。
3. 传统建筑和园林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统艺术中国有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中医等,它们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方式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和标志。
2. 手工艺技艺中国的手工艺技艺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丝绸制作、紫砂壶制作、剪纸等。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工艺精神和技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3. 民俗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民间舞蹈、风俗习惯等。
这些民俗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意义与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对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表达。
一、历史文化遗产1.1 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国古代建筑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成就。
长城、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成为文人墨客传颂的对象。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语言,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传统绘画艺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通过画家笔下的一幅幅作品传递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2.1 传统手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剪纸、银饰、民间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工艺传承的结晶,代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这些手工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2.2 传统舞蹈音乐中国古代的传统舞蹈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豫剧、二人转等传统戏曲,以及广场舞、太极拳等民间舞蹈,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2.3 传统节日与民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以及各地的传统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并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结: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已经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管理体系:在国家层面,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地方层面则由各级文物局或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3. 分类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遗址、古墓葬等)、可移动文物(如书画、陶瓷、金属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其合理利用,如将部分文物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等,既保护了文物,又使其发挥了教育和旅游的功能。
5.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保持紧密合作。
6.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7. 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8. 保护与传承: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9. 持续发展: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保护理念、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10.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近年来,中国特别强调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尹长顺 20120404037 刘红敏 20120404005 付义伟 2012040403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主要内容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二)定义中存在的问题1、汉英差异导致的曲解汉英之间对于“非物质”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
“非物质”是一个形容词词根,用来修饰“文化遗产”,从词根属性上,“非物质”是一个否定性词根,完整的形态应该是“非物质的”,进一步分析,“非物质的”即形容词词根“物质的”加上否定词“非”,构成了否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这样的构词方法并不是纯正的汉语构词法,而是英语的构词方法之一。
这就造成非遗定义在汉语语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和缺失。
2、汉英翻译差异致使概念模糊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
其实中文本并非英文本的翻译文本,而应当是同时发布的文本之一,文本差异并非翻译的问题,而是在两种语境中表达的异同问题。
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其思维方式通过中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英语思维影响下的汉语产物,它虽然用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其本质却是一个外来词,不能从字面上就得出其完整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公约》对之作出的界定,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其明确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文化遗产是人们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每一个文化分子(人)的确认或者认同。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传统性的非物质文化表达形式。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作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中国非遗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族传统。
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工艺技艺、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的独特风貌。
中国非遗传承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最深沉的记忆,它是国家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和民族的多元性。
此外,中国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更为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例如,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旅游、手工艺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活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非遗文化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标题、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首先,在标题部分,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为中国非遗文化鉴赏,这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接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概述本篇文章将要介绍的内容。
可以简单介绍中国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从非遗文化的概念出发,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传统技艺和相关的保护政策等内容。
历史的见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艺术
历史的见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古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卓越成就,还展示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辉煌。
本文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艺术进行全面介绍,展示其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古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其技艺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从北方的寺庙和宫殿到南方的园林和民居,中国古建筑艺术展现了多样性和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在中国古建筑艺术中,木构工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木构结构广泛应用于古代建筑中,如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和传统民居等。
木构工艺灵活多变,不受严格的几何限制,通过巧妙的构造和榫卯连接,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木构工艺还赋予了建筑以美感和艺术性。
在古代建筑中,木构工艺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建筑师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建筑的崇尚和追求。
古建筑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彩绘艺术。
彩绘艺术作为中国古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早在古代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彩绘使建筑变得生动而丰富,它以各种图案、花纹、文字和图像来丰富建筑的外观。
彩绘技术的精湛与独特也使其成为了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中的彩绘尤其壮丽,以故宫为代表的明清宫殿彩绘更是登峰造极。
这些彩绘艺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壁画的魅力,也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沧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建筑所展示的雕刻、绘画、文化符号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雕刻大多与自然和神话传说有关,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神圣的崇敬之情。
古建筑还常常与文学和诗歌相结合,形成“意境相通”的一体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评估的主要因素
我们可以轻松了解到各个
时代的历史信息。非遗也 由此具有了重要的历史认 识价值。
但前提是不能改。 改了就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了。 所以, 非遗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而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这与一座老房子一旦评上文物就不能再随意改动, 是一个道理…………
又原汁原味保存下来,所以,可以帮助我
们印证历史。
《钻木取火辨》
古代典籍关于“钻木取火” 《礼记》和《论语》《礼含文
嘉》、《关尹子》、《尸子》、《白虎通》、《绎史》、《路史》的 记载颇多 。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 《钻木取火辨》,作者认为 “钻木不能取火”,“钻木取火”是人们 头脑里臆想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历史事实,......作者曾做过多次实验,如用 双手搓转木棒、用绳索拉木棍转、用电钻快速钻木。两木互相摩擦等 等不同的钻木方法,结果是“都没有钻取出火来”。甚至,连个火星也没
1.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南方之美 炎热 以瘦为美 西 施
北方之美 寒冷 以胖为美 杨玉环
2.人文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佛
教 有神像 雕塑壁画
伊斯兰教 无神像 几何图案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反过来影响其文化今后的 走向。 靛蓝——蓝印花布 青花瓷
胶卷——柯达 富士 乐凯
2/22/2018
三、艺术价值 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 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艺术价值不一定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共有,但绝大多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技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 书法艺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都 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出来,传承至今,具有代表性、独特
性和连续性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习俗
和节庆、知识和实践、自然和宇宙跨越较长时间和空间维度的人类精
神创造和社会文化实践。
一、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以口头传承和表演为主要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的有评书、相声、说唱、快板、评剧、河北梆子等。
二、习俗和节庆
习俗和节庆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经过长期演绎,具有特定
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集体文化行为。
代表性的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
三、知识和实践
知识和实践是指人们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手工艺、农耕
技艺、医药知识、饮食文化等。
代表性的有北京烤鸭、成都火锅、苏
州园林、黄河文明等。
四、自然和宇宙
自然和宇宙是指相关的自然和宇宙观,包括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
代表性的有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中医药、中草药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发掘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让它们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承、实践并享受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财富,以口头、表演、技艺等形式存在,无具体物质载体。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延续至今的。
(3)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4)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技艺。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曲艺、藏戏等。
(2)社会实践、习俗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丧葬、祭祀等习俗。
(3)手工艺技艺:如刺绣、陶瓷、漆器、雕刻、剪纸、土陶、民间绘画等。
(4)传统医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
(5)自然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父辈向子辈传授技艺、知识和价值观。
(2)师徒传承:老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艺和经验。
(3)学校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4)社会普及:通过各种媒体、展览、演出等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3.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整体性保护思路下三线建设建成遗产系统价值评价方法探索
整体性保护思路下三线建设建成遗产系统价值评价方法探索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 (4)二、整体性保护思路概述 (5)2.1 整体性保护的概念与内涵 (6)2.2 整体性保护的理论基础 (7)2.3 整体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9)三、三线建设建成遗产系统价值评价方法 (10)3.1 三线建设建成遗产系统概述 (11)3.2 价值评价方法的理论框架 (12)3.2.1 评估原则与方法 (14)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5)3.3 价值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 (16)3.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7)3.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9)3.3.3 价值评价实施 (20)四、基于整体性保护的三线建设建成遗产系统价值评价实例分析 (21)4.1 案例选择 (22)4.2 案例研究区域概述 (24)4.3 案例评价过程及结果 (24)4.3.1 评价指标数据收集 (26)4.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27)4.3.3 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28)五、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30)5.1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分析 (31)5.2 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32)5.3 评价结果对未来保护工作的启示 (33)六、存在问题与挑战 (34)6.1 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35)6.2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7)6.3 应对策略与建议 (38)七、结论 (39)7.1 研究成果总结 (40)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1)一、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在整体性保护思路下,对三线建设建成遗产进行系统价值评价的方法。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三线建设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随后,文章深入阐述了整体性保护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三线建设建成遗产的系统构成,包括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历史建筑等多个方面。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逐渐消失,许多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落。
这对于我们保护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身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以确保这些宝贵的遗产得以保存,并能够传承给后代。
第一章: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遗产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个方面。
物质性遗产包括古建筑、艺术品、历史遗址等;非物质性遗产则包括语言、习俗、音乐、舞蹈等。
首先,保护这些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身份。
通过研究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和建筑物,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加深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人会因为对古老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兴趣而选择前往这些地方旅游。
这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并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章: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然而,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并非易事。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因素导致了这些遗产面临严重威胁。
首先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问题。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址被拆除或改建成现代建筑物。
其次是环境污染对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造成的破坏。
污染物、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古建筑、艺术品等脆弱材料腐蚀、褪色或受损。
同时,污染也会对传统文化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影响民间音乐、舞蹈等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章: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措施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领导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来保护古建筑、历史遗址等物质性遗产,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
其次是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
通过教育人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乡土建成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原真性与完整性的探究——以“三峡原乡”旱夔门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143-05 收稿日期 2023-04-21摘 要 该文基于建成遗产的认知,厘清乡土建筑遗产、乡土建成环境、乡土建成遗产的差别,阐明传统村落遗产价值不断外延的现状。
并以渝东北“三峡原乡”旱夔门为例,对乡村进行现状特征分析、遗产价值评估,以传统村落原真性与完整性为原则,以延续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不同视角和维度探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最终提出了建筑风貌原真融合、景观场所原象营造、文化人情原味共融三大改造策略,推动其遗产价值存续或增益。
关键词 乡土建成遗产 传统村落 原真性 完整性Abstrac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built heritage, we clarifi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vernacular built environ ment, and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and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heritage. Taking Ha nkuimen,"Three Gorges Original Township" in northeast Chongqing as a n exa mple, we conducted a n a nalysis of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side a nd a n assessment of its heritage valu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 nd integr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the goal of continuing the heritage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we explore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Finally, three major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authentic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original creation of landscape places, and original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humanity to promote the survival or enhancement of its heritage value. Keywords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Traditional village, Authenticity, Integrity乡土建成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原真性与完整性的探究——以“三峡原乡”旱夔门为例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Three Gorges Original Township" Hankuimen温 泉 | Wen Quan 唐建国 | Tang Jianguo 蔡旷原 | Cai Kuangyuan传统村落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它们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美学和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以传统的方式传承和表达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达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庆典和节日、传统的医药知识、自然与宇宙知识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创造力,是民族、社群和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独特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设立的,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与物质遗产不同,物质遗产指的是物质的实体,如建筑、艺术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统的方式、技艺和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并强调它们的连续性、变化性和社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 传统性和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群或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实践。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地域紧密相连。
2. 口口相传和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述的方式传承给后代,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统或其他社会实践来保存和传播。
它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以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经验。
3. 创造性和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戏剧、仪式、节日等。
这些表演形式是创造性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表演性,能够传达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4. 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或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一个群体内部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形态,并通过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得以传承和表达。
5. 捍卫和适应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具有捍卫和适应的能力,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
总结和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记忆和认同。
历史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从《威尼斯宪章》和《奈良宣言》谈起
时代不断的前进,我们要有我们这 一代人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古为 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延续一种文化 的生存,同时保存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 性遗产,以《威尼斯宪章》和《奈良宣言》 等为导则,结合东亚特色和中国国情,考 虑一套自己的保护原则和方法,避免西 方中心论对自身价值的冲击,避免在学 习中迷失自我。
中国建筑遗产的原真状态,是人根
据各种真实的历史信息对文化遗产所进 行的评估。根据各种真实的信息来源, 判断文化遗产的建造年代以及各个历 史时期的真实状态。判断依据是:根据 文化遗产的本质、文化背景以及随时间 的 演进 ,对 原 真性 的 评 判 可 能与 大 量 的 信息来源有关,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 物质、利用与机能、传统与技术、区位与 场所、精神与感情,以及其他内在或外在 的因素。
首先,由于商业功能的使用要求, 石库门建筑从空间的组织方式上被作 了较大改动。传统石库门建筑前后各有 出 入 口 ,前 立 面 由 天 井 围 墙 、厢 房 山 墙 组成,正中即为“石 库门 ”,以 石料 作门 框 ,配 以 黑 漆 厚 木 门 扇 ;前 后 围 墙 大 致 同高,形成一圈近乎封闭的外立面。所 以虽处闹市,却是高墙深院、闹中取静。 而今原有建筑被开辟了大量门窗,不但 静谧的居住环境被打破,店铺的招牌与 现代装饰也与原有朴素谦和的风格矛 盾冲突。
参考文献 [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法规文
件选编. 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 处编.1997 ,10. [2] 林小如,李海东. 关于《奈良宣言》的 反思———也谈历史遗产的“原真性” [3] 阮仪三,王景慧,王 林.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理论与实践[M] .上海:同济 大学出版社,1999. [4] 曾纯净,罗佳明. 威尼斯宪章:回顾、 评述与启示[J]. 天府新论,2009 (4). [5] 曹娟. 谈原真性 [J]. 中国科技术语 , 2007,9(1). 建
文化赋能视域下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转化的三重维度——以北京料器技艺为例
摘 要:当前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化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明确目标,“文化赋能”概念的提出,更是指明了复兴传统非遗文化的具体行动方向。
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推动非遗传承和传统手工艺复兴的进程中,仍遭遇重重困难。
本文以北京料器技艺为例,通过实际调研与观察,从内在、设计与艺术三重不同维度对传统手工艺当代转型的途径与实例进行探析,尝试发掘推动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统合力量,让传统手工艺再次回归到民众视野和生活中,使数千年来积淀的造物文化能够薪火不熄。
关键词:文化赋能;北京料器;灯工玻璃;创新转化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规划背景中特别提及了“文化赋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同时,内容中也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
”指明了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方针。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京料器是京津冀地区乃至于国家层级的重要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及丰沛的文化能量。
事实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外部文化的摄入,从而达到创新与改革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既能获得传承与延续,同时当代文化也因传统文化的浸润而更显魅力,在相应的场域中形成“双向赋能”的积极效益。
传统手工艺在与其他领域或载体的现代化连接和应用中,文化属性和文化导向将是核心所在,是集体价值的定位与价值观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发展动力,赋予或提升当代生活的文化精神内涵,传统手工艺也将在新时代中产生新的价值。
一、北京料器技艺概述(一)北京料器技艺发展概况北京料器以“北京”命名,据文献指出原属清代宫廷技艺,可追溯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立玻璃厂。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价值和保护历史
4、民族性与地域性
• 由于种族、语言、文化、环境、历史、 地域 等原因形成的民族差异,形成了不同 民族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风格,非物 质文化遗 产强烈的体现了民族性格、民族 精神、民族 情感等。
5、类型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为民众 共 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 化的 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方式。 比如民歌的演唱、故事的讲述都有 着悠久的 历史,有着众多传承人的加入, 反映的是群 体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居住民俗,可分为蒙古包型、窑洞型、 干 栏型、上栋下宇型等等。
• 1987年,文化部开展“民间艺术之乡”、 “特色艺术之乡”评比活动。
• 2002年,中国民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 产抢救过程”,2003年,文化部等八部委 联合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
• 2005年,文化部部署全国范围内的非遗普 查。
• 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 非遗名录,包括10门类518个项目。
• 正统历史的补充。非文字的表述、口头表 述或表演的表述记录。传说、语言的词汇、 节日的活动和仪式(中韩等国的端午、春 节,东亚各国的春节和饮食)等。正史是 记录帝王、政治、经济的,而科技史、工 艺史、体育史、艺术史却可以通过非遗来 书写。
文化价值
• 文化价值——如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独 特的生产生活知识。——民间智慧。如侗 寨的稻鱼鸭循环养殖生计。
日本的非遗保护历史
• 在世界上,第一个对非遗实施活态保护的 国家是日本。
• 1950,《文化财保护法》,提出“无形文 化财”,并分为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 俗文化财”。前者指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 值与艺术价值的国粹级的传统戏剧、音乐、 工艺技术以及其他。后者指那些与普通民 众衣食住行、生产民俗、信仰、岁时年节 有关的风俗习惯和艺能。
历史维度的乡土建成遗产之概念辨析与保护策略
摘要:民众对乡村和乡土遗产多存在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但在乡土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历史遗产认识上的偏差和现实境遇的尴尬。
乡土建成遗产是与时俱进的活态遗产,文章从历史的维度梳理对乡土遗产的认知、辨析其类型和内容要素,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作为指导实践的纲要。
在对乡土建成遗产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乡土建成遗产的类型和要素进行“查漏补缺”,从文化的维度论述乡土建成遗产的丰富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乡土遗产,如人民公社、乡村工业、构筑物等,丰富对其类型的分析,明晰其保护的主体性和可持续的保护策略。
通过对乡土建成遗产价值的认知,揭示中国乡土建成遗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乡土建成遗产;乡土建筑;现代遗产;主体性;价值判断Abstract: People tend to have a pastoral imagi-nation to the village and rural heritage, but in the conservation of vernacular culture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here is a widespread mis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 heritage and the embarrassment of the real situation. Rural built heritage is a living heritage that changes with the time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cept of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distinguishes its types and constitu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with a view to acting as a guide for practice.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the paper examines and supple-ments its types and elements, discusses its cul-tural richness, and investigates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history.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of dif-ferent types shap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s clarified, such as the physical remnants of Peo-ple’s Communes and rural industries,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man-made artefacts, as well as the intangible assets they carry. The paper aims to enrich the type of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clarify the subjectivity of conserv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stainability.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it reveals the variety andcomplexity of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in China.Keywords: vernacular built heritage; vernaculararchitecture; modern heritage; subjectivity; valuejudgment中图分类号:TU241.5;G112;K9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289(2018)01-0022-10DOI:10.19673/ki.ha.2018.01.0031 乡村遗产: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与尴尬境遇众人想象中的乡村是宅院古井、小桥流水、稻田麦浪、瓜果飘香、鸡犬相闻,乡村遗产更是“如画式”(picturesque)①的风格:阡陌桑田的背景下传统古村青砖黛瓦、老房宅邸雕梁画栋,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图1)。
文化遗产概念的完整性
文化遗产概念的完整性
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所留下的非物质或有形的文化财产,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品、观念、知识、价值以及传统等等。
因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不仅涵盖了物质层面的保护,还包括了非物质层面的传承。
在物质层面,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包括了物品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原有设计的再现。
这些物品包括了建筑、艺术品、手工艺品、书籍、文物等等。
为了保护这些物品的完整性,需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它们不会被严重损坏或毁坏。
在非物质层面,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包括了传统技艺的传承、知识的保存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的传递。
这一方面涉及到知识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从而保护它们。
总之,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加强保护和传承。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保护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茶山泥公仔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所在镇区:茶山镇主要成员:陈俊源、何彦晴、何子聪目录一、导言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三)研究方法 (2)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2)(一)茶山泥公仔的历史及价值 (2)(二)茶山泥公仔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4)(三)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三、总结及建议 (12)(一)坚持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13)(二)对传承人保护的同时,加大培养后继人才力度 (14)(三)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4)参考文献: (15)附录: (16)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茶山泥公仔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一、导言(一)研究背景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东莞市为能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好延续东莞历史文脉,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难度大于物质文化遗产,其更需要得到重视。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人的行为来展示,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创造和传承下来。
1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更难捕捉,且不便保存的。
而茶山泥公仔,又名为“茶园公仔”,于2007年入选为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以茶山泥公仔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探讨;并实地调研考察听取茶山泥公仔传承人林暖钦的真实声音,整理分析出茶山泥公仔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为更好传承与保护茶山泥公仔提出对策的同时,也为东莞市其他镇街类似手工艺的保护提供一个可行的参考案例,助力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资助项目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兼论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郭璇摘要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
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一"真实性"概念的拓展"真实性"(authenticity)是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一直受到关注的问题。
"真实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原创的,特定而非其他的"。
该词在13世纪被引入法语,14世纪被引入英语,16世纪时曾经被莎士比亚用作形容"非伪装、非造假"。
在艺术品市场中"真实性"用以指真品和赝品的区别。
"真实性"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其引入和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并进而影响到现代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1964年,"真实性"的概念出现在《威尼斯宪章》的序言中,这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文件中。
但在当时对"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没有引起异议,这是由于《威尼斯宪章》是在以西欧为主导的文化背景下制定的,真实性的含义多少被认为是想当然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化趋势中日益呈现出来的复杂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197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做出规定:凡被提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必须通过"真实性的检验",检验包括"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的真实性四个方面。
但由于"真实性"的概念界定模糊性以及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对"真实性"的理解不同,"真实性的检验"在之后十几年的实施中被证明存在很多问题。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提议对"真实性的检验"做出批判性的评价。
1994年,在挪威的卑尔根召开的关于"真实性"问题的预备工作会议上,参会者一致认为原"真实性检验"中规定的四个指标:即"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不足以涵盖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全部含义,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至少应该与五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有关,即:设计与形式,材料与物质,技术与传统,目的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与精神[1]。
真实性被认为不仅存在于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中,也表现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中。
检验文物古迹真实性不仅仅决定于历史材料的真实,而且还决定于现存文物古迹的传统功能的保存程度或现有功能与其传统功能的联系,以及文物古迹与其有形和无形的背景环境和精神意义的关联等等层面上。
由于真实性概念的延展,建成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要素与物质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被揭示出来。
卑尔根会议对真实性含义的拓展在1994年日本奈良召开的关于真实性的奈良会议中得以在"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中确定下来:"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均扎根于各种各样的历史遗产所构成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固有表现形式和手法中,对此应予以充分的尊重。
"(奈良文件,第7条)"基于文化遗产的本性以及文脉关系,真实性的判别与各种大量的信息源中有价值的部分有关,信息源的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的内部的、外部的因素…"(奈良文件,第13条)[2]奈良文件的一个非常重要贡献是:第一次以国际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不仅仅是指真实的物质实体,也包含了相关的民族和地区传统的各种非物质要素的真实。
事实上,会议选择在日本古都奈良召开本就意味深长,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代表之一,日本在世界上率先将活的文化传统作为"无形文化财"纳入其遗产保护的总体框架之中,是对真实性概念的最好诠释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及其与建成遗产概念的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遗产的类型,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正式提出可以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②。
1989年UNESCO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创作的建议》;1997年UNESCO"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遴选开始;2003年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达到了高潮。
《公约》规定: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关于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表演艺术","口头传说和表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等五种类型在内的非物质遗产应该受到保护[3]。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的同时,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也逐渐被认识到。
1977年制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中的第六条(Cultural Criterion VI)就阐明了文物古迹与非物质的文化因素相关的"杰出的普遍价值"问题。
在过去30年的应用中,标准六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努力寻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中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相关性及其与遗产价值的关系③。
1992年《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的修改则整合考虑了与古迹遗址相关的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因素,即非物质的因素,世界遗产的登录评价日益表现为一种更加"人类学"的方式。
近年来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中逐渐增加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等遗产类型正是这一方针推行的结果。
在《世界遗产公约》(关于物质遗产保护的世界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遗产的定义上不难看出,两种遗产类型之间有着相互交叠的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规定,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候为个人视为是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事实上包括了与非物质遗产相关的物质要素。
相应地,有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中的非物质要素也被补充进2005年修订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操作指南》(第82条)。
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标准包括了除材料和形式等有形因素以外的设计、技术传统、使用功能、精神感受、语言以及其他相关形式的无形的文化遗产。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密切关系,在关于真实性的奈良会议召开10年之后的2004年10月,在日本奈良又召开了题为"保护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走向整体性策略"的国际会议。
会议讨论了关于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的并存,两者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保护中采取整体性方针的必要性,并通过了《关于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大和宣言》[4]。
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通过了《西安宣言》,对构成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要素"环境背景"(setting)的概念进行了实质性的拓展,将作为建成遗产有机组成部分的无形文化要素纳入了建成遗产保护和管理的范围之内(西安宣言,第一条)④。
三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中国的建成遗产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建造体系发展积淀而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这些非物质要素是中国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技术与工艺:传统和地方的建造与维修技艺中国古代建筑、城市和园林等都有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形式,并达到高度发展的工程技术水平。
在各种材料的建造结构中,中国对土、木结构的应用发展较早,使用也最广。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对木材的培植、采选、加工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古代匠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木结构的力学、施工、艺术加工的知识,形成了高度成熟的技术方法体系。
基于材料特点的建筑装饰工艺如木雕、镏金、彩画等也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与木结构相比,砖、石建筑虽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中国古代在砖、石的结构工程技术和装饰工艺上仍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十分发达,城市的规划性很强,不仅分区明确、规整有序,而且对防御、防灾、交通、排水等都有一定的考虑和相应的技术措施,许多宝贵经验至今仍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
作为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其中建筑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奇巧形式,以及叠山理水所达到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是世界其他园林所少有的。
此外,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以及相应的技术和工艺,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图1~5)[5]。
由于土木材料较之砖石材料的生命周期短得多,中国古代建筑物的保存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经常性的维护和周期性的修缮是传统建筑得以长期保存的必要条件。
近几十年来,虽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在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建造和修缮技艺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仍然在历史建成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的建造技术和工艺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历史文献中有所记录,例如汉《考工记》,宋《营造法式》,明《园冶》和《鲁班经》,以及清《工程做法》等,都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但这些著作各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和用途目的,故达到的深度也不尽一致。
由于在古代传统工艺技术被认为是贱技末流,为正统史学所不纳,传统技艺的传承基本上依靠师授徒受、口传身教的方式,多不见于文字,这使得对传统技艺的研究整理增加了难度。
又由于近百年来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特别是10年浩劫造成的人才断代,传统的建造维修技艺更是濒临灭绝的边缘。
传统技术和工艺的迅速丧失,使得当前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的保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所包含的传统建造和修缮技艺,不仅是历史建成遗产文化、科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遗产真实性中重要的无形文化要素,而且是大量的历史建成遗产得以长期有效地保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亟待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